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纯祥法师:四十八愿 第十七讲:任凭他力救度


   日期:2020/6/10 12: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十八愿 第十七讲:任凭他力救度

讲解:纯祥法师

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建设西方极乐世界,根本上就是为了救度以阿阇世王为代表的凡夫恶人。他们的性质是恶业已经做下来了,欠了债,将来要结得恶果。特别是这一生做了比较严重恶行的人,马上就要报应,是最需要救度的。释迦佛灭度两千多年,我们现在的行为法则、身口意的守持都比较差,都属于做了很多恶业的人。末法时期的烦恼凡夫,恰恰就是法藏菩萨建设净土的主要救度对象。

恶人急需被救

依照释迦牟尼佛的律法、因果业报,我们并不是善人或菩萨,而是欠了债的即将要堕落的恶人。现在真正去做五戒、十善的持守是很难的,但戒法并不会因为我们不能持守,就没有因果业报。在不能真正持守情况下,也要认同尊重佛戒律的尊严性。能够持守佛说的五戒十善,才能得到未来的善报;如果不能,肯定就会得到恶报。当然对没有皈依佛法的人也同样,没有例外,如果杀盗YIN妄也照样堕落。佛的律法实际上就是世间因果业报的自然法则,你要是真正信佛,就要尊重佛的律法,违犯了是要堕落的。

我们从佛法的标准中知道自己现在做得不好,将来要堕落、受苦,才能真正发起往生净土的愿望。如果往生净土的愿望不强,有多种原因,有些是菩萨在行持菩萨道、有些是勇猛精进修持声闻解脱道的圣人,他们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安心在善法中,即使有往生净土的愿望,也是从追求成佛圆满的角度想快速成佛;世间的善人也是,做善好比已经积累下了很多钱,就不是那么急迫再要更多。所以对于菩萨和善人来讲,往生净土并不是特别急迫。目前这种情况非常之少,大多数人本质上就是不相信佛法的恶人。现在违法的人多,变成了法不责众,大家不管对佛法还是对世间的法律,都不太尊重。善恶并不由自己裁定,因果业报真实不虚,违犯了佛的律法,不按照佛所说的善法,《无量寿经》里就叫做五恶五痛,终究是要堕落的。如果我们相信佛说的话,就能够确定自己的身份,就是欠了债的恶人,这种人不往生净土,一定是要堕落的。堕落三恶道是很恐怖的,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非往生不可!没有什么往后退、往旁边躲,这是不可能的!

阿阇世王就是被救的榜样

1.生起惭愧、忏悔之心

阿阇世王被救度,是他怎么样一步一步前往佛的身边的过程,其实就是念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对佛所说的因果信受很重要,他知道作五逆罪,依佛的金刚语,一定要堕落。我们现在居家生活,虽然大家不是去杀人,但杀生的情况还是常见,不杀大的,杀小的。如果你有惭愧心,真的相信佛法、相信佛说的金刚语,杀生肯定就是要遭恶报的。从这样的惭愧心出发,在你作恶不能免的情况下,肯定就很想往生净土。这个时期不做恶人是非常难的,是否作恶,要按照佛法的因果标准。但是有很多人在做恶的情况下不承认,这第一步就虚假了。你不信佛说的因果善恶标准,明明是作恶的人却不承认,不承认后面的就没有了。我们烦恼凡夫的业障就是很深,虽然知道自己作恶会堕落、会遭报应,但由于自己持戒的种子、向善的根力不强,周围也没有什么人能够提携自己,有些人知道作恶,但是也不能够断除。

