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9.佛道之别


   日期:2020/5/23 17: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唐天宝三年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本净禅师丈室。

(缘起于现象界,杨光庭无意间造访司空山本净禅师,因慕道已久,趁机请师开示。)

光庭礼问曰:「弟子慕道斯久,愿和尚慈悲,略垂开示。」

(久仰大名,更慕师之佛道已久,请师慈悲开示。)

禅师曰:「天下禅宗硕学,咸会京师。天使归朝,足可咨决。贫道隈山傍水,无所用心。」

(玄宗号召甚多禅宗硕学集于京师,要讨论佛法,应无问题。吾本无心道人,居于深山旁水之处,无所用心而已。)

光庭泣拜。

(感师之吝于垂教,是否悲从中来?)

禅师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耶?问道耶?」

(好!好!不用礼道人我,中使要求佛呢?或问道?)

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

(我愚昧无知,不知佛与道,其意又有何不同?)

禅师曰:「若欲求佛,即心即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若要求成佛,则即心即佛,若要会道,那无心是道。)

曰:「云何即心即佛?」

(何谓即心即佛?)

禅师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

 (因为佛是以心来悟知佛性,而真心是以佛性如如不动而彰显。若行者能了悟无心,那可觉知之佛性亦不存在。)

曰:「云何无心是道?」

 (那何谓无心是道?)

禅师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

(道之本源是无心,无心故名为道。若能了悟无心之道理,那无所有心即是道也。)

光庭作礼,信受。

(中使欢喜信受而去。)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佛者自性随缘应缘所起心之用,道者无心即是道。前者言一个修行者悟得空理后,已能不被内心妄执所黏,才能遇缘随缘,能知过去未来事,皆由此一真法界用心而起。后者让心能不随缘应缘,守住空寂,倒也能清净自在、无碍。我们修行过程中,先要学无心、空心,不着、不黏,有此修证后才能回过来利用此佛心,来徧知一切世间人事物等事端。

若行者不知此道理,本末倒置,从有为法入门而不知学习空理,进入无为境界中去磨练,则不能真正悟得「空」的境界,那是有觉知心而不能有实质的定力,所以没有办法证得解脱之见。这是学佛法者与外道不同的地方,诸佛弟子不能不知有为、无为之间的差异,知而后能行,才能真的证得空、有不二的中道观。未得中道观前是学空三昧,成就自己内心对一切外境、内心之妄执性的去除;当内心廿个随烦恼不起,六大根本烦恼淡薄,即能悟得真空理地,对外、内境不黏,即能使五根脱黏于外境,也能使意根脱黏于内在的妄执性。

如此用功即能知修行过程之道理,那佛、道之分野,就不必落于无谓的诤辩,佛者即心即佛,道者无心是道。学佛学道都由自己因缘而发,但若有善因缘能 学佛道,何必定要等下一期来到人间再来修佛道。所以世尊来人间示现,开示无上妙法,都是度化诸多外道,学习无心是道的道人,让他们知道佛道是什么。有了道心不能脱黏,就是没有悟得解脱知见,若能觉而无住,或者觉而无所知,则佛道修证成矣!

 

2.释题

本公案名为「佛道之别」,佛与道本无别,佛者出于道中,道者是佛的根本,两者不能强加分别,就像是修行人从初发心、善行、禅修,得色界初、二、三、四禅境,或入无色界四空处定,再修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得解脱之见,建立了「道」的基础。然后反过来,修六度波罗蜜多,学习空有不二的佛法,了知「即心是佛」、「即心即佛」之境界。

在修道过程中,不落于语言文字,不落于见闻觉知,守住一觉知而不住一法,不黏一法,如此用功即是在学道,古德言:「不住一法守真空」,初学道就要像这样子。得知「道」之根本后,就能断一切外内的妄执真如性,妄执性不灭,就是没悟得「真空」,这样就没有得解脱知见。此等人虽号称修道有所成,但心中容不下外在所知、所见、所闻,见人有所言说不如己意,即为文反驳之。见人境界不是他所知,也会以己所知而反驳他人所证境界。这就是「道」未建立故。故本公案中说「无心是道」,既然是无心何有言说,就不必去强说,知者自知,不知者却来要强说,即落于无端之争论。所以我们要先学习无心,见、闻、觉、知后能无心,就能去掉无始劫来所熏习而成的妄执性、邪真如习性。

