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3.点成金铁


   日期:2020/5/23 7: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僧问杭州龙华寺真觉灵照禅师曰:「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名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

(识起迷情於至理名言,希望禅师能说一句而使其悟入。)

禅师曰:「还知齐云点金成铁麽?」

(师不言点铁成金,在我弘化处仅言点金成铁,师欲破其分别法执。齐云者师弘化之山名也。)

僧曰:「点金成铁未之前闻,至理一言敢希垂示。」

(师已点出其习气,犹不明悟,尚在铁金、金铁中分别妄想执着,素非良马!)

师曰:「句下不荐,後悔难追!」

(至理一言已示,汝尚不知荐引,奈何!)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现在讲开悟行者首要去分别心,求平等性智,我们常在现实人生中,看到什麽就执着什麽,未悟者常要对一切法无所住,悟入者更要知道真如本不住一法。真如是我们的体性,它本自不黏、无住,不会执着一切相,就像一面镜子,镜子仅会照境,不会住一切法相。就把真如当做一个心镜,心镜就像镜子一样,有什麽相来的时候,它就照出什麽相,譬如说一个人现在你的心中,它就现那个样子, 是照後能不住境起分别而已。

那什麽叫「住」?所谓住就是你对人、事、物照後加以主观的意念,譬如你说这个人像画得不好,因为没有画眼睛,为什麽人像一定要画眼睛呢?这是你住相,你看进去了!如果你不看进去,人就是人,我管你啥!或者面对人时,心起这个人长得太矮、太高、太帅、太美,...,起了这种心都是你主观意念的反应,这就叫做「住法」,此与真如佛性所具有的 照後能以空体面对一切境,无住、无黏、不生灭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照」是镜子的本来功能,心镜照了以後产生心意念(第二念),就会产生没完没了的念头,那是我们内心的习气毛病,如果能够照一切境而不执一切法的话,你就是解脱了。照的境当然是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有喜欢、有厌恶等等的境界都有,好的你当然心很平静,没有挂碍;坏的你就产生害怕、厌恶、逃避的心都起来了,这就是凡夫的境界。执着好的境是不对,执着坏的执境也是不对,因为都是住在法位上生心。圣人者就是什麽事情都能看得开,根本就没有一切相的分别。

为什麽凡夫看不开呢?因为还有习气、心病,还有好、坏之分别心,喜欢什麽,当然就认为是好的!讨厌什麽,当然就认为是坏的!有好、坏的心产生就是「住法」,那就无法解脱。所以你修证到对境不起分别心的话,本体空相就会现起,佛性就会显露出来。学习没分别心是修不住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修空观目标的手段之一。

先修没有分别心,再来才能讲平等性智,碰到一件事,不要一下子说这个好、这个坏的,起分别心,如果起了这种心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悟到平等性智,没有证到平等性智的行者,心一定还有什麽病,这不是心脏病的病,而是心病,是我们的习气、毛病,这个习气还有时,给你好的,你就执着,给你坏的,你就厌恶,好坏是你心的分别,本来一切境没有所谓的善恶、合不合理,若能无此等好坏念头的话,慢慢的就没有分别心了。刚开始修行的人会分别人、分别事、分别物,若在过程中,善、恶、好、坏、美、丑都能去掉的话,你就证得没有分别心,也就是得到平等性智了!

什麽叫「平等」?不管好的、坏的都是一样,善、恶一样,顺、逆一样,忧、喜一样,苦、乐一样,这就是平等性。修行的人对身心的一切状况,心里也许会执着色身、心里的善恶,故要学习去分别心,得平等法。「平等性智」就是你不喜欢执着好的,也不讨厌不好的,心里面对好的事情不生喜欢,对於忧愁的事情也不会忧愁,所以好坏对你来讲,好像都一样。要这样修呀!

