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廖荣尉居士:百过格创命之学


   日期:2011/1/26 20: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缘起序
二、创命之理
三、实行之法
四、受持条目
五、流通跋
附、了凡四训要解简介

 

  一、缘起序

  ‘安身之道,立命之学。’即是以‘安身立命之钥,开启命运之锁。’亦即命运自我开创,实现心想事成。我非但能掌握命运,而不被命运戏弄,且能主宰命运,而不被命运束缚;吾乃命运之主,非命运之奴。

  盖以安身立命之钥,开启命运之锁,自创命运者,乃明朝之袁了凡先生。由《了凡四训》悉知孔先生,为袁了凡灵验的算出终身命运;此因缘让了凡先生,真正体悟到人生之贫富贵贱、吉凶祸福、长寿短命,乃至际遇之时节因缘,皆有命定,丝毫强求不得。亦即真正体验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于此会因缘,了凡先生唯知宿命之定数,而不知创命之变数;由是,知命认命,不分外营求,而安住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了凡先生后遇云谷大德,告知他命运是可改造的,并教他改造命运之理论与方法。其改造命运之理论,乃依‘因果、心性’之理则,掌握‘缘’变数之‘创命论’,摆脱‘定数’命中注定之‘宿命论’。而实践之方法,大德乃传授教以受持‘功过格’,启造‘善缘’之变数。每日以此省察自己,将每天所言所行之善恶善加记之,由是‘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具体地落实,知过改过,改过迁善,修福积德。

  了凡先生遵照云谷大德,传授教导之‘功过格’,每天受持,凡举心动念,所言所行,善恶纤悉记之,期以善日增而恶日减。其初则善恶掺杂,久则唯善无恶。了凡先生真正掌握‘缘’之变数,以‘安身立命之钥,开启命运之锁。’果然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有子孙。明显地改造了命运,实现心想事成。

  《了凡四训》读之,对掌握‘缘’之变数,安身立命,心中自有欣欣向荣之一片生机;亟欲效法了凡先生,受持‘功过格’之心,亦将油然生起。‘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运造化之权操之在我,了凡先生可,我等当亦可,何可自轻而退怯矣!

  ‘功过格’在明末广为流行,读书人皆以此来修身,改过迁善,修福积德。功过格流传迄今,尚有多种版本,可供我们参考。但了凡先生乃明朝人,距今约有四百年,盖以世变时迁,尘缘递变,当时之社会型态、生活方式,种种世缘,截然不同于今。但‘因果、心性’之理则,是恒常不变的。因此,我们可秉此恒常不变之理则,依现今社会生活之时节因缘,为今人编个‘功过格’,以便契合于现代人受持。

  晚学秉持‘因果、心性’之理则,以我等凡夫‘身、口、意’造作易犯之过失,因时制宜,归纳百条条目,以便今人受持;由是,启造善缘,掌握‘缘’之变数。此百条自省条目,称名为‘百过格’;此者,记过不记功,即是离相行善,行善而不著善,乃行善不欲人知之阴德,此行能将有量之福德,转为无量之功德。

  我等若不明‘因果、心性’之理则,而未能掌握‘缘’之变数;其毕生之命运,将为宿命之定数所束,阴阳所缚,吉凶祸福、生死荣辱、盛衰兴废,唯听天由命,随命流转。

  明乎《百过格创命之学》,以‘因果、心性’创命之理,依实行之法,具体受持‘百过格’,掌握‘缘’之变数;由心缔造善因缘,则‘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数不能拘。由是,命运自我创造,趋吉避凶,灾消福来,感召善果,人生幸福自己掌握,一切心想事成,将操之在我矣。

  晚学具缚下凡,才疏学浅,管窥之见,述所些微之益,虽不足挂齿,然乃吾之罄竭愚忱耳,诚与世人共策共勉。祈愿读者诸君,皆能依百过格创命之理论、实行之方法,掌握‘缘’之变数,自创命运,摆脱宿命、阴阳之束缚,速做命运之主人;招纳祥福,吉庆随之,灾祸远之。诚愿,天下有缘人,皆能以‘安身立命之钥,开启命运之锁’。

