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4.境无好丑


   日期:2020/5/23 7: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唐贞观中四祖道信禅师遥观气象,知牛头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入山後见法融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

(缘起於现象界,四祖善观异象,得知牛头山有异人,乃入山一探究竟。见人称懒融行者,端坐观心,不理不睬访客,真是自在无碍。)

四祖问曰:「在此作什麽?」

(大德端坐於此,不知何为哉!)

师曰:「观心!」

(法融师答说,在此禅坐观心,努力用功调心。)

四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四祖说能观的是谁?所观的心又是何物?)

师无对,少许,请四祖说真法要。

(法融师说不出所以然来,知来此者必是高人。後知是四祖,乃请其说无上心法法要。)

四祖说法要已,即曰:「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

(要让自心成为佛心,当任其自在无碍,不用特别压抑它,心起心灭都是缘起之法,心随其缘而生灭,不用特意去观它,更不能压抑自心,如是而已。)

师曰:「既不许作观行,於境起时如何对治?」

(法融师说,既然不允许做观心之法,那内心境起时,要如何来对治呢?真是世间禅行者修行的固有模式,若无善知识教导,真会枉走而入歧途矣!)

四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强名,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易。」

(行者若依因缘起法,对境还有美丑之念,定是内心还有习气、毛病在。心若也能不强安名相给任何一个境界,则此行者妄情不起,诸法平等性即得,顺逆、善恶、美丑一如。行者若也能如此,则真心遍应一切缘,应缘知後能自在无碍,如此当不用对治任何境界。行者悟得此种道理,即名获得法身常住,法身空无虽应一切缘,但真如无有丝毫地变易。)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诸法或众生平等是以理地上来讲,在体性清净的空里面是平等的,如果有一天你能修证到跟诸佛、菩萨的境界一样,那你也回到原点,也就是跟诸佛、菩萨等齐,即得清净法身。从清净法身中衍生出来的,就是所谓的业报身,概括四生九有。何谓「四生」?就是卵、胎、 、化等四生,这些都是有情众生之相,其基本点是一样的;何谓「九有」?就是叁界九地,你读《华严经》时,每品後会诵偈曰:「四生九有同登法藏玄门,八难叁涂共入毗卢性海。」所以不要看业报身个体不同,「人」就好像很高贵一样,「蚊子」就是一种很低等动物。不要像某些外道的说法,未去杀心,又没有慈悲心,就把蚊子看成残灵,认为可以打;他们认为蚊子是残灵,残灵不像灵,所以可以打死它,这从心地上来讲是还有杀的念头,这就不对了。

从理地上讲诸法、众生是平等的,大家的平等空性间所显现的业报身,个体别是无量无边,但你只看有相,就会产生分别想,有分别想就有高低分别想,就有高等动物、低等动物之分别,心地的顺逆差别想,所以我们不要有分别心,分别这是卵生的,这是胎生的,这是化生的,这是 生的,一体都是平等的。

为什麽不能有分别心呢?这是现象界的果报身,当然有个体的不同,但是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里面只有一个东西都是一样的,像好人、坏人只是业报身的不同,他里面本体的空都是一样的,只是坏人加了很多的坏习气、坏毛病,而所谓的好人,一切的邪恶之念都没有,其实这些都是业,所以要去掉世间的分别心,不要在有相之间去起分别,要看大家本来的空性都是一致的。

为什麽诸佛、菩萨可以清净无为呢?因为他已经证到一切外在分别没有了,内心的妄想也没有,内心清净回到我们的本来的面目,所以我们在一切的生活之间,如果不能超越自我见解的话,那你就会落在这有相的部份,叫你不要起分别想,你不可能!也就是说你去掉这些有相的话,就能直接观我们的体性,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

释迦牟尼佛证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众生皆有佛性」,每一个众生都有最根本的佛性,那为什麽没有办法显现出他们的佛性呢?只是常住妄想颠倒,所以你如果执着这分别想,就是颠倒妄想。如果能超越了自我主观意念,在出生以後所认识的这些境界,不管是好、坏、美、丑、高尚、低下等种种现象,不起分别的话,你就回到本来的面目,你看自己这样,别人也是这样,你可以看到他内心里面的大同境界。

至於那些还不清净的习气毛病呢?每一个人业力使然的,这没有办法,普通一般人对不好的人或坏人会咬牙切齿,甚至於诅咒他不如早点死,这是我们内心里面还有分别,如果你从理地去观众生的话,坏人 你会产生慈悲想,为什麽呢?因为你说为什麽他会常起颠倒妄想呢?为什麽他无明那麽重呢?为什麽他的业力那麽重呢?因为业重才会造那麽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这样认知後,你就会对他产生慈悲想,而不是一直说要让他得到一切应有的果报,所以众生平等是从理地来讲的,也只有这个空才能够平等。

