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纯祥法师:四十八愿 第十五讲:五逆恶人阿阇世王的皈命之路


   日期:2020/6/10 12: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十八愿 第十五讲:五逆恶人阿阇世王的皈命之路

讲解:纯祥法师

佛果的力量救度最底层的恶人为先

净土法门念佛的次第从佛开始,《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都是先介绍净土的殊胜,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念佛修行最先从认识佛果和佛国的功德庄严起步,与其它法门次第完全相反。其它法门通常是先从众生开始,先认识众生苦恼因果轮回,再经过人天、声闻、菩萨最后到佛。修学次第的认知非常重要,很多莲友念佛学净土教,但按照其它法门的次第来修行,没有完全把心力用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上,这就违反了净土教的修学次第。净土教先有佛的成就,然后从果向因回向来救度我们,必须承认先有佛和佛的国土的存在再念佛,如果佛都不存在,念佛就与真实教不相应。

阿弥陀佛成佛要救度的是十方世界所有众生,所有众生里以恶人为主,就是十八愿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通常佛法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要称扬善的方面、摧毁恶的方面。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以菩萨、阿罗汉、善人为主,反而是以恶人为主。最高、最大的力量反而是从最底层超度起,就是要救度五逆谤法的恶人。所以本愿的第一条说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建设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先要把三恶道摧毁、清除掉!这是以恶人为对机的次第,今天就讲讲佛陀时期具体的救度事例:

五逆恶人阿阇世王的皈命之路

1.作恶缘起——恶心追逐五欲之乐

佛陀在世时有救度恶人的具体事例,一个是女人的代表韦提希夫人。在某些方面与男人相比,女人有业障深、多疑的弱点,跟恶人是同种性质,所以把女人和恶人放在阴性的力量里。韦提希遇到了灾难,当国王的丈夫被她的儿子阿阇世政变,囚禁害死了,也迁怒到她,并要杀她,处在苦恼里面,所以她忆佛、祈祷佛帮忙。佛就在王宫里出现,给她讲了《观经》。另一个恶人就是她的儿子阿阇世王,阿阇世在身口意上造了五逆的罪行。在这个事例里面,我们可以参照一下,他是怎样被救度的,我为什么念佛不得利?

《大般涅磐经》说阿阇世王喜欢杀戮,身口意都比较恶,体现就是贪着现世的五欲乐,其实阿阇世就是我们的代表。我们应该问下自己愿望是什么?我想多数人都是计划着今年、明年或者几十年的事情,没有考虑到来世、或者出离轮回,这和阿阇世一样,如果你发愿往生净土就跟他不一样了。阿阇世为了追求现世五欲乐、要去做国王,他处在太子的位置上,有机会杀他的父亲做国王。我们没有这个机会,因为定位不一样,获得五欲乐的方法就不同,我们去好好的学习、找工作、交朋友、干这干那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现世五欲的快乐,只是因缘不同。阿阇世的父亲在因缘显现上并没有什么过失,所以他说“父王无辜,横加逆害”。

我们的恶行是由于贪着五欲、贪着今生,内在的发心就是你的信仰。信钱、信官其实就是信自身的感受、欲乐。阿阇世内在的想法只是其中的内因,作恶还需要有外缘,有雨水来浇灌种子才能结出果实。他在恶友提婆达多的挑拨之下,内因外缘结合就把父亲给杀了。提婆达多也是为了现世的权利,在杀父的事情上,作主的是阿阇世,提婆达多是帮手、鼓动、挑唆他的人,使他做下了五逆业,他以恶心贪着现世安乐,为了当国王去杀父,而且这个行为已经成就了。所以我们要皈依佛、法、僧、要结交善友。