二○○三年岁次癸未春 竹心谨识于台北

  二、创命之理

  ‘因果、心性’者:乃是人生宇宙万法生起之理则。我等人生有三际(三际者乃过去、现在、未来之时间),宇宙有十方(十方是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构成之空间),时空交会构成人生宇宙。而人生宇宙万法之事理真相,皆不离于‘因果、心性’。何以故?人生宇宙万象森罗,生起之原由(始末),不外因、缘、果三由,略称‘因果’。而生起三原由之因、缘、果,乃是支配吾人‘心性’,现起人生宇宙万法之根本。

  ‘因果’支配‘心性’,现起人生宇宙,即是创命之理。理曰: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孤因不长,独缘不生。一切万法,必‘因’‘缘’具足,而后生起现象之‘果’。万法之因缘生灭,虽错综复杂,变化无穷,但总不出因、缘、果生起三由。其理何耶?

  一者‘因’:能生之主因,常数;乃吾人之‘心’也。心是吾人精神之主体,一切行为之主使者,可名为意,亦可名为识或心识。我等最初动机、造作,举止行为,领受所起之心念,心念烙印象,含藏于心识(铭记于心)。此喻如:电脑档案之储存;摄影机之摄影;五谷种子,落入稻田。此含藏之心识,又名为阿赖耶识,俗云神识。心念烙印象含藏于心识,即是种下因种,此心念之因种,称为‘业因’,业乃动机、造作之义;又称之为‘种子’。

  二者‘缘’:乃助缘之条件,变数也。因要生成果,必须要有‘缘’,‘缘’是依藉于他者,即是依藉之条件;是知,‘缘’乃人生宇宙万法生起,依藉所必须之条件。生起万法依藉之‘缘’有四者:一亲因缘,二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万法生起依藉之‘缘’多少不等,色法(宇宙物质现象)只要具足亲因缘、增上缘二种缘,即能生成。心法(人生心理现象)则须四缘具足,方能生起。

  三者‘果’:乃所生之结果,定数也。即因缘和合,所生之结果(最后结局之一切现象)。

  三由,约以‘色法’宇宙物质之生成而言:一切物质,只须亲因缘、增上缘,二种因缘具足,即可生成。喻如:稻米之生成,稻米之种子,乃能生之‘因’,即是亲因缘;土壤、阳光、雨水、肥料、农夫等,为依藉之‘缘’,即是增上缘;于此‘因、缘’具足,则生成稻米之果。

  若‘因、缘’不具足,因则是孤因,缘则为独缘,‘孤因不长,独缘不生。’喻如:唯有稻米种子之‘因’,而无土壤、阳光、雨水、肥料、农夫等,依藉之助‘缘’,则稻种,将无法生出稻米之‘果’,此即‘孤因不长’。若只有土壤、阳光、雨水、肥料、农夫等之助‘缘’,而无稻米种子之‘因’,则稻米之‘果’亦将无由而生,此为‘独缘不生’。是知,万法生起,不离因缘。

  三由,约以‘心法’心识业因与人生之生起而论:我等心识能生之业因种子,以无体相,故觅之了不可得;心识业因,虽无相(如空气之无相),但不可言其无,以因缘会遇时,将现起人生际遇之相,如遇童伴之缘,回忆童年之记忆犹新。心识无相之因缘会遇者,喻如:电脑储存之档案,即是无相之‘因’,档案之开启,是为‘缘’,因缘和合,现出所要的档案,此为‘果’。又如:摄影机之摄影,是无相之‘因’,放影机之放影,为‘缘’,因缘具足时,现出所录之影像,此为‘果’。亦如:稻田之五谷种子,能生之‘因’,遇春雨之‘缘’,于因缘际会时,稻田随即生出五谷杂粮之‘果’。

  人生之生起,即吾人之诞生,须四缘具足,方能生起。四种因缘者,神识(中阴身)乃能生之主因,即是亲因缘;五戒心之心性,刚念接后念,相续不断,即是无间缘;神识五戒心念头,攀缘有缘之对象(父母),即是所缘缘。神识具上三种缘,再藉父精(精子)、母血(卵子)之缘,此即增上缘;纳足四缘以成胎,怀胎十月而出生(果)。