我们一般人都喜欢好的,我学佛、拜佛就要求家里平安、先生事业都能够如意、升官发财,小孩能够考上大学,...,这些概念会造成我们的执着,这样就没办法修解脱道。

学佛跟信神教是不一样,神教就是你拜他、供养他,那他就会保护你,使你发财或中六和彩,..,给你什麽好处。而我们学佛法是要求解脱,跟信神教者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你拜观世音菩萨,要求观世音菩萨给你什麽的话,那跟神教并没有两样。当然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你有所求、一直祈求他,他也会满你的愿。但是如果你从头到尾都是这样在求什麽的话,你就没有办法证得解脱,因你依赖性太重了。因你喜欢好的,喜欢顺的、有利的,不喜欢坏的、逆境,这样的话你的分别心就是很强,那怎麽证到解脱?

这段公案是去分别心,求平等性智,我们在现实人生中所看到的,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最好不要去用心,不要用心去对那个境,所以对境可以知,但不要用心,如果不知的话,就跟木头一样,譬如说我可以听你讲这句话,假设是骂我的话,我听是听了,不会生气,不执着,等於是说分别的觉知是有,但是我没有习气相应,能这样的话,第一阶段成就了去分别心、求平等性。以禅宗来讲的话,第一阶段修到去分别心,就是说把心控制得死死,怎麽死死的呢?就是要悟空,修行第一个阶段就是要入空。

「入空」讲起来容易,但是要做到很难,如果真能做到的话,你就有解脱的定力,也就是世间的一切善恶、顺逆境界都无所谓、不在意,我们今生能证到有馀涅槃是很不错,就是说你内心还有烦恼的种子还没灭,如果灭的话就成佛了。我们烦恼种子是有,但是起现行时,不会挂碍,我们常讲 我没事,不挂碍任何事,但偏偏你对某件事挂碍着,公司的事情,或是家里小孩的事、另一半的事,..,表面上很清净,没有挂碍,但是在打坐较清净时,还是冒出来了,这表示你还是有挂碍,为什麽?因为我们心有烦恼的种子,理智力比较强的时候,对内心起的念头还是可以控制,但是不执着,为什麽会起这个念呢?因为你潜在的阿赖耶识还在执着它,阿赖耶识才是我们轮回的种子,不是我们脑筋里面很清楚的时候,说我不在乎、不挂碍,但当念头起的时候,你就被念头控制,一直执着所挂碍的事物。在现象界生活起居的人事物中,我们都要学习平等,不要起分别心。

要学习解脱,第一个要素就是世间所看到的一切事,不要去强分别,这样才有办法来练你的心对一切境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不加以喜怒、哀乐的心来分别。

2.释题

本公案标题是「点成金铁」,「金」是我们所喜欢的,「铁」价值比较差,一般人都希望把铁变成金,把不好的变成好的,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般人的执着!但金与铁之间哪个比较好?金较好,是因金较稀少,其实其功用也没铁来得有用,只是因稀少美观,才被用来当有价值的物质,金铁在本质上并无分别才是。

正的佛法是讲解脱道的,没有证到解脱,就是没有入门,所以我们说「点成金铁」,一个人是要把铁点成金,是心里面有所执着。师父却不依他的理念,师父他偏偏要把金点成铁,为什麽师父一定要把好的变成不好的呢?师父是要破他的分别执着。其实,金跟铁本来都是金属,为什麽会说金很有价值呢?都是人们制定出来的,因为金比较少,所以物以稀为贵,金又会发亮,你觉得发亮很好,如宝石、 石的光可以反射,反射力量不够的,就不好,那是我们的分别心在作祟。