「空」怎麽平等?「空」只有一个,所以大家都一样,那有相就不一样,有相以手指头来说,同样是你的手指头,伸出来就有长有短,所以有相是不可能一样的,只要落於现象界,它就不可能一样,但同时也是无常。只有这个空才是永 的,而且大家都一样的空性,从这样去观的话,众生都是平等的。

在学佛法之间就是要推翻你自己在一生中,所具有的观念或所养成的种种见解,而且要能够超越,这样的话,就能进入原来的体性空样子,这样观众生是不是平等,观诸法是不是平等,当然境就无所谓好丑了,我们来看看这个公案为什麽在讲平等?

2.释题

本公案名为「境无好丑」,境归境,境无所谓好坏、美丑之别,有好坏、美丑之分别想,都是自心的反射现象,因自心习气、毛病深重,始有境好、境坏之差别想,面境时就自然地会反射而出。若行者心病无时,心照知境後,即能坦然地面对该境,不会起一妄法相应。要能无分别境好、境坏,定要修证到空、无相、无愿等叁叁昧,才能悟知诸法本平等。

照道理讲,法融师已有点境界,才能让四祖感知而想去度他。但因法融师行世间法禅观,不知真心实相的道理。也因为不喜欢动,天天就只会打坐而已,故法融师知见不对,佛性不起。修世间禅就是这样子,内心的境界,五根会现起灵通力,在那里一直打坐,想要压抑、对治自心念,从来不会让自心从空中进到有相,然後证得「空有不二」的中道观。

我们知道证到空就像一面镜子很清净,无所不照,偏偏你不去照,你老是把它盖住,不去用它,如果你的心证到清净空的时候,你就可映照一切境界,也不要说不理那个境界,不理是刚开始没有定力,所以才不理不睬的,第一阶段就是要不理不睬,因为我们要修空,因定力不够,看了就会冒火,会冒火为什麽要看呢?不如不看,不看了,所以这时候就是自闭,自我设限,眼不见为净或是独居不出去的修空,慢慢的你如果真的心开始发亮了,那是回到「空」的样子。

这边「空」是很重要的关键,如果你没有打开,是回不到真空的,你怎麽知道没回到空呢?有空就能够映照,你有没有这个功夫?不是凭你的什麽眼根、耳根、鼻根、舌根等起神知,而是要用你的心,第八意识是我们的本心,譬如说你在打坐的时候境界很好,起心动念可以了知周围的境界,你起了一个念,现在是8点5分,那就是8点5分,不必用眼睛去看,也不用有神通的眼根去看,用心就可以映照那个时钟,感觉现在是几点、几分,这是用你的空性去照一切缘,既然修到这个时候,就要打开心镜,要映照一切境了,为什麽?当映照一切境,因为你对这个法已经不执着了,所以你与空相应,那管它现什麽境,善境界、逆境界、好的、坏的..,我都可以承受,可以照单全收,那就表示你的内心清净了,那才有空的样子,这是第二阶段,所以这个阶段就是圆融。

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修到圆融的境界,那就是小乘行者,刚开始法融师就是这样子,天天在牛头山打坐,打得身会发光进入二禅天的世间禅定,此时心净当然不是完全的清净,跟佛法讲的无黏是不一样的。

3.语体文解

唐贞观中四祖道信禅师遥观气象,知牛头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入山後见法融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本公案缘起於现象界,由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开始说起,他善观天气及异象,有一天,他观照得牛头山有异光现起,得知牛头山里头定有异人,乃想入山一探究竟。当到达此地时,经打听後确实有一道人在山中修禅观,因他一心想修禅、观心,故有人入山面见时,他都是不理不睬,故人称他为懒融。四祖入得山来,见法融师後,法融师亦将四祖当成一般游客,还是端坐观心,不理不睬四祖。我们按语说:缘起於现象界,四祖善观异象,得知牛头山有异人,乃入山一探究竟。见人称懒融行者,端坐观心,不理不睬访客,真是自在无碍。

四祖问曰:「在此作什麽?」师曰:「观心!」

四祖确定他是法融师後,不以他的无理而见怪,就问他说:大德端坐於此,不知在做些什麽修行?法融师回答说,我在此禅坐观心。

世间禅定行者均以坐中观心为主要,邪念、妄念生起,能觉而止住它,认为这样就是在修行。世间禅行者努力於座中对境调心,使心无有起念,如此即谓对治心动之法。

而修佛禅行者,除座中磨刀外,行住坐卧中面境练心,让心能自在无碍。如此练习,久而久之,对於阿赖耶识中的业缘种子,当能轻易不黏,而能达解脱之境界。

四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四祖就问他说,能观的是谁?所观的心又是何物?当然要体会此句话,当能认知觉知心是真我之心性,所观之心即是妄想执着之烦恼心意。行者真、妄能分别清楚,已是初禅有觉、有观的境界。若行者能到四禅境,则真心能觉照十方界及诸众生果报因缘,不知牛头当时境界到什麽处地,但起码他已能发出心光,让四祖从远处睹知,应在二禅以上之功夫也!

