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5.月有圆缺


   日期:2020/5/23 7: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僧问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曰:「月未圆时如何?」

(缘起现象界,行者心未净时妄识频生,将有何现象?)

禅师曰:「吞却两叁个。」

(着有相而证不至空相者,前五根着境生识後尽攀缘故,所谓住境生心者是!)

僧问:「圆後如何?」

(月未圆行相如上,那月圆时又如何呢?行者心证得清净,获圆通、圆满法以後的境界又怎麽样呢?)

禅师曰:「吐却七八个。」

(七识末那妄执性已灭,八识善恶业异熟识亦断,始可谓月圆也。月圆者当证得叁身四智,成就佛道,未得者不能执取其境,不然都是大妄语也。)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一个未有消息行者,所要修的法是去除前五识着境生识(六识)之毛病;开悟的行者要修的是断除六、七识的妄分别与执着,两者差别主要在於粗、细习气的去除而已。若一个自谓已悟行者,去不掉五根入尘後的见闻觉知心,反而常生起分别心想,产生我是他非、我高他低、我对他错等差别想,不知去断除自心的妄执性,那真是不知修行的方法,此种人定是未开悟行者,那怕是自已印证自己说已开悟了。

怎麽说呢?若是一个真开悟行者,已登菩萨地之门槛,当得诸佛、菩萨的亲自教悔与护持,他定能由自性中与诸佛法身相应,也能常住空寂之中,若有因缘来时心中起法相,然行者馀习犹存,还会受微细馀习来烦恼。正当那麽时,诸佛、大菩萨会以「语化」或「意化」来教化此已开悟的行者。

简单讲,一个真开悟的行者,因心眼已开,虚空中诸佛、大菩萨心意念起,您很容易接收得到,因此能受诸佛、大菩萨的「语化」、「意化」来教导您,故此开悟行者,行为是中规中距的,永远不会有差错的行为,更不会引起世间人诤论、毁谤等事端。若不是像这样的话,此行者没能进入「执杖牧牛」的境界,当然就没有开悟的事实。那行者除自我观心、牧心外,如何受诸佛、大菩萨的语意教化呢?例如,当行者内心对某大事尚不能释怀时,心会冒起烦恼妄想,此时诸佛、大菩萨会飘送一句话给您:「放下!」,提醒行者诸法幻有,自当不理不睬而放下。诸佛、菩萨再提醒您做「执杖牧牛」的工作,一个行者若不知或不能轻易的做「执杖牧牛」工作,表示此行者还没「牛」可牧,当然也可说未有真实开悟的境界可言。

2.释题

本公案名为「月有圆缺」,以「月」来代表要寻找的自性,例如禅语录中的「指月录」,即是以「月」来表示行者要获得的佛性,以「指」来显示各种修行的法门或话语。月圆代表一切圆满,所谓一切圆满包括满足六波罗蜜多,获得福德两足,得叁身、四智,具一切种智,这是如来地的初步境界。月未圆者当然说是月缺者,月缺是行者修行於半途之中,既然行者在途中,得要自己知道应如何修行,如何来突破色身的束缚,如何来控制五根入尘生识的烦恼,如何让六、七意识住境不生心,或更进一步做到六、七识住境时,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证境界。

行者开悟後在调伏业识中,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等所起的妄想、习气、毛病,行者都要调伏之。调伏前、後的境界是不同的,所以「月」代表我们的体性,体性是圆满的时候,它是清净的,如果有缺月的时候,就是我们的业力妄想习气尚勇,所以修前、修後的境界根本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若是一真正开悟行者,其心是很敏感的,一住外尘境即起无数的分别想念,当然也能看到众人的内心世界去;当此之时,就要修习妄执性减低,使其心的敏感性不那麽强烈,之後才能慢慢进入觉而後得无碍的境界,这是对第六意识妄分别的调理。之後,当对第七末那识妄执性去除,第七识常执第八意识中的法尘为真,诸法中有我。凡夫也因为这样妄执为真,才没有办法证得解脱,那怕是证入色界、无色界等善境界行者。若真能对八识心田中的种子、法尘不起妄执,此行者当已去除善、恶业异熟识的行相,当然能证得自在解脱了。

因此,未悟行者,月未圆故,所以五识有染,更不用谈六、七识的毛病了。已悟行者六、七识的微细习气犹存,但不会严重到发露於外,导致无谓的世间诤论。再经内心的调伏,当能使六、七识妄执性彻底地瓦解,获得内外身心的自在、无碍境界。

3.语体文解

僧问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曰:「月未圆时如何?」月者代表我们的体性,如果体性还没有清净、圆满的时候,是什麽境状呢?按语说:缘起现象界,行者心未净时妄识频生,将有何现象?月没圆是现象界里的事情,妄识未灭时,将显示出什麽现象呢?

