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13.理事不二


   日期:2020/5/23 19: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二祖。

(缘起于现象界,向居士未知何许人也,深居山林修清净行,适值二祖慧可大师宏化于北齐天保年间,居士似有所悟,奈无人印证,故乃兴修书述道之念。)

向居士书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

(行者应知一切影均因有形而始能成影,音响追逐声音而来者。若也弄起影来却劳神形,扬起声来想止其响声,不知声音本是响之本源。行者若欲除烦恼,而就涅槃寂静之境界,犹如抛弃形之本,而去觅身形之影。若也离众生而去求佛果,犹如静默其声而欲求音响。)

书又曰:「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幻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

(由上所述,故知迷悟本是同一途,凡愚与智者非真有别。本来诸相无名,凡愚者却偏按一名相,因有名相故,则是非心乃起也。本来无所谓合道理不合道理,若强作道理,则争论之心起矣。诸法本幻化而生,故非真非实有,何能分辨谁是谁非。诸法本是虚幻不实,从理地上言之,何有所谓空,或所谓有?故行者将体会得亦实无所得,若有所失,却也实无有失。未及造谒,先以书函就教,特申述所体会者,希能获指正。)

二祖慧可大师回示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综观来函之义,并无不实,真实深幽之理本就无不同。本若迷失时,摩尼宝珠形同瓦砾,行者若能豁然开悟,那本自觉知之性,即是真正摩尼珠,行者已可体会无明之心念与一切智慧,因均是本体空性所缘而生,本无有异。当知宇宙万法均如是,因怜愍此有断见与常见等二见缚之人,特申论措辞覆函,汝应观自身与佛无有差别,何必又去觅那无有剩余之法呢?)

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礼觐,密承印记。

(向居士捧披二祖偈语,乃亲自谒二祖,并密承师之心印。)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佛法概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出出世间法,真正佛道从出世间法开始说。因此,福德具足,今生得直接修无为法、解脱道者,当会有智能从性空缘起法学习起,当然在色身上也要有所成就,才能从心地法门中修空观,觅涅槃道。

若非大乘根基或小乘行者,沉迷妄执一切有为诸法,于枝节中用功夫,真是弄影劳形,扬声止响,背大道而奔驰,或沉迷于神用中,总是学习些心用末节。此等行者不知真空守寂,然后才能灵而神之,空而脱之,才能超越一切业缘而不黏着,自在无碍,达如如之境地。

成佛道者不一定从开头就学习佛法者,譬如世尊住世时,所度者很多都是修习外道行者,只要知道解脱法要,摆脱自性真如所现的种种现象,以无为法为宗旨,则能直趋菩提之路,终得涅槃之城。所以一念转就达菩提,一念放下即海阔天空,达诸法不受,得究竟解脱之道。

 

2.释题

本公案名为「理事不二」,理者当悟真空,得解脱知见,事者悟得缘起法,体知万法因缘生,缘生法生,缘灭法灭,即是悟得无相观。除此之外,行者平时无有妄想、习气,存在于生活起居间,日用应缘中仅有真心应实境,而能自在无碍。

若行者只是达开悟境界,虽有灵知灵觉心,但无有空证,因无始劫以来习气未净尽故,所以空三昧未证得。待空三昧证得,当有解脱知见,达无诤、无辩之境,始得事无碍,是为证得无相三昧。无相三昧者即谓有法无主,临境无碍,遇事无黏,达此境界行者,可以说是证得理事无碍。

若行者证得理地空而不能转回虚怀若谷,则不能容纳山河、树林,到最后终于落入顽空中,小害将则堕声闻、独觉道中,大害者因性堕空亡,使佛性偏废,不能产生无量智慧,更不能用方便智来随缘度化众生。

二祖云:「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因有无明始有觉性起始觉而应缘,缘起生诸法,这是真实的缘起法,佛性本来之功能亦如是。行者能觉而无碍,即是菩提知一切法,当做无所有、不可得。所以悟道者说无明菩提等无差异,若能如是悟得、认知,当知万法各安其义。重要者是行者能以佛性觉知一切缘起法后,能不黏、不着,觉而不知,古德称是如如佛矣!

 

3.语体文解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二祖。

有一居士姓向,隐居于山林原野间,食木蔬花果,饮山泉涧水。于南北朝之北朝齐国文宣帝(高祥)天保初年,时约公元553年后。听闻到二祖弘化正盛,因未能出山赴远门,乃致书二祖慧可大师请益。

禅宗二祖者,其父亲以无子,祷祈上天求一子,不久有一晚见异光照房室,其妻遂怀孕,故在其生后,命名为「光」。二祖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善谈老子、庄子之学,后览佛书,超然自得,即依止洛阳龙门香山永穆寺宝静禅师出家,并受具足戒,遍学大小乘义,并开始游学各处。

二祖年三十二时,却返回香山,终日宴坐又经八载。有一天于定中见一菩萨,对他说:「汝因宿业,将受果报,为何还停滞在此耶?大道离此处不远,汝往南行可矣!」二祖知是神力所助,乃将名字加一神字,改名神光。

第二日二祖神光师觉得头痛如刺,其师宝静禅师欲帮他治疗。突然空中有声传来说:「这是在脱胎换骨,当然不是一般疼痛。」神光二祖遂将昨晚所见神仙、菩萨传语之事,禀报于其师。宝静禅师看他顶骨突出,有如五峰状似地。乃对他说:「汝相吉祥,未来当有所证。神仙菩萨令汝往南去者,南方即是少林,有达磨大士在那里,达磨大士必是汝的师父也!」神光二祖受其师之教后造访少林,后来服侍达磨数载,有日断臂求法,得达磨祖师法传衣之事迹留传,并赐名为慧可。