师无对,少许,请四祖说真法要。

法融师一时说不出所以然来,故无言以对。不久寻问来人,认不认识有一位名叫道信禅师者,四祖即说贫僧即是。法融师知来此者是高人後,乃请其说无上心法法要。所说的法要真是大乘佛弟子要好好去体参的,虽与本公案无关,但还是将全文列出,供大家来体会一下佛心的真实境界。

四祖说:「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叁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厥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 ,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行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四祖说法要已,即曰:「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

总结四祖开示,以十段来分析:(1)直指心源即是佛心。(2)行者禅定功夫具足时,叁学即自圆满。(3)神通变化由心地起,本自具足无缺。(4)一切顺逆诸法本自空寂,不用去除,不用追寻。(5)行者由禅修中得虚旷之体,绝思绝想之习。(6)灭心思虑想後,当让佛心自应缘,不得再压制而失真(7)不要观行,亦不澄心,让心应缘而自现其境。(8)境起後莫以贪、 心相应,不用忧虑神伤,不能动欲强求,坦荡无碍。(9)让心自在应缘起灭,但能不依其境而做善、行恶等事。(10)如此於行住坐卧中,触目遇缘佛心相应,如是总为佛之妙用,快乐无忧,可名为觉者。

四祖开示中说明,修行到一个境界时,心自能不随境缘转後,就要任心自在,禅修中或行住坐卧间,不要作观心之行,亦不要念起时,即想要把心清澄下来。

按语说:要让自心成为佛心,当任其自在无碍,不用特别压抑它,心起心灭都是缘起之法,心随其缘而生灭,不用特意去观它,更不能压抑自心,如是而已。

师曰:「既不许作观行,於境起时如何对治?」

法融师听完四祖开示後,因修世间禅定已成习气,尚不能对四祖所言体会信服,故提出疑虑说,既然不允许做观心之法,那内心境起时,要如何来对治呢?按语说:真是世间禅行者修行的固有模式,若无善知识教导,真会枉走修行路而入歧途矣!

四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强名,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易。」

四祖开示说,由外境所见闻、觉知之境,或由内心所起之念,并无好或坏之分别,若还有此好坏、美丑想,是您强求安一名相於境上,此是内心不净,妄执心起故。行者若能面境缘无好丑心,心不强安一名相时,妄情即能不起,如此让真心遍知一切境相。若您能认知心对境时心自在无碍,也不必要用一法对治,此时佛心清净无有变易,这种情境可说是常住法身现起。

按语说:行者若依因缘起法,对境还有美丑之念,定是内心还有习气、毛病在。心若也能不强安名相给任何一个境界,则此行者妄情不起,诸法平等性即得,顺逆、善恶、美丑一如。行者若也能如此,则真心遍应一切缘,应缘知後能自在无碍,如此当不用对治任何境界。行者悟得此种道理,即名获得法身常住,法身空无虽应一切缘,但真如无有丝毫地变易。

四祖告诉法融师,在那里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天天打坐也没有办法看破一切境界,这个境界是要从你内心去超越对一切境界的执着,好的、坏的对我来讲,也不好、也不坏,要练到这种境界,你要对很多的人、事、物去磨练,所以生活禅不一定要在那里打坐,有一天你开悟的时候,能够超越你内心的执着,那就真的悟道了、顿悟了,这种人很少。开悟的时候,还不能够真正可以看开一切境,只是说有智慧去面对境界,少受一点影响,还是要这样慢慢磨练,磨练到最後,才能够完全断掉妄习,因为你无数劫来所薰习来的无明,会去执着一切境,这个习气很重,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就断了。

万法本 ,庸人自扰。理可顿知,事要渐修。大众不要错认境界,认为不用修禅、念佛,当下已成佛、做祖,这将成为大妄语。像法融师已能观心不昧,不为境所转,已得初步禅定力,四祖始开示他真实的佛法,让他悟得自在解脱的知见,也让佛心自在现起,更能得神通妙德无量。

( 86 年 9 月 19 日 讲於 龙潭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