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三、公案 — 保护任运 2.错下名言


   日期:2020/5/22 12: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僧问:「如何是第一句?」

(缘起於现象界,悟後素法身现,尚不知真实,保护任运中第一要务为何?)

灵照禅师曰:「莫错下名言!」

(路未走尽头,尚不知究竟,切莫自以为是,错下名言!)

僧问:「师岂无方便?」(除错下名言外,岂更无方便法门?未识禅机,更显是未开悟者,始有此言。)

师曰:「乌头养雀儿!」(师已不再言,随便一句,堵其心念口舌。亦可谓黑头发髻(喻未悟无慧者)会被鸟儿误为巢穴,足可养麻雀。)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悟後修行过程之间,当然每一天都会有新的知识产生及新的体验,但是并不能代表你已经能够了解所有修证过程的现象,还有很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有待时间去体证。也有很多以前只是意会的事,想当然尔的事,但并不是确实就是这样,所以在过程之间,最好不要乱讲话,好立名言。

为什麽修行中不要乱讲话呢?邪知邪见之言,都是因为认识不清楚,在过程之间却沈不住气,常常认为就是这样、就是那样,其实也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如果你未有成就或未有究竟,就带领徒众的话,你讲出来的话,大家都在看、在听,你讲得像真的一样,别人会把它当名言、圣旨般,讲错一句话会误导其他的人,以盲导盲,全走到沦坠的路上,所以不能「错下名言」,讲话要战战兢兢的。

刚开始学佛法,如果能判断那本书是好书,才可以看!不然就拿经典正本来阅览、学习。虽然经典里的文字不见得懂,意义也不见得了解,但总是不会错得太离谱。

经典里的精髓妙处很多,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看过《华严经》?若看过的话,你会慢慢的体会到,原来先前那时想像的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所以在半路过程中所学的法,不能当做究竟,也不要乱讲话,不然就会以盲导盲,害了自己不要紧,也会害了别人,那时罪过就大了!

很多外道(心外求法者)都不喜欢人家看佛教的经典,因为一旦你看经典,你会懂得何者为正法,这些邪魔外道就没有办法蛊惑你、控制你了,你的知识比他丰富,你又知道那一个人讲的是错的,很多事情都是倒因为果,或是胡说八道,所以从来就没有一个正知见,这也就是为什麽我们要战战兢兢的原因。

2. 释题

这个公案很简单,直接告诉你不要「错下名言」,只懂一点佛教道理的人最喜欢讲话、最沈不住气,若讲出来的话有正知见,那倒是无所谓;如果没有正知见又喜欢发表意见,则一方面给人家看出你修行到那层次,另一方面讲错话给人家当话柄,且还是有因缘果报的。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之间,最好能够守不语戒,先做调伏业识的工作。

当政者、名人、师父级的或知名度高的师父,所讲的话都会被当成名言来传述;儒家也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把立言放在立德之前是不对的,佛教徒当以立德为先,有所修证後,始能立言,所说之言才不会有误导作用,也不会使人走入迷途,或者终致沦坠。故开悟後的功用行,第一个要守的是不语戒,该讲才讲,不该讲就不要乱讲,莫错下名言。

当然一个真正开悟的行者,本心觉知力圣灵,又能住如如不动中,故遇着很多事本是能不动意念,亦无话要说。若是业缘感召,要有所言说,也是欲言又止,讲不出玄而灵的些许事。此行者因无法执故,本自心不想动,更无有动口之理,故无言可立,此种才是真行者,真是大修行者。

3. 语体文解

僧问:「如何是第一句?」什麽是修行的第一句话,也是最重要的的一句话。当然是某甲问:「如何是第一句?」某乙又问:「如何是第一句?」禅师的回答不见得会是一样,禅师对来参访的人有一个直觉 你大概是什麽料子、什麽习气,他会针对你的毛病来开处方。禅师怎麽会知道呢?他也不是能知道多少!但他会以率性而出的一句话,也就是以他的体性 阿赖耶识 来感知这个人是什麽境界。所以很显然的,这位参访者大概很喜欢讲话,动不动就以自我观念发表意见,禅师才有这句「莫错下名言」。我们修行要保住自己,在现象界里要保护本真,才能发挥灵知妙用。我们能够恢复本来,能够运用自心时,随便一句话就能切中他人所问的问题。

如何是第一句呢?第一要素是怎麽样呢?灵照禅师曰:「莫错下名言!」你喜欢创造一些名言,毋庸置疑,所以最好你能谨言慎行,不要错下名言。当然很多古僧大德很有修证的工夫,他可以把参访者修证的境界,用「语言」把它显示出来,留给後代的人参照。但是,如果文章写得富丽堂皇,而真正仔细加以研究,其实里面没什麽真内容,搞了半天也没有什麽境界可言,或教人该如何修行?!

真正好的偈语是在显现那个境界,不要只把它当小说、文艺诗词来看。譬如,苏东坡居士的禅诗,文词优美,也有意境,是悟者的境界,那不是简单的事。你不要把它看成很不错的文艺气息,那不是只有文艺气息而已,他都有实际修证的境界在里面。

灵照禅师提醒他:「对你而言,第一句就是『莫错下名言』。」我们按语说,路未走尽头,尚不知究竟,切莫自以为是,错下名言!实际上禅师已经把他最重要的习气跟他讲了,他不满意,认为禅师回答这句话太肤浅了。

所以他又问:「师岂无方便?」 「禅师你难道没有较方便法门,可以透露一点给我吗?怎麽讲那麽平淡的一句话『莫错下名言』干什麽嘛?」其实禅师已经点破他的习气毛病所在,他还不知道?所以再问禅师,难道没有方便法门来教化、开示他吗?

