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那个制造伤害的人,是为了我们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


   日期:2018/3/12 19: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如果面对逆境的时候仍能保持平衡、欢喜的心,是防卫嗔心生起的主要因素。

  2.当你面临逆境的时候,心情郁闷无助于克服逆境。它不但无益,反而只会加重你的焦虑,感召一种不安与不满的心境。

  3.在面临逆境的时候感觉不乐或不满是无意义的,更不用说去报复那个伤害你的人。

  4.由不乐与不满所生出的嗔怒与怨恨有两类:一类是当有人伤害你的时候造成你的不乐与嗔怒。另一类是,虽然无人直接伤害你,但你因为见到敌人的成就与富裕而内心感不乐与嗔恼。

  5.他人所造作的伤害也分两类:一类是他人直接在你身体上加以伤害,并由你自觉地感受到。另外一类伤害是针对你的财富、名望、友谊等。

  6.除了修持安忍以外,我们也应同时修持菩提心--为饶益一切众生而欲成佛的愿,以及大悲心与修心的锻炼。

  7.当敌人伤害我们的时候,提供我们稀有难得的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对安忍的修为,也让我们修持其他的菩萨德行。

  8.我们能在被伤害之中累积福德并获取利益。反而是可怜的敌人,因为出于嗔怒与怨恨而伤害他人的恶业,最后终得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不堪后果。

  9.那个制造伤害的人,是为了我们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由于修持安忍所累积的福德是因为敌人提供机缘而促成的,所以严格说来,我们应该把福德回向于那个敌人的利益。

  10.身为一位真诚修持悲心与菩提心的人,你必须培养安忍。为了能够诚心修行、培养安忍,你需要一位蓄意伤害你的人。

  11.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提供真实的机缘,让我们把种种德行给修持好,这是测试我们内在力量的逆增上缘。

  12.就如诸佛帮助我们成佛,凡夫众生也有同等的贡献。诸佛恩,众生恩--唯有依赖这两者才能成佛。

  13.一旦你对敌人产生一种真诚的尊敬时,就能轻易消除阻碍无量利他心的大多数主要障碍。

  14.对我们这些自称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且又尊崇菩萨理想的人而言,对敌人怀有憎恨与嫌隙是不对的,因为诸佛、菩萨都贴心地爱惜所有众生。

  15.如果我们对诸佛、菩萨贴心爱惜的众生心怀嫌隙的话,将与我们想学习的典范相违背,违背诸佛、菩萨的理想与觉受。

  16.即使在世俗情理中,我们越是尊重与疼爱人们,就越会为他们着想。我们会设法避免一些他们不赞同的行为,以免冒犯他们。我们会考量到朋友的想法,他们的原则等等。

  17.如果我们可以为一般的朋友这么做,那么身为菩萨理想的修行人,我们也应该为诸佛菩萨表示更高或至少同等的尊重,设法不对我们的敌人心怀嫌隙或憎恨。

  18.修持安忍的利益,不但能够在未来证得一切种智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体验到它的实际利益。你将能够维持内心的平静,过着愉快的生活。

  19.当我们修持安忍以对治怨恨与嗔怒的时候,具备精进的意乐很重要,我们应该善巧培养精进的心念。

  20.接着,就是培养自他平等相换的心。在未发菩提心时,虽然不容易产生真实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念头,但通过修法的锻炼,却可以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21.虽然许多人可能尚未生起无伪的、不造作的菩提心,但对我们凡夫而言,菩提心的修法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精进修行,就一定可以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22.菩提心自身就具备了清净罪业和积累资粮的两种能力;同样的,自他相换等修法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23.虽然我们无法马上做到自他相换,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修行的目标。

  24.自他平等相换的意思,就是培养以下的态度:‘就如我希求安乐、希求离苦,一切其他如虚空般无尽的众生也是如此--他们也是希求安乐、希求离苦。’

  25.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获得安乐且保护自己不受痛苦而努力,我们也应该为其他人的利益而努力,帮助他们获得安乐,免于痛苦。

  26.虽然我们身体区分为很多不同的部位,如头部、肢体等,可是一旦谈到保护它们的需要,它们之间并没有差别,因为他们都是属于同一个身体。同样的,所有众生都有希望能离苦得乐的自然倾向。

  27.在这个自然倾向的方面,众生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差别。因此,我们在为离苦得乐而努力时,并不应该分别自他。