铁跟金之间似一个有价值、一个价值较差,也等於说我们把铁看成不好的,或者是在现实人生境界,逆境当不好,所以要把它转成好的、转成善境界,有这种心的话,就代表我们的心还有挂碍。譬如说我们身体有病,病就病了,看医生、去治疗,但是心要坦荡荡的,看病归看病,不要一直说:「唉!病赶快好呀!」病要好,要有善业来转才会好,所以只要该做的都做了,心里坦荡荡,不要去执着善境、逆境或病不病的,这样的话,也可以在逆境之间学习自在、解脱。我常说要学得解脱,一定要在逆境上学,如家境不如意、事业不如意、身体有病、..,等等境界去磨练,没有磨练就成不了金,成不了解脱之见。

如果听听说法就懂了,此种懂有什麽用?做不到呀!如果你不必去听,但是你知道怎麽去做,在逆境里面的心,好像跟在顺境一样那麽坦然,那就做到了解脱。所以佛法是在世间觉,世间本来苦痛一大堆的,在世间里面求得觉悟、求得解脱,如果离开了世间,你说你能证到解脱道,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没有这种认知的话,认为打坐可以入定,一能入定就不得了了,其实这跟解脱没直接关系,你在禅定之间有定力,但是一出定就没有现实的解脱力了。像世间禅一入定可以好几年,甚至好几百、千年,如现在大陆某地还有在定中的行者,他的头发长得穿过叁百年的树干,可见他入定几十年了!此等世间行者,定力是有,但是一出定来,心对一切世间法是不是看得开?不见得,所以这是世间禅不究竟的地方。

我们学佛法在求「世间觉」,那一定要入定吗?不一定!就是在待人接物及起居生活之间去磨练,磨练对一切境都不执着的话,真如的体性就现起了,可以应对任何境,但不被那个境所粘,要练到这个功夫的话,你就能解脱了!

其实诸物在本体都是一样,菩提树跟苦练树的叶子在本体里面跟诸佛菩萨都是一样的,以男女来讲,只是你的业力出生为男,另一个业力出生为女,其实他们的本体都是一样的,本体来自於一样空无的体性,业的感召才出生为男或女,出生为这一类或另一类,世间的所有事物都一样,无情众生也有很多种类,但本体上都一样,所以本体本无别,你一直在这里分别的话,那你不是执着吗?

学佛法就是要超越现象界里面的分别,看到这个能体悟是空无呀!那你就超越了,当然你要证到空无,就要去掉内心的善恶、美丑的执着心,贪、 、痴、慢、疑种种毛病要断,能证到空无的心,回到本体,业力再来牵扯的时候,你还会去受生吗?业抓不到你!若没证得解脱神通也没有用,神通 不过业力的。目犍连尊者是世尊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但还是受业力所报而死的。神通度化众生并不好,会误让众生学习神通,而忽略证得解脱。如果你学会了五通,但做不到漏尽通的话,那是白来人间一趟,你可以没有其他的五神通,但今生漏尽通一定要证到。

漏尽通的修证,是要学习进入空无的体性中。空无的体 我常划一个圆圈来比喻,这是代表圆融,没有枝枝节节的业可以给人家抓住,有枝节的话,随便一个业来就可抓住你了,现在你练得那麽圆融,又是空,又是无,又是无住,...,所以业抓不到你,怨亲债主来也抓不住你,所以开悟者第一阶段要学习的,就是不管内心的好坏,都能不去执着。

3.语体文解

僧问杭州龙华寺真觉灵照禅师说:「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名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还丹」就是古时候练丹术所生产的物质,可用来生产某些特定的金属。依现在的科学来看,炼丹是没什麽了不起,这个会还原,那个会氧化,或怎麽样的,在化学或生化学里,都有很好的成就了;但在古代,科学不发达,就有术士能做炼丹的工作,把金银、铜铁什麽的,可以让它们分离出来,然後做成丹丸。还丹一粒,以现在科学来讲,是一化学物质,如催化剂等加进去的话,就可以把铁质分离,金质留存,如果铁矿内还有含其他金属,现在是可以加入某些化学物质,让铁归铁、金归金地分离出来,这就是「点铁成金」,在古代就有此技术了。

