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律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要解 弟子品第三


   日期:2020/7/4 20: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维摩诘不思议经》

第三卷【弟子品第三】

经文:【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闻此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断YIN、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时我,世尊!闻此语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
  「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仁?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当有何恼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弟子品就是说现在有很多人去探望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居士心想:我生病,佛怎么没来看我?佛知道维摩诘居士的起心动念,就一个一个一直派去,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阿难、迦旃延、迦叶尊者、罗睺罗,一个一个一直派去,问这些弟子:你去探维摩诘居士的病。每个人都说:我没办法!因为都曾被训斥过,都讲不赢他,没办法,他是佛再来,怎么讲得赢他?
弟子品就是佛现在要派弟子去探望他的病。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自己这么想。
【寝疾于牀.】
寝就是躺,寝疾;因为他生病,生病,当然这是示现的,示现生病,示现给人看,不是真实的,寝疾于牀;生病躺在牀上。
【世尊大慈]、】世尊您是大慈悲的人,【宁不垂愍。】您怎么不慈悲来探望我一下,宁不垂愍:怎么会不慈悲,来怜愍我维摩诘,佛您应该来探望我一下。
【佛知其意.】
佛是遍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大家在想什么他都马上知道。像我现在起心动念,佛一定会告诉我:慧律!榴莲不要吃太多,他一定会这样告诉我,吃了会呜呜叫。
佛知其意;佛知道他的意思。
【即告舍利弗。】就告诉舍利弗。【汝】舍利弗,汝就是你,你【行诣维摩诘问疾。】
就是探望病苦有没有好一点。
高僧大德说:闲心是莫通。至人就是圣人,圣人的心跟心是相通的,所以,不用讲大家都知道,维摩诘居士是圣人,佛当然也是圣人,圣人跟圣人而言,起心动念马上都知道,对不对?若这样你们最轻松,若这样大家的心念都相通,很轻松,不用打电话,不用讲这么多话。我若起来,我啪一下,我就下来,因为你们都知道我在想什么,就不用讲,讲得苦口婆心。可见,你们没有通达,不知道我在讲什么,还是有劳我老人家一直讲、一直讲,一直、一直讲,还得讲好几年,生病也得起来讲,肚子痛也得起来讲,打喷嚏也得起来讲,没办法!因为你们不通达,我也不通达。
舍利弗是五百位弟子之上,他智慧第一,佛先派一个大智慧去。所以,如来知道其他人可能没办法,这是表示舍利弗是第一大智慧。但是,舍利弗是第一大智慧,更加显示维摩诘居士的智慧才是惊人。所以,先派舍利弗。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佛的命令没人敢违抗,对不对?所以,佛再三地考虑,不然派舍利弗去。舍利弗第一句话就说没办法,维摩诘居士是智慧无量,不是弟子能够的,而且,过去曾被训斥过,他不敢随随便便去探望他。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忆念我昔】我想起我过去,【曾于林中宴坐树下。】
注意!把笔拿起来,宴坐就是摄身、心,使它不散乱、不放逸,我曾在林中打坐,摄受身心在那里坐。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喂!【唯.】就是喂!喂!喂!尊者!尊者!
【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不必是坐为宴坐,不必是坐就是说不必这么坐才叫宴坐,不必是坐就是不必像你这样摄身心地坐着,叫做宴坐;所谓宴坐;如如不动叫做宴坐。
下面开始训斥舍利弗,如何训斥?你注意听!

【夫宴坐者.】若真正在宴坐,【不于三界现身意.】就是不会在三界内对色身和意识起心动念,【是为宴坐。】
因为维摩诘居士是证得法身,像虚空那么大的量,所以,他是修无相、空、无愿的,究竟清净的法身之法。舍利弗是二乘人,他是三界内的二乘,当然,境界差很多。
维摩诘居士为了让舍利弗了解法身才是真正的宴坐,所以就说:不用像你这样坐,不必是坐叫做宴坐。什么叫做宴坐?真正的坐就是如如不动,要像无相法的法身才是宴坐。既然是法身,就不是在三界出现的色身,摄这个身、摄这个心在坐,摄这个心,你现在坐着,是用色身、用意识摄心,在那里,只是暂时得到清净而已。

舍利弗【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小乘的修法,有一个叫做入灭尽定,叫作九次第定。入定之后,他的外表像枯木死灰,不能运用,他怕自己散乱,他没发大心,所以,怕起来度众生,他会散乱,不能如如不动,他不是证得究竟的法身。
所以,不起灭定就是:不取灭尽定,你不要取,不要执着于有一个灭尽定,同时可以现出威仪,庄严的威仪,不要像枯木死灰那种小乘入灭尽定的威仪。意思是不起灭定,你不要执着有一个灭尽定,同时你可以现种种威仪起来度众生;你不用入灭尽定,同时你可以现出威仪来度一切众生。这才真正叫做宴坐。
小乘的宴坐跟法身大士的宴坐大不相同,这是完全不同。最起码你是小乘人,你摄身心宴坐,坐在那里,闭上眼睛,不起心、不动念,那是小乘、二乘,声闻跟缘觉在修的。
法身是无相的,动跟静都无相,动也缘起性空,静也是缘起性空,一切法是空性,动、静都是一如,这才是真正我们要追求的法身。
所以,就跟舍利弗讲:舍利弗!你不要执着有一个灭尽定,你同时可以现诸威仪,知道吗?这个叫做我们的宴坐。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这是什么意思?
不舍道法,不舍一切道就是所谓通达,清净心、智慧心、菩提心叫做道,当下这个心,念头里摆脱了生死的束缚,充满着智慧跟菩提心;但是,外面是现凡夫事。不舍道法,他没离开他的本性,通达清净法身的智慧菩提之心,但是,他的外表是现凡夫事。
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就算你是菩萨,你的所做所为,也不能离开凡夫的事情,事理圆融,事相跟理体是圆融的,事跟理,理上是无生,事相虽然现智慧,但是以事相来讲,是跟众生一模一样。
我才向诸位再三劝告,哪一位是菩萨,你根本看不出来,我早就向诸位再三劝告,我们这里哪一位是菩萨,没有一个人看得出来,你们谁是菩萨,谁知道?说不定我这里三、四十个男众徒弟,不知有几位菩萨在这里也说不定,说不定这里的女众,哪位是菩萨来示现,来鉴定师父讲得对不对也说不定。所以,男的叫做菩萨公,女的叫做菩萨母。我们这里的男众、女众,哪个是菩萨,看不出来。因此,我们尽量看人家的优点,减少自己的烦恼,看到人家的缺点就想,这个人说不定是菩萨,这可能是菩萨、是佛,这是佛示现的,不可以看他的错误,这样天底下就没我们的事。
所以,这位维摩诘居士虽然现在家身,但是终日,每天都与道相应,因为他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
     
舍利弗【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太厉害了,从《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所讲的话太厉害。
什么叫做宴坐?因为维摩诘居士证到法身、无相,这都是无相法,你看看!不住内;你不要认为我有一个心在控制,不执着有个心,认为我在修行;也不在外,也没有一个色身在打坐,这叫做宴坐。
维摩诘居士早就告诉过我们:我们的色身是幻宅,我们的色身是虚妄、幻化出来的,怎么能够住在内呢?即使是外面的山河大地,也是因缘和合。
所以,小乘人就是声闻、缘觉,他为了防止念头不被跑掉,所以,他就控制念头,用压抑的或者是用控制的,系心在内,观照、观照..,维摩诘居士是证悟到能所双亡、究竟无相,所以,根本不用观照。
所以,意思是说你细心观照内心,内心是不实在,色身是幻化的,凡夫是整天在追求外面,法身大士是内、外平等,外面的山河大地也是空性,内在的色身也是缘起性空,所以,不住内、不住外,当下这颗清净心就是妙用,清净心不着相就是现一切在任何时间、空间,这就是妙用。
所以说,心不住内也不在外,是为宴坐。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
诸见就是外道的邪见,六十二种妄见就是诸见。法身大士直接观本性,本来就是如如不动。外道没有正知正见,他没有正确的智慧,所以,他修错了,执自己的邪见认为是真实。所以,法身大士见到真性,清净的本性。
所以,他不离开种种外道的邪见,当下就了解空性。他不舍邪见,也不着邪见,他了解真性没有这些。所以说,于诸见不动,对六十二种邪见保持如如不动,不动就是不住、不执,用这种心来修三十七道品,这叫做宴坐。
小乘是修观身不净,这里的观念要注意!小乘是修观身不净,不知道我们的法身本来是清净,所以,他见到一个动,色身不净舍掉、舍掉..,一直想要抛弃舍掉这个色身,而取另外一个色身,
法身大士可不这样,观身当下就是性空,非垢非净;无垢可舍、无净可取,名为不动。这句话就是如此,这就是说没有肮脏的可舍,也没有清净的可取,这叫做宴坐。用这种心来修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
【不断烦恼而入涅磐.是为宴坐。】
不断烦恼,因为烦恼当下就是涅磐,烦恼即菩提,所以不用断烦恼。
你若悟到,烦恼自性就是空,那就是涅磐、不生不灭,进入不生不灭的阶段,你会活得很有意义,你会活得很欢喜心。你的内心从不看轻哪个,你的内心也不曾我慢哪个,你的内心二十四小时都平等法,没有分别,皇帝来也如此,乞丐来也如此,狗来也如此,鸡来也是如此,一切都平等法;除非是菩萨示现要教化众生,就是说示现生气或是责备,这是菩萨示现的,不然,烦恼当下就是涅磐。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你若真的如此打坐,这才是佛所赞叹的,所印可,佛所认同的实相的打坐,那叫做平等法的打坐,
【时我.世尊。】我就是舍利弗,当时的我,舍利弗吓一跳,噢!这位在家人怎么这么行,世尊,我【闻说是语.】我听到维摩诘这么说,【默然而止。】我却默然不语,【不能加报。】这个报是回答,我没有办法回答,被问得答不出话来。这个报不是报应的报。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所以,我不够资格问维摩诘居士的病。因为每次去都被训斥,讲不赢他,没办法。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他是出自婆罗门种。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我不够资格去探他的病苦。
【所以者何。】为什么?【忆念我昔】我过去【入毘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
他说法:人应如何做善事,身口意应如何修行,目犍连就是开示这些十善,我们要布施、要持戒。讲一讲都是生灭的有为法的善,目犍连就是如此开示。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谓我言;对我讲,讲什么?【唯.大目连。】喂!尊者!尊者!大目犍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不当就是这样不对,你这样说法不对。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
你叫人要修十善、要布施、要持戒,这样讲是不究竟,这样是不恰当的说法。不当:不恰当;不当如仁者说:你这样说,一点也不恰当。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你既然要说法,应当如法。注意!如法应当与空、无相、无愿相连接,以中道第一义谛、究竟的涅磐,这个叫做如法说。
意思是说你若教人修十善,但是一定要教三轮体空,不应该说我在做善的这种观念;若教人持戒,要用无相持戒,不可认为说,执着我是一个持戒清净的人,这样又不对了。因为他讲得不够彻底,不与空相应、不与究竟相应,所以,维摩诘居士就训他、责备他。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什么才是真正的法?法是无相。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你对人说法没关系;但是,你还存有众生相。所以,法无众生,真正说法不可以存有众生相,你若存众生相,还执着有相,有为的十善、布施、持戒,那是污染清净的真法。你若悟到法,法当下就是没有众生,当下就能离开一切的烦恼,众生有一个自我观念,所以,他会习惯性,执着性偏重,所以,要用空性,让他了解法,法性本来就无众生,不是二乘人所说的“有众生相可断,要断我相”;大乘佛法不这样,大乘佛法当下就是空性。
所以说,法当下就是空性,无众生,当下就能离开众生的污染跟烦恼。意思是说目犍连讲得不究竟。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法当下也无有我,无有我相,当下就能离开我垢。垢就是说因为人会执着我见,因为有我所以烦恼就生,离开这个我;烦恼的主体。
【法无寿命。】
法当下无寿者相。寿就是生死去来的假名,我们从出生一直到生命的结束,这叫做寿命。
但是,生本来就是不生,去也实无所去,因为虚妄执着四大、五阴的假体,所以,我们认为有一个真实的生命来出生,其实是因为我们妄想,业力而来的,实在是空性的,是带着业力、意识来投胎的,结合物质的世界,而产生虚妄的世界。所以,我们认为有一个生,色身的寿命尽,结束了,我们认为有个死,这叫做生命;寿者相。
但是法本身并不这样,并没有寿者相,离开生死垢,离开生死,没有这种东西,因为生死本性是空,本自无生死叫做离生死,这个离就是空,空掉这个生死,本无生死名【离生死故。】意思是说法性本来就没有生命的观念,当下就离开生死的念头;生死是凡夫迷失的执着,才会产生生死的念头。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
法无有人,人有灵性,草木没有灵性,所以,我们认为有人,有来有去,所以有时间观念。
但是,法性,法身,佛的法身无有人相,前后际断就是没有所谓的过去,没有所谓的未来,也没有所谓的现在,现在心本身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这都是虚妄连续的错觉,才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前后际断是指时间,意思就是法性如虚空,无所来去,无所过去、未来,现在又当体即空,当下就无不变,不变的事情,所以,没有所谓的人相。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我们若有相,我们就有种种形状不同。
我们今天就是有相,所以,在座诸位!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是非,为什么有是非?因为众生有相。你的看法跟我的看法就不同,有我相、我见,你的看法跟我的看法就不同,认知度就不一样,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斗争是很正常的,那个人对你很慈悲,不太正常,我们活在这个娑婆世界,有人对你慈悲,这不太正常,这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们若走到外面,人家对我们不好,很正常,你就想,他会到娑婆世界,他不是没原因的,所以,我们若到外面要挂一个牌子,不要打我!这很正常,斗争不断,没办法!是非绝对不断,是非既然生,你如何能清净呢?
