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律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


   日期:2020/7/5 18: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慧律法师主讲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二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圆瑛弘悟讲

受法门人雪相戒净敬录

丙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分二)

丁初征释用心 二 广明行相

(丁初分五)

戊一普贤启请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就是合掌。[而白佛言:】

此为请法进问威仪,以表三业恭敬,可知。]要请法也是得恭恭敬敬来。所以,虽然说:他是一尊大菩萨,华严三圣,普贤菩萨,华严三圣之一,他还是要礼佛,一样,按请法之仪来。

[戊二正陈请词(分五)

己一总问云何修行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为了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此就机请修。大悲世尊,解见前章。]就是它的解释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叫做解见前章,解释在前面一章已经讲过了,叫做解见前章。[前章佛答文殊,已显顿悟法门,悟必依智,故以文殊表智。]悟必依智,不依若修。注意听!悟必依智,不是依若行,修行人吃苦是应该;但是,吃苦不一定能大彻大悟,苦,还要会运用智慧,才是真正在吃苦。什么叫做真正的苦行?要记住!平等不分别心,才是真正的苦行。我告诉诸位:你叫一个人日中一食,很多人都做得到;但是,你要叫众生无分别心,没有分别、执着心,这个没那么简单!记住!没有分别、执着,都是真正的苦行(héng),你要把这句话背起来!你不要动不动就说你在修苦行,你修什么苦行?你的苦行就是一天吃一餐,然后衣服穿得很少,劈柴、挑水、洗厕所。对!这个也算是苦行,但是,不是真正地苦行,如果这样能成道,那些挑粪的早就开悟了,你挑的,会比那些挑粪的多吗?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如果是靠体力,你的力气会比牛大吗?泰国的elephant,大象,大象的腿很粗,很有力,所以,泰国的大象都必需工作。你想想看,如果要比力气,吓死人!大象在拔河比赛的时候,绑一条绳子跟六十个士兵,六十个人呢!六十个人拖一只大象,反而被大象拖着走,你想想看!六十个人!再多人都拖不赢它,如果要靠体力,大象最大了!所以,没学佛的人如果没有力气、体力不够时就会说:原我来世为大象(法师笑)!因为大象最有力啊,最有力!对不对?如果要靠这样修行,这种找木材苦修的,那应该叫:大象佛,南无大象佛……,可惜没听过!大象佛,对不对?没有这种佛!所以,没有分别心,才是真正的苦行,要修行就要修不起心、不动念,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放下!我告诉你们:我今天如果没有少许的定力跟功夫,早就离开众生了,讲真的!真的。所以,有一个居士打电话来,说:法师!您真的不简单,要在都市里面弘法利生,真的实在不简单!为什么?人言可畏,是非多啊!对不对?自古以来,高僧大德都跑去躲到深山里;我这个矮僧无德,所以,只好在都市。没办法!福报不够,要去山上采荔枝了,再讲一阵子,看看反应如何?所以说:悟必依智,我今天如果没有一点智慧、没有一点定力,光是被这些是非的众生讲,我说:对不起!对不对?所以,那天吴居士打电话来,我跟他讲了一个多小时,吴居士说:我看有些众生很奇怪,为什么要这样伤害佛教的法师呢?这样攻击佛教的法师,他如果不出来讲经,我们又得到什么?我说:这样讲没错,这样讲没错!真的啊!对不对?最起码他也是为了佛教。我们众生很奇怪,都不顾自己的生死。所以,有正知正见的居士,还是很难能可贵,很难能可贵!吴居士说:也有人来跟我讲闲言闲语,可是,我偏偏要来!他说:我偏偏要来!他说他偏偏要来,看对方能如何?我说:这样对!我没有叫你不要来啊!我今天就有一个体悟,要来不来随缘,大彻大悟,要跟六祖一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啊!我渐渐学就渐渐解脱,因为我劝你们解脱,我渐渐就会警惕我自己。所以,你看我现在就无碍、自在,没事![此章悟后请修,]悟了之后请修,[修假立行,故以普贤表行。]文殊是表智,所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在佛教当中,不认识这两尊菩萨,可说是不可能,这两尊菩萨名遍十方。[此经以二菩萨居前者,]安排在前面。[正以智行相资,得入圆觉故。]

普贤因闻佛答文殊:]听到佛回答文殊师利菩萨。[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此;不假修行,]不必藉着修行,本性就是佛了。[亦无方便,非上上根人,莫能领荷。]不能领受到。[现在未来,此等根器众生不多,若不假修行,必难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修。]“造”就是成就,也不能成就修行。如果你不假方便、不藉着方便,你就不能够成就这个修行。简单讲:还是要修,虽然本性是佛,你还是要听经闻法,还是要解行并重。[故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凡修大乘者,闻此因地法行,云何依解修行?先问修行,后问方便渐次。]渐次就是次第,修行要有次第。[闻此圆觉清净境界者:即文殊所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佛答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此乃顿悟顿了之境界,纤尘不立,]就是一点点,“纤”就是微细,微细的一尘都不立。[无事修证矣。]没有所谓的修证,无事,这个“事”不能解释作事相,要解释:无所谓的有修有证。就是说:顿悟、顿了的境界是一尘不染,也没有所谓修证的东西。

[然宗门悟修,亦不一概。]也不一而论。[有顿悟渐修,如日出冰消。顿悟,如朝曦忽出,]“曦”就是早晨的阳光,所以,台湾大学佛学社叫做晨曦社,我去演讲,就是去晨曦社演讲。台大校本部,罗斯福路跟徐州路,讲真的,那个校园太大了!没办法,台湾最好的大学。我第一次去罗斯福路台大上课的时候,找不到地方。说在什么教室上课,进去一看,喔!那实在很大!朝曦就是早上的阳光,刚出来的阳光。就像早上的阳光刚出来,[大光普照;渐修,如暖气所熏,]所薰习。[坚冰渐化,此为解悟。所以,顿悟,但是,是渐渐修。太阳出来,大光普照,渐修就是冰慢慢的融化。[有顿修渐悟,]什么叫做顿修呢?[如学射中鹄。]“鹄”就是目的,学射箭,“鹄”就是目的、红心、中心。[顿修,如射箭,一发即发;渐悟,]慢慢的射,才射中红心、中心。[如中鹄,久习方中。]再来,[有渐修顿悟,如起程入都。]京都,就像入皇帝的首都,[渐修,如每日行路;顿悟,如一旦入都。]看到了,总统府看得清清楚楚。[有渐修渐悟,如登高远眺。]。站得很高这样看。我去文化大学跟他们讲:文化大学是台北市最“高”的学府,因为在阳明山。[渐修,如步步登高;渐悟,如所鉴渐远。]渐修就是一步一步登高;渐悟,一步一步看得更深远。[此三为证语。更有顿悟顿修,此是上上根器,如以刀斩绳。]刀斩绳子。[此通三义:一、先悟后修:]上上根器的人有三种:第一、先悟而后修,[先悟则豁然贯通,顿了一切;]都是空性;[后修]就是长养圣胎,慢慢修,[则不著不证,]然后[任运合道,]我告诉诸位:刚开始要勉强,没有勉强就没有自然。你要先勉强为道,要先勉强你的功夫,勉强久了,我不看人家的缺点,你常常这样告诉自己:我宽恕众生,我勉强自己!咦!很奇怪,久而久之,你就很自然,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你要常常讲谦虚的话、包容的话,久而久之,虽然一开始,觉得这样很虚伪;但是,久了就变成很正常,很能够收敛自己。任运合道,[此为解悟。二、先修后悟;先修则如人服药;]吃药,[后悟如病除愈,此为证悟。]这是证悟。[三、悟修同时;如发电话,随发随到,此通解证。若云本具一切佛法为悟(如饮大海水),一念万行为修(自得百川味),]意思是说:你喝了海水,就具足一切海川的味道。[亦通解证。此《圆觉经》,如上悟修诸义皆具,]所以,[细研自知。《文殊章》,圆照清净觉相,是顿修,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是顿悟。余章随文研究,不难明了。一总问云何修行竟。]要如何修行。

[己二别难幻幻何修

【“世尊!若被众生]“知”,注意!这个“知”不是分别心的知;这个“知”是能照之智,[知如幻者,]注意!是无明,如果能照之智,彻底的了悟无明,那么,[身、心亦幻,]若彼众生就是那些无明的众生,如果知道无明是如幻的东西,不实在,当然身心也是如幻,[云何以幻,]智,[还修于幻?]惑?注意听!我们这个惑是幻化出来的,要如何用幻化出来的智慧,除掉幻化出来的无明?就是这样子,这样知道吗?[】

此因闻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而起疑。]无轮转就是无生灭、无变化,而起疑。[空华是幻。知如幻者:知,即能照之智;如幻,即无明不实如空华。既知无明如幻,则身心亦皆是幻。]身心是假的,身心既然是假的,我们就随便穿、简单过日子,三餐吃得饱就行了;吃的好也不要执着。[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者:上幻字是幻智,下幻字为幻惑(惑,即无明)。无明身心,既皆是幻,则不必起幻智,而消幻惑矣!云何,]这是反问,[是反难(去声)辞,]这里念难nan,“难”就是问难的意思,反过来问。[谓云何更要依圆照清净觉相,起幻智,还修治如幻之无明,而求成佛道耶]底下佛回答,[(下佛答:]下面佛回答,[众生幻心,还依幻灭,不妨以幻修幻)?]因为众生的心是幻化出来的东西,这个叫做以毒攻毒。

[己三别疑断灭谁修

【“若诸幻性,]注意!幻性就是无明。就是说:能生幻化出来的这个无明,能生幻法的这个幻性,[一切尽灭,]就是说:连这个无明的性都尽灭了,无明的心都灭掉,众生就认为[则无有心,]如果身心世界都无,那么,[谁为修行?]身、心世界都没有,是谁在修行呢?无心要如何修行呢?[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者:幻性,指无明,为能生幻法之性。一切,指幻法,即身心世界,一切诸法。因闻上章,以幻智灭除诸幻,故难(去声)云:若诸无明幻性与一切幻法悉皆尽灭,则身心亦不可得。心为修行之因,]我们如果没有心,[若无有心,则将谁为修行?故反难: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耶(下佛答: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不动还是不变,就是不变,[不入断灭)?]不会说连那个觉性也否认掉。把这个幻法,幻化出来的心身、身心全部放下,清净的心还是存在,还是有,是不可得。

[己四别遮不修永失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若诸众生,本来就没有修行,在生死中,常常住于幻灭、变化出来的东西,[曾不了知]就是从来不觉悟,这是[如幻境界,]“曾”就是从来不,从来不曾觉悟,怎么样?这个是如幻的境界。就是那么,[令]“令”[妄想心云何解脱?]“令”就是“问”的意思。那么,请问佛,“云”就是如何,云何能解脱?怎么样能够解脱呢?】

若诸众生了知无明本空,佛性本有,自恃天真]以为自己很厉害,[不肯修行断惑,则于生死轮回之中,起惑造业,随业受报,轮转不休,故曰:常居幻化。既在幻化,并不曾了知(觉悟也)如幻境界。又不知以求离幻,则妄想颠倒之心,]我们不想求出离,我们一直执着。你不相信我们今天很难不执着吗?不然你叫一个歌星来,不用太出名的歌星。你要他今天来学佛,说:我放下今天的演艺,我来修行。很难,那很难,没那么简单!所以,我们人第一步跨出去的选择性,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跨出去的职业选择性是很重要的,有时候一个职业跨出去是不归路,转不过来,真的转不过来![云何而得解脱耶?][

己五结请方便渐次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上举三疑,总请开示,此专为未来,请示应修方便,故曰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之下,文意太略,]太少,[当为补足,分别演说一句,则文意连,义理显。]就是说:愿为末世,一切众生,分别演说,作何方便,渐次修习。[普贤之意:求佛说示,既知是幻,作何方便,渐次修习,]没有方便,不能成真实啊!对不对?没有方便道,哪里有真实道呢?所 以说,渐次修习,[方能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下佛答,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其实有智慧的人,一下子就尽离了,有智慧的人,哪有什么渐次不渐次?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句话:六祖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生其心;注意!生清净心喔,那个生其心不是妄想心喔。应在无所住,不可住,自然清净心就现前,生其心那个“心”是清净喔,菩提是清净,没有分别心。六祖这样一句话就解决了;我们今天上课上这么久了,既然知道世间都是如梦幻泡影,哪里还放不下呢?为什么要这样呢?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请法之仪,义准前释。戊二正陈问词竟。

戊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习菩萨]道。[如幻三昧,方便渐次,]方便次第,[令诸众生得离诸幻。]能令一切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重赞善哉,以普贤权示有疑,]方便示现叫做权示。方便示现有怀疑;其实,普贤菩萨怎么会有怀疑呢?[当场一问,能益现未众生。]因为普贤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样能够利益众生,现在、未来的众生。[文中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下,应加问于如来四字,]刚才师父已经跟你们讲过了,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其义方足。]这个道理才能补足。[修习菩萨,如幻三昧者:闻说如幻境界,即以观智,观察诸法如幻,本身自体;身心世界,皆无明幻力所幻现。无明幻师,亦本是幻,]本来就是幻化,观力若深,时间一到,他就顿悟了。[观力既深,时至顿悟,]诸位!听经闻法这个熏习非常重要,你不断熏习,熏习到有一天,怎么样?突然间悟到师父讲的某一句话:原来如此!因为看了师父的一句话,全台湾省写信来感谢师父的有多少呢?至少有一百封信,都是因为听到师父一句话,感恩啊!感谢师父最多的人,都是因为那句话,就是:“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因为这句话,不知道救了多少众生,写信来感谢。第二句最大的感恩就是:“时间总会过去的”。他在很痛苦、挣扎的时候,就把师父的相片拿出来,请出来。他现在不是“国父说”;是“慧律法师说: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时间总会过去的”。你看!这样两句话,救了多少众生?实在太好了!时至顿悟,[如睡梦觉,]就像从睡梦中清醒觉悟了。[当下一念不动,智与理冥,名入三昧,而得正受,]无所受名正受,正受换一个字,叫做定慧均等,无所受名正受;有所受名邪受。[身心寂灭。方便渐次,即修习如幻三昧,下手之方便,以及程序之渐次(如入门升堂入室),此二明了,方能进修,而得离幻。本科是佛牒]“牒”就是依,佛依[普贤之问辞,遂即许说,故嘱云: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三如来赞许竟。]为了度一切众生嘛,其实普贤菩萨哪里会有怀疑的地方呢?要如何修行如幻三昧,它的方便的次第,如何能够离开诸幻?现在佛要为他开示。

[戊四承教静听

【时,]那个时候,[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注意听佛怎么开示。

[戊五正答所问(分二)

己一长行 二 偈颂(已初分四)

庚初 标幻生觉中以示义本二 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三 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 四 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

庚初标幻生觉中以示义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句话就是:幻化不离当处就是圆觉,也就是佛说: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我们今天的五蕴,也是从我们的清净心幻化出来的;山河大地、宇宙,也是因为我们的业力幻化出来的东西。如果说:我们能够了解这个幻化,当下就将它舍离;舍离不是逃避,而是说:心无所着这种幻化出来的东西,当下你就生如来圆觉妙心。就是,修行不必寻找,当下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说: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当下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此佛标示,诸幻义本。]这是佛所开示的一切幻的定义是什么。[因普贤但问修幻之法,未问幻之所生,故佛先为标示,以为修幻离幻之义本。]藉着这幻,“凭”就是仗此来显示,[凭此以显,幻尽觉圆,]幻尽就是说:我们今天为什么无法成佛?因为这个虚妄的东西你放不下、你舍不下,所以,你一直在做凡夫。我们幻不尽,觉性就不圆满,就是说:虚妄的东西,你还有产生一念的分别、一念的执着,那么,这样还未尽。幻如果尽,就是虚妄的东西,你彻彻底底的一念放下,一念不生,空性涅槃,圆满的觉性就现前。厉害的人是在一念之间;不会的人,也可以用推论的方法。譬如:我们今天心情不好,去咖啡厅喝咖啡、听音乐,你现在观想说:我这时候开始去咖啡厅,七点半去,喝到九点半、十点半,最晚喝到十一点半,不然喝到凌晨两点半,你难道不用回家睡觉吗?还是得回家啊!这样我们内心就了解,将这个时间拉得很长,就统统了解幻化的东西都是在欺骗我们,是不实在的东西,把时间拉长,你就更能够显示无常的可怕!我们去咖啡厅喝咖啡,喝五小时的咖啡、唱歌,人家在家里已经念佛、拜佛数万次了!因此众生是不肯用决定心来修行,并不是佛法很难。我们说佛法很难,这实在是一种藉口,佛法并不是很困难,因为你没有志气,你甘愿做凡夫,你生生世世甘愿要做六道轮回的凡夫,没有志气,下不了决心!明明知道这是虚妄的东西,却还是要执着,这是很悲哀的人、很悲哀的事!幻尽觉圆,幻化的东西若能尽,这个“尽”就是离,离一切相,离一切幻化的东西。觉圆,就是觉性的圆满,我们的觉性就圆满。[诸幻灭尽,]一切幻化的东西如果灭尽,[觉心不动。]觉心就不动。[如《大乘起信论》云:“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无明就像风这样吹,这样吹动我们。[乃至若无明灭,相续(诸识相续而生,皆因无明之力,若无明一灭,所有相续即灭)则灭,]换一句现代人在描写的话就是说:在每一个动点上产生执着,就是相续,就是轮回的开始。如果反过来说:在每一个时间、空间的交会点,你念头都放得下,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空间,无论发生天大地大的事,你都很平淡的处理,这样相续就产生不了作用。[智性不坏故。” ]就是说:我们的本性是不能破坏的,因为本性本来就存在。[《立喻》云:“如大海水,]大海水就比喻本性。大海水[因风波动,]风就比喻无明,无明摇动我们,这个波浪就是产生作用,无明的业。[乃至风若止灭,]就是,我们的无明如果停止,[动相则灭,]动相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就停止;我们的执着心就停止。一切的动相离不开四个字:“分别”跟“执着”,因为分别跟执着,众生就产生两种情形,就是梦想和颠倒,所有的动相就是这样。你今天当下不生不灭,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一切境界对你无碍!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古来的祖师大德在讲禅就是很伟大,一句话简简单单的,所有的事情统统解决!我们凡夫是天大地大的事,包括小事都没办法解决;而修禅宗的洒脱的祖师大德: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就解决这世间无量无边的烦恼。但无心于万物,在这个世间,你只要不一直强加自己去分别、去执着,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没有妨碍。天地万物每天千变万化,我的心没有变化,对我没有作用!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湿性就是水性,水本来的性质,就是我们的佛性。[一切(去声)众生,指六凡三乘。]六凡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种种幻化,即九法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九法界。[圣凡、染净、依正、因果诸法,不一而足,故云种种。]那么,这最大的分别、最大的原因,为什么会分成圣凡、染净、依正、因果?因为我们不悟到平等的毕竟空性,所以,没办法。如果我们在修行当中,圣人也空、凡夫也空;染也空、净也空;依报也空、正报也空;因当体即空,果报也不执着,那么,一切就进入平等法,就是诸佛。故云种种,[悉皆幻化不实,犹如空华,非但六凡染法是幻,]也是虚妄的东西。[究竟三乘净法亦幻,于是当究诸幻之所从生。

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者:此句最关紧要,须加详释。先将字义辨清。皆生者,无有何法,不是生此心中。]任何一法,都是我们心的问题,也就是说,简单讲:我们今天都是要摆平外境,不摆平我们的内在;如果我们摆平我们的内在,外境自然就平等,这就是圣人跟凡夫不同之处。无有何法,不是生此心中,就是[当知是诸幻生于心中,不是心生诸幻,]也就是一切幻化都影现在我们的心中,你只要不着,这些影现的东西对你没有作用!但是,我们人因为业力而来,有这个肉体之后,从小就一直执着这个[我]的存在,为了我们这条生命,造无量的业;为了我们的生存权力,我们一直排斥别人。为了保护自己,结果造无量无边的业,为了保护自己,要毁谤别人、攻击别人,这个由拉拢朋友就看得出来。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是有这种情形,我跟他本来是好朋友,他要拉拢我们这个好朋友,当然我就要讲他的坏话,这个好朋友才不会跑掉。我如果要拉拢你这个人来跟我做朋友,就要先破坏你们两人的感情,才有办法把你拉拢过来。所以,众生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友情、为了自己私有的欲望,不惜一切,一直拼命造恶业,结果做到最后,两脚一伸,双手一摊,什么都带不走!我们今天,虽然说:人是天地万物之灵,其实讲起来是一种很悲哀的动物!中国有句俗话:我们今生今世是无量生的一世;但是,可以掌握的也只有今生今世。佛法也是劝你:无量亿劫来并不值得回忆,值得回忆的只有今生今世。你就是要掌握这一生;你这一生如果没有掌握,讲起来是很悲哀的!你如果叫她来修行,她就说:唉!我这辈子没办法了,我是一个女人,我还有病苦,还有两个小孩子,嫁了人身不由已啊!我告诉你:那个不影响!你要这样想:我这辈子不解决生死,何时才要解决呢?换我问你啊!离一切幻,虚妄的东西就将它放下。因为是幻化的东西,在我们心中影现,影现叫做投射、投影,它并不能合、跟本性卡在一起;如果本性跟这个无明卡在一起,那这个本性就永远不能成道,没有作用啊!正因为无明卡不住本性,无明只是遮住而已。所以,《大乘起信论》最大的毛病,就是觉跟不觉和合,这是开悟、大彻大悟的众生、每一个悟道的人都知道,《大乘起信论》这一点是讲不通的,就是说:生灭跟不生灭,真如跟生灭,生灭又分觉跟不觉,觉跟不觉怎么能够配合呢?这是《大乘起信论》最无法解释的一点。如果说:这个觉配合着不觉,叫做和合,那么,觉将来就会变成不觉;不觉,无缘无故就会变成觉悟,所以,这样讲是讲不通的。这里讲就对了,诸幻是产生在我们的心中,并不是我们的心会产生诸幻。所以,它不影响,是因为你不了解,根本卡不到我们的本性。所以,[如空华生于空中,]空华生于空中,根本是因为你的眼睛痛,就看到虚空中产生花,其实没有。所以,这个花怎么可能与空和合呢?“空”就是表示觉;“华”就表示无明,这个觉根本就不可以和合这个不觉,根本就不可能![不是虚空生出空华。]虚空怎么可能产生空华?是因为我们错觉。[空华本无生处,]我们以为空中产生花,其实不是,我们如果眼睛痛,看虚空当中,就认为空中有花,其实不是,因为是我们的眼睛有问题。所以,空华本无生处,也就是,我们今天是因为[病目妄见,]注意听!病目,没有正知正见,没有般若的空慧,妄加执着,强加分别,产生业障,我们今天就是可怜的动物,强迫自己痛苦!我们今天就是这样。因为病目妄见,病目就是愚痴的人的心,因为无明所看出去的这个世间,所以,虚妄一直见,一直看到的东西,所有看到的,都是虚妄的东西,叫做错误的东西,却拼命一直造业,妄上再加妄,所以,本钱加利息,利息加本钱,还不完!他不了解是虚妄的,就拼命一直造业啊。一直造业,今生欠你,来世换你欠我,欠来欠去!有智慧的人则随缘尽分,淡泊名利,一切境界无碍。病目妄见,[故谓之幻。如来二字,不指住世诸佛,乃指妙心,不变随缘二义。]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的意思。[如,是不变之体,湛然常住;来,是随缘之用,无为寂灭。]我以前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边,研究《般若心经》,这句话每天都在听;但是,不知道它的究竟之义为何?我当时的观念就是说:我们另外还有一个不变的本体,这个本体能够随缘,所以,把这个“如”跟“来”二分法。所以,我以前对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直无法了解这个意思。虽然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你认为很简单,不然换我问你,我现在问你,注意听:什么叫做缘?这四个字很难的,你不要认为这四个字很简单,缘,你讲给我听听看,什么叫缘?我跟你有缘,你跟我有缘,那个人很“投缘”,缘叫做条件的凑合,有增有减叫做缘。那么我问你:本性随缘,随着这个增减的东西,随缘就是条件构成,你眼睛所看出去的东西,哪一样不是因缘法?如果说:本性随缘,本性随这个缘,那本性也是生灭法,本性随这个色身,这个色身也是生灭法;随这个桌子,桌子也是生灭法,那到底什么是本性?你搞不清楚!搞不清楚,你不要以为你很厉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你能听得懂,你根本就听不懂,你也不知道在讲什么。不然你用手指出来给我看看,你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哪一样东西不是缘所构成的?你指出本性给我看看。墙壁,墙壁是生灭法,那你是求生灭,不是求本性,本性是不生不灭,来!你指啊,你指给我看看!随缘就不可能不变;不变的东西,它就不可能随缘。所以,在这当中,就缺少悟道人的凑合,悟道人,他要彻底的把这个不变随缘解释。这四个字是没有什么过失;但是,因为文字不能表示心境的东西,所以,我就必须补充解释,你才能了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意思。不变,当下就是随缘,随缘当下就是不变,这还没解释完。因为没有办法形容,只有把这四个字连在一起。再来,缘的东西当下就是生灭,生生灭灭,当下无所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下无所住,这样无所住生其心,无所住这颗心,就是不变的东西,这样才能解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缘是生灭法,随这个生灭法,一定是生灭法的东西。所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大藏经里面从来没有看过,也就是因为这句话,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东西,印度经典传到中国,中国强加把它解释。因为强迫解释,落入文字上的东西;落入文字上的东西,他无法去解释这种不生不灭的涅槃的体,所以,只好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是这样解释。所有大藏经里面、经典,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从来没有看过!中国人就是这样,太厉害,以致变成把它解释成这样。这样解释,如果你没有悟道,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讲什么。我们现在开示、看经典,都会跟人家开示说:一切都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如果遇到我,你就完了!换我问你:缘是什么?缘是生灭法,生灭的东西,怎么会不变呢?我师父都这样讲啊!哑口无言,一句都答不出来!所以,如,是不变之体,湛然常住,注意!不变之体,不离随缘的东西,不离当下这个缘,不是这个缘以外,另外有一个不变的体。来,是随缘的作用,无为寂灭。[体虽不变,用恒随缘,]为什么?[用虽随缘,]当体即空。所以,[体元不变,]为什么?无所住的东西,你要变化什么?当下这一念就是空性,本无身心、宇宙、一切境界,一切生灭法都无所住,这就是本来的面目。[是之谓如来。具此如来二义者,其唯圆觉妙心也。]在座诸位,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作佛;但是,我们最起码要做君子,君子随缘。所以,君子断交,不出恶言。我们今天好朋友来结善缘,很好;万一有一天,我们两个无缘,我们不要在背后批评对方,不要讲人家屁股后面的话。国语就这样讲!对不对?我们不要在背后批评人家,那是很没有修养的人才会这样,非常没有修养的人!断交就断交,没有来往嘛,你讲人家的坏话做什么?所以,我们人就是为了自己好,我如果不讲对方的坏话,他就不会过来我这边,为了拉拢信徒,或是拉拢朋友,就是这样。我告诉你:我们如果碰到利害关系,包括师父都攻击,照样如此!再好的朋友、父子、母子、师徒,照样如此,现实的利害关系如果起冲突,什么话都讲得出来,深深能够体会出来。我们因为没有妙用,我们如果要有妙用,很简单,一切法无常。世间的君子要离开尚不能出恶言,既然我们是一个学佛的人,反而执着一个因缘法的东西?因此,我们圆觉的妙心要拿出来,我常常劝他们:将本性拿出来。

[妙者,不可思议之谓也。口欲谈而词丧,]嘴巴想说,但是,没有那个语言可以讲,词丧,表达不出来。[心欲缘而虑亡。]心要攀缘,攀缘不到。[正由此心,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离言绝思,]离言就是不可议;绝思就是不可思。[不可思议,故称妙心。]就是不可以用思想去分别、去想像;不可议,不可以用语言去讨论它,叫做不可思议。每天都在念不可思议,竟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我才知道。你们每天都在念不可思议,你不相信的话,在座诸位,很简单!你明天去隔壁的道场,随便问一个人,或是一贯道的师兄,他如果说:不可思议!你就问:什么是不可思议?啊?不可思议还需要解释?他认为很简单啊!不可思议,不然你讲给我听听看,不懂!我们学佛都是学半吊子的,每天讲,不知道在讲什么,连“不可思议”他也不会解释,不懂!要赶快抄起来,回去可以当老师教别人。[妙心本无种种幻化,种种幻化皆生妙心。此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可思议。《楞严经》云:“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譬如虚空,它不是一切什么相,任何事相都不是;但是,不排除[而不拒]不拒,不拒绝,[彼诸相发挥。” ]整句的意思是说:譬如虚空,虚空的体是空性,空,它不是一切有相的东西;群相就是有形相的东西。虚空的体,它不是有形相的东西;但是,它不拒绝群相的发挥。[任从诸相发挥,空体不动。]这就是度量大。我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说这世间人的形容,跟佛法所讲的还差得很远!宰相肚里能撑船,干什么呢?船那么小!佛法讲:海阔纵鱼跃,天高任鸟飞!那船怎么能比呢?海那么大,任凭你怎么翻滚,用一艘船来装,怎么相比呢?所以,世间法所讲的,句句都不能跟佛法相比,跟佛陀讲的,根本不能相比。现在听到之后很欢喜,明天被倒会钱,一样受不了!师父!我也想看开一点啊,可是没办法!所以说:不着相,讲是这样讲啦!就加减讲,当作口头禅。有一个常常在讲堂进出的,来这里两、三年了,还听过《六祖坛经》、《金刚经》,结果因为先生在外面养女人,就自杀了!我说这种女人实在很不能赞同,毫无意义啊!你这样刚好便宜了你先生,你先生整天在念:南无喝啰怛那赚到了…他赚到了,你去自杀死掉,他正好跟那个女人称心如意。这样听懂了吗?所以说:这就是愚痴,你要好好的活,才有办法解决事情,谁叫你去自杀?讲起来很悲哀,真的!听经听那么久,竟然会跑去自杀!

