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正净法师:证净法师佛七开示(一)


   日期:2020/9/21 18: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证净法师佛七开示(一)

各位同修,各位莲友:阿弥陀佛!今天是佛七的第一天。首先,我强调一下打佛七的规矩。第一,参加打佛七的同修要听从监香师的安排和指挥;第二,不要讲话,要止语;第三,要心存恭敬,不要穿皮鞋、高跟鞋、短裤、短衫;第四,要放下万缘,一心持戒念佛。打佛七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打佛七的目的,就是去掉无始以来的习气、烦恼,开发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佛证得了什么?佛就是证得了圆满的智慧。如何开发智慧,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我们众生为什么不能显发如来智慧德相呢?只因为我们有妄想执着,迷惑颠倒。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俱足如来智慧德相,只因颠倒执着而不能证得。”佛陀用这简短的几句话,就把宇宙人生的真实道理讲了出来。佛在《圆觉经》、《华严经》、《楞严经》上都讲了大地众生有如来智慧德相,本来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因颠倒,以假当真,才是凡夫。

智慧即般若,般若是梵语,译成华语为智慧。佛陀出世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可见般若的重要性。般若是一切经教的总纲领。我们怎样开发自己的本来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修道不明开发智慧,不能成佛。

人的一念心,有三种智慧开发。第一,文字般若;第二,观照般若;第三,实相般若。我们修行离不开这三种般若。观照久久纯熟才能达到实相般若。文字般若指佛说的经教,即三藏十二部经典和祖师大德所做的论典。由文字来启发我们的信念,启发我们对佛陀的教义及见地上的理路通达,对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所了解,这就叫入佛知见。从文字上理解佛法,才能明了佛的见解,才能启用观照。通过文字这个工具明白佛和祖师大德所讲的理路和修持方法,文字般若把我们无始以来不明道理的愚痴见地加以修正。没有文字般若,我们世间法就不明白什么是入佛知见。按《般若经》讲,《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一切般若的精髓。《心经》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般若是一切法门的总陀罗尼门。《心经》开首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几句经文把《般若经》的精华全部摄进去,般若何处生,佛说“空生大觉”。

什么是观自在菩萨,怎样才能观自在呢?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显义,一种是密义。很多法师讲,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是显义。观世音菩萨在因地修的是耳根圆通,能观十方世界的音声,救苦救难。观什么?就是闻法入理观照,观世间的一切都是假相,各种相都不能永恒存在,本是空的。密义呢?是观自己,观真我,这是修行的最高方法。谁能如法观照,谁就是观自在菩萨。确切地说,就是观法身常在,观世间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世界的一切山河大地,万事万物和我们的假合之身都称诸法,都是有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法无我,缘起性空。“若见诸相非相,既见如来。”也就是秘密谛。

比方这尊释迦牟尼佛铜像,供在这里,是一尊佛像。如果你把他放在炉里化了,就是一个铜块,而不是佛像。你把它打成耳环,或者其它形状的首饰、香炉等,它的相就在变化。如果再经过几千年、几万年后,这块铜也没有了。,这就是缘起性空。再比方我们这些打佛七的人,再过五十年还有没有这个身了,上哪去了?你们观一下,观后你们看还有没有我,如果没有我了,那就说明一切诸法本来空寂,它的缘起本来性空。诸法本无自性,缘起法本来无自性,都是因缘生,因缘灭。就象《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当下生,当下灭。比方你今年五十一岁了,过了年就是五十二岁,再回过头来找五十一岁就找不到了。一天过去了,再回头找今天就没有了。时间刹那地过去,生命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们不要死死地执着这个我,把我去掉了,当下就自在啊!所以,我们要放下万缘,一心修道。生带不来,死带不走,都不要去执着它。不要绞尽脑汁拼命去赚钱,要随缘了旧业,不再造新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就是要在甚深的禅定功夫上去观照。如果没有甚深的禅定功夫,就不能开发智慧。我们从文字般若知道了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无我时应起观照,寂静涅槃,用深深的禅定才能开发智慧。“行”,就是做。做就是起观照。时时观照无我,时时回归自性,这就是行。有“行深般若波罗密”才能达到彼岸。彼岸就是佛。我们众生迷,佛是觉。我们是从迷岸要达觉岸。“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多”,比喻智慧无量。有无量的智慧,那自然能把业障、习气、烦恼断掉,进而断掉惑业。断掉惑业身心自然能够自在,所以才照见五蕴皆空。