所以说,怎么样能够没有是非,从自己做起,把你的心情摆平,用空性、用法身、用无生法忍,完成你不生不灭的本性,将来你进入了本体,你的清净之土就无量无边,因为你现在度量无量无边,你将来所住的世界就无量无边,很简单的道理,一切都是你的念头,你的念头决定你的将来,对不对?有相的世界,你有执着,当然你下辈子出生,就是出生在很复杂、对立的世界。我现在摆平我的内在,别人是是非非没有关系,我永远没有是非,完成了觉悟,心净则佛土净。
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你不必盼望你将来会投胎到哪里,你不必恐惧你的将来,你死后所住的地方,你现在的意志、这一念、所有的行为就决定一切,要记得师父跟你们讲的话,你现在所有每个念头,就是决定你将来出生的净土在哪里。
所以,法身是常寂灭、寂然,因为它是无相,灭诸相故。所以,在座诸位!诸佛菩萨如何一直对我们开示,如何修正我们的观念,我们怎么一直无法放下,我们是不是很愚痴?快乐的道理,都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老是要听师父开示, 师父开示会比佛祖开示还行吗?佛、诸佛菩萨,维摩诘居士都是佛再来的,他对你讲得很诚恳,一切法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一切法都是寂灭,是因为你的心起心动念,让你产生痛苦,让我们产生痛苦。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法离于相,我们有离相吗?我们有离开一切相吗?离相不是跑到深山林中才叫做离相,那也是执相,放弃城巿,执着深山林中也叫做执。
法离于相是不管任何时间、空间,都无所住、无所著叫做离于相,眼睛所看的都欢喜心,耳朵所听的都欢喜心,无所缘故就是说没有值得我们攀缘之处,叫做无所缘故,这个缘是指执着的对象,无所缘就是法本身就离一切相,意思是一切相不值得我们执着,无所执着;无所缘故。
【法无名字.】
因为一切法都产生在语言当中,语言当中就有名相,法的自性是空,实相是无相无不相,当下无一切相,当然也没有这些文字、名字,【言语断故。】语言是安插不上去的,所以,人家说我们好、说我们坏,骂我们、赞叹我们,于我们的空性无碍。我才告诉诸位!悟到空性的人,一切无碍,再怎样都无碍。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
觉观就是我们粗糙的审察力量,法无有说,语言跟实相当然是不离,是不离,法本来就是无可言说,唯佛与佛乃能亲证,诸佛菩萨、等觉菩萨,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法本自是无有说,不可以讲,不可思议的心境境界。
离觉观,不是你粗糙的念头意识去观照、可以体会到的无所说的实相。这句话意思是说法本自离开一切言说,不是你用粗糙的意识去观照可以观照得出来,叫做离觉观故。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
【法无戏论.】因为是实相,哪里有戏论,真实相是离一切言语,所有的言论都是戏论,实相是【毕竟空故。】妙觉圆境也就是不可思议,摆脱了这些语言。所以,法是无戏论,因为,它是毕竟空。
【法无我所.】上面是讲无我,现在是讲无我所,【离我所故。】
我所表示说他身旁的一切东西以为是自我,有个东西,因为,我们对一切法都认为是我所有的,我拥有一切,我所就是我拥有,法是没有所谓你拥有的,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是暂时借我们住、借我们穿、借我们吃的,这世界,这物质的世间,不是我们究竟解脱之处,不是究竟,我们所取之处,是生灭之处,你拥有的一切,也不是真实。
所以,法无我所,意思是说法没有所谓你拥有什么东西,因为,法本身不可得,简单讲,你现在所有的东西,所拥有的东西,全部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你的头发,你的美貌,你的金钱,一切你所拥有的,眨个眼,眼睛一睁一眨就变化,眼睛一睁一眨又变化,你的细胞没有一分一秒停止的,所以,我所拥有的东西,统统是空相,不实在的。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
法是无分别心,因为意识能分别,所以,法、意识是不分别,空性你要如何分别?就像虚空是无相,要如何分别?离诸识故,离开一切分别心。
【法无有比.】把笔拿起来,比就是所谓的比较,就是所谓的对待法,对立法叫做比,法无有比,法有长、有短叫做比,有善、有恶叫做比,有大、有小叫做比,有男、有女叫做比,有天、有地叫做比,所以,法无有比,因为一切法当体就是空性,哪里有大小、长短、善恶、你我呢?法不用经过比较,自性本空,法【无相待故。】相待就是互相衬托出来,大,为什么他是大,因为我小,为什么他是长?因为我比较短,为什么说我是善?因为他比较坏,所以,长短、善恶都是相待而生,比就是这样子,法没有经过比较、衬托,当体就是空性。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因为,因当体就是无生,因是对果而言,有因达到果就是生灭。在法的本身来讲,每一个动点都是空性,哪里当作因?哪里当作缘?哪里当作果?
所以,小乘法,以《俱舍论》来讲,是讲因果的生灭,因缘果报;但是,对大乘的法性来讲,讲到虚空,法性的本体;实相,因缘果当体都是空性。所以说,法不属因,因是有动态性的前后的推论,可以引发成果叫做因,法如虚空,空、无相、无愿,哪一个动点当作因,如果你修因待果,那永远不能成佛。你要因果当体就是空性就完成了觉悟,不离因果,当下就超越因果,所以,法不属因,法不属于因,哪里要当作因,有因就会引发成果。不在缘故,因为诸法是因缘所生,所以,观一切法,法不在缘,缘也是空性。
【法同法性.】但是法性是【入诸法故。】
法性是如如不动,都是一种实相,同样地,法性有深跟浅的认同,小乘对法性认知度不够,大乘对法性比较彻底的了解,穷尽法的实相叫做法性,所以,法是同法性,入法性就入诸法故,为什么?因为无一法不空。空来到这个杯子,你也可以说杯子当体就是空;空来到这个桌子,桌子当下就是空;空来到我们这个身体,身体当下就是空,空就完成一切实相。学佛为什么会快乐?今天,我们才能快快乐乐过日子,能快快乐乐过日子,来完成觉悟,不然,我们所过的日子是什么,虚妄、错觉、执着、痛苦、烦恼,累积的烦恼,人是一出连续错误的悲剧,一直到他临命终死亡,人就是如此,连续的悲剧,若听到佛法,哇!太棒!太棒!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
法随于如意思是说法,一切时都是不动的真如;无所随故:它不随一切生灭的因缘果,也不随一切所以就是随如。如果不随如就会随一切,因为法自无法,法当下是空性,所以,法是随着空性的真如,所以,它不随一切生灭法而转,这叫做无所随故。
我们现在都随着生灭法,随处可见,男的有男的执着处,女的有女的执着处,他们无法随于空性的真如,那就是随于生灭的执着,所以,法无相,应当随于空性的真如,不应当随于执着生灭的一切法,所以,法随于如,随于如所以无所随故,随什么?
随【法住实际.】就是法性、就是实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也有人说法同如法性实际,【诸边不动故。】诸边不是有就是无,众生执着有,二乘人执着无,有、无都是对立,所以法住实际,法当下就是真如,诸边不动;空、有都不能影响它,就是不能改变的空性,毕竟空。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
因为六尘是剎那间、剎那间变化,你的心随着它转是无知。
所以,法,我们的法性,我们的实际、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菩提之性,清净之心,本来就无动摇,是自己虚妄的执着。所以,不依六尘故。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
法无所谓的来跟去,来、去是生灭法;常不住,常当体就是空,常不住就是永远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法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统统没有。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
刚才我已经讲过了,法是随顺一切空性,法是随一切无相法,法当下就不生灭,无所造作。意思是说你做任何事情产生动念都叫做「作」,你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随一切因缘如何转,智慧常现前,所以无所造作,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没有一切的造作。
【法离好丑。】
你看看!我们就是离不开好跟丑,我们现在就是有好跟丑,所以,男的眼睛都色瞇瞇,看到美的想多看两眼,比较美的出来,大家都争相拍照,每个都要她签名。我想不通,像前几天,人家在卖房子,卖房子时,销售房子,房地产在上涨,我上次不是讲过我很有福报,我买的房地产马上上涨,你看看!去请林青霞来,林青霞就来,结果,十成里面,她卖六成出去,为了看林青霞,顺便去买房子,台中是空屋子最多的地方,为什么?都是高雄、台北有钱人去买,买下来就空在那里,富裕是富裕到房子很多,贫穷是贫穷到租间房子都租不到,世间不平等,所以,就看美女林青霞,去就顺便买房子,这老板很聪明,再考虑看看,以后流通处也须要站几位美女在外面,客人!请坐!客人!请坐!说不定有效,生意会做得比较大,客人!请坐!不然,请佛像、录音带,这不错,但是,这是众生相,请个美女,卖房子会比较快,法是离开好丑。
【法无增损。】
损就是减,法也没有所谓的增加,也没有所谓的减少。
既然如此,你今天赚很多钱,也不用很高兴,你今天若赔很多钱,也不用很烦恼,你只要三餐过得去,也是这样过日子,钱放在别人身上,别人也在用,钱放在我们身上,我们也在用。
【法无生灭。法无所归。】
无所归就是没有一个目的要往哪里去,法无所归,归到哪里?归无所得。《楞严经》里面讲,归无所得究竟菩提,归无所得;《圆觉经》里面也谈,究竟菩提归无所得。无所得才是真正的法所归,法无所归向。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心就是意。
【法无高下。】就是平等,法无高下,法就是平等。
在座诸位!维摩诘居士讲这样,讲到这里还不开悟,真的,死掉好了。若还活得很痛苦、很烦恼,真的,死掉好了,人家已经对你讲得很清楚:法,什么是法身?真正的法都是离这些不实在的。
【法常住不动。】常住不动,真法常住。
【法离一切观行。】
法离一切观行,法本无相,离一切观行;离一切观照,能观、所观都没有。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
你若说法要如法,这才是法,你所讲的法跟我所讲的法不同,你的是执着法,真正的法是如如不动、不来不去、不好不坏、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无五根六尘、无五阴,无分别心、无因缘、无一切,无我、无我所、无戏论、无形相、无一切名利、无有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如是才是真法。唯,大目犍连,法相是如此,岂可说也,你在说什么呢?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
说法的人并没有真正在说法,无示,他并没有开示,终日说法,终日开示,但是终日无说法、无开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没闻法也没得到什么,自性本来就是空性。
【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
譬如幻士,幻士就是无生而说法,为幻人说法就是不实在的,色身,说法的人也是如此,听法的人也是虚妄。所以,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建,应当要存在这种观念而为说法,一切都是不实在的,没有真正说法的人,也没有真正听法者。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
众生的根机有差,有利根跟钝根,目犍连说法不了解众生的根机,若不了解众生的根机,说再多法也没用,没有作用。
【善于知见.无所罣碍。】
应该了解诸法,正知正见,要了解正知正见,正法的知见,你就无所罣碍。
【以大悲心赞于大乘。】
所以,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完成众生的佛道,因此,我们必须以大慈悲心来说法,赞叹大乘法。所以,你若舍离空性而说法,就不是大乘的说法,所以,我们必须以大慈悲心说法,赞叹大乘的空性法,赞叹大乘的实相法,以大慈悲心来赞叹大乘的实相毕竟空法。
【念报佛恩.不断三宝.】
因为大慈悲心是诸佛菩萨所建立的,我们若要念报佛恩,必须要以大悲心来建立正知正见的法,以大乘法来说法,所以,我们念报佛恩来开示大乘法,才能不断三宝,因为,你若对众生开示实相法,三宝就会兴隆,众生的善根就不断,【然后说法。】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太厉害了!
【我无此辩.是故不任】我没有这种辩才,所以我没有这能力,【诣彼问疾。】去问候维摩诘居士。

 

【佛告大迦叶。】迦叶尊者。【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你去向维摩诘居士探病一下,问候一下。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我也不够资格去拜访他、向他问好,【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为什么?
【忆念我昔】想起我过去,【于贫里而行乞。】因为,迦叶尊者是修头陀行,他是婆罗门种,迦叶尊者常常顾虑到穷人,贫民很可怜,所以,若不让他种点福田,下辈子还会很穷,迦叶尊者是证阿罗汉果的尊者,所以,他乞食都是托钵,都向穷人托钵,所以,曾在贫里,很穷之处托钵。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
你只向穷人托钵,不让富裕者种福田,你也不慈悲,而不能普,因为你【舍豪富.从贫乞。】穷人有机会种福田,富裕人就没机会种福田。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意思是说你若是真正大修行人,平等法一定要顾及,你应该次第乞食,次第是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为了要利益众生,贫穷、富裕都一律要平等,都一律要平等。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应次行就是接着,不可以跳过去,叫做应次行乞食,不可以对贫穷才托钵,他很富裕,他已经很富裕了,不要,这样不可以,这样没有平等心,所以,不可以离开富裕而向贫穷乞食,这样不对。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注意听!不食是指涅磐,涅磐就不必吃东西,为了涅磐,所以我们才乞食,这太重要了!