此僧是修行人,当然意不在金铁,「还丹一粒,点铁成金。」只是一句引言;其真正意义还是在「至理名言,点凡成圣」。僧问禅师能否给一句至理的名言,把参学的凡夫转变成圣人。如果禅师能把至高无上的道理,用一句话来讲得清清楚楚,就能使一个凡夫马上悟道,由凡夫变成圣人了。

所以此参问者犯了几个毛病,在铁跟金之间执着,在凡跟圣之间分别、执着。禅宗古僧大德尝言:「把断要津,不通凡圣。」能去凡入圣,已是有大魄力,能不通凡圣,更要有很大的魄力,就是说在开悟的行者,在紧要关卡时把守住,不要落於凡夫地,也不要住在圣境里。做圣人不是很好吗?真正的大圣人是什麽?是凡圣两个一体,这是大乘里所讲的圆融。刚刚讲的「悟空」,是修行的第一阶段,「圆融」是修行的第二阶段。悟空是执空,还有一个执着,如果不执着、空了,入空再回有的话,要「空有不二」才是圆融。「有」就是体性可以知一切法,但是面对那个境,不去执着它,这是有「空」的境界,但也有「有」的体悟,这样才是「空有不二」的圆融境界。亦即是以空的体去面对不空的境界,而能没起分别心,这是佛法最圆融的境界。

不通凡圣,不落於凡,不住於圣,现在我们这位大德他喜欢金、喜欢圣,所以执着就在这里 「金与圣」。我们按语说:识起迷情於至理名言,希望禅师能说一句而使其悟入。

灵照禅师说:「还知齐云点金成铁麽?」「齐云」就是灵照禅师弘法的地方,你要「至理名言」,好做「点凡成圣」的事,但禅师却说点铁成金事我不会,但我却常做点金成铁的勾当。因此,禅师说你知不知道「齐云」这里,点金为铁的法倒有,却不去谈点铁成金事。禅师为什麽要这样讲呢?是要破掉此僧对金、铁之间的差别相,不好的要变好的,如果你真开悟的话,当下就有佛性了,就能有「无分别」的体知,但是一悟到佛性,习气毛病却还没有断尽,故也成不了佛,若不舍一切法,是会迷失掉的,像世间禅者一样的认知,这叫做「悟後迷」!

有人问:悟了,怎麽还会迷呢?因为内心不清净,但自己不知要断此不净之心意念,而专搞些怪力乱神事,故悟後迷的一大堆。悟後,就是要去把我们内心不清净的要去清净,他没有去做这个功夫,没有去做「倒垃圾」的工作,所以悟了以後却迷失,迷失在贪、 、痴、慢、疑里,尤其大部份迷失在贪上面,贪世间的种种名利。所以悟的人要舍得到不能再舍,不好也好,好也好,要破世间的一切相,才能有成就。

修佛法难吗?也不难!我常常讲的,好的境界要舍,不好的境界也要舍;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要舍,世间的一切不如意的事也要舍,舍到不能再舍的时候,那内心的不清净也会变得清净了。内心清净了,也不执着了,这样的话怎麽不悟道呢?

开悟以後,能不能悟道?「入道」与「见道、悟道」是两回事。行者开悟时是入道之当口,而悟道是见道。入道而见不了道,就是悟後迷,会卡死在半路上。以证到初地菩萨地者来讲,就是已入欢喜地,可说是入道了。开悟的行者是进「入道位」了,但还没有见道,见道即要能见自心、能控制自心,也就是要到第四地 慧地才能见道。

入道不如讲「见心」,这个心有「真心」、「妄心」两个层次。为什麽说你还有另个心呢?因为一个真觉的心能觉妄执的心,故说有两个心,这是入道位行者的状况。此时行者的心还不清净,所以才能觉有两个心,如果心清净就是空体现, 是有个觉知心,那还会有妄心呢?故行者最後仅现一真觉的心,所以见道不修道就会迷在半路上,妄执世间一切法,谁对谁错,虚论佛法,如此不能脱黏,以妄心为自心,越走越远,也就是悟後迷。