你坐在那里为什么不自在?坐得腰酸腿疼的?因为我们还有身体这个身,有色相就有烦恼。所以,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谓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个大患就是过去生中的业报之身。有身有色,我们眼观色就产生分别。比如,对美妙的音乐就爱听,不如意的就想舍,舍不掉就起烦恼。烦恼一起就成业障、罪障、报障。我们这个身是报障。报障是从哪里来的?因为有因果造作而受报;这个报从哪里来的?因为有业障、报障、罪障三障。我们不是常念愿消三障诸烦恼吗?怎么消,要靠智慧。没有智慧之光,烦恼消不了。

智慧哪里来?要观照。观照什么?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这是佛说的三法印。三法印是小乘法,小乘法是大乘的基础。能如是观,我们的心就是清净心。寂静涅槃了,就达到了无上妙境。当你观到无我时,就破了我执。我执一破,不执着于法,法执也就破了。我执法执一破掉,当下就大自在了。当你观到身体是假的时候,再找你的心在哪儿,当你念佛的时候,再观照一下谁在念佛,能不能找到?(大众答:找不到)找不到就是空寂。如果找不到了,空了,对外面明明了了,这个心也明明了了,这就是念佛与自性佛相应。一句佛号和观照是同时的。不是念佛时放下佛号再去观照。观和念是一不是二,不能错解,观照无我就是般若智慧。启用般若智慧,斩断无明烦恼惑业。当烦恼惑业现前时,立刻观照无我。“心地无念自性定,心地无我自性慧”。所以,我们要保持心地少念无念,要加强定力。如果没有禅定就没有智慧。只有勇猛精进地念佛,久久纯熟,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观而无观,无观而观。最终契入实相般若,才能达到大智慧到彼岸。        

当我们坐在那里起观照把身体观掉,身体没有了,大地山河没有了,我念阿弥陀佛名号,能听到佛号的是谁?本来把自我都观空了,听的那个就是佛。什么都空了,但是佛不空。不空,我们回过头来去找这一念的念它是从哪儿出来的?找不到出来的位置,所以是不空而空。找我找不到,找不到能找的念又是谁呢?还是找不到,那叫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就是我们自性本体的妙用,这种不空就是妙用。所以,祖师大德说,“净土法门是无上的妙禅,无上的密咒”,在这里就能显现出来。

假设你修禅宗,你不明白自己的本心,什么是心?什么是性?什么是真空?什么是顽空?什么是无寂空?什么是偏空?如果没有禅师指导,容易走错路。现在有人修道,修的是邪定,他还以为是空。顽空的空就象木头,石头一样在那里一念不生:无寂空一念不想,虽然不想,但心里暗昧,不明明了了。偏空就是偏在一边,没有妙有。我们修的是空中要有妙有。我们当下把身体和心都空掉,然后从空中起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就是空中生出的妙有。你也不要去找真空、顽空、偏空、净土法门它是直取如来果地,直取妙有。虽然,你从理上没有明白,但事有挟理之功。当你念佛念到一定的时候,身心都会没有了,这时你才明白佛法是空的。

我们要入佛知见、证佛之果。什么是入佛知见?就是要明白佛的见地。佛出世间的一大因缘就是教化众生入佛知见。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说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左说右说,上说下说,横说竖说,就是叫众生入佛知见,然后才能依佛的知见去启用去行去证。

信解行证,首先是信。信什么?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信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留下的经典都是真实的。正如《金刚经》上所言:“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是千真万确的,怀疑就是谤佛。“信是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在《华严经》”上把十信放在首位,有信才能启用。信后解意,依意修行,因修而证,契入实相般若。二要深信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为了接引十方众生往生西方净土成佛,所发的四十八愿真实不虚。阿弥陀佛不辞辛苦修了无量劫,修成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接引十方众生真实不虚,三是深信自己是业力凡夫。因为我们不是圣人,不是菩萨,不靠佛力靠自己,想在今生了生脱死是难上加难,根本没有出离三界的希望。四是深信祖师大德的开示和教诲,足够我们修行路上的指路明灯。对于佛说的经典,有些地方比较深奥。因为我们没有那么高的智慧,往往对经典不能明了,而祖师大德把经典中的修持理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将他们切身修行过的经验方法表达出来。只要我们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就能成功。“欲知山前路,必问过来人。”他们都是过来人。他们在修行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做能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走过的路简捷易行。