大同禅师曰:「吞却两叁个。」二加叁变成五,可谓指五根门头入六尘之境。语意反过来讲,五根住境生尘後都被它(五识)吞下去了。就是说我们的妄执性着境,眼、耳、鼻、舌、身这五识还不能自主,还受第六意识所左右的时候,五识就不能清净,会对外境攀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等尘境都会起法来相应,所以就有无量的心法产生,也就有无量的烦恼发生,要把它灭掉。

前面的二叁已述,二加叁等於五,代表前五识,圆後讲吐却七、八个,可说在讲七、八识等,怎麽没有讲到六呢?换一算法可说二叁即是六,此第六意识分别心依附在前五识的。若以唯识论来说明禅师的意境,当知前五识不净时,是因第六意识妄分别而成不净,不然五根面对五尘境生识是不会造业的,它们仅有了知其尘境的功能,不会有很强的业用,都是第六意识使它们蒙蔽。前五识要起法用,是要加上第六意识才能起功用,所以谈到五识要有功用的话,一定要加上六识,光是眼识它不会起分别作用的,也不会造业的。耳识也是一样的,鼻识、舌识、身识都一样的,只能了其境,不能知其分别现象。

「了」跟「知」有什麽不同呢?假设有一个东西,我们能够知道这是东西,那是「了」,但是那是什麽东西就不知道了,要知其境就要第六意识加进来。「吞却两叁个」就是说把你眼、耳、鼻、舌、身等识生法相,再加上第六意识才能够狼狈为奸,生起一切法,造一切烦恼业,这是月未圆的众生心行相。

按语说:着有相而证不至空相者,前五根着境生识後尽攀缘故,所谓住境生心者是!

僧又问了:「圆後如何?」月未圆是那麽样的行相,那月圆时又如何呢?行者心证得清净,获圆通、圆满法以後的境界又怎麽样呢?月未圆有五识加六识起外境妄执的执着,当心对外境能不执後,再转修内心的不净,将内心对八识心田中的妄执性灭时,应有何境相可言呢?

师曰:「吐却七八个。」第七末那识有妄想执着的妄执性,第八识是根本的识心,第七识妄执第八识一切法尘为真,这是无始无明的根本,也是造业及轮回的根本原动力。

现在禅师说:「吐却七、八个」,第七识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妄执的根,本体清净的阿赖耶识要起一个心法,我心妄执这个心法为真,这是什麽?是第七意识,只要第八识风吹草动,它都把它抓来当真,所以你在修心中心法、持咒、念佛,叫你能够起功用来念佛、持咒的是第六意识,专心在第六意识上,念佛之间还有一个念头在飘,有一些念头在飘,这时你发觉有两个心,一个是在念佛的心、念咒的心,一个是脑筋里面还有飘动的念头,飘一些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的妄想念。

这来自於那里?来自於第八识田中的种子,种子总是有影像、有念头的,当第七意识来抓它,就现其境了,这个境就会在心湖中产生念头飘呀飘的,所以你不念咒、念佛的时候,不用意识心去想,它也在飘,在无意识之下我们的念头也会飘,那种现象跟现在不一样,这个根本心识就是第八识的种子。

你在打坐也好,修心中心法也好,都会现诸法。很多人写报告时提到,他看到了什麽影像,晃一下就没有了,这影像是来自於他的第八识田中,以前你看过什麽东西,脑筋里面就记下来,在修法的时候,气扫到它,它就会起现行;很多人不知道就执着这些境,好境执着还无所谓,坏境执境就会被吓坏,其实不管善、恶境界的影像都不要理它,一晃它就会没有了。你要是认真去看它,它也会没有,不能起意识心,因为起了意识心就没有了。