[再明种种幻化,]再次说明种种的幻化。[随缘而生之义。如来藏心海为因,]就是我们具足无量无边如来智慧之相,叫做如来藏心海,为因就是因地修行。但是,因为我们今天被业遮蔽了,为什么被业遮蔽?[无明风动为缘,生三细;]三细:业相、转相、现相,三细就是三种微细的惑,非凡夫、二乘人所知,名为三细,不是我们凡夫、二乘人、或是初发心的菩萨所能探讨的。简单讲:“细”就是微细,非常微细的起心动念,我们无法察觉。[业识为因,境界为缘,生六粗。]无明风动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大乘起信论》讲的。[此明从真起妄,]从真——我们的本性起虚妄,[生六凡众生,种种幻化之法。如真如内熏为因,]就像这个真如内熏,我们因为真如的内熏的力量,[如来教法]真如就是每一个人具足的本性。因为我们先天具足真如的本性,还有佛、善知识由外教化,[外熏为缘,发起信、解、修、证,此明返妄归真,生三乘众生,种种幻化之法。]有的人说:师父!我们是在家人,没办法像出家人一样!我说:这样讲是对;但是,我们不妨参考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边的例子。我在念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李炳南老居士那边办佛学讲座,我总共参加了十几遍,明伦讲座、初级班、高级班的研读,我还做旁听生的学员长,所以,举凡搬榻榻米、搬蒲团、扫地,我都有帮忙做到。我在那里看得很感动,很感动就是说: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教的,据我所了解的,那些在家人统统以法为主。老师在的时候,只要是讲经的时候,包括老师的学生讲经,你几乎看不到有人缺席,几乎不缺席。这就表示:一个在家人,人家也是以法为重。所有亲近老师的人,差不多都舍离五欲六尘,我说那些在家人已经跟出家没有两样!有一个菩萨,听《华严经》二、三十年,一问之下,根本听不懂,听《华严经》二、三十年,听不懂,她怎么可能听得懂?她不识字,怎么可能听得懂《华严经》?一定听不懂的,讲一真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她怎么可能听得懂?可是,她每次来一定坐那个位子,就看她拿一串念珠坐着,老师讲《华严经》,她就:南无阿弥陀佛,人家听《华严经》两个小时,她去那里念两个小时的佛,这样有什么不好?没什么不好啊!听不懂!那你在做什么?念佛啊!结果人家临命终自知时至呢!所以,我常说:听不懂,听结缘的也很好,听结缘的也有功德,比看电视更有功德。你看!这个老菩萨听了几十年,亲近一个善知识,从来没有改变,无论你怎么跟她讲,她就是听经!我说这实在厉害!不知道这种风气,能不能转来我们高雄文殊讲堂?风水轮流转嘛,看到老师的教化,我们真的很敬佩,学生一来就是几百个!你去不能占别人的位子喔,初去听经的人,不能占人家的位子,人家已经坐二十年了,每天都坐那个位子,你不能占人家的位子。那只差在座位上貼上一个名牌而已,那可以说几百个位子都固定了!那边没有在抢位子的,不是像我们讲《圆觉经》,昨天这里就在排队了,没有人这样的,你占位子也没用,因为人家听经的位子都固定了!你看!听经闻法的风气这么好,你想想看!哪有说老师在台中的时候,佛法会不兴?根本就不可能的事,一定大大的兴盛!伟大!讲到李炳南老居士,我们始终是无量无边的敬仰、赞叹!我们在家人,在座诸位,我们这里有几个要做李炳南的?菩萨,要学着点,不要说学老师了,学他的学生就不得了了。所以,不要说:我们出家人才会修行,不一定!在家人如果要修,比出家更厉害。[六凡生死染法,三乘涅槃净法,皆不离心也。一标幻生觉中,以示义本竟。

 

庚二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分三)辛初 举喻 二 法合 三 叠拂

辛一举喻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哎呀!这个《圆觉经》真是美得不得了,这个词句真是太美了!古来的高僧大德怎么这么美?你叫博士来写,都没办法写出这么漂亮的句子,太美了这个!犹如空华,就像空中幻化出来的花,它是从空而有。幻华虽灭,幻化出来的花虽然灭;但是,空性不坏,虚空还是不坏,空华就是无明。现在再套上去念:犹如从本性产生了无明,无明的花,虽然无明灭,但是,我们的本性不坏。正着念、倒着念,你想想看,这个词句是美得不得了!世间什么诗圣、什么诗叔、诗伯,怎么能相比呢?这个词句之美,美得实在是太美了!

[此以种种幻化,喻如空华。空本无华,病目妄见。华从空有,原非实有,翳生华生,翳灭华灭,空性不坏。都缘眼中有翳,空里华红。

辛二法合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

幻心,指本末无明。还依如幻身心,借假修真,而得除灭。此一解也。又众生随染缘,所起之幻心,还]就是转回来,[依随净缘,所起之幻智,而得除灭。]我有一个亲戚,他的脾气很差,十几年以前,我的脾气跟他是不相上下;不过,有一次我再回去乡下,经过十几年之后,又回去乡下,回去的时候,刚好碰到他跟老婆吵架,一吵之下就愤而离开,他的妻子来跟我哭诉,一讲就哭。脾气也是证悟到本性的那种功夫:不增不减。不增不减的意思就是十几年前这种脾气,十几年后还是这种脾气。但是,我就不同了,十几年前我是这样;但是,十几年后,我发现自己的错误,我有学佛,有观照的力量,我已经改变了!所以说:有学跟没学,学佛的人,他一定会依照智慧去除灭,除非那个没有志气的人,愿意活在这个水深火热的脾气的煎熬之下。我们今天就是这样,活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下,我们今天就是自我束缚、自我痛苦,脾气如果不改、如果没有去除,看你多会修行?[前疑云:知如幻者,身心亦幻,]“幻”是不实在的。云何以幻智,还修于幻惑呢?[云何以幻,还修于幻?]我们用幻化出来的智慧,除幻化的迷惑。[此中答意:以身心无明,皆幻也,]身心无明,皆是幻化出来的东西;但是,[不妨起幻智,以除诸幻。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前疑云:若诸幻性,一切灭尽,则无有心,谁为修行,恐落断灭?]断灭就是顽空的意思,冥顽不灵的空性。断灭就是不能产生妙有的空,叫做顽空,以为修行若灭尽,灭尽就无心了,无心,谁在修行呢?[故此答云:如幻之身、心、无明虽灭,尚有幻智,]幻化的智慧,[不致落空。]意思是:我们的本性清清楚楚,无明灭,本性不能灭,本性灭要做什么?本性灭,要如何成佛呢?所以,还有幻智,不致于落空。[惟是幻智,亦须不立,]不立,也不能有那种念头、观念说:有一个幻智。不立就是心中也不能说有幻智的念头,这是智慧。也没有那种,智慧是任运自如。[故曰:诸幻尽灭。虽然诸幻皆灭,能所双亡,毕竟显露,圆觉妙心,常住不动。合前喻中,幻华虽灭,空性不坏。]在虚空中的花是假的,花灭,虚空不灭;我们的无明虽灭,可是,我们的智性不灭。

[辛三叠拂

【“依幻说觉,]因为我们有一个幻化的迷惑,所以,我们现在来说这个觉,虽然说有觉,[亦名为幻。]幻觉,也是虚妄的觉。[若说有觉,犹未离幻]如果你认为还有一个本性可以觉悟,那还是不能离开一切幻化。[;说无觉者亦复如是。]你说无觉,也是一样的道理,也不能说一个无觉,因为无觉就是无明,这样大家就变佛。对不对?意思就是说:还是有无明的存在,也不能否认它。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诸幻若灭,名为不动。

[觉,即觉幻之智。]觉悟一切皆幻的智慧,叫做觉幻,觉悟一切皆幻的智慧。如果我十年前、二十年前,有这种佛法的智慧,谈恋爱就不用谈得这么痛苦!我如果能出生在佛教的家庭,从小就来短期出家、从小就来打佛七、从小就来打八关斋戒、听经闻法,就不用那么痛苦,不用等到大学才听到佛法,搞得烦烦恼恼的!所以,出生在佛教家庭的小孩,是很有福气的,从小就能够听经闻法。可是,我们没有那个福报,所以,来世不敢来了!你想想看!来世,你一头栽进去感情的圈套里面,你完蛋了!就像一条狗,被那个环保局的捕狗的那个铁线拉住,任你狂吠、尖叫,一样摆脱不了那一条绳子!一定要碰到一个慈悲、智慧的人,把你那个铁链,啪!剪断,就不会再落入那个圈套里面。爱情里面的漩涡,有谁能够躲过?只有大智慧的人。我上次讲过,我发生车祸是观世音菩萨救的,平常我都念阿弥陀佛,被车撞到的时候,竟然是念观世音菩萨!讲起来是个不孝子,观世音菩萨救了我,我却不曾念他,不曾念观世音菩萨。所以,我今天很感念佛恩,真的!我今天为什么一直抱病上台?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不管一切众生对我的看法怎么样,我弘法不断,这就是我生命的理念,我认为我这条命是佛救回来的,宁愿讲到死,也胜过不讲;你可不要说:宁愿吃死,也胜过没得吃!那是很贪的,知道吗?我们了解一切都是幻化的东西,来啊!用这个幻化的身心来做功德。[乃依如幻身心无明,而说此智为觉,是对幻所立之觉,]意思是说:因为幻化,所以我们才要讲到觉悟,一切法不可得,觉悟也不可立,哪里有什么幻跟觉的对立?所以,这个觉[亦名为幻。]亦名为幻也是假设,在这里,幻是假设有一个觉,觉要破除幻;但是,觉也要放下。[此拂幻智也。]“拂”就是:不是,它的本意是违背的意思,这并不是说没有幻智,连幻智都没有,不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否认有一个幻智。[若说有觉,]如果说:你认为还有一个觉,[犹未离幻者:此承上云,对幻之觉,]来讲的,[亦名为幻,若说有个离幻独立之觉,仍属对待,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者:此又承上对幻之觉,]来讲的,离幻化,你就觉悟了。[离幻之觉,二]我们离开一切幻化,离幻即觉,如果你离开一个幻化,还认为有一个觉,那么,还是不觉。[者皆未离幻,]还执着有一个觉啊!你如果取笑没有学佛的人,那么,这个学佛的人,也是落入对立,你的修养也是不到圆满。耻笑没有修行的人,那么,你本身也是落入没有修行的念头,一样!简单讲,有修行的人,永远不会看不起没有修行的人。[以为无觉,]二者皆未离幻,又以为无觉,[乃名为真。]如果这样子叫做真,“又是大错”又是大错特错。二者皆未离幻,以为无觉,如果这样子以为无觉,又以为没有一个觉,才名为真——如果你把这个无觉当作是真,有一个这样子的东西,那还是一个大错!你说:觉不是,那无觉应该是是嘛!不对!也不能说有一个无觉。[岂知说无觉者,此亦是幻。何以故?圆觉不属有无之故。但有起心动念,均未离幻。]诸位!但有起心动念,都还没有离幻。[是故幻灭,名为不动者:是有无俱遣之故,]都放下。[诸幻灭尽,妙性天然,泯绝无寄,]没有寄托,[名为不动。二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竟。]菩萨!这是佛的境界,在座诸位!你想了解《圆觉经》的伟大吗?你想了解佛陀的境界吗?我带你去认识佛陀,我现在带你去认识佛陀的心境,让你今天回去之后,无比欢喜,笑眯眯的,让你眉开眼笑。我带领你入太空时代,超载的境界,你回去之后,下面这段念一百遍,保证开悟!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毁禁”就是犯戒。不重久习,“久习”就是老参。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这一段要跟诸位解释一下,让你今天回去之后眉开眼笑的,让你的法喜无法言喻!善男子!是善男子喔,有心要修行的善男子,不是恶男子、臭女人!是要善男子才算数,听经闻法要记得看清楚,是善男子,有心要修行的人,当然也包括善女人。善男子!觉成就故,如果你圆满的觉性有所成就,就是说:你真正要修行,而且真正要下功夫,有一点觉性的功夫,有所了悟了。当知这位菩萨,什么境界呢?不与法缚,[与]就是被,不被一切法所束缚,不管你贫穷、富有;有修、没修,不管你!二十四个小时都注意自己的错误,研究佛法是升华自己,开口闭口也不伤害任何众生,大慈大悲,一切法都束缚不了你,黏不到你。不与法缚,就是不被一切法所束缚。不求法脱,心知道有法;但是,不求一切,心,一切无所求,人到无求品自高。不求法脱,就是说:也没有所谓的朝着解脱的方向去求,因为求就变成不是解脱。不厌生死,虽然活在这个娑婆世界,但是,不会埋怨,他没有怨言,生老病死,忍受一切痛苦。不爱涅槃,不执着说:我一定要求这个涅槃法!爱是执着,我并不执着于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涅槃。不敬持戒,也不会说:这个人有持戒,我就对他特别恭敬。这句话是对底下讲的:也不会特别的仇视那一些毁犯戒律的人。为什么?一切平等嘛!不憎毁戒,也不会看不起那一些破戒、犯戒的众生。不重久习,不会特别重视那些有修行的人;不轻初学,也不会轻视那些实学的人。何以故?一切觉故,任何一个时间、空间,都是用本性,平等故。太好了!所以,我跟你们说:《圆觉经》是太好了,比吃面包更好!

[庚三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分四)辛初 离幻 二 显觉三 举喻 四 法合

辛一离幻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你看佛多么慈悲,再三一直劝告我们。

[此下离幻之文,辗转四重,此第一重远离幻境。由前普贤疑问有五:二、云何以幻,还修于幻?三、幻心断灭,谁为修行?四、若不修行,云何解脱?上文幻尽]就是说:[(以幻心离幻境,以幻智离幻心,以幻空离幻智,即是以幻修幻)、]一层一层一直离。[觉满(诸幻灭尽,觉心不动,不至断灭),]断灭就是顽空,没有妙有的叫做断灭,一切空,否认了一切,空就什么都没有,断灭。[可释前二疑。]可以解释前面两种怀疑。[此段正示用心,乃释第三不修之失。远离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观之功,]止观就是定慧的力量,[先止息攀缘,]这个攀缘是指心浮动不定,执着于外境,也可以叫做攀缘,心的问题。所以,先停止攀缘,[亡情]这个“情”就是执,情执,情执,自古以来,[情执]一向是连在一起念的。亡掉这个执着,息掉,[息念,次观察诸法,虚幻不实。]我们今天眼睛所看到的东西,都是不实。[以此止观之功,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坚执持就是说:一开始先坚持一下,勉强的意思。我要离!勉强,因为还无法任运自如。所以,你若不坚持这个念头,要离幻的念头,那么,欲望来,或者是非又来,我们就又退失道心了,我们就又被转了!学佛就是转来转去而已,有智慧的人,能转一切境界;没有智慧的人,被境界所转,其实别人的境界,与我们的生死根本无关,而我们每天都在为别人忙碌,为了那些没有意义的事烦恼、困扰。有一个姐姐很可爱,姐姐学佛,弟弟不学佛,叫他来文殊讲堂,就complain,抗议,开始你一言我一句吵起来了。这个大姐说:师父!我该怎么办?我说:哎呀!大脑坏掉!你要修你自己,把自己修好,你强迫他来学佛,他怎么肯来呢?你学佛要先表现得很好,有空就多少关心他,慢慢等待机会,这样才对!所以,虽然我们发心,但是,不了解随缘。我说:你这样也是叫做执着,虽然你是真的想度众生,但是,不观机、不逗教、不看时空的因缘,只是一味拼命的想把佛法送给你弟弟,这样会增加痛苦!由坚执持,坚持要远离这个执着的心。心如幻者,也是要远离。所以,[】

此第二重远离幻心。由前离幻境时,坚固执持,有能离之心故,此心亦是如幻,亦复远离。

【“远离为幻,“远离为幻”远离也是一种幻化的,因为远离是有智慧才能远离。意思就是说:能够有远离的智慧,它也是幻化出来的,这个也必须要远离,这句话是这个意思。能够有远离的智慧的力量,这个智慧的执着,[亦复远离。]】

此第三重,远离幻离。此远离是智,因前幻心已灭,此为幻智。若爱此智,亦即心病,故曰:远离乃为幻智,亦复远离。

【“离远离幻,]离这个远离幻,[亦复远离。]就是说:有了幻智,有离于幻的能力,注意听!远离幻就是说:有了幻智,能够远离于幻;有了幻智,能够离开幻化的迷惑,所以,这句就是远离幻。那么,上面加一个“离”字呢?就是包括那个远离的幻智都要远离,都要离。也就是离到无可再离,亦复远离。】

[此第四重,远离离离。]就是这个意思。[谓能离远离幻智之离,此离犹未离幻,亦复远离。]能离开远离幻智的离,此离犹未离幻,亦复远离。[以上四重远离,即修行甪心之阶级,步步升高,以后后位,觉前前非。]一层又一层,觉悟到前面,一次又一次。[故离之又离,离之又离,中途不住。辛一离幻竟。]其实我们修行如果一切不住,事情就解决了!所以,有的信徒来信:师父!我昨天梦见什么,我从头到尾讲给你听!我说:stop!只要是梦,你都不用讲给我听!他问:不知道那个梦有什么含意?我说:人生已经没什么意义了,梦境更是毫无意义可言,你讲给我听做什么?他说:这样啊!我没有在听人家讲梦境的,不必!你讲给你儿子听就行了!人生已经是一团糟了,你做梦还讲给我听做什么?我还得当义务听众呢!我觉得讨论梦境很无聊,人生已经是幻化的东西了,何况是做梦?所以,以后你们这些菩萨如果做梦,不要讲给我听,拜托!

[辛二显觉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到了无所离的时候,一切幻化就除掉了!]】]

所以,[此密显真觉,由辗转远离,]辗转就是一次又一次。[离到得无可离境界,]无可离的境界,本来就是不住,无所住的境界,进入平等的空性中,这样就对了![即灭除诸幻,契合真觉。真觉,则不可离也。]直觉若离,变就成没有觉性了。[此段离幻显觉之文,全是禅宗顿悟渐修工夫。由浅及深,行布]就是次第,次第[分明。即同《楞严经》、观世音菩萨,修习耳根圆通,解六结、越三空工夫,]我简单解释一下:解六结就是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我空、法空、空空。解释一下:我们的耳根、耳朵,听外面的动尘,我们修行将它摄收回来,动,不要执着;听,变成静。变成静就是我们的六根,六根还感觉有一个静,这种感觉也要放下,变成觉。觉悟到这个根,有动静二相,这个觉也要放下,就变成空。连空都不可以执着,这叫做灭。动、静是六根所攀缘的,就是耳朵,耳朵不是听到动,就是听到静。 所以说: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灭结,六结。“结”简单讲:就是六种通达自性里面的束缚,要经过六个阶段,你若能解开这六个结,就能超越三空。三空:我空、法空、空空的功夫,这《楞严经》会讲到。[若合符节。]就像这样子的符合。《圆觉经》跟《楞严经》讲的有一点相同。[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者:即亡尘也(境界属前尘)。]前尘:前面的影像,落谢的影子叫做尘。境界只是一个落下来的影子,前面污染的东西而已。[所谓初于闻中,]一开始闻我们自己的声音,[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回光返照回来,以前是听外面的,现在听里面的,叫做入流;入流就是逆流。“亡所”就是亡掉这个能所,有能听、有所听。[所入既寂]六根所入的尘,我们都无所着,六根无所着,入于寂静,那么,外面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也。]耳根就不会执着动,或者是静的相。也就是说:你讲什么话都无碍,他听到毁谤,不会难过,听到赞叹,不会欢喜,了然不生。我们今天都是在动静当中执着,不是执着动,就是执着静。我们如果能入流亡所,返闻自性,放下万缘,所入既寂,这样就了然不生。[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者:心,即根也。亡尘尽根,]就是亡掉这个六尘,尽掉六根。尽根就是连根都不去执着这个尘,连根也不执着;不执着有一个能攀缘动、静的根,所以说:亡六尘,尽六根,[所谓如是渐增,闻所闻尽也。]闻所闻尽就是:能闻以及所闻尽,都没有了,都亡了。这是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者:即空智也。]这是空的智慧。[所谓尽闻不住,]闻性的能所都空尽,我们都不要执着。但是,[觉所觉空也。]有一个能觉悟,有一个所觉,也必须把它空掉,能觉所觉也是要空,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者:有这个远离的功夫,还要远离,叫做远离远幻,[即灭空也。]连这个空都不能有执着。[所谓空觉极圆,]空掉那个觉悟,就达到极点的圆满。[空所空灭也。]能空、所空全部灭掉。[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者:还觉也。所谓生灭既灭(诸幻尽灭),]还觉就是回复到本来的觉性。得无所离,你就能除掉一切幻化,就恢复到觉悟,还觉。所谓生灭即灭,这是四阿含经讲的,[寂灭现前也]诸幻尽灭,寂灭现前,这句话在大乘佛法也可以用得着。寂灭就是[(真觉显现,觉心不动),以上离幻之功,]能力,[同观世音,耳根圆通无异,即圆照清净觉相,有以成之。辛二显觉竟。]这一段,离无所离,即除诸幻,显出我们的觉性。

[辛三举喻

【“譬如钻火,]钻木取火,[两木相因,]互相磨来磨去,这是比喻法智的心境。[火出木尽,灰飞烟灭。]烟先灭掉,灰才能飞,倒过来。怎么是灰先飞,烟才灭呢?譬如钻火,两木相因,就是用智慧观照心的境界,观照到火出的功夫;火出就是比喻离开心境的幻智,因为我们有智慧,就能离开心跟境界的执着。能离于心境执着的幻智,火出,冒出了智慧。我们一开始是心,用智慧来观照,观照这个心的执着、观照境界都是无常,放下,智慧就出来。火出就是智慧就产生,两木尽,就是心境皆离,心也离,境也离。烟灭灰飞,烟灭就是智爱的执着也离,为什么?因为你有智慧,也不能执着我有智慧,智爱的执着也离。灰飞,全部飞散了,空爱的执着也离。再解释一遍,譬如钻火,两木相因,就是说:用我们的智慧来观照心跟境界,一直观照,观照到最后,知道身心都是虚妄的,火出,产生智慧,产生智慧以后,这个木尽,木尽就是烧光。烧光就是说:心也没有了,境也没有了,能够放下心,也放下境了。烟灭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连这个智慧的爱的执着也要放下;灰飞,连这个最后的空性的执着也必须放下。没有人跟你们讲这么详细的,这样已经很详细了!][】

[譬如钻火钻字,从金旁,似是金属,钻木求火。上古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以自熟食。]这样可以让我们吃到热的东西。[今云:两木相因者,则能钻所钻,俱是用木。按五行,木能生火,独木不生,亦必两木相因方生。因者,依也,相依磨擦,暖极火出。两木,喻发智之心境;]要发智慧的心境。[火,比离心境之幻智。由智发,而心境皆离;如火发,而两木俱尽也。]在座诸位!今天我们修行要记住,要感念一切境界,用感恩的心来修行。在很短很短的时间,你就发无量的智慧。我们如果用感恩的心来修行,你想想看:顺境来,感恩;逆境来,感恩,这样众生对你都没有作用。谁想让你痛苦,都没有作用,我统统感恩你,你就对我莫可奈何,他就拿你没办法!我们今天因为不能用感恩的心修行,都是执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所以,会一直认为别人对不起我们,我们很少会想我们对不起别人。稍微一点不满,就象泼妇骂街一样的,一样的这样骂。也不想想过去人家是怎么对我们的,也没有想到这样子。我们人会分开,都是因为几句话而已,就离开一个好朋友、离开一个善知识,抵挡不住一点闲言闲语。在文殊讲堂结缘三年,听经闻法,师父也很疼他,抵挡不了别人几句话,远离!讲起来你会很想笑,也很悲哀,抵挡不了别人几句话,就散了!我们现在修行不要这样,要用感恩的心,转一个念头试试看:顺、逆境界来,感恩,都能吞得下去,消化得了,这样你的智慧就一直发出来。如果你不肯,任凭你多会拜佛,拜千佛、拜万佛,就算拜亿佛,照样没用!那只能算是结缘,要记住!学佛不是运动,你要记住我这句话。学佛,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你要学佛的觉悟,心才是主要的,拜佛、念佛,如果不能配合智慧之本性,你有多厉害?拜到头盖骨破掉,还是一样,脑髄都流出来,也不能开悟。没用![灰飞烟灭者:有谓译之倒也,应以烟灭在前,灰飞在后。若木虽尽,而烟未灭,木化为炭,犹有炭在。]还有炭在。[如心境空幻智在,即是智爱之病,]智爱,意思是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智慧,执着自己很有智慧,这个也是一种毛病![其智亦应远离。此病未离,犹未了当。若烟虽灭,而灰未飞,此亦是病,亦未了当。以其智爱虽离,空爱又起,]因为他能空一切相,智慧能够空一切相;对于能够空一切相,那个空,他又执着![亦应远离。故修行之法,必如钻火,火出木尽,烟灭灰飞,才是到家消息。]有一次,佛在说法,就问徒弟说:弟子们?何者是世界多福之人?他说:什么是世间多福之人?弟子说:世尊!当布施者是多福之人。世尊说:非也!不对。佛说:忍辱才是多福之人。包括空,他都能够忍。能舍是最大福之人!舍掉身上的金钱、能舍一切名利、能舍世间一切执着的东西,这最富有。为什么最富有?大智慧,无所住就是世间最有大福的人,大大的好用!试试看这个[舍]菩萨,如果我们看不开,我讲一个例子。你今天如果有什么委屈看不开,你就想想看,佛陀无量劫来受多少的痛苦、受多少委屈、牺牲千百万世的生命,流了多少血、流了多少眼泪?度了多少众生,含冤委屈,舍多少的身命?到今天才能成佛!冷静!想到佛陀,我们今天被人倒了三万,就睡不着?回去就好睡了。能舍是大福之人,因为他有智慧。所以,你要享受人生,就要像昨天师父讲的那个禅宗的公案:有一个禅师在打坐,他打坐之后都会欢喜的笑;当然不是像老奸臣哇哈哈的笑,是微微的笑。徒弟看师父每次打坐后就无比欢喜,微微的笑,就问师父:师父,您每天打坐是为了什么?师父就回答:为了享受啊!徒弟又问:出家人也讲享受啊?师父说:出家人不一定享受得到,但是,大彻大悟的人,就懂得如何享受,知道如何享受。他享受他的生命、享受这颗平等的心、享受无量的慈悲心、享受忍辱的心、享受般若的心、享受慈悲喜舍的心、享受一切空性所带来无量财富的心、安祥的心、没有斗争的心、不分别、不执着的心,这样的享受!我们说享受,顶多泡一壶极顶乌龙茶、买一条三百三十元的素火腿来炒,不然还能享受什么?我们根本就不会享受真正的人生,学佛的人,就真正认识我们的生命。菩萨!我们有无量的财富,为何不会享受呢?为什么整天要摆一张苦瓜脸?人一出生就是痛苦,我们这张脸,人家说苦瓜脸,不是没道理的,很有道理!人家禅师就懂得享受,菩萨!你如果要享受,也是马上就能如愿!

[辛四法合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以者,用也,用后后幻,修治前前幻。如以幻心,离幻境;幻智,离幻心;幻空,离幻智:幻灭,离幻空。]一层破除一层,[亦复如钻木出火,]钻木出火,[火出木尽,烟灭灰飞。]最后的灰飞走,[诸幻悉皆尽灭,幻尽觉显,]跟诸位讲一句具体的,你什么时候把你的执着放下,你什么时候成佛!就是这样子。因为幻,你就有执着心,你什么时候把你那一颗执着心放下,你什么时候就是自由、解脱无碍的人,否则免谈。不然学佛只是结一个善缘而已。幻尽觉显,[不入断灭。庚三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竟。] 诸位!听经闻法,古人、大陆的丛林,古人在亲近师父;譬如圆瑛法师,徒弟都在他身边,一直听他讲经五年、十年,为什么?要奠定自己的基础啊!讲真的,现在的出家人很惭愧,为什么?没多久他就想要抬头了,想要当一国之君,渴望意气风发了,结果发不起来,没办法!他一定要闻法,这个基础性,地基要打得很稳,然后你讲经才能运用自如;不然你在讲什么,根本就不晓得。所以,初学的人想要度众生,经教不通,悟性没办法,为什么悟性没办法?无法进入空性,永远有障碍。在座诸位,还是要听经闻法。我告诉诸位:不要流浪,讲真的!不要流浪;流浪的人,可比天边那颗星,不究竟!浪荡的命运无了时,菩萨,要稳定。有时候,我们搞一、二十年,抵不过师父讲一句话!你们相信不相信?这样乱闯乱撞,撞得头破血流,师父两句话:啊!就是这样子!奇怪,我每天看经典,怎么都没注意到?看归看,《圆觉经》也是有很多人看啊!

[庚四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

【“善男子!]!你看底下有多美![知幻即离,]你了解这个世间是幻化出来的,当下就放下,[不作方便;没有经过任何次第,直入觉性的本怀,不作方便。[离幻即觉,]太棒了!只要你离开幻妄,明明知道这世间是幻妄的东西,没什么好计较的,分别心放下、是非心放下;富贵、贫穷统统放下,持戒、犯戒,这是别人的事,统统放下![亦无渐次。]一刹那间,马上证得佛的觉悟,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我告诉诸位:你《圆觉经》不听,听其他的经典,你想要修行,也很困难!《圆觉经》是非常的重要!

