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二)不即不离 6.解脱五逆


   日期:2020/5/23 21: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问云居道膺师曰:「大阐提人作五逆罪,孝养何在?」

(缘起于现象界,禅师觅机勘验云居道膺师,问失去成佛善心之人,乃因犯有五逆重罪,如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团。此等人种种孝养在甚么地方?)

居云:「始成孝养。」

(该等人犯五逆罪,以此五逆罪始能成为孝养,还谈另有甚么孝养。能不为所犯罪性束缚,即得解脱。经云:罪福本空。)

自尔洞山许为室中领袖。

(洞山禅师自此后,允许云居道膺师为座中领袖。)

 

()玄祥释解

1.前言

行者修行初期都是遵循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教言,累积福德。开悟后旧债清偿,不造新殃,紧修内心净除诸过、习气,待得心清净后,能悟得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等,得心自在无碍。此时禅师要勘验学人,有时以您不敢再犯的戒律来当考题。其实禅师要考的祇是一观念、机智问题的心理验证,当然您已修到一定的层次,不会无故地去造这五逆、十恶之罪。

当禅师要能开始度众生,总要能让自心灵活而用,心力与言词并重地教化众生,有时要能转众生业力或行为,难免都要做些违犯戒律的言行,所以有禅师等用棒喝之法,言词严厉,行为棒打,似有失修行人的德性。但禅师对于此行为能自在无碍,随缘而发、而做,做完、发完不当一回事情,同样是心处自在无碍中。禅师不会为刚才发生的事来烦恼,也不去思考这样是犯戒?还是有失德性?只知是随兴而发,随缘而作,只要一定为他人好而做。此种情况,若非道中人,难免有些不能体会,因此而有所赘言。

反观自己,以前也曾因看到诸多大德言行不能苟同,在心里纳闷或不以为然。待十几年过后,才能体会这是修行境界的另一层突破,心已不被行为模式所规范,只要能达到度众、利益众生事,对他用什么方法都行。得知此消息后,自己不得也要莞然失笑,原来是如此这般。

 

2.释题

本公案名为「解脱五逆」,当然犯五逆罪是最重的恶业,逆者指罪大恶极,极逆于常理者。依经典可分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罪。小乘声闻、缘觉之五逆指:杀母、杀父、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斗乱众僧)等五者。又因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或称五不救罪。

而大乘五逆根本重罪,即指(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做这些事,而内心生欢喜。(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杀生、偷盗、邪YIN、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等)。

大阐提人是最没善根成为修行者,此等人犯有五逆之重罪,故说是失大善根基者,这种人不能成佛?在古代即有很多的诤论,有的说佛性大家都有,怎么未来不能成佛?有的说犯此五逆重罪者,已失成佛道心,所以不能成佛,戏论多多。待世尊所说的《般涅槃经》翻译成中文后,大家才同意说犯五逆重罪者,也能在未来世的某一时间发心修行而成佛道。因佛性是永恒的,罪性是短暂的,不能以短暂的法去淹没永恒的佛性,也就是说无常性就是无常性,不能成为恒常性。

当禅修者在心理上不具有善恶感时,即已超越世间相。禅师以五逆罪来考验行者,一般人还有善恶分别想者,当会被考倒,不敢大声回答,并做正面的肯定。云居山道膺禅师已成道性,所以洞山禅师以此验他,并不能使他遇罪退却,反而说犯五逆重罪者始能成为孝养,言谈中已把善恶分别心去除,往后不会被内心的罪恶感所困扰了。

 

3.玄祥释解

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问云居道膺师曰:「大阐提人作五逆罪,孝养何在?」

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有一天问在云居山修行的道膺师说:「犯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罪的大失善根的人,以世间所谓的孝养来讲,他的孝养在何处?」

洞山者位于江西高安,古时候属于筠州,所以说筠州洞山。九世纪中叶,唐末良价禅师(807~869)住于该山之普利院,致力禅学之教化,参学者每达数百人,所以称洞山良价禅师。洞山禅师与其法嗣曹山本寂禅师,一脉相传禅法,曹山禅师后乃成就禅宗曹洞宗,所以洞山禅师可说是曹洞宗之祖。洞山禅师越州会稽人,即今浙江会稽,俗姓俞。

洞山禅师幼年从师诵《般若心经》,以无根尘之义问他的师父,师父赞扬其智,即指引他往五泄山礼灵默禅师披剃。洞山禅师年二十一,再诣嵩山受具足戒,寻谒南泉普愿禅师,深领其旨。后又访沩山灵佑禅师,参「无情说法」之公案,不契合。沩山灵佑禅师指示他诣云岩昙晟禅师,问「无情说法」之义,辞谢云岩昙晟禅师归来时,涉水睹自己身影,大悟无情说法旨义。后嗣承云岩禅师之法,于江西洞山弘扬佛法,倡五位君臣之说,禅风大振。在唐咸通十年,命大众为其剃发披衣,鸣钟辞众,大众号恸不止。师忽开目谓曰:「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大众犹恋慕不已,乃延七日往生,至第八日沐浴讫,于方丈室内端坐入灭。时世寿六十三,法腊四十二,奉敕谥为「悟本禅师」。

道膺师者(835~902)为唐代曹洞宗僧,河北蓟门玉田人,俗姓王。二十五岁,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云居山位于江西永修西南十七公里处。其山险峻,顶常横云,故称云居。以洞山之弟子道膺师曾住此,举扬洞山之宗风而闻名。参于洞山禅师时住于三峰山,其后得道后于江西建昌西南的云居山开创真如寺,有段时间称为飞白寺或龙昌寺,讲学三十年,大振曹洞宗风,唐天复二年示寂,世寿六十八岁。

孝养者指尽孝行以奉侍供养父母,俗称孝顺。《梵网经》说孝顺乃至道之法,故以孝为戒。《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故应勤加修习孝养父母,与供佛之福等无差别。

说到孝又有分为世间孝与出世间孝,仅能供养父母衣食等为世间之孝,若能以佛法开导父母为出世间之孝,故《毘尼母经》云:若父母贫苦,应先授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施与;此盖以出世间之孝,方能令父母彻底离苦得乐之故。所以我们今生要尽孝道,当能令父母亲学佛为最大之孝心。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禅师觅机勘验云居道膺师,问失去成佛善心之人,乃因犯有五逆重罪,如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团,此等人种种孝养在甚么地方?

居云:「始成孝养。」

云居山道膺师即答说:「失善根犯五逆之重罪者,以杀自己父母始能成为对其父母之孝养。」洞山禅师的机锋,本来要以犯五逆之重罪来考验道膺师,看他对于善恶观念的分别心还有没有。道膺师更毫不犹疑地,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面对禅师的考题。

按语说:该等人犯五逆罪,以此五逆罪始能成为孝养,还谈另有甚么孝养。能不为所犯罪性束缚,即得解脱。经云:罪福本空。

自尔洞山许为室中领袖。

自此以后,洞山禅师准许他列为同修中之领袖。是有实修实证的修行人,一言半句就能为禅师所认可。按语说:洞山禅师自此后,允许云居道膺师为座中领袖。

(2004.08.05撰于法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