一般人不了解到底什么叫做不食,怎么为了不吃才乞食,既然不吃就不要,不是这个意思,不食就是当你进入涅磐,就是不生不灭,所以,为了涅磐,我们应当行托钵乞食,涅磐就是无生死法,无寒暑,冬天、夏天;寒暑,因为平等法。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
注意听!为了坏五阴和合的假相,就是为了涅磐,为了破除、灭掉五阴的和合假相,为了求得涅磐用这个心,所以,应以涅磐的心,不生不灭的心而取抟食。
这个抟就是团长的团,一团二团的团,团结的团,这个团,以前的印度,印度吃东西不拿筷子,拿筷子,有的人说拿箸,是中国人才有人拿箸,日本人才有人拿筷子,印度人没人拿筷子,印度人左手是拉屎用的,右手抓东西吃,有的人用右手拉屎,用左手抓,所以,有的人写字用右手,有的人写字用左手,不同。所以,他们吃东西时都捏一团,你若曾见过就了解,捏成一团、一团、..,用拳头捏成金珠子这么大团,弹起来,弹起来听得懂吗?他们弹得很准,台湾人不曾这样吃过,弹下去,飞出去,弹下去,射中鼻孔不能呼吸,他们很厉害,他们按一按,碰!很准!不会弹错,按一按,弹下去,很准!都很准,一抟食。
再解释一遍,为坏和合相故,因为五阴身都是和合相,我们为了坏五阴身的和合相,当然这就是涅磐,也是为了涅磐,以涅磐的心,所以,我们应该取抟食,这是当时印度的风俗,现在若说抟食没人知道,在中国没有这样。
【为不受故.】
不受也是涅磐的意思,为了涅磐,为了涅磐不受一切法,善恶不在、大小不分、空有不别,所有一切全都不受,所以,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我们为了涅磐,所以无受心,不受;一切法不受就是涅磐,所以,我们应该受彼食,为了涅磐,所以,我们应该乞食。
【以空聚想.】
涅磐就是空聚想,也是涅磐。为什么要讲这个?因为我们【入于聚落】时会看到很多人,看到你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聚落;落就是所谓的城巿、城镇叫做聚落,落就是落下来的落,聚落,所以,这个聚落就是集合的地方,涅磐是空聚落,也就是空掉集合的相,就是涅磐相,凡是托钵到人很多的地方,你应该了解一切都不是实在相,都是涅磐相,所以,我们来到聚落,以空聚相,入于聚落,聚落就是人多的地方,像我们现在的乡、镇;聚落。
【所见色.与盲等。】
要注意听!千万不能解释错误,所见色就是说看到一切外境的境界,与盲:跟没有看到没什么两样,就是完全不执着,百不见的意思,百不见、百不闻,一切法不可得,他根本连听都不要听,看都不要看,就是这个意思,所见色,与盲等,见跟不见统统平等,表示他的心不为所动,任何一个境界全都平等;我们眼睛看了会烦恼,瞎子看不到不会烦恼。
【所闻声.与响等。】
这个要注意听!声音是刚开始讲话,响是回过来,最后的尾音,无论你听到什么声音,就是等于跟结束一样,没什么两样,因为,你有音声、音响,所以,你就有喜怒哀乐,听到好的、听到坏的,他没有,没有这种产物。
【所齅香.与风等.】
风没有味道,表示你闻到再香的味,永远不生心,不生贪着的心,表示不生心,风,风无味,你闻到香味跟风一样,风无味,意思是统统不执着。
【所食味.】所吃的味道,【不分别。】因为法是无等相,因为你有分别相,所以会觉得有味道,味有好跟坏,所以,不分别心。
【受诸触.】
注意!触是指实相,进入证悟实相的境界。受诸触,【如智证。】意思是说我们色身接触到外境,就像触到实相一样的智慧的证明。
再讲一遍,受诸处,你接受到外境的触,外境有如同触到我们实相的自内证的智慧,受诸触,又如你内在自己证悟到,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你接触到外境好坏,你就是真正的实相,如智证就像你自内证的功夫,自内证就是无漏智、无生智。
【知诸法.如幻相。】
知道一切法是虚妄之相,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当然是【无他性.】无自性就是在每一个个体上都没有自性,当然就不能推出对方有自性,对不对?当然就无他性。
比如说师父这个色身,这个色身无自性,这个我相没有,对方也是没有我相,到处都没有我相,哪里有他性?他性是指自性开展出来的。所以,无自性当然就是无他性。
【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注意听!本自,把笔拿起来,本自无起,不然就是不生不灭,有然就是有怎么样,有怎么样就是有为法,就是生灭法,不然就是不生灭法,本自无起的不生灭法。今则无灭;不生,本自不然;本自不生,今则无灭,太棒了!太棒了!《维摩诘经》实在太棒了!
本来就无生,诸法如幻,从因缘而生,法性常空,本来就无生,所以,不然,这个然就是生,本自不生,现在不必去灭它。所以,师父!我很烦恼,麻烦您帮我灭掉这个烦恼。唉!烦恼本自不生,不必灭,本来无缚,何必求解。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
迦叶!你若能不舍八邪,就是八种邪见,这个在佛学大辞典里有讲,内有色想、内无色想、不净想、一切色想等等,总之,我们知道,八邪就知道了,也没有所谓的八解脱,如果,你不认为有一个八种邪见,而入于八种解脱的话。
【以邪相入正法.】
转一个念头而已,邪、正在于心不在于外相。
 比如今天我们称外道,天主教、基督教或是一贯道,回教也好,有一天,他有这因缘,起心动念动一个念头,马上了解,悟到他本来的面目,邪马上就是正,马上就是佛法,正知正见的三宝弟子。所以,我们四月十二日还要办皈依,也有很多外道的人要来皈依,同样,录音带、录像带的影响力可能很大,每次办皈依,每次都客满,所以,现在拜佛的人很多,听说凤鸣广播电台,五点到六点有播我的录音带,我不知道,台北也是如此,播我的录音带我都不知道,现在大家都替我广告,高雄人说有听到,不知是否是真的,不知会不会骗我,我是没听到。
以邪相入正法,当体就是空性,悟到马上就能入正法,这是我们心的问题。
【以一食施一切.】
注意听!以一食就是平等,以一食;以平等的绝对来施一切,这个一食,不是一、二、三、四的一,是平等心,
【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如是食者,离开凡夫、离开二乘的意思,非有烦恼,非离烦恼,有烦恼是凡夫,离烦恼是二乘法,若能平等食者,这是法身之食,所以,佛吃饭就是平等法,行住坐卧都是平等法,我们一切造作都不平等法,所以,烦恼很多。如是食者,无有烦恼,不可以说他有烦恼,也不可以离开烦恼的众生,他是安住实相的食。
【非入定意.】
把笔拿起来,这是二乘人所修的,入定。
【非起定意.】
根本没有入定,哪里有什么出定呢?
起定就是出定,二乘人有入定跟出定,法身大士终日食,终日定,没有所谓出入的观念,所以,非入定,没有所谓的入定,也没有出定的观念。
【非住世间.非住涅磐。】
因为他大智慧,所以他不执着这世间,因为他大慈悲心,所以不安住在涅磐,因为他常常度众生,所以,你要加几个字——因大智故,非住世间;因大悲故,非住涅磐,这样你就更清楚。
因为他有大智慧,所以他不执着这世间,这世间是生灭法,他要住什么?一切法不可得,你要住什么?哪一种东西可以给你快乐,你告诉我?永远的快乐,非住世间,非住涅磐,因为大悲,所以不住涅磐,住在涅磐就不出来了,二乘人就是住在涅磐里面。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
若真正布施的人,真正布施,平等法布施的人,没有大福报;也没有所谓的小福报,既不为益,也不为损,对自己没有益处,对自己并没损害,不为益也不为损,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利益,也没有所谓的损失,没有。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因为你是平等乞食,自利利他,所以,这才能入佛道,不依声闻道才是真正的供养,所以,不空施福,你这样才是不空,没有白费了布施。所以,你若平等布施,你就得平等报应果报,你就不是二乘布施。
【迦叶。若如是食.】你若这样吃、这样托钵,【为不空食人之施也。】才没有白费吃人家的信施。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
哇!听到这样实在很感动,当时我听到这些,太感动,得未曾有。
【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
连迦叶尊者都尊重他。
【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斯有家名就是这只是一个在家人,就有这样的辩才,就有这样的智慧,还能够如此大智慧、大辩才,还有谁不发菩提心呢?斯有家名就是他只是一个在家人,有这样一个在家人,就有这样的辩才智慧,还能够如此的智慧辩才,乃能如是,有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太伟大!
【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我不够资格【诣彼问疾。】


【佛告须菩提。】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须菩提中国话叫做善吉,很善良、很吉祥的吉,弟子当中他是解空第一,了解空理第一,所以《金刚经》就是对须菩提讲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想起我过去,【入其舍.从乞食。】入他的房舍,入其舍就是入他的房舍,向他托钵,向维摩诘居士托钵,他不知道他多厉害,若有这种居士,我可能也不敢去托钵,因为,太厉害,他会训斥,我不敢。
【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
盛满饭之后你就知道,他就开始说法,先盛一钵饭给你吃,就要开始训示了,怎么训呢?
【谓我言。】告诉我,【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
你若能在吃饭当中了解平等法,诸法就平等,意思是说诸法平等,你当下若修平等法,你连吃饭也是平等,解脱的意思,维摩诘居士说【诸法等者,于食亦等。】你吃若平等。
【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这样才够资格受人家的布施,因为你是平等法。
因为,须菩提出生时很富裕,所以,他能了解,富裕人比较我慢,所以,他专门要救富裕人,须菩提了解富裕人不念及世间无常,所以,他不肯布施,因此,须菩提就专程托钵,托什么钵,向富裕人托钵,他不向穷人托钵,他想救济富裕人,我若不救富裕人,接受他们的供养,下辈子会贫穷,所以,须菩提专门向富人托钵。
所以,维摩诘居士告诉他,不可以,你托钵也要给穷人机会,怎么可以专门向富人托钵,乃可取食,平等法才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断YIN怒痴.亦不与俱。】
须菩提,YIN怒恚不必断,注意听!不必断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就没有这些,讲断是二乘人,讲不断是法身大士。
本来就没有这些,因为你虚妄、执着,所以YIN欲心不断;因为你虚妄、执着,所以忿怒心不断;因为我们没有智慧,所以你愚痴心不断。
虽然不断YIN怒痴,就是本性具足清净智慧;但是也不以YIN怒痴互相,与俱就是也没有这些。因为,法身大士观YIN,男女的YIN、忿怒、愚痴,都跟涅磐相一样。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修行一切法,从外表上是无法判断的,当下能够得解脱,我们若会听法,其实是很简单的,这就是涅磐。不断、不俱,若能如是,你才能取食,所以,不断YIN怒恚,但是,也并没有具足YIN怒恚。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
一相就是平等,不坏于身就是万物都平等,是非都洞观,我们的色身就是一相,不用将色身灭掉,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色身,色身就是五阴身,所以,你不必坏掉五阴身,你就可以平等进入法身,实相法。
【不灭痴爱.起于解脱。】
声闻是因为智慧,所以,会障碍,因为愚痴,声闻因为法执不断,所以,会障碍智慧,因此,他还有灭叫做痴爱;大乘没有这样,大乘佛法不灭痴爱,当下就能解脱,起于解脱。
【以五逆相而得解脱.】
意思是说弒父、弒母、弒和尚、弒阿阇梨,出佛身血、破羯磨转*轮僧;五逆罪,再讲一遍,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出佛身血就是说你只要拿支针插到佛,佛流一滴血出来,你就出佛身血,第五就是破转法lun僧,破转法lun僧就是恶性攻击、伤害、破坏弘法的法师、僧团,叫做破转法lun僧,因为这会断众生的慧命,宁可破塔、坏寺,不可以破羯磨转法lun僧,转法lun就是要把佛的法身散布到各地。你若把寺庙打掉,罪比较轻,当然也是非常之重,你若破坏人家在转法lun,你的罪是不得了,你若破羯磨转法lun僧,这是无法用一劫、二劫来算,一去就是无量无边的劫,哪里在说法,你破坏,不得了!不得了!所以,人家说法,我们随喜就好,不要去讲人家,如果,他讲的是邪法,那就没有话讲,就训诫他,邪法嘛!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也不解不缚,本自不缚也不必求解。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
不见四谛法就是不执着四谛法,但是,也并不是他的心不见真谛,他的心清清楚楚,所以,也不能说他没有真理,他见到了真理,并不能说他不见到真理。不见就是不执着四谛法,也不能说他心中没有拥有真理,就是这个意思。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并不是他没有真理,只是他不执着。
【非得果.非不得果。】
非得果,因为果本身并不是从因而来,本自没有果跟因,本来就是佛。非不得果,对凡夫俗子来讲,讲有得果。
【非凡夫.】
因为超越凡夫为非凡夫,因为,凡夫当下就是佛,不二法门,非得果,不能讲得到果位,也不能讲不得果,不是凡夫,当然也【非离凡夫法。】