[前问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佛既示用心之法,乃结答云:]结答这样讲,[既知是幻,即已离幻。]底下这个比喻得太好了![如人梦身生疮,求医施药(作方便也),]在梦中一直想,我长了一颗烂疮,我要求医施药!后来,[既知是梦,即已离梦,不须更作方便。]你这个恶疮马上就好,这个比喻得太好了![既已离幻,即是真觉,如梦疮之人,]我们梦见身上有烂疮,我要求医啊,我们当下[既已离梦,即是醒觉之人。亦无渐次者:觅疮了不可得,]我们既然已经醒了,觉悟了,觉悟之后,说还要去梦中找这个疮,你找不到![亦无须施药,渐次求愈也。]这个比喻太棒了,棒得不得了!意思是说: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如果我们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的东西,当下统统放下,一切随缘,每天都用欢喜心,对待一切众生,不计较、不执着,保持我们的任务,把它完成,责任跟义务把它完成。知幻即离,亦无次第,你想想看,何等的爽快![又知幻,是对不知幻者,开方便也。远离,是对有取著者,示渐次也。]有次第,[离之又离,离之又离,至无可离,即此乃是假说方便。]所以,你今天无论遇到什么境界,譬如说:你今天离婚!今天我们这里的人一定有离过婚的,我当然不会说:没离过婚的举手!我是不会这样问啦!如果今天因为离婚让你很痛苦,那么,你放心!离开先生,或者离开老婆,不一定比较不好;如果离开智慧,你就很惨了;离开觉悟,你就很惨了,你会活得很痛苦!离开一切都没关系,包括身上的金钱,如果离开我们的智性、觉性,不懂得回光返照,好好的安住我们的本性,那你的麻烦就大了!因为你二十四小时都在痛苦、煎熬、都在造业,起心动念都是执着。[前章重在知字,此章重在离字,]离,就是要离,整部《圆觉经》就是讲这个字而已,叫你离。离婚很悲哀,若是离妄,就很可取了![均为大乘顿教,为上根人,说顿悟、顿断、顿修、顿证之法。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果能依此修行,乃能永离诸幻而证真觉矣。]诸位!今天你说别人不觉悟、说别人犯戒,你自己就是犯戒!今天你讲别人烦恼重,你的烦恼也是很重!为什么?你分别心看一切众生,你心不清净。我们今天学佛要转回来,将那个离的功夫拿出来,单刀直入斩断。难舍也是得离,这样子,用这个字试试看,功夫拿出来试试看;不肯下决定心,一天到晚只会说:请师父开示!昨天有一间讲堂,三十几个人来,来这里听经闻法后,已经九点半,师父已经累了,他们说要求开示;何必这样做什么呢?师父讲的录音带、录影带,你如果能脚踏实地去做,怎么可能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呢?今天就是做的问题,境界现前,知道这个在考试了,《圆觉经》的功夫:“离”要拿出来用了,舍的功夫要拿出来用了,保持平静、保持忏悔:我对不起你,不是你对不起我。明明是我们对人有恩,我们也要想:不知道我有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对别人有恩,不要讨人情;别人对不起我们,我们不要跟他计较,二十四小时都一直想:我有没有对不起你?还要注意,不要讲别人的坏话,你如果讲别人的坏话,人家会传来传去,这样会制造自己的困扰,因为我们人这张嘴守不住话,除非你自己不讲。若欲人不知,除非已莫讲;这是我自己编的啦,没有这一句,是我自己编的!一切都进入圆满,究竟解脱,[本科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竟。己一长行竟。]“不俱”就是不存在,幻觉也没有了,就是连那个觉也没有。这段你要注意看!翻到后面: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一切都平等的意思,无相。再不肯下功夫就没用了,枉费我讲得口干舌燥!因为很多众生都只是在文字上打转,整天都是在听结缘的而已,不是在听下功夫的;如果肯下功夫,样样都无碍!众生有两种:烦恼、颠倒梦想;菩萨有两种解脱:自在、无碍,你有办法做到这样吗?对不对?很简单的道理啊!不要看别人的过失,二十四个小时都看自己的缺点,别人的生死与我们无关,天大地大的事都没事!

[己二偈颂(分二)庚一 标颂 二 正颂

庚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重宣就是再一次的宣说前面讲的道理。[而证偈言:】

此义,即长行如来所答,幻从觉生,幻尽觉满,离幻显觉,幻觉不俱诸义。一标颂竟。]就是说:没有幻,也没有觉,因为幻才立这个觉,觉也不可着。所以说:幻觉不俱,不俱就是双离的意思,也不可以执着有一个觉悟。

[庚二正颂(科同长行,故不重列。)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注意!这个“如来”不是指佛陀,是指我们人人心中的本性,圆觉的妙心。[圆觉心建立。】]说:普贤!你要知道,一切诸众生无始劫来,幻化出来的无明,都是从诸位每个人心中的本性、圆觉的妙心所幻化出来的,也就是从加深心所建立的。

[此告以当知,非普贤不知也。以普贤明知故问,乃代众而问,]这是代替众生发问,请佛陀回答,令众生能得利益。[佛告以当知,实告现未菩萨当知也。]现在与未来的菩萨要知道。[一切(去声)诸众生,通指九法界众生,]六凡三乘,[以三乘圣人,]声闻、缘觉、菩萨。[枝末无明虽尽,]枝末就是见思,见思无明虽然尽,但是,[根本无明,犹未尽也。无始幻无明者:以无明无因,]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我们有无明。为什么有无明?无明无始劫以来。为什么会有无明?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就是无明。你为什么不知道文殊讲堂在哪里?不知道路怎么走,为什么不知道路怎么走?就是不知道啊,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无明没有什么原因,[故称无始。最初一念妄动,]一开始一念,“最初”是一种假设,一念妄动。其实佛教它本来就讲无始无明,只有为了形容起见,所以,说最初一念妄动,[无有初相可得,名曰生相无明。亦无生处可得,]因为它是幻化出来的,就像晚上做梦,梦见你去某一个地方,醒来之后说:我要去找那个地方!没有那个地方啊,无生处可得。[无生则无因,无因故无始。幻者,不实之谓也,以本末二种无明,]“本”是指根本无明;“末”是指枝末无明。因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两种无明,[皆无自性,]皆无自性就是无永久性,只是暂时覆盖本性、遮蔽了本性;皆无自性,没有一个体性。[故名为幻。

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者:以普贤但问离幻之法,未问起幻之源,]“之源”就是原因。[故此示之曰: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诸字,助语词。]帮助。[如来二字,当约义释,莫作佛解。何以故?因佛幻尽觉满,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故不可说无明从果上如来,圆觉心中建立,祗好说从如来藏,圆觉心建立也。圆觉妙心,在众生迷位之中,名曰如来藏。]这个“藏”就是孕育着如来的德行,含藏的意思。名如来藏就是说:含藏有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本性;如来藏反过来读,就变成藏如来,蕴藏着如来。[如者,不变义:来者,随缘义;藏者,]这个“藏”如何藏?[含藏染净诸法。由含藏染法故,无明得依之建立,虽为染法所依,随缘也。不为染法所染,不变也。故《楞严》云:此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经名为清净觉相,又曰净圆觉心。]清净又圆满觉悟的这一颗心。

[【“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就像虚空所产生的花,花藉着空来显示这个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虚空本来就不动,不因为花现花灭而改变;我们的本性也是如此,不因为无明有、无明灭而改变。

[此举喻无明无体,]所谓无体就是无自性。[犹如空华,因眼病之人,见亦成病,]眼睛生病的人,看到的也是有病。[依清净虚空(喻圆觉心),妄有华相发现。]眼睛的病如果痊愈了,[病眼若愈,华于空灭,]虚空产生花,虚空的“华灭”,[任从眼病眼愈,华生华灭,而虚空本性,始终不动。]你如果会修行,只要保持离一切相,保持如如不动,一切世间的事情都解决了!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最尊贵的就是这颗如如不动的清净心,就是如此,最尊贵的!要离一切相,在圣者来讲,叫做任运自如;如果是凡夫,就要返观,返回来,入流亡所。圣人叫做保任的功夫到家;保持任运自如的功夫,叫做保任。因为他离一切相,当下就如如不动。凡夫如果没有办法,很简单,我们用感恩的心,一直感谢他;这样子,转个念头。因为他成就我们!一切事情虽然还不能达到不动,不过,烦恼已经可以说没有了。譬如:有一次,我晚上十点多开车经过二圣路,碰到一个国际商工的学生;他是一个念夜间部的年轻人,他摩托车骑得很快,我的车速大概是二十几而已。他违规闯红灯,很快速度的闯过来,一擦撞之下,他整个人飞出去,眼镜摔得粉碎,摩托车也坏掉,我的车门也被撞得凹陷下去。结果他爬起来之后,竟然比我还凶!他闯红灯、速度七、八十,我时速只有二十几,他闯红灯竟然比我还凶。他以为我没有驾照,不晓得我早在民国七十三年(1984)就考取了,还想吓唬我:你为什么开这么快?我说:我今天如果开得快,你早就被撞死了!我说:不如这样,我们不要破坏现场,叫警察来测量!他听到我这样讲,吓了一跳。我说:你念国际商专,我也曾经在国际商专教过书,不然问你们校长,以前我也算是老师呢!他的眼镜都摔碎了,火气很大,我赶紧问他:你有没有怎么样?我看我赶紧扶他,以为我自认理亏,不知道我是慈悲,真是愚痴的人!后来很多人围过来看:唉呀,你这个年轻人闯红灯,我们都看到了。幸好你撞到的是出家人,如果今天撞到俗家人,只怕会被打死!我想:幸好,幸好!我说:你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有没有受伤?我赔你医药费。他听到我要赔钱给他,以为我没有驾照,我马上拿出驾照来:你看清楚。后来我想:既然撞上了,只能退一步想:幸好他没有死,事情就比较好解决,他还能爬起来跟我大呼小叫的,算是很有福气了;万一撞得连叫都叫不出来,那就完了!那就是死了!只要还能吵架,都没关系,他跟我吵架,我很高兴,因为至少他还能大呼小叫的,幸好!顶多是车子修理一下而已。所以,那时候我就有学佛的思想,我们出家了,就有佛的智慧,知道转个念头。如果是其它世间人,车门被撞得凹陷,绝对要叫他赔偿的!或是抄那个学生的学号,寄给他们校长开除他,竟然还这么凶!他可能没有驾照,就变成他怕我了!所以,有学佛的人,有佛教思想的人,遇到任何事情,他一定比较能够退一步想,烦恼一定会比较少。所以说:虚空本自不动,虽然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还没办法做到像佛陀一样;不过,我们有这种解脱的思想。

[【“幻从诸觉生,]幻化是从诸觉,就是我们圆觉的妙心产生。[幻灭觉圆满,]幻如果灭,一切无明幻化出来的东西,就是以幻来灭幻,觉则圆满。[觉心不动故。】]我们如果有智慧,来灭掉这个幻化出来的东西,我们就会圆满,那么,觉心就不动。

[此以法合喻,解释前疑。幻,指本末无明;]指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诸字,助语词;]就是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亦即,幻从之于觉悟而生。[觉,即圆觉妙心。]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谓本末无明,皆从圆觉妙心,随缘而生。生本不曾生,]这是错误的东西。所以,人生是连续的错误,人生是一幕幕连续的错觉,你什么时候离开这个错觉,什么时候就觉悟。[如虚空随病眼之缘,而生空华,]虽然空中无花,有生出花,但是,[生实无生。]我们今天也是如此,有这个肉身,看起来好象是真实的东西,实在是无生,因为一切都是业力、我们的意识所变化出来的肉身。[幻灭二字,莫作无明灭解,当作以幻灭幻,诸幻灭尽解。长行云:幻心还依幻灭,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如是方与下节之文相合。幻灭觉圆满者:幻境,依幻心灭;幻心,依幻智灭;]我们有智慧,就了解我们的心都是妄想。“幻智”,连这个智也不执着。[幻智,依幻空灭;]这个“空”表示不执着的意思,不执着有一个智,叫做幻空。[幻空,依幻灭灭。]依幻灭灭就是指空空,连那个空也要破除。说:一切幻依本性觉而生,[幻依觉生,]一切幻化出来的,是依我们本性的觉性而产生,叫做幻依觉生。[能障于觉,觉已被障,似不圆满。诸幻灭尽,绝待圆融,]这样就绝待圆融。[觉性圆满,不至断灭也。]才不会断灭。[觉心不动者:任从诸幻生灭,]任从一切幻化出来的生灭,[而与觉心无干,]跟我们觉悟的心无关,[本来不动也。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若是彼诸菩萨与末世众生,常应远离一切幻化的东西。[诸幻悉皆离。]无论一切时间、空间所影现出来的境界,或者是我们的心的刹那变化,都应该放下,要用如如不动、清净圆觉之心来过日子,如此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就像木中产生火。[木尽火还灭;]火就熄灭。[觉则无渐次,]只要我们觉悟、顿觉,就没有渐次,没有次第。[方便亦如是。”】]只要你当下顿悟,你觉悟,方便亦如是。

[诸幻悉皆离,则幻尽也。]我们今天不能离幻,所以没办法尽。[离无可离,如钻木出火,还自烧木。木尽则火灭,烟灰俱尽,灭无可灭也。诸幻既离,]一切幻化的东西都无所着了,[觉心显现,]诸幻即离,觉心显现,这一句是禅宗讲的: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善恶都是幻化的!你不思善、不思恶,都是离善离恶,一念不执,觉心就现前,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那就是惠明你的本来的面目,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即长行所云:]整部《圆觉经》都在讲这一句话:[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你如果了解世间一切都是幻化出来的,你就离开。离开不是逃避,注意!这个即离就是舍,内心无所住,不执着的意思,离不是逃避心,或者逃避这个境,你逃到哪里呢?你逃到这里有心跟境,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心跟境也现前啊!它不是这个意思!知幻即离,就是要舍掉这一些错误的执着、错误的假设、不必要的麻烦、烦恼,离幻即觉。所以,禅宗讲的,都是一念马上证得本来的面目。[觉则无渐次者:]如果你觉悟的话,你就没有所谓的次第。[既已离幻,当下即觉,]禅宗里面讲:言下大悟,就是这个意思,当下即觉。[自无渐次之可言,]当然就没有次序可说。[方便亦如是。此句追颂,]追颂,重复前面进过的。[既已知幻,即离诸幻,不劳]就是不必麻烦,[再作方便。]不求任何方便,当下就离。[如前喻如梦身生疮,]恶疮,在梦中[求医施治,]时间一到,从梦里醒来,[既知是梦,疮不可得,何假方便求治也。一征释用心竟。]只要你觉悟。整部《圆觉经》就是一个一个菩萨起来发问。

[丁二广明行相

戊一四问答通明观行上根修证

己一开示观门同佛

庚一普眼启请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叉手就是合掌,[而白佛言:】]就问了,请教世尊。

[一普眼启请竟。

庚二正陈问词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也就是次序,[云何思惟?]这个思惟,不是世间所谓的思想,不是分别心的思惟,乃是八正道的正思惟,简单讲:是智慧照察,用智慧观照。你如果把它当作我们的思想,坐着在想事情,这样就不对了,那是散乱独头意识,跟这个内观智慧又不一样。思惟简单讲:就是回光返照。如何回光返照呢?[云何住持?]这个住持就是《金刚经》讲的:如何安住其心?云何应住?怎么住?“住”就是安住,“持”就是任持,任运自如而不失。意思就是:如何住持?这个“住持”不是寺庙的领导人,而是要如何将我们的心安住?要如何使我们的心一直不会遗失?任持,任运的持续下去,有正知见。要如何安住我们的心,使我们这颗心能够坚固,“持”就是持续下去,坚固道念。[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众生没悟,要用什么方便令众生开悟呢?

[大悲世尊:赞佛悲心平等,所以称大。]称大,所以,我们看到很胖的人,都叫他大菩萨,只不过这个“大”字拉得长一点。[愿为下,备陈问意。]“备”就是具足,要陈述那个问的意思。[因闻前二章,悉谈顿教法门(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轮转就是生灭,你知道虚空所产生的花不实在,你当下就不会落入生灭的念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既然知道世间、人生宇宙都是虚妄的东西,当下你就离。[皆顿悟顿证,不历程途,]不用经过一切的次第,[不落阶级,]阶级就是我们所讲的阶梯,一层一层的楼梯。[一超直入如来地。若是上上根人,尚嫌多口,]上根之人也是这样。以前有一个禅师,问徒弟:什么是佛?徒弟就比自己,意思我就是佛。他的师父啪(打):你是佛吗?徒弟想一想:的确,我不是佛!无言以对,就走回去,也不了解意思。接着叫第二个来问:你看师父整人有多厉害!什么是佛?报告师父!佛就是觉悟的人。啪!觉悟的人,哪里可以言说呢?他跑回去坐着。接着叫第三个问:什么是佛?他想:比自己也不对、讲觉悟也不对,就静静的不说话,啪!佛如果像你这样不说话,要怎么度众生啊?每个讲的都不对!意思是说:开悟,你怎么讲都对;他知道徒弟没有开悟,怎么讲都挨打,因为一定不对!所以说:讲话想要赢开悟的人,不可能!因为他正说反说都一定对。为什么说:佛开大智慧?大法师或者是大善知识,你怎么讲都输他?的确如此,禅师这样讲不对吗?对啊。禅宗在对话,有时候境界够的话,是无需言语的。以前禅宗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徒弟离开师父,师父很久没有徒弟消息了,想试试看徒弟是不是开悟了!于是叫人写一封信给他,信上写:以前我教你的即心即佛不对!我现在有更好的法门,请你回来一趟!叫人拿去给徒弟,要试试看他是否开悟了。徒弟一看信说:这个老秃头,乱乱讲!徒弟在信上写着:老秃头乱乱讲!又叫人把人送回去。他的师父看了之后哈哈大笑,徒弟已经大彻大悟了!如果是没有开悟的师父,只怕就马上拿刀子去找他算帐了!禅宗的对话,我们凡夫是怎么听也听不懂,你怎么悟也没有办法悟到。意思是说:你有更好的法门,我还是即心即佛,还是这样修。最好的就是即心即佛,哪有更好的法门,傻瓜!骂他老秃头,意思就是说故弄玄虚,胡言乱语,即心即佛,这才是究竟的修行法,哪还有更好的办法?其实,他也知道师父是大彻大悟的人。但是,禅宗的语言,说真的,不是我们凡夫轻易能了解的。[但根器稍劣者,若无方便渐次,何由悟入?故乘机发问,欲请如来,为顿教菩萨开方便门也。请云:愿为此会,同入三昧,诸菩萨众,及为末世,求大乘众生,演说菩萨,因地修行渐次,于无次第中,指示次地进修之法。云何思惟者:非识心分别之思惟,乃八正道之正思惟,以智慧照察,如何用心,方知身心是幻。云何住持:谓如何远离诸幻,方得觉心不动,而能安住任持也。凡众生未悟净圆觉心,作何种方便,下手用功,普令开解悟入。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没有一个恰当的方法。[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他听到佛如来讲三昧这种功夫,也就是这种修行,心会产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根机不够就是这样,悟不了。

[此述请法所以。]“所以”就是原因,这就是描写请法的原因,[若彼众生,指现未菩萨。倘无正方便,]没有方便法门,[则无门可入。]你就无门可入。[方者,法也;便者,宜也;即对机便宜之法。]对应根机用最便宜的办法,方便下手。[及正思惟下,略正住持,]略正住持就是简单为他开示什么是安住,怎么样能够任持。[即最初下手,安心止观工夫。]止是定,观是慧,定慧的功夫。[虽闻如来,说此如幻三昧]虽然听到如来说如幻的三昧,[(即前说离幻法门,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即能全身安住,神通大光明藏中),]就是本性。[心中反生迷闷(迷者不了,闷者不通),安望其能悟入哉!]“安”就是怎么能够希望他悟入呢?因为根机不够。根机够不够,你都叫他念阿弥陀佛,这样就对了!现在也不用管根机够不够,叫他全部念阿弥陀佛就对了!如果要修止观的功夫,譬如说:很多人在讲话的时候,我们插话,万一我们一句话讲错了,迁怒到对方,你学这种功夫,马上收回来,不讲话,微笑。不要一张脸象木头一样僵硬,微笑,你试试看。是非就停、斗争就停,统统停,还能培养我们的定力。有一个人妇人说要来请教师父问题,来就问:师父!请问如何修定?我都还没开口,她就抢着说:师父!修定是不是心不散乱,一直诵经、一直念佛用功?我以前这样做,真的很轻安、心很定,心很欢喜,我认为这样就是定了!就一直讲,我还没回答喔。原来是要来问我,结果换她讲给我听!后来,她讲了很久,我都没有回答,她一直抢着讲,我就说:不好意思!我现在没空,还有事情要处理。她看师父没回答,就回去了!这个人根机很利,隔天她又来了,说:师父!我向您求忏悔,一切法不可得,我昨天向您问定,其实我就是不定,以师父的心境就是最定。我说:连定的观念都不能有,有入定就有出定,出入是生灭法,不是无为法。马上拿一个红包出来,她说:赞叹,赞叹!你来,你既然说要问定,你这样就不定了。我没有回答你,我一切无所着,心就比你定。一切法都是生灭法,无所住,就是这样。这个无所住,很多人搞不清楚。有一个菩萨,男众来问:师父!我怎么想都想不通无所住的意思!我说:无所住就是不分别。他说:师父,不分别,那我坐着都不要想。我说:这样也不是叫做不分别。师父!您不是说不执着、无念就是无所住吗?我说:这样不对,那么,晚上睡着的人,晚上睡觉没做梦的人,这样他也是无念!他说:师父!到底无念、无所着是什么意思?我说:无所着就是每一秒钟都知道;用时间的最短来形容。每一秒钟都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生,不生不灭,虽有生灭,当体即空;每一秒钟里面,都活在无量无边的快乐、安祥当中;每一秒钟里面,都是用无分别心、智慧心在做事。他说:师父!无所住就变成无念,无念就无心,这样要是用什么心来做?我跟他说:今天就算讲到死去活来,你仍然不悟!因为不悟的人,说无念,执着无念;说有念,执着有念。众生,说无念也执着;说有念也执着,这是心境的问题。圣人说无念,他知道无念是智慧之心;说有念,是清净的本性所产生的妙有的有念,有念无碍无念;无念发起妙有的有念。有念是空性当中的妙有;无念是透视中的智慧,有念无念看你怎么讲都没关系,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想做佛,想学佛,我们为什么不试试看,用一天试试看。你在一天当中,从早上睡醒,起床、刷牙,你都清清楚楚自己在做什么,每一分、每一秒都警告自己:不要生气、不要贪心,每一分、每一秒看出去,每一个都是你的大恩人,过一天那种圣者的胸量是什么。哪一天你如果遗失三万块,你也不会执着;哪一天无论别人怎么毁谤你,你也不执着;哪一天无论中爱国奖券五百万、大家乐五百万,你一觉到天明,你也无所着!你为何不享受一天佛陀的日子是如何的过法?智慧是最好的枕头,它可以让你安眠。没有智慧的人,他就是一种惩罚。我们只能睡在床铺上,无法睡在智慧法身上面,我们一直迷茫。有了智慧,你就拥有一颗安祥的枕头,夜夜睡的很安祥。凡夫众生来到这里,他一直要问本性是什么东西,正说反说,他还是不懂!众生的惯性意识,他很执着,没有办法!我用尽一切语言跟他开示:佛性本来具足、不取不舍、不寻不求、不回忆、不惆怅、不盼望,它没有时间表。就算有时间表,每一个时间表都是零。停止在本来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如实相、如实如知。一切如是知、一切如是相,就是无所住心。如果这样讲还听不懂,干脆去超市买饮料喝吧,没办法了!

[【“愿佛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愿求我佛发慈悲心,拔其迷闷之苦,与其悟入之乐,]“与其”就是给修行人能够悟入的乐,这个乐,喔!那没有办法形容,如果一个人了解本性,一切法不可得,以无我的心来行于世间,哇,那快乐得不得了!我们找到本来的面目,日子就不得了。为什么呢?因为由你本地风光所散发出来的,你想想看,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欺骗你。当你拥有无量无边悲心智慧、般若智慧的时候,所散发出来的,这个世界是何等的世界!你想过这个世界吗?由一个有般若大智慧的、拥有大悲心的人,所散发出来的都是平等、没有高下的世间,你能想象这是何等的空间吗?同学们如果做不到,先学无所执着,加大悲心;人家是咖啡加牛奶,我们用般若加悲心。[权巧施设,于无方便中,假说方便;即是于此圆顿,如幻三昧,本无阶级次第中,说出次第进修之法,令得悟入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问词竟。]也是一样,礼貌不能免。

[庚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修行的次第。[思惟、住持,]用智慧观照,要如何安住我们的身心,要如何任持不断。[乃至假说种种方便。]乃至用假说,说出种种的方便,[汝今谛听,]你要好好的听,[当为汝说!”】]这段文字很简单。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重赞善哉,现未获益。善男子!汝等乃能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因地渐次,于无渐次中,以指示渐次进修之法。思惟,非意识分别,乃正思惟,身心是幻。住持,乃安住任持。远离诸幻,乃至假说种种方便者:于圆顿如幻法门,无方便中,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三如来赞许竟。

庚四承教静听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听而。】

庚五正答所问(分二)

辛一长行二 偈颂(辛初分四)壬初 起行方便二 观行成就三 顿同佛境

四 结合问词

壬一起行方便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个“如来”不是指外在的佛;你若要说外在的佛,也是我们本性的佛,一样!你欲求我们本性的佛,或是一切十方诸佛证得的如来本性,[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还离诸幻。】]注意!佛才是厉害:应当正念,就是你想契入,首先要有正知正见,不然远离诸幻就变成断灭。所以我说:佛陀讲经,不多一字,也不少一字。

[此为新学(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修大乘众生,]简单开示[略通]“通”就是开示,通达。开示[一线消息,]令你通达。[假说方便,以明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者:谓欲求十方如来,本起清净,圆觉因心者,应(平声)当直心,正念真如。]应当直心,这句话含意很深,什么叫做应当直心,正念真如?就是不扭曲、不弯曲、不错觉、不要绕道、不要废时,直接;直接就是离一切相,不必言说,不必思惟,那就是无为法,就是正念真如。而我们凡夫没办法正念真如,我们都是正念分别,清清楚楚在分别,分别就会扭曲跟错觉,推论跟猜测。有一次,中部一个信徒,以前也是大护法,也是挡不住几句闲言闲语,不知道谁跟他讲了什么,他打电话给我:师父!人家说你出国去欧洲都戴假发!你听了会不会觉得好笑?我们一起去欧洲的有三十几个。我出国戴假发,然后三十几个徒弟看我戴假发?这种事难道还要用是真是假来判断吗?我只有一笑置之。我也没有解释什么,我说:用一点智慧,比较不会活得那么痛苦,用一点智慧,一点点就好!意思是说:你稍微想想看。唉,真是什么毁谤的话都讲得出来,就是这样,没办法,众生嘛!因此学佛,我告诉诸位:要先学不受任何境界影响,对法,依法不依人,依智慧般若,永远不受任何人影响。这不简单!在《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中说:要修信心不逆,就是不退转,要修一大阿僧祇劫!光是修对三宝信心不动摇,要修一大阿僧祇劫!要对一个善知识信心不动摇,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因为你如果信心不逆,就是正念真如,你不退了。正念真如怎么会退呢?你如果正念真如就不退了!信心是一切最重要的开始,没有信心,一切都免谈!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我们不要住得这么痛苦,师父告诉你好几遍了,对我有信心的人,你来;对我不有信心的人,平等平等,你好好修行,君子断交,不出恶言。我不毁谤你,你也不毁谤我,这才是君子的态度,何况说我们是修行人!我都将外面离开的当作是菩萨,他们都比师父厉害!我是凡夫,我已经跟你们讲过一百遍了,我是凡夫,按照经典这样念而已,我这样念,如果你发现经典错误,是圆瑛法师要下地狱,不是我,因为我照样念嘛,照这一本念。所以,人家说:师父!您很会讲经!我说:你说错了!是那些法师在讲,我只是照着念,我这不是叫做讲经的法师,我这叫做照着念经典的法师才对。照着念,照着经典解释,没有我自己的意思,这不是我的意思。我告诉你们:我是凡夫,他讲的这个是佛的境界,我做不到,没办法!但是,互相勉励,至少我还看得懂。[正念,即不起诸念,即是正思惟。惟是一心观察,]“惟”就是只、但的意思,你只要当下这一念观照,[必欲知此身心是幻,又欲远离诸幻,正念为方便之始,亦即起行之本也。]末法的众生,别说是圣者了,末法,佛教界里面都有这样的感慨:实修的高僧大德少。实修就是实实在在有证悟到那种功夫的,在目前来说很少!弘一大师就很感慨,弘一律师就讲了:末世的众生,知见正确已经很难得了!在这个末世,你要找一个有修有证悟的人,可以说几乎等于零了。近代的高僧广钦老和尚那就没有话讲,这是公认的。到现在,在目前来讲,佛教界也是感慨很大。在佛教界中,有修有证的,也是凤毛麟角,微乎其微!在今天来讲,能将知见,调整成佛的正知见,不要搞错路线,这样就已经不简单了!讲起来很悲哀,末法众生要找一个正见的,不要让你走错路,那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我看《大智度论》很感动,感慨很多!《大智度论》把戒律列为权教,不究竟法,律学要加上实相法,是究竟第一义谛法。《大智度论》说:若有人能弘扬正法,当知是难得的善知识。不应观善知识的过失,应当亲近供养,无量的恭敬。何以故?善知识难得故!你看《大智度论》赞叹善知识的伟大,哪有我们今天,认为法师都不能有一点缺点、不能有一点点污点,不然就开始拼命的攻击你,哪有像我们今天的众生?《大智度论》实在是我看过非常好的一部论典!我们以前逢甲大学,有设一个《大智度论》的研究,分组讨论、研究《大智度论》,因为这一部论非常好。但是,这部论太长了,一百卷,十本,有的印得比较厚,四本;印得薄一点,十本。我有打算要讲《大智度论》,因为太棒了!所谓《大智度论》就是解释《大般若经》,就是问答、问答。般若是出生诸佛之母,你想想看,可见《大智度论》有多么的重要!你说一个出家人,在家我不敢讲!一个出家人,他的一生一世没有看过《大智度论》,跟眼睛瞎掉一样,跟没有眼睛一样!为什么?般若是诸佛之母。我们这些出家人,一定要看《大智度论》。但是,也不晓得看不看得懂,我想是看不懂的居多,因为《大智度论》真的很难,当然,也有简单的!今天师父跟诸位讲这段就是说:你要引起正念,要正念真如,要先建立信心。要先建立信心,要对善知识一切信任,这样才有办法,不然没办法建立。[又正念者,无念也。《智度论》云:有念,是魔业;无念,为法印。又正念即离念也,远离一切虚妄念故。如《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你如果能离一切念,你的心就跟虚空一样。所以,如果有人来我面前讲是是非非,我都告诉他们:一切因缘、一切因果,自有定夺。你要永远记住师父一句话:你不是因果的执行者,我们不够资格论断别人的因果、是非善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够论断别人的是非善恶,因为因果是公平、超越的。也就是因果自有果报在处理,你论断别人,换你造口业。永远不要看众生的过失、永远不要看你亲近的那个师父的过失。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样你就入道了。如果你没办法做到这一念,走到哪里都讲你师父的坏话,那你免谈了。第一个就是大石头嘛,大石头卡住!一个大彻大悟的禅师,有一次,一个徒弟对一件事情看不开,这个徒弟叛逆性很强,禅师就拿着一支拂尘,要让徒弟开悟。徒弟来,禅师就问他:什么是无念?徒弟就不讲话,沉默,以为沉默是无念。师父就用拂尘敲下去:沉默也是执着!这个徒弟叛逆性很强就说:师父!你做到了不执着吗?师父又敲他一下:师父执不执着,跟你的生死有什么关系?徒弟顿时哑口无言!意思是说:师父要先没有执着,他才没有执着,这样法就不通了,听懂了吗?师父要先做到不执着,我才开悟!脑袋坏掉了,人家是依法不依人,你是依人不依法!不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本来的面目,你何必干涉你师父执不执着呢?你师父有没有这种功夫,我们依法嘛!所以,有的徒弟走过师父,就是这么了不起!为什么?他如法修行,就比师父更厉害了!你说师父很伟大,我说不厉害,依法的人最厉害!一次一个验尸官讲过一句世界上很伟大的话。美国有一件谋杀案,请了很多人去检验、勘察现场都查不出原因,后来请了一个日本的验尸、命案鉴定专家。勘验现场时,其他的政府高级官员也都在现场查,鉴定第一现场、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结果答案出来,美国的判断错误,这个日本的判断是正确的。就赞叹这个日本人说: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象你这么聪明?这日本人讲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犯罪,你就比我更聪明。太了不起了!这实在太厉害了!这样听懂了吗?如果你不犯罪,你就比我更聪明。不犯罪,你就不要用到我来嘛,真的!我也告诉诸位:如果你没有烦恼,你就比我更有智慧,就是这样。不是师父行,有时候,徒弟比师父更行!说不定在些孩子当中,有几个已经开悟了,还没有考验看看不知道,找一个时间来印证一下,印证看看是不是开悟了?不知道有没有消息?万一问起来说:某某人有没有消息?师父,有消息,他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起来说他开悟了!喔!晚上讲的,那不算。[又正念者,无念也。《智度论》云:“有念,是魔业;无念,为法印。”又正念即离念也,远离一切虚妄念故。如《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离念相,即净圆觉心之相,故嘱以]告诉他,交代好。[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壬一起行方便竟。]底下就教大家如何修行,如何观照。第一、教你持戒,然后才有智慧,没有持戒就没有智慧。