若妄执性灭,即能开始学习大乘的佛法,以六度培养一切的智慧,以智慧用在生活起居间,如此就不一定要离群而居,处大众中能自在,自在中能随缘度化、应化,如此来厚植自己成就菩提道的资粮。

 

3.语体文解

唐天宝三年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本净禅师丈室。

唐朝玄宗在位时,于天宝三年时特遣中使杨光庭先生入山中采药,所要采的药是常春藤。在唐朝时代还没有在宫廷中服侍的所谓太监,当时有的是中使,中使者即是宫廷中供皇帝左右使唤、服侍的人。此名杨光庭中使者入山后,因山中有寺庙,住有一本净禅师,顺便即造访本净禅师的方丈室。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本公案缘起于杨光庭中使上山采药,入山顺便造访司空山本净禅师,因慕道已久,趁机请师开示。」

光庭礼问曰:「弟子慕道斯久,愿和尚慈悲,略垂开示。」

杨光庭中使礼见禅师后,即请求说:「弟子我杨光庭仰慕禅师道行已久,惟愿和尚慈悲,微略地垂怜加以开示。」按语说:「我杨某久仰大名,更慕师之佛道已久,请师慈悲开示。」

禅师曰:「天下禅宗硕学,咸会京师。天使归朝,足可咨决。贫道隈山旁水,无所用心。」

本净禅师对官员较客气,即回答说:「今天下所有禅宗有修有证的大德们,都汇集在京城里头,您天使回到朝庭后即刻可以咨询参问,定可以解除您对于修学上的问题。贫道我居住于弯曲山边,倚旁着天然水流边,但心中总保持着无所用心而已!」

按语说:「玄宗号召甚多禅宗硕学集于京师,要讨论佛法,应无问题。吾本无心道人,居于深山旁水之处,无所用心而已。」

光庭泣拜。

光庭中使听禅师如此婉拒所问,心中不免戚戚焉,因而悲泣而礼拜禅师,请禅师慈悲开示,不要推脱了。按语说:「感师之吝于垂教,是否悲从中来?」

禅师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耶?问道耶?」

这一拜使得禅师不得不发起慈悲心,多少就说些自己所知的佛法。因而说道:「不要礼拜贫道,天使您所问为求成佛?或是为求学道?」道与佛本自不同,两者是有差异的,大部份无知修行人也搞不清楚佛、道有何分别,只有真正佛弟子,才知道佛与道到底差别在那里!两者虽有别,但道亦涵盖在佛道中,可说是佛道中的一个阶段而已。按语说:「好!好!不用礼道人我,中使要求佛呢?或问道?」

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

光庭中使答说:「弟子智识不足,懵懵懂懂地昏昧不清楚,不知道佛与道有何差别,其意义如何还请禅师开示。」按语说:「我愚昧无知,不知佛与道,其意又有何不同?」

 禅师曰:「若欲求佛,即心即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本净禅师即回答说:「简单地说,您若是要学习佛法,遇缘现境无有自己习气相应,祇让自心现起心意念而不去加以分别善恶、好坏、美丑,这就是所谓的即心即佛之境界,让自心自现其境而无住。若是您要学习道法,体会什么是道?那就面对一切境时,不能起心动念相应,使您自心住于一空寂中,这就是道法。」

按语说:「若要求成佛,则即心即佛,若要会道,那无心是道。」佛与道最大不同即在于佛法是能随缘应缘,在行住、坐卧中随缘起心动念中,体知种种因缘,随意做作,但却无所执取一切境界,故虽有境缘起灭,但无法执想。若说到学道,只要无所用心,让心不去应一切缘,得心清净无碍,这就是道。所以道者无所用心,佛者从心地中起心法,却能对心法无所执取,这是佛、道之修行境界之不同处。行者若无道法的修证,悟不得真空理地,当然就不能来学习佛法,简单讲要先学得有禅定力,才能来让心随缘应缘,产生无量的心通力,此心通力是超越时空,能觉知一切事,但内于心能不去执着,在外不去说出于口,故祖师大德腾腾和尚言:「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曰:「云何即心即佛?」