【非圣人.非不圣人。】像《金刚经》讲的,佛说圣人即非圣人是名圣人。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虽然成就一切法,但是能离开一切法的执着。
【乃可取食。】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
不见佛、不闻法就是说对你开示,你要以平等法,不可以有法、有佛可求,有法可听,因为一切法都空、无相,你若有见佛、有闻法,就是落入外道法,所以,要说不见佛、不闻法,才是真正的见佛、闻法。
【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这些都是外道,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
这意思是说维摩诘居士开示须菩提要以平等心,虽然我们出家,但是,我们不可以执着佛、法、僧,虽然他是外道也要平等,才能接受别人的供养,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可执着我在学佛,不可执着有个外在的佛,所以,不见佛的意思是说不着佛求,自性就是佛,平等就是佛。不闻法不是指不听经、不闻法,而是指不执着佛所说的法,法是用来解脱的,意思是指平等,对一切法都平等。所以,不见佛、不闻法就是不着佛求,不执着佛求,不执着法而求。
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前面是讲不执着佛求、不执着法求,下面是讲不能看轻外道,意思是说虽然他是外道,但是本性相同。富兰那迦叶这个人邪见,意思是说一切法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如虚空般不生灭,一切是断灭性的空,跟佛教所讲的空不同。空,我们是讲「有」当体是空性;他的主张不是「空性」,应称作「否认」、断灭的空,所以,你在富兰那迦叶旁边写个:勿执着断灭空,这样你会比较了解。
他的断灭空是什么都没有,没有君臣、没有父子,也没有所谓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类的理论全都没有,他的意思是说这世间什么都没有,如虚空般。
末伽梨拘赊梨子,在旁边写个:自然外道。什么叫做自然外道?外道起邪见,认为没有因、没有缘,没因没缘,众生的苦跟乐并不是因果关系,自然就如此,出生痛苦是自然痛苦,又没人让他痛苦,他出生快乐就自然快乐,否认因果的意思,叫做自然外道,末伽梨拘赊梨子,叫做否认因果,认为一切自然,他富裕、快乐都没有原因,本来就如此,就是这样子。
接着,【删阇夜毘罗胝子.】
删阇夜毘罗胝子外道,这位是说要经过很久、很久的生死,你的苦自然会停,自然会结束,意思是说你的生死自然会结束,反正你要一直受苦,不必用智慧,反正我这辈子受苦,下辈子再受苦,再下辈子受苦、受苦..,三百世、五百世、一千世,受苦之后自然就会解脱生死,意思是教人不用修行,愚痴的受苦,佛是说,你若没有智慧,你永远无法解脱六道轮回的痛苦,所以,他执着于解脱生死,不用修行,反正自自然然地生死会结束,外道,经过生死的结束,苦自然会尽。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这叫做无益苦行外道,无益;没有一点益处。
比如说他穿粗衣,衣服;穿粗糙的衣服,他不可以穿好的衣服,就是说我要修苦行,他的苦行没有意义,无益苦行外道,不然,就是拔发;拔头发,拔发,每天在..,头发长出来时,就在那里拔头发,拔得痛苦,拔得痛苦表示只要这色身受苦,有一天,就会解脱,只要色身受苦,有一天苦就会尽。所以,修这种苦行无意义,不是用智慧修行。
接着,就是烟熏外道,烟熏外道就是说火生得很旺,生得很旺,鼻孔靠在那里,熏鼻子,冒烟像是在烧树叶、树枝,烧起来冒白烟,坐在那里很痛苦,冒烟呛鼻,鼻子,让它痛苦,让它受苦,一直咳嗽,这种外道说起来很悲哀,但是,没办法!这有什么意义?你看看!有什么意义,你看,熏烟又呛..,呛一呛,再一直咳嗽,这有什么意义?这样叫做受苦会尽,意思是说只受色身的痛苦,他们认为这样子是消业障,无益的苦行;拔头发,接着,还把头发吊起来,外道的头发都留很长,留到披双肩,乌溜溜的黑发披双肩,现在把它绑起来,这三束,绑得像直升机用的螺旋桨,绑在上面,绑在上面时,用一束似清朝人,清朝的小李子,喳!甩到后面,他将那束绑起来,绑起来,绑起来之后吊在那里,吃苦承受露水,不吃、不睡,表示这个肉体受苦,灵性就会得解脱。
无益外道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吃苦要吃得有意义,无益的苦行,对生死毫无助益。
【迦罗鸠驮迦旃延.】
迦罗鸠驮迦旃延,如果人家问他:这有吗?他就告诉你:有!这杯子有吗?告诉你:有!待会又有人问:这杯子有吗?没有!有跟无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会搞不清楚,叫做有无外道,亦有相亦无相,诸法也有也无,反正他也搞不清楚,这个也有也无,亦有亦无相;外道。
这跟我们所讲的不一样,我们所讲的亦有亦无,佛门的意思是说不着于有、不着于无,他不是,他说这个有,一下子又说这个没有,他自己没有定论,跟我们透视般若的智慧实相不同。
【尼犍陀若提子等.】
罪福、苦乐都是源自前世,所以要偿还,这辈子修行不能中断,这六师都是起邪见,起邪见。接着是裸形外道,这个也叫做裸形外道。
最后这个尼犍陀外道,是指出家;外道出家的总名,就跟佛教所讲的沙门相同。
尼犍陀外道,跟我们现在的宿命差不多一样的外道,就是说苦跟乐都已成定数,你修行没用,你一定要受果报,反正,你不能转,就是宿命外道。所以,他现在修苦行没有用,享乐也没有用,反正都一样,他不拘形式。裸形就是我们以前所讲的裸奔,反正他觉得没什么,反正都是天注定,宿命外道没差别,有穿没穿都没差别。
所以,六师外道都是邪知邪见,这六师外道都是邪道,不正见,所以,他就说:须菩提!你若是知见不正,若不能达到平等,就跟外道一样有所著,这六师外道,就变成【是汝之师.】
【因其出家。】知见不正确。
【彼师所堕.】
我们能够预测,六师外道,彼师所堕,因为,你若不能正邪一如,以平等心来看,因为,六师外道不能平等法界,不能平等一切法,所以,六师外道一定会堕落,彼师所堕,【汝亦随堕。】所以,你若出家不见佛、不闻法,乃至六师外道平等一如,不受他影响。
【乃可取食。】
你就够资格接受人家的供养,所以,这段就是这样,意义不是很明显,因此,这句话最大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见佛胜于六师外道,你就是真的出家人,与六师外道一如,不坏异相,六师外道是外道,清清楚楚就好,不为动摇,也就是慈悲喜舍平等法,乃可取食;才够资格受到信施的供养,不要说你出家就表示你很清高,但是,对外道你不能平等,这还不够资格受人信施。
所以,这段就是说如果你能不见佛,胜于六师,表示佛、外道统统一如,这样就真的进入真空状态。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
注意听!这段不容易了解。
入诸邪见就是说我们来到邪见当中而不迷于邪见,不着于邪见当中,而且,我们也没有所谓的到达彼岸,不到彼岸就是..,彼岸就是实相岸,实相的法,也没有所谓实相的岸边。     
所以,这句话意思并不很清楚,整句话应该是如此:实相是正法,邪见是恶法,若须菩提,如果你能用平等的心,自性平等,你来到邪见之处,不被邪见所迷惑,不执着于邪见当中,如果你来到悟到实相的道理,而不执着你到实相的彼岸,也就是连实相的执着都没有,那就邪、正一如,所以,入诸邪见,不着于邪见、不迷于邪见,也没所谓到实相的彼岸,邪正一如。
【住于八难.不得无难。】
住于八难就是说众生入邪见,一定会出生在八难,但是,不得:也无所谓的无难,这句话意思是说你来到八难,住于八难,你生长在八难当中,如果,当处了解它是邪见,悟到邪见就是空性,不可得,这是不实在的,错谬的邪慧,马上转成菩提,你安住于八难,你有所悟道,平等性空,转烦恼为菩提,八难当下解除。
不得无难:就是也没有所谓的无难,难是对无难讲的,无难是对难讲的,你还执着于我没有灾难也是执着,安住于八难当中,当下悟道,安住在八难当中,当下悟到实相,心中也不执着我现在无难,没有灾难,没有在八难当中。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
注意听!悟到恼跟非恼,恼就是烦恼,清净法就是没有烦恼,所以,这句话意思是说,同于烦恼;跟一切的烦恼众生,你悟到烦恼就是菩提,但是,你心中也没有清净的执着,你也没有所谓的清净法可得。同于烦恼:当下悟道即是空性,更没有在烦恼里悟到,觉得有个清净法,所以,离于清净法,不落两边。
所以,同于烦恼,离开清净法的执着,这句话意思是说学佛的人善恶平等、男女平等、大小平等、正邪平等、一切天地平等、烦恼菩提平等,这才是究竟法,这叫做不二法门。
所以,同于烦恼;悟到烦恼当下就是菩提,就是清净,不用离开(烦恼),另外还有一个清净法,也不要执着有一个清净法,所以,离于清净法,你若想得到清净法,又会变成污染法。
【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意思是说你有能力得到无诤三昧,无诤三昧就是随顺法性,不斗争,因为达到空法,所以你就没有斗争,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你得到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也有这种能力,内心既然无诤,外表当然也无诤,所以,一切众生跟你相同,照理讲,他也可以得到无诤三昧之定。言外之意就是说须菩提,你不可以自认为很行。
你若自认为很行,【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如果,你自认为有空性、无诤,而众生没有,就是不平等修行,这样所布施给你的,就不叫做福田,因为你有差别心,你有高下心。
所以,你若自认为有空性、无诤三昧,照理讲,这些众生都有,言外之意就是你若自认为很行,布施给你的就不叫做福田,不能平等法,不能入不二法门;要认为平等、空相、无所著,所以,你若依平等法,这样布施给你才叫做福田。
所以,你若自认为有空性、无诤,傲视众生,这就是在隐显当中,有一点责备、有一点教化,如果你有这种观念,布施给你不名福田。
【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为什么?还是生灭法,你种到福田,来世不修行,你又堕下来,那跟邪知邪见没什么两样,你不入、不得平等法,你不入平等法,【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你跟魔,众魔就是四魔,作诸劳侣,魔都会让众生疲劳,侣就是伴,作为他们恼乱众生的伴侣。
【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
你若自己有差别心、分别心,跟众魔都一样一手出来的,共一手;共同携手合作,作诸劳侣,你同样是魔,因为你的分别心不断,你不要以为你修空性,就自认为很行,要平等法(才行);你跟众魔及诸尘劳的众生,等无有异;没什么差别。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
对一切众生而言,跟有怨心而没有平等心一样,等于说对一切众生而言,亦如有怨心,没有平等心,同理,所以,你要怎么样?
【谤诸佛.】
这个谤不是诽谤,这个谤就是破除诸佛的执着,你不要想你在修行,不可以,你若执着你在修行、你在求佛道,也不平等,自性不可求、不可得,
【毁于法.】
也是不执着,这个都当作动词用,毁于法就是说你也不要执着你修清净法,自命清高,
【不入众数.】
众数就是僧,不入众数就是也不执着有一个僧,你若能不着诸佛之求,毁于法;不执着诸法的驰求,不入众数就是僧团,也不着于所谓的僧,因为你自性本自具足,你就开悟平等,所以,经典要看正确。
【终不得灭度。】
这样,你就不能入涅磐,这意思是说你赞叹佛、诽谤佛,或是赞叹法、诽谤法,赞叹僧、诽谤僧,对一个不二的大修行人来讲,全都平等,赞叹不异诽谤,诽谤同时就是赞叹,为什么?谤就是自性本空,赞叹自性也是本空,对于大修行人来说都是如如不动。所以,《维摩诘经》,若没人开示,说真的,真的没办法,绝对会误解。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你若能修行修到邪正平等、冤亲平等、佛魔一如、善恶不着、内外不住、大小不拘,你就是进入平等法,我们就知道要如何修行。
全世界都没恶人,对诽谤我们的,我们也欢欢喜喜,佛、魔一如,誉、谤等心,誉就是赞叹,谤就是平等,意思是说我们永远不要动念头,就直接进入清净本性的平等,这才是真的涅磐,不受到影响。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你若有这种平等心的功夫,可以取食,不然,你也只是一个让人种福田以后,还是堕落而已,相同。
无善可求也无恶可舍。
所以,须菩提遇到这事,【时我.世尊。闻此】我听到这样,【茫然。】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茫然;不知如何是好,讲不赢他。
【不识是何言.】
我不了解他现在在讲什么,怎么教我要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怎么讲这样?他的意思是平等,但是,须菩提是二乘人,所以,不识是何言,根本不了解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知以何答.】我不知如何回应,吓一跳,就将钵 【便置钵】钵,把钵放着,连钵都忘记拿,吓到连钵都忘记拿。【欲出其舍。】
【维摩诘】居士是佛,【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不要怕,讲不赢他,不要怕,来就不要怕。
【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
这段没人看得懂,我讲一遍你就知道。
你的意思是如何,如来就是佛,所作化人;如来所要做的工作是度化众生,如果,释迦牟尼佛用这种方式问对方,难道对方会怕吗?你怕什么?
再讲一遍,于意云何,如来就是佛,所作化人,如来有善巧方便度化众生,若以是事诘,这个诘就是问,问对方,如果释迦牟尼佛也像我这样问对方,以这样的方式问对方,宁有惧不;难道对方也会怕吗?