[壬二观行成就(分二)癸初 戒定 二 观慧

癸一戒定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奢摩他就是定,先依如来所教的修定的方法,怎么样才能定呢?[坚持禁戒,]坚持戒律,不要犯戒。[安处徒众,就是让这些修行的菩提眷属好好的相处,好好的相安;徒众就是法侣,修法的伴侣。好好的安排,好好的互相勉励,[宴坐静室。】]“宴”就是静的意思,静坐在一个清净的室里面。

[此文承上,]根据上面。[要离诸幻,须依戒定慧,]我们若能持戒,心就定;如果每天做坏事,心怎么定呢?你每天做犯戒的事,心如何定呢?这怎么可能?没有定,当然就没有智慧。[三无漏学,于无渐次中,方便渐次而修。先依如来,奢摩他(此云止)行,即定学之行。以此为先者,必先制心一处,方可无事不办也。]今天我要鼓励在座诸位:因为我们今天正好诵戒,如何才能定呢?广钦老和和尚有开示,我觉得这句话开示得很好,来跟大家勉励一下。广钦老和尚说:我们要将一切世间有的东西化作无形的,要去顺便把它消化。这句话学问很大,我实在是实修的高僧大德才有办法讲这句话!意思是说:我们要将这世间有的东西,就是执着,化作无的东西,自己去消化。至于要如何化,就要靠智慧了。你今天有纷争,要用智慧将它抹消;今天看法不同,用智慧将它抹为平等,把它化掉。这个智慧是消化剂,要把有的东西消化掉,不要卡住了,这样你的心就有定。在世间千百万种有的东西,都会使我们产生执着、痛苦,我们要把它消化,化作无。你如果能将天地万物、一切执着化作空,这样你修行成就的日子就到了,成佛的日子就快到了![以此为先者,必先制心一处,方可无事不办也]无事不办就是没有一件事情不去完成、不去究竟,要将这个心置于一处。[《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室,端坐正意。]修定的人应该安住于静室,端坐正意。[不依气息,]就是呼吸,不依照呼吸。[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不依见、闻、觉、知。”如是,]统统放下见、闻、觉、知就是六根;地、水、火、风就是内四大、外四大(一切山河大地)。简单讲就是不依内、不依外,[名依奢摩他行。]也就是先禅坐,自己端坐观照,一切法不可得,以无所住的心。[坚持禁戒者:禁,是禁止,属止持。戒,是戒法,兼作持。]止持是消极的持戒,自我持戒叫做止持。积极的利益众生,叫做作持;作持就是我们所讲的羯磨,也就是要羯磨才能利益众生。我们讲:毘尼作持,就是羯磨。[谓四重律仪,]四重律仪就是比丘戒,杀、盗、淫、妄,就是五戒的前面四条戒。[三聚净戒,]摄律仪戒,就是一切时间要有威仪;摄善法戒,就是一切善法都要修;饶益有情就是说:宽恕一切众生,天聚净戒。以前广化法师把一间精舍取名为三聚精舍,结果怎么住都是三个人,老和尚说:唉!真的是三聚精舍,三个人聚在一起的精舍!现在的年轻人,都想要自己创立一间住,到最来全部都跑光光,最好只好拜托别人去住,到最后没办法,只好拿钱请人来住,没办法。没有德行,度不了众生,住到后来,变成自己孤单一人。[十无尽等戒。]十无尽戒就是十种菩萨的根本戒、重戒。一、杀;二、盗;三、淫;四、妄,这个都一样的,这不必讲。菩萨戒前面四条戒、十重戒前面四条戒,都是一样:杀、盗、淫、妄。第五条、受过菩萨戒的人,不能卖酒,沽酒戒,“沽”就是卖。受五戒不能喝酒,受菩萨戒不能开店卖酒;出国不能为为带酒;在家不能买酒给父母亲喝,不能为人买酒,统统不行!受过菩萨戒,手拿酒,五百世无手;无手不是说被人砍断,是指出生做蛇、蚯蚓那种软绵绵的,五百世。第六、说四众过,说出家的罪过,犯重戒,说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在家有修行的人、正信的,都犯重戒!何以故?为什么?会断众生的慧命!很简单,我问诸位一句话:你今天在路边看到人家在喝酒、吃狗肉,我问你:他们这样有罪吗?罪重不重?有!他吃狗肉、喝酒啊!我再问你,一个在佛门里搬弄是非的人,人家本来要信佛,他却尽说些坏话,挑拨离间,断众生的慧命,依你看,哪一个罪比较重?当然是断众生慧命的罪比较重!为什么?他无量劫来的这个因缘,能够掌握的就是今生今世,今生今世高好要学佛,你却跟他讲三宝的坏话,断他的慧命,这笔帐要怎么算?无量劫来,今生被你两、三句话就断掉,不来学佛了!我告诉你:你宁可去吃狗肉、鸡肉、去喝酒,去杀、盗、淫、妄,假设说了,就是不要说四众过!何以故?断佛的法身慧命故,会断众生的慧命。这个举例是不得已的啦,你去杀人放火、掳人勒索、强暴,这个都可以忏悔;说四众过?我常常说,想要佛教兴盛,引人入佛门都来不及了,为什么你偏偏要讲这些呢?所以,第六条菩萨戒列为根本大戒:说四众过。第七、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毁谤他人,这是犯菩萨戒的重戒。自赞:自己赞叹自己,毁谤他人,犯菩萨戒的第七条重戒。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已德,隐他人好事,这不名菩萨,是菩萨波罗夷罪,自赞毁他,毁谤他人。第八、悭惜财法,主是吝啬,不布施财产、不布施佛法,都犯菩萨重罪。甚至毁谤布施、毁谤说法之人,都犯菩萨戒第八重戒。在座诸位,你要判断一个人很简单,跟你在一起的这些同参道友、学佛的人,广钦老和尚讲过一句话:学佛的人,人家如果要来你面前讲一切是非,你就说:对不起!我现在没空,我要去拜佛。广钦老和尚教你这个方法。就是说,别人要来我们面前讲一些闲言闲语,你就跟他说:对不起,我现在要去拜佛用功了。我们今天诵戒,正好诵到这一段广钦老和尚开示的。《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讲完,我要讲《广钦老和尚开示录》,这个非常重要!这本书很重要。每一句你都看得懂,很简单,不过,句句都是心地功夫,诵完之后,心很欢喜、知足、安祥、快乐,互相勉励。第九、嗔心不受悔,就是嗔恨心不接受人家忏悔的,简单讲:不接受人家忏悔,犯菩萨戒第九条,就是说:对方做错事情,他来跪在你面前求忏悔,你要原谅他。你不原谅他,由嗔恨心,犯菩萨戒第九条。就是说:你不可以不原谅众生。第十、毁谤三宝,第六条是说四众过,是包括在家,现在这条不同,谤佛、谤法、谤僧,所谤的:哎呀!这个法不是正法!谤正法非正法!谤佛是怎么样、魔啦,谤出家人。你想想看,十条当中,毁谤罪就有两条![四重,通大小乘,为一切戒根本。能持四重,皎如冰霜,]“皎”就是白,[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就是能够持戒,持得像雪一样的清净,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其他的就不会产生。[又一解:]另外一个解释,[先修奢摩他行,]就是定。[一念不生,众戒具足,故曰坚持禁戒。]其实到最后,还是心地的功夫,还是一念不生。[此则即定之戒也。安处徒众者:即同修法侣,安心办道,共处一堂,互相策励也。]这个“宴”也是静,也是静坐。[宴坐静室者:宴然安坐,以摄其身,身住则心安。所谓“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憺”就是定。[未曾有散乱。”静室,即阿练若(此云无喧杂),]不吵杂的地方。[令工夫易成就也。又宴坐静室,必先坚持禁戒,此则由戒生定也。]由戒生定,[初戒定竟。

癸二观慧(分二)

子初明二空观二 明法界观(子初又分二)丑初 破执 二 显理(丑初又分二)寅初 我空 二 法空

丑一破执

寅一我空

【“恒作是念:]我们常常要作这种念头、作这种观照,作什么观照呢?[ “我今此身]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所谓发毛]头发[、]身上的[爪]指甲,[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垢色”就是垢腻颜色、不净之色,不清净,这些东西都是不清净的四大所组成的。以上都是地大,[皆归于地;唾]从口而出的叫做唾[涕]从鼻子出来、鼻涕[、脓血、津液、涎]唾液 [沫]就是嘴里面的泡、泡泡的,有空气的口水[、痰]从喉咙咳嗽出来的[泪]流泪,讲到眼泪,女人的利器,我很不喜欢看女人哭,人生也没有什么很了不得的事情,为什么要用眼泪来解决呢?你不会用理性、用智慧来解决吗?我们之所以哭,是因为感觉自己委屈;其实世间也没有冤枉的事情,如是因,得如是果,没有什么好冤枉的事。[、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 ]风会转动,就像我们的呼吸一样。[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我们现在马上发觉到,这是不清净、虚妄的身体,你观照实在没有“我”这个东西。

[此段观身无我。承前文,由戒定所发之慧观也。恒作是念者:此念,即是正思惟,不是六识思念,乃以智观察,非以识分别也。恒作者: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常作如是观也。观察我今此身,乃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所成,假名为我,实在无我可得。此总观,下别观,四大各别观察。何者是地大?]为什么“地”要加一个“大”?注意听!“大”的意思是由这个色身扩大到天地万物,离不开地水火风。所以,加一个“大”,意思就是形容天地万物、整个宇宙,都离不开这四种东西。加一个“大”表示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这四种东西所构成的。何者是地大呢?[地有质碍之相,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骨中之脂)脑、垢色(垢腻颜色),以上皆归属于地。何谓水大?水有润湿之相,唾(从口而出)涕(从鼻而出)、脓血、津液(血之精华内会者为津,外泄者为液)、涎(垂丝下堕为涎)沫(浮聚口角曰沫)]人家说泡沫,讲得口沫横飞,[、痰(咳嗽喉出)泪(悲哭目流)、]其实这范围讲的比较小,流泪的这种情形太多了,有的人是受惊吓而哭,有的人是喜极而泣,而女人是无所不哭,你如果看电视就知道了。所以,女人慈悲、忍辱性较大;但是,自尊心也很强。你如果看电视,差不多都是女众在哭的比较多,我很少看到男众在哭,也是有啦!学佛,人生在短暂、刹那之间,都是一种虚妄的东西。[精(肾之所藏)气(精之所化)、大小便利,以上皆归属于水。何谓火大?火有暖热之相:周身暖相,皆归属于火。何谓风大?风有动转之相,通身动作运转,皆归属于风。四大各离者:非指临命终时,四大各各分离也。乃指作观时,四大各皆归属,谓之各离。四大,乃有坚、湿、暖、动之相,]地就是坚性;水是湿性;火是暖性;风是动性,所以,坚、湿、暖、动之相。[今此妄身,离却四相,毕竟当作何相,我在于何处?若在一大,则三大非我,若在四大,应有四我,岂有是理哉!]你如果要观照四大皆无我,有一次彻因发生车祸,送到台中的加护病房,我跟体慧法师去看他,那些女众在加护病房统统没有穿衣服,头发统统剃掉!想想平日像朵花,打扮起来风采迷人,结果车祸后,有的昏迷不醒、有的断手断脚在急诊,有的头部破裂,怕细菌感染,头发全部剃掉,身上光溜溜的,昏倒,这样躺了一整排。所以,你如果要体会无我,讲真的,去加护病房就一清二楚了,里面没有什么美跟丑的分别,统统一样!我们去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众,大小便无法自理,必须靠护士和他儿子架起来,在众目睽睽之下上厕所,也是一样啊!那时候也顾不得什么难为情了,连爬都爬不起来,没办法,他就是一直哭,一直哭他会死,那时候已经在加护病房了。我们人是在正常的情况下讨论,说我们还有一个我相、我执;你如果去加护病房看那些病人,每个人就像待宰的猪一样,统统平等,全部光溜溜,没有分什么美丑了,统统一样!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无体”,就是没有一个永久性。这个“体”不是本性的意思,就是没有那个质,我们的质是由地水火风所构成的,你说:毕竟无本体,不是这个意思,毕竟无体就是没有体相的意思,这个体就是以质碍来描述,毕竟没有所谓地水火风这些东西,地水火风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这本来确其实实就是幻化出来的东西。

[此示观身无我也。即知知字,与上恒作是念,念字相照应。念,是慧观;]师父一再告诉诸位:我们要用智慧,修行不是靠体力,要用智慧;但是,身体的痛苦,本身若能有所体会,智慧就能增长。自古以来,穷人的孩子都比较成材,穷人的孩子较能成大器,这是事实。修行人适当的痛苦,会坚定我们的菩提心。说我们修行是用智慧,不是靠体力,这是事实;但是,这个身体恰到好处的苦,可以增强自己的菩提心。譬如我们吃过苦、生过病,我们就会更加有同情心。一个人曾经打坐、坐禅,甚至我们曾经精进打过佛七,就更能体会修行当中,肉体跟心的平衡点,保持一个平衡点。今天不是说除了用智慧以外,就完全不吃苦,不是这样。佛所说的苦行,就是说不要超过太大的痛苦,像外道那种没有意义的痛苦。这世间有很多没有意义的事,这种苦是毫无意义的。我看录影带,西南于四川跟云南省有一种婚姻,娶老婆以前,要先饿三天,饿三天之后,从早上睡醒就要背着新娘,要背到日落。新娘不能下来大小便,新郎也不能休息,这样把她背回家,才有资格娶她入门。意思是说:先让老婆压他,使他痛苦,知道以后就会珍惜他的太太。没有智慧配合的苦,那是白费,枉费这个痛苦。不过,恰到好处的苦,更能够有悲心,不然他根本就不能体会。我今天就是因为出身贫困,所以,我很能够谅解对方,立场上能够交换。所以,我们很有慈悲心,我对待员工,虽然薪水比较少,但是,师父的慈悲心没话讲!因为我对她们非常好,都没有意见。偶尔还会买个面包给她们吃,没话讲!我们要适当的痛苦,虽然说是幻化的东西,但是,也要了解那个苦要恰到,有智慧。毕竟无有实体,是慧观,[知,是慧悟。悟知此身,毕竟无有实体,乃是四大和合,而为其相,实同幻化无异。身既叵得,]叵得就是不,不能得到。[我相何在,则知向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者妄矣!]都是虚妄的东西。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加上意识形态所幻化出来的神经系统,以为有六根,[六根、四大,]六根也是四大所组成的。[中外(内也)合成,]“中”就是所谓脱离根;“外”就是六尘,和合,[妄有缘气,]妄有能缘的气分,能缘就是指主动的攀缘,指六识。再解释一遍,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中”就是指六根;“外”就是指六尘,来合成;“妄”是指六识,能缘气,就是说:这个六识虚妄,认为有一个攀缘的意识。再讲一遍,妄有能缘之意识之气分,“气”就是气分,妄有就是六识的分别,以为有一个攀缘的六识,[于中积聚,]在中间产生。[似有缘相,假名为心。】]似,好象有,好象有这个缘相,假名为心。

[此段观心无我。四缘假合,妄有六根者:此承上文,谓四大因缘,假和合之故,妄有六根身相。于无生中,虚妄有生,故曰妄有。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者:身,是六根之总相;]我们这个色身就具足眼、耳、鼻、舌、身、意,所以,六根的总称。[六根,是身之别相。]总合是一个身体,分开则有六根,有差别相。[因要对六尘,故言六根。此四大二字,即指六尘。上六根,是四大所成;六尘,亦四大所成,故言四大即六尘也。中外中字,即内也。内六根,外六尘,根尘相对,合成十二处,由是识生其中,则成十八界。妄有缘气三句,指识心,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积聚,集合的意思。[但似有能缘之相,]像是能够攀缘,[本非实有,故曰似有。根,是识之所托;]所依靠,根是意识之所依靠,就是意识依靠着根而起现行。[尘,为识之所缘。]尘是识所攀缘,[识,乃能缘,能缘虑分别也。本来非心,假名为心而已。心,而曰假名者,以心无自体,仗境方生;境性本空,]没有一个境界。[由心妄执。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皆名为心,皆能缘境。]能攀缘境界,一般都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能攀缘的就是我们的心,其实不了解这叫做妄想心。[而前五识,只能缘本根所对之境。]本根就是譬如眼根缘色,攀缘这个色境;耳根攀缘声等等,鼻嗅香、舌尝味,所以说:只能缘本根所对之境。[如眼识,只缘眼根所对色尘之境;耳识,只缘耳根所对声尘之境,乃至身识,只缘身根所对触尘之境,]触,接触。以前有一个台东来的原住民,她不懂英文。衣服后背写着:kiss me,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个原住民长得很漂亮,别人对着她送吻,她觉得很奇怪。人家指她后面,她不知道那个写什么![不能缘他根所对尘境,]所对的尘境,[其能缘力俱弱。]不能缘其他的根所对的尘境,其能缘力俱弱就是说:不是象第六意识那么强。

第六意识就不同了,[意识,能通缘六根所对尘境,其能缘之力偏强。]能缘的力量特别强,[众生多妄认第六意识,]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为自心相。因此识有二部分:一、明了意识:能缘前五尘之境,缘过、收归意根。]收归意根就是所谓的回忆,[又名同时意识,与前五识,同时而起故。]就是同时起分别心,眼睛看到花,马上分别,知道这是黑、红、青、黄。[又名五俱意识,与前五识,俱缘五尘之境故。二、独头意识:]顾名思义就是单独起来,[不能外缘五尘,但内缘法尘。法尘,]就是落下的影像,[即同时意识,所缘五尘之境,吸入意地,合为法尘。同时意识,只有明了分别,而独头意识,则有计度分别。]同时意识只有明了,独头意识则加上计度;这个计度简单讲就是一种执着,计度就是产生对立的。[种种计较筹度,]我们今天会计较就是这样,[是好是丑,而起憎爱之惑,而造取舍之业,故依业受报,轮转生死。此心是生死根本,最关紧要,故特为说明,令大家认识,不被所误也。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善男子,我们这个虚妄的妄想心,如果没有外在的六尘,就没有分别,四大若分解,就无尘可得。

[此二段,正示观心无我。]我们这个心,实在不是真正的心。[明言此心,虚妄不实,托尘似有,]藉着外尘也显示出来,叫做托尘似有。我们这个心是妄想心,一定要有外尘,我们才了解有这颗心。[若无六尘,此心则不能有,因无自体故也。]无自性,也就是一种幻化出来无自体的东西。[《楞严经》:“佛告阿难!我非饬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此则前尘,分别影事。” ]我解释一下,《楞严经》里面说:佛告阿难,我非節汝,“節”就是强迫,或者是一种命令。我并没有否认你所说的,执为非心,就是一定说那个不是真心,一定说你那个叫做非心。但是,你要注意,但汝于心,但是,你对这个心不了解,你现在要微细揣摩。揣摩就是尽一切力量去思惟、去揣摩、去慢慢体悟,什么叫做我们的真心呢?若是离前尘,前尘是不受到外境的影响,而又有自性的分别的力量,又有分别性,这就是我们的真心。在这里的分别性,就有妙有的力量,透过本性的分别,所有分别都是不分别,意思就是这样。若离前尘,如果离开一切外境,而且自有妙性的作用,这就是你的真心,即真汝心,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意思是我们的意识心如果离开六尘就不存在,这不是我们的真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如果这个分别心、分别的性,离开外面的五欲六尘就不存在,那么,这就是前尘分别影事。这就是分别心所产生的形影而已,不是真实的东西。[(但是托前尘所起分别,尘有则有,]我们第六意识心、分别心就是这样,外面的尘有,能让你分别,就会产生作用。尘有则有就是说:有外尘,你的分别心就有作用,外面的六尘如果没有,你的第六意识就没有作用。[尘无则无,]这个不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真心是不论外尘有无,都有清净的分别心。[前尘如形,此心如影,名为分别影事之心)]影事就是影现在我们意识状态里面,因为意识攀缘六尘,我们以为六尘是实在的,实在的六尘来影现在我们心中,我们一直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佛说:这就是错误!这不是我们的心,我们真正的心不是这个;我们的心是本性,明心见性,清净的心。哪一种是清净的心呢?离开前尘影事、离开五欲六尘,当下还有清清净净的分别心,虽分别,不作分别想,透过平等的本性,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四大分解,无尘可得者:前云六尘,亦四大所成,四大分解(即分离也),尘尚不可得,何况托尘似有之心耶!]!六尘本来就是假的,色、声、香、味、触、法当下就是空,尘尚不可得就是:色就是空,外境本来就是空,何况说去依靠那个空性的外在,而有我们真正的心?那是错误的!何况去托那个空性的外在的东西,不是实在的外尘,相似有的那个心,那根本就不是我们真正的心。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于中我们所缘的尘散开来,各归散灭,毕竟无有所谓能缘之心可见,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能缘之心可见。

[于中所缘尘境,既各归散灭。此二句承上无尘可得而来。所缘既无,毕竟(推究到底)无有能缘之心可见。如《金刚经》所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知此心,亦无有我。而向之妄认六尘缘影,]而过去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亦妄矣。]也是错![一切众生,]都是错认[皆认身心,以为实我。今以正思惟,]正思惟就是用本性平等的观照。[慧照观察,发明知幻之义,]发明就是:你就会悟到、发现,发明,你就会知道知幻的道理。这个发明是显示你就会觉悟,知道幻化出来的道理,你就能彻彻底底[了知身心俱不可得,]统统不可得,[则我执不破自破。]所以,知幻即离,[初我空竟。

寅二法空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意思是说无灭而灭,远离为灭。

[此修法空观。彼之众生,指修奢摩他观之众生。]奢摩他是指定,修定观的众生,这是指奢摩他观。奢摩他是指修定的这个众生,[以智观察外身,毕竟无体,实同幻化,]你如果要修定,要用智慧观照,修定很简单,离开执着就定。离开执着,你的心自然就定,你不用打坐也定,动静一如,你内心二十四小时充满了智慧,身心都是虚妄的。毕竟无体,实同幻化。[则幻身灭。观察内心,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则幻心亦灭。]观察我们能攀缘的心, ,可见连这个心也没有。我们就是不了解身体虚妄,分别心也是虚妄的。[身心已灭,既无能对之六根,]身体都没有,如何有能对的六根呢?[安有所对之六尘,故幻灭亦灭。所观之身心世界既空,]能观的智慧也不需要,[能观之智亦泯,]能所双亡,[故能灭之幻灭亦灭。]能灭就是指智慧,这个智慧,能够灭掉幻化出来的灭,也把它除掉,亦灭就是也不要有智慧,说:我能灭幻,那个智慧的执着。简单讲就是也不要有空的执着。空必须靠着智慧,也不能说:我在空一切法,[当知此灭,不同四空天,灭色归空之灭。]不是像四空天这样。[但由观慧,]观照的智慧。[照见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不出五蕴)皆空,能空之智,亦复不立,无灭而灭,故谓之曰灭。]所以,能空的智慧也是不存在,不立就是也是不存在,不立就是也不能执着。说:我有智慧能够灭掉!也不可以有这样的念头。不灭而灭,所谓之灭。[此乃正住持,]真正的安住任持,这才是真正的意思。[惟凭慧照,]这才是智慧之照。我的名字叫做慧律,写信给我的人,这个“慧”中间多写了一竖,到今天为止,至少接到上百张,奇怪。[发明即离之义。]发明即离,当下就要远离。[灭字,即远离为灭,]远离就是不执着的意思,所以,不执着叫做灭。我们说:唯心无境,不是说把那个境界灭掉,而是说对它不起念头,远离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叫做灭。远离就是不住的意思。[非实有所灭。]不是说把它除掉那个灭,不是这个意思。[本科法空竟,并一破执竟。

丑二显理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幻灭,能灭之幻智,能灭的幻智。灭故,亦复不立,不立也不存在。非幻不灭,非幻指圆觉之性,不可以灭,就是我们的本性不可灭。再讲一遍:能灭之幻智灭故,这个灭故就是亦复不立,也不存在,也不执着,有这种功夫了,非幻就不灭。非幻,圆觉之性就不灭。譬如磨镜,污垢如果果,明则现;当然这是不得已的说明啦,心无形相、本性无形相,要怎么磨?这只是勉强来形容本性,不得已的一种形容而已,这样讲是很不恰当的。譬如磨镜,垢尽明现,这是给你一个具体的观念,其实心是无形相的,你怎么磨呢?它是要靠悟、靠放下。

[此乃我法二空,所显圆觉真理。由前二执既空,到此真理斯显。幻灭,即是能灭之幻智,下一灭字,将幻智亦复不立。工夫到此,法执已破。此灭不灭,法执未尽,此灭亦是幻,故名幻灭。]意思是:此灭是不灭,法执未尽,法执还没断尽;此幻,此灭亦是幻,到最后这个也没有,故名幻灭。[能将幻灭亦灭,则为打破末后牢关,方显非幻之圆觉,真常不灭也。更应当知:诸幻虽复言灭,实无可灭,何以故?无生故;如幻故。]就像幻化出来的东西,其实无生,我们今天为什么会看不开?因为认为这个世间是实实在在的,确实有这种东西。我们如果了解,这是如幻化的,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连生处都没有,哪里有死呢?连得都没有,哪里有失呢?所以,贫富平等、得失平等、高低平等、一切无相,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知是幻,即离幻。离幻,即是真觉。圆觉之性,本妙明净,向]就是以前,以前[为诸幻所蔽,]障碍,我们没学佛以前,为诸幻所蔽;“蔽”就是遮障,以前就是这样。以前哪一个不是被假相骗得昏头转向的?[今诸幻皆离,圆觉独露,即发明离幻即觉之义。故譬如磨镜,圆觉真心,犹如铜镜,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蔽,其光不减,]如果有机会去掉污垢,它就影现出来,[但是隐而不显而已。]在座诸位也是佛,是暂时隐而不显而已。[今云磨镜,却是磨尘。尘垢,]尘是污垢,[喻人法二执,寻伺如实二观]这在《百法》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如实二观就是毕竟空性,“寻”就是粗糙的思想;“伺”就是微细的观照。[喻磨。磨得尘垢既尽,镜光即显,]镜的光就显。[合诸幻灭尽,非幻不灭,而圆觉本具之光明斯现矣。二法空竟,并一明二空观竟。

子二明法界观(分三)丑初 印前显后[二 拂迹入玄三 圆彰法界

丑一印前显后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幻化出来的垢秽,[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当知知字,是以真智照见真理,清净本然,]清净本然就是没有加任何的修饰,我们的本性本来如此,清净本然,不加任何的造作,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子清清净净的。[元无身心等相。]“元”就是本来,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身相跟心相,那是我们的错觉,既然没有身心之相,你追求什么?所以,有求必苦,有追求,绝对痛苦,放下就自在。[当知身心皆属虚幻,无有实体。倘若妄认实有,皆为尘垢,染污自性。诸佛菩萨,虽有身心,不执身心,为实我体;了知如幻,故无垢染。此印前文,知幻即离之义。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者:垢相,总指一切幻垢之相,]幻垢,身心尘灭,]幻身]幻化出来的身体。[、幻心]我们分别,每天跟我们最亲近的,认为那是我们的心;那只是一种执着跟分别心,其实这不是我们的心,是幻化出来的分别心跟执着心。[、幻尘]对外,五欲六尘都是幻化的东西。[、幻灭,]也就是智慧。所以,以智慧来远离一切,叫做幻灭,这都是不实在的东西。[皆净圆觉心之幻垢。]这都是清净的圆觉之心幻化出来的垢秽。[倘若]就是假使,[幻垢永灭,]假使我们幻化出来的污秽永灭;其实这个永灭不是除掉,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不去执着它、不去分别它、能够远离这些错觉叫做永灭。你一样活得很自在,一样活得很快乐,但是,这句话你要记住:就是不要被它所转,这样就没事了;被外境所转,真的是很悲哀![则我法二执已破,二空真理已显,十方法界,普皆清净。此显后文,离幻即觉境界。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映就是反射出五种色彩,不论物是什么色,它都能够影现出来。[随方各现,]看你用什么色,它就影现什么色,它本来就无色。清净的摩尼宝珠就是这样,我们的本性亦复如是,我们的本性无一切业,完全清净心,随着我们的业,产生六道轮回的身体,随方各现,随着你的业,现出什么身。[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学佛的人,或者说一切众生就是诸愚痴者,见到我们清净的本性幻化出来的业,以为说:我就是人、我就是天人、我是猪、我就是狗、我就是动物,执着有一个身。再解释一遍: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反映在五色,反映在种种的色,随着种种的色,它就现出什么色。诸愚痴者,看到摩尼宝珠所影现的色,以为摩尼宝珠确确实实有五色,其实摩尼宝珠无色。我现在套用到佛法上来说,善男子!譬如我们清净的本性,本来没有业,因为我们自无始劫以来,映在六道轮回,随着六道轮回,各现各种不同的身体。诸愚痴的人,看到清净的本性,不了解这是清净本性幻化出来的,而说实实在在有一个人、实实在在有一个天人、实实在在有众生的存在,其实这是清净心随业所影现出来的假相。这样知道吗?[】