从初地欢喜地起,入二地是离垢地。开悟後是欢喜地行者,再来就是要远离内心不清净的污垢,一定要慢慢把它去除掉,所以心要清净,能清净是离垢地。心不净去除後,心就会发光;所以离垢後,也就是菩萨第叁地明地(发光地),心会发光跟世间禅一样,世间禅有的修得也会发光,金光、红光、百宝光、...,但会发光没什麽了不起,为什麽?因为那是叁地菩萨而已,叁地菩萨还在世间位,到四地菩萨 慧地也是世间位,等於是世间禅定中的色界天禅定。

行者若能修佛禅、解脱道,心除会发光外,慢慢地你就有智慧,这种智慧像什麽呢?像火焰一样能坏一切的烦恼,所以四地菩萨称为焰慧地,焰慧地是来自於外境无黏,内心清净,那就要有智慧才做得到,有智慧能做什麽?在烧掉我们内外在心的烦恼,像火烧的智慧一样,是 慧地菩萨。

再来是什麽地?在四地的时候是见道位,有智慧烧掉烦恼,其实这个智慧是什麽?是来自於「空」!我们说:修空有两个层次要去做,第一阶段我知道这法本来是不真实的,但是我内心还是会执着好的、喜欢好的,坏的我不喜欢,这种心态还有,但你做不到无住,所以这时候就要用心念来超越它,心念来自於你所学的佛法,或者所念的经文,如果超越这个的话,即能观一切相都是空。

第二阶段是回凡、回有相,但不执着,所以真正做到这的话,是得第二阶段圆融的修证,能现有相而不执,这就是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

回到本文,灵照禅师说:「还知齐云点金成铁吗?」「齐云」刚刚已经讲过了,是灵照禅师弘法的道场,师不言点铁成金,为何言点金成铁?主要是在破参问者的分别心,他认为铁不好,凡夫不好。其实,证悟的人根本不会在意你要升天或要往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没有这个观念,出生为人也很不错,但这个人是看得开一切事情,所有世间的一切相都看得开,既然看得开的话,就不会在意要进入涅槃,要进入那个空无的境界,就是在世间有相之间也活得很好,过得很舒服,这才真正的解脱。

不要说:现在我在打坐,不要来吵我。那你打什麽坐?你说:在人世间很吵杂,要到深山修行。那修什麽行?没有人来吵你,修什麽?就是因为我要修行,所以要走入人群。我们看很多大道场,其弟子在第一阶段入门,就是派到第一线去磨练、修行,有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心里会嘀咕:派我去卖东西,或是派我去跟那些有信教、没信教的人磨菇,还要听一大堆好的、坏的 话。要去面对这些来修行,其实这有很大的好处,面对这些人时,能自在才是心已调伏。

对着境界去修行,你到底有什麽心态?这个家伙这边看看、那边摸摸,到底他买或是不买呢?心烦不烦,你有没有起不耐烦的心?起的时候能够马上警觉,告诉自己不要不耐烦,那你的习气才会慢慢转过来;你到深山里面去,野花、野草、小鸟也不会吵你,心情好的时候,没有挂碍,鸟叫声很好听呀!如果刚好来了一封信说山下家里怎麽样,心不清净又起烦恼的时候,鸟叫声听了也会觉得很烦,所以心对境到底烦不烦要你自己来决定。

你如果没有分别心的话,圣也好,凡也好,金、银、铜、铁看起来都一样。看得开的话,钻石跟石头还不是一样,石头凹凹凸凸又没光泽,钻石有光泽,你当然是喜欢钻石。不讲和石头比,就以5克拉跟10克拉的钻石比较,你还是会喜欢10克拉的钻石,这是我们对着这个境的执着。

如果你看得开的话,所有世间的一切相,钻石也好、石头也好都是一样。真正修行的人不要去带一大堆的东西在身上,这边是钻石,那边是玛瑙,..,你执着这些有相的话,你的价值观还有很多好的、坏的分别,就是分别心还有。你说要求得解脱,就要把一切看成一样,没有高贵、没有卑贱,金、铁本来是一样,这样你才能慢慢能对世间的一切相,不会偏於好的、贵重的执着上。如果有一天闹饥荒的时候,你用钻石跟人家换一颗馒头,人家可还不愿跟你换,你看那时钻石到底还有什麽价值?

