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11.不属造作


   日期:2020/5/23 18: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僧问江西马祖道一禅师曰:「如何修道?」

(缘起于现象界行者初发心时,该如何修道,道无可修,若也知去除恶习气,似也在修。)

禅师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佛道不是用修的,而是去认识其本性而已。若言可修才得,那所修成之道,亦终将会坏,如同声闻人所修之道。但若说道无可修,而不去修,不能弃恶习,那是凡夫也!)

僧曰:「何即得达道?」

(识起迷情于所谓达道之境界又如何?)

禅师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自性所具有之功能本就具足,行者只要在善恶事上,不迟滞,即唤作修道人。若也追逐善行,而舍弃恶事,观一切入空,均属有为造作而成。若也向外去驰求,更转为疏远也。但能将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种种心量尽除就是了。若一念妄想心起,就是三界生死之根本也。如果能无一念,就断生死根本,即能得法王无上之珍宝也。)  

 

()玄祥释解

1.前言

谈到修行或修道,大家难免会有些许憧憬,应该是很殊胜伟大的事业,但有些古僧大德却说:「道无可修,修得还坏。」这到底在说些什么道理?我们得把这些概念厘清楚,不然有些认识不清者,会执取古僧大得所说:「道无可修,修得还坏!」那大家就不必修了,不必修又说是凡夫,那又是什么道理?此处讲的凡夫是平常人、一般人,跟世尊所谓的世间凡夫不一样,因修得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之境界,因未脱离三界,此等人升天后天寿尽还得再轮回,所以说还是世间凡夫一个。

若一个初学者都不必用一些方法来用功,怎能说是在修行?所以初学者要用一些有为之法,来从色身上入手,待色身有些气感时,能诱导真气入脑中,超越五根、六尘之境界,而进入心灵的禅修状态,此时若说是在修道,才能说道无可修,祇是在去除见、思二惑,达清净本源而已。

若无知行者执取此时自心的灵力,再用此心来学得某些心通力、念力、超能力,认为这样就是在修道,那就走错方向了。此辈在修的道是世间道,在色、受、想阴魔相中徘徊,当然最后不是沦坠就是着魔。若能超越色、受、想阴魔境,而进入行、识阴的魔相中,此等行者即因此缘而感召诸天界众生,当然死后会往生各天界。此等行者是有些许的灵通力、念力、定力,但因此等行者认识不清,所修方向错误,此等修得的能力、定力是会坏去及退失的,所以古僧大德说修得还坏,坏后天寿尽从天界下坠照样轮回。

虽然佛禅是在修菩萨道、解脱道,但还没到一个境界时,修行还是离不开世间禅的修证。所以初学者应是有个入手处,起修时离不开世间禅的范畴,一到突破色身(开悟),得入「觉」结使中才能转而修心,让其圆满空理之修证,不然说不用修心怎能改造心地,让自心清净、无碍、无着、无黏呢!懂得这些道理后,某阶段是在色身上用功,某些阶段是不必用功,让心能遇境心不起、不应,待能脱黏、无着后,即能随缘应缘而能无着,达「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之境地,这样就达到古僧大德所云:「即心即佛」之境界了。

 

2.释题

本公案名为「不属造作」,心有所作意即是造作,是属有为之法,是有习气、心病做为其造作之后盾,才能有意念地起法。此等造作之法均属五蕴(色受想行识)之法,是虚幻不实之法,是非因缘非自然性之法。一开悟行者要认识自性佛心,当从无为之法入手,学习一切无为法,历经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最后能悟得诸大菩萨、佛境界的真如无为境。

唯识言,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等各有其作意缘,各识有所作意时,诸法即起现行,此谓造作之法。造作之法来自于主动与被动两种情况,所谓主动者是妄习未去,遇内缘即发动心法起现行。所谓被动者是遇外缘而起心法相应,进而入烦恼、觉受之作用中。此两种造作之法,均不能得涅槃、解脱之道。

自性真如本来具足一切法,遇诸缘起法无有善恶念想,法生、法灭自随其意,若有善恶念想起,即有观空照境之举,纵使能入定中,亦属造作之法。有一趋善、厌恶之心,终不得解脱知见。道无可修,祇有行者能让自性应缘而不黏,自心能尽一切三界之心量,面对三界中诸缘能不生一念之妄想、执着,即能透得三界生死之事。

 

3.语体文解

僧问江西马祖道一禅师曰:「如何修道?」

有一僧问马祖道一禅师说:「对于有点境界的人,要如何能认识道,进而来修道呢?」马祖是唐代禅宗大师之一,也是南岳怀让大禅师之法嗣。马祖道一禅师因于江西阐扬南岳派系禅风,亦称江西禅,故以「江西马祖」闻名于世。道一禅师(709~788)是汉州人,即今之四川广汉人,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其僧名道一,容貌奇异,行路如牛,虎目视人,故有牛行虎视之称。其身体奇异,能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纹。