此复举喻。以前喻磨镜,垢尽明现,]像我们现在一样,烦恼如果放下,本性就影现出来。诸位,放下比较快活,还是执着比较快活呢?放下比较快活。既然放下比较快活,我们为何不过快活的日子呢?为什么会有仇恨纠缠不清呢?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死执不放!内心充满了智慧的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知幻即离,天下本无事,什么事都没有,本来就没事,你不觉得吗?不然你讲讲看,你冷静分析,天下本来就无事啊!你难道就不能分析一下,天下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恩恩怨怨。如果说你无法悟到这么深的道理,当体即空的道理,师父教你师父在最痛苦的时候,按照那七个字去过日子:时间总会过去的。虽然这句话是世间的哲学家所言,却也是有我的体会,时间总会过去的。这是我在很痛苦、受到感情冲击的时候,很痛苦挣扎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少不更事,也不算是恋爱,那算是愚痴,迷迷糊糊,哪算得上真正的感情?那根本就不懂,才念高三而已,哪懂什么叫感情?执着嘛!那时候就看到这一句:时间总会过去的。我那时候就冷静再冷静,到大学听到佛法,哎呀,我怎么会这么愚痴?到那时候才真正全盘彻彻底底的觉悟:这才是真的,佛法实在是无上的至宝!你如果没有智慧,只有用这方式而已,不然能怎么办?不过,那是我二十年前用的方法,二十年前的老车了,你还要用这个吗?人家都已经开过十万公里了,现在都换宾士车了;也就是换比较有智慧的方式修行,哪有常常按照那种老方法来自我观照?当体即空,当体就安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都是假相,冥冥当中,清清楚楚,你就能够了解,这根本就不必去执着它。就象我们的本性,既然是我们影现出来的业,业不可得。所以,我们人不要有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障道。哎呀!我恶贯满盈,我污秽的事情做太多了,杀、盗、淫、妄,我不能往生了!为什么?《华严经》说:业性本空,业性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但是,业性虽然本空,对众生却仍然有,对众生变成有。为什么呢?业,你如果执着,就变成有,就是说:我们这个身体本来是假的,五蕴皆空;可是,为什么你现在会痛苦?因为你执着。什么叫做业?你注意听!第一、没有智慧叫做业;第二、放不下叫做业;第三、愚痴的人叫做业;第四、分别心叫做业;第五、执着心叫做业;第六、起心动念叫做业;放下就没有业、知足就没有业,障碍不了他。哪有什么业?有的人病得很严重,说:师父!我的业真是重,才会受病苦!认了就是你的,你忍耐、认命、接受,接受这个事实,就是你的忍辱的功夫,不然怎么办?统统没事!你如果品尝到那个涅槃的气息,你会觉得这些扰扰的众生很可怜,整天徽诘那些不急之务,东家长、李家短;哪个来、哪个去;哪个人家媳妇;哪个人一条狗死掉;哪个人先生外遇;哪个人老婆红杏出墙,如果是大修行人,听到这些统统没事。因为这些早就不是新闻了,自无量劫以来,都是无常法,本来就是这样,生生灭灭,增增减减,斗斗争争,是是非非,这完全都是很正常的日子,哪里有什么新闻可得?无量劫来的众生就是过这种日子,我们今天也没有新闻可得。喔!原来一切法都是不可得,本来就是寂静。不能清净心,都是你的问题,对不对?这样就解决了![显以幻离幻。]就是以这个智慧,幻化出来的幻智,离开这个幻化的惑,就是幻化的烦恼、无明、业力,用智慧观照,当下就远离。我们这个身体是业,虽然事事不如意、痛苦,你放下![此喻摩尼,随方现色,显即幻即真。清净摩尼宝珠,龙王髻中所有。髻,龙王的顶部所有,[梵语摩尼,此云如意。能如人意,雨一切宝故。]“雨”就是降下,降落一切宝贝,雨一切宝。[此珠具足体、相、用三大之义。]摩尼宝珠[其体,则清净宝贵;其相,则内外明澈;其用,则随方现色。由珠体清净,珠明明彻,故映于五色,其用自在,随方各现也,珠,喻净圆觉心;五色,喻五蕴身心;随方各现,喻随业所感,各现五蕴身心;愚人,喻迷位众生,不了如幻,妄执实有五蕴身心。]今天只要你没有学佛,包括你当总统、国王、皇帝,都一样是生死的凡夫,一样!为什么?皇帝还是执着啊!譬如圆明园,慈禧太后盖的,盖了一百多年,结果八国联军时,英国攻进圆明园,放火烧了一个月,全部焚烧殆尽!女人执政,国家腐败,清朝的满州人;中国的两个朝代亡国灭种:元朝跟清朝,外族统治我们汉族,就是这样。因此,看到这个历史的伤痛,学佛的人当国王,就不会这样。自古以来,拜佛最虔诚的就是梁武帝,我们历史上最护持僧宝的,梁武帝帮助两万多个出家人,建寺庙不计其数!但是,梁武帝到最后被贼兵围困,活活饿死。有的人说:奇怪,他那么护持,为何会被贼兵围困饿死呢?宿世的业,没办法!该有什么业就有什么业。你不要说:我来拜佛,为什么我先生会发生这种事?我有拜佛,为什么我儿子会发生这种事?我说:不是这样,佛不是在开保险公司。如果拜佛能解决所有的事,目犍连就不会粉身碎骨而死。他证阿罗汉果,比你更有修行;定业不可转,因果自有定夺,很简单的道理!所以,圣者遇到因果报应,一点也不会痛苦,为什么?就认了,认了就是你的,对不对?你不认,那你就是痛苦,你能怎么样?所以,各现五蕴的身心,愚痴的人不了解,他就执着。[《华严经》云:“凡夫见诸法,但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性,以是不见佛。”]凡夫见诸法,但随诸相转,一直分别、一直执着,一天到晚就是为了妻儿、先生、孩子,不然还有什么?从来不曾为了自己的生死,他不了解法无性,一切法不可得。以是不见佛,你想见佛,如果了解空性,你就见佛。

[此珠可喻三性:摩尼,喻圆成实性,]昨天唯识学才刚讲到,圆成实性。[即前所显之理;]圆成实性就是无为法,简单讲就是圆满成就智慧实在的一个性,圆满成就实实在在的一个智慧,不虚,就是前面所显的无生之理。[现色,喻依他起性,]“依他”就是缘起,因缘生起,因缘所生叫做依他,“他”就是缘。依着缘而起的性,就是不可得,虽然不可得,但是假有,[即前所有诸幻;愚人定执实色,]我们众生愚痴,一直执着外境确确实实,[喻遍计执性,]遍计所执有两种:就是我执跟法执。我执,以为有一个人,实实在在的人,其实是假相。以为实实在在有一个宇宙境界,其实,也是假相,因为这都是我们的错觉,这都是无始劫以来,一种坚持自己的错觉,就是我相,因为我相太重,所以遍计太强。所以菩萨,牺牲一些、吃一点亏,你并没有真正吃亏,因为本来就无我,吃什么亏?吃亏就是占便宜,你现在吃他的亏,以后换他照顾我们;学吃亏,你就学会了一切。[即前妄认身心。]是真的。[此亦印前文,若对摩尼,所现之色,不执实有,则种种色,一一同体清净,皆属圆珠妙用,无色可离,但能了依他如幻,]你只要能了解,一切都是因缘生因缘灭,不要起执着,[不起遍计妄执,]就是我法二执,[当体即是圆成。]注意!当下喔!修行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我就觉得很奇怪!你如果说没有善知识开示,一直虚妄的执着,这情有可原。而我们今天来听师父讲经,听到这个佛陀的法,这么好的法,使我们充满了智慧,难道我们还放不下吗?这样我们是不是一个可怜的人?我们是不是很悲哀的人?既然是如梦幻泡影的东西,为什么放不下?我们今天吃亏,没关系,菩萨!忍耐一下,吃亏没关系,因为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人在吃亏,也没有一个人在损失,因为当下就无我,谁在吃亏?谁在损失?没有!但是,还是要合乎人情义理。所以,这个道理,是由某一个角度,某一个时间、空间,所定的对跟错的观念。我看录影带,有的地方会以妻待友,这个很不可思议,你知道吗?跟爱斯基摩人一样,有客人来,主人一定出去,让老婆陪客人,希望她能够再生孩子,因为没有人要住在那个冰天雪地的地方。这讲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这样是不是破我执呢?[以喻后文,根身器界,一一清净。此亦显后文。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善男子!我们圆觉清净的本性现出这个身心,随着各类,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十二类的众生,各应。彼愚痴者,那个愚痴(就是没有智慧的人),说我们清净的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以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此约法以合。圆觉净性,合摩尼珠,即圆成实性。现于身心(即五蕴幻躯),合现五色。随类各应者:即随十二类众生之业,各应以十二类,五蕴身心。此即圆觉随缘,循众生之业以发现。]这一句是根据《楞严经》;循业发现,“循”就是依照,依照众生各人所造的恶业而有所报,“发现”就是果报,而有所果报、报应。[各类五蕴,合映于五色,]随着一切方,[随方各现,]“随方”就是随各人的业各现。[即依他起性。彼愚痴者:]就是没有学佛的人不了解,[指我法未空之众生。]不了解这个身体也是空,一切法也是空。[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合诸愚痴者,妄见实有五色,即遍计执性。故总合云:亦复如是者,亦如摩尼现色,妄执实有者是也。丑一印前显后竟。

丑二拂迹入玄

【“由此不能还于幻化,]“还yuan”就是离开,当动词用。因此不能远离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对能够离开这个幻垢的人,[说名菩萨。]对于那些能够离幻化垢秽、放下的人,说名,那种人就是菩萨。[】

由此乃承上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由此不能远离诸幻化相,是故我说身心,皆为净圆觉心,所现幻垢。凡妄认身心为己,未离幻垢者,名为众生。对此众生,则已离幻垢者,说名菩萨,以不执身心实有,了知身心如幻故。

【“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注意听!垢尽就是所垢;“尽”就是了达即空,垢尽就是说我们所对的这个境界、身心,这个“垢”是身心,身心如果除尽了;垢是指身心幻化出来的,除尽了,远离了。对除,“对”就是指智慧,就是能;能够观照身心为空的,身心是所观照,能观照的是智慧,对除就是能观照的智慧也把它除掉,就是指智慧也必须放下。垢尽对除,垢尽就是指身心放下;对除就是包括那个能观照身心,所对立的能所的智慧,能智慧的也必须放下,也就是无对垢,当体即空。及说名“者”指是菩萨,也没有所谓这个名词可得,这个就是归入平等的本际,不可得,不可名。身心不可得、智慧不可得、名称不可得、这整句全部都是讲平等。

[幻垢如珠中之色,本无可离,但了达即空,即是垢尽。所对之垢既尽,能对亦除,故曰:垢尽对除。此拂迹也。]“拂迹”就是除掉,拂掉一切有形相,“迹”就是有形。此拂迹也,就是除掉一切有形相的东西,身心、智慧全部除,“拂”就是扫掉了,扫除那一些有形相的执着。[即无对垢,]没有对垢,无对垢就是没有能所。[及说名者:此二句,诸家所解不同。今按本文解释,上文云对离幻垢,]对于能离幻垢的叫做菩萨,对于能够离开幻垢的,我们[说名菩萨,此则众生之幻垢已尽,即无所对幻垢之众生,及说名离垢之菩萨。者字,即指菩萨。到此对待情亡,乃成绝待,]绝待就是绝对,[不独所对]不是只有所对的[幻垢之众生,了不可得,即能对之菩萨,亦不可名,以归]恢复到[平等本际,此入玄也。]入于不可思议,[丑二拂迹入玄竟。

丑三圆彰法界(分二)寅初 一真法界二 三重法界

寅初一真法界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此承前启后。菩萨及末世众生,皆指求净圆觉之人。观行已成,证得如幻三昧,则一切诸幻影像,悉皆得灭。不妄执随方所现之五蕴,以为实有,破除我法二执,如不执摩尼珠,实有五色也。尔时]就是你不执着的那个时候,[便得无方清净者:尔时,即证得圆觉,]那个时候你就解脱了![灭除幻垢之时。便得者,即得也。无方清净,乃周遍清净,不定方所,非一方二方清净,所谓无处(方,即处也)]就是方,没有一个地方,[不清净也。]菩萨!我们既然能够听经闻法,我要劝告各位:你先学一个不烦恼、不斗争、不要批评、攻击、伤害对方,你先学无诤,先不用学清净,你要把那个对立的伤害全盘放下,先学这样就好。不要伤害善良的人、不要伤害僧团、不要伤害师长、不要伤害对方、不要伤害师父、不要伤害佛教,能不能学到这样子?先学这个,你行吗?不行吗?不然你有什么资格讲修行?有什么资格讲放下呢?连一个最基本的伤害都放不下,那你还谈什么修行呢?人家对我们怎么样,无所谓,我们就是放下。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者:]你执着就无觉,你想觉悟,就要放下。放下你就发现什么?无边的虚空,就是你觉悟的本性,你觉悟了所显发出来的。[圆觉妙心本净,昔为无明诸幻所障,但见诸幻,妄执实有,不得周遍清净。]我们今天斗争、是非、对立,为什么?你不得周遍清净嘛,你妄执实有嘛。既然知道是虚妄的东西,你为什么还要继续打转呢?[到此幻尽觉显,不但空中,所有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即无边虚空,皆为觉性之所显发,亦不可得。如《楞严经》所云:“一人发真归元,]一人就是他完成了佛道的觉悟,[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十方的虚空,怎么叫销殒呢?因为化作清净的本性。虚空也是无明的一种,销殒就是没有所谓虚空,全部都是清净本然。《楞严经》就讲得很清楚了,虚空也是无明的一种,最难突破的就是虚空的无明。[十方顽空销殒而圆觉真空显发,广大圆明,无有边际,即净极]清净到极点,[光通达,]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寂”就是静,也就是定;“照”就是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含虚空。[本有大光明藏,寂而常照,含裹十方虚空,]“含裹”就是包容,包容十方虚空,[皆成寂灭真境。]你想想看,佛陀、诸大菩萨的度量能包含十方虚空,我们今天却为了一点小事困扰、斗争,讲起来是不是很惭愧?为什么我们的计较心一直放不下?[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了无一法当情。此即众生清净觉地,亦即如来因地,圆照清净觉相是也。初一真法界竟。]你想想看:我们拜佛的人,是不是要做到人人好,不要讲别人的坏话?是不是这样?要做到人人好、人人赞叹,人人都支持、拥护我们。而不是拜佛拜到进入“一真法界”,就是剩下自己一个,剩下我自己才对,进入“一真法界”。度量不够大,包容性不够,大修行人无是无非,开口都是好话,这就是大修行之人!《圆觉经》很好,真的非常好,《圆觉经》真是太好了!《楞严经》是小部的大藏经,更了不得!

寅二 三重法界

卯一 真空绝相观 二 理事无碍观 三 周遍含容观

卯一 真空绝相观

【“觉圆明故,]就是我们的觉性圆满光明。[显心清净;]我们这个妙有的心统统具足,就是清净。因为[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这个“尘”不是五欲六尘,而是你所看到的没有分别的意思,见尘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见分清净,这个“尘”不是染污的意思,在《楞严经》叫做见精,在《圆觉经》叫做见尘,二者的意思相同。[】

此下,显净圆觉心,周遍清净之相。本科]这一科是显三重法界。本科是[显真空妙理,绝相清净。]绝相清净就是离一切相,不是否认的意思。绝相就是说,这句话简单的意思是说:你若能离开一切相的执着,清净心就一定能显,约相就是离相的意思。简单讲,反过来说:你如果不能离相,就不可能清净。[下二科,广显互遍互融,摄入无碍。]互遍互融,摄入无碍,这个都是《华严经》的思想,《华严经》: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到最后,事事无碍法界,都是互遍互融,摄入无碍。那么,因为这部《圆觉经》也是大菩萨在听的,所以,我们如果达到觉圆明,心就清净;心清净,见尘就清净,到最后,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就互遍互融,摄入无碍。[极显题中,大、方、广三义,]这部经典的题目,你看最上面的字,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这就是这部经的题目,大、方、广三义,三种道理。[体、相、用一一不可思议。]为什么说一一不可思议呢?就是说:体当下就是相、就是用;相当下就是体、就是用;用当下就是体、就是相,叫做一一不可思议。[首句承上云:觉心圆满明净故,则无有一法,而不清净。]我们如果通达圆满的觉性,没有一法不清净。[即一清净,一切同时清净也。所谓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复本心源就是恢复我们心本来的面目,我们所了解的就是究竟的清净,究竟的清净就是绝对的清净,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的清净。[惟一觉性圆明寂照,但以语不顿彰,]“彰”就是显。意思就是说:因为藉着文章或是语言,它无法一下子显示出这个道理,所以,[文中不得不次第而显也。]简单讲就是说:本来是能够顿显的道理;但是,因为藉着语言来讲,却变成有次第,有次第;就心境圆明来讲,这是没有前后;如果就文字来讲,因为文字要排列,所以,要按照次第来排,文中不得不次第而显。[显心清净者:此指]阿[赖耶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最微细的,最微细的阿赖耶心,我们就能显出来,达到清净,这就是大菩萨的境界。[,非指意识心(下文有意识故),]意识心大部分是说二乘人,或是浅根机的菩萨所修的。[今观行成就,无明幻灭,]无明因为是幻化出来的,现在将它除掉,所以说:无明幻灭。[圆觉清净,]我们圆满的觉性清净。因此[遂]“遂”就是因此。因此[显此赖耶心,]因此显出阿赖耶心[同时清净。]那么研究唯识学的人,赖耶缘起,都是说清净的本性与阿赖耶识非一非异,所以,阿赖耶识的污染、生灭如果停止,清净本性就现前。所以说:显此阿赖耶心,同时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者:]见尘清净的意思:[承上赖耶心,既已清净,则依自证分,]自证分就是自体分,精神跟物质的综合体,叫做自证分。也就是说:在最究竟的探讨,照理说:我们的精神跟物质是融合的,因为物质是我们心的影像。所以,按照自体分……,自证分就是自体分,[所起之见分,]所起的精神作用,[亦同时清净。]同时清净,所以,自证分就是见分跟相分的依靠。[见分由无明力,]因为我们没有智慧,见分就是因为我们无始劫来没有智慧,[转本有智光,而成能见之妄见,]如果用本性见,就是平等无分别、清净;如果透过无明,加上自己的知见,就变成妄见。[即六种染心之一,]六种的污染心之一,[故以尘名,]所以,用这个“尘”来命名,妄见,虚妄之见。[非眼根所见之色尘,为见尘也。]这刚才师父就讲过了,见尘的意思就是:透过一层无明看出来的妄见,叫做见尘,已经讲过了。[心、见二皆清净故,一一周遍清净,唯一]“唯一”就是只剩下。只剩下一个[妙明,]只剩下一个不可思议的明。[圆照法界,自内及外,自近及远,自凡及圣,以显究竟清净之相。]清净之相。我们今天就是无法显示这颗清净心,所以,清净之相不可得。[非见尘清净之后,闻尘、觉尘等,相继清净。亦非眼根眼识,清净之后,诸根诸识,相继清净。文虽前后次第而说,只因语不顿彰之故。]简单讲就是说:眼清净,六根同时就清净,这句话所描写的就是这个意思:闻清净,六根就同时清净,意思就是这样。如果透过文字,就得一项一项来讲了:见尘清净、闻尘清净、觉尘清净……,透过文字,要念出来啊;其实境界不是这样,见尘清净就是统统清净的意思。所以,透过语言总是有一点扭曲。[此等自应当知。如《楞严》所云:“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就是你只要选择一个专门修行的法门,譬如说:我听佛号,听阿弥陀佛,用耳根修行,阿弥陀佛……,你只要一直修,修到回光返照,所听到的是自己心中的佛号,外境动、静都对你没有作用,那么,耳根当下就无分别,简单讲:那就是我们的本性,其余五根也同样无分别,是这个意思。所以,只要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眼根,眼根清净,其他五根就清净;耳根、耳根清净,其他五根也清净。所以,入一无妄,[(即显心清净),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即见尘、闻尘、觉尘、知尘、悉皆清净)。]见、闻、觉、知就是六根的意思,见、闻、觉、知,见尘、闻尘、觉尘、知尘,就是六根。[”以元是一精明,分作六和合故也。]一精明就是同一个体性,六根本来是同一个体性,现在因为妄想心迷惑,而分成眼、耳、鼻、舌、身;我们若能了解平等心,眼睛看,平等,耳朵听也平等、舌也平等、触也平等。以元是一精明,分作六和合故。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

见分清净之故,眼根同时,与之俱净。]见分简单讲就是我们的心,我们这个分别心如果放下,以平等心来看,那么,眼根同时就清净,因为眼根是发识,眼识是依靠眼根来作用,识变清净,见分清净,当然眼根也清净。[根不能自见,因有见分,分作六和合。在眼曰见,故见净,根即与俱净也。]与俱净就是统统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由来根识难分,故唯识云:愚者(指声闻愚法之人)]修阿罗汉的人,[难分识与根。]什么是根?什么是识?[当知根是所依,识是能依。]根是我们所依靠的,识是能依靠的,我们说:我们的识、意识依靠六根,[由根对尘,]六根对六尘,[识依根起。]“起”就是作用。起作用,识必需依照根起作用,譬如说眼识,它必需依照眼根来起作用。[前五识缘自分境(如眼识缘色尘等),]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识、鼻识、耳识……,眼、耳、鼻、舌、身这个意识,前面五识缘自分境,自分境就是自己变现出来的相分,叫做缘自分境。我们眼睛的见分,影现出眼睛的相分;耳朵的见分,影现出耳朵的相分,耳朵的相分就是声尘。所以,前五识缘自分境,也就是说不能通达,眼睛,它只能看;耳朵只能听;鼻子只能嗅,自分境。[惟第六识,能遍缘六尘之境]遍缘六尘的境界,也就是第六意识能够与前五识同时作用,而且又能独自思惟,不必藉着境界,又能通达过去、现在、未来,所以,第六识的力量很强![(明了意识,与前五识俱起,]譬如你眼睛在看这间讲堂,意识马上分别:这是很好的地方,以后我要常常来拜佛!前五识,第六意识也并起,眼睛有作用,眼睛的意识作用,第六意识同时作用,在主宰我们,以世间人的说法,生灭法来讲。[缘前五尘境,]就是说:明了意识(第六意识)与前五识俱起,这是缘前面五尘的境界,[独头意识,缘法尘之境),根既清净,则根不缘尘。]六根既然清净,六根当然就不会去攀缘;这个“缘”当作执着,就不会去执着这个六尘。[根境不偶,]根境不偶就是不合,不合就是说没有这个缘生的东西,[识无从生,]那就是达到无生。根尘不爬山,“偶”就是配合,根,六根如果不去攀缘这个境界,守住那一颗清净,那么,意识就无从生,就是分别心、执着心就没有作用。也就是说:你用清净心看这个世间、用如如不动的心看这个世间,那么,一切作用统统没有作用。[故眼识与眼根,而同时清净。]因此说:掌握自己的心态,你就可以掌握一切,就是这样。看归看碟、耳朵听归听,你掌握这一颗心,你就能够掌握一切。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第一识字是眼识。]我们的眼识如果清净,其他后面的同时都清净。[接上文起,此处当知,并非眼识清净之后,闻尘才清净。此闻尘与见尘,同为六精,]六精,[(《楞严经》:名见精,闻精,乃至知精。]见、闻、觉、知,都是六根另外一个名字,为什么用一个“精”字呢?在《楞严经》说:因为[是带妄之见分,]带妄,带有惑、迷惑、带有无明的见分,[总名为见分,]因为是妄见,因为透过无明的见,所以,[别名为六精。带妄即带同分别业,二种妄见,]也就是说:我们带着这个妄,就是带有同样某一种平凡……,某一种随着人就有共同的分别业,共同的分别业。人看这个世间,跟猪看这个世间就不同。所以说:有两种妄见,这在《楞严经》有讲到。[故此经]就是《圆觉经》,[名为见尘、闻尘等。]《圆觉经》虽然说见尘跟闻尘;但是,《楞严经》是说见精跟闻精。[名虽有别,体则无殊,故皆名尘)见精清净,六精同时清净。耳根与耳识,亦同前眼根与眼识,随见分同时清净也。

【“识(耳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觉尘,这个“尘”也不是指污垢的尘,见、闻、觉、知嘛,我们“见”跟“闻”讲完了,现在讲“觉”,觉尘清净,这与见尘一样,同时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所以,[此文,例前眼根眼识,俱与见尘,同时清净,其余觉尘知尘,乃至鼻、舌、身、意,诸根诸识、无不同时清净。此先约内身清净,下推至外境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我们的根清净故,[色尘清净;]掌握信你那一念分别,眼耳鼻舌身的分别心,掌握住,色尘就清净。色尘如果清净;因为你用无分别心嘛,[色清净故,]同时[声尘清净;]同时[香、味、触、法,]就清净没有次第,[亦复如是。】

六根清净故,自内及外,六尘亦复如是,同时清净,此外清净也。]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凡夫就是道理都知道,可是,他自认业障深重,就是不肯去做,他就是不肯,因为他都以凡夫自居。你如果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别、执着?他就说:哎呀!凡夫哪个不分别、不执着的?这样讲是对,可是,变成一种执着,变成一种执着,他不肯做,就变成一种执着。所以,人家是圣人,我们也是剩人,人家是诸佛菩萨、大解脱的圣人,而我们也是剩人,剩下的废人,剩下来的,我们是剩下来的,一样是shèng,只是字不同,念的音都一样,意思却有天壤之别,因为不肯,不肯下功夫。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此承上内外根尘既净,内外四大,亦同时俱净。不取根发识,]不执着由根所发出来的识,[尘牵心之义,]“尘”,外境会……。“牵心”就是会影响,牵心就是会影响我们的内在,众生都是受到外尘的影响。所以,不执着从根所发出来的识,因为尘会影响我们的心。所以,[直取根尘,]而直接取根尘。[四大和合之体也。]

同时。[【“善男子!四大清净故(牒前)[,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二十五有就是三界。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地、水、火、风清净;十二处就是六根、六尘;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二十五就是三界,底下会讲到。[】

此约世间诸法。十二处,即内能缘根六处,]根六处就是六根之处,内能够缘眼根、耳根,乃至意根。[外所缘尘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即根、尘、识,]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十八,各有界限。二十五有者: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亦名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名九有:以三界有九地]所以叫做九有。[(六欲天以下,]我们这里是人间,往上是第二层天,再来就是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总共有六层天,六欲天以下,四天王天、忉利天,一直到第六欲天,[是五趣杂居地;]五趣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没有定,只有修善,或者是修恶的众生在杂居,为什么杂居呢?因为圣人示现,跟凡夫杂居在一起,杂居就是圣凡同居的意思,因为圣人是来示现度众生,而凡夫是业障深重,是五趣杂居地。[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此色界四地。无色界、亦有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是四空天。[),]所以,六欲天是一、四禅是四、四空是四、一加四加四等于九,叫做九有,九地叫做九有;但是,[广言二十五有。]广泛来讲是二十五有。[古德颂云:“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阿那含。]“四洲”就是四大部洲;“四恶趣(加上阿修罗)”,四个地方;六欲就是六欲天,六个;并梵天,一;四禅,四;四空天,四;无想天,一,外道所生的地方;阿那含是三果的圣人。所以,四加四加六加一加四加四加一加一,加起来总共有二十五。[”通称有者,以其有因必有果,因果不亡,故谓之曰有。是三界内众生,所依住故。此二十五有清净,即三界六凡依正,悉皆清净。此世间法清净也。

【“彼清净故,]世间法清净,出世间法就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佛的十力、佛的四无所畏、佛的[四无碍智、佛]的[十八不共法、]为什么说不共呢?不共二乘人、不共菩萨,只有佛有这个能力,佛的十八不共。[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陀罗尼就是总持,有的人说咒,一切清净。[】

此约出世间诸法。首句彼清净故,彼字,总指世间诸法,既已清净,则由凡而圣,]由凡夫而圣人。[故出世间法,亦为圆觉所显,一一清净也。]