至北齐天保二年(辛未岁)也,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前来问二祖慧可大师说:「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二祖说:「将罪来与汝忏。」居士思虑良久后说:「觅罪了不可得。」二祖说:「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此居士说:「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二祖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居士说:「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二祖大师深器重之,即为此居士剃发,并说:「汝是吾佛门之宝贝也,宜改名为僧璨。」僧灿师于其年三月十八日在光福寺受具足戒,自兹僧灿师(三祖)宿疾渐愈。

经执侍二祖二载后,二祖慧可大师乃告诉僧灿师说:「菩提达磨远自天竺来传正法眼藏,并密付于吾。吾今授汝并达磨信衣。」二祖大师于北齐天保三年(552)授法予弟子僧璨师后,乃赴河南邺都,化导四众三十四年,后因宿业而甘愿受报。所谓宿业者即是前世生为将军,带领士兵,杀戮者众,因已悟道,不惧生死,不爱涅槃,乃甘愿受此业报。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向居士未知何许人也,深居山林修清净行,适值二祖慧可大师宏化于北齐天保年间,居士似有所悟,奈无人印证,故乃兴修书述道之念。 

向居士书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

向居士书中云:「身影是因有形体而生起,响起是因逐声源而来。如此本末了知后,当知影、响者末,本者为形与声。若行者不知本末道理,在影子枝节中玩弄不止,总是不知形为影之本;或者反过来要扬起声后,想要来抑制响起,不知声是响的根源。如此认知,当知形、声是源、是体,是空的真如体,影、响是体之用,一切法都是从空真如遇缘而生起。若不知者欲将心起当烦恼想,而一直想趋向于涅槃之寂灭境,比喻说想去形体而觅寻影用。更离谱者是离众生而想求佛道、菩提果者,可比喻说是求无声、涅槃,而要有性用,如此本末倒置,或认知有误,怎能见道。」

按语说:行者应知一切影均因有形而始能成影,音响追逐声音而来者。若也弄起影来却劳神形,扬起声来想止其响声,不知声音本是响之本源。行者若欲除烦恼,而就涅槃寂静之境界,犹如抛弃形之本,而去觅身形之影。若也离众生而去求佛果,犹如静默其声而欲求音响。

书又曰:「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幻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

向居士书中继云:「所以从上论述,当知迷、悟本是一途,愚痴与具智慧者,两者并无差异。当面临一切法时,若不执此法,法本来就无特别名相,行者对于世法、心念不应强加按一名相,如此才是正理。若是对于一法强按一名相,则有名相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是非生起了。无理地(空证)之认知,强做有相道理来论述,则争论因此而起矣!一切因缘诸法本是幻有,不属于真,何有谁是谁非可论!幻化之法本是虚幻无实,说它空即是空,说它有也是幻有,有等如空,如此而论,何有空、何有有之执着?若是真行者,当知有所得时,应当做无所得想,若有所失,亦应看成无一法可失想,得失之间本是一如。不能实时前来造访拜谒,聊表心意申诉如上,伏地恳求希望大师能回答所述是否契合佛理。」

按语说:由上所述,故知迷悟本是同一途,凡愚与智者非真有别。本来诸相无名,凡愚者却偏按一名相,因有名相故,则是非心乃起也。本来无所谓合道理不合道理,若强作道理,则争论之心起矣。诸法本幻化而生,故非真非实有,何能分辨谁是谁非。诸法本是虚幻不实,从理地上言之,何有所谓空,或有所谓有?故行者将体会得亦实无所得,若有所失,却也实无有失。未及造谒,先以书函就教,特申述所体会者,希能获指正。 

二祖慧可大师回示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二祖慧可大师回信说:「整体看来,您的来信所述都如实契合佛理,空真如或幽隐之神用,两者并无不同,若一个人迷失本来,摩尼宝珠即可说是瓦砾。豁然一觉真空理地,能自觉一切法而无着,即是摩尼真珠现起。此行者至此时,无明起心应缘而生诸法,却也能无住,此即是般若智慧,故知无明本与智慧(菩提)无有不同,未悟者始认知无明为烦恼,欲弃烦恼而住涅槃;悟道者却能体知,因缘起法是无明性自然反应,若也能不黏着,由是而观诸法,即能无住,是为智慧。所以行者当知万法生起都是因缘法,而诸法如义皆如是。因怜愍有无明、菩提等偏颇,看成是二种知见者,特申达这些文辞,措笔作如是书。以您而说,要能观自身与佛并无差别,可不须更要觅求其它的种种之法了。」

按语说:综观来函之义,并无不实,真实深幽之理本就无不同。本若迷失时,摩尼宝珠形同瓦砾,行者若能豁然开悟,那本自觉知之性,即是真正摩尼珠,行者已可体会无明之心念与一切智慧,因均是本体空性所缘而生,本无有异。当知宇宙万法均如是,因怜愍此有断见与常见等二见缚之人,特申论措辞覆函,汝应观自身与佛无有差别,何必又去觅那无有剩余之法呢?

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礼觐,密承印记。

向居士特别捧披二祖来函后,深知经过二祖的印可,乃申告愿意前来礼拜觐见。经见二祖后,秘密地承受二组印可受记。按语说:向居士捧披二祖偈语,乃亲自谒二祖,并密承师之心印。

( 2004 年 5 月 24 日 撰于 法尔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