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二)不即不离 5.三种渗漏


   日期:2020/5/23 21: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曹山本寂道业有成,往辞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并经一番印证后,禅师乃曰:「吾在云严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躬的要,今付于汝。」

(缘起于现象界,曹山本寂要出山时,往谒洞山禅师,禅师告以宝镜三昧之功夫,并亲自付于曹山。)

    禅师又曰:「末法时代,人多干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子宜知之。」

(在此末法时期,人的智慧多枯干了,若要辨验行者修证之真伪,只要用三种渗漏观其人即可。一是见惑渗漏,禅机不能使他离开其堕落境界,此种人大约浸在贪、瞋、痴三毒中而不自知。二是情见渗漏,虽已背离见惑之境界,但执持偏空理而不自知,使此心枯竭。三是语言渗漏,研究佛法名相多了,反失其宗趣,禅机昏昧其往后及开始之悟境。学者在愚浊、智慧间流转不出此三种,汝往后度众时应知道,依法化导。)

 

()玄祥释解

1.前言

古代唐朝末年,诸古僧大德已叹息修行人智慧不足,形成干慧之窘境。行者所有境界常会误认自己修证的对,以为是真实的佛法、解脱道。所以禅师说要从三方面来勘测学者,以导学佛者的正知正见,永保不偏失。

唐朝去今已是千年有余,此时更是末法中的末法。今日未法时期证悟者越来越少,耍嘴皮子的越来越多,依近代印刷科技,为文出书容易且数量惊人,或网络全球联机的文章,误导众生更容易,影响极大且深远。

有些人凭些许境界,却大谈佛法解脱道,或谈佛性、如来藏等,但却不深入经藏,一言半句便以为究竟;就是深入经藏,也许是智慧不足或魔力使然,不能得到经中要解,不能得世尊所言的真实义。此等人都依自己邪智邪慧,广为蛊惑大众,还叫徒众们等不要读经典,或说光读一部《心经》或《金刚经》已足够,偏偏又没把《心经》、《金刚经》读通,大家应知道《心经》、《金刚经》告诉我们,要以般若智不取一切相,不着一切境,如此还有何言说。若不因初机众生可不必说,有所言说也不要犯戒律而说,此等人若能读通《心经》、《金刚经》也就不会有犯毁谤、坏行之举。

所以此等人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末法时期行者要断嗔心证个须陀洹果已不可得,更何况能断贪得阿那含果?那阿罗汉果更别提了)好强好辩,贡高我慢,出言污辱僧众,贬抑居士大德,如此已失庄严万德,犯了优婆塞戒之一的毁谤四众罪(尤期是僧众罪),真是末法时期,佛教界的共业使然。某些无智大众不能从戒律来察觉某些人的修证,光从高不能测的佛教名相着眼,或一些怪力乱神事迹着迷,对此等人景仰有加,还因而深信其所言,盲目追随起哄,小者自误修道前程,大者毁戒谤法,还要受业报之苦,造成佛教界极大之困扰。

 

2.释题

本公案名为「三种渗漏」,渗漏者修行者在道德上的不完美,心地上的执着,甚或可称为毁行败德之相。三种渗漏是曹洞宗祖师爷洞山良价禅师所立的,所以称之为洞山三渗漏。何谓三种渗漏,即是所谓的见渗漏、情渗漏、语渗漏等三。

见渗漏者意谓修行者犹有我见,我见特深,所以法见更不能避免,真是难以去除法执之境地,执着自己所证的为是,别人的都不是,不知色界、无色界及菩提道之旅程,之深之广非走过一趟者不足以了知。谁能全程走过一趟,也仅有释迦牟尼佛一人,所以我们佛子要多深入经藏,始能稍窥其堂奥,就不会自以为是了,好强好辩。犯有见渗漏等人不能彻见诸法实相,也不能观自性空、共相亦空的道理,有所见执取己见不舍,真是学解脱道的大敌。

情渗漏系指行者对于所见能离,但偏执于定要离一切境、一切法,如此执空而住,当会使佛性偏废,而形成智慧枯竭,如此行者当堕入小乘修为,只能得偏空之理,而不能得空有不二之见地。但行者当知,在修行过程中,若不能有一段长时间的磨练空性,锻炼韧性,则对于大障碍来到就没有解脱的耐力与智慧。所以学习空观智的过程是不能省却的步骤,时间要多长,系因人因智慧而异,不能以一而概论之。

三者语渗漏,可以说在未得佛法真谛前,失去其宗趣意旨,自以为是地认为经文是这样、是那样,「想当然耳」的念头左右着行者,若不深入经藏,真是迷失前程。此辈行者自认技高证广,执非为是。因认识不清,最后机智禅慧当变为晦暗不明,终于走入错误的修证方向中,甚或着魔而不自知。

 