2.作恶之后心生忏悔

下面环节是我们更需要借鉴的地方,五逆恶业成就之后,阿阇世“心生悔热,心悔热故,遍体生疮,其疮臭秽”,他不像有些人做了之后千方百计给自己找理由,觉得应该杀、死不认帐。阿阇世在恶心发动、恶人挑唆下做了恶行,内在的善根发现之后就后悔了,俗话就是良知未泯,心里一生悔热马上就生了花报,遍体生疮,五逆恶报现前。从因缘上看,做恶由于后悔,花报现前不见得就是坏事。为什么我们往生的心不强?我们的恶心也都是存在的,都是贪着现世的安乐。虽然没有阿阇世的地位,也没有提婆达多这么坏的朋友挑唆,可能做的恶没有那么大,但恶心和恶源都随时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从贪着现世五欲乐、做各种行为的追求上和阿阇世没有什么差别,都蕴藏着做五逆的种子,如果因缘推你,也有可能去杀自己的父母亲,当然没有因缘可能不会去干,但都具有潜在做恶的可能性。阿阇世不但是潜在,他已经做了,但是他的转变很重要。

其实在作恶方面,我们也是作了很多,只是程度没有那么强,这个弯很难转。我们没有像阿阇世这样后悔,佛法通常的次第是心生惭愧,善根就是惭愧,要对自己的行为有分辨,知道是非、善恶、对错的标准。阿阇世内在还是有这个标准的,知道做得不对,所以他后悔了。我们在媒体上面经常看到一些人做了很大的恶事,但不后悔,还坚持自己是对的、有好多理由应该这样做,就是没有给自己回转的余地。做过皈依的人就知道,第一个环节就是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有无始贪瞋痴。”忏悔就是承认生死轮回是恶的,要熄灭恶的、转向善的。

佛法必须先从忏悔心开始,阿阇世有了悔心就生重病。我们生不起后悔心的原因,一是认为没有做那么强的恶事;另外没有遇到很大的困难。比如说检查得了癌症、遇上了死难,或者财产一下子就没了,在极强烈的冲击下,就会去思维和追究一下原因。我们就是追求表面的安乐,为了延续这个安乐不去反思苦乐的原因。遇到了苦难不见得是坏事,没有苦难,我们这种钝根的人就不懂得去预防,中国人讲“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有善根的人在身体很健康的时候就先保健、预防了,“生而知之”预先知道要出问题,就做好准备。很多人不学佛法的原因,是觉得心里面好像没有什么烦恼,实际上不是没有问题,是没有发现问题,不是上根利质;中根的人通过学法还是可以知道,应该解决生来死去的问题;下根的人学了都不行,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非得要苦难现前,其实我们都是下根、钝根的人。女人和老人学佛多,主要是感受的苦痛要比别人多和深,你就是一个果,已经堕在这样的环境,困在这里面了;人老了已经没有多少力量,小孩子年轻感受不到这种困境,还在往前冲,只有在特别明显的情况下,他才能感受到这种困境。

修习佛法的人不应该更去祈求世俗的安乐,如果学佛法是为了保平安、保健康长寿,就完全把佛法世间化,与佛教真正目的背道而驰。佛法当然具有这些功能,但只止于现世间,根本不是佛教的究竟目的。真正上道是“了生死”、出离对现世安乐的贪求、生起出离之心,不能因为学佛而更贪恋这个世间。

很多时候由于学佛反而会发现各种苦恼问题。按道理学佛法,已经忏悔了,罪过减轻就应该安乐,但也不是绝对,因果业报特别复杂。阿阇世悔了以后就生了病,发了病恶报现前不见得是坏事。很多人做了五逆的恶一直不忏悔,像木头一样,可能现在反而没有什么问题、没有什么报应的迹象,一直没问题就直接砸到地狱里面。《无量寿经》里说“便顿夺之”,作人的福报还没有用完,即使作了恶,感觉好像还不错,等到用完了,一下子就夺命。不去忏悔好像没什么问题,像有了病不去理它就好像不会爆发,如果搞一点药调理一下就发出来了,吃药可能反而会把病发出来。