  明乎,心法之真谛,可知‘因果’支配‘心性’之一体两面;即是‘因果不离于心性,心性不弃于因果。’二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古德云:‘苦乐因果,皆由心性所感,宇宙人生际遇之一切事相,事相无量,无一而非因果;无量之因果,无一不出自于心性;心性者,无相不易见,即可藉由因果之相以见之。’吾人之心性,虽无相不易见,但可藉由相貌、言行举止,因果之相而见;以心性是相貌之根本,相由心生故,而言语、行为举止,乃心性之外在表现;故观其相貌、言行举止,因果之相,即可了知,吾人自心心性中,善恶因缘之吉凶祸福。故知,吉凶祸福之因果,皆由自心所造;罪福二轮,苦乐因果,不离心性;‘心性’乃万法生起之主因,是命运的根源。

  我等明了‘因果、心性’之一体两面,命如何造,福那里求?当知,一切要从心性,掌握‘缘’之变数去求。由心性缔造善因缘,命由我造,福自己求,数不能拘也;非但内得道德仁义,于外则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而有益于得也。若不从自心,反躬内省,掌握善缘,而徒向心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由是,内外双失,故求之无益于得也。

  百过格创命之理,乃受持‘百过格’,由自心心性,启造善因缘,于三由之数,掌握‘缘’之变数,其理何耶?欲明原由,当先明因、缘、果三由之数。三由之数者:‘因’者,主因,乃能生之常数;‘缘’者,助缘,乃条件之变数;‘果’者,结果,乃所生之定数。此者,因之常数,缘之变数,果之定数,即三由之数也。

  因之常数,果之定数者:‘因果’乃是宇宙万有,生灭不息之轨则。因果之理,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其轨则乃‘如是因,如是果。’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即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是知,能生瓜种之因,不可能变成豆种之因;能生善业种子之因,绝不会变为恶业种子之因;此能生种子之因,是永常不变的,是故,能生之因是‘常数’。同理,种瓜必得瓜,不可能得豆;种善因必得善果,绝不会感召恶报;此所生之结果,是一定不变的,故所生之果为‘定数’。

  缘之变数者:‘缘’乃宇宙万有生起所必须之条件,生起三由,‘因’必须具足‘缘’之条件,方能生成‘果’。于此因缘果报之中,‘缘’之条件,是可随时变易的,故因生成果当中,依藉‘缘’之条件,乃为‘变数’。在因缘果报中,‘缘’之变数,势将直接影响果报之生成。喻如:五谷种子,若具足土壤、雨水、阳光等助‘缘’之条件,五谷种子则会萌芽、茁壮、长大乃至开花结果。生长之助‘缘’若不具足,则为五谷粮食;给与辗粉之缘,则成为营养之五谷粉;若给与蒸煮之缘,则成为五谷饭。此等之‘缘’将使能生之五谷种子,变成焦芽败种。又如:以水之化学助‘缘’为喻,于水中加入各种不同之成分,则水将可成为茶水、糖水、盐水、汤水、饮料、药水等等。以相同之水,给与不同成分之‘缘’,其果报之生成不同,作用亦不相同。再以水之物理助‘缘’而喻,水之湿性,虽常不变,而复时时随缘。不随冷缘,便随热缘,以冷、热缘之强弱不同,其结果,将可成为常温之日常用水、冰水、热水、冰块乃至水蒸气。水湿性之体,虽了无改变,但其生成之果报,液、固、气三态之‘相’,已迥然不同,其三者之作‘用’亦大不相同矣。

  以吾人心性而言,性体无相,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净善之缘,便随染恶之缘,由其净善、染恶之缘不同,致其善、恶果报之苦乐迥异,性‘体’,虽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已天渊悬殊矣。

  是知,吾等人生,宇宙万有,一切万象之生灭,乃至生灭过程中之瞬息万变,变化无穷,其总关键,皆在‘缘’之变数。一切产品之研制,乃至科技之研发,其关键亦皆不出‘缘’之变数。果真了知,宇宙万法,三由之理,不掌握‘缘’之变数,而实现理想者,无有也。