我们修行要明心,虽然我们信了佛,修行了几年、十几年,但是,真正了解佛法真实意义的人不多。佛是什么?佛就是心;请问各位,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它在哪里?何为心?经云:“心本无相”。我们的本心是永恒不变的。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来无去,超时间,超空间。《楞严经》云:“我们本心是清净本然,湛寂光明,圆融无碍,量周尘沙法界,称为妙明真心。”既知真心本性。所以我们修行念佛时,我们能不能和本心相应,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不能马虎。必须明了本心,明心才能见性,见性才能成佛。祖师大德说:“不明自心修法无益,经恒河沙劫尚不能成佛。”我们这个心灵灵不昧,抓不着,看不见,没有舍,没有得,没有用。如果你有用,那就是心意识。祖师大德告诉我们:“般若无知,无知无所不知。”不是它什么也不知道,它没有世间心意识的知见,但它无所不知。它是大圆镜,它里面什么都可以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平时不用时什么都不知。有用就应是妙用,如果不是妙用,那就是心意识的作用。我们现在所用的都是,心意识的作用。当你不念而念时,佛号明明朗朗地,这时出来的佛号那叫智,能念的念那叫识。有人说,自己不念而念出来的佛号我不要了,并认为心意识念出来的佛号才是真的念佛。那就错了,你千万不要认为不念的念是假的。当您念到佛号成片以后,明明朗朗地,随着听就可以,不要再起念。

我们打佛七,一定要在理上明了,不要盲修瞎练。象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结莲社,同修一百二十人。首先就是造论。造什么论?就是将修行的方法先传给大众,让大众从理上明了如何修行,从事上明了如何用功。在此基础上才带领大众打佛七,当时就有十八个人证得了念佛三昧。我们要明确修行方法,要按照祖师大德的方法和他们走过的路去做。我们如何在心地上下功夫,这句佛号如何能与自性相应,与佛相应,这是关键。如果我们研究通了再打佛七,就不是盲修瞎练。

我们不明理去念佛,离不开在色相音声上去求法,有求之心就不在道。《金刚经》上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人说,阿弥陀佛呀,你给我消消业障吧!消业障靠自己,你心和佛一念相应就消业障。听了这话你可能会说,师傅你这不是谤佛吗?我这样说并非谤佛,一念和佛不相应就不在道上,就是邪道。你可以用《金刚经》上佛的话去鉴别。佛在《大涅槃经》上讲:“与上根人说下乘法是魔说,与下根人说上乘法是魔说。”要应机逗教,你念的佛号与自本心不相应,那就是外道。因为你没能取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实相,念念不离本心就是中道,就是正道。这是对上根人讲的,对下根人就不相应。若念念与自本心相应,这样念佛,一念的功德过于虚空。

不明理地念佛是暗入,这种修行慢,明理地念佛是明入。如果我们明理,一句佛号念得与本心相应了,这叫称性而念。禅宗叫扣兴而参。密宗叫大圆满,三密合一。不论哪宗修行都离不开心地。如果没有明白心地,那你修行就要慢。为什么?因为你不认取自性本心。禅宗讲的当下认取,一把逮住不撒手,当下你就是佛,干净利索。

当前,我们修净土宗的人,多数不明理路,念佛不得真实受用。烦恼业障现前不修了,或者改法门了,这就是不明理的原因。如果从理体上起修,不但消业障快,而且功夫得力,往生品位必高。一句佛号安住在佛的法身上念,那是不可思议的。一念功德过于虚空,是不可称量的,一念清净光明可以消无量的业障。