我们现在看十力:[十力者:如来证一诸法实相智力,]实相智力就是平等的意思,也就透过智慧,看一切众生都平等,因为实相产生了平等法,所以,无量劫来都修无相的平等法,就产生[有十种用,]“用”就是妙用、妙有,[故名十力。]用“力”来显示佛是一个超越的人。[以有]“以有”就是因为。古时候的文字看起来怪怪的,以有,换现在的话叫做因为。因为这十力,能够摧伏冤亲债主,[能摧怨敌,不可屈伏之力用故。]“不可屈伏”就是能胜一切,不为一切所胜,就是不可屈伏之力。佛能够摧伏怨敌,佛十力能胜一切,不为一切所胜,不可屈伏,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法数]“法数”:就是《三藏法数》。《三藏法数》就是辞典,佛教的辞典叫做《三藏法数》。[云:一、是处非处智力:]佛[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作善因得善果,名是处;]就是说:这个才是对的地方。“处”就是对,这样做才是对。[作恶因求善果,名非处]这是不可能的,非处就是不可能,[(谓无有是处也),]你造恶因,要如何得善果呢?[则能降伏]能够降伏[无因]也能够降伏、破除[邪因。]所以,佛的十智力,第一个:是处非处智力,有这种智慧之力量。[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所有善、]所有的[恶,]善业跟恶业。[不动诸业,]善、恶是指六欲天;不动是指色、无色界的业,睹,看得非常清清楚楚!也就是说:三界不是善业就是恶业、就是不动业,他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到一切众生所受的业、所受的果报。[及所受三种果报,]有三种果报,也是善、恶、无记,或者是善、恶、不动报,不动就是有定。知所度的众生,我要度这个众生,会不会有障碍?这个时候度他有没有障碍?或者过一阵子再来跟他讲这个道理?我告诉诸位菩萨:有所悟的众生,他会生病、会难过,为什么他会难过?因为他有所悟,他现在要将这么好的佛法跟凡夫讲;可是,凡夫明明知道,却不肯去做,所以,变成有障碍,变成会着急,善知识变成会着急,会着急:你怎么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为什么还不能超越?所以,[知所度有障、无障。]就是说:什么时候度他有障碍;什么时候度他没有障碍。但是,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只会一厢情愿地想度人,一厢情愿地想度人就是说,自认为此人可以度,就拼了命地一直跟他结缘、拼了命地一直想度他;佛陀就不同,佛陀有智慧,他一眼就知道此人有没有办法度,如果度不了,没有办法,放下,不然就放弃,没办法啊![三、定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垢净]知道种种的禅的解脱,三昧垢净,如果有爱见,[(有]我[爱]我[见]我[慢等为垢,无则名净),及知依此所得诸果。四、根智力:知一切众生,信、]“信”就是信心;[进、]“进”就是精进;[念、]“念”就是不散乱;[定、] “定”就是心安住;[慧]“慧”就是智慧。信、进、念、定、慧,[五根,有上、中、下差别。]所以,根智力就是说:佛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机,上根机者,为他讲上等法;中根机者,为他讲中法;下根机者,下法;如果不能讲的就放下,放下。所以,法如果用求的比较可贵。[五、欲智力:知一切众生,乐]“乐”念yào,[(去声)欲不同]乐欲不同就是说所喜欢的不同。譬如说迦叶喜欢修苦行,[(如迦叶乐头陀,阿难乐多闻等),]苦行,执着苦行也是一种执着;多闻,也是一种执着。所以,[令舍不净增净。]所以,欲智力:“欲”就是了解一切众生所想要的是什么,叫做欲智力。[六、界智力:]界智力,范围就比较大,[界者,性义,]这个“性”不是本性,这个“性”就是说:人有人性、天有天上的性质,简单讲[即种子。]简单讲就是三圣、六凡的种子不一样,一般都是讨论六道凡夫的种子不一样,天人,天人的种子;人间,人间的种子。[上欲为现行,此为贪、嗔、痴等性。]意思就是说:种子,上面所讲的这个种子,是以欲望才会起现行,上欲为现行,上面,欲望为现行;此为贪嗔痴,有这个贪、嗔、痴的性。[知即时异时,]即时,即刻去度他;异时,要经过一段时间。[谁可度、谁不可度。]所以,度众生要学习一个:耐性。我们懂得很多,这是善知识本身所应拥有的,心能够解脱、有智慧;可是,他没有这种能力,一下子给予大法,众生会被压死,堪受不了,会堪受不了,法太过宝贵;或者是说让他太轻易得到,他会瞧不起你,太轻易得到,他会瞧不起你;法如果很难求,很难求,他就愈珍惜![七、至处智力:]至处就是一个人要跑到哪里去,佛都很清楚,到哪一道去,至处就是到哪一道去,佛[知一切道至处相,]所到达的六道。[知善道,处在人、]人在住的,或者[天:恶道,处在三途;无漏道,处在涅槃。]所以,佛知道凡夫跟圣人是居住在哪里,“处”就是住,住在什么地方。[八、宿命智力:知过去本生、本事等,]佛的无量亿劫,或者是佛跟徒弟的一些事情,叫做本生、本事。[虽百千世劫,皆明了无碍。九、天眼智力:知众生死此生彼,]死后会出生在哪里。[善恶业缘,受报好丑等,亦以极远无碍。]看得很远。[十、漏尽智力:知自他漏尽,永不受后有(即后世受报身)之身。

四无所畏者]佛的四无所畏[:具四无畏精神,离诸怖畏,功由智力之故。]智慧就是我们的体,悲心就是我们的相跟用,学佛的人,如果只有般若智慧,却没有大悲心,那么,这样的般若只能自利,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所以,有了大慈悲心,最终还是要有智慧。[一、具一切智无畏:于一切法,尽知尽见,得无所畏。]佛能够了解一切法。[二、诸漏已尽无畏:]一切烦恼都没有,诸漏就是我法二执,我执跟法执都尽了。[五住]无明;五住就是五住烦恼,以前已经讲过两三遍,走过三遍了。五住就是指无明[已尽,二死已亡故。]二死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所以他无畏。我们凡夫不同,我们凡夫,这一生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三、说障道法无畏:]什么是惑?什么是业?什么是苦?[于障道惑、业、苦等法,]佛都清清楚楚,什么情形会障碍我们的道,[能知能说。四、说尽苦道无畏:]尽苦道,这个“尽”要当作动词用,尽苦道就是怎么样能够除去这些苦,怎么样可以出离这个苦。尽苦道当动词,下功夫除掉,苦道就是六凡,因为他有分段生死;若是三乘,他的苦有法执,是变易生死。所以,[于尽苦(即出离诸苦)道,悉皆能说。]佛能说[如四谛、十二因缘,能尽分段生死苦;]佛能说[六度、四摄、一心,]佛[能尽变易生死苦。通称无畏者,众中说法,无所畏故。]这是四无所畏。

[四无碍智者:]四无碍智:无碍智都是站在说法的角度来讲,站在说法的角度,四无碍智。[以智缘境应机,悉皆无有滞碍,]都没有停顿,用智慧缘这个境界,应一切众生的根机,完全没有障碍,[即四无碍辩。]简单讲就是:佛的辩才无碍。[前二是缘境,后二是应机。一、法无碍智:]佛能于[一切诸法,若名若相,悉皆能知能说。]法无碍。[二、义无碍智:]义无碍,简单讲就是含藏的义理,就是蕴涵的道理,佛没有障碍。譬如说地,地是坚硬的东西,[如地是坚义,]坚固,[水是湿义,火是暖义,风是动义等。三、词无碍智:有二释——一、随顺各方言词(佛一音具足众音),]一音具足众音同,随顺各方的言词。[智辩无碍,随类得解。]词无碍。遇到客家人就讲客家话;遇到美国人就讲英文;遇到法国人就讲法语;遇到北方人就讲北方话;遇到台湾人就讲台湾话。[二、以一义而演多词无尽,]一义,能够演说很多的名词,譬如说“如来”,“佛”,很多!以少词,[以少词而显多义亦明。]所以说:而演多词无尽,以少记号而显多义,也同样如此。[四、乐(去声)]“乐”念yào,[说无碍智:随众生心所好乐]“乐”念lè,[而说,乐闻大者,为说大法,乐闻小者,为说小法,随机受益,皆得悟入。

佛十八不共法者:]以前解释过一次,不过不清楚,不清楚。[唯佛独具,]只有佛有,所以,为什么要加一个“佛”十八不共法?因为[不与二乘菩萨共也。故冠(去声)] “冠”就是加,[以佛字。]所以,最上面加一个“佛”字。[一、身业无失:历劫勤修,六度万行,福慧庄严,证五分身。]“五分身”:即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二、口业无失:因修善语,]都说好话,佛只要一开口,都是鼓励、勉励的话。[具无量德,故得成就八音四辩。三、意业无失:修甚深法,证究竟觉,一切无著,得大安隐。]菩萨,这句“大安稳”实在讲得很好!我们说:住在哪里比较好,或者说:住在哪里比较不好;我们若能一切无着,我们就真的住在很安稳的地方。[此约佛,修成最胜三业无失(不可约化他三业,因后更有三业,]后面有三业,[随智慧行故)。]这是不可就佛的三业来讲,因为后面还有三业。所以,随是随这个智慧行,意业无失,一切无着,得大安稳。我们今天之所以这么惶恐、恐惧、颠倒,不能安稳、痛苦、烦恼,在于一切有着。[四、无异想心:于诸众生,平等普度,冤亲无间,]无间就是平等,冤亲平等,也没有特别的距离,无间,“间”就是距离,没有距离,冤、亲没有距离,就是平等的意思[恩有咸资,]如果要加被的话;“咸”就是均,“资”就是助。如果对众生有恩,那么,冤亲统统加被,叫做恩有咸资。[心无异想,]心无异想就是平等。[谁度谁不度。]没有说谁度,或者是谁不度的,凡夫乃至菩萨可能还没有办法做到这样。[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就是所谓的大定,大定,圆满之定慧平等的定,那伽,佛的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无有不定时,他一切无所着,当然一切时都定。[六、无不知舍心:]无不知就是清清楚楚他这个舍,意思就是:什么时候该舍,他就舍;我们众生是该舍的时候不想舍,想舍的时候舍不掉,差别在此而已,该赶快舍的时候,舍不了;等大限已到,想舍却来不及了![于一切法,慧照觉知,当舍则舍,无不知而舍。]就是清楚而舍。[七、欲无减:常乐(去声)积集,]这个“乐(yào)”就是一切善法都修,[一切善法,具修众善,心无厌(平声)足。]不会停止,不满足。就像佛世有一个比丘失明,视力有障碍,这个比丘想要穿针,他就问:谁想要修福啊?佛就说:我来修!那个比丘听到是佛的声音,吓了一跳,说:世尊!您是人天福慧具足,世出世间法的至尊,这种事情您也愿意修?这种小善也肯修?佛说:诸佛菩萨无善不修,无善不修。[八、进无减:身心精进,无有疲倦,恒度众生,不休不息。]精进无灭,身心精进,无有疲厌,度度生永远不疲劳。[九、念无减:常念众生,大悲不舍,恒思度脱,令入涅槃。]这不简单!这叫做发大菩提心,念无减,这个念,菩提心不退,这句话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菩提心不退。念无减,常念众生,大悲不舍,大悲心,常常想:我要如何度众生?要如何度脱众生令入涅槃?[十、慧无减:具一切智,力无所畏,随宜说法,慧辩无尽。]智慧的辩才无尽。[十一、解脱无减:远离执者,一切无碍,有为无为,悉得解脱。]其实解脱就这四个字:远离执着,学佛,就是学自在、学解脱。[十二、解脱知见无减:解脱能生知见,]解脱当作体来用,就是体,知见就是用,它的作用。[知见能保解脱,更互相资,]更互相资助,[一切无碍。十三、身业随智慧行:现种种身随智应机,调伏摄受,普令得益。]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以微妙音,随智而转,巧说诸法,令众悟入。十五、意业随智慧行:以清净意,微妙观察,对机施教,入众生心。]意业随智慧,所以说:三业都是随智慧,佛有能力观察,对机施教。[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我们光是这一生当中比较久的事,就忘得差不多了![慧照过去,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如过去本生、本事、时劫、国土、名字等)。十七、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慧照现在,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佛的智慧知道现在世无碍;这一段是说过去、现在、未来,前面第十六是说过去,第十七是说现在。[(如《楞严经》云:松直、]松树是直的,[棘曲、]棘树树是弯曲的,棘、荆棘,有刺的植物,是弯曲形的,形状是弯曲的。[鹄白、]鹄是白色的鸟,[乌玄、]“玄”就是黑。乌鸦是黑色的鸟,[皆了元由等)。]都知道它的原因,包括一切动、植物。[十八、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慧照未来,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如《法华》授记、未来成佛、劫国、庄严、名号、将来必应是也)。唯佛功德智慧,超越九界,故得如是十八不共之法。

三十七助道品者:]三十七助道品在以前已经讲过好几遍了,所以,今天我们就简单复习一下。[助,是资助,谓资助正道也。正道,即真正发菩提心,以求菩提道。必以此三十七品为助,方能得成。品者,类也,分作七科。

一、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说:我们的心要常常作这四种观照,心才不会散乱、不会放逸,我们才能够精进,心要常常安住在四念之处。其实我们四念处就不太做得到了,譬如说:观身不净,你想想看,今天我们的心如果安住在观身不净,我们很彻彻底底地了解,我们这个身体不净,你说这个世间要怎么贪?我们知道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要从何贪起?其实我们修行都只想要听经闻法,而没有真正下功夫去观照,没有!说: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这都正确,看是总观还是别观。其实我们如果在四念处好好地观照,什么事都解决;而我们就是没有办法,虽然在研究经典,却没有办法突破假相。[念,是能观之智;处,是所观之境]界[,修行,以此为下手工夫。一、身念处:]身体,[念身不净。]身体不清净,[以智观察,此身种种不净。初观根本不净,是父精母血,结合而成。]在座诸位!我们吃饭,有一种叫做贪食症,人患得一种精神分裂症的前奏,精神分裂症的前奏,有一种叫做贪食症,一直吃、一直贪……,觉得吃不饱,一种叫做贪食症。有一种叫做厌食症,只要讲到吃饭他就怕。一种叫做贪食症,贪食症的人,要吃到食物快满到喉咙、吃到快吐出来了,他才肯罢休,他控制不住,他情绪不好的时候,他就一直拼命地吃……,如果说我们学佛,观照:此身不净,这样什么事都解决了![次观住处不净,在母胎之中,与粪秽杂处。再观现前不净,九孔常流不净。更观将来不净,死后胮胀、]肿起来,胮(pāng)胀。[血涂、]全身都是血,[脓烂]会臭、会烂,[等,令生厌离,不起贪著。]我们的心如果安住于此,这世间就没有什么好跟人家计较、斗争的。譬如说:今天他欺负我们,或是压榨我们,或者是说他占了便宜,其实这个是臭的身体,你如果以我我的心行于世间,就不会觉得自己吃亏;有时候吃亏变成占便宜也不一定。[二、受念处:]身体观照起来是不净,而这个感受呢?[念受是苦。]受就是外境以及我们的心,对我们来讲都是痛苦的。[以智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六根领受境界,无非是苦。]的确如此,这世间没有一样是真正快乐的,到现在我的感受,我也是出生在很不幸的家庭,我从小到大,不但是家庭贫穷,又有病苦等等,到目前我的感受,真的就如佛陀所言,一切都是苦,无非是苦。[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上面那个“苦”是外在的苦,下面那个“苦”是身体的苦,我们的身体已经很痛苦了,外在的苦又加诸于我们,外苦加内苦,名为苦苦,身体已经病苦了,再加上外苦。上一次报纸报导,报导一个计程车司机:当然,不是每个司机都这样,报纸报导的,这当然是少数,我遇到的计程车司机都很好,甚至都不跟出家人收车资,这只是报纸报导的个案。有一个妇人,她的儿子在医院急救,在医院急救那天,正好下大雨,人家通知她:你儿子正在医院急救!这个妈妈张皇失措,拿着钱、冒着大雨,叫了一辆计程车赶过去。她心慌意乱地上了计程车,汗流满面,只说到某间医院,就任由计程车开了,她一直哭,也没有注意开到哪里了,结果这司机竟然把她载到一处草丛中,把她强暴了,载到荒郊野外的草丛中把她强暴了!这司机要强暴她以前,她跟他说:我把钱都给你,我的儿子住院,我现在已经很痛苦了,你不要再伤害我,我要钱,我全部给你!这司机不顾她的苦苦哀求,还是把她强暴了!我看到这段新闻很痛心,竟然有人坏到这种程度!所以:好司机受到恶司机的影响,现在到晚上没人敢坐计程车,其实,99.9%的司机都很好,可是,一旦出了一个害群之马,那就很惨了,你想想看,她儿子在医院急救,她拜托他:我儿子正在急救!他还是不放过她,把她强暴了,又抢走她所有的钱,这种人如果不受因缘果报,那么,每个人都敢做坏事了!所以说:苦苦,这世间本来就是这样,自己要学聪明、有智慧一点,要听别人的劝告。所以,我常常说:女众来这里共修,我不要让她们太晚回去,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报纸、报章杂志看多会担心,学佛的人。乐受是坏苦,坏苦就是总有一天会败坏,坏苦。这个境界由好转变,会变质,所谓坏苦,就是每一分、每一秒在趋于恶的一方面、不好的一方面去,譬如说跳舞,到最后也会结束;乐,喝酒快乐,到最后也要结束。唱歌、卡拉OK,到最后还是要结束。所以,坏苦,它不是说破坏的坏,它不是这个意思,它蕴藏的意思就是你要透视它,这个世间无常,坏苦就是一种无常的痛苦,到最后一定要归于坏,所以,用这个“坏”,来解释每一个动点上都是一个结束。[舍受(不苦不乐),]不苦不乐,这个“舍”,不是我们所讲的布施那个舍,也不是说一切法不受的那个舍受,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舍受叫做痴、愚痴,知道吗?这个舍受叫做愚痴,分不清楚状况是什么,叫做无记,无记是列为愚痴里面的一种。不苦不乐,说:喔!有这种境界,不苦也不乐,类似《心经》里面讲的那种境界。错!不是这个境界,那是愚痴的意思。[是行苦]“行若”旁边写个:刹那生灭,叫做行苦。行苦:刹那生灭。[(乃行阴迁流之苦),]行阴就是一切的造作,我们身口意一切的造作,刹那之间刹那之间在变化。[令知觉悟,不至认苦为乐。三、心念处:念心无常。以智观察,六识之心,攀缘六尘,念念生灭,无常不实。令知虚妄,不认为真。]离幻即觉,我们要了解这是虚妄的东西,虚妄的东西;如果说:我们还在虚妄的东西中认真、执着、错误,那你是认贼为父,自讨苦吃,没有人会同情你。佛法听这么多了,还不能离开虚妄的错误的执着,那是你的事,师父已经讲一百遍、一千遍了,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没有什么道理好讲的,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所以,人家说:放下,你就拥有全部的智慧的财产,放下,无量无边的智慧财产,从“放下”二字做起。放下,你不执着嘛,你就不会把它切割,不会把它隔阂;我们人这个执着,就像造一个墙壁一样的,造一个墙壁,你执着一种,这个墙壁把自己围起来,这个牢狱一样。所以,欲望就是无形的牢狱,就是这个道理。[四、法念处:念法无我。以智观察,诸法本无我,]诸法本无我,法是一切事理的总称,一切事相、一切理体皆无我。[亦复无我所,]也没有所谓的对立的所攀缘的我所。[从缘生灭,不能自主。令知一一,皆如梦境。]一切都像在作梦一样。

[二、四正勤:]“勤”就是精进,四种正确的精进,我们精进要往对的地方精进,精进错了就很糟糕!四种正确的精进,套一句我们古来中国的一句话,叫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差一点点就不得了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偏失一点点就差很多了![精进为体,总名为勤。非同外道无益苦行,]无益,一点利益都没有。[故名为正。(一)已生恶令永断:]已经产生的恶,令永断,我们现在有恶,要赶快断,[如治疾病。]第二,我们有恶的习性,可是,还没有生出来,[(二)未生恶令不生]出来[:如防火灾。]可以防止,要令恶不生,第一,一定要有好的环境,不要接触恶的环境;没有恶的环境,要产生种子都不可能。[(三)已生善令增长:]已经产生的善,譬如说:我们今天听经闻法,要继续鼓励人家来听经闻法,鼓励布施、持戒、念佛。[如培果木。]培养果木。[(四)未生善令速生:如灌种子。]种子在土壤里还没有生长,我们现在增加它的速度。

[三、四神足:大疏谓欲勤心观。]三、四神足:大疏说:哪四神足叫呢?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法数》]《法数》就是《三藏法数》。[云:欲、念、进、慧,]其实这个是一样,[名虽有异,义则无殊。勤,即是进;心,即是念;观,即是慧。由前正勤,只顾生善灭恶,恐忘失本所修之正道,故继之以四神足(如神通而能远到故)。亦名四如意足,谓能如其意,速疾远到,所求菩提之正道也。(一)欲如意足:]这个欲如意足,欲望是生命的原动力,追求佛法也是属于一种欲望。所以,欲如意足,[谓于所求境,乐(去声)欲速疾能到。]每天都盼望听经闻法,每天都希望能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有这个欲望。所以,一般都将这个“欲”解释作不好的名词;但是,佛家是说看你如何运用,我想要好好地求得菩提之道,那么,这是好的。所以,欲望不见得不好,看你是追求哪一方面的。[(二)勤如意足:谓勤勇无间,恒常进修,不懈不退(法数列在第三)。(三)心如意足:谓不杂异缘,]不混杂其他的缘。[一心趣向,所求正道(法数列在第二)。]所求的正道。[(四)观(去声)如意足:恐定太过,]只修定,没有修智慧,所以,[须假观慧以扶之。]扶之就是助,来使它左右对衬,我们说:这个人走路不平衡,我们把他扶一把,辅助,只有修定,没有慧不行。

[四、五根者:信、进、念、定、慧也。根有能持,能生二义。如树有根,对已生之枝叶,能持不枯,]能够保持,不令它干枯。[对未生之花果,能令得生。]能够让它生长。[(一)信根:谓初发心时,即具信心。今既修念处、正勤、神足,信心坚固,如树生根。]你看五根当中,第一就是信根,我们若是破坏众生的慧命,让他无信,一开始就断他的慧命,后面就免谈了!所以,坏人正信,这个罪过是很重的,他正信的佛教不信,去信邪魔外道,害了他的法身慧命,又少了一尊佛!所以,这个信,我们不能弘法利生,千万不要破坏众生的信根。[(二)进根:谓修正勤时,即具精进。今既修神足中勤,进修无间,故名为根。(三)念根:谓修神足中心,系缘一境,到此念更增进,故名为根。]意思就是说一直观照,集中精神;而我们就是不能集中精神,散散地念,散散地念。[(四)定根:谓修念处时,即有定义(其心专注不散),复经正勤、神足,到此定力愈深,故名为根。(五)慧根:谓修念处时,即具慧照。今更修正勤、神足,到此慧观增明,故名为根。如一株菩提树,已生五条大根,此树必开花结果也。]五根。

接着就是[五、五力者:]已经产生力量了,树根如果扎得稳,树就有力了。[即前五根深种,而成五力。树大根深,牢不可拔。]“牢”就是坚固,坚固到不可拔,完全不会动摇,不动摇。师父告诉过诸位:一个不受影响的人,才够资格成就菩提之道,这是一定的道理。你讲什么,我都不会被你影响,我就是一直精进,依法不依人,这样绝对成佛,绝对往生极乐世界,不受影响。[不为魔梵等之所屈伏,而能破不信等障,故名为力。]不信,什么都完了,什么都免谈了,哪里有什么力量呢?什么力量呢?对不对?我叫你来听经,说:我对法师没有信心。你拜托他来,他也不来,他连来都不来,听经闻法都没有,信心都没有,你怎么会继续精进呢?信、进、念、定、慧,后面根本就不用谈了![(一)信力:能破不信、邪信障。(二)进力:能破懈怠、故逸障。]学佛的人,一开始亲近道场时,回去就拼命地念:阿弥陀佛……,再差不多三个月没来,半年后就不太有念佛声了,偶尔念一下:阿弥陀佛……,为什么念这么小声?因为没有在佛像面前念,现在是一边骑机车,一边做早课。再经过半年,或是经过一年,完全安静无声,进入最高的涅槃境界,统统没在念佛了!所以,我们的精进,如果没有师父在后面催促,或是离开道场,那很难!所以,凡夫俗子,你要记住一句话,除了薰习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薰习,薰习再薰习,就是这样子。你说我独自一人躲到深山里去修行,如果你们这些人去,去一百个,一百个全倒,光是怕鬼,你就受不了了!你说:我要去山上住茅蓬!光是怕鬼,你就没办法了!念佛时:阿弥陀佛……,听到一点声响,整个茅蓬里没有电灯也没蜡烛,什么都没有,你光是怕鬼,心就不定了,更别说你多会修行了!对不对?你念佛时,突然有一尾青竹丝爬来身边,阿弥陀佛青竹丝……,另一个人就问他:在右边还是左边?右边,右边,青竹丝在右边!右边有青竹丝,他不敢乱动,边念佛边给对方打信号,叫他起身相救,打信号。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上次有一个比丘,有一个比丘去住茅蓬,去住茅蓬后,他一大早就起来打坐,因为自己一个人住,就没有束裤管,没有束裤管,没想到蛇竟然从缝隙中爬进去,就这样钻进去了!突然间,他觉得有东西在裤管时钻动,正好爬到要塞地、火药库那里,他不敢动,一动,怕火药库爆炸,被它咬到就完了,又不敢下座,这下子惨了,吓得急忙念:南无喝啰怛那怎么办……,一直念,不知道该怎么办,一条蛇钻进裤管里,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那天早上有一个比丘去,去的时候,他就这样……,表示有一条蛇在他的裤管里。那比丘告诉他:没关系!我把室内的温度弄得热一点,外面的温度热一点,它自然就会爬出来,怕冷嘛,蛇晚上会怕冷,对不对?会冷,它就会找暖和的地方躲,这才把它引出来。所以说:精进,虽然信有了,不过,这个精进,没几个做得到的![(三)念力:]第三就是要提起念头,正念常现前。[能破失念、妄念障]。妄念障碍,这就是正念要常现前,我们在愚痴的时候,师父就会告诉你们:把念头提起来,要把正念提起来,你要把正念提起来!对不对?我们自性虽然是有佛性,任运自在,可是,你不常常提起正念:先勉强,后自然,这是天地万物的道理,先勉强,到最后才自然。就算杀牛也是一样,你如果不相信:当然,这是开玩笑啦,假设一只牛牵到你面前,你根本不会杀,你不晓得从哪里下手,真的喔!但是,你如果遇到那个杀牛杀二十年的,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他持刀已经出入有神,你知道吗?杀牛的人杀习惯了,那把刀一进去仿佛有神,从哪里进去,从哪里出来,肉就一片一片削下来,很厉害,很厉害!譬如说人家在杀鳗鱼,一刀将鳗鱼剖开:啪!就把所有的鱼刺都去掉了,一般人是办不到的!或是去看人家杀虱目鱼,刀子一进去,啪!鱼刺全部去掉,功夫到这种程度,因为他已经杀几十年的鱼了!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念头一开始提起来,可能会受到我们的心念、肉体、环境的影响,但是,久而久之,正念习惯了;正念的下手处,要先降伏这个我慢,你正念的下手处一定要先学吃亏、退让、退让跟包容,你为什么会烦恼?很简单!因为你一直想要反击,譬如说:对方讲一句话,你就一直想要反击,你的烦恼当然重。很简单!你现在转回来,对方讲一句话,你要想:是我的错,我应该好好检讨!退回来,烦恼就不见了,学佛的人,要能够有这个化烦恼为没有力量,不然你永远是一个凡夫。这个念力是非常重要,转业不能转业,完全看这个念力,完全要看这个念力。而这个念力要怎么转?要学吃亏、学退一步,把错误归咎自己,什么都解决了,什么事情都解决了,没有一样事情你看不开的,我不对,我向你道歉!我们人的烦恼就是一直想要反击,一直想要反击,他一言,我们一句,双方一言不合就起冲突了!对不对?这样会失去这个正念,为什么?情绪会高低潮,能破失念、妄念障。[(四)定力:能破掉举、散乱障。]掉举就是心浮动叫做掉举,心神不定,掉举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心神不定,心一点定都没有,散乱障。[(五)慧力:能破昏沉、愚痴障。

六、七觉支,亦名七觉分。觉者,善能觉了,即是正智分明。七法各有支分不杂,谓择、进、喜、安、定、舍、念。]前面择、进、喜三个是属于慧,[前三属慧,]安、定、舍是属于定,[次三属定,后一调和定慧,]就是念,念就是[令得均等。(一)择觉支:谓缘诸法时,]缘诸法就是面对,面对,面对诸法的时候,面对一切法的时候,[善能觉了,拣择真实,]就是我们这个平等心是真实的、般若心是真实的、退让心是真实的,[不谬取虚伪之法。]一切外境都是虚妄的东西,人情世故方便应付一下就好,要将生命放在真实的,真实的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要念佛,我们要念佛才究竟,才有一个依靠,不然我们要做什么?[(二)进觉支:谓修道法时,善能觉了,进趣正修,不谬行无益苦行。]不错误行无益的苦行,行无益的苦行就是只想吃苦,只想吃苦,广钦老和尚开示,说他年轻的时候也是搞很多花样,我看《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里面:很多“出头”(搞花样),搞很多花样,到年纪大了才发现:修行不是这样,修行是很平常的事,肚子饿就去吃饭:想睡觉就去休息,睡醒了就去认真念佛,就是这样。修行不是搞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而我们现在修行,都想搞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上次有一个人来参访,他很仰慕慧律法师,就来了,我就在客厅坐,那时候也没人带他,没人带他,他跟一个朋友来,遇到师父,他跟他朋友说:咦?我看慧律法师也没什么嘛,不过就坐在那边对你笑一笑,也没有讲什么话,也没感觉有什么特别不得了的!意思就是说:法师就是要穿一件大红祖师衣,或者手持一根拐杖、挂一串长可及地的一百零八颗念珠,他的观念就是高僧要有高僧的外表,看起来吨位很大,或是念那个:“唵,部部帝利,萨埵吽”,或者念很多咒,不然就是:唵!撒米啦、丢铜板啦,他的观念认为这样叫做大法师,要手持七星剑等等;他不知道佛法就是这么平淡的东西,佛法就是这么平凡的东西,他认为一个大法师就是不得了的,应该有一个气势、一个架子、派头,一看,我统统没有,统统没有。对啊!广钦老和尚说:不要搞那个有的没有的花样,不要搞那个有的没有的“出头”,不要搞那个有的没有的花样,修行很平凡,肚子饿就吃饭,累了就去睡觉,睡醒了就认真念佛,人情世故应付一下,不要让人家说:学佛的人跟这个世间脱离了,剩下的时间要精进,不要修那种无益的苦行,无益的苦行,无益的苦行太多了,像外道这样。[(三)喜觉支:谓心得法喜,善能觉了,不随法喜,而生住著。]喜觉知就是说:我们内心充满着安详;但是,不会因为安详的喜而产生执着,叫做喜觉支。喜觉支的意思就是:不执着于喜悦的那个情绪,无所住的喜悦,就是接近本性;如果说,那种喜悦让你产生一种执着,这样叫做生灭法,那只是色界、无色界的功夫而已,不能对喜悦产生执着。[(四)轻安觉支:]轻安,轻安接近法喜。[谓身心轻安,善能觉了,不取轻安,而不前进。]有的人打坐,坐得很轻安,坐到很轻安,产生一种执着,一直想要坐下去。有的人打坐的时候,坐得很欢喜心,坐得很舒服时,你叫他起来,他也不下座,他也不下座,那个也是一种轻安的执着。[(五)定觉支:谓发诸三昧,善能觉了,不于定中,心生爱见。]对定的执着,我们不要有定的那一分执着,产生了爱见。[(六)舍觉支:谓舍所缘境,善能觉了,当舍则舍,不生追忆。]就是舍的时候不要有一个我在舍的观念,讲到最后,都是一个无所住心,讲到最后都是无所着心,一句就解决了,离一切相。[(七)念觉支:谓修道法时,心若沉没,念用择、]选择,[进、喜三支以起之,心若浮动,念用安、定、舍三支以摄之,务令定慧均等,不致偏重也。]不致偏重。