【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维摩诘居士说一切诸法都是幻化,【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
注意!把笔拿起来,是相就是幻化相,一切言说,不离幻化之相,意思是说你所有讲的是幻化,听的也是幻化,有什么畏惧呢?不实在的。
幻化若记起来,二十四小时生活上都用得着,你若很痛苦时,唉!我怎么可以被幻化的世间所骗,对不对?若人家讲很好听的话,赞叹你,你就说:言说不实在,这都是幻化的,人家若诽谤你,这都是幻化不实在,写封信骂一骂你,你也一样,这是幻化,文字不实在,所以,一切言说,不离是幻相,幻化之相。
【至于智者.不着文字.】
若有智慧的人就不执着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
【文字】以本性而言,它是离开文字的执着,文字是【性离.】因为,法不可取,文字相当然就离,因为文字是虚妄的假名,智者不着;有智慧的人不执着文字,【无有文字.是则解脱。】不可束缚在文字里,文字就像我们现在的报章杂志,流言的报导,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要受到报章杂志、信件的影响,这都是假相,你不了解真相是什么,也不容置评,不束缚在文字,所以说解脱也。
【解脱相者.即诸法也。】
名相是产生在法,法生是因为名,名既然解脱,诸法就解脱,刚才就讲过诸法如幻,当然就没有文字的执着,了解文字是空性,就了解诸法的真理。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
不得了!法眼净就是证初果阿罗汉,
【故我不任】不够资格,【诣】就是拜访,【彼问疾。】我不够资格向维摩诘居士问好。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你向他问疾,探病一下,富楼那是辩才第一,弟子当中是辩才第一。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当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
注意听!你应当要先了解,人心就是要了解根器,你要先入定观照众生的根器是什么根器,意思是说大根就说大法,小根就说小法,之后再说法,你乱说法,胡乱讲,对不对?大根器说小法,小根器说大法。
【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这个宝器就是大乘,秽食就是指小乘,你不要把佛法,这么宝贵的..,根器这么利的人,讲一些不清净、不究竟的法,无以秽食;肮脏的食物装在宝器,意思是说可惜,秽食充饥是小乘法,无上的法宝是指大乘的法器。你要先观察长者的根机,不要拉了就随便乱讲经。
我们度众生也是这样,有的人度众生也是这样,不管他的根机深、浅,一直讲下去,人家接受不接受是其次,一遇到人就要送录音带、念珠,念佛,你要念佛,待会人家丢出来,咻!飞出来!自己直摇头。
所以,度众生要先了解根器,所以,要有渴望求法的心才度他,人家若无心学佛,你度他做啥?我认为没什么意义。
【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
要知道比丘到底在念什么,他需要的是什么。
【无以瑠璃同于水精。】
注意听!瑠璃是很贵重的东西,就是无上的大乘法。瑠同于水精,水精是很贱、很便宜,是小乘人,将瑠璃当作水精,很糟糕!当知是比丘;你要先了解比丘,他到底要求什么法,你将贵重的瑠璃当作水精来看待,意思是说你要先了解我们念头的根本是什么,他是大乘或是小乘。
【汝不能知众生根源.】你不能了解众生的根机,【无得发起以小乘法。】你不可以用小乘法,你不了解这几个人是大乘根机,要说大乘法,而你对他说一些小乘法。
【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彼自无疮就是说他本来就无疮,你为什么要为他开刀?
很厉害!很会讲话,他没有疮,你偏要为他开刀。
体慧法师很慈悲,我在南普陀,有一次生病,人不舒服,正中午,带我到顺天中药房看病,我很感谢他,他知道我生病,有时候我又好好的,他有空就问:慧律法师!走,我带你去看医生。我说:我没病,看医生?我想没事多少看一下也好,真糟糕!热心到连别人没病也要带他去医院,真糟糕!
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意思是说他本来就无疮,你要为他开什么刀,不要伤害他,意思是说他是大乘人,你怎么可以用小乘法伤害他?这用意就是这样,彼自无疮,他是大乘法,他是大乘根器的人,你怎么可以用小乘法去伤害他,他不得力。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
小路叫做小径,你若要走大道,你就不须告诉他小道的方向让他走,你直接告诉他大道就好。
【无以大海内于牛迹。】
这个内当动词,是注满,把它注满,牛迹就是牛的脚印,这头牛踩下去,脚印也只是一点范围而已,你将一大片大海的水,灌入牛脚印,根本行不通,知道意思吗?无以大海内于牛脚印,你将大海的海水那么多,灌入牛的脚印里,牛的脚印一点点而已,意思是小乘根本一点点就足够,大乘法是尽虚空遍法界。
【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萤火就是晚上的萤火虫,一点点,一点点光,牠呼吸,吸气有一点亮度;你就说此光亮跟太阳一样,太阳就是表示无上的菩提之道,大乘,无量无边的华藏世界的法,而小乘人就跟萤火虫一样,跟萤火虫相同。所以,我们不能混在一起。
【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这些比丘长久都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只是暂时没有提起正念,可惜!他忘掉了,你只要再对他提示一下,他就又能恢复。所以说,富楼那!这些比丘大家都发大乘心,但是,中间有隔阴之迷,有一点点忘记,【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如何,怎么可以用小乘法教他。
【我观小乘智慧微浅.】小乘人没什么智慧,【犹如盲人.】瞎眼的人,【不能分别】不能了解,分别就是不能了解,【一切众生根之利钝。】小乘人就像瞎子,不善于观察众生的根器。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入定,【令此比丘自识宿命.】让他了解自己宿世是修大乘根器,【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大家都回小向大,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得到本来的面目,就是明心见性,还得本心,本来就是佛。
【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
注意哦!现在看到这些比丘顶礼维摩诘居士,有一些在家居士也让出家人顶礼,有啊!也有人这样,也有比丘、比丘尼向在家人顶礼,少数。我是如此劝告诸位,你今天若是维摩诘居士,没有话讲,就一个而已,自古以来,到现在只有一个而已,包括台湾的高僧大德,我们所看到的,他虽然是一位大居士,他也很尊重法师,我有一次,七点多一点,跟广化老和尚到台中,本来要回南普陀,说:师父!不用!我们李老师正好在讲经,我们到慈光图书馆听他讲《华严经》,当时,老和尚身体不舒服,但是,他也很久没见到老居士,走吧!我说:好!我们走。他撑着拐杖,我就扶着他,进去之后,马上安排另外一张椅子、桌子,我们俩另外坐,老居士讲经以前先礼佛三拜之后,马上向老和尚顶礼,之后再上台,我才发现到,一位这么伟大的在家居士,原来就是很恭敬三宝,今天道业才会成就,论年纪是八、九十岁的人,论德行老居士是一位不得了的人,却因为他是在家居士。所以,我们在这里不要以维摩诘居士的例子来涵盖一切,讲经第一天我就跟你们说了,你要记得,你不是维摩诘,回去最好要写几个字:我不是维摩诘。挂在这里。
因此,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这就是尊重他的法,当然若遇到这种在家居士,我们也可以向他顶礼,很惊人!这人就是佛了。
【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
因为维摩诘居士说法,所以,他得不退转。
【我念声闻,不观人根.】就是不观照众生的根机,【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所以,我不够资格。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旃延能胜九十六种外道,所以,摩诃迦旃延是专门降伏外道的。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我不够资格,【诣彼问疾。所以者何。】
【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简单说法,佛常常说有为法是无常、苦、空、无我,无为法是寂灭不动。
【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无常义就是无常的道理,苦义就是苦的道理,空义就是空的道理,无我就是无我的道理。寂灭:大乘寂灭的道理。之后,我就按照佛的意思为他们说法,讲无常、苦、空、无我、寂灭。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这样不可以,意思是说你对实相法根本不了解,你用生灭心,实相法是不生不灭,你要证得不生不灭的实相,才来讲实相法。
所以说,心是什么?心是迷惑所感应来的,行者就是何也,行者是什么,造用之名,不可用生灭心的造作,生灭心行,这个行就是造作,你造作生灭法,怎么可以说实相的道?有形就有影子,有相就有生,无形就无影子,无相就无生。但是,心是随事相而转;行,他就会造作,见法是生灭,所以你的心有生灭。你若悟到法是不生灭,当然你的心就不生灭。
迦旃延听到佛的无相,以为法是有生灭之相,所以,影响你的心,你的心也是生灭,实相是很深奥,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法,你用生灭心来讲实相的不生灭法,这样不行。
所以说,如何以生灭心来说法,这样不对!
【迦旃延。诸法】;一切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这句话很重要!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才是真正的无常义。
因为无常义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不生不灭,所以,你要了解无常就是不生不灭的涅磐,你一直误认为有生灭、生灭,这样不对。
意思是说迦旃延尊者!诸法是毕竟空性的不生不灭,这才是无常义,不是你用生灭心讲无常,这样不对,噢!不了解。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五受阴就是色、受、想、行、识;洞达:如同空一样的清清楚楚了解。
什么是真正五受阴的色身?空无所起,五阴身当下就是空性,这才是真正的苦义。意思就是说苦无苦自性,这才能讲苦,如果苦有自性,永远不能成道。你讲这个苦不能透彻的显示实相的道理,你只说世间是苦,但是,你要了解苦无苦性,苦当体自性就是空,空就是空无所起。你若要对人讲苦的道理,你一定要让他了解,它是空性的五阴身,空性的五阴身当下就是实相,这才能讲苦。意思就是苦一定要会归不生不灭的无所起,才能显示苦,意思是说苦当下也可以究竟解脱,你若说苦有自性,苦一定是苦,不能洞达五阴本空,不能叫做说法,这不是真的苦义。
意思就是你开示苦,要让人了解苦是无着性,让人了解,破除五阴身是无着性,如此,内外毕竟皆空,这才能显示出佛所讲的真正苦的道理。你若对他说世间是苦,增加他的痛苦,本来他还不解世间这么痛苦,你跟他讲这世间很痛苦、很痛苦..,你不跟他讲实相、解脱的道理,让他有所了解,他就一味地认为很痛苦、很痛苦,来增加痛苦,说法者何以增加听法者心理的痛苦跟负担?不名说法。
善说法药当令一切众生解脱,不增其痛苦;不可以增加对方的痛苦,才是真正在说法。一般都是讲世间痛苦,怎样又怎样,不二法门不是这样讲。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小乘人是观诸法为缘起法,内没有一个真主,为空义,虽然能够观空,但是这个空都不能灭,所以不究竟。大乘是在有不有、在空是不空,用这种道理才是真正究竟。
所以,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不只是缘起,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空本来是要除掉有,也不是说「非有」去而存「空」,也不是说把「有」除掉,而存在「空」,不是这样,如果把「有」除掉,而存在「空」,那不是真正的空。
所以,大乘法是不二法门,有、空都是毕竟空。小乘因为是观缘起法,他内心没有一个真我,他就当作无我即是空义,虽然能够观空,但是还在空,法执的空还没有彻底究竟,不究竟。大乘不同,他在有不有、在空不空,所以他究竟无有,无所有的道理。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小乘;因为执着有个我在痛苦,所以,他就修无我,无我既然修得不错,在我中再执着一个我,执着我在修无我。
所以,对我跟无我,全都不二,无二。大乘的我跟无我平等。
【法本不然.】
不然就是没有生起来,然就是生。
小乘,三界,以三界(三界写痛苦),所以灭之,以求无为,小乘是如此修。所以,灭已生,以灭为生。
大乘不同,大乘观一切法当体就是不生,不须要灭,所以,法本不生,不然就是不生。
【今则无灭.】连灭都不要,(因为)不生,没有任何人束缚你,这才【是】真正【寂灭义。】
法既然是无常、苦、空、无我,你若悟到之后你就进入涅磐,涅磐就不生不灭,所以,当体就是空性,不须灭。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我不够资格问维摩诘居士。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你去向他探病。
阿那律是天眼第一,阿那律以前修行时很懒惰,被佛骂,阿那律就发个大愿修苦行,太过于精进都不睡,却成了瞎眼,瞎眼之后,佛教他天眼,半头天眼,整个头都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是用眼睛看,阿那律是用头盖骨看。
所以说,若是菩萨,全身到处都可以看,耳朵也可以看,他没差别,六根可以互用,在《楞严经》有讲,若是菩萨,六根可以互用。我们只是眼睛可以看,菩萨连眼睛都可以听,你若把耳朵堵起来,他用眼睛就可以听经,他看东西,你把眼睛遮起来,他用耳朵就可以看东西,六根互用才是菩萨,因为同一本性,他已经大彻大悟,见佛的本性,见佛的本性就六根能互用。因为,我们是意识分别,所以,眼睛变成只有眼睛的作用,耳朵变成只有耳朵的作用,佛不同,六根互用,不然,他如何救众生。只有一对耳朵怎么救众生,观世音菩萨整天光是被吵就会被吵死,大家都在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所以,他无碍,六根互用无碍。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
经行就是在绕佛,经行就是吃饱饭绕一绕。
【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大梵天王【万梵俱.】很多梵王来,【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因为天王要顶礼比丘。
【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你到底可以看多远,
【我即答言。仁者。我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庵摩勒果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芭乐,就是番石榴,客家人说芭乐,我对芭乐很有印象,因为,我在雷音寺腹泻,他们拿出芭乐来治病——客家人对中药也有一些认识,可是没效,吃下去愈会拉,一样,若被蜜蜂叮到就擦口水——那种治疗法看了会怕,若感冒,口水的份量可多了,蜜蜂叮到擦口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你天眼所见到的,【为作相耶.】你是有相还是【无作相耶。】有作还是无作,【假使】起心动念有【作相.】而见天眼,【则与外道五通等。】
【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意思是三界的报身,被六尘诸根所束缚,众生都被业卡住,所以,一切都是有为法的造作。法身是超出三界,六根、六尘没有作用,他不造业,法身是无相,是无作相。
他就问:你是有作的天眼?还是有所不作的天眼?因为法身是无作,无所不作。外道修禅时得到五通,但是,还是不能跳出凡夫的见解,取有相,有作相欲等而乎。你若要修行,你要有相、无相平等,平等。
所以,我们今天讲维摩诘居士,简单讲,最重要是讲什么,就是讲平等法,不二法,不二法就是眼睛所见都平等,垢净一如、生灭不动、善恶平等、冤亲平等,修到这种境界,你看多好过日子,你看到什么事都不会生气,冤亲平等、好坏平等、毁誉平等,不得了。所以,我们只有进入平等法门,不二法门才是真正解脱,若修行修到每天吵架、打架,也不须怎么修了,也枉费来出家,说真的,枉费来出家剃度。
【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这才是真正的天眼,他说阿那律你是色相,为作色相的天眼,不是真的天眼,要像维摩诘居士这样,才是真正的天眼,意思是这样。
「孰」就是谁,意思表示赞叹,唉!这世间像维摩诘居士这样,才是真正天眼。
【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
佛世尊是真正得到天眼。
【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意思是说不为色作精粗二相,也不作色也非不作色,就是不二法门。因为如来天眼在佛眼中,离缘与无缘,所以不二相,真正天眼就是如来的法身,无相的眼睛,无论多微细他都清清楚楚,不曾有事情被佛漏掉,所以说无缘色之二相,才是真正的天眼。
二乘人是入定才看得到,出定就看不到,如来未尝不定,未尝不见,佛常常在定中,没有入定跟出定,那伽常在定,无一不定时,所以,佛不在色相里作有为法的天眼,他是法身的天眼,所以无相,随时都见得清清楚楚。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听到开示之后,【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忽然梵王眷属都消失,因为他是天人,一剎那之间就消失,所以,遇到维摩诘我没办法。【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你去探望一下。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
这二位比丘,第一个,一个是犯YIN戒,第二,另外一个是犯杀戒。
【以为耻.不敢问佛。】
因为尊重佛,自己觉得很羞耻、很恐惧,怕被赶出清净的僧团,永远断绝这条路,所以,不敢问。
【来问我言。唯.优波离。】喂!优波离!【我等犯律.】犯了戒律,【诚以为耻.】很可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能够放下过失好好修行,不要变成一种负担。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如法,优波离是了解戒律的人,能裁决轻跟重,那两个人这么说,他说:你们这样犯重戒。没救了,凄惨了!麻烦了,没救了!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他们两个犯戒已经很难过了,你还跟他讲:你犯的罪很重,你会堕阿鼻地狱,你没救了,这样不但不能解决他的痛苦,反而更增加他的负担。戒叫做解脱,戒叫做自在。你要直接除灭他的痛苦,你不要增加他内心的痛苦,不要干扰他的心,他的心跟佛的心相同,对不对?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
他虽然犯戒律,但是这个罪,这个业,你找找看!你说他犯戒,他犯在哪里,是犯在里面、犯在外面或是犯在中间,业是由于心迷所造成的。

【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若有一天他回光返照,罪就没了,是不是这样呢?如佛所说,心若肮脏众生就烦恼,心若清净,众生就净。

【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你说他有罪,罪是在内?在外?还是在中间?罪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心也一样,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你说他的罪在哪里?如其心然,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罪垢亦然。意思是说众生的罪,垢、净都从心起,求心之根本,不在三处,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心既然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罪过也是无。这不是断灭,意思是说心动个念头,回向菩提马上解脱,你的罪都是从你的烦恼而起,而自悟之,你若有一天悟道,你就除掉了。

【诸法亦然.不出于如。】
一切法都相同,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皆由心所造作。
所以,一切心的垢净,不离于如,如其本相,本相就是不生不灭,这个如就是本来面目,众生本来面目就是不生灭,不生灭就不招果报、业报,虽然他有业报,但他是解脱的人。
所以说,诸法也同样如此,既然不在内、外、中间,当下就是如,不出于如。就是本来面目,不出就是离不开,离不开不生灭的本来面目。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要注意听!