3.心生惭愧,花报现前。

阿阇世做了恶,后悔就立刻花报现前。他前世是修行人,实际上是有善根的,都会去作五逆恶业,看他后面的因果,我们未必有他这种善根,照他还差得远。他毕竟是在佛陀的时代,因果观念还是比较清晰。他想“现在的身今已受花报,地狱果报将近不远。”烦恼发作做了恶,花报提醒就后悔了,马上想到是做五逆恶业而留下的花报,现身开了花还没有结果,离堕地狱的果不远了。这每一个环节跟人的用心有关,如果我们在生病或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这种提醒,生病的结果肯定是要死,死了去哪里呢?量一量自己的行为,继续做人肯定是够呛,那就是下恶道。但是我们太贪著现世的安乐,遇到问题点支香、磕个头希望好起来,念佛也是希望健康、安乐,病痛马上好。阿阇世就没有这样想,他很清晰花报现前要堕地狱了。我们在这个环节上就糊里糊涂的,生了病、老了还要做佛事继续延寿,就没有想到肯定是要死、要堕地狱的。要是生起这样的认知,往生就特别容易。如果没有,你就根本不想往生,就还是想这么苦恼的活着延续下去、不面对现实,所以对于钝根的人,苦难并不是坏事。当然苦难肯定不好,都不希望降临在自己身上,但是很多人就是因为出了事、遇到大病才来学佛法的,说明这就是钝根的人,没有病痛和灾难的加持,都不能够来学佛。其实你就应该感谢病痛灾难带来的因缘,如果没有这些因缘,对于我们这种迟钝的人来说,就浑浑噩噩,病不发作,永远不会去根治。什么是大病?一定要堕地狱、轮回才是真正的大病,现在无论得了什么病都是小病,因为小病而把大病治好了,无论得什么病都是幸运值得的。

我们是生了病也没有觉醒,就只好生了再生,什么时候实在受不了、觉醒了,就想要往生了,这么想就是正念。阿阇世虽然是五逆,也是这么一想。韦提希这时已经在释迦牟尼佛的加持下见到了阿弥陀佛,获得了喜忍、悟忍、无生法忍,对佛有信心,是念佛人。对待这个五逆的儿子,还是照顾他,找种种药帮他涂,但是病并没有好,反而加剧。阿阇世就对她说,这是业障病,众生不能治,从业力产生,用什么药都不好使。当然不是所有的病都是业障病,一般四大不调的病,服点药调和一下就好了。生病一方面要知道产生的因缘,有的以业力为主、有的业力性质不明显,但归根到底还是业力。念佛就是接受佛的救度过程,内在观念很重要,在病怎么来的、生病之后怎么对待上,每一环节都有可能是错误的想法。阿阇世就知道平常的方法治不了,他就是佛要救度的五逆病人,他怎么样一步步的获得救度呢?

4.求救选择良医

如果我们在哪个环节上不足,就感受不到佛法的力量。他知道这个病找世间的医生不行,要去找出世间的圣人。当时在可提供的医生里,不只释迦牟尼佛,还有六师外道,个个都说得到了大解脱,有的人就是皈依这些外道,有个大臣名叫月称,问阿阇世是身痛还是心痛,阿阇世说,父亲没有过失,我把他给杀了,听有智慧的人说,世间有五逆的人要堕地狱,我现在已经做了五逆罪,花报现前,身、心现在很痛。阿阇世做的五逆罪够严重,真正恶果造成、堕地狱定业已定的情况下,佛能不能救度呢?

在果没有现前之前,遇到佛法,阿弥陀佛无上医王不管多么严重的病,没有不能治的。你不要说业障严重,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罪业,佛就管不了,不要这么看不起佛,恐怕你造不过阿阇世这么严重,他对我们来说就是大恩人,做了一个榜样。这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佛涅槃后,阿阇世是最主要的护法,我们今天能读到的佛经,全部都是由阿阇世王护持结集,他是佛教里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这样的人做了五逆罪。所以我们不要对那些恶人弃舍、我们做了恶也不要失望,也有可能转成功德,这就要看因缘了。

阿阇世说,现在我要找一个良医来治我的身心,实际上就是找皈依处。我们在求道的过程里要“了生死”,认识到这一步还是有可能遇到很多的邪师,他们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胡说一通来扰乱你,甚至胡说的也是很厉害的出家人。现在瞎说的多了去了,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说也能包揽,给你瞎讲理由。有个大臣月称,劝导阿阇世不要发愁,他打比方说:如果经常贪睡,睡眠就增加了;经常愁苦,愁就增长了。就是说不要愁,要开心点、做个好梦,不要总想那些难过的事情。阿阇世王已经生了大病、业病现前,但还说不要总想这个事情,不要愁。然后又说,你听有智慧的人说做了五逆要堕地狱,地狱谁看到了?就像现在有的人不相信因果业报,跟他说堕猪、堕狗、堕地狱,他说谁看到了?否认因果业报。