  吾等人生际遇之贫富贵贱、吉凶祸福、长寿短命;谓之时也!运也!命也!此事鲜有知者,知机其神乎!何以故?以内不知人生本身,外不知宇宙环境。知者,支配命运,得自在安乐;不知者,被命运支配,受它束缚,不得自在。是故,吾人欲支配命运,而得自在安乐,当明百过格创命之理,受持百过格,掌握‘缘’之变数。

  欲受持‘百过格’,启造善缘,掌握‘缘’之变数,而支配命运者。当须明了,心识含藏之‘业因’(种子);我等往昔所造诸善、恶业,其造作当下所领受之心念,不分善恶,皆烙印象,含藏于心识。此喻如:大仓库,不断藏入良莠不齐之种子。故无量劫来,吾人心识中,含藏无量无数之善、恶业因(种子),以业因无体相,若有体相,十方虚空不能容。喻如:电脑档案之无体相,将极多数量之档案不断地存入硬碟,由其硬碟之形状、重量从无改变观之,可知档案(业因)无体相之存在。

  吾等明了,心识含藏无量无数无体相之‘业因’,其善、恶业因,虽错综复杂;但能诚敬受持‘百过格’,实践知过改过,改过迁善,修福积德,于自心之心性,缔造强力之‘善缘’;此善缘必与心识之‘善因’和合,而现起殊胜之‘善果’。感召善果,将常纳:千祥百福,富寿康宁,人皆敬之,吉庆随之,灾祸远之。

  我等心识中亦有无数之恶因种子,若要不结恶果,则勿以恶助缘。但能知过改过,改过迁善,更不造新殃,如是修福积德,所做皆纯善,即不给与恶因种子助缘;此恶因种子,得不到恶缘之助,其恶果将无法生成矣。恶之孤因不长,恶果不生,将使我们远离‘灾祸百殃’。反之,我等造作恶业,即给与心识中之恶因种子助缘,恶因种子得到恶缘之助,因缘会遇,随将现起‘恶报’。感受恶报,将常遭遇:刑罚灾祸,忧苦患难,贫困众离,凶星恶煞常随,寿命减短乃至减尽而死。

  三、实行之法

  吾等凡夫,于日常生活中,尘缘万境交集于心,稍不觉察,种种违理情想,瞬即随念而生。此违理情想,邪思恶念既生,则自心之善念良知,随受障蔽。由是,凡所作为,皆失其中正,而落入偏邪矣!故我等有缘,可依‘百过格’自省觉察,于知过、改过切实下一番工夫。改过当先知过;吾人之不肯改过,皆自认为己身无过,因而不知过;过者,乃是吾人之毛病习气及种种过失。若诸过不改,而奉行众善,则功过相抵,如注水于漏器,但见其损,不见其增,遂以为行善,得不到善报,此乃自误。知过方能改过,唯有改过,一切善行方是真善,是故,我等当依‘百过格’,知过改过,勤行众善,息灭诸恶,所谓‘日思百过,知过能改,勤息修正,自是功德。’如是知过改过,乃修善之开端,古德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改过是世间最大善行,乃安身立命之根本。

  受持‘百过格’,掌握‘缘’变数,极要之秘诀,乃是以诚敬心受持,存养省察,克己复礼。将起心动念、言语行为之一切造作,每天依百过格之条目,省察克己。是以‘日思百过’,而‘日日知非’;过则善加改之,如是‘知过能改’,而‘日日改过’;由是勤行众善,息灭诸恶,则善日增而恶日减,久则唯善而无恶矣。则安身立命,趋吉避凶,迎纳祥福,心想事成之实益,自然可得。若心无诚敬,纵然受持,亦流于虚文形式,欲得实益,则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岂可得乎。若不受持,未知省察克己,改过迁善,而终日求神问卜,神岂祐之哉。若其心奸恶,欲藉求神问卜,而得‘趋吉避凶,有求必应。’此人者,无异服毒,而欲求身体健康,岂可得乎。

  于现实生活中,面对万境尘缘之种种诱惑、污染,我等受持百过格,得失之象,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故,受持当下一番切实工夫,而以诚敬心,省察克己;即于省察之知过,克己之改过,严以自律,毋怠毋忽,勉力操持,不可稍生纵任也。如是,天天加以行持,日晨奉读自我警惕,以防日中违过,日晚依条目逐一省察,将违过项目详加记之,检讨改过,期以不再违犯自勉之。吾人当以曾子之吾日三省吾身,莲伯玉之寡过知非为典范。并效法了凡先生受持‘功过格’之行,积极知过改过,改过迁善,修福积德,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之懿行,达于安身立命之境矣。