我们内心要求得解脱,要先对世间一切好、坏的事情慢慢调至平等,不要有那麽大的差别相,要你一下子改变成没差别相,那是不可能的;没有差别是回到空的体性,是有点圣人的味道了。

佛性间有一个根本智,有一个後得智。根本智就是如来体性,开悟行者开悟时,也就是打开本来,此时根本智就会现起,照道理讲,就有自性清净的能力,应会起神变。但初开悟者为什麽他起不了灵通神变,为什麽他不会像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一样的能有千万亿化身呢?因为根本智还被微习污迷而不清净,菩提智慧是有,但习气毛病还很多,所以要把习气毛病断尽,根本智才能够完全显现出来,根本智才真的发挥出来,根本智是从那里来,是从空的修证而来。

空体能现焰慧智,像火焰一样可以化掉一切的烦恼,用什麽化呢?用根本智就是我们的悟空,所以说我们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具足这五眼,我们本具足了肉眼,你修到天眼通就具足了天眼,天眼不见得会具足慧眼,修佛法的人具足了慧眼,慧眼是由空性起用的,所以你如果能修到不执一法,你都放得下了,对一件事情的判断,你会觉得很奇怪---为什麽我会有这个能力?那是从「空」产生了「慧」,这个「慧」是初步的定力而已,还要神通变化的话,要从法眼开始,所以法眼是一切法的起源,知道怎麽来怎麽去才会用法,会用法才是回到後得智的修证。

为什麽根本智得到不会起神通变化呢?因为你没有後得智,就是差别相的悟知。譬如刚刚说的差别相要断掉,要没有分别心,那是要修入空的第一阶段,等到你真的悟到空後,又回到世间的差别相,有差别相就是得到後得智,後来得到的智慧,故根本智先得,去习气、毛病後即能得差别智。一得根本、差别智就会起灵通变化。

为何你没有妙观察智,为什麽?真入空体後根本智得到了,你的眼、耳、鼻、舌、身都会有灵通,什麽灵通呢?眼睛可以看,这个人有什麽病,那个人有什麽烦恼,你都看得很清楚,这是要用差别智去观照而後得。但最初是要去差别相,悟得空、无相才能得差别智。

初悟道者学习没有差别,都是空空的,空掉了一切相就没差别相。悟道行者看人世间每个人的业力不同,一定有差别相,以清净的空体再回过来,看世间的一切相产生的差别,你就会起灵通觉知,这种通是从你自己内心佛性自现的,不必学的,若一切法要从外去学的,就都不是佛法。

自性可以现一切法,我们拜忏有时要发四弘誓愿,「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自性还有法门吗?有的!一切法从你自性生,要不要人教?不要!那为什麽我还没有呢?是因为你身没通、心没空,空不了一切境,挂碍这个、挂碍那个,根本智没有得,怎麽能得到後得智呢?所以根本智要证到空,空就是现在还有的分别相要灭。

现在我们在讲分别,不要起分别,分别相要灭,如果空是慧的根本,那产生後得智时,法眼也就具足了,法眼比慧眼还要高一级,也可以讲圆融的,空有不二的境界,那五眼都有就是佛的境界了。

