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四)涅盘妙心 7.人境施为


   日期:2020/5/24 9: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僧问平江府南峰云辩禅师曰:「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识起迷情于禅师度化众生,参禅勘验事,甚么是夺人不夺境之意。)

禅师曰:「霸王到乌江。」

(西楚霸王项羽到安徽乌江,以结束其自己生命。禅师对学人用法,连根拔起使他无动心处,故曰夺人使其心死而不入诸境,那境亦不用去夺了。)  

僧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何谓夺境不夺人?)   

禅师曰:「筑坛拜将!」

(建立坛场,邀请诸将,大作佛事,以摄受心去除诸执着事,是有商量余地。)

僧问:「如何是人境两俱夺?」

(何谓人境两一起夺?) 

禅师曰:「万里山河获太平。」

(人境两一起夺后,使其学人心境无依靠处,自然心神俱平静、安宁矣。)

僧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何谓人境都不夺之意境?)

禅师曰:「龙吟雾起,虎啸风生。」

(若是人境俱不夺,则使学人心法、境界俱起,任其龙吟虎啸,热闹非凡。)

僧问:「向上还有事也无?」

(再上去还有事可办否?)   

禅师曰:「当面蹉过。」

(任何事当着面,让其虚度而过。)

僧问:「真是作家。」

(禅师真会玩弄人也。)  

禅师曰:「白日鬼迷人。」

(禅师勘验于人,就像白天遇见鬼一样,若无真具道眼,还被禅师玩弄于语言之下,真如鬼迷惑于人也。)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佛法不待虚论或戏论,落于语言文字则迷失本来,但禅师要勘验学人,总得假借语言来印证其境界、悟境,所以才有公案禅机之累牍。禅师勘验行人悟境,离不开境与人心间的关系做文章。临济宗、曹洞宗古德,先后提出四宾主论,曹洞宗四宾主论源于开山祖师洞山良价禅师,良价禅师以真心(觉知)立为正位,以世间事物立为偏位,依偏正回互之理,总立有五位之说。

临济、曹洞二家虽各立四宾主之说,其义似稍有异。临济四宾主,乃唐代临济宗开山祖师义玄禅师就宾(妄心、事物)与主(本觉、空理)之关系,立宾看主、立主看宾、立主依主、立宾依宾等四句,以提示禅机。至后世,有风穴延沼禅师复立「宾中宾、宾中主、主中宾、主中主」为四宾主,使其义理更为贴切。

后来曹山本寂禅师复承洞山禅师之本意,而发明五位之旨诀,称为君臣五位论,「主」为理、体之意,是为正位,「宾」为事、用之意,是为偏位。五位者即:(1)君位,指本来理地无物空界,为正位,即五位中之「正中来」,坚守一空理,即能得解脱知见。(2)臣位,指万象有形色界之事物,立为偏位,即五位中之「偏中至」,能证得空再入臣位,即能依空起用,利益群伦。(3)臣向君,为舍事入理之意,即向上还归入空之「偏中正」,有所行为起法因依空而现,当能不离本觉位,不失本真或因果道理。(4)君视臣,为背理就事之意,即向下缘起之「正中偏」,以觉知心洞悉世间事而能无执,甚至能转境、移一切因缘。(5)君臣道合,为冥应众缘而不堕诸有之意,即「兼中到」或「兼带者」,指动静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之究竟大觉之道位。行者至此境界君起神用不失理地,臣不随缘乱起事用,依君之体(无为)而现有为之用,达最高不觉、不用而能成就一切佛事之境地。

修佛法修到体悟五位、宾主之分能清清楚楚,当能了知真性主行,无妄想心相随,即能知万法法尔之现象。

 

2.释题

本公案名为「人境施为」,中土佛法独别于天竺,古德于自性与境缘中,理事体用中了悟一切真实佛法。「人」者真心实性能应万种缘,「境」者感缘显境现一切相,禅师于真心实性、万缘中「施为」,无非要行者能悟入、契入真空理地,而证得真实法。禅师使后学在百般锻炼中,能成就般若波罗蜜多智,了解修为到底是个什么道理,做到不为一切法缚,不求一切法脱之境界,此中味道冷暖自知。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菩萨未成佛,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前者以觉知一切因缘,本不该成为烦恼,因心未净故,超觉知反变为烦恼,还有宾主、君臣之分别境故。后者已成佛道行者,心性一如,因心清净故,佛性觉知一切境显起一切相,此烦恼境相即是菩提心所感现,一真皆真,依烦恼法得知一切因缘诸法,行者却能不住一法守真空,更无所谓烦恼、菩提之分别。故行者能于宾、臣中广做佛事,而实无宾主、君臣之分别相。