  四、受持条目

  百过格受持条目

  甲、生活起居与礼仪

  一、日计于晨,晨起未生喜心,开启美好的一天,自勉日行一善。

  二、日常作息、生活起居异常;于饮食运动等,未养成良好习惯。

  三、家常不炊食而外吃;或有大吃大喝,挑食或食不过半之恶习。

  四、个人房间、家里或工作处所,未能保持整洁,有脏乱之恶习。

  五、服装仪容,未能朴素整洁;奇妆异服,蓬头垢面,悖离礼仪。

  六、边走边吃、随地吐痰,举止不端且不卫生,违反生活之礼仪。

  七、乱丢垃圾、烟蒂等,制造脏乱,污染环境,缺乏公共道德心。

  乙、环保与守法

  八、平时未做好环保工作;见地上垃圾,未以举手之劳随手捡起。

  九、制造污染,染污环境或滥垦滥伐,破坏生态,危害人类之生存。

  十、行车不礼让,不守规则;飙车、酒后开车,危及自他生命安全。

  十一、在公共场所,未守公共秩序,缺乏公德心,如喧哗、抽烟等。

  十二、进出非法、色情等不当场所,染污身心,甚有犯罪违法之行为。

  十三、犯有吸食或贩售禁药毒品,残害身心,损人害己之违法行为。

  丙、勤劳与节俭

  十四、生活懒散没朝气,作事或上课心不专,常起懈怠或离退心。

  十五、上下班不按时,工作效率差,懈怠不尽职,无有敬业精神。

  十六、生活贪图享受,浮华不实,奢侈浪费,不思节制浪费成性。

  十七、对物喜新厌旧,任弃可食可用之物,暴殄天物,极不惜福。

  十八、通电话未能长话短说,水、电、瓦斯等能源未能节约使用。

  十九、婚丧喜庆以铺张求体面,设宴邀致,散财浪费,沽名钓誉。

  二十、生活节俭朴实,克勤克俭,造福惜福之美德,未具体落实。

  丁、家庭与学校伦理

  二一、对父母、师长、上司或家人不坦诚,常有明欺暗骗之行为。

  二二、为人子女外出,未能告知行踪;或不洁身自爱,惹事生非。

  二三、对父母不关心不孝顺,甚至无礼顶撞辱骂,弑伤忤逆父母。

  二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之伦常生活,未具体落实。

  二五、家中兄弟姊妹、婆媳姑嫂妯娌,相处不和睦,屡有争吵现象。

  二六、夫妻相处不和睦,经常口角争吵,或明欺暗骗,未能互相尊重体谅;甚或随意离婚,造成单亲孩子之家庭与社会问题。

  二七、介入他人夫妻感情,破坏他人婚姻生活,悖逆家庭伦理道德。

  二八、学业或事业有成,未能反哺知恩报恩,反而藐视父母师长。

  二九、未以孝敬心孝养父母,诚敬心奉事师长,感怀养育教诲之恩。

  三十、为人父母,未以勤俭孝悌,礼义廉耻之品德,身教于子女。

  三一、对老师之态度傲慢;甚且恶言相向,心怀怨怼,难以教化。

  三二、为人师表,未能遵崇伦理道德和礼仪教范,懿行身教学子。

  戊、待人与处事

  三三、遇邻居同学同事等,未能微笑招呼;邻居彼此未能守望相助。

  三四、未能敬老护幼;遇残疾老弱妇孺孤寡无依之人,未能善加扶助。

  三五、朋友相待不守忠信、道义;为人孤僻或有自卑,无团队精神。

  三六、待人态度骄慢,不诚信,常负人约;或奸巧多计,好利用他人。

  三七、他人有急,未能慨然济急;他人有危,未能立即救助他人之危。

  三八、讲话速度音量不恰当或拐弯抹角;轻言不实,话多且无好话。