有一个医生叫富阑那,说他的老师有自在的禅定、行持清净,常为无量众生,演说无上涅槃之道。无上涅槃之道就是大解脱之道,他说没有恶业,也没有恶的果报;没有善业,也没有善的果报;没有善恶的业,也没有善恶的果报;没有上业及下业。这个老师现在王舍城,你可以去求见他。就像我们生了病、出了问题,找八字掐一掐,过了年就好了,反正就是这么一通搞一点辙。在真正遇到问题时,内在、外在都有很多的扰乱,而且这些扰乱花样百出。阿阇世国王都遇到这样的劝导,狡辩、否定因果业报。对于念佛的人来讲,真正深信因果都是很难的,做了杀生、偷盗恶业的时候,很多人恐怕都会这样想,反正没有人看见,谁看见地狱了?要不然怎么安慰自己呢?没有看见就等于可以做,口里面说信因果,真到现实做的时候,就是信力微弱,这实际上并不信,心里面的小九九就是这样想的,跟这个大臣的说法差不多,如果我们有这个想法就要注意,要是有人跟你这样说,就是邪说。

第二个大臣叫藏德,他的解释是,大王不要发愁,法有两种,一种是出家法、一种是王法。世间的王法就是如果要当国王,就要杀了老王才能产生新王。世间的革命造反,老皇帝推翻了才能产生新皇帝,王法就是斗争。他又举了一种迦罗罗虫,一定要把母亲的肚子弄坏了才能出来,它生的方法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罪过。现在好多人破腹产也是业障,必须伤害了母亲,儿子才能产生,按照世间法理由充分。现在的人追求当官、赚钱,谁挡住了官道、赚钱道,我就要伤害你,因为官就是这么当的、钱就是这么挣的,这就是给作恶找理由。治国之法也是“虽杀父兄,实无有罪。”像李世民一样。出家乃至杀了蚊子和蚂蚁也是有罪的,出家有出家的法,在家有在家的法,在家的杀了人也没有罪,出家的杀了一个蚊子也有罪,完全分成两边、打成两截的来解说,其实这就是胡说。有些人真就这样想,自己做得乱七八遭,喝酒吃肉、杀生偷盗都可以,如果看到出家人稍微有一点不如理,就恨得要死,和尚怎么能这样?我是在家人就应该做,很多人就把这个观念强化了。然后还介绍一个老师,叫末伽梨,说他怜悯众生,也能解决你的问题。阿阇世一听,说如果能够解除我的罪过和痛苦,我就要去皈依,这是第二个来劝的。

第三个人的解释更复杂,也是劝导他不要发愁,说“一切众生,皆有余业,以业缘故,数数受生死。”这个说法很多人很容易接受,说反正一切众生都是造业,都会受生死的。你杀的这个国王也是有业的,他有业把他杀了,也没有罪,等于说他自己有果报,按照他的业报就是这样,就把责任推给你杀的人。我们有些人也这样想,没有罪就不能杀、有罪就能杀,这些都是邪见。但是我们自己的小九九里就有种种的邪见,一个个检点,多数人都有这些乱其八糟、邪知邪见的想法。

又来一个人举了个例子,有个叫罗摩的人把他父亲杀了,做了国王,另外又举了历史上好多国王,都杀了父亲,继承了王位,但是没有一个国王下到地狱里面的。现在的琉璃王、优陀邪王、恶性王、鼠王、莲花王、如是等王,皆害其父,悉无一王悉恼者。说阿阇世王同时代就有好几个国王都杀了父亲,没有一个堕地狱,他们杀了以后,也没有一个发愁的,你担心什么呢?三恶道谁看到了?只有两个道可以看得到,一个是人道,一个是畜生道,天道、地狱道、恶鬼道没人看得到,他不承认有六道。虽然有人道和畜生道,也不是因缘产生的,“非因缘生,非因缘死。”劝导阿阇世不要发愁,竭力否认有因果业报,从果上和因上解说,都把因果业报观念给否定掉了。