  28.当我们谈到自己的福利时,我们只谈到一个人的福利,但他人的福利却涵盖着无量数目的众生。从这观点我们可以理解到,他人的福利比我们的福利来得更加重要。

  29.无论我们的道行在哪种层次:在未成佛之前,当我们还在修行道中,以及在我们成佛之后,自己永远与他人息息相关,而且非常依赖他们。

  30.我们存在的本质就是我们必须仰赖他人的恩泽与合作才能生存。我们越是将他人的福利放在心上,为他们的利益而努力,我们越能够为自己获得利益。

  31.如果我们真的要为自己的利益与福利而努力,那么就应该顾虑他人的福利,并重视他人的福利胜于自己的福利。

  32.大乘菩萨的原则--只要能为众生带来任何利益,无论让我奉献什么,我都心甘情愿、乐此不倦。修好自他相换以后,我们就会变成一个这样的人。

  33.谁能够做到自他相换,谁就是大乘修行人;这是判断自己是否已经成为大乘修行人的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

  34.运用一些智慧来配合悲心与菩提心的修持。例如:

  一、思惟我们的佛性:自己以及一切众生内在成佛的潜能。

  二、也可以思惟万法究竟的体性,它们的空无自性,透过理路的推论,以确认实相的体性。

  三、思惟痛苦的止息是可能的,因为痛苦的根本肇因是无明,而无明的体性是外来的、附加的,故此可以与我们本来清净的心生相远离。

  35.透过思惟与禅修智慧,并长期精进地持续修行悲心与利他,你将能看到内心真的有改变。

  36.假若禅修得够久,我们就会发现,在这过程中也有不少障碍。这些障碍就是使人心狭隘、僵化、固执的种种习性,如果希望自己的心能柔和而顺服,就必须知道如何对治那些习性。

  37.我们应当感谢逆境的生起,因为它们是我们修行之路上的动力。经过一段时间后,当见到障碍时,甚至会感到欣悦,因为我们明白这是磨练心性的机会。当面对的阻碍愈多,将更有信心对治它们。

  38.智慧带领我们超越执着自我的心,来发掘人性基本的良善;生起菩提心,是让我们将执着转化为布施的一个方式,它驱动我们开始去付出,而非只是接受。

  39.物质上的付出,是激发布施心最简单的方式。施舍衣物、礼物、金钱、时间或食物,都能帮助我们去除执着,并创造一条通往爱与慈悲的管道,在付出的那一刻,其实是相当无私的。

  40.对任何人、任何动物布施慈爱的心,会滋润你的心?,带给你许多能?。修习慈心和与人为善非常重要,在做人处世中,我们应努?地去培养这种品德。

  41.尽可能以饶益有情之心来度过一天当中的其余时间。尽可能怀着菩提心的动机去做事。这样一来,你的生命将毫不浪费。无论你做什么,全都变成法行。

  42.如果面对逆境的时候仍能保持平衡、欢喜的心,是防卫嗔心生起的主要因素。

  43.当你面临逆境的时候,心情郁闷无助于克服逆境。它不但无益,反而只会加重你的焦虑,感召一种不安与不满的心境。

  44.在面临逆境的时候感觉不乐或不满是无意义的,更不用说去报复那个伤害你的人。

  45.由不乐与不满所生出的嗔怒与怨恨有两类:一类是当有人伤害你的时候造成你的不乐与嗔怒。另一类是,虽然无人直接伤害你,但你因为见到敌人的成就与富裕而内心感不乐与嗔恼。

  46.他人所造作的伤害也分两类:一类是他人直接在你身体上加以伤害,并由你自觉地感受到。另外一类伤害是针对你的财富、名望、友谊等。

  47.除了修持安忍以外,我们也应同时修持菩提心--为饶益一切众生而欲成佛的愿,以及大悲心与修心的锻炼。

  48.当敌人伤害我们的时候,提供我们稀有难得的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对安忍的修为,也让我们修持其他的菩萨德行。

  49.我们能在被伤害之中累积福德并获取利益。反而是可怜的敌人,因为出于嗔怒与怨恨而伤害他人的恶业,最后终得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不堪后果。

  50.那个制造伤害的人,是为了我们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由于修持安忍所累积的福德是因为敌人提供机缘而促成的,所以严格说来,我们应该把福德回向于那个敌人的利益。

  51.身为一位真诚修持悲心与菩提心的人,你必须培养安忍。为了能够诚心修行、培养安忍,你需要一位蓄意伤害你的人。

  52.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提供真实的机缘,让我们把种种德行给修持好,这是测试我们内在力量的逆增上缘。

  53.就如诸佛帮助我们成佛,凡夫众生也有同等的贡献。诸佛恩,众生恩--唯有依赖这两者才能成佛。

  51.一旦你对敌人产生一种真诚的尊敬时,就能轻易消除阻碍无量利他心的大多数主要障碍。

  55.对我们这些自称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且又尊崇菩萨理想的人而言,对敌人怀有憎恨与嫌隙是不对的,因为诸佛、菩萨都贴心地爱惜所有众生。