你解决的方法就像阿阇世这样,阿阇世被烦恼所催做了恶业,他承认这一点最重要。作恶虽难免,但要承担下来,不要不负责任。中国人有个蛮大的弱点,容易把过失不负责任往外推,对自己作恶后的承认、忏悔特别差。而且对恶不能够原谅、没有方法,如果真的有人做五逆,所有的人都会谴责,没有人怜悯,这是他不敢承认的一点,所以在做恶后,就极力遮掩。小恶是这样,大恶就更是,不会去承认,还作一些正面宣传找理由,狡辩说杀得有理,我们多数的情况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做了恶事没有惭愧心、自己不承认、极力遮掩,第一步就没有承担,这些环节就回避了对因果的契入,这时你根本否认、不信因果,或者狡辩说相信因果、不承认做恶,这些都与佛教相违背。放在每个人身上,基本上都是这样,就是没有惭愧、忏悔之心、欺骗自己。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我将来怎么样搞不清楚,也不是很担心,这就是对自己的欺骗,往生的愿望也不是真正强。只有什么样的人才真正强?就是知道并承认自己做了恶,相信肯定是要堕落的,就要找到救度的方法。这些虽然好像很简单,真正落在每个人的身上特别困难。当然现在人们相对来讲比较真实,因为对恶的谴责力比较弱,佛教讲的杀盗YIN妄没有多少人买账,而且是公开的,没有以前遮掩,行善止恶的是非界限不特别明显。如果信佛,依佛的教言来看自己,还是看得清楚自己是一个恶人的。

佛是医生为我们诊病,首先你要确定有病,如果很健康,就没必要急着找佛。如果你就是菩萨或阿罗汉,佛已经给你治得差不多,也用不着那么急迫去找。如果相信自己做了恶、马上就要堕落,就要立刻去找医生。阿阇世病已经爆发了,他就很需要去找医生。往生的心强不强,跟我们对佛的信心紧密相关。我们大多数人的处境平庸,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但是同样的处境,有人很愿意往生,有人往生心不强,这就在于对佛律法的信心。佛讲很实际的因果业报,落在你身口意上非常确实。你做了什么都在佛金口所说的笼罩之下,随顺了善的方面,就是得善果;违犯了就要遭受苦果。我们想要被救度,阿阇世就是榜样,他就是我们的代表,他是怎么样被救度的,依照他的情形,像镜子一样来对照,阿阇世王对我们来说就是有功德的,因为他能够起到帮助我们的作用。

2.凭靠佛力、信受善友

我们对佛帮助的过程也要注意,阿阇世王作五逆后悔,长了恶疮很难过,释迦牟尼佛先为他入月爱三昧,用清凉光照射诊治他,让身病暂时止息。先治身病,后治心病。身如果太难过,心则不安,思维法义就困难。圣道门的次序也是由身及心,要你在身业上不要去杀盗YIN妄,因为做恶行非常污染粗暴,身受心指挥,心就很野蛮,法义听不进去,需要斋戒静下来。所以诵经或修学佛法时要斋戒一下,让外面的波涛逐渐平息,身宁静下来,心里面就安静一点。同理,如果生病发作痛得要死,这时跟他讲话,显然不起作用。我们要深究法义、闻法,也要老实一点,至少身体相对的来说要安定一点。

阿阇世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缘分,就是善友。《涅槃经》里说,一切众生成无上正等正觉的近因缘,就是善友。我们往生净土成佛的最先条件,就是身边要有提醒你的善友。学佛过程里,要么是家族影响、要么是朋友介绍,你对佛法有了解,都必须通过一个途径来接近,所以有没有善友就非常重要。当然亲近不亲近善友,是你内在的方面。阿阇世王听了耆婆的劝导没有杀害母亲,已经加害了父亲的情况下,听从劝导求佛忏悔并救治。释迦牟尼佛说,如果阿阇世王不听耆婆的劝导,在下个月的第七天,就会命终,命终后堕阿鼻地狱。非常危险的关头,善友的一句良言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好像得了必死的病,这时有人告诉正好可以救你病的医生。