  三九、常以不实妄语谎骗他人;或常有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之恶习。

  四十、以花言讪诱他人;以巧语诈骗他人;以是非之言批评毁谤他人。

  四一、言行轻浮粗俗不雅;说话未能恰如其分,或有打岔不礼之习。

  四二、生活缺乏自信,每遇挫折畏难退缩,未能以乐观进取来迎对。

  四三、讲话好夸大或强出头,甚或伤人;喜好闲谈无意之人我是非。

  四四、口出粗暴秽语,恶口骂人;或有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之恶习。

  四五、好谈他人之短,挫他人之长;好夸己身之长,掩护己身之短。

  四六、偏袒承欢者,排斥不喜欢者;对部属不关心,对佣人不关切。

  己、恶习与恶行

  四七、个人尚有抽烟、酗酒、嚼槟榔等等,有碍健康之不良习气。

  四八、饮酒未加节制,藉酒恣意,心粗胆壮,悖理乱性,YIN杀口过,甚或伤人夺命,取祸招殃;或嗜酒成性,而天天醉生梦死。

  四九、沉迷于网咖或电玩,染污心灵,致心生邪YIN恶念,危害身心。

  五十、以恶行为才能,随意参加不良组织帮派,让父母、师长忧恼。

  五一、不读书不习艺,畏苦怕难,贪图享乐,虚度光阴,自毁前程。

  五二、意志消沉,精神颓靡不振;或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生活糜烂。

  五三、性情暴躁,常与他人争执或冲突;或心存邪恶,狡滑奸诈。

  五四、为人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常亲近恶人做坏事,还自以为是。

  五五、纵情恣意,为所欲为,不守伦常,不崇道德仁义,而随波逐流。

  五六、存心不良,反叫天地做见证;做污秽恶事,反请神明做鉴察。

  五七、杀伤害禽兽、蜎飞蠕动等有情众生,未以慈悲心爱护灵性物命。

  庚、YIN色之恶

  五八、安逸享乐,恣意妄为,饱暖思YIN欲,纵欲成痨疾,乐极生悲;甚邪YIN乱沦,其纵YIN不免破财染病杀身之祸,悖逆人伦纲常。

  五九、男女性开放,悖逆伦常,易染病伤身,对婚姻生活影响甚巨。

  六十、见他色美,心起非分之想;或生YIN念;甚以卑鄙手段强暴伤害。

  六一、纵YIN肆欲,不顾虑年龄、亲属、长幼而乱沦,严重悖逆天理。

  六二、万恶YIN为首,为求财利,以姿色、色情引诱他人起邪YIN恶念。

  六三、以科技传播色情、从事色情交易或贩卖光碟,促使色情氾滥。

  六四、所作为悖逆天理、人伦纲常,未能悬崖勒马,及时回头而不为。

  辛、取财之道

  六五、在理财上,未能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甚扩张信用,自施压力。

  六六、沉迷赌博、签赌或电玩,贪婪无厌,劳命伤财又败坏善良风俗。

  六七、以非法或不当手段,谋取不当利益,违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六八、功利现实,对名利贪得无厌,唯求自安,不顾道义损害他人。