佛具五眼六通外,还有天眼明,不是天眼通。天眼通、天眼明的差异为何?天眼通就是行者在起心动念时那个境才现,我想到玉皇大帝,忉利天宫就现出来, 皇大帝就在忉利天宫里面,想到地狱,地狱就现,想到阿弥陀世界,阿弥陀世界就现在你心中,也就是说有所想才会现起。而天眼明是佛的境界,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无时无刻不在佛心镜、心湖中,不用故意 照才会现的境界。

要搞清楚天眼通、天眼明,与时下的阴阳眼是不同的,阴阳眼不是通,能看到鬼神是什麽通?那是眼睛的光波改变而已,可以看到鬼神不是天眼通,像猫、狗的眼睛都可以看到鬼神,难道它们也有通。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两位明星在谈论,有位养了很多狗的人,因生病住院治疗,有一天他养的狗一直狂叫,邻居觉得奇怪,现在是正午12点10分为什麽狗会叫成那样子呢?就出来探看,看到那些狗是对着虚空狂叫,後来医院宣布它们的主人是在12点10分时往生,他们是看到主人要走了才叫的。

这是眼球光波改变就可以看到另类众生,你有打坐修行也可以,眼球改变可以看到非人,甚至於跟诸佛菩萨一样,但这还不是天眼通,天眼通是一定可以上观天上,下观地狱,还有可以看到其他的世界,那才真正的天眼通。

天眼明:佛有天眼明,不用起心动念十方虚空众生及一切事物都在他心中,那麽多的众生有清净,也有不清净,天天都做那麽多的事,知道了都放不开的话,那不烦死了!所以佛之所谓佛,因为所有十方虚空众生都在他心中,而能没有挂碍,你看多清澈呀!诸法都不执着,善也是善,恶也是恶,对他来说都是一样。

回到公案本文,此僧大德又说了:「点金成铁未之前闻,至理一言敢希垂示。」你说把金点成铁这句话,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只有听人家说点铁成金,那有点金成铁的呢?那禅师请您把这句话暂时放下、不讲它,不要跟我扯点金成铁的问题,但此僧大德却执意希望禅师能把最重要的一句话,也就是可以使凡夫转成圣人的那句话,快快地讲出来。

禅师讲了没有?早就讲了!你需要的就是要「去掉分别心」,我是跟你讲了,偏偏你不懂,还要跟我扯这一句「至理名言」,你的毛病是很会执着一切相,执着一切好的东西,不屑一顾坏的东西,那怎麽解脱呢?

在世间法里面追逐达官显耀、拍马屁的,甚至於锦上添花,你都很乐意去做,对於那些雪中送炭的却不屑一做,这是分别心太重了,修行怎麽修得好呢?高贵的跟卑贱的本都一样,所以修行人常常能对一些老太太,尤其是送公文及倒茶水的老太太特别好,他也对你特别好。偏偏对总经理、董事长也一样,他们也没什麽了不起,还不是跟工友一样是一个人。为什麽祖师大德们在修行时,都是不依附权贵?你当大官,跟我没关系,如果真的要强徵召他入宫,禅师就会死给他看,入灭去了,不屑去跟这些权贵为伍。

他们当官是福报好,荣华富贵有,但是他们的事跟我没有关系,看成跟平民一样,在我内心里面其实也没什麽高贵不高贵。又如清道夫,你有没有一视同仁看待他呢?把他看成也是一个人,如果这样还不够的话,那蚂蚁蟑螂也看成跟我们一样,要尊重他的存在,也就是现在的口号「尊重生命」。地检署叶主任讲:我们组长提出两个口号,当然心灵改革是李总统提出来的,「尊重生命」可能跟白晓燕的案子有关,尊重人的生命就不会乱杀人,然後就是「关怀社会」,把爱心推出去,如果心里还有看高不看低的话,要改一改,看低、看高都要一样。

如果你没有依附权贵,那就要耐得住寂寞,升官没有你的份,考绩甲等没有你的份,你气得跳脚,没有心甘情愿,但要体验这是因果嘛!你一直去依附权贵,当然你可以得到升官、考绩甲等,但是你修行就会交白卷,心没有坦荡荡。一得一失很难讲,要看你的价值观,你认为我在修行求解脱,对境心很烦,就要接受你所做的一切决定,因为那是个果!