光庭中使再问说:「那什么又是即心即佛呢?」按语说:「何谓即心即佛?」禅宗古德常言即心即佛,这是修证到内心清净、无执时,自性佛心随缘而现起的心念,此念即是佛性所感而现的,且是祇现一念,不会有第二念。若有第二念起即是自己的妄想念加上去了,这是大家要分辨清楚的地方。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很多没有悟到自心佛性,但心亦会有感知一些事,此事的心念来自于外在的菩萨、护法神,更糟的是有非人、魑魅、魍魉之类,来以心念媾通此等人。所以要分辨何者是自我修证而得的佛心,何者是外缘在打小报告的心意念,这两者是不能混淆的。不然如后者未证说证,未得说得,是大妄语戒外,最后还是成为魔子、魔孙之类而不自知。

 禅师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

本净禅师即开示说:「佛性本是具有空、有两面,一者空如来藏性,二者应缘起念之不空的如来藏性。故空如来藏依有相而得悟自心起灭,有相之心以空如来藏来彰显其用。若能知空如来藏之本来,对外境不去执取或攀缘,则佛心不起作用,这时是无所谓佛性之存在与不存在的。」经云:「诸法因缘生,缘灭法灭。」当缘不来时,佛性在何处?是在空、无有之处,要知佛性空、有之二相,也只有在有因缘法来之时,才会起佛性之性用相应。

按语说:「因为佛是以心来悟知佛性,而真心是以佛性如如不动而彰显。若行者能了悟无心,那可觉知之佛性亦不存在。」佛性空、有之二如来藏性,若无真因缘来时,是无佛性可寻的,若真因缘来时,不空如来藏性即现起,有一如如不动的觉知心,来反应外在真实的因缘。若无因缘来时所起的心用,都是非因缘、非自然佛性的反应,这就是一般凡夫的五蕴身妄想所起,故非佛性真如、自然性所现的,真行者应能分辨此种状况。行者能分辨真假佛性之反应,即能知是否已悟得空理,再依空理而起性用。

 曰:「云何无心是道?」

光庭中使再问说:「那什么又是无心是道呢?」按语说:「那何谓无心是道?」

无心是道应有两种阐述之理,一者心都不能用,恒守一空寂,对外缘、内缘之法都能不起,故无一念头、影像,就是悟空性行者的无心,是为道,在佛法上来讲是悟得空三昧之境界。另一种则为心应缘而无执取,是为无心,也就是禅宗祖师大德所称的有法无主,是名无心,若以佛法言即谓无相三昧是耶!此处说无心是道意指前者,修到心能面对内、外境界而不动心念是为无心,即称悟道,这也可以说是小乘行者的境界。

禅师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

本净禅师即又说:「道者本是无用心、不起心以念,能摒弃一切因缘感召而能不动,是名为无心,即可称为无心道人。若一个人去除内在廿随烦恼,六根本烦恼也能稍为不相应,这样就是了知无心了,是悟空境了,所以悟得无心行者,即可称之为道了。」

按语说:「道之本源是无心,无心故名为道。若能了悟无心之道理,那无所有心即是道也。」前述行者应先悟道后才能再进一步修佛法,才能成就佛之知见。亦即修道是为得定心力,有心定力后,才能让心来应万种缘,于人世间、起居生活间,面对一切人、事、物都能感知,却能不动、无碍、无执取。所以修道有成,再能悟知佛道如何来成就。因行者早已有禅定力故,转不究竟的禅定力为般若菩提智慧,用智慧来感知诸境缘,也才能感知诸境缘时行者能自在无碍,这就是如如佛也。

 庭作礼,信受。

光廷中使听禅师对于佛道之别,加以阐述后,有相当的了悟,故能诚心正意地对本净禅师 作礼,并信仰其所说而今后当依诸而修,依诸奉行。按语说:「中使欢喜信受而去。」

( 2004 年 3 月 22 日 撰于 法尔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