以:就是当你有一天心相用大智慧打破无明得到解脱时,你能见到心的污秽吗?
宁有垢不:你难道还看到不清净的、肮脏的,所谓罪垢的烦恼吗?
再讲一遍,以心相得解脱时:就是说如果有一天,你的心用大智慧来打破无明,得到解脱时,烦恼转作菩提、转作智慧就打破无明;宁有垢不:难道还有烦恼、不清净的污垢吗?
没有!意思是说罪性本空,你污秽的这颗心,到有一天你解脱也是这颗心,同样是这颗心,不离当处,你今天烦恼,烦恼的是这颗心,以后成佛做祖也是这颗心,无二心,罪性本来就没有,所以妄想束缚在无明,束缚在智慧之外,产生痛若,智慧一观照,心相解脱,用心相看,心相就是智慧之心,解脱时,难道还有污垢?
【我言。不也。】
当然是没有,了解,当然是无相,佛解脱时心哪有什么相。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因为他也有佛性,道理是相同的,只是见跟不见而已。
所以,我才告诉诸位!我们的本心,若自己觉得一切不好或是恶,这都是我们的心。
今天有一些比丘尼来,问很多律学,在家时她是受菩萨戒,,她犯了邪YIN,将来是否可以出家?请法师开示。
我就说:看她发什么心?说不定她这份感情是夙世所结的因缘要了断,如果说,她这份感情是无可奈何,过去就已经很好,她并无恶心要伤害对方,虽犯戒,但是可以忏。
她又说:在出家前,戒师问:你在家时是不是有犯,若有犯就不能出家;但是大乘菩萨戒不同,它有无相忏;无生忏法,大乘菩萨戒里忏能见佛、见光、见花,同此理。
所以,我跟她讲个故事:过去,有一个在家人强暴比丘尼,罪过很重,这是发恶心,是破坏比丘尼的净行,罪一定是阿鼻地狱,发恶心,之后,他也觉得这样不对,发个心出家,出家之后又开赌场,开赌场之后,后来看到佛法因果可怕,忏悔,忏到七孔流血,忏到眼睛流出来有血丝,自己觉得很惭愧。
这位比丘尼被强暴之后自杀,自杀之后,他一直念佛回向给她,自己觉得做错了。这个比丘尼后来示现在虚空对他讲,因缘到此了断,她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他的功德力。后来,他也是往生极乐世界,这要如何解释?
这种事在我的观念是说,五逆十恶罪佛都要救了,怎么说你在家犯了五戒就没救,我认为佛教不是断灭的,讲佛法要给人无穷的希望才叫做佛法,对不对?讲佛法,你若跟他讲:你惨了!你就等下地狱,你没救了,等着下地狱。讲佛法不可以这样子,你要给人家无穷的希望,你赶快断除,赶快回光返照,若像强暴比丘尼这位,若有人跟他讲,一般人不善于说法,你不能出家,你强暴比丘尼,你稳死,你要下地狱,你破根本大戒,他绝望了,绝望就一不作二不休,更严重,佛法讲一阐提都可以救。所以,戒有分小乘戒跟大乘戒的看法,小乘戒是讲你什么都没救,非常严格,讲得让他很难过,他会受不了,他完全没有希望,我没希望、我没希望..,不可以这样,佛法给人家没有希望,这哪里是法?哪里是大慈大悲?不然,《无量寿经》五逆十恶还可以救,他才犯YIN戒,还没有十恶,傻瓜蛋!对不对?若一听之下,认为这下好了,那我继续造恶,那不同了,那又不同了,那是无知愚痴去犯到,赶快转过来,怎么认为妥当,变成佛陀包庇坏人,听得懂意思吗?噢!法师讲这样,我听了很舒服,因为我也有犯戒,人是凡夫难免的,对不对?所以,我们要了解律,讲经、讲戒律都是要让众生引起无穷的希望,不要讲断灭法,讲断灭法完全没有希望,谁敢修行,对不对?
有一次,有一个人要来出家,逢甲大学的,我就拿一本《沙弥律仪》给他看,他看到《沙弥律仪》盗僧物数粒、几块饼干,就下地狱,他说:还是不剃也罢,剃度下去每条戒都犯。所以,我现在对要出家的,不要一开始,要等剃度完后再拿《沙弥律仪》给他看,先度他入门才对。否则他看了就退却,不敢来,他说:哇!每条戒都犯,没几条戒不犯。所以,我告诉他:小乘戒是一定要这样讲,大乘戒是无碍,看你到底发什么心,我是认为一切法无碍,不须执着这些。所以,小乘,才几颗水果就堕地狱。所以,以后我就做僧羯磨,很简单,凡是吃不完的菜,吃不完的水果,在家人来,可以送人,佛有讲,净人可以吃三宝物,净人就是亲近三宝,这不用再做羯磨。我看完戒律之后,佛有一套戒律,我也有一套戒律,佛一套戒律就是说吃水果的钱就不能拿来吃米,造佛像就不能造地藏王菩萨,非常严格,大殿的那支拖把,不能拿去拖观世音菩萨的殿,我们这是整栋,大殿的抹布,戒律讲得很严格,大殿的抹布在这里擦,就是不能拿去擦自己的寮房,擦你的寮房,盗佛的法身,很严格,非常严格。看一看,没人敢出家。
所以,在家居士:师父!这给您喝豆浆。惨了!供养一万元,你得喝一万元的豆浆。你会喝死,我不骗你!我说:你多讲那句做啥?供养我就供养我,多讲那句:喝豆浆,喝豆浆要喝一万元吗?他若讲喝豆浆,你就不能买馒头。上次,庄建文带队来,拿十几万元说:师父!这让你们造地藏王菩萨。我说:地藏王菩萨地下室已经有了,要造什么。他说:我们规定一定要造地藏王菩萨,要造在山上。将来山上一定要造地藏王菩萨,会不会造地藏王菩萨,我也不知道,对不起!退回去,十几万元不收,庄建文说:唉!你不要讲这样,现在是在跟在家居士讲,让师父处理就好。又拿来,说:不然,让师父处理。我就眉开眼笑,太好了!我处理,那有什么话讲,可以买太阳饼,可以买榴莲,这没关系,我处理嘛!佛制戒律很严格,但是我也有一套,没办法!戒制得那么严格,谁敢出家,大家都晕倒,大家都盗僧物,我这里徒弟得到我的真传,他以后不会犯戒了,我师父教我一招不犯戒的,买砖就不可以买瓦,买瓦就不可以买砖,这是非常之严格,对不对?难道说你一个在家居士来布施,难道要让出家比丘堕地狱,为何你要多句:让你买香蕉。你明知道我有胃肠病,还指定我买香蕉,你为何要讲那句?还有一个更奇怪的,师父!这让您泡茶。一下要泡茶二万元,很惊人!
所以说,了解戒律要有善巧、要有方便。上次,有一个很可爱,雷音寺下面建一个鱼池,准备放生,当时是要准备放生,师父!这一万让您放生,我说:这样啊!每个月还要缴五千。啊!他想不通,啊!一万元放生,每个月还要缴五千元,要啊!我说:鱼要吃吗?要啊!你拿一万只拿鱼来,没有食物牠会饿死,你这样是放死,不是放生,这样有理,我若放生一万元,我每月再缴五千元,不然,不是放生是放死,放在这里不养牠,牠会死,你难道不继续养?这倒是真的,再缴五千,很倒霉!没办法!