有人报告上写了,起了什麽影像,好像什麽似的,要把它看清楚一点,它就不见了,看清楚一点是第六意识起功用了,第六意识起功用就回到现实,回到你的意识心的话,就没有法尘影像了。人在定中迷迷糊糊也好,或进入另一个世界也好,潜意识里它就会现出来,如果你看到好的、不好的就执着的话,就回到第六意识为主,也就是回到我们人间来的样子,所以那个境就没有了。

第六意识是分别心,你起了分别心它就不见了,你起的意识心要把它看清楚点,它也就没有了;很多比较好奇的人,会想看看那是什麽?会发光哦!那我要看看是发什麽光?这个念头起它就没有了,这些都是禅修之间的必然会起的现象,起後不要去执着它,现就现,不现就不现,微光就微光,亮光就亮光,这些都是妄想执着。

第七识末那识已灭,有妄想当来自於第八识种子映现,七识去执着它而化出来。若第八识善恶业异熟识也破灭了,才是真正得解脱的时候。善恶业异熟识在金刚道以後才灭,行者开悟以後再修到不动地(八地),最後才能入金刚道。开悟者是地上菩萨,开悟後到不动地(第八地)菩萨,在小乘法里是阿罗汉,在大乘法里是不动地的菩萨,心能如如不动,神通万端,再下去就会入金刚道,金刚道就是如来地。到得金刚喻定以後,才可说是真正的觉者之定---佛定。八地菩萨还有善恶业异熟识,虽然他能面境如如不动,且能神变无量,但轮回的根本没有灭,善恶业异熟识没有破,还是善有善报,这些善业还没有灭,故说修到不动地的时候,行者还要闭关。

「闭关」干什麽?是求诸佛、菩萨来给你灌顶,主要来灭这个善恶业异熟识。现在行者的闭关并不是这回事情,闭关 是谢绝外缘,然後自己在里面看大藏经,天天在关里做功课,打坐、念佛、拜佛,这种闭关跟当初禅宗所讲的闭关是不一样的。

禅宗修证过程列有叁关,开悟时是破本参,不破本参不入山,山是丛林,以前的丛林都是在深山圣地里面,有好山好水,风水很好,有山有水,又是什麽龙穴之类的。开悟以前为什麽不入山呢?因开悟以前刚好要去磨练自己心志,且要广积福德,培养开悟的资粮。

那些开悟的人内心没有很大的毛病, 有贪、 、痴、慢、疑等微习,有毛病但是淡薄、微细的,这样就是资粮具足。我们积福德,修自己德行,供养诸佛、菩萨,功德圆满的话,有天诸佛、菩萨就跟他加持,他就会有机缘开悟了。所以一个人要成就,定有佛、菩萨的协助。

行者破本参後,就要开始入山,反而修断内心的妄想、执着。行者开悟以前不入山,天天在人、事、物上,面对好人、坏人地去磨练自己的心智。这个人太离谱,我面对他的时候,我可以不见怪,甚至於也可以接受他的欺负,这样的去磨练自己,修自己的德行。

有些道场丛林的训练制度,是将初出家者排到第一线去贩卖东西,这个摊位由你去看,前来参观、礼拜者,有佛教徒有非佛教徒,他们来买东西的时候,挑东挑西的,你用什麽心态去面对呢?是笑脸?是生气?还是逆来顺受呢?从认识众生中学习自心自在,修行本来就是这麽吸取经验的,修得差不多了,福德具足了,有点基础了,诸佛、菩萨就会来跟你加持,让您有机缘开悟。

开悟以後入山是干什麽?入山是修内心,行者心对外境的人、事、物,所起的贪、 、痴、慢、疑等微细的毛病都在这里断,慢慢的断,断到对一切念、一切妄想都不执着了,心能够如如不动,心不动就是禅定力。

禅定力还没有修得以前,我们说是散位不定,很多人的报告写者「散乱」,散乱是对的,但是「散位不定」是不一样的,「散位不定」不等於「散乱」;「散位不定」就是你的位置已经是登地菩萨,但是你心还是不能如如不动,这种乱是内心在乱,表面上没有乱,开悟的人有智慧,内心在乱、内心交战,他不会表现在外表上,什麽习气现起时,虽能照知,但是他不会去做。