  六九、未经同意擅取他人之物,或偷盗行窃,或以讹骗谋诈他人财物。

  七十、以奸计谋取财色,或抢夺路人财物;甚掳人勒赎,谋财害命。

  七一、以特权强横谋取暴利;官商勾结求取私利;或非法侵吞公款。

  七二、假公济私,浪费公帑,侵害公众利益;于私侵占他人公司财物。

  七三、窃取他人之智慧财产以图利;或阻断流通,济世利人之方术。

  七四、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或以权势奸巧不实手段,谋求职位升迁。

  七五、凭势力奸巧地争权夺利,营取非分之财,聚财后骄纵又奢靡。

  七六、工作不肯脚踏实地,常起分外营求之心,妄想钻谋名利富贵。

  七七、欠人财物不偿还;或利用种种不当手段,强取豪夺他人的财物。

  七八、投资理财,心存投机侥幸,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不务实际。

  壬、品德涵养

  七九、生活唯重物质现实,忽略心性涵养,心灵空虚常起无明烦恼。

  八十、生活紧张压力大,未能以人文、艺术,涵养心性,释放心灵。

  八一、生活未能以平常心面对;面临逆境无法沉著以平静心来面对。

  八二、世风递变,人心速变,天理不变,我心随世风在变而不自知。

  八三、当今悖逆伦理之邪说谬论充斥,我等未能善加明辨,盲从遵循。

  八四、赞叹之语,闻及生喜起骄慢心;逆耳之言,闻及生恼起怀恨心。

  八五、成功时,未能自谦而生骄傲;失败时,未能自勉而怨天尤人。

  八六、受恩惠,未以诚心知恩图报;受诽谤或欺辱,心生怀恨报复。

  八七、见人成就,未生喜心反生嫉妒;见人挫败,未安慰反幸灾乐祸。

  八八、欲念重贪求多,常生非分奢求,不能遂心即起无明而生烦恼。

  八九、心量狭小,不能包容宽恕他人过;喜欢计较,喜好贪小便宜。

  九十、逆境恶缘现前未能忍辱,随即发脾气而生烦恼并起怀恨之心。

  九一、眼见耳闻稍不顺心,随即心生不悦;眼见会起不顺眼之心念。

  九二、尚有猜忌、怀疑、嫉妒之心;悭吝不肯施舍,或舍而心生悔意。

  九三、贬抑排拒正贤之士,诽谤有德之人;破坏他人的名誉和人格。

  九四、学识博地位高,未守伦常道德涵养品德,未能肩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淑世良谟之中流砥柱,反随世间尘缘而随波逐流。

  九五、学习别人优点;他人缺点,自我反照,并善加改之,尚未落实。

  九六、未能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之心,待人处事接物。

  九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律己要严,待人要宽;尚未具体落实。

  癸、诚心改过

  九八、未能常思己过,反常见他人过;有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过。

  九九、自身之毛病习气和种种过失,未能以惭愧心忏悔心,痛而改之。

  一○○、未以诚敬心,受持百过格,具体落实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五、流通跋

  尔今科技发达,世人之生活,随著电子文化迈进,今人知识虽日广,但知见日杂,文化日衰,心染益深,善根黯钝,促使世道人心,急速递变,且变至其极。由是,功利当道,人伦纲常颓萎,道德仁义沦丧。以致,世风日下,人情冷漠,贪图名利,不务实际,各怀己见,互竞相争,不信因果,纵情恣意,为所欲为。其结果,纯朴民风,日趋败坏,社会治安,日益恶化;忤逆十恶,杀、盗、YIN等,种种违逆天理之乱象环生。吾人以逆天理恶因而感,上天则以灾祸恶果来应。

  古德云:‘道德仁义,乃吾人本具之性德;因果报应,实天地化育之大权。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义之性德也。’又云:‘人以善感,天以福应;自然雨顺风调,民康物阜,时和年丰,人乐其业。人以恶感,天以灾应;风吹地震,水旱疾疫,或刀兵劫,种种灾难,惨绝人祸,频频见告,民不安矣。’亦云:‘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是故,个人命运之创造,生活之幸福,家庭之美满,社会之祥和,国家之安定,人类之和平,其根本之道,乃系于因果之提倡也。

  古德曰:‘天下不治,匹夫有责。’您我原是同根生;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天下,本是共同体。是故,助他即是助己,利他即是自利。浊恶当今,人伦纲常,道德仁义,日趋没落;于此,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邪正莫辨之际;有心力挽狂澜,匡正世道人心者,积极提倡因果,乃当务之急也。

  有心世道者,祈以《百过格创命之学》共倡因果。但愿见闻者,皆怀‘自利利人之心’,行‘己立立人之道’;发心受持‘百过格’,且将此书辗转介绍,广为流通;期能人手一册,普使天下世人,皆能深信因果,断恶修善;由是,敦伦尽分,各秉诚心,各尽孝悌,各行慈善,崇尚道德仁义。如是,人人以善因而感,上天必以福来应;自然风调雨顺,灾难不起,物阜年丰,兵戈无用;此乃以正本清源,息灾止祸于未然,护国利民于当下。是则,人人安居乐业,家庭幸福美满,社会祥和安定,实天下之大幸也。岁次癸未 竹心谨跋。