有一位在家居士到雷音寺,他说炒姜片吃了比较不会感冒,他就到那里,师父!姜给您,我买很多姜来,在常住炒,我说:还要贴补瓦斯费。他说:怎么了!那是常住物,对不对?你说要供养。本来是你在家里炒好,再拿来供养,现在用常住的锅子,炒一炒要瓦斯费。常住的瓦斯费。这样有理,嗯!..他说:常住每样都要钱,对啊!繁琐得很,持戒律就是这样,要持戒清净就是这样,一角一分都逃不掉,对不对?所以,我现在不这样,凡是卫生纸、自来水、洗衣粉或是电话,,你很护法,对讲堂很有信心,打完电话之后,你若要供养,当然这是你的福,你若不要,我不要让你堕地狱,因为这是常住物,免得你盗僧物,由我慧律法师付费,我观想:六千元统统由我负担,对不对?不然你会堕地狱,一块钱你就受不了,一块钱就盗僧物,一块就受不了,所以大家来打电话不投钱,大家都堕地狱,这样行不通,干脆我观想:我替你付好了,因为,你供养我的钱,让我缴银行打电话,下面就:妥当的,现在打电话都由师父付费,所以,律学的开遮持犯都要懂,法律有定法也能避开,所以,你若要交给师父,你可要记得,安静!师父!这给您...,安静!拿来就是了,我帮你种福田,才可以印经或做什么,才能做事,你一定要做什么,无法做事,师父!这给您买内衣。二万元买内衣,穿到死也穿不完,不可以!买内衣还能看,若买..,你就得穿..,看得穿多久。
所以,我们要了解,律学本身是要我们解脱,大乘法是无碍,小乘当然是讲得很严格,讲得很严格,难免哪个不犯戒,不犯戒的举手,不曾犯戒的举手,你举手,大戒、小戒都没关系,不可能,不犯戒是后面那尊,释迦牟尼佛不犯戒,不然,你们这些法师不曾犯戒的举手,不可能!你动一念瞋恨心,贪、瞋、痴不除,犯菩萨戒,每天都犯戒,一定犯的,只是大戒、小戒而已,哪个不犯戒?过午吃饭也犯戒,比丘站着拉尿也犯戒,做比丘不得立大、小便应当学,比丘不能站着拉尿,要蹲着拉尿,你想想看!所以,新加坡来的都知道,每天都犯戒,这是说要看情形,在中国,比丘不能蹲着拉尿,我若有一天蹲着拉尿,嗯!慧律法师!您有问题,您怎么蹲着拉尿,实在是他在持戒,照理讲人家在持戒,人家照佛陀:不得立大、小便,你持戒,人家把你当作女的,您是不是..,法师!您要检查一下吗?不然,你怎么蹲着拉尿,事实上他在持比丘戒,现在行不通,这条戒律在台湾根本行不通,比丘蹲着拉尿能看吗?你想象:一个男众蹲着小便,对不对?也没办法,泰国比丘就是这样,泰国比丘都蹲着拉尿,真的,所以,我们大乘佛法有它慈悲的一面,有它开缘的一面,我们不能死执一定要怎么做,但是,根本精神我们一定要持。
维摩诘,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因为罪本性本来就无相,我们连续产生执着、妄想,所以,我们一直自认为罪过很重,那是我们的妄想一直起来、一直起来..产生一种痛苦的执着。
所以,优波离因为有分别,有分别的罪相,想治疗肮脏,但是,罪本性是无相,你是妄生罪相,所以,他们来请教戒律,你应当让他解脱,你不能对他讲:你这样会堕地狱,你犯了根本大戒,他们一个犯YIN戒,一个犯杀戒。这两位比丘就自认为没救,维摩诘居士就说,这样开示不应该,罪性本来就是空性,他只要一念回光返照,菩提照常是本来的面目,他的意思是说垢是没有实体,它是妄想中执着,你若没有妄想,垢就清净,若妄想就有分别心,当然这是污染,因此,告诉诸位!注意!持戒、犯戒都是对立法,真正实相是持犯一如,以个人而言,我们好好持,心能得解脱,对于犯戒的,我们不看,持戒、犯戒都不影响我们,持戒无持戒相,犯戒我们也不要侮辱对方,这才是真正持戒的人,戒是持自己、约束自己,不是打别人的皮鞭。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心若颠倒就肮脏,心若不颠倒就清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剎那间、剎那间不住。
【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诸法当下就是不生不灭,没有对待,对待法,对待法是生灭法、是外道法,我佛法是绝待法,一念不住就是无所住。
把笔拿起来,这是最重要的,【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太棒了!太棒了!一切法都是妄见,都是虚妄执着的,像做梦一样,你今天做很多功德是在做梦,你犯戒也是在做梦,但是,我们要尽早一念觉观,一念觉观,如焰;像火在烧般,剎那不住,如水中月;水中的月是虚妄的,水中捞月永远捞不到,意思是说罪性本空,功德亦无,善恶也都是虚妄的执着,如镜中的像,虽然有照到,但是你取不到,以妄想产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你若能了解这道理,这才是真正在持戒。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这才是真正为人解除内心的烦恼,动不动就说人家犯戒,动不动就说人家下地狱,光是听就会吓死,还有谁敢出家,对不对?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太有智慧的人,【是优波离所不能及.】佛弟子持戒第一,遇到维摩诘居士这么行,摇头自叹不如,是优波离所不能及,
【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持律之上;持戒律这么了不起的优波离,一样说不出这个法,还是没有办法讲出这么伟大的法。
【我答言。】我就回答。【自舍如来.】除了佛以外,自舍如来就是除了佛以外,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没有一位,没有一位声闻跟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喜欢怎么说,他就怎么说,控制,我能够控制,能制就是说能制伏,维摩诘居士的辩才,没办法!自舍如来;除了佛以外,没有一位声闻跟菩萨,没办法!都无法抵挡维摩诘居士,能够制其乐说之辩,乐说就是不疲倦、无碍地说,他一说法就不停,乐说;他很喜欢对人说法,所以,这些比丘遇到他,每个都碰钉子。【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他智慧高超到这种程度。
【时二】犯根本大戒,【比丘疑悔即除.】马上就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希望一切众生能得这种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你去探望维摩诘居士的病苦。
罗睺罗译成中文叫做覆障,覆:一个西再一个光复路的复,一个西再一个复兴中华的复。障:障碍的障。
罗睺罗前世拿东西堵住老鼠洞,老鼠六天无法出来,所以,在母胎中六年,也就是怀胎六年,书是这么记载,不知是否真实?六年在母胎不知如何活,经典是这么记载。罗睺罗是佛陀的儿子,密行第一,密行就是他在修行只有自己知道,密行第一就是说这个人修行都不会吹嘘,都不会讲出来让人知道,只有自己知道,也是持戒第一。所以,在《法华经》中,“罗睺罗密行,唯我能证之”,只有佛知道他的境界。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我不够资格,我为什么不够资格?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毘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
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佛若没有出家,能做大转lun圣王,大转lun王,他能够统领四天下,罗睺罗若没有出家,也能统治整个阎浮提,所以说,你是佛的儿子,你舍转lun王位,罗睺罗若没出家也能做转lun王位,出家为道。
【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人家问他:出家有什么利益?
【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这段是说罗睺罗不了解众生的根机,他就说法,出家的功德是无量。但是,罗睺罗说法,变成有量的功德;接着,出家本身是实相,但是,罗睺罗用出家的外相说法,出家法本来是实相涅磐,才是真正出家。
所以,罗睺罗讲出家的功德之利,讲得不恰当,不善知众生的根机而讲功德,所以,被维摩诘居士训示。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这句话意思是说本来一切法是无所执着,你现在执着出家有利益,这是执着清净法之利益,变成凡夫法;真正出家是涅磐、是实相的道理,内心解脱才是真正出家。你现在就外相剃度出家而论断,是失去根本的道理,不了解。
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无利就是一切利,因为出家的本意,是为了证无为法,无为法哪有功德可言,才是大功德,出家就是为了证得无为之果,无为之果一定要有无为的因,果、因是相同,是自然的道理。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
无为法是不二,无功德可言。
所以,罗睺罗说法,变成说贪乐法,变成出家有功德,不对!
维摩诘居士说出家是无利无功德,当下就是涅磐无为法,不生不灭的实相法,罗睺罗讲的是现外相的出家法。
所以,现代人都这样,就是说他在死之前,一定要现出家相,有的到七、八十岁才要剃度。这就是众生的观念,我不能出家,不然,我老了,孩子也长大成人了,快往生了,才现出家相,认为有功德;维摩诘居士的看法不是这样。所以,你告诉人家出家有功德,这是有为法。
【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才是真正出家,所以,你若告诉人家出家有很大功德,变成一种贪着,也是有为法,没有实在功德之利。
【罗睺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出家,家就是束缚,出家就是脱离束缚叫做出家,家就是不净,不净叫做家,像一个盖子盖住一只猪,一个盖子盖住一个豕,豕就是猪,猪在里面,拉屎在里面,吃也在里面,出家是离开污染之处。
既然出家是实相法,那什么叫做最清净?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无彼无此,因为彼是对此讲,此是对彼讲,对立性的,所以,当下就是涅磐,不生不灭法才是真正出家。所以说,出家者,无彼无此,不可以有对立法,也不可以有所谓中间。
出家是【离六十二见.】所以是无利,因为认为有利,所以会执着,所以,离一切过失,要离六十二见。
【处于涅磐.】就是说我们离开六十二见,向着涅磐而去,这个处于涅磐,出家本来的位置就是不生不灭,就是趋向于涅磐,出家法名为此,既然无彼无此,离一切邪见就是涅磐,这才是出家真正的意思。
哪里是自己剃了头,就说是出家,年纪大了,不现出家相不行,有的人出家很庄严,剃发后,有的人是臭头,头扁扁的,剃了不好看,有因缘出家,当然是比较好修行。不过,要知道出家的本意,就是解脱、不生不灭的涅磐。
所以,这部《维摩诘经》非常之好,我觉得这部经实在讲得太好了,若有像维摩诘居士这样,以现在来讲,我也会去向他顶礼,在家,以目前而言,不曾见过,自从有历史到现在,就只有这位而已。
【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他才了解出家的意义,因为,不执、不妄想,没有所谓的出家,才是真正出家,所以,一切贤圣、一切诸佛菩萨,都赞叹出家法,为什么?因为出家当下就是涅磐、就是实相。圣所行处:贤圣、智慧者所通达之处,圣贤所行之处叫做圣所行处,这才是真正出家。
【降伏众魔.度五道.】
降伏众魔我们以前曾讲过,讲四魔,正道若兴盛,众魔就降伏。度五道,五道就是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度五道。
【净五眼.】净五眼,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得五力.立五根.】
信、进、念、定、慧,在三十七道品都已讲过。
【不恼于彼.】
什么才是真正出家法?
不恼于彼表示什么才是真正出家。在座诸位!我们若能修不恼害众生,不要带给众生烦恼,我们所到之处,要带给众生欢喜才对,带给众生欢喜,不要恼害众生,这才是真正出家,简单讲,出家就是不恼害众生。
【离众杂恶.】
这个杂恶要注意!包括世间的善事都叫做恶,这点要注意!意思是说世间的善虽然是善,不过,离不开六道轮回的生灭法,所以,到最后借着善的福,他会造业,所以,虽善,但是名为恶,所以离众杂恶。
简单讲,就是说你只要有妄想,执着世间的善跟恶,你就不是真正在修善,所以,真正离众杂恶,最重要的意思是说要灭除妄想,才能真正离众杂恶,这要注意听!
因为,现在是在讲出家法,你现在所讲的离众杂恶是否就是不杀人、不放火,像昨天电视报导的,陈兴发,很吓人!跟警察枪战,射数千颗子弹,最后引火自焚,不是这样,包括我们现在在修善,若动个念头:我在护持三宝、我在做善事,当然这比造恶好,不过,变成有为法,还是无法离众杂恶,还是不究竟。
【摧诸外道.】
出家不用摧伏外道,你只要一直弘扬正法,诸外道的恶自然会消失,所以,最主要是没有法师弘扬正法,若有法师弘扬正法,不断兴盛,外道的道理跟佛教不能相比,自自然然会降伏、会归顺,犹如日出,众冥自灭,而摧诸外道。
【超越假名.】
因为所有的外相名字,外相都是由执着而来,所以,去除执着,一切假名就无碍,所以,假名当下就是实相,因为,因缘生、因缘灭是不实在的,这是假名,我们若能得到真相,在假名中不迷失,当然,我们就能超越。
所以,万事万名都以虚假为生,道最主要是让我们悟,我们若能超越假名,我们才能悟到真实的实相。
【出淤泥.无系着.】
淤泥最主要是指爱、见,要注意!什么叫做淤泥?就是说我们的爱,跟我们执着自己的看法,这是最大的..,如果一个出家人执着爱跟见,那不能称为出家人。
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最主要是说爱跟执着的见;我见跟我爱,这就像烂泥巴,这二件是最难断的,爱就是执着男女的感情,见就是认为自己的看法一定对,人家的劝告不听,这二件就无法修行,你想想看!世间是不是这二件让我们最痛苦,不然,依你之见世间哪件让我们最痛苦,第一、男女之爱;贪,接着,就是见;我的看法、我的见地,你拥有自己的见地,就无法接受别人,跟掉进烂泥巴里一样爬不起来,死在自己的知见里,本身又没有智慧,跳不出来,这就是死在自己的我见里面。
所以,出淤泥就无束缚,束缚不了我们。
【无我所.】
因为若以无我来讲,就是无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拥有的一切,叫做无我所。
【无所受.】
无所受才是真正出家。
因为,我们有四种受,第一个,欲受;欲望的感受。我们真的出家,不要有欲望的享受的感受;
第二个我受,真正出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在感受任何事情,欲受是世间的一般凡夫,我受是包括一切出家;
第三戒受,自认为持戒清净,这也是持戒不清净的人,戒是戒自己,修持戒律是持自己的戒律,每天回光返照,拿一面镜子照自己,这才是真正持戒的人,不要持了戒,却一直攻击别人,认为别人破戒、别人不清净,自认为自己才是清净,这就是戒受,持戒的戒受,所以,出家不能有这种戒受;
第四个叫做见受,我见的见;见受,你所有一切看法,你都接受他,这叫做见受。
出家没有这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见受,因为出家是无我,离开一切执着。所以诸受都没有才是无受。
【无扰乱.】
无扰乱才是真正出家,心有所住,我们方便不受,停不下来,无法停止动乱,这叫做扰乱。出家是无事,一切远离,虽然出家人外表很忙,但是内心很平静,无扰乱,才是真正出家。
【内怀喜.】
我最欣赏这句话,内心充满欢喜心,不要讲起话像抽筋似的,讲起话就讽刺人、批评人,讲起话像带针带刺,刺进人家的骨髓,很没有口德,很没有口德的人,我非常不欣赏这种人,我常跟诸位、在家居士讲,你要学佛修行,你先持第一条戒律:口业清净,从我们的口说出来,每句都是鼓励、赞叹,你讲人家的坏话一定对自己不利,你要记得师父的话。
过去,我跟女众徒弟劝告,人不要造口业,人一定要造善业,不要造恶口,对不对?你恶口,你今天逞一时之快,你对佛教徒这个也得罪,那个也得罪,包括法师也讽刺,你无中生有攻讦、诽谤,看起来你好像很行,若人家想求证,你就说:没有,又没有,还打妄语说没有,不然,你就要到佛祖面前发誓,你虽然,在你看来,你非常之聪明,前两天,父亲一往生,一往生就没外缘,因为,得罪太多人,没有外缘,我所认识的人,都没有人去(助念),何必这样呢?我常在内心这么说,为什么要讲人家的坏话?为什么我们不多讲几句鼓励的话、赞叹的话,口业怎么守不紧,你今天看起来,你伤害别人自认为很行,但是,事实上你输了,因为,你断一切善因缘,父亲一往生没人去助念,没人敢靠过去,人家靠过去,不知又要被你讲什么,人家会害怕,人家会惭愧,我不够资格为你父亲加持,我们会自己惭愧,我们不够资格,因为过去一直攻击别人,诽谤。