[七、八正道者,亦名八圣道。是无漏圣法,故名为正,能通涅槃,故名为道。]能够通涅槃,名为道。学佛,八正道:[(一)正见:]要有正知正见。[以无漏智,见理真正,无有错谬。]讲真的,我们现在虽然学佛,众生的法执还是未断,要所有的佛教徒都正知正见,讲真的,很难!有时候讲起来很惭愧,包括出家人,有时候讲出来的都没有正知正见,讲真的!到底他在家是学正道或是学邪道,不得而知;出家也好像在讲法;但是,破坏佛教,所讲的都不是正法,佛当时在世就有这种情形,外道的,还没有出家以前学外道,出家之后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结果说的是邪法,就是专门要破坏佛教,也是有这种人。所以,这个正见,第一就是依法不依人,我们现在要找一个明心见性、证得果位的人,讲真的,难如登天,要具足正见,本来就很困难,所以,我们只有依法。[(二)正思惟(非六识思惟):以无漏智,起正思惟,策动真修。]策动就是鼓励自己、勉励自己,趣向于真正的修行。所以,八正道所说都是以无漏智,句句都是以无漏智,句句都是以无漏智慧。[(三)正语:以无漏智,常摄口业,说正法语,令他生信。]意思是说:会破坏众生之信的话不能讲,所讲的要正法语,要让他对三宝有信心,令他生信。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也告诉我们,对不对?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发菩提心、直心、深心。对不对?我们既然发菩提心,要救度众生,当然一定要让众生对三宝产生信心,哪里说我们一个佛教徒又来破坏佛教呢?这样不够资格,不够资格![(四)正业:以无漏智,除身邪业,住于清净正身业。]身邪业,就是我们所说的:像我们以杀生为业;正业,我们必需要安住。[(五)正命:以无漏智,如法乞食,常知止足,]安[住于清净正命。(六)正精进:以无漏智]慧[,净除烦恼,直趣涅槃。(七)正念:念正助道,]“正”是指八正道。“助道”是指三十七道品。正,以八正道为正,三十七道品又包括八正道,所以,以八正道为正,以三十七道品为助。[其心不动不失。(八)正定:安住无为之道,决定不移。]什么叫做无为之道呢?心无相,心如果安住在无相,你就决定不移。经典常常赞叹佛,佛能够空三千大千世界,无所不舍,金银财宝、象、马、妻子、儿女,甚至头目脑髓,粉身碎骨,统统施舍,心安住于无相,若遇来破坏身体,或者是破坏我们一切佛教,心安住不动,只此一念,你如如不动,身坏命终;你安住无为,身坏命终,真趣涅槃,真趣涅槃。为什么呢?因为你心不动、如如,与佛相应,马上进入净土,马上进入净土。所以说,如果说:今天以一个修行人来讲,若不能安住于无相,虽然他在修行,可以说是徒劳无功,他很认真在拼,不过是着相;若能离相,安住无为,虽然身受很大的痛苦,或者包括外境的损失,他都安住无所着,放下、无所着……,这样他的心跟佛一样,相应,身坏命终,马上直趣涅槃,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因为他在世就不受动摇了,不受动摇。所以,在《华严经》十回向品说:十回向品,十回向讲得很感动,《华严经》:《华严经》,师父在三十三多岁,三十一岁还是三十二岁,有教过《华严经》,我今年四十岁。那个十回向品讲得非常感动,十回向品说:如果要做菩萨,就是要牺牲,如果有人拿棍子、刀枪来,要夺你的性命,夺你的性命,揍你、打你,包括一切,菩萨仍然安住无为,无为,何以故?以无为是真如法,只有无为才能进入真如、真如本性,不然没办法!这当然是很难,拿刀枪杀害我们,我们还……,所以说,会修行的人,至死不改变,有的人修行,他听到师父这样讲,马上就安住于无相,无相,刹那间就进入佛陀的境界。如何安住无相呢?这个时候听到,这个时候就开始做,从哪里做起?从明天开始,看一切境界统统无所着,这样就开始渐渐接近佛的境界,就是这样,就是这种东西。愚痴的人听到,他虽然知道,不过,还是感觉委屈,他会受不了,受不了委屈,受不了别人攻击、受不了一切境界,所以,他就会再动摇,动摇再重复、再重新调整他的情绪,再受别人破坏,又重新再调整。所以,他不能一下子进入真如跟无相,他就重复痛苦、重复劳累、重复寻求善知识,他不知道所有的善知识都是叫你二个字:放下。不知道!大智慧的人,刹那间就能进入佛陀的境界,安住无为,离一切相,放下,宽恕一切众生,发一个大愿:我这个身体,包括我的一切境界、包括一切财产,无论受到一切外境如何破坏,我都安住如如不动的心境。今生今世马上完成佛道!我们自己有自卑感,所以,经过无量劫到今天,还没有解决我们的生死,自卑感就是:哎呀!我不行啦,我是一个凡夫!就是太过于自卑,没有勇气,修行还需要几分勇气,修行还需要几分勇气,你想想看,人家说,战争的时候:你想想看,战争的时候,我们要冲锋陷阵,打倒敌军,打倒敌军。所以,人家说:千兵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将、将领是很难得到的,我们的将领,我们今天心能够作主,你心就有将领,心就有将领。世间人为了要建功立业,还要杀无量无边的众生,他还要有那个勇气,像日本战败要切腹,切腹自杀,你想想那需要多大的勇气?日本战败要切腹自杀;而我们学佛,学佛的人,你想想看,学佛的人,我们该不该精进?直趣涅槃,决定不移。[依此八法修行,自可得至涅槃。亦名八正筏,]正筏就是渡河的工具,从此岸渡到彼岸,八正筏。[以能从生死际,渡烦恼河,至涅槃岸也。

以上三十七品,总喻菩提道树。法性,如地;念处,如种子;正勤,如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枝叶增长;开七觉之华;结八正之果。如是乃至:如是,指上所举,出世间法。乃至,是超略之词。(超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者:因对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染法,故立此净法,而对治之。《起信论》云:“不觉念起,]不觉就是微细的,微细到我们没有觉察。这个“不觉”不能解释无明;也可以解释作无明,就是很牵强。不觉念起就是:我们无法觉察到微细的念头产生,因此,[见诸境界,]其实我们若能觉悟,就像在看电影一样,我们现在看一切境界,你都要当作我们现在是在看电影,那么的不真实,我们看电影,看……,看到最后,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银幕而已,这只是一个银幕而已,虽然我们感觉到里面的人物一直在动,不过,背景只是一块白色的布而已。我们学佛也是一样,不觉念起,见诸境界,[故说无明。乃至具有过恒河沙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即有过恒河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我们的心性不动。所以,学佛要先学如如不动,先学不受影响,学佛就是这样。我们在听经闻法,我们为什么没有把握听经闻法的重心点?我们很喜欢听经,但是,我们一定要抓到重心点,从重心点下手,那才是一个修行人。修行人心性如如不动,离一切相,什么统统没事,天大地大的事统统没事,那么,要进入佛陀的本怀,你就已经有消息了!如果一点小事就要搞得很大,没事要讲到有事,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你是烦恼人,烦恼人。你如果心性不动,你就有过恒河沙的种种的功德。[”若对治未亡,]“亡”就是尽,如果你的对治方法还没有尽,[不是真净。]你要对治这个烦恼,连那个对治的东西都要放下。[今有漏染法之影像既灭,则能对亦复不立,故曰一切清净。以上明出世诸法。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性清净故,一切实相法本性是清净。[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此明自他正报同净。]自己的正报、别人的正报,同样的清净。[前二句承上。一切,包括上文,世间出世间,一切诸相,无不是实相。]统统是实相。[此句义现幽玄,]就是很深,[应加详解。《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世间染法是妄,即出世净法,]清净法,[对染说]清[净,净亦成妄,故曰:皆是虚妄。]譬如说:两个都是修行人,你比较有修行,你就笑对方:你这个没有修行的人!虽然你比较有修行、经教比较通,你取笑对方没有修行,这样就算你比较有修行,也变成怎么样?一种执着性,对不对?也变成一咱执着性。佛是清净法,但是,这个清净是对污染来说的,所以,佛并没有执着:我就是清净!因为他不执着染、不执着净,这样才是真净。因此净也变成妄,所以说:皆是虚妄。[妄无自体,执之成有,]执着就变成有,[如果了解虚妄就本空,[了之本空,则相即无相(实相),全妄即真,]全部虚妄,当下你如果悟到,就是真如本性。[如摩尼所现五色,愚者执为实有,悟者了之即空,当下即是真空(无相)实相矣。《金刚经》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想想看,你若了解一切相非相,就是不实在相,你就见到我们的本性了;即见如来,“如来”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要成佛作祖哪有困难?在座诸位,并不困难!你如果见到诸相非相,见到诸相,你能够离相,不要执着,[”非、即离也。若能离相而见,即见清净法身如来(此如来、作不变随缘二义解,不作佛解。法身无相,而能随缘现相;如摩尼现色,虽然现相,如如不变,即是清净实相)。又如《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注意看那个字:深,这个字就是最重要的,深,不是浅,深叫做下真正地功夫去行般若;浅就是了解而已,我们现在叫做行浅般若波罗蜜多时。其实我们现在连浅都没有,我们连一点般若智慧也没有,遇到事情就暴跳如雷了!行深,深就是实证、悟入。[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空无一切相,般若智慧,这样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我们这个色身一切都是空性。[”智照现前,照见五蕴,一切诸相,皆是真空实相。如见摩尼五色,色体全是珠体。故《智度论》云:“照色等空,名为实相。性空实理,离于颠倒,非虚伪故。” ]底下那一句要注意听:[于空见空,亦名颠倒。]你对于空性,还执着有一个空:我在离相,离一切相叫做空嘛!我还有一个离相的念头,那也不叫做空,意思就是要回复很自然,空是透过本性的智慧,并没有一个执着能空、所空的能所,离开能所。于空见空,你认为还有一个空性可得,亦名颠倒。[于空无著,]对于空性无所着,[乃是实法。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无迁无变,究竟常住。一切世出世间诸法之相,虽复千差万别,会相归性,]什么叫做会相归性呢?性就是统一;相就是差别,会这个差别归入空性的统一,一切法不可得,[惟一实相,自性清净,故曰:一切实相,性清净故。此实相从本以来,清净无染,迷时非染]没有污染,[似染,今诸幻尽灭,]诸幻尽灭,一切幻化出来的统统去除,[为觉性圆明所显。一切同成一实相清净之故,托法显已,]藉着这个法来显、显了。[融会一己之身,心见清净,根识清净,]当然心如果平等心,透过六根、六识,当然是清净。譬如一个人有慈悲心,对不对?慈悲心,他六根、六尘,一切都慈悲。[与彼诸法,同时清净,是名一身清净也。

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者:此由自及他。于自身,既证清净实相,观一切众生,同一清净实相,不取众生相故。]不执着一个众生相。[志公云:“人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以前的布袋戏都是这种语气,以前都是这样念: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以前的黄俊雄,对不对?都是这样吟诗,还拿着一支拂尘,以前也是很迷布袋戏,迷得很深,没有学佛都是这样。[”乃由自己,证得平等法故,]要证得平等法身很简单,在座诸位!放下一切念头,不思善,不思恶,恶无恶性,善无善性。[因己会他,]因为自己的本性来照会别人,[亦融会得众生多身,悉皆平等清净也。

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者:此由近及远,扩而充之,自一方众生身,乃至十方众生身,同一圆觉清净。上言实相,此言圆觉,以圆觉乃实相本体,亦即诸法本体。今证圆觉清净,则十方众生,正报之身,自应咸同清净也。]所以,讲来讲去,还是要摆平自己,摆平自己,比摆平别人更重要,摆平自己,比摆平别人更重要!我生长在猪屠口,我小时候就是没有学佛,没有机会听到经典,一直念书,从小一直念书,幸好没有变坏。我今天如果从小就学佛,就会去度猪屠口那些众生,猪屠口那些众生,真的!从小就度众生,一个一个度……,有的人讲:师父!我们回猪屠口度众生!现在很难,要去猪屠口度众生,很难!为什么?他们没有那种环境,我讲给你们听,猪屠口里多半是做抬棺的、清道夫、打零工、帮丧家拿旗子、开赌场,都是这些,很多父母亲终日沉迷于赌博,现在不知道有没有比较改进了?讲起来很可怜,生长在猪屠口的小孩很可怜,没有变成不良少年,就很难能可贵了,难能可贵了,真的!我们如果有因缘,也要回猪屠口,猪屠口,很难度!动不动就是拿刀拿枪、砍来砍去的,从小我们就司空见惯了,不过,不会变坏,很奇怪!可能是佛陀的保佑。[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由正会依,]就是由正报会依报,[以明一多依报同净。前一人清净,融显多人,以成一界清净。此一界清净,融显多界,以成一佛刹土清净。复由一刹清净故,会得尘尘刹刹,尽于虚空,横遍一切处,圆裹三世,竖穷一切时,悉皆平等,清净不动。此即观行成功,会相归性,摄事归理,以显清净觉地,为十方三世,根身器界之体,即属圆觉体大义。一真空绝相观竟。

卯二理事无碍观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这一段写得很好,诸位要慢慢体会。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虚空无相,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平等[不动,]它这里漏掉,我相信经典一定是有“平等”,这里少了两个字:四大,加“平等”不动,不可能前面有“平等”,后面没有“平等”,四大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此文融会色空,与觉性平等一如。觉性,是理;色空,是事。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以成理事无碍法界。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者,此句承前启后。前以理融事,事同理而平等不动,此以事显理,理亦同事而平等不动。理事互不相碍,故曰:虚空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亦应有平等二字。文略意该。乃谓不独无相之虚空,与觉性无碍,即有相之四大,亦与觉性无碍,]学佛的人就是学两种:学自在、学无碍,菩萨!修行其实可以将无量劫化作一念,无量劫化作一念,这是《华严经》的思想,我们无量劫的无明,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解决,菩萨!放下、离相,二十四小时都存在“大慈大悲”四个字,一直原谅众生,这样就能进入平等:进入平等就是空性,事理就无碍,事理无碍。[故曰:四大平等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世间事相之法虽多,五大]就是地、水、火、风、空, [摄无不尽,]五大就是地、水、火、风、空,[皆与觉性不相妨碍。如是乃至超越十力、四无所畏等,乃至八万四千陀罗门,出世法,平等不动。当知觉性亦复如是,以显清净觉地,真俗二谛圆融无碍之相。即属圆觉相大义。二理事无碍观竟。

卯三周遍含容观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我们的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圆满,没有一个界限。[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这是《华严经》的思想,叫做遍,周遍含融观,周遍含融叫做事事无碍法界。

所以,[此明事事无碍法界。上文色空事相,与觉性对显无碍,]这是事理无碍,理事无碍,现在是事事无碍。[此科事与事,对显无碍。六根、六尘、四大,皆事也。前三句承上文,圆觉之性,本来遍满、清净、不动,向为无明所]碍[障,不局而局(不周遍),]本来是没有际限,没有一个界限,变成了一个界限,本来没有一个界限,而变成了一个界限。[非染似染]不动而动。非污染变成污染,[(如摩尼似有五色),]变成五色,[不动而动(妄见生灭)今观行成功,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十方虚空,以及世出世法,为觉性之所显发,同时清净不动,周遍法界。圆无际者:即圆满十方,圆裹三世,横遍竖穷,]竖穷就是遍十方,穷三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有边际,理事无碍之故,遂成本文事事无碍也。

当知六根遍满法界者:六根由觉性显发,则一一根,称性周遍法界,圆满无际。如《楞严经》根大文云:“如一见根,]那个不是——,是一个一(新版已更正),如六根中的一个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这个是口的尝[、]身体的[觉触、]意识的[觉知,妙德莹然,]这个“莹”就是皎白的意思,妙德洁白。[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十方的虚空,[宁有方所。]怎么会有一个定点呢?无碍,你今天心如果无罣碍、无碍,当然,你走到什么地方都无碍![”六根悉皆如是,彼此不相妨碍。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者:尘性亦不离觉性,亦得称性周遍,彼此无碍,四大亦复如是,各各遍满法界。

此当释疑。疑云: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意思是说:地是坚硬的东西,它是有质碍的,空性是虚通,云何两种都周遍法界呢?[释云:地空实在相容,譬如凿地,出土一尺,则有一尺虚空,出土一丈,则有一丈虚空。虚空浅深,但看出土多少而定,]出土就是挖出来的土,叫做出土,但看出土多少,出土就是我们挖多少土出来,就有多少虚空。[虚空本遍于地中也。]一挖下去,虚空就产生,就出现虚空。[又疑:水火二性相克,云何俱遍法界?释云:水火亦实在相容。如油本是水,]油本是水,[一点则完全是火。地、水亦然。五金是地大之属,]金子、金银财宝,[一镕全成汁水,]变成水性。[岂非地水各遍,相容无碍耶!]现在的山崩地裂也是一样,岩浆也是液体,流出来后遇到冷空气而成坚固,水可以变成硬的东西,硬的东西也可以变水,就是可以融来融去的。[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乃至陀罗尼门,一一皆遍满法界,圆无际故。]圆无际故,圆满,没有一个边际,学佛的人,最好是能够圆满,什么事情都加添地去处理。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这是修行的人,因为他已经证悟妙觉觉性,前面所讲的事事无碍。[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我们前面说的根性,六根性、六尘性,一一周遍法界,不必灭相归性;灭相归性,变成摄事归理,变成理法界;而这是事事,每一样都是事相,互相遍满,互相无碍,所以说: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杂故,]一入多,一而无坏;以多入一,多而不杂。所以说[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因为根、尘是互相相入相摄,无坏无杂,如是世出世间法,都是这样。“乃至陀罗尼无坏无杂”,这意思是说:事事无碍的境界,乃至十玄门中,一多相容不同,不同。

[首句总承上文,由彼妙圆觉性,周遍圆满之故。此先举所依觉性,为事事遍满无碍之由。根性尘性,一一悉皆遍满,并非泯相归性。若泯相归性,是摄事归理,但成理法界。此乃即一一事相之法,更互遍满,互不相碍。以一入多,而一无坏;以多入一,而多无杂。根尘相入相摄,无坏无杂故,如是世出世法,一一皆然;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此明事事无碍之境,乃十玄门中,一多相容不同门。观下喻自知。][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也是藉着比喻来解释。

[百千灯,喻一切事法。光照一室,]都在一室当中。[喻一切事相之法,遍满法界。其(百千灯)光遍满,无坏无杂,]我们在一间室内,你看灯光这样照射过来,有这么多灯光,这里也有灯光,那里也有灯光,分不出是日光灯还是油灯,是什么样的光线分不出来,无坏也无杂。所以,用光来譬喻很好,用光来譬喻很好。所以,无坏无杂,[喻一根入诸根时,一根无坏;以多根入一根时,多根不杂;以一尘摄多尘时,一尘不坏;以多尘摄一尘时,多尘不杂。其余诸尘、诸法互相摄入,例此可知。一光容多光,多光容一光。光光相容,]互相包容。[光光不同,皆无坏杂,是为:一多相容不同门。妙用难思,即属圆觉用大义。本科周遍含容观竟,并二观行成就竟。]用大,圆觉用大,我们说:体、相、用。我们不能契入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听起来会感觉很吃力,会感觉很吃力,他用灯光来比喻,有时候我们也不容易想像得出来。我们的本性是无形相的,但是,事相是有形相的东西,因为我们的业力卡住了,我们因为宿世没有柔软心、没有宽恕心,所以,我们因为柔软度不够,因此事相的隔离变成很强烈的东西。所以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我们如果了解我们圆觉的本性,天地万物就能随心而转,我们显现出一分圆觉,就有一分神通妙用起作用;千百万个圆觉完成,千百万个圆觉就是一个圆觉;一个圆觉就是千百万个圆觉,所以说:佛佛道同,佛佛道同。因为我们现在未到无碍的境界,说:一多相容,小能容大,大能容小,这讲起来很困难,只能从理性中去体会、了解而已。譬如说:我们很有智慧,《大藏经》那么大一部,排满了整个书柜;但是,一个通达藏经的人,通达藏经的人,整部《大藏经》都装在他的脑袋里面,脑袋里面,装在他的脑袋里面,不然他要怎么说法?等到上台时才要翻书,怎么来得及呢?讲真的,等到讲经时才要翻书,怎么来得及呢?像这一本有可能看得懂吗?一头雾水,有可能看得懂吗?我刚刚睡过头了,不晓得闹钟为什么没响?或者是我又把它按掉了?就一直睡,幸好我早就准备好了!如果我等到要说法才来准备,那是不可能的事!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说:《大藏经》这么多,状在这么小的脑袋里,对不对?我们说:这个人的肚量那么大,能包容一切,肚量在哪里?它也是无形相的东西,别人忍受不了,他就有办法忍,所以,一切事相对他来讲都障碍不了他,我们只能够体会,只能够体会,当然,若是以本性来说,就是说:山河大地,第一个时间、空间的交会点,都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智慧,在凡夫来讲,事理无法圆融;但是,在圣人来讲,不然他要如何堪称诸佛菩萨?要如何了解千百万亿众生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法身是无相的。所以说:多虽然是无量,但是,离不开一。我举一个例子,你慢慢去体会:高雄中台中加台南新竹加台北,等于一个台湾,一,再多的东西到最后变成一。一个台湾加马来西亚加新加坡加美国加澳洲加南极、北极,加起来,一百五十几个国家,加起来等于一颗地球,还是一,知道吗,还是一。无量无边的星球加起来,还是一个虚空,同样如此,就是离不开一,而一个虚空就遍满每一个角度;圆觉本性就是如此,都不能脱离当下,当下。只有用这样,自己慢慢去体会,不然很困难!《华严经》都是菩萨在听的;《圆觉经》前面所列的听众都是等觉菩萨,而我们连初果都没有;不要说初果了,光是一个贪心就搞了十几年没消息、去不掉了,我们现在叫做看结缘的而已,哪称得上研究经典?是不是这样?这部经都是大菩萨在听的,你看前面所列的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弥勒菩萨、金刚藏菩萨,那都是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在等成佛、要成佛作祖的,跪着请示佛陀;而我们……算了吧!还得买麦包充饥的凡夫,笑死人了!所以,这算是念结缘的,念结缘的,知道这个境界就是这样,研究一下;喔!一念不生就是佛,多少参考一下,还是有用,不然,讲真的,我们怎么有办法去体会事事无碍法界?所以,不读华严,不知佛门的宝贵,不读《华严经》,不知道佛有多大的胸量、多大的福报!

[壬三顿同佛境(分三)

癸一用心同

子一法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这位菩萨,因为觉性遍满一切,无坏无杂,所以,他说:到这种境界,觉成就故,从观行观照。说:当知这个菩萨到这种境界,怎么样呢?什么境界呢?[不与法缚,]一切法束缚不了他,自在而无碍,很自在。[不求法脱。]因为本来无缚,哪里有解脱呢?譬如说:你去亚马逊河那个地方,有那个距离我们人类二、三千年的原始民族,甚至落后我们差不多一万年的历史,那边没有人在穿衣服的,没有文明的世间,那海拔都是几千公尺上面,都没有在穿衣服的。你去那个地方说:喂!脱衣服!他会说:你真是奇怪,我连衣服都没穿,你叫我脱脱衣服?听懂了吗?他连穿都没有,你怎么叫他脱衣服呢?对啊!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当下就是实相,你想求什么解脱?求什么解脱?像今天来的那个弟弟,就很没有智慧,他很老实,他听我讲经讲到戒律,说:唯盗僧物,佛不能救,五逆十恶罪,尚且能救,偷出家人的东西不能救,不通忏悔。他小时候不懂,跑去寺庙偷东西,偷东西来吃,本来是想保平安的;现在长大了,听到经典、录音带,开始寝食难安了,已经打了两通电话来问了。今天他父亲又带他来,他现在很痛苦,怕犯了不通忏悔的罪,我今天就跟他开示:你当时是因为年幼无知啊,对不对?不然以前偷拿师父二百块的水果来吃,我们现在还他五千嘛!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二十倍嘛!这个小孩子很老实,老实,他说:师父!我还是很怕,十方常住,我还给一间,其他的会知道吗?我说:知道!佛怎么会不知道呢?我们现在絮凝发生的事,高雄马上就知道,一通电话就传遍了,诸佛都有在互通电话,还有传真,不用担心,不过,他还是会怕!跟他讲完,他还是很怕:师父!我还是很怕,我没听录音带前,不晓得罪这么重!我说:你知道那间寺庙在哪里吗?他说知道。我说:既然知道,你就拿去还他啊;万一你当初因为年纪小,忘记是在那间寺庙偷拿的,不然你就将赔偿放在文殊讲堂,然后点香向佛禀告,这也是十方常住的道场,一样啊!十方道场就是遍十方。他就说:师父!偷拿常住物,罪这么重喔?我说:啊?你不知道吗?偷拿出家人的东西,一块钱就等于一亿、一百亿了!十方常住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譬如说:你今天在我这里偷拿……,不用多少,偷拿一块钱就好,偷拿一块钱,我们这里有三十几个法师,每个人都有一块钱的权力,师父也有一块钱的权力,而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台湾省的出家人、全世界的出家人,加上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不然我们吃饭为什么要打板?知道吗?吃饭打板就是请诸佛、诸菩萨、诸阿罗汉;打板了,吃饭了喔!呼请,呼请,出食,对不对?呼请,出食,所以,为什么说:在寺院里施舍功德很大?因为体遍十方;为什么说偷寺院的钱罪很重,佛无法救你?因为罪结十方!这休养听懂了吗?他听我讲完后:师父!我当时年幼无知,不是故意的!我说:我知道,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然后我去办一些事情,他又跟来,我去今日(流通处)那里坐,去那里看看,他又走到今日这里:师父啊!我还是很怕,不然你帮我加持一下,看能不能消除我的恐惧?真是啰嗦!就跟你讲不要紧,赔给常住就行了,偷拿一百,我们就赔三千;偷拿二百,不然我们就赔六千嘛!对不对?以前就不懂啊,佛会原谅你,佛是慈悲喜舍,你知道不对,有心忏悔了,佛怎么会不原谅你呢?慈悲才是佛法啊!他说:喔!不过我还是很怕!(哎呀!不然你去死一死好了!)没办法了!我说:答案都已经跟你讲完了,叫你不用担心,如果有因果,我帮你承担。他还是会怕。我说:会怕比不会怕好啦,讲真的,会怕比不会怕好。有的人说:那本来就是要给人吃平安的!这样就比较糟糕,他会怕,会怕就表示他畏惧因果,这样还有救,会恐惧,恐惧堕地狱。如果我们的本性就不是这样,说: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也没有所谓解脱的人。[不厌生死,]不讨厌这个生老病死。[不爱涅槃。]也没有一个涅槃的爱,堕入涅槃的爱见。[不敬持戒,]这个不敬持戒不是说:我不尊敬持戒的人!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说:不会特别去尊重……,因为一个没有平等心,比较看得起持戒的,意思是这样,不是说:我不去尊敬有持戒律的人。持戒的人,大家还是要好好地恭敬;他不是这个意思,不敬持戒就是说:他平等心,最主要是要形容底下这一句,是衬托底下那一句:[不憎毁禁。]“不憎”就是不恨、不憎恨、不排斥、不恨毁坏禁戒的人,就是说:他也不会去恨犯戒律的人,最主要是要强调这一句。就是说他平等,对持戒的人平等心,对毁犯戒律的人也是平等心。[不重久习,]不会看得起修行很久的老参。[不轻初学。何以故?]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平等,所以,自己就问:何以故?[一切觉故。】

此明用心与佛同。承上证知,觉性遍满一切法,悉皆无坏无杂故,呼善男子,名为觉成就。盖此成就,全由观行成就之功。当知菩萨,到此境界,不与诸法作系缚。不求诸法成解脱,深知缚脱无二故。而于生死则不厌,而于涅槃则不爱;而于持戒则不敬,而于毁禁则不憎;而于久习则不重;而于初学则不轻。四对之法虽殊,因其心平等,而无胜劣之分。经自征云:何以故?释曰:一切觉故。]一切觉故,什么叫做一切觉故呢?底下写四个字:心体离念。心体离念,离一切念,所以一切觉悟;我们今天一切不觉悟,就是因为我们有念,念念就是邪见;放下,不思善、不思恶,这是这么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所以,《大乘起信论》[论云:“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一切念,离念就无恨也无爱;无富无贫,无高无低,无男无女,无天无地,一切都与空性相应,离一切相,所以,一切觉故。师父昨天告诉诸位:修行无量劫能化作一念来解决,就是这句:一切觉故[” ]所以,这一段是说:离开一切求与舍,[离前与求、]离开[厌爱、敬憎、重轻诸念,以觉性遍满,迥离分别,]“迥”就是远离,因为前面解释过,应该都会了,迥离分别就是远离分别心。[寂灭无二,无法不觉也。一法竟。

子二喻

【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眼光,即眼根照境,现量所得,不落思量,不起分别,晓了现前境界。如《楞严经》云:“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无别分析就是同时普照,就是平等普照。意思是说:镜子是平等的,不用担心我们相貌美丑。我常说:一切法总不用学,你只要学平等;一切法总不要学,你学放下,你如果什么事情不能解决,麻烦你透过智慧,你问自己:你为什么放不下?你分析一下,你把分析一件事情,你分析一下,你说天地万物有什么事你不能解决的?所以说:瞻前顾后,什么事情都退一步想,以平等性,这样就什么都解决。[”其光圆满普照,以其平等故,得无憎爱。]我们为什么有憎爱心呢?因为整天都在管别人,我们为什么有憎爱心?就是因为整天都在管别人,因为你有别人现前,你一直想要去管别人,你才有憎,“憎”就是恨,才有爱,起这个爱见,是不是这样?被外境迷了,被外境骗了!所以,[征云]就是问。[:“何以故?释曰]就是答。[:光之体,即妙觉明之体,妙觉圆照,法界一相,同是一觉,故无憎爱也。一用心同竟。]诸位菩萨!学道就是注意听看看大菩萨如何修行,我们学不到一百分,最起码也要学三十分,下一点功夫,无憎爱心。