我们按语说:师已点出其习气,他的习气在那里呢?在高贵、卑贱,金、铁之间打转,在凡夫定要转为圣人间打转。其实我们很多祖师大德己经讲了,你就是成圣人以後,身体还是那个身体,彼此五蕴身都一样的,你还没悟入以前,五蕴身跟得道以後的五蕴身是一样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到底是圣还是凡都是一样!只是内心已得解脱。若行者内心不执着有相,看起来能都是一样,就是已突破分别心了。

灵照禅师就说了:「句下不荐,後悔难追!」我跟你讲的那句话,如果不好好的去思考,不好好的去用功、去做、去见习,那後悔也没用。世间的一切人事物,好的、坏的都要去掉分别相,此僧还不了悟,还在铁、金之间分别妄想执着,所以说是非良马,如果是良马的话,人家讲一句他就懂了,只要拿起棍子不用打下去,它就一直跑,这才是一匹好马。

我们按语说:至理一言已经告诉你了,汝尚不知荐引,奈何?还在这里「敢希垂示」,这僧智慧比较不具足,当然智慧是上一世所修的延续,如果上一世你修的都是在搞色身,像会发光, 气可 10分钟、10小时,而忘记修心、修智慧,那是世间禅定,没有用的!

我们佛法是讲要超越现实,内心毛病就在现实生活中去磨练,你不能光讲理论,讲要成佛、自度,讲了半天,怎麽成佛也不知道。成佛是修心来的,不讲最基本的,只讲些很深的佛理,天天讲理论,不知道如何去修,因为没有一条路指引你去修,到最後就是执着色身,那你跟仙道的守 鬼有什麽不同呢?是一样的!

那个时候要讲什麽法,讲时要修,修後不要执着、不要偏离。同学说我练身体呀!练宝瓶气很好,就天天搞宝瓶气,这就偏执於色身的用功,练气用功是没有错,但气是用来修心,我对那件事情看不开,就打坐念佛将气诱发起来,哦!这件事情我可以看开一点了!那个人心慌意乱时,不要在那儿六神无主,你可以自己解决,怎麽解决呢?多打坐、多念佛,气来的话你的定力就会增加一点,虽然不能全部抓住要点,但起码可以看开一点,不要在那里六神无主,在那里痛苦,要赶快选法用功。

为什麽会看不开?为什麽会对事情执着得不能放呢?就是因缘,也就是有业障来了。业障来时更要用功,磨刀!磨利一点,用来砍烦恼,祖师大德讲的「吹毛用急须磨」,吹毛宝剑用了还是要磨的,毛是很细很柔软的,要砍下去毛会断,那才是最利害的剑,但用了此剑还是要磨。所以你的智慧、身体的气机对那件事情用了心法以後,会累的,此时就要赶快磨,怎麽磨呢?不是去睡觉,是要赶快打坐、礼佛、拜佛,让丹田气机恢复之後,气通时灵性就提高了,身体气不通,灵性就没有了。

色身能恢复最好,但是在家居士比较难,上班、工作、夫妻之间等等的烦恼,所以要保持色身有个好境界是很难,此是居士的烦恼。反过来,你看得开的话,不直接去应付魔境,有气没气反正我都不在意,我就是不在意地耗着,那是超越了色身有气没气的境界,逆的解脱了。前几天讲人要死的时候,也许业障来了,也许是寿该尽了,丹田气会没了!丹田气没了,你还执着气很重要吗?就是气没有才会死,有气怎麽会死呢?所以人快死的时候,气就一直在消失。故要练心不要练气。

( 86 年 7 月 8 日 讲於 龙潭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