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德光法师:请不要把“悭贪吝啬”当“节俭惜福”


   日期:2017/12/27 21: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吝啬”是个贬义词,“惜福”是个褒义词。

  很多人生性吝啬,日常生活中处处遭人嫌弃,自己也知道这个毛病不好,可就是难以改正。学佛后,发现佛教提倡惜福,一下子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逢人就解释:“我这是惜福”。

  这样的话骗骗别人也就罢了,说的次数多了,到最后连自己都信以为真。只能说这种人太狠了,连自己都糊弄。

  “吝啬”与“惜福”是有本质区别的,请不要拿“悭贪吝啬”当“节俭惜福”。

  何为吝啬

  “吝啬”的字面意思是“小气,当用而舍不得用”,在佛教中常常用“悭”来指代。

  《中阿含经》卷三十一曰:“我见世间人,有财痴不施。得财复更求,悭贪积聚物。”

  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别人叫做“悭”,看见别人的东西就想要叫做“贪”。这样有什么样的果报呢?

  隋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说:“悭贪堕此趣,此趣多饥渴,故名饿鬼。”吝啬悭贪之人,死后当堕为饿鬼,常受饥渴的恶报。

  其实姑且不论死后,吝啬之人活着的时候就有诸多烦恼。

  从前有个财主,生性吝啬,别人请客,他吃完还要带走一份,但是自己从来不肯请别人吃饭。

  有一天,财主病了,想吃点好吃的,但是又舍不得多做,因此命令仆人每样菜只做一口的量。

  吃完饭,仆人拿了一堆碗和盘子在门前清洗,别人看见问道:“难道你家主人今天请客了吗?”

  仆人无奈的回答道:“想让我们家主人请客吃饭,得等到下辈子!”

  结果这话被吝啬的财主听到,气得大骂仆人:“你这个多嘴的家伙!是谁让你许诺我下辈子请客的?!”

  这个故事看似夸张,实则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

  悭吝从本质上来说是贪心在作祟,很多人不仅自己的钱舍不得用,即便拿别人的钱帮别人供养三宝或者布施,心里也会很舍不得。

  这是一种习气,好像钱一旦到了他的手里,这钱就是他的了,更有甚者还会暗自克扣。

  如果贪了三宝的钱财,那么感召的就不仅仅是饿鬼的果报了,而是直接堕入地狱。

  悭贪在伤害别人的同时,首先伤害的是自己。

  悭贪的人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对人对己都吝啬,这种人看到别人获得的利益比自己多,得到的赞誉比自己多,生活过得比自己好的时候,心里会非常得不平衡,会很烦恼。自己想有好的生活品质,又舍不得付出。

  另外一种人对自己很大方,但是对他人很悭吝,即使是对自己的父母眷属都不愿意付出,更别提其他人了。这种人只顾自己享受,不管他人死活,往往背负一个“为富不仁”的骂名,一旦有落魄的一天,别人自然也不会伸出援手。

  两者区别

  “惜福”看起来跟“悭贪”很像,但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悭贪”是对他人苛刻,而“惜福”是对自己苛刻。很多人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都很普通,过日子很节俭,但是对待三宝或者对有需要的人则出手很大方。

  何为惜福

  该用度的地方不抠门,不该花费的地方一分一毫都不浪费,这是“惜福”。

  清代儒将左宗棠写过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身为一代名将的左宗棠胸怀大志,身世不可谓不显赫,但是要求自己及子孙只享下等福,这是真正的惜福。

  惜福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浪费,二是不用错地方。

  有些人在细小的方面不注意,比如对掉几粒米,费一点水不以为意,其实这是不对的。俗语云“聚沙成塔,聚水成涓”,不防微杜渐,福报会一点点地流失掉。

  有些人很注意细节,一丝一毫也不浪费,但就是用的地方不对,那也不是惜福。将福报用在与修行相关的事情上,把所有的福报都转化为日后解脱的善缘,这才是最好的惜福。

  对治吝啬

  “悭贪吝啬”与“节俭惜福”的含义搞清楚了,对于惜福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那么对于吝啬,该如何对治呢?

  答案是布施。

请不要把“悭贪吝啬”当“节俭惜福”

  是惜福还是吝啬(图源:网络)

  佛陀时代印度有个人非常悭吝,别说布施,就连布施两个字都说不出口。

  佛陀为了教化他,告诉他左手代表自己,右手代表他人,然后让他左手拿一把草,交给右手。但即便只是一把草,即便只是假设自己跟他人,他内心都犹豫不决。

  经过佛陀各种耐心地引导,这个人内心逐渐打开,后来连身命都可以布施,最终证得了圣果。

  “吝啬”是一种习气,想要克服肯定是很难的,我自己在对治的过程中用的方法就是强迫自己去行供养和布施。

  只要供养的善念一生起,立马锁定,然后逼着自己一定按照最初那一念去执行。经过几次以后,慢慢布施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欢喜了。

  结语

  “吝啬”的人痛苦,“惜福”的人有福。

  其实并不是谁注定了会痛苦或者有福,正所谓“福由心生,苦由心造”,到底是苦是乐,全看个人的选择。

  有福的人并非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一帆风顺,而是他们能把握自己的内心,在黑暗中能望见曙光,在无助中能想到美好的未来;痛苦的人并非他们没有得到眷顾,而是他们迷失了自己的自性,甘愿成为了命运的俘虏。

  人生只有两种结果,不是驾驭生命就是被生命驾驭。与其在吝啬中痛苦,在悭贪中伤害自我,不如慷慨地布施,为自己日后的解脱种下一线希望。

  一片纸、一块布、一根草,乃至一朵残缺的花朵都有其自身的价值。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惜福培福,这一切终将转化为日后我们解脱的资粮。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吝啬       德光法师)(五明学佛网:吝啬       德光法师)  

 宏圆法师:悭贪吝啬,所求违愿 

 德光法师:如何对治傲慢习气?教你一个最有​效 

 德光法师:欲望无止境,永远是穷人 

 《百业经》:吝啬恶口丑相饥贫 

 吝啬鬼伊利沙的故事 

 德光法师:学佛人,要不要尽力去求“福报”​? 

 德光法师:做父亲难,做我们出家人的父亲更​难 

 德光法师:要想修福报,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佛 

 德光法师:幸福在哪里?佛法告诉你 

 宏圆法师:悭贪吝啬,所求违愿 

 宏圆法师:悭贪吝啬,所求违愿 

 宏圆法师:悭贪吝啬,所求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