很多人搞不清楚,散乱而不控制,就是有一点跟神经不正常一样,想什麽就做什麽,这就是精神不正常。以前在大乘精舍上课时,有一位修密法的插班同学,有一次打电话给我,跟我讲昨天他不晓得怎麽样,晚上两、叁点突然想要到高雄去,然後他就真的起床,不晓得怎麽找到车子,真的就去了高雄,这种是无慧照诸境界。神经病就是这个样子,想什麽就自以为是的当真,把幻境当真,冤亲债主或是不清净的东西,就利用你这种认识不清的心态来给你制造事端,把你搞得天翻地覆,本来人家不知道你神经不正常,就给你搞得大家都知道你神精是有点不正常。

如果说我只有内心在乱,有很多胡思乱想的念头,但我没有表现在外,虽然没有到开悟的阶段,现在很多修心中心法修到第五印,大家的妄念很多,你不要写我心散乱,你要写成「妄想」,因为我没有去做,没有乱掉,只是心很杂乱而已,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一直出来,所以要说是妄想,不要说散乱,散乱是有一点神经不正常的语气。

那散位不定是有智慧的人,开悟以後有智慧化解他对外境、内境的妄想,所以他内心乱不会显现在外面,人家不会看清楚,这就是处於禅的境界中,因为心还不到如如不动,所以他的心很敏感,看到什麽、听到什麽,常常还会乱攀缘,因觉知心强盛故。

这个礼拜天告诉各位,有很多人修到根起通的时候,眼睛可以看到光,看到鬼神,看到佛相,..等等,有位同学私下讲当他结手印时,莲花就现出来,有谁看到?这是你还有根,还在世间禅定里面,能够用耳朵听到什麽,或用眼睛看到什麽东西,这都是色界天里面的天神境界,如此放不下怎麽能求解脱,没有办法修解脱,你要超越这些现象,不是以这个为目标,要进到无色界就要突破色身。

无色界只有心没有相,看不到什麽相,只有心感而已,所以很多不管是天生的或是修什麽法得到色根(眼根、耳根、舌根、..)等这些异能,你不好好用心把它超越的话,那你还是世间的凡夫,永远没有办法突破,我已经讲好几次了,很多人还是有这些毛病,不知道超越,你看老上师的书,到最後什麽都没有了,你能看到什麽就跟魔为伍,所以只能用心去体会一切境,未达此境就要突破。

要开悟就是要进入无色界,无色界的天神跟地上菩萨的色身境界是一样的,只是无色界的天神不去修解脱法,执着一切心意念为真,所以到最後禅定力衰弱的时候,照样去轮回。那地上菩萨不一样,菩提萨 不一样,菩提萨 观一切法虚幻不实在,不去执着为真,这样才能对一切内、外境界时,真真、假假的都把它空掉,这样怎麽还有妄执性去轮回呢?没有了!

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关卡,不破本参不入山,另一句言:不到重关不闭关,「重关」是什麽?是如如不动的本来样子,到这一关你的心就可以对境如如不动,对法也能如如不动,本来就是这样子。故重关是回到老家一样的,我们不迷失时就是能如如不动,现在也已能如如不动,就是已到重关了。

还没有迷失以前我们就有这种功夫,然後迷失掉了,所以造了无量的业,轮回了千万亿劫,不晓得沦落到那里去了。现在有幸又修回来,修到找回来我们自己的清净体的境界,这时候再求闭关时,就是要来破善恶业异熟识,因为它轮回的种子还没有灭,种子还在,所以求诸佛、菩萨加持灌顶。

接着就是金刚道,金刚道後异熟识才灭,所以说「金刚道後异熟空」,到这个时候才真正没有轮回了,种子识没有了,八地菩萨种子不灭,但是他不去受生,为什麽?因为他有解脱的知见,所以就没有烦恼,不执一切法,虽然有不清净的种子在,但他不去受生,大阿罗汉就是这样,大阿罗汉跟八地菩萨是一样的境界。而罗汉是修自己而已,自己解脱就好,菩萨呢?心如如不动外,还有一个为众生痛苦过意不去的执着,要度化众生的心意未去,这是菩萨跟罗汉的差别。