[癸二见境同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此承上既用心同佛,故见境亦同。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即依圆觉妙观,观照自心,日久月深,]所以,修行需要时间,我一直跟诸位讲:不能急,我也一直劝这些初发心来出家的法师,这个不能急的,急急忙忙地就要离开师父;急急忙忙地就要离开道场;急急忙忙就要离开这个僧团,这是很悲哀的选择,严重错误的选择。除非我们这里没有法,如果我们这里没有法,则另当别论。对不对?我们这里一直在弘法利生,我们法还没有学到一个定点,急急忙忙就要离开,出家众,这样讲起来是很可惜的!而在家众则是经不起别人讲几句闲话就离开了,我们也是夫他很怜愍,很怜愍,没办法!我常常跟邱医师讲:邱医师!我们两人立场上相同。邱医师也说:对!师父!我们立场相同。邱医师说:我是一个医生,人家如果不让我们看病,对不对?人家如果不让我们看病,你只能嫌我技术不好而已,你不能嫌我没有实力。对不对?你不来让我医治,或是来让我医治,而你对我没有信心,你只能说我技术不好而已,你不能说我没有实力。师父也是一样。邱医师说:你不让我医治,痛苦的是你!很有道理!你不来让我医治,只能笑我技术不好,不可以笑我没有实力,但是,痛苦的是你。今天他这样讲,我也要告诉诸位:你不来听经闻法,你可以说,你跟我这个师父不契合,你不能说我没有实力、没有修行,烦恼是你在烦恼,我不增也不减,立场都一样。如果说做师父的一直跟你拜托:拜托,拜托,来听经!有法师这样子的吗?要你来听经,还要拼命拜托你?不可能的事!对不对?所以,需要时间,师父一直重复告诉诸位:薰习,一定要日久月深,这样道力才能产生。[功用纯熟,而一旦豁然贯通,顿悟此心,朗然虚静,寂灭真境,一味平等,本无行之可修,亦无果之可证,故曰:无修、亦无成就。圭峰大师云:泯前心迹,]这个“迹”就是相,除去我们内心之相,然后产生了后面的依报正报,[起后依正,]那就平等,[圣凡平等之文。若不泯之,]如果你不除相,则虽然你不憎恨不持戒的人,[则虽无憎]也不特别地尊敬持戒的人,[敬,]这个无憎敬是指前面:无憎无敬,但是,[尚见持毁等,]这样还有见到:这个人持戒,我看得起他;这个不持戒,我就攻击他、伤害他、毁谤他,还有持毁的相在,这样你还是一个凡夫,持毁是生灭法嘛!对不对?在你心中,有持戒、有犯戒的这个相,你还不是一个修实相大乘法的人,所以,我才说:必需要一切法无相。[故须泯之,]“泯”就是除、就是灭的意思。[方同佛见。]这样才能跟佛的见解相同,[自此以下,正显其同。]你看佛是何等的胸量,佛是何等的胸量!我们今天自我困扰:这个有修、那个没有修,那个怎么样、这个又怎么样;人家有没有修,你怎么会知道呢?与我们又何干呢?是不是这样?因此我们今天不能成佛作祖,全因为整天都在自我困扰,自我困扰,谁给我们烦恼?是你的心魔给你烦恼,什么叫做心魔?不平等心就是心魔,不平等心就是我们的最大的心魔,佛魔相同。对不对?佛魔体同,你今天所有的烦恼,都是从心魔产生。所以,没有证得圆觉性、没有证得本性的众生,他会说:求其无烦恼是了不可得,了不可得。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由自己心迹已泯,惟有妙明觉性,圆照法界。普照,即圆照也。冥一如之无心,即万物之恒寂,故曰:寂灭无二。普照,是如如智;寂灭,是如如理。佛之所极,极于寂照。故《璎珞经》说:“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其实这两者很接近,等觉菩萨是照而常寂,妙觉菩萨是寂而常照。[”今云同佛境界,是等觉义,故云普照寂灭,]照而常寂。[方归一心本源也。]所以说:圆觉普照,寂灭无二,若是修大乘法实相,当下就入寂灭空性,这样就无事。什么叫做寂灭?就是没事,不曾发生过任何事情,没事!一切法统统没有事,天大地大的事情统统没事,统统没事,因为本性一切法悉皆空性。菩萨!你能够想像,天大地大的事情,到我们的心中统统没事这种滋味吗?这就是佛的滋味,一个人到这种境界,所有的天地万物都任由他使用;什么叫做任由他使用?因为他能欣赏无量无边的外境,不被外境束缚,一切法对他都是处在及无碍,所以,天地万物、所有的财产,都是为他而设。反过来说:束缚在欲望或者是境界的人,则是一个烦恼心的人,烦恼心的人,觉性不能周遍,觉性没有遍满,不能离相,不能空性,不能得到安详,不能持续这个正见、远离烦恼,这样所有的财产都只是增加痛苦而已。因此佛没有一切财产;不过,佛拥有一切财产,我们的觉性如果透视天地万物,就算一天只吃一餐,饿肚子,包括晚上没地方睡,随便铺一件破草席睡觉,包括他的厕所常常阻塞不通,意思是说住得很破旧,住在破屋或是古庙里,虽卧地上,犹如天堂,就像在天上一样,天堂!他知道这只是一个躯壳,这一个躯壳嘛,排泄大小便而已,我把它养得再肥,它也不让我留,留也留不住,我现在每天吃,吃得很胖很好看,它也不让我留,还是得死,让你没得商量;你说:我们商量一下,这个身体不要死!没办法商量,这是很可恶的身体,不能让你商量,没办法用拜托,时间到,你就要回去,不然你能如何?所以,很执着这个肉体的人,我们就想:我们真正的财产,不是享受的财产,不是享受这个肉体,是享受那种圣人的平等心、宽恕心、慈悲心、安详寂静的心,拥有这颗安详、寂而常照、照而沉寂的心,所有天地万物,眼睛看出去的,都是和平的世界,都是和平的世界,没有争斗、没有战争,外面是纷纷扰扰,内心是安和乐利,心中是安乐妙宝。一切境界乱飞乱舞,对一个修行人,知足、空性、以无量智慧观照的人,跟没有事情一样,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所以,他愈修眉毛就愈宽……,度量大嘛,修这个貌相,慢慢慢慢的,他就一直庄严……,度量一直放大……,所以说:学无老少,达者为师,学佛不分老或年少,谁早一点开通,谁就是老师,学无老少,达者为师。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不即不离就是当下、当处解脱。[无缚无脱;]连束缚也没有,连解脱也没有,到这个境界,[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于中,即寂灭无二,圆觉真境之中;]也就是说:我们清净加深的真实的境界当中,[随缘现起照用,照彻恒河沙数,诸佛世界。不是一恒河沙,乃有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不是一不可说,乃有阿僧祇,不可说诸佛世界;]要念对,不要念作:不要讲,不要讲,不是这样,佛几时叫你不要讲?可别念成:不要讲,不要讲,应该念:不可说,不可说。[况且不是一阿僧祇,乃有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然此中意旨,盖直指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不是算其数量,]所能了解的,[是引机造诣无边境界,]引导众生入无量无边的境界。[故假增积多数耳。]来显示,当然就要说无量无边。[云佛世界者,以净秽等土,皆佛所统也。]以净跟污秽等土,都是佛……,这个“统”不是管辖,是教育的区域范围,都是佛所才华的范围,佛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所统就是:是佛的教化的一个范围。

[犹如空华者:喻现起世界,从缘无性。一切世界,皆依妄念,]菩萨!虽然说这很平凡,但是,这句话就是我们根本的生命观,一切世界皆依妄念,简单讲:如果我们放下妄念,这个世界的业就牵引不了你。这个妄念简单讲,就是执着娑婆世界,简单讲:你如果一直执着娑婆世界任何一件事情,都叫做妄念,你一定要单刀、直接斩断烦恼的根本,对这个娑婆世界不求,不起心,不动念,心都安住在极乐世界;我就是要去极乐世界!对这个娑婆世界不求,虽然损失一切,但是,你当作没有损失一切,因为我的目标在极乐世界,虽然吃亏一切,我并没有吃亏一切,不要对这个娑婆世界起心动念,使你落入这个娑婆世界的引诱,起这个妄念,就像被娑婆世界吸走了;我不起心动念,这个娑婆世界就吸不了你,我不会再来这里出生了,吸不了你啊,知道吗?它吸不了你。今天娑婆世界有你的办法是为什么?因为你有妄念,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你有贪嗔痴不断啊,娑婆世界就有你的办法,魔障就有你的办法。如果我今天对娑婆世界统统无所求,所有的生命我都放在极乐世界,你想想看:但是,讲是这样讲啦,很困难!昨天举办皈依,有一个菩萨来到这里,来到这里,他的女儿却不见了,来这里没几分钟,她的女儿就走失了,跟她一起来皈依的,她很紧张,泪流满面,一直哭:我女儿……,本来是抱着她女儿欢欢喜喜要来皈依,不料却被人群、人潮冲散了!没办法,母女是先天性的一种感情,没办法,在世间人来讲,这是很正常的,母性的伟大;但是,就佛法来讲,这个也是妄想,这个也是妄想;如果女儿不见了,当妈妈的不会急着寻找,这也是很糟糕了,算是精神不正常!所以,她的女儿被人群冲散时,我一直安慰她:不要紧张!你女儿几岁?她说:才一丁点大而已!我说:这样不会跑很远,不用担心,菩萨!你不用担心,既然这么小,绝不会跑丢了。后来经过没几分钟,我去楼上再下来,她就找到了,破涕为笑,很高兴!说实在的,虽然知道要皈依、知道要修行,但是,要破这个执着,没那么简单,不是这么简单的!皆依妄念,[念既刹那不住,界亦起灭纷纭。]我们的念就是不住,刹那间一直变化。[成、住、坏、空,旷观世界,变迁不定,故曰:乱起乱灭。总显空华无实,世界非有,]你看,世界非有呢!诸佛菩萨能够空三千大千世界,而我们一点东西都空不了,空不了!所以,讲到诸佛的度量,凡夫实在是无法相比,世界非有,世界既然是非有,只是暂时借我们居住的。所以,[惟有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也。不即不离者:]是什么意思呢?[明此世界,不即圆觉,]也不离圆觉,为什么不即圆觉呢?[以本无自性故;]所以,不即圆觉。什么叫做[不离圆觉,以全体即真故。如空华无异,]空华是不实在的。[由不即故,]因为不即故,[所以虚幻起灭;]虚幻起灭。[由不离故,所以华处即是空处。上约依报世界也。

更约正报身心。无缚无脱者:于寂灭无二,圆觉真境之中,随缘现起,十种法界。因惑、业、结缚,而成六凡有为之法界;由修、证、解脱,而成四圣无漏之法界。虽缚脱不同,俱是从缘无性,当体即真,]当体即真,[故双无也。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者:始知者,昔日迷而不知,今日观行成就,悟后方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众生个个具有本觉佛性,]本觉佛性,[由始觉有功,]修行修到一个功力,修到一个功力。[本觉方显,与佛无异,故曰本成。然说众生,本来成佛,惟华严与本经有之。]《华严经》也是这样说,也有这样说。[但以语惊凡听,]凡听就是一般的听众,一语惊破一般凡夫的听众。[理越常情,]常情就是一般,这个道理超越了一般我们所能想像的。[佛既罕言,]佛很少在讲,众生多不信,[生多不信。]产生了很多的不相信。[当知诸佛,言皆真实不虚,只怪自己未悟,]有个人去问禅师一句话:禅师,祖师!我为什么不悟呢?禅师说:不悟是你自己不悟,又没人阻止你!真傻,问这样一句话!他问:我经典听这么久,怎么都不悟呢?禅师告诉他:你不悟是自己不悟,不悟是你自己不悟,悟也没有挡住你说:我不让你悟!好笨啊![并非诸佛妄谈。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者:以既知众生,本来成佛,返观从前,六凡之轮回生死,四圣之取证涅槃,皆无明梦中之事。今无明梦破,返观往事,如昨梦耳。二见境同竟。

癸三称实同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去无来。】]佛直接证入圆觉,一切都破,统统破。所以,以前禅宗在修行,到师父那里,哪需要搞这么久?哪需要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初五,一直讲经,搞了三年?足足三年!到今天,如果我说:悟的人举手,对不对?没有人敢,没有人敢举手,举手的话,我问你两句,你就倒了!对不对?你看我们现在的根机!以前的人就是佛法难得,在大陆修行,想参访一个高僧大德,印证自己是否开悟,要跋山涉水,走好几千公里,才能遇到善知识:现在不同了,现在车子一坐就到了,骑摩托车,很快就到了,现在参访善知识很新简单,拜托他来,他还不来,所以,他不会珍惜,他不会珍惜;要等到我往生后,才发觉:唉!没来这里很可惜,师父在世的时候,我为何都不了解师父的发心呢?以前太虚大师,虚大师在大陆被人误会得很深,在传记里说到,他遭人暗杀未成,太虚大师在读经时,遭人暗杀未成。太虚大师为人较不拘小节,整个中国今天的佛学院,包括出家人的服装、佛学院,都是虚大师所创办的。虚大师因为不拘小节;以前在大陆都是人力车,人力车,拉着车子……,有时候,人力车上面会坐女众,虚大师有时候很忙,要赶时间,人家车子载一个女众,他就喊着:喂!下来,下来!让我挤一下,让我挤一下!一个出家人跟一个小姐坐在一起,这样载着走……,有的人就很看不惯,结果遭人毁谤,毁谤他是政治和尚。当时有一个在家居士,男众,整天不批评别人就很难过,他很看不惯太虚大师这样,很看不惯,所以就四处散播谣言:虚大师曾经劝他:人家发什么心,我们不知道,还是赞叹佛教才会兴,因为《阿弥陀经》里面,都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他说:人家发什么心,我们不知道,我们不要这样批评。师父一直劝他,这在家居士还是拼命一直毁谤,意思是要掩饰自己的缺点。起到虚大师已经往生了,往生了,他还是讲同样的话,虚大师送火葬场,荼毘的时候,荼毘,火化,他站在一旁,因为他也是太虚大师的徒弟,师父教徒弟不要毁谤他,徒弟不听他的话。火化后是什么情形呢?火化出来,太虚大师整个心脏全部舍利子,外面全部舍利子包围,全部被舍利子包起来!他这下子惨了,毁谤菩萨,糟糕了,当场就一直哭,糟糕了,不通忏悔,师父在世的时候人,他不听师父的劝告,叫他不要毁谤,等到师父死后火化,整个心脏都是舍利子,才开始在担心,完蛋了,外省人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这下子惨了,糟糕了,毁谤菩萨!你想想看,他的功力到什么程度?整个心脏都是舍利子包起来!所以,我常常讲:当然,那是太虚大师,那不是我,那太伟大了!意思是说:人家发什么心,太虚大师他无起无灭,无来无去,他到这种境界,他全心都是为佛教,太虚大师。再说倓虚大师,他有五个孩子,后来出家:倓虚大师。你看,《影尘回忆录》,对不对?倓虚大师都说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他出生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统统没有,倓虚大师一直说,他是一个平凡的,很平凡,很平凡的人,很平凡的人,但是,倓虚大师很重视因果,他儿子事业失败,求助于他这个父亲,被他骂回去,常住的钱怎么可以帮助你?马上骂他回去,一毛钱都不给他!对不对?常住的钱怎么可以给你?对不对?因果分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不是像我们现在的人;倓虚大师火化后也是不得了,不是像我们现在,人都还没死,就说他出生时梦见阿弥陀佛,照三千大千世界,唉!那是大妄语,大妄语,人都还没往生,就写得像小说一样,不知道到底写什么东西!一切无起无灭,不来不去,统统没有。

[此蹑前,既见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即称合圆觉实性,同佛境界也。但了梦体本空,则一切自无。了生死空故,无起烦恼,而成生死;了涅槃空故,无灭生死,而证涅槃。无漏圣法非新来,有为凡心非灭去,而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菩萨!你想想看,既然来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我们修行何必做表面功夫呢?搞这些做什么?有的人来参访我后说:那个法师很奇怪,也不曾看他穿长衫,也不曾看他披红袈裟,很奇怪!都是随便穿一件罗汉褂!所以,我下楼的时候,外面进来的人会问:请问要去哪里找慧律法师?我就说:我师父现在正在午睡,他没空,你不要来找他!他说:你师父在午睡喔?你师父都睡到几点?我说:我师父都睡到三点半。他说:那我在这里等到三点半。我说:他也不一定会下来啊!他说:你的声音很像你师父呢!我就说:对啊!我师父说要把衣鉢传给我。他说我的声音跟他很像!他才半信半疑的:这样啊!一直纠缠不清还是不见的好,我看起来既不像祖师大德,也不像高僧大德,统统没有。我很奇怪,我喜欢很平淡、很平凡,我就是去参访广钦老和尚,有一次我去六龟参访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总是坐在一张藤椅上;以后我在内门乡也要准备一张像广钦老和尚坐的藤椅,坐着,整个人缩在椅子里几乎看不见,这样坐着(慧律法师学弯腰坐的样子),这样坐着。请师父开示!然后就说:念佛,念佛!师父!念佛要怎么念?南无阿弥陀佛……,整个人缩起来,驼背,像广钦老和尚一样,坐在一张藤椅上,很简单!广钦老和尚很朴素,穿一件褐色的半截的短褂,再来就是穿一件褐色的……,戴一顶帽子,广钦老和尚会戴一顶帽子,戴一顶帽子。你注意看,广钦老和尚的手很长,他年轻的时候一定很高大,真的喔!老和尚的手很长,手很长、手指很长,他年轻的时候一定很高大,因为没吃饭就缩水了,没吃饭,他都不食人间烟火,都不吃饭,吃水果、喝牛奶而已,统统没有,不吃啊,不食人间烟火,你想想看,一个人几十年不吃饭,难道不会缩水吗?所以,老和尚常说:我这间房子要坏掉了,我要搬家了!听他开示的人,大家都知道,老和尚常常说:我这间房子要坏掉了,会漏水,该搬家了!意思是说要往生了。老和尚是一代高僧大德,你看他有在搞稀奇古怪的事吗?他几时在穿什么有的没的?统统没有,统统没有!所以,我们这里诵戒,全部都诵《广钦老和尚开示录》,你看这些孩子,三十六个法师,师父从来不用操心他们,我都跟法师讲得很清楚:我讲的哪有可能比广钦老和尚讲得更详细?你们乖不乖,老和尚那本书写得这么清楚,还需要我慧律法师再跟你讲什么吗?是不是这样?所有的修行,那本《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都写得清清楚楚了,何必我慧老多言呢?我会讲得比老和尚更好吗?不可能的事!既然是不可能的事,我们都依老和尚,老和尚讲什么,我们就是怎么做,很平实、平淡、平凡,不要搞那一些奇奇怪怪的,我很不欣赏那种东西,老是讲神通、有的没的,统统没有!对不对?统统没有。所以,如果人家知道慧律法师下来,我就跟他打个招呼:有些女众来,她买东西来,看……,我也不会跟她介绍我是什么人,她说:我们相见师父,师父几点会下来?人家跟她说:刚才那个就是啊,她才会过来:啊!师父!开始大呼小叫的,女人就是女人,没办法!大呼小叫的:啊!被他跑掉了!大呼小叫,捶胸顿足的,没见到师父!有的人很感动,像那天西班牙回来的那个,Spain,西班牙回来的那对夫妻,他的太太看到师父,马上掉眼泪,感动,东海大学的毕业的,她说她要皈依,东海大学的毕业的。你看她东海大学毕业的,到了西班牙才听到佛法,到了西班牙,葡萄牙、西班牙,才听到佛法,然后她都copy给中国人听。结果我问她:你去西班牙做什么?她说:我去那里卖豆腐。啊,卖豆腐卖到西班牙?竟然去西班牙卖豆腐!我问她:你都卖给什么人?她说:台湾去西班牙的差不多有两千人,移民,immigration,about two thousand people,移民,大概两千人;大陆大概两万人。我看到广钦老和尚的风范,平实、平淡、平凡,就是这样子,跟着师父的人,就是这样子,什么都没有。我不是像某某法师,说他一作法就有鬼神会附身,会讲什么话,有多么厉害,能够驱鬼弄佛,或者是说……,我都没有!或者说:那个法师有什么神通,他有多么厉害,我都没有,统统没有,我没有神通,一品惑也没有断,统统没有,也不会搞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搞不来,搞那个要有本钱,我没有,搞不来,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很平凡的出家人,跟你们一样,没有什么两样,经典是互相研究而已。为什么?没有所谓的去,没有所谓的来,也没有所谓的迷,也没有所谓的悟;没有所谓的生,没有所谓的死,了不可得,搞这个个干什么呢?自己肚子里面没有东西才需要包装,你肚子没有东西,你才需要包装;你肚子有东西,你包装什么?你装饰外表,装什么?对不对?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哎呀!这个言辞实在太美了,太美了!

[其所证者:约理,无得真失妄,]这个“得”是配合着“失”;“真”是配合着“妄”,就是无得失、无真妄。[无取妙舍粗。]“取”是对“舍”来讲;“妙”是对“粗”来讲,无取舍、无妙粗,他重新把它排列,看破灭不晓得在讲些什么?说:无得真无失妄,咦?奇怪!怎么会这样子呢?无取妙、无舍粗,没有这样子,不是这个意思。是不是?[其能证者:约行,其心平等,离诸分别,无作、]没有一切的造作,无[止、]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你截止的。无[任、]没有所谓的让你保任的东西,空一切相。无[灭]也无一切可灭。[四病。]后面会讲到,[由所证得、失、取、舍四相既空,而能证之作、止、任、灭四病自遣。于此证中,无能无所者:即蹑前,]“蹑前”就是依照前面,这是根据前面。[于此]到这个境界。[能证所证之中,悟得能证之行不立,而所证之理自无,故曰:无能所无。据此则能所双亡,对绝悉泯。故《华严》云:“若有见正觉,]如果有见到这个正觉,或者是有见到[解脱离诸漏,]这个有见,[不著一切世,彼非证道眼。]如果说:你如果见到说你有解脱、你离开诸漏,你不执着一切,就是说:如果你有见这个,那么,就不是所谓的证道之眼。[”一切法性,平等不坏者:总结称合圆觉实性。一切法性,即圆觉实性。寂灭无二:寂灭, 者,名为一心。一心者,一真法界之心,平等无二,常住不坏也。三顿同佛境竟。

壬四结合问词

【“善男子!彼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重呼善男子,令其注意也。彼诸菩萨,指现会新学,求净圆觉之菩萨,并及末世,初心之众生,亦在其中。如普眼问云:愿为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此为当被之机,]就是所要照顾的,“被”就是所要加被的众生。[故佛答如是修行者,谓如我所说,如是而修,如幻三昧。如前云: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是也。如是渐次者:谓如我所说,如是而立初渐次。]有一个开始。[如前云:先依如来,奢摩他行,]要修定,你要先[坚持禁戒,安处徒众,]跟大家和平相处。[宴坐静室。是也。]宴坐就是静坐。

[如是思惟者:谓如我所说,初观身、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次观心、]观照这颗心[妄有缘气,]妄有缘气就是说:妄有能缘,有能够攀缘的这个气分,就是第六意识。[于中积聚,]积聚,[似有缘相,]能够攀缘之相,[假名为心。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身心俱空,究竟无我,即我空观也。]再来,[次法空观者:如前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外在一切都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能够让幻除掉的那个智慧的灭,也要幻掉、也要除掉。[幻灭灭故,非幻不灭。]非幻就是圆觉之性,就不灭。[譬如磨镜,]譬如我们磨镜,[垢尽明现,]污垢若尽,光明就影现。[乃至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是也。

如是住持者:谓如我所说,住持进修之法。如前云:由此不能,远(去声)于幻化,]“远”就是远离。[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离开幻化垢秽的人叫做菩萨。[垢尽对除,]就是所对的垢尽,用智慧去……,能对的智慧除掉。[即无对垢,及说名者,乃至一真法界科止,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是也。

如是方便者:谓如我所说,真空绝相观中,由内身根识清净,乃至外境,六尘清净。内外四大清净,世间诸法清净,出世诸法清净,自他正报清净,一多依报清净,以及色空同如。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清净是也。又如理事无碍观中,如前云: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为什么当知六根遍满法界呢?同一本性故,这就是同,因为同一个本性。为什么会遍满法界呢?同一个本性嘛,同一个本性,没有所谓的虚空,没有所谓的时间,当然就遍满法界,眼根、眼根的本性,耳根,耳根的本性,都一样,[根遍满故,六尘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是也。

如是开悟者:谓如我所说,周遍含容观。如前云: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乃至顿同佛境科中,]就是说[一用心同云:]用心同去就是共同一个心,共同一个心,一用心同,共一个用心,共同一个,共同一个佛心。[觉成就故,]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乃至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是也。

求如是法,亦不迷闷者:谓如我所说,见境同科中,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乃至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又如称实同科中,当知生死,]又如称实同科中,就是前面讲的一科一科的分类,前面那一段就是了,前面讲的哪一科……,因为我认为念这个很麻烦,所以,就没有把那个科判念得清楚。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乃至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求如是法,何迷闷之有哉!一长行竟。]想要学禅的人,听到这句话马上就开悟!因此初学佛的人,应该在空观里面下功夫,空观里面下功夫,一切法毕竟空寂不可得,观照久了,自然不起心、不动念,一切烦恼都是我们的心魔,心起还从心灭,你不从心下手,要从哪里解脱?根本不可能!只会拜托师父:请您帮我加持!拜托佛陀:请您加持我、保佑我!你自己却不保佑你自己,我当下这一念放下,不就什么事都解决了吗?今天那个小孩很有趣,他很担心,叫我帮他加持,看能不能消除他的烦恼?有可能吗?以为我帮他加持,他就不会烦恼,烦恼是在心,哪有说我帮你加持,你就可以没有烦恼?是不是这样?不了解佛性,智慧拿出来,智慧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你不放下,我再帮你念一百年也没用!放下,两个字而已,在这个地方下功夫。[

辛二偈颂(分二)壬一标颂二正颂

壬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壬二正颂

(唯略起行方便,余如长行。长广偈略,故不重列。)

【“普眼]就是普眼菩萨,[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意思是说:也是不可得。[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意思是说:我们是为了什么在执着呢?我们为何会如此愚痴?这根本就是地水火风假使的东西,没有一样是真实相,我们为何如此固执呢?生死六道轮回就是由妄念而来,刚才师父跟你们讲过了;妄念都是因为妄想、执着而来的。[】

此颂阙少起行方便,即修行渐次。彼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因地修行渐次,于无次第中,指示次第进修之法。如前云: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正念二字,即是正念真如,]师父讲的:要正确地观空,不可得,不可得。[为修行之本。渐次者:以戒定为初渐次。如前云:先依如来,奢摩他行,]修定,[坚持禁戒等是也。]一开始要比较勉强,一开始要勉强,持戒一开始比较勉强,久了就任运自如。

[次修观慧,先修我空观。即起正思惟,思惟一切众生,妄身妄心,皆如幻化,无有实体。身相,属于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心性,指六识妄心之性,]它的“性”就是分别的意思,不是本性的性,指六识妄心之性,它有分别之性、强烈执着之性的意思,俗话说,俗话说:山可改,性难移,就是在讲六识的妄想心,山可改,性难移,现在是在讲六识心很难除掉![名为分别影事。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故曰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非指临命终时,四大体各各分离,乃谓作观时,坚、湿、暖、动]“坚”就是固体;“湿”就是水;“暖”就是温度;“动”就是风,就是地、水、火、风,同样的意思,坚、湿、暖、动,就是地、水、火、风。[各皆归属,故曰:谁为和合者。妄身既无,妄心亦灭。则平日所妄认身心为我者,至此毕竟无有我相可得。此我空观也。]无有我相可得。所以,我们如果来替常住做事,来替常住做事,统统放下,无我;不要说:我现在在替常住做事。应该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不过,要先跟负责人配合一下,你要来帮助柜台也好,或是要帮忙什么也好,要先配合一下,不要说突然跑过来,也没知道怎么分配工作给你,要先联络一下。

再来,[【“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

如是我执既空,渐渐修行,一切悉皆清净。何以故?法空观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乃至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故曰:一切悉清净也。]因此对于我们这个身体,把它照顾得健康就好,不必太过于打扮,听说有些电影明星会用牛奶洗澡,不晓得是不是真的?牛奶很贵呢!我去买牛奶,一瓶要五十元呢!如果要把浴缸装满,喔!那不得了,不得了,如果我那个浴缸,我在洗的那个浴缸如果要装满,可能要用到两万块牛奶,真的,一瓶五十,才一点点而已,五十……,只为了保养皮肤,保养皮肤。我们了解这个身心都是虚妄;不过,也不要任自己披头散发的,像鸟窝这样子;如果看到你的头像鸟窝,师父说:你的头发怎么乱成这样?你还反驳:一切法不可得啦,是鸟窝,即非鸟窝,是名鸟窝。对不对?结果到最后,人家看到学佛的人:跟慧律法师学佛的人都是鸟窝!哪有人学佛学成这样的?我们出门就要整理干净,我们知道这是假相,没有关系,但是,基本上、礼貌上要简单化妆一下,对不对?衣服不要买一件好几万的,哎呀!对不对?无缘无故就戴一颗钻石,钻石,对不对?无缘无故就穿得很暴露,这样是想代表什么?想代表什么?对不对?不需要这样。我们都是自我增加麻烦,增加麻烦。

[【“不动遍法界,】

颂法界观,长行广偈略。]颂法界观,长行广偈略。[长行云:证得诸幻灭影像故,]诸幻都是影像。[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方就是没有界限,你到哪里都是清净,到哪里都是清净,你在这里清净;出国也清净;在国内也清净;你去厕所蹲大全也清净,心,指心无所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乃至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六根也遍满。[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都是一个清净心而已。[此句颂,含义甚广。言无方清净者,即无有那一方而不清净也,]没有界限。[亦即遍满义。既然遍满清净,自然寂灭不动。根尘一切诸法,同时遍满法界,清净不动。因语不顿彰,]意思就是:如果透过语言,无法全部顿时显现出来,[故作次第说也。]所以,一句一句再来解释,其实这个是同时,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境界是同时显现。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此颂称实同科。其能证之心,离于作、止、任、灭四病,都无分别,无能无所,毕竟无有所证之法,亦无能证之人。者,即人也。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者:一切诸佛,所有依报世界,虚幻不实,犹若空华,毕竟是妄。华处即是空处,妄即是真。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者:过现未来,如梦中境,求其来去之相,皆不可得。]皆不可得。菩萨!我们为何不把“皆不可得”写下来?将它牢记在心,一切法真的不可得,没什么好执着、没什么好计较、没有什么吃亏的,你今天占人便宜,你就是造业;你今天被人欺负,学吃亏,你就是占人家的便宜,因为学吃亏养德行,养我们的德行,吃愈大的亏……,能够忍受更大的亏,你的德行就愈深、忍辱就愈深,你受更大的委屈而不去解释,你就是更大的忍辱,这样你成就佛道就近了,你就接近要成就佛道了。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如是修习就是修行。[”】

初发大乘心,而行菩萨道,及末世发心众生,欲求如来圆觉之道,应当照上来所示,六种如是之法修习始可!]这样才可以,才可以。[一开示观门同佛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第二卷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