有多个六师外道,都是邪知、邪见。我们都会遇到生死、遇到业障,在困难时是什么样的态度、内在的知见非常重要,遇到了问题后可能会有很多的邪师,阿阇世身边没有善知识就糟了。所以自身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不是有忏悔力;有识别善恶的是非观念;有无正确的因果观念、苦乐认知,这是内在的,身边人的解释、引导也很重要。阿阇世身边也有很多恶知识,好在有他的妈妈韦提希,还有大臣耆婆。耆婆也来问候他睡得好不好,阿阇世王说现在病很重,于正法王兴恶逆害,他的父亲频婆娑罗是信佛、行持正法的国王,我把他给逆害了。现在世间的医生、好药、咒术都不能治,因为我的恶业太大了,父亲是如法的治理国家,没有过失,但是我把他像鱼一样从水里捞上来,放在陆地上,实际上就是给饿死了,我现在身口意不清净。“往昔所造诸恶业,皆有无始贪嗔痴”,是从身、口、意三业之所生,阿阇世都知道。

我们虽然经常念佛,是不是真正的认识到身口意不清净呢?一般教育自己身边的人,我是学佛的、是清净的,你们都不清净,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知。所以认识自己的身口意不清净是很重要的,“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身口意之不清净所生,不清净就要堕地狱。阿阇世知道自己身口意不清净,做了恶业要堕地狱,现在睡不着;找不到很好的医生帮我治病,所以现在很烦。我们都不担心这个事情,都睡得着,就是没有远虑。好在阿阇世没有去找这些外道治病,所以同样的罪业,生死凡夫的恶业都是难免的,但真正处在恶业的处境之中,什么样的态度就很重要了。

我们现在不要说去当善人,当善人实在是太难了,在多数都是恶人的情况下,怎么样对待才是关键。他就有惭愧,耆婆善友就说,大王虽然做了罪,但是有惭愧。佛说有两种白法,白法就是善法,一者惭,二者愧。众生要有惭愧就能得救。“惭”就是自己不去做罪,自我就有自制力,这个行为不能去做,现在叫遵纪守法,佛法里面叫守戒,我已经是出家人、已经是居士信众了,怎么好意思做这种事呢?如果做了恶事,自己就觉得非常的不好意思,觉得很羞耻。“愧”就是不教别人做。

这个是非观念相当重要,人有没有智慧就在这里,很多人连善恶都搞不清楚,现代人荒唐得不得了,有些网络红人,或电视里演的,本来是丑的行为,但他不以为丑,还得意洋洋,还有很多人围观,现在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没有惭愧。明明是丑恶的事情还张扬,自己做了就要有惭愧、不要张扬,做坏事有什么好张扬的呢?有些人做生意违法、偷税漏税、或者做非常YIN乱之类,不但不觉得不好意思,反而要去向别人宣传,看我多有本事,社会也没有止恶扬善的力量,非常的混淆,我们就是处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如果你连这种判断力都没有,那还说什么?因为现在社会也没有这种判断力,很多丑恶的事情也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呼应,明明是做恶,还依止这个,指望从这里捞到什么好处,出了恶名反而可以打广告赚钱,哪里都有人邀请,这就是鼓励恶。

我们学佛法、通过佛的教育,知道一些根本的善恶观念,佛是唯一的、究竟的善。首先佛所说的因果业报、所说的戒法就是标准,有这个观念就知道什么是善的、恶的、苦因、苦果,有清晰的理念。其实那些人都是非常蠢的,所做的都是苦的因果,但还得意洋洋。心里面没有一点正确的引导、没有善知识的力量。佛弟子就非常幸运,我们遇到了导师,至少心里面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这样你就有了方向。

南无阿弥陀佛!

录音:白莲花 整理:随顺 编辑:如意 审核:纯祥法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纯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纯祥法师)  

 纯祥法师:略述慧远大师的净土观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一讲:法然上人发现念佛解脱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讲: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三讲:二门章,舍圣道归净土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四讲:二行章,舍杂行归正行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五讲:二行章,正杂得失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六讲:本愿章,选择本愿的因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七讲:本愿章,何故十八愿选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八讲:本愿章,为什么“乃至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九讲:三辈章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讲:利益章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一讲:特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