  附、了凡四训要解简介

  《了凡四训》乙书,乃众所皆知‘安身立命,改造命运’之法宝;亦是‘德荫子孙,传家训子’之宝典。此书,四百年来广传于中国各地,乃家喻户晓至善良书。得此因缘而改造命运者,不胜其数;其影响世道人心,至深且钜矣!近百年来亦流传于海外各界,于淑世良谟,亦发挥深远之功效。

  了凡先生立命转命之理论方法,乃于‘因果心性’掌握‘缘’变数之‘创命论’,摆脱命中注定之‘宿命论’。创命论者:以改过迁善,灾消福来,福祸转移操之在人,是故,命自我造,数不能拘。宿命论者:其盛衰兴废,取决于宿命之定数,为定数所束,阴阳所缚,故听天由命,随业流转矣。其改造落实之方法,首在受持‘功过格’,凡起心动念、所言所行,善恶纤细皆记之,具体落实,知过改过,改过迁善,修福积德。如是善日增而恶日减,久则唯善无恶。了凡先生由此‘善缘’变数之掌握,转无福为有福,转短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矣。命运之造化,天地鬼神不能独擅其权,而操之在我也。此乃‘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之真意。

  得此书,有志于掌握‘善缘’变数之‘创命’者,当改过迁善,以谦德涵养心性,广积阴德,推及于十方。以此身教,教诫于子女,当胜于言教。此乃趋吉避凶,免祸纳福,安身立命之正因;亦是祖德流芳,子秀孙贤,满堂祥瑞,弥久不衰,传家训子之正源。司马温公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故《了凡四训》一书,非但是‘安身立命,改造命运’之法宝;亦是,‘德荫子孙,传家训子’之宝典。

  此书,乃明朝大德袁了凡先生,所撰之家庭庭训。了凡先生,将其一生修持之体验,及改造命运之效验,分四篇加以撰述。其次第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与‘谦德之效’。

  首篇以‘立命之学’开其端,乃先述立命转命之理,理者,乃‘定数’之‘宿命论’与‘变数’之‘创命论’。盖数虽前定,但能掌握‘缘’之变易,命当可转矣!故首篇以‘立命之学’勉励世人奋发向上,勿自暴自弃,要勇于操纵命运、创造命运,摆脱命运之戏弄与束缚,而为命运之主人。

  以‘创命论’之掌握‘缘’变数,而改造命运,然命运之改造,当须具体改过迁善。世人之不肯改过,皆自认己身无过,而不知过。‘过’乃自身之毛病习气,诸过不改,奉行众善,则功过相抵,犹如注水于漏器,但见其损,不见其增,遂以为行善,得不到善之果报,此乃自误。是知,改过当先于行善,故先曰‘诸恶莫作’,次日‘众善奉行’。此正彰显,第二篇先论‘改过之法’,第三篇再曰‘积善之方’之次第。由是可知‘改过’,实乃‘安身立命’之第一著下手工夫。

  吾人能‘知过改过’,于安身立命下第一著工夫,实属难能可贵,但若不明行善之理则,也将徒劳无益。世人对行善之认知,往往局限于世俗之常见,是故,不合德行之善行多矣!故训文第三篇曰‘积善之方’。此篇,正论行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之辨,其推论阐释可谓详尽明了。故知‘积善’实乃‘安身立命’之正轨。

  初于行善,以旧习未除,故不免有我慢骄矜之习,是故,末篇以‘谦德之效’,阐明‘满招损,谦受益’之道理。谦虚者,日日行善犹嫌不足矣!故知‘谦德’实乃‘安身立命’之克保有终,克取圆满。

  《了凡四训》文理俱畅,豁人心目,为明代钜著。内文虽分四篇,而曰‘四训’,实乃一篇‘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立命之真理名言。原著乃优美典雅之文言文,盖因世缘递变,时人匆忙无暇,以现代人之生活因缘、科技文化,实不相应于文言文。是故 晚学不揣根性庸劣,学识浅薄,将此书翻译为白话要解,力求简要详明,盼能契合今人之时代因缘。

  得此书之大福者,读之心中自有欣欣向荣之生机,效法了凡先生安身立命之信心,将油然而生。立定志向,由解力行实践,改过迁善,修福积德,则必灾消祸离,迎吉庆、纳祥福,命运之造化,操之在我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