所以,这种事我已告诉过诸位,人一定要老实才有福,内心充满欢喜心讲话,不要讲起话像抽筋似的,唉!不要这样,多讲几句鼓励的话,多讲几句让人欢喜的话,对自己又没损失,也不是虚伪,内怀喜,佛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维摩诘居士也是教我们内心要用欢喜心过日子,才是一位出家。
哪里说出家是出烦恼家,出家后,整天都是是是非非,这样不好,我告诉她:因果真的很厉害。她父亲往生时,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去助念,她以前是在佛门里支持佛教,因为,口业造得太重,得罪非常、非常多的人,不计其数,结果无外缘,你当时自认为很行,但是,以今天来讲,谁最行?因果最行,你不要逞一时之快,造地狱的恶因,我们都是逞一时之快,造地狱的恶因不好,你一直骂人、诅咒人,你得到什么?无中生有、制造事端、挑拨离间,哪有得到什么,我说我们不聪明,佛祖是最聪明的人,要做佛祖,一定不能造口业。
因此就是说我们内心怀着欢喜心,诚于衷就形于外,一定是如此,至于我,我相信,我百年之后往生,至少有一百位为我助念,至少,说真的,比如有一个,比如说煮云老和尚,我的上人,他一往生,围着他,出家徒弟一整群,在家人也..,往生时貌相多庄严,真的是菩萨的脸,火化出来有一千多粒舍利子,很惊人!听说他还没往生,花莲就有人看到他坐在莲花上,他一辈子举办精进佛七,看他度多少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也是他度化的,同此理,对不对?我的上人很伟大,他的嘴不曾讲人家坏话,我们的老和尚,上人真的没有话讲,从来不曾讲,若有人到他面前讲人家坏话会被他骂,口业真的很清净,结果,他一往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为他助念。
自认为很聪明的人,事实上是最傻的,自认为最傻的人就是最聪明,我最傻,反正我都不懂,都没事,让一个团体能够团结,让一个团体能够和好,让一个团体能够欢喜,你想想看这功德有多大,你不是,你乱搞,把一个团体搞得东家长西家短,唉!你哪有聪明?我问你,你哪有聪明?你哪里有聪明?在佛教里要学习三分呆,呆呆的、呆..,所以,你不要学得太聪明,我告诉你!在佛门里不要学得太聪明,要学智慧,内怀喜就是欢喜,令自己欢喜、令一切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
所以,在《楞严经》里,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确确实实是如此,一位法师,一位比丘所讲的法,一定要让众生欢喜。有一次,有一个人来,来求忏悔,过去..,师父,我怎么坏,我犯了什么戒,杀、盗、YIN全都犯,我说:没关系!没关系,你好好求忏悔就好,大乘佛法可以求忏悔、改过自新,听完之后他就回去了。隔壁那位听了说:嗯!师父!您怎么这么说?您自己是讲戒律的人,他犯了杀、盗、YIN,您说没关系,那您不是违背了吗?不然,我要跟他说:你稳死!你下地狱,你不用忏了,你没救了,你饱食终日,回去就等下地狱,哪有人这样说法,讲这样,哦!说得也有理,本来就是这样,他已经做了,不然,你怎么办?不然,告诉他:你一定下地狱,你没救了,你不用念佛也不用吃素,反正饱食终日,回去等下地狱就好,有人这样说法吗?岂有此理,讲经说法要给人家希望,对不对?他做都已经做了,你当然要勉励他不要再做了,没关系!我们可以忏悔,再好好修行,对不对?哦!原来如此!本来就是这样,不然,哪有像你这样说法,像你这样说法,大家都会跑光,对不对?要勉励人才对。
【护彼意.】
护彼意,意思就是随顺众生,护彼意就是说这个人明明不讲理,不要跟他太过于..,不让他生气,顺他的意思,这也是菩萨。
【随禅定.离众过.】
真正出家有三法,能够降伏我们的烦恼。
第一、 一定要持戒,第二、你要学习放下,有禅定的功夫,第三、要多听经闻法。
持戒、禅定、智慧,你才能离众过,持戒能制伏我们的烦恼,让我们对五欲六尘的追求会比较少,因为戒的力量,制戒,戒就像划一条线,线的那边是地雷,跳过这个界限就被炸死,所以,持戒,八宗共修,每一宗都要修持戒;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心,禅定你才能伏住烦恼,智慧你才能与佛性相应。
所以,随着禅定离众过。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若能这样才是真正出家法。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就是修清净法。
【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难值:很难遇到,遇到佛陀还不出家,很可惜。所以,维摩诘居士知道他们不得出家,所以,劝大家发大心出家,走出家这条路。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没办法!不可能!我问你,哪个人出家,父母亲会允许,除非他父母亲学佛,就像法照师,孙先生、孙太太都学佛,没话讲,一下子就让孩子出家。像我,不可能!我父亲一开始不了解,回到台北就大声骂,现在就了解,因为,我出家之后..,现在稍微有点钱,有孝顺有差别,他不知道出家会有这么多钱,他不知道,世间法,一开始,兄弟也不能接受,想不通我为何要出家,不可能,我们这里三十几位,到现在三、四十位,哪个同意出家,对不对?有的不是父母亲,有的是女朋友不让他出家,还到这里谈判,谈判喔!没几个父母亲愿意让孩子出家,可以这么说,非常之少,我告诉你!别说我,后面那尊也偷跑出家,一样,不然,你问他,问他是否用偷跑的?他做模范给我看,我不偷跑,哪有可能在那里等,等、等、等..,等一辈子,等到何时?上次,我要出家,师妈不同意,我就告诉她:你若不同意,不然,我等你百年之后,我还是要出家,幸好!我没等她百年之后,我若等百年之后,师妈到今天还活着,我到今天还不能出家,说真的,话说回来就是这样,等师爷、师妈往生,我才剃度,哇!万一换我先往生,那怎么办?这不稳当。
所以,我告诉诸位!若听佛陀的戒,这条戒律不要听他的,这条戒律听我的,无论父母亲是否允许,全都要出家,因为..,我告诉你!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律,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律,还没有一条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不用烦恼,有因果我替你担,不用烦恼,说真的,除非很严重。像我们这里有一位,他父亲告他,告他出家,抛弃他,现在接到通缉单,变成通缉犯,全世界只遇到这个父亲而已,我不曾遇过父亲告儿子,告他抛弃,我第一次听到,还是我的徒弟,实在真是的,他还得出庭,知道吗?现在在通缉,说起来实在很凄惨!父母不听,我的意思是说若熬得过就尽量熬,听得懂吗?你若真的有心出家,不必管那么多,能赖皮尽量赖皮,赖皮,若等父母亲答应出家,我告诉你!你没希望!稳死的,我不骗你!不可能的事,哪一个..,我们这里三十几位哪个是等父母亲点头才来的,没有,我都教他偷跑,说真的,你调查看看,不可能!所以,法道师姓何,他的女朋友姓许?姓许吧!谈一谈,我说:你何苦呢?真的啊!何苦谈恋爱,怎么那么巧,一个姓何,一个姓许,何苦,真是的,这句我老是记着,上次,我被法道师笑得合不拢嘴,何苦谈恋爱?真的,所以这很辛苦,因此,你不用烦恼,父母亲不允许,照常要出家,有因果我来担,不然,你问后面那尊,后面那尊也是偷跑,我们的模范生:释迦牟尼佛,听录音带的人不知道我后面那尊是谁,所以,要讲出名字,我们的模范生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是偷跑,不然,你看经典是否写得很清楚,半夜离城,对不对?他用偷跑的,自己偷跑,却教人不要偷跑,哪有那回事,要跑,跑,不要被抓到就好,还是要跑。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你若发无上道心,心就超越三界,在形相上虽然有束缚,外相虽然现在家身,但是,这才是真正出家。
【是即具足。】
你若能发大心,虽然是白衣而言,虽然是俗家人,能发无上道心就是出家,具足戒行,出家本来就是要离开恶道,若在家能发大心,你就具足,这就是一切道。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难是持佛的法藏,所以,他是多闻第一。
在经典里讲,讲阿难的俊美,在历史上来讲,除了佛,在经典记载,除了佛的庄严,没有一个比阿难还英俊,所以,佛当时在世,这些女众看到阿难,如痴如醉如狂,一面倒,阿难走到哪里,人家爱到哪里,没有办法,也是业障深重的人,他又不毁容一半,一半变成黑白郎君,长太美难修行。所以,阿难有梵行难,就是有女色的灾难。
【阿难白佛言。】
读a  nan还比较好听,过去有一位法师他说我读a不对,他说一定要读o,他说读a没有根据,我告诉你!读a才是有根据,日本翻译一定翻译a,没有人翻译o,所以,他在讲经当中,他一定会读o  nan白佛言,不太好听,读o  nan,回到他家:o  ba,称他父亲为:o  ba,称母亲为:o  mu,o  mu他妈妈听了说:你现在在喊什么?他哥哥称o  ge,妹妹:o  mei,o  mei,弟弟:o  di,o  di,能听吗?o  nan白佛言,读起来不太文雅。
【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想起过去,【世尊身小有疾.】佛陀示现生病,【当用牛乳。】佛须喝一点牛奶。【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因为还没化缘到牛奶,在他家门下站着。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就对我说,【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住此就是站着,你为何这么早站在这里做啥?一定有原因。
【我言。】阿难就说,【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维摩诘言。止止。】不可以这样,【阿难。莫作是语。】不可这样讲。
【如来身者.金刚之体.】
经典记载,小乘人是金刚骨,全身的骨头都是舍利,小乘人骨头是舍利,但是肉不是舍利;大乘,佛内、外全都金刚不坏身,所以,佛陀全身是舍利子。你若到佛陀之处,我要供养佛的舍利,佛只要伸入鼻孔,随便绕一下,顺手就给你。不用讲佛,过去有一位密宗的金刚上师,是活佛,他就修到这种境界,唉!活佛!活佛!我要供养舍利,我没有舍利子,他说:你稍等一下,拿一颗给他。那种修行,修得很惊人,那种功夫,我没有,我没办法!这实在是菩萨示现,所以,凡夫之体没办法!如来身者金刚之体,为什么?
【诸恶已断.】佛是断一切恶,【众善普会.】佛是修一切善,普会就是一切统统集合在佛的身上,众善普会;普就是一切,会就是集中,一切善都集中在佛的身上,他都做,什么善都做。
【当有何疾.】哪有说佛会生病?佛生病是示现的,【当有何恼。】佛怎么会烦恼。
【默往.阿难。勿谤如来。】
默然而往,阿难,勿谤如来,你说佛陀生病,这是不了解,佛陀是不会生病的人,他是金刚不坏之身,你说佛陀生病,等于是诽谤如来。默往就是安静,默然而往。
【莫使异人闻此麤言。】
这个麤跟粗恶的粗一样,不可让异人——所谓异人就是不信道的人,或者是没有信心的人,或者是信心不够强的人,听到不同的话,这个异人专指没有信心、没有信仰的人,唉!不要被没信仰的人听到,没信仰的人说:啊!佛自己也生病,那怎么可以。闻此麤言,麤言就是说佛在生病。
【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
人家会当笑话,阿难,你不了解佛是示现的,而认为他在生病,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听到佛在生病,会被当笑话。
【阿难。转lun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这样他都还不会生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无量福会就是集一切福,【普胜者哉。】普胜就是超过一切,意思是说转lun圣王一点点福,就感应不生病,哪里说佛陀修无量善还会生病?无量善,超过一切最殊胜的人。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恥也。】
你应该了解,你应该回去,你不要一直执着不离开,这样会增加对佛的诽谤,不可使我等受到恥辱。
【外道梵志】外道的梵志,凡是修行的同伴叫做梵志,外道统统称为梵志,不要被外道梵志听到,【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若被外道听到,嗯!连自己的病苦都救不了,【而能救诸疾人。】哪有可能..,【可密速去.】你要静静地赶快离开,你不要再说,不要被人听到,【勿使人闻。】不要被人听到。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
因为法身是无相,是金刚不坏之身,如虚空般,它是实相法,本自不生,本自不灭,如来身就是法身,阿难,你难道不了解吗?
【非思欲身。】
思欲身就是说人有欲望,动到念头的欲望,佛没有欲望的烦恼,他是无漏身,他是超出六道轮回,他不是众生的肉身,非三界有形相,他是不生不灭的涅磐,他不是凡夫的思欲身,众生都会动念头,有欲望,佛不是这样。
【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
因为法身是微妙的,妙觉上境,世间的欲望不能污染他,心也猜测不到佛的境界如何,超出三界,所以,三界之内都是有漏,佛是无漏,漏就是烦恼,所以,佛身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没有起心动念,当下如虚空般,法身清净,诸漏已尽。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因为法身是无为,而无不为,他示现病苦也是无为。不堕诸数,诸数就是众生相,他不落入众生的数量观,佛身是等如虚空,怎能如同数量去衡量他,有了数量,你才会衡量他,没有数量犹如虚空,所以,不堕诸数。
【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像这种身体有什么好生病的。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自觉得很惭愧。
【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意思是说我亲近佛还听错法,实在很惭愧!意思是说,得无近佛,难道我亲近佛还有可能听错?得无是很诚恳地,实在是太惭愧,可能是我听错了,难道是自己听错了吗?难道我自己亲近佛还听错话吗?这是得无近佛。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维摩诘居士如此说法。
【但为佛出五浊恶世.】
这只是佛示现出五浊恶世,在《弥陀经》中有五浊,劫浊、众生浊、见浊、命浊等等,五浊恶世。
【现行斯法.度脱众生。】
意思是说佛示现生病,阿难要化缘牛奶给世尊喝,这是一种示现,为了度脱众生。
【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去吧!你取牛奶不用觉得惭愧,不用觉得惭愧。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这么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 P>【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
五百位弟子都被他训示过,没人有办法,这不只是声闻、缘觉没办法而已,下一篇那些菩萨照样没人有办法,后面叫做菩萨品,现在这里是弟子品,这些声闻..,后面那些菩萨都没办法,更何况这些证阿罗汉果的哪有办法,待会儿会讲到菩萨,照样没办法,所以,维摩诘居士就是佛再来的,各各向佛说其本缘。

【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大家都说不够资格,这是一位很难缠的居士。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