  56.如果我们对诸佛、菩萨贴心爱惜的众生心怀嫌隙的话,将与我们想学习的典范相违背,违背诸佛、菩萨的理想与觉受。

  57.即使在世俗情理中,我们越是尊重与疼爱人们,就越会为他们着想。我们会设法避免一些他们不赞同的行为,以免冒犯他们。我们会考量到朋友的想法,他们的原则等等。

  58.如果我们可以为一般的朋友这么做,那么身为菩萨理想的修行人,我们也应该为诸佛菩萨表示更高或至少同等的尊重,设法不对我们的敌人心怀嫌隙或憎恨。

  59.修持安忍的利益,不但能够在未来证得一切种智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体验到它的实际利益。你将能够维持内心的平静,过着愉快的生活。

  60.当我们修持安忍以对治怨恨与嗔怒的时候,具备精进的意乐很重要,我们应该善巧培养精进的心念。

  61.接着,就是培养自他平等相换的心。在未发菩提心时,虽然不容易产生真实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念头,但通过修法的锻炼,却可以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62.虽然许多人可能尚未生起无伪的、不造作的菩提心,但对我们凡夫而言,菩提心的修法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精进修行,就一定可以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63.菩提心自身就具备了清净罪业和积累资粮的两种能力;同样的,自他相换等修法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64.虽然我们无法马上做到自他相换,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修行的目标。

  65.自他平等相换的意思,就是培养以下的态度:‘就如我希求安乐、希求离苦,一切其他如虚空般无尽的众生也是如此--他们也是希求安乐、希求离苦。’

  66.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获得安乐且保护自己不受痛苦而努力,我们也应该为其他人的利益而努力,帮助他们获得安乐,免于痛苦。

  67.虽然我们身体区分为很多不同的部位,如头部、肢体等,可是一旦谈到保护它们的需要,它们之间并没有差别,因为他们都是属于同一个身体。同样的,所有众生都有希望能离苦得乐的自然倾向。

  68.在这个自然倾向的方面,众生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差别。因此,我们在为离苦得乐而努力时,并不应该分别自他。

  69.当我们谈到自己的福利时,我们只谈到一个人的福利,但他人的福利却涵盖着无量数目的众生。从这观点我们可以理解到,他人的福利比我们的福利来得更加重要。

  70.无论我们的道行在哪种层次:在未成佛之前,当我们还在修行道中,以及在我们成佛之后,自己永远与他人息息相关,而且非常依赖他们。

  71.我们存在的本质就是我们必须仰赖他人的恩泽与合作才能生存。我们越是将他人的福利放在心上,为他们的利益而努力,我们越能够为自己获得利益。

  72.如果我们真的要为自己的利益与福利而努力,那么就应该顾虑他人的福利,并重视他人的福利胜于自己的福利。

  73.大乘菩萨的原则--只要能为众生带来任何利益,无论让我奉献什么,我都心甘情愿、乐此不倦。修好自他相换以后,我们就会变成一个这样的人。

  74.谁能够做到自他相换,谁就是大乘修行人;这是判断自己是否已经成为大乘修行人的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

  75.运用一些智慧来配合悲心与菩提心的修持。例如:

  一、思惟我们的佛性:自己以及一切众生内在成佛的潜能。

  二、也可以思惟万法究竟的体性,它们的空无自性,透过理路的推论,以确认实相的体性。

  三、思惟痛苦的止息是可能的,因为痛苦的根本肇因是无明,而无明的体性是外来的、附加的,故此可以与我们本来清净的心生相远离。

  76.透过思惟与禅修智慧,并长期精进地持续修行悲心与利他,你将能看到内心真的有改变。

  77.假若禅修得够久,我们就会发现,在这过程中也有不少障碍。这些障碍就是使人心狭隘、僵化、固执的种种习性,如果希望自己的心能柔和而顺服,就必须知道如何对治那些习性。

  78.我们应当感谢逆境的生起,因为它们是我们修行之路上的动力。经过一段时间后,当见到障碍时,甚至会感到欣悦,因为我们明白这是磨练心性的机会。当面对的阻碍愈多,将更有信心对治它们。

  79.智慧带领我们超越执着自我的心,来发掘人性基本的良善;生起菩提心,是让我们将执着转化为布施的一个方式,它驱动我们开始去付出,而非只是接受。

  80.物质上的付出,是激发布施心最简单的方式。施舍衣物、礼物、金钱、时间或食物,都能帮助我们去除执着,并创造一条通往爱与慈悲的管道,在付出的那一刻,其实是相当无私的。

  81.对任何人、任何动物布施慈爱的心,会滋润你的心?,带给你许多能?。修习慈心和与人为善非常重要,在做人处世中,我们应努?地去培养这种品德。

  82.尽可能以饶益有情之心来度过一天当中的其余时间。尽可能怀着菩提心的动机去做事。这样一来,你的生命将毫不浪费。无论你做什么,全都变成法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