当然有善友也就有恶友,阿阇世王生病后,不单有耆婆来劝他见佛,也有六师外道劝导他搞这搞那,做了恶以后,教他找各种理由狡辩、不承认不承担。好在阿阇世王过去还是有善根,虽然做了恶,但内因之中有对佛的因果业报的信受、也有对善友的信顺。佛陀在世的时候,跟阿阇世王同样境遇、灭释迦族的琉璃王就堕了地狱,另外有几个也是,作恶的情况虽然一样,但结果完全不同。有的人做恶,但遇到了佛法的救度;有的人做了恶,自身没有忏悔、没有善友的提醒,就堕落到阿鼻地狱里了。所以我们首先对自身的作恶,不要破罐子破摔,要相信不管什么样的恶业,佛都有金刚力可以救度你!阿阇世的恶业恐怕没有一个人可以比得上,他是跟佛作对、杀了自己的父亲、骂出家人,恶业非常强、五逆非常严重,但他遇到了佛的怜悯,就能够得度。

我们对别人作恶也要注意,凡夫见解颠倒,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就讲五浊里的见浊,见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自己做的种种恶,在自己的心里面全部都是善的;别人种种没有什么不好,在自己心里全部都是不好的。依通常的标准,发现别人做了恶,就更谴责,一件恶事天下人知道后,多数都是谴责的声音,没有几个有慈悲的。像去年的大学生撞人、杀人;与红十字会名誉相关的小女孩在网上炫耀,我们都以谴责的声音为主,当然也有一部分是狡辩,这都不对。作恶,首先要承认,承认之后不能光是谴责,谴责对做恶的人来讲没有什么好处,要有办法来救度。佛法恰恰就是这样,首先承认作恶,之后去救度,这才最重要。如果光是谴责,就让他去死,做了恶就没有前途,死亡无论是对作恶的人还是对谴责的人,都不是一个好的结果,因为死亡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只是轮回的一个转折点,能够救度才是最重要的,分寸是在这里。

阿阇世王在没死之前,在耆婆的劝导之下去见佛,佛用光明治疗了他的身病,耆婆讲了二个跟他作恶差不多的人,到佛前获得了救治,说佛是大医王,要他信佛。阿阇世听了还没有特别的确定,就跟着耆婆一起去见佛,他听说得道之人不堕地狱。古代印度国王是坐大象的,他说要跟耆婆坐一个大象,如果要堕地狱就抓着他,使自己不堕下去。我们有些莲友也是这样的,临终的时候希望有善友来助念、生病希望有善友来诵经,这跟阿阇世的想法差不多。阿阇世要堕地狱,去见佛的路上胆战心惊,怕路上恶业成熟堕到地狱里,所以他非常恐怖,要拉着耆婆的手,因为耆婆是得道的人,拉着他掉地狱就好像有个人帮忙、能够扯住不会掉下去,这就是对善友的相信。

善友的作用就是当你觉得不行的时候,僧就是守护者。我们都是像阿阇世做了恶业,恶果将要成熟的人,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有非常多的障碍,有的时候自己没有力量排除,就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依靠善友。净土教就是修学三皈依的过程,这个过程也非常具体,如果你有真正的善友,在求道见佛的路上,有哪些堕落的可能、有业障困难的时候就去依靠他。你直接去念佛,即使有对佛的信任,因为佛离我们比较遥远,凡夫都是有情感的,有些人更注重身边的朋友,这很具体。比如在你的心里,觉得他学佛法学得很好,就产生了适当的依赖,善友的主要作用就是帮你扫清见佛路上的障碍,陪着你一起去见佛,但不是说要完全皈依善友。

韦提希夫人往生愿望的发起

韦提希在见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呀,遇到这样的儿子。本来儿子是自己最亲近的依靠,现在不但不能依靠还把父亲杀了,还要来杀我,问佛为什么会遇到这种儿子?遇到苦难对人有加持作用,痛得要死、很难忍时会有一个想法,就是为什么会遭受到这么严重的报应呢?所以痛苦也有好的方面,就会去追究原因。但韦提希只是这么想了一下,想不通就算了,她就直接跟佛说:哎呀,这个地方太糟糕了。“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世,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我希望不要再看到恶人、不要再听到恶的声音,愿意生到无忧恼的地方去。她因为儿子作恶,生起了不见恶人、不闻恶声的愿望,认识到娑婆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恶的本性。本来自己的儿子对于女人来说,是最爱、最好的,这最好的都不可依靠,都要来杀她,她就顿舍所有的恩爱,这起到了很大加持作用。