禅师不讲话了,就随便讲一句话来堵住他,「乌头养雀儿」不再讨论下去了。我们可以说:黑黑的发髻会被鸟儿误为巢穴,就可养麻雀了;若是亮亮的光头,则不会被麻雀误当巢穴依住。释迦牟尼佛的头上有很多小发髻,不知道的人会说是鸟在上面大便的。有人尝言,世尊在菩提树下入定很长的时间,有一次有只小母鸟在他头上 巢下蛋,後来,虽然世尊想出定,但怕一出定,头上的蛋会掉下来破掉,那就杀生了,故不敢出定下座,世尊是很慈悲的!

禅宗祖师大德讲一句话,你若不懂!他也无法再谈下去,所以修禅的人比较简洁,不善长篇大论。我们知道修禅的人,修行境界走到一半时,即是证到空相,行者会否定一切境相,因为他不起心动念,常住在不打妄想的境界,所以动心意念讲话自然就很简洁,能一句讲完的就不讲两句,一篇文章一个字能写完的,就不会多写几个字,如此就变成很简洁。但是到後来证入「空有不二」转峰而下的话,简洁又觉得不够显示其意、表现其智慧,这时又会有说不完的义理。

我们修行过程之间,有一段时间是不想讲话的,有时候讲话就会觉得很痛苦,这就是处在心大死一番的阶段,此时起心动念时是很痛苦的,有时乾脆用手比一比,不讲话了。你不要说这师父或某某人,怎麽那麽吝啬、高傲,问他也不讲话?系因他的心死掉了,不想多讲话,讲话会很痛苦的!你想:「如果我不讲话,才会痛苦呢!」如果你讲一句话会觉得痛苦,即是「动念即乖」,那是心死掉的境界了。

为什麽心要让它死掉呢?这是让你对外境的人、事、物都能不相应,不相应後才有定力,才是脱黏的境界,这个空必须从心死後才能证到的。有很多修禅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但是到了一个程度之後就要回转,要由圣境回凡,「圣境」是空境,永远守住空寂的话,你的心能如如不动,然後不被境转,证到这个境界时,那你讲什麽话、做什麽事,反正都无所谓、不在乎了。

但是修证到悟得空体时,因缘来诸法起,然诸法无实相,所以从理地讲它还是空,我们了解性空缘起的道理後,懂了这些道理,并且能不被境转时,之後还不再开口讲话,那就会进入断灭空。「断灭空」是偏执空,佛性有空、不空的两面,你一进入断灭空的话,你就不想再回凡了。我们证得「空」时,就要记得回凡,回凡是我们证到的「空」後,对一切境都没有挂碍,起法相应但却没有挂碍,这才是圆融的境界。

进入圣境以後忘了回凡,那就不对!如果说有一些法如赌博、打麻将、..,我在修行时不去碰,为什麽?因为我定力不够,在达到圣境之前不去碰它 以眼不见为净,那是定力还不够;如果回凡的话,应已经有定力了,对一切境可以去碰它,但不会着迷,也有把握不着迷。也就是说碰、不碰,是看你有没有定力、有没有把握,就像吃鸦片一样,迷上後不吃不行,这是定力不够。所以,我们说要有真正解脱力的修行者,才可以做一般人认为不该做的事。

譬如说道济禅师(济公),古籍记载他吃狗肉、喝酒,但你说道济禅师可以,那我怎麽不可以呢?道济禅师是何等人!你是何等人?他是罗汉再来度众生,他不认为他在吃肉、喝酒,更何况道济禅师本身就是吃素。

从前有一个道行很高的国师,有天,皇帝请他吃饭,当中有很多荤菜,和尚是吃素的,到底这荤肉吃不吃呢?後来国师他照吃不误,大家看得很惊奇,这和尚怎麽也吃起肉呢?!等到宴会完毕,皇帝退席後,国师就告诉徒众说:「快把桌下的垃圾拿出去丢了。」原来他吃下去的脏东西都变化到桌子底下,并没有真的吃进肚子里去,但大家看到他是吃到嘴里去了,怎麽又会变到桌子底下去呢?故很多事不要以见取见,眼睛所看的就认为是真,有时候情势不得已,国师他也会有一些神通示现。

道济禅师吃狗肉、喝酒,我们不去管他,因为他有那个能力化解,他为了接触到众生就装得疯疯癫癫,但却能依缘度化众生。我们不要错认说:我现在守戒,以後当真要回凡的阶段时,却不会故意去犯戒;也不要因守戒守得心不灵光了。到这个圆融境界的行者,很多都是自心对境的突破,但不要为了突破心的束缚,而造成连连破戒的境界,很容易悟後又迷失的。

根据祖师大德在说酒戒 五戒里有一条不饮酒戒,此条戒在小乘法里,他们可以拿给别人喝,但自己不能喝,为什麽呢?因为小乘法是修自己,只要自己不犯戒,不喝酒,拿给别人喝没关系。大乘法菩萨戒就不一样了,你自己可以喝,但不可以拿给别人喝,为什麽呢?因为自己喝了,有把握不会醉,不会因酒迷失而为非作歹,为什麽?因为你有定力、慧力,既然是菩萨的话,你当然是有定力、智慧,故可以喝;但你不可以说别人也可以喝,人家没有你的境界,所以拿来给别人喝的话,你就犯戒了,因人家喝了可会去造业。

很多人平时看来理智很强,不敢做坏事,连说话也很小心,一但喝了酒後,就借酒装疯,为非作歹的念头就起来了。所以我们说,在修行的第一个阶段守戒要严格,那是为了度化众生起修时要守戒,进而能守心戒,不仅在形式上要守,连心起犯意,都不得有。有解脱能力後,才去碰别人、众生界,去度化他们,看看能否解除众生不好的情境。

( 85 年 10 月 08 日 讲於 法尔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