对内心的种子有能力不让他成熟,那才会没有业缘现、果缘现,金刚道就不一样,金刚道是异熟识种子都没有了,诸佛、菩萨差别就在这里,诸佛他内心清净了,菩萨不见得善恶业异熟识去掉,一切的异熟识都在第八识里面,那你悟了以後体性清净无为了以後,第七识、第八识这些毛病都去掉了,这样才是真正修佛法修到最後成佛的境界。

我们按语说:七识末那妄想已灭,八识善恶业识亦断,始可谓月圆。月圆者当证得叁身四智,成就佛道,未得者不能执取其境,不然都是大妄语也。

前几天有一位同学到我家来,他说跑了很多的道场,各道场对开悟的定义都不一样,当然是不一样,有的因为行者对一特殊的境界有所了解就认为这是开悟,有的人说我看到光明了,就是开悟了。有的人认为是我内心无念就是开悟了,有的人说开悟以後,看到内心妄想习气一直冒出来才叫做开悟,所以外面的人说开悟有叁不等。其实禅宗讲开悟一定要是大彻大悟。

以後待机缘成熟,当把禅宗讲的大彻大悟境界讲清楚、说明白,但现在简单讲大彻大悟应有身、心两方面的改变,一者身体的气脉全通,真气布满整个色身,不能睡觉,也不用睡觉,只要稍加调息精神即能恢复。二者心能出离,识神常要脱离色身他往,甚或想永远脱离色身而入灭。叁者待神识能控制不再要入灭後,即能执杖牧牛,断种种微细妄习。四者心初净後即能以心感知种种人、事、物的事端。五者心知万境而能不黏,且无碍、自在。开悟的行者心地到达自在、无碍的境界,总在15~25年间,看各人的福德与智慧而不同。

在十几二十年间,行者修空、无相、无愿等叁叁昧中,很多地上菩萨做了很多善事,他都不会去记忆,等於在阿赖耶识里不太去想它,不会再记下来,这样你才能解脱超越。不是说不要去做善事,不要去做恶事,恶事一定不会去做,到如如不动的阶段时连善事也不想去做,等到过了这个阶段,心慢慢又被打开来,再接纳世界的一切。之前,因为他要证到如如不动的境界,他要尽量秉弃外缘,不跟人家交往,这是在学习禅定力。

定力有了的时候,才可以再把心开放,欢迎一切境再来,因为我有定力了,不怕有多重的业,或怎麽样的,讲清楚一点就是我已经练得一身的功夫了,所以你们尽管来,我再跟你们打交道,但我绝不会被你们转了。这时候的境界又高了一层,到了十地法云地,清净的心就可以给众生无量的清净。

昨天有位同学打电话给我,说为了另一半家里障碍重重的。以前我也曾提过有位同学,心里 心起震撼整个世界。在大乘精舍上课时学员都要先打坐,我突觉得奇怪,今天道场怎麽会有一股怨气那麽重呢? 心实在太重了!下坐後即上课,上完课後有位同学就带了一位女孩子前来介绍,问她有什麽事,她说:「我的那一半怎麽没有道理,怎麽另结新欢,我很生气,我要毁他,要把他毁掉。」刚在打坐时,她的 心震撼整个道场,连十方虚空都受震撼!

你能不能看到她的 心?喜欢用眼根去看人家的,她的脸色有黑黯光。但 心是无色无相的,只能用心去感觉、去感受。跟她讲一些话後,她回去後即清净一个多礼拜,这种 心已经没有了。但昨天她又来电讲了,每一次打电话来时跟她讲一讲,她的心就可以平静一点 ,这是什麽?是跟你讲话的人、或是周围之间修空、无为的人,所释放出来的一种空无的能量,即能使她清净;你修那个可看到光,看到影像的,可以算命的,可以...,有什麽用?帮助不了众生的。

修佛法认识不清楚会走错路,你要修的是空,空掉一切相,在空之间人家会感受那种跟你一样的清净,你要什麽法?没有什麽法!她跟我讲电话,我答她而已,这个就是佛法修的如如不动的心,就可以感动周围或感动天地一样的清净。

( 86 年 10 月 6 日 讲於 龙潭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