净土宗以理一心不乱为宗。一心不乱者,是一切行门之要道,一切法门总归处。华严百千万种三昧门,皆从一心不乱之法界体流出。

《阿弥陀经》是佛无请自说,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赞叹殊胜难信之法。祖师大德讲:“净土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业力凡夫都能学。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至利根及至等觉菩萨,下至八十岁老翁也能修,也能成佛。比如: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大菩萨,次有祖师慧远、二祖善导、以及永明、莲池、印光大师、咸归净土。我等末法业力凡夫,若不皈依净土一乘了义成佛之法门,真是可怜啊!哀哉,哀哉;

《大集经》云:“末法亿人亿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一句阿弥陀佛,是破五阴魔的猛将。一句佛号,至圆至顿。一句佛号,是方便之方便,直捷之直捷,究竟之究竟,了义之了义。有缘者请着眼。

修行念佛法门有事持、理持两种。事持是权教,理持是实教,开权显实。

事持者,也不管明不明心,什么也不懂,就是专心念佛。一句佛号死死咬住,象推重车上山,步步着力,象抓住救命绳一样不可放松。口念耳听,久久纯熟,念至成片时就有点法喜充满。再用心念心听,久久用功,心佛相应,法喜充满。佛号象泉水一样流出,心光开发,少有妄想。有时有入定状态,时间不长,十多分钟,或半小时左右。念念之间,佛号突然停,一片空白。几分钟时间佛号又起,功夫至此还不到家,还要坚持用功,不能松劲。接近念佛三昧,继续用功,日夜念佛,时节因缘到来,突然证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界境。能所双亡,根尘脱落,证到一心不乱,临终上品往生。事持者就是一心专念,信愿坚定,往生决定有份,不能怀疑,否则不能往生。

理持者,首先要入佛知见。应从文字般若入手去明理,参访善知识,依善知识而修持。我们念佛要万缘放下,要与本心相应。念念要开智慧,断烦恼,把我们的身心世界融化到大虚空里边去,当体即空。当我们的心与虚空相应,心如虚空,你这个心与虚空平等,那就是念的法身佛。念法身佛是最高的境界。起用大虚空中的无量光来洗刷我们无始劫的尘垢、烦恼、业障和无明。你看那效果是何等的殊胜!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下功夫契入念法身佛,即实相念佛。

何谓实相?观身无我,这句阿弥陀佛圣号从虚空中念出来,阿弥陀佛就不是四个字,而是实相。你看这句阿弥陀佛展开了就如同虚空那么大,不就是实相吗?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光就是我,我就是无量光,当下就具足。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我们心中。心包太虚,量周尘刹,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我们念佛要把自性弥陀念出来。什么是自性弥陀呢?就是要在当下,把我们的心,安住在虚空法界无量光中。安住了,你说阿弥陀佛在哪儿?你在哪儿?你心与阿弥陀佛相应了,就成了我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我与佛,法身无二无别。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圆融无碍。

对于念佛没有成片的人,可以对这句佛号要念念回光返照。你念上三句两句可以当下回光,回光一次,与自性本体相应一次,你就消了一次业。时时回光,时时消业,这是初级念佛方法。

对于念佛成片的人,你可以将心安住在虚空当中,能安多久就安多久。从虚空中专注听这句佛号,这就是理上念佛。达到理一心不乱,当体即空,没有我,没有我能念,没有我所念。佛就是我,我就是佛,当下起用。

当念佛时,这句佛号怎样念?我主张用慢念的方法,以两个字为—句。有些人没有用慢念的方法打过佛七,可能不得力。念佛时如果念得快,这个心往往没有跟这个念头相应。因为快的缘故,就像世间法,囫囵吞枣没有尝到滋味。这边念佛那边打妄想,妄想就是心意识,这样就是口念心不念。莲池大师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如果用快念的方法,念的时候必须心归一处,不使外弛,念念专注,不能散乱。这样念也能成功,但是成就慢一些。

要是理上念佛,慢念最得力;当念佛时,你必须把自性本体和心相应,你的心全部投入到大虚空中去。没有我在走,也没有我在念。虽然没有念,没有我念,但还是明明了了。这句佛号念出来后,要用耳根闻这佛声。行走时应该慢走,不适快走,而且不着走相,慢念不着念相。快就容易着走相和念相。祖师大德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就是念佛三昧。所以,我要求你们要自自然然地走,自自然然地念。你走得再威仪,你走得再好,到我这里不赞叹,因为你着了走相,你的心与佛不相应。不着念相和走相,就破了我执,没有着境就破了法执。我法二执同时破掉,你就开智慧。这是我总结以往打佛七的经验。念佛的时候不要把佛号拉得太长,要避免伤气。