3.语体文解

曹山本寂道业有成,往辞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并经一番印证后,禅师乃曰:「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躬的要,今付于汝。」

曹山本寂师修禅有成后,已达可以下山独当一面来弘法的时候了,所以亲自来到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处辞行。师徒经一番印证后,良价悟本禅师首肯,真是可以下山弘法。

离别前良价悟本禅师,特将自己以前在云岩昙晟禅师处,所印证学人的宝镜三昧的要点,将要付嘱于曹山本寂。所以良价悟本禅师对曹山本寂师说:我在先师云岩禅师处,经他亲印证我宝镜三昧之义,您事必躬亲其的要,我今将付嘱于您了。」

本寂禅师,曾居曹山,故以「曹山」为号,称曹山本寂禅师(840~901)。曹山者系位于江西宜黄县北约二十公里处,旧称吉水、荷玉山、梅山。本寂禅师于唐朝末年住锡此山。本寂师受法于洞山良价禅师,两者蔚成曹洞宗,因本寂师以仰慕六祖慧能之德,遂以六祖所居之曹溪而改山名为曹山。

本寂禅师泉州莆田人,今福建古田,俗姓黄。本寂禅师为禅宗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本寂师幼习儒学,十九岁入福州福唐县灵石山出家,二十五岁即受具足戒。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禅风极盛,乃谒洞山良价禅师,往来请益,遂得密受宗门玄旨。后开堂于抚州吉水,改名曹山,以表思慕曹溪六祖之情。未久,学徒云集,大振洞门宗风,讲授洞山五位之旨诀,成为丛林之标准,并注解寒山诗以飨学人。唐天复元年(901)六月,本寂禅师焚香安坐而终,世寿六十二,敕谥为「元证禅师」。

《宝镜三昧歌》系筠州洞山悟本禅师(807~869)所语录,本篇系咏叙曹洞正偏回互之玄旨,偏正回互之说渊源于石头希迁所撰《参同契》。其后,《参同契》从石头禅师传药山禅师,药山禅师传云岩禅师,云岩禅师传洞山禅师,至洞山禅师时开始汇集「五位」说之大成。故本歌与《参同契》同为曹洞宗之宗典而备受重视。全篇由四言九十四句、三七六字所组成,详如下文。

五位者即曹洞君臣论:君─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体)。臣位者─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用)。君视臣─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依体起用)。臣向君─不堕诸恶趣,凝情望圣容(用还照体)。君臣道合─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体用不二)。

《宝镜三昧歌》:「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不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迭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值,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如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曹山本寂禅师阐述五位君臣旨诀说道:「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君为正位)。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臣为偏位)。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君视臣为正中偏位)。偏中正者,舍事入理(臣向君为偏正位)。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元大道,无着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元,当详审辨啊!」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曹山本寂要出山时,往谒洞山禅师,禅师告以宝镜三昧之功夫,并亲自付于曹山。

 禅师又曰:「末法时代,人多干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子宜知之。」

洞山禅师又道:「现今离佛灭后已近1,500年,故是属于末法时期,大多数修行人智慧力不足,有称做干慧者,若要辨别、验证此人之修行境界,是否真的得到佛法真谛,就可以用三种方法来勘验,若不是属其中哪一种的渗漏,那就代表他真的已悟得佛法真髓。第一曰见渗漏,尚还有根本习气不断,禅机考验对话中却不能离一切见惑之位,堕在贪、嗔、痴等三毒之毒海中;此等中人根本不知什么叫修行,六根不知如何清净,对于六尘境执着尚勇。第二曰情渗漏,禅机对话中滞留在空境,虽能有空悟,但一向背离本体佛性,虽有所见之处,却偏向于空执,最后会使佛性灵觉枯竭。第三曰语渗漏,善于研究妙心,却失去宗旨,把握不住空体而堕于偏有之执,此等人禅机晦昧不清,自始至终落于嘴巴禅,没有真实证功夫,解脱道的获得当然谈不上。修禅学者混浊不清智慧流转之中,不出了此三种境界,若能在勘#中,没有此三种境况出现,表示真佛子,有修有证者,当可以跟他印可。此三种渗漏,您宜熟知之,以后当能善用来勘验一切参访者。」

按语说:在此末法时期,人的智慧多枯干了,若要辨验行者修证之真伪,只要用三种渗漏观其人即可。一是见惑渗漏,禅机不能使他离开其堕落境界,此种人大约浸在贪、瞋、痴三毒中而不自知。二是情见渗漏,虽已背离见惑之境界,但执持偏空理而不自知,使此心枯竭。三是语言渗漏,研究佛法名相多了,反失其宗趣,禅机昏昧其往后及开始之悟境。学者在愚浊、智慧间流转不出此三种,汝往后度众时应知道,依法化导。

(2004.08.03撰于法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