我们绝对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啥都不要,一下子就要往生极乐世界。韦提希是最尊贵的人,最大的依靠一下子倒了,儿子还要来杀她,感到这地方没有什么呆头,所以就顿舍恩爱,马上生起了出离心。女人的想法就是追求一个好结果,现在什么儿子呀、国家呀,什么都不要了,反正这个世界我都不呆了,就要生一个无忧恼处,这就是通请净土之行。因为韦提希的请求,释迦牟尼佛就给她示现了十方净土,西方极乐净土最鲜明,韦提希就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观无量寿经》的缘起。韦提希也是代表我们,她发起往生的愿望是遇到了倒霉的事情,而不是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要在临命终时没有障碍,普贤菩萨是现前发十大愿要往生极乐净土,他是为了圆成佛果。我们都是遇上了倒霉的事情,忍不了逼迫,都是恶果临头了,以厌苦为主。并不是要做到善的最极处、要成佛,不是以欣乐为主。阿阇世是作恶的人,韦提希是遭受恶果的人,其实遭受恶果肯定也是有原因的,是过去做的恶业成熟了。这个世界所有的恶都是大家承担的,我们跟韦提希和阿阇世的处境非常相近。

佛开解宿昔因果疗治心病

阿阇世王担心要堕地狱,前面的搞不清楚也不去问了,释迦牟尼佛就如理的给他开解,佛语都是真实的。说罪业分两种“一者轻,二者重”,一切众生所做的罪业都是有轻有重。这跟阿阇世的情况有关,阿阇世王杀父并没有亲自动手,他是发命令,动口动心,没有动手。佛说“若心口作则为轻。身口心作,则名为重”。阿阇世王是“心念口说,身不作者,所得报轻。”他三业里面身业没有去做,这是非常具体的环节。我们对因果业报搞不清楚,所以审定自己的因果也要依佛法。阿阇世王下命令把父亲的腿斩断、不让父亲吃饭,并幽闭置于七重室内,所有的大臣都不能去看。在杀父的过程里没有直接动手,下的命令也不是要直接砍头,是削脚。如果跟身口意一起来做相比,罪还是要轻一点的。阿阇世王杀父的动机是要得到国王的位置,佛就说,你父王的位置是因为过去供养佛种了善根,现在才做了国王,如果他过去世或今世不供养佛,就不能得王。如果说你夺国王的位置有罪,那么佛也应该有罪,因为这个事情跟佛有关。这样搞来搞去,搞到佛身上来了,等于是由佛来承担了。

《观无量寿经》里善导大师讲了宿昔因缘,频婆娑罗王和韦提希想要一个儿子,一直得不到,有个算命的占星家技术很高明,他说深山里有个修道的仙人,有缘来做你的儿子,但要等到三年以后。频婆娑罗王年纪大了,等三年也太晚了一点,他等不得,就派使者去跟修道的人说,反正你要当我儿子,干脆早点来。修道的人现在去不愿意,频婆娑罗王也是自私强横,为了自己有儿子就不讲道理,他说现在好好的跟你说,你不来,这个国家都是我的,于是派大臣再跟他说,如果不同意就把他杀了,反正死了就给我当儿子来了。使者把国王的话一说,仙人不同意也没办法,就发了恶愿,你现在这样用心口对待我,我将来也就这样回报你,不增不减,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然后就死了,死后做了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世王的前世就是山里修道的人,等到韦提希要生他的时候,又找相师看了一下,相师说这是个男孩,但对国王有损,就是现在讲的克父。这事就变得喜中有忧,儿子是求到了,就是求得太勉强,要伤害他。人毕竟还是自私的,频婆娑罗王就让韦提希在天井上生,生完之后孩子没人接就会掉到地上,就是要摔死他的意思,所以阿阇世对妈妈也迁怒,因为韦提希也参与了这个过程。虽然搞了这么一通,这个孩子有福,还是没有死,只是指头折了一点,所以叫折指太子。本来这事遮掩住了,等到阿阇世王长大,提婆达多恶友把因缘揭露出来,这个果报就成熟了,这就是阿阇世王要造反杀他父亲的原因。