我们用慢念的方法念佛,也是为了把心平静下来。我们有人成天奔波,连跑带颠地忙碌。这样,心总不能清净,看不到自己的妄想、烦恼和习气,永远得不到真实利益。水清明月现,比如一桶水总动它,它总是浑浑浊浊的。水平静了,那太阳、月亮就映现出来了。用慢念的方法,慢慢起念,念念使妄动的心不动了。心不动就能见到庄严的佛刹,心净则佛土净,这叫唯心净土。

现在讲一下打坐。打坐所用的垫子,后边要垫高一点。单盘要比双盘高一点,散盘要比单盘还要高一点,不然就容易后仰。如果坐起来后仰,就容易压迫督脉,如果身体向前哈就容易压迫任脉。应该是既不向前哈也不向后仰,使任督二脉畅通。身体要坐直,也不要过于直直的,这样等于用无形的绳子捆绑自己。不要着坐相,你有坐相就是生灭法。我们的自性本体是无坐、无用、无色、无相。这就是妙用。耍把两肩放松,头抬得不高不低,头过低容易昏沉,头过高心火上燃。舌抵上腭,口干时舌抵上腭稍紧点,口水多时,舌头可放松一些。然后,眼观鼻、鼻观心,气沉下丹田。气走下丹田,道家叫胎息法。什么叫胎息法?就是当人还没出生时在母体内的呼吸法。禅宗叫数息,我们叫随息,不长不短,随其自然。.这样坐起来身体就如如不动,坐得稳当,随着一句佛号念下去,容易入静入定。

打坐时,我们用随息法念佛,念头不要放在身体的哪一部位,要随气息念佛。一吸时 “阿弥”,一呼时念“陀佛”。盯住这个念头绵绵密密地往下念,把一吸这个念直沉下丹田。用气将小腹压住,不要往上提气,用腹呼吸,用周身八万四千毛孔呼吸。可用意念领一领,这样气就息了。我们平常的呼吸不是息是“风”,一坐那儿就象拉风匣似的。那心能静下来吗?真正用上功夫,他往那儿一坐,你把耳朵贴到鼻子上听不到喘气声,这个气息非常细,觉察不到,所以叫胎息。这样功夫才算用到家;光说有功夫不行,得拿出证明来才行。

这一静你觉得很好。啊!真清净!你要是生这一念就错了,实际上就已经不清净了,有念了。佛法是无念的,无知的!有知的法,一知就出静了。“六根忽动被云遮。六根一动就是有为法,我们修的是无为法,是不生法”。有生就有灭,那叫生灭法。修行要修无生法,什么叫无生法?就是不去起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把自己的身体歇下来,心也歇下来。自自然然,当体即空。禅宗有句话,“狂心一歇,即证菩提”。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见相离相,这是真功夫,这是真正的无生法忍。真正的佛法就是无相实相法。如果发现体内哪儿不舒服,有气血病态,你就用佛号安住在哪儿,这种现象就消失了。记住啊!坐好后,你观自己空了最好。你实在观不空,就把自己当做死了,进入炼人炉火化了,不就空了吗?观空后,佛号念得不快不慢,象流水一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头来了无所住,念头走了不去追。理事具足,理事圆融,二谛融通三昧印。你念一句阿弥陀佛,你自己找这句佛号是从哪里出来的,回头自看能念的念找不到,一片空寂,你那能念之念和所念之念找不到来处,都是空不可得。《圆觉经》上讲:“能念之念是始觉,所念之念是本觉。”那就是始觉对本觉,念念究竟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生生世世都在六道里轮回,从来没出过三界。可能前些世也闻到过佛法,也修行过,但修得不勇猛精进,又不如法,就在六道里轮转。虽然也想了脱生死但道心不足。总是想:“行了,下世再说吧”,或者念念佛就念不下去了,“明天再念吧……”如此这样开脱自己,原谅自己,这就坏了大事。黄念祖老居士说过:“必须下大决心,这一世要了生死,别来第二次。”说真的,再来第二次就麻烦了。我们一世修行不能往生不出三界,下次肯定要有福报。有福报就得造不善业,造了不善业就得下地狱。现在大家看到了有些当官的,有钱的,;都造了很多恶业。造恶业自然下地狱,因果分毫不昧。既然今生闻到了佛法,明白了一些道理,就必须要发大心修行。不修行就造业,修行总比造业好,要横下一条心,坚持下去,拼搏这一生。