唐朝大历四年(769),马祖禅师驻锡钟陵(现江西进贤)之开元寺,是时学者冠盖云集,弘化法缘大盛。马祖禅师是以「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之理念大弘禅风,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禅师、南泉普愿禅师、大梅法常禅师等约一百三十余人。中土禅门甫启时,禅僧众无居所,常寄居律院,法制有限,不得别住而龃龉时生,诸禅者皆以为苦。马祖大师乃创禅宗丛林,以安禅侣,由是禅宗宗门益盛,转化无穷。唐贞元四年正月,登建昌石门山,经行林中托付后事,于二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行者初发心时,该如何修道,道无可修,若也知去除恶习气,似也在修。由此问句,我们知道不是祇有在家居士不知如何开始修行,有时连出家众亦不知出家后要修行办道,整日忙得不可开交,不知自己得先修行有成,好来度众生。

 禅师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禅师回答说:「佛道不属于修,如果是说可修的道,只有外道、天道、仙道才有所修之法。但此等可修之法,因不究竟,最后都还将坏去,所得定力也终将退失,或有若小乘声闻行者一样,未得究竟我、法二执解脱。但反过来说,若是行者说一点都不用功修行,那就如同凡夫一样,在六道中轮回浮沉,永无出期。」

按语说:佛道不是用修的,而是去认识其本性而已。若言可修才得,那所修成之道,亦终将会坏,如同声闻人所修之道。但若说道无可修,而不去修,不能弃恶习、那是凡夫也。

修佛法与外道法之差别,主要在于后段而不在于前段,前段在色身上的用功是没什么两样的。当行者能突破动、静、根等五根六尘之结使后,进入心灵的灵知灵觉中,当要与外道、仙道、天道等分道扬镳,转修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当然还得广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波罗蜜多,也要以方便、愿、力、智等波罗蜜多度到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是对「无所有、不可得」的认知,用来面对世间一切法,将它看成是无所有。面对行者内心所感知的境界,看成是不可得,无有少法可证可得。这样有意无意间能去除内在的妄习性,就是在修佛法、修解脱道。但其实不是有一法可成,不是有一法可修得成佛。

僧曰:「何即得达道?」

僧又问说:「那么又请问,达到什么状态之时,才能称是得道呢?」按语说:识起迷情于所谓达道之境界又如何?此僧又迷情于得道的样子是什么?当然佛道有三不等,以佛法来说,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等小圣果位,也可以说是得道。若打破色身,登菩萨之林,法身活起,也可说是达道。初地菩萨再进而修得入不动地(八地),得慧定等持,是为我、法二解脱,是可说为菩萨道的达道。但不管如何,以上所讲还没达到金刚如来地的果位,更没有证得十地如来佛果位。

 禅师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马祖道一禅师说:「吾人自性本来各自具足,六根、六尘、六识、六识缘所生诸受等,都各有其真如性相应起法。若行者于诸法应缘中起善恶念而能不滞其上,可以唤做是修道的人,此时行者于心地中诸法无善恶想。若行者有止恶扬善之心意念,甚至于有观空入定之举,这些都是属于造作之法。佛法不属造作,止恶扬善犹有法执;观空入定,犹有空执。前后二者不犯,空有不执即是佛道中人。内心修法还不能受首肯,那往外去追逐一些有为之法,更与佛道背道而驰,会越走越远了。行者要注意的是有三界之心意念时,应将其净尽,面临一切境界不生一心量。若不能达到此境界,面境时生一法而妄想执着,就是入三界的生死根本。若面临三界境况现起,无有一念执取其境,即能除去生死根本,最后当得自性如来佛性,此无上珍宝获得,即是如如佛。」

按语说:自性所具有之功能本就具足,行者只要在善恶事上,不迟滞,即唤作修道人。若也追逐善行,而舍弃恶事,观一切入空,均属有为造作而成。若也向外去驰求,更转为疏远也。但能将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种种心量尽除就是了。若一念妄想心起,就是三界生死之根本也。如果能无一念,就断生死根本,即能得法王无上之珍宝也。

法王者梵语 dharma-raja,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此处马祖道一禅师称法王无上珍宝,是谓行者已开发出自性如来体性,能面境如如不动,达解脱之境。行者在实修的过程中,此心要能绝对空其境,较容易去做到。但一返回有相中,想悟入空有不二之门,可能随即有放纵其心念之虞,也很容易又让自心黏上某些境缘而不去。行者要能真的修达「空有不二」之境界,能入三界中不起一念妄执,还得多靠行者诸加揣摩、拿捏,才能真的悟得圆融之真如体性,才真的不为一切法缚,才能称为「涅槃亦不爱,生死亦不憎」,达如如法王之境。

( 2004 年 4 月 22 日 撰于 法尔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