所以未究竟行者,勤于君臣、主宾中,极力想回归理地空体,是谓以得菩提觉知转为生起烦恼者是。已悟道行者,知一切法因缘而生,以烦恼心起法用,却能无住便得心通无量,此即是烦恼转成菩提之谓者是。行者过程中虽有「人境施为」,不管要断妄习回归到自性清净心地,或是依清净心起有为之性用,均能自在而无碍。过程中禅师依众生心地与修证之境界,加以勘验以励精图治,显其心性本如与功能,使后学明了真性、妄缘与其菩提、烦恼不同层次之境况。

禅宗行者修学「空、有」及「空有不二」的道理,能圆融自性,由初阶段菩提的入空、无觉之境。然后再依空起用,由烦恼心中悟空有不二之大道理,转烦恼心为菩提心,求得佛性圆满之觉境。禅宗行者于主宾、君臣位中,体会中土佛法的简捷之妙。若行者无境界或体悟,很难在主宾四义、君臣五位中得一消息。

 

3.语体文解

僧问平江府南峰云辩禅师曰:「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有一僧问平江府南峰云辩禅师说:「禅师观众生心病而下药,有数种人境不同患着,与药在人境夺、不夺中,医其心病。请问禅师您,什么叫夺人不夺境之义?」人者,还有妄执之心者,真心未显故;境者,依缘所显性用之一切法者。

平江府者即浙江临安,也就是今之苏州。云辩禅师者宋代临济宗之僧,生卒年不详,是平江府(江苏)人,从福建之瑞峰章禅师出家,复参学于穹窿圆和尚,忽有所得遂通所见。后嗣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尝住平江府,大举弘化禅法。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禅师度化众生,参禅勘验事,甚么是夺人不夺境之意。」此僧迷情于禅师勘验学人意境,直陈如何是夺人不夺境?人者修行人之妄分别心,若能夺之,境自不执,从根本下手,逼死心王有如逼死楚霸王于乌江,当有所成就。

 

禅师曰:「霸王到乌江。」

云辩禅师答说:「夺人不夺境,有如逼迫楚霸王跑到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修佛法奇妙处在于自刎,也就是把凡人情见赶尽杀绝,始能使真我示现,禅师以楚霸王项羽,来说明夺人不夺境,是有其深义。行者被禅师夺取其主帅,连主帅都被夺了,其境自然无所依而灭谢。

若以项羽一生征战来比喻做修行,似应有很多的启示。项羽成就功名来自于杀他人(会稽太守殷通者)而发迹,又杀谋士宋义以掌实权,后来宽容或忽视他人(鸿门宴不杀刘邦),而依此仁心或轻视因缘落败迹。终至最后一战败于垓下,到最后临乌江,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潇洒地自刎于乌江。

行者修行时心处一切境缘,心还无有一归依处,若能像项羽自绝于乌江,则其一死,历史千古留名。行者心被夺有如心死,自能面境无心可起,如如不动智由是而生。

按语说:「西楚霸王项羽到安徽乌江,以结束其自己生命。禅师对学人用法,连根拔起使他无动心处,故曰夺人使其心死而不入诸境,那境亦不用去夺了。」上根基者或已开悟行者,禅师当以夺人不夺境下手,断其根本,即无有心之乱源。 

僧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此僧又问禅师说:「那如何又是夺境不夺人呢?」禅师依此行者根器,采取夺其境,不夺其人心意者。夺其境让其无所依,慢慢将养,即能显露佛宗。此等人若一下子夺其心,让其无有一觉知心,一入空则无所依倚,不知「我」在何处,反而引发他的烦恼。一般妄想心重者,一下子不能夺其人,而要夺其境,让他渐进修习,最后也能悟道。

按语说:「何谓夺境不夺人?」夺其妄执之境,不夺其执取境之假我,让假我心去,最后成就真心显现。夺人、夺境、人境皆夺、人境具不夺,法虽有别,禅师依根器、境界,而施夺人、夺境、人境皆夺、人境具不夺之法,均能使行者悟道。

禅师曰:「筑坛拜将!」

云辩禅师说:「夺境不夺人者,有如筑法坛,拜诸相将,以将相降伏一切有为境,终至灭一切法,使心无所执。」从有为法下手,最后也能悟个无为之空体。按语说:「建立坛场,邀请诸将,大作佛事,以摄受心去除诸执着事,是有商量余地。」既然不能一下子断其想源,只能指陈诸有皆虚妄,不执一切境自能降服其心及心所法等。