虽然这里的念佛堂条件差一点,破烂一点,但准备和服务工作做得还是很不错的。我们这里为了准备这次佛七,花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如被子褥子全都是新做的,连小火炕都是烧热的。护七的居士费尽苦心,烧水做饭,烧锅炉为念佛堂取暖,使我们打七的大众吃住有了可靠的保障。我们来了就要好好念佛,否则就违背了我们的初发心和了道的目的,对不起“阿弥陀佛”,也对不起护七的居士,对不起自己和家里人。家里人支持我们来打佛七就很了不起,应起感激之心精进念佛才是,不可以起懈怠心。佛在《般舟三昧》经上说了一百个勿念,不可以念贪、念吃、念慢、念疑、念懒惰……学佛人懒惰是一大障碍。一百个勿念,有一个念头就会退失道心,“我身体不行啊,得回去”。这个念头一起真的就不行,你不起这个念头你就行了,要用真心把气鼓足,坚定道心,勇猛精进,修行才能得力。

我一九八二年信佛,一九八三年正式皈依佛门,当居士十一年,我出家后绝没有退过一次道。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不论什么场合,什么环境,反正我一生必须拼搏出三界,脱离六道轮回从未想过这一生不往生。我现在就是极乐世界的人,我指定是,要发这个心。我决定要往生,光嘴皮子说不行。不要成天贪吃贪喝。应该少吃一点,少睡一点,也别怕瘦一些,要真用功夫才行。我们身体这个假壳子早晚也得丢掉它,也带不走。有人说往生时我要站着走,坐着走,你贪名闻利养还要站着走坐着走,哪有这么便宜事,下地狱吧!

打佛七时,我们的心就“死”在念佛堂里,这样你那个佛七就没白打。有的居士在这打七心不安,有的居士岁数大些,念佛方法契入不进去,有波动念头。既来之则安之,要精进用功,不可松劲懈怠。我劝大家,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千万千万别耽误了修行的良机,要:把宝贵的时间把持住。

现在人的通病是贪吃,这个念很重。修行人对名闻利养放下了,可是对吃放不下。念佛要看破放下,要放下什么?就是“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如果放不下,就象捂了五层大棉被,不能见光,不能见性。我总结了一下,打佛七要吃两餐,不要吃晚饭。吃晚饭容易昏沉,想睡觉。台湾一本素食书介绍说,人不能多吃油炸物,油多了营养过剩不行。吃米吃炒米为好,吃面吃炒面为好,多吃素食为好,过午不食为好。晚餐吃了,食物在胃肠里滞留,产生酸素和毒素,最后流入血里,对人体不好。如果没吃什么东西,胃肠里没有什么过宿之物,身体清净,心里也清净,这是助道的最好缘份。我们人的胃就怕吃多,吃饭最好八分饱。就营养调剂来讲,吃熟菜不如吃生蔬菜,生蔬菜能洗毒。少吃食盐,盐吃多了容易睡觉。原来我的胃病最严重,米饭都不能吃,现在吃什么都行。胃主要靠养,少食或食清淡之物就是养。吃东西要注意调解,对修行有好处,身安则道隆。如何调治自己的身体要靠自己,在修行中结合祖师大德的开示去慢慢体会。我们修学佛法重在个人体悟,在体悟中加深理解,提高层次。

佛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我们这个人身一旦失去,在你福报享尽之后,必然堕地狱。堕进地狱再想出来,那可是遥遥无期,只有生生世世在地狱受苦。这一生再走不了,不知还要经过多少劫后才能重新投生得人身,那是何等的漫长啊!这可不是开玩笑,要把这一生当作非常关键的时刻来过。

摘自正净法师著《净土念佛指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正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正净法师)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六)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五)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四)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三)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二)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一)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九)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八)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七)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六)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