佛又讲了另一个往昔因缘,频婆娑罗王的过去世在山里打猎,什么都没打到,见到一个大仙在修行,这个修行人神通具足,他见到就生起了恶心,我什么都没打到,就是因为这个修行人在这里,于是让左右杀掉了修行人。我们往往也是这样,为了自己的五欲之乐,贪嗔痴慢作恶。打猎就是杀心浊劣,我们虽然不是打猎,但现在社会就讲丛林规则,大家都跟猎人差不多。虽然不用弓箭、刀枪去打,讨价还价时也一样,打掉一个是一个,讲价也不讲道理,占到便宜就是。频婆娑罗王也一样,没打到猎,跟人家毫无关系,却迁怒于人。众生就是颠倒见、烦恼多,关键是他有力量,看不顺眼就要把你杀了。这个修行人也没修行到家,不像释迦牟尼佛当年修行时就有忍辱的发心,虽然杀了我,我还不加害你,将来成佛还要度你。修行人虽然有五神通,遇到人要杀他,生起了嗔恶报复心退失了五通,发誓说,我在这里修行,实在没有过失,你以心口横加逆害,让人来杀我,我于来世也要以心口来害你。

这两个故事比较接近,要他做儿子就是贪心,我们都是这样,把好东西拿过来归于自己所有,跟儿子的道理差不多。我们追逐什么东西,追逐不到,看着人不顺眼,也要把他除掉。遇到了对方还都是修行人,都发了恶愿,你怎么样对我,我就怎么样对你。当时频婆娑罗王听了修行人临终恶誓,也后悔了,开始供养死尸。国王在前世是这么做的,他做这个恶事的报应也接近,就是报也报了,但没有那么严重,国王也没堕地狱。

这是佛给阿阇世讲的因果业报,主要开导阿阇世王可以不堕地狱的因缘,他的恶业是心口所做,没有加身,另外也有过去的因缘,就是两两相报,你父亲过去害你,现在你害你父亲。阿阇世原来的想法父亲是没有过失的,现在杀他,过失全部在自己。佛说,实际上你父亲并不是没有过失,他过去世先杀了你,你现在就来杀他,叫冤冤相报。遭受恶报也有原因,当然阿阇世自己不知道,因为因果很深奥,方方面面有好多。《观经》讲频婆娑罗王虽然现世遭受了恶报,因为遇到了佛,证得了三果阿罗汉,也没有堕地狱。从这个角度说,作恶也不一定就会堕地狱。这是释迦牟尼佛给阿阇世开示外在的因缘,我们遇不到佛,确实对所做的很多事情的宿昔因缘不清楚,不清楚就很难审定,就像法院断案要讲证据,要环环相扣,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罪。

南无阿弥陀佛!

录音:白莲花 整理:随顺 编辑:如意 审核:纯祥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纯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纯祥法师)  

 纯祥法师:略述慧远大师的净土观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一讲:法然上人发现念佛解脱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讲: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三讲:二门章,舍圣道归净土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四讲:二行章,舍杂行归正行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五讲:二行章,正杂得失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六讲:本愿章,选择本愿的因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七讲:本愿章,何故十八愿选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八讲:本愿章,为什么“乃至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九讲:三辈章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讲:利益章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一讲:特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