僧问:「如何是人境两俱夺?」

此僧又问禅师说:「那如何又是人境两俱夺呢?」此应是对中等根基所施之法,行者有觉知心起,又能感知一切境,若禅师不夺其人与境,将没完没了,觉知心超敏锐,显其境又不能释怀,人终将散乱矣。若禅师教其人时,人境两俱夺,一切放下,无所觉知之心,亦无所觉知之境,人境俱亡,慢慢将养,即能显露佛宗。

禅师曰:「万里山河获太平。」

云辩禅师即说:「人境两俱夺者,让行者入无所觉之心,有所觉亦能有无所执之境时,人境两亡,这时应是万里山河获得太平之时。」行者无定力之时,不以觉知心了知一切境缘,若了知一切境缘亦能观其为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此主宾、君臣双亡,当然能使天下太平矣。天下本无事,行者觉知心起现行,若妄习放不下时,当然就无有所安了。

按语说:「人境两一起夺后,使其学人心境无依靠处,自然心神俱平静、安宁矣。」禅师若能夺境又夺人,则教学人觉知心住不觉知,有觉知而无有妄想相随,如此当然天下太平了。

僧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此僧又问禅师说:「那如何又是人境两俱不夺呢?」此应是已达圆通行者,或已证空理者,要使其入有为之修证,起灵用之时,禅师可以人境两不夺,让行者了知:「佛性本自具足空有两面,行者能以如实空之体,面对如实不空之境时,如如不动。」如此以佛性了知万种缘,却无有一法可得。

禅师曰:「龙吟雾起,虎啸风生。」

云辩禅师即说:「若是人境两俱不夺者,让行者以所觉之心,觉知一切境界,有如以无为之体,呈现有为之用,此时行者有如龙吟雾起,虎啸风生。」龙吟者譬喻说佛性起觉知万缘之用,当然有如龙吟后雾起云涌,当然将要下雨了。佛性亦有如虎啸,虎啸之间风起,又有不可阻挡之势。

按语说:「若是人境俱不夺,则使学人心法、境界俱起,任其龙吟虎啸,热闹非凡。」人境俱不夺者,行者能腾云驾雾,大做佛事,当能与禅师一问一答,入无所碍之境,这实非过来人不能致之。

僧问:「向上还有事也无?」

此僧最后问禅师说:「这四种境界都能如实体证后,向上一路还有境界可修否?」契经云:「五蕴灭尽终归无所得」,修如来禅者如是,修祖师禅者从心地中解缚脱黏,去荆斩棘,最后亦同样是无所得。按语说:「再上去还有事可办否?」 

禅师曰:「当面蹉过。」

云辩禅师即说:「若过来人再面对人境之时,只有一法可用:当面蹉跎而过,不能又犯执境而黏。」行者所作已办,心当如如,面境应能不执一切境了。按语说:「任何事当着面,让其虚度而过。」行者能当面蹉跎而过之时,已能自我解脱了,若真能懂得修行真实,也无大道理在,让此心能脱黏,之后自性应缘而无所著,如是而已。

僧问:「真是作家。」

此僧最后评语说:「所有禅师真的是作家!」「作家」者装模作样、故弄玄虚,无非要使人悟入空、无执之境,禅师作弄间能使人悟道,所以说真是「作家」。「作家」者有如佛之一名:「调御丈夫」,善观众生根基,且能依众生不同根基,数语之间使其悟道,得解脱知见者。按语说:「禅师真会玩弄人也。」禅师玩弄学人中,逗机引悟,若行者能知其真实,当然已是过来人,当不为禅师所作。  

禅师曰:「白日鬼迷人。」

云辩禅师最后说:「禅师之所谓禅师,在以作家身份玩弄学人中,使学人有如白日见鬼,并为鬼所迷。」若不明究理行者,纵使在白日中,还是会被鬼所迷者。

按语说:「禅师勘验于人,就像白天遇见鬼一样,若无真具道眼,还被禅师玩弄于语言之下,真如鬼迷惑于人也。」行者执句滞机,当然会被鬼所迷,哪怕是白天,照样迷失本来。有后学懂得此玩法后,若遇作家,亦有反揍作家禅师者。禅师挨揍,还得喜笑颜开。若是禅师知学人已悟道,最好是「不将语,默对」,或做如实言,这样就没事了。

(2005.08.05.撰于法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