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卢志丹居士:“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日期:2020/10/10 17: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节选自 卢志丹《佛说舍得》

唐朝时,韶州刺史韦璩有一次设斋宴,请禅宗六祖惠能吃斋饭。吃完斋饭后,韦刺史祈请六祖惠能讲法。
  韦刺史请问六祖说:“和尚您说的法是不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呢?”
  六祖惠能点点头。
  韦刺史又请问:“弟子听说达摩祖师当初开化梁武帝时,梁武帝问:‘朕一生造了无数的寺庙,度了无数的僧人,又布施了无数的斋饭。这些功德大不大?’达摩回答:‘实在没有什么功德可言。’我对达摩祖师的这段话不明白,请和尚为我再作解释。”
  六祖惠能说:“达摩祖师说的对,真的是没有功德。你可不要怀疑先圣之言。那个梁武帝是以做功德的私心在做这些事情,他造寺度僧、布施设斋,都是为了求福报。他修的福报还不知在什么时候报,哪里是什么功德呢?功德在法身中,不在福报中。”
  六祖惠能进一步阐释说:“见到自己的本性是‘功’;视一切众生平等是‘德’。要做到念念无有偏差,常现自己的本性,做真实的妙用,这才称为‘功德’。”
  六祖惠能又说:“梁武帝没有认识自己的真心,以妄心求功德,是他自身根器不利,这并不是我祖师之过。”
  梁武帝虽然舍了很多,但是他著相太深,他心中老念念不忘“我”施舍了、“我”造庙了、“我”斋僧了……并且计较于功德的多少,这多少有点“做生意”的市侩心理,所以他能得到福报,功德实在很少。梁武帝行的是“有相舍”,得到的福德自然是有限的。
  同样是舍,同样是布施,同样是给予,用心不同,出发点不同,功德和效果就相差很大。舍时“三轮体空”,心不著相,无相而舍,才是最彻底的舍,功德才能最大化。
  无相而舍,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的。
  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有相而舍,功德也很有限。
  《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话、做事、吃饭、穿衣,只要心存慈悲,处处可以帮助别人,造福大众。但是不可斤斤计较于人我,不可挂碍施舍多与少于心上。
  无相而舍的关键是布施时不要有一种渴求回报的心,无条件地舍,一旦你布施时有了附加的条件,你的布施的动机就不是那么纯洁了。而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富贵之人在供养三宝时所难以舍弃的,他们认为,我供养给你寺院这么多的财富,寺院的方丈应该将他视为座上宾,不仅要热情招待,而且还应当为他主持祈福法会。正是这种贡高我慢的心,影响了他们的信仰。
  佛的弟子,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在无量劫以前是个初发菩提心的人,虽然未做佛教徒,但已明白了布施的道理。当时他只是个种田的农夫,生活贫穷,困苦得很。靠近他家的山上,住了个老比丘,已证得辟支佛果。这位老比丘每隔七天才下山去化斋饭一次,每次只化七家为限,绝对不多化,若七家都统统布施了,才够吃七天。如果有一家没有给的话,这一天就不吃东西。就算化不到任何东西,回去后还是再等过七天才下山化缘。
  有一次,农夫从家中带了中饭,准备自己在田里劳动之后吃。当他见到这个穷和尚下山没有化到任何东西,就生出一种怜悯之心。他想:“我今天不吃饭了,就把这饭送给那穷和尚吃吧!”
  但他并不知道这位老比丘是证辟支佛果的圣人,老比丘有他心通,一观察因缘:哦!他为甚么给我这样不好吃的饭呢?这饭叫稗子饭,是一种最不值钱的米,最穷的人才吃那种饭。比丘通过观察才知道:原来他没有钱,天天要吃这种饭,今天知道我没有化到饭吃,就布施给我,这功德真不可思议!对他就特别欢喜,赞叹地说:“如是!如是!汝供养心最真也!”于是又回到山上去。
  随后这种田人就看到一只兔子向他跑来,忽然间就跳到他的肩上,随即就黏到他身上,怎样都不下来。这一下把他吓慌了,立刻跑回家想法要把兔子拿下来。他把兔子拿下了一看,原来是只金兔子!他就割下兔子的一条腿拿去换钱。回来一看,这金兔腿又长出来了,他也因此变成了一个大富之人。就因为他真心供养辟支佛,所以得到这种果报。
  阿那律尊者,因供养一位辟支佛,就生生世世非常富有,不是做国王的太子,就是做全世界富主的儿子。他就是因为在布施时,没有在意对方是否证得辟支佛果的圣人,也没有存任何有所求的心,才得以永脱贫穷之身。
  《菜根谭》云:“施人无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具非矣。”意思是说,帮助别人不要指望回报,假如抱这种心理,那么这种热心的助人行为就不是那么高尚了。
  然而世间人在布施时,总存在一些不正当的因素:有人布施是为博得良好名声,让别人觉得他是慈善家;有人布施因为有愧于人,布施了始得心安;有人布施是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布施是为希望得到更多的回报;有人布施是带着轻视的态度,以显示他的富有;有人布施是为逃避不好的运气,所谓破财以保平安;有人布施是为引起别人对他的好感、拥护,以成就自己野心;有人布施是基于好胜心,说明自己的富有超过别人。这些布施在佛教看来,都是不如法,它虽然能够给你带来一定的利益,但也夹杂着缺陷。
  布施的成立,必须具备三方:一、布施的一方,即“能施”;二、受施的一方,即“所施”;三、所施的物,包括财、法和无畏。佛经上称这三方为“三轮”。
  “轮”是比喻。第一,“轮”能运行,佛说布施,是教我们去自度度人,所心“轮”有“度”的意义。第二,修行人经常、随时行布施,就能将烦恼(结使贼)碾得粉碎,所以“轮”又有“碾”的意义。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中说:“菩萨摩诃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如法的布施是从慈悲心出发,以智慧观照世间的需要而修布施,布施的时候,要不住施相,不能认为我是能施者,对方是受惠者,及施给他多少财物。就是你对自己的布施行为,要象没有那么回事一样。
  如法的施舍当下应做到“三轮体空”,你做了好事,行了布施,不要老在忆念我是施者、你是受者、所施的什么什么、还有什么什么果报,等等。不执着这些,就是随顺“三轮体空”;真正安住在“无相布施”的境界上,就是达到了“三轮体空”。
  最彻底的舍,就是在布施时,常常观照施者、受施者和施物都是因缘所生,所以能施、所施和施物三方都是空的。布施虽是缘生性空,但我们可以通过精进的修习布施行,就能破除第六(分别计度心)和第七(我执、法执)二识,将“烦恼”碾得粉碎,则“我见”便自然消失而证得我、法二空的自性了。
  佛陀在《金刚经》教我们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就是说,要无相而舍,教我们要懂得观照“三轮体空”。财施是色、声、香、味、触五尘,法施是法尘,这“六尘”都是缘生之法。如果我们能观照“三轮体空”,没有“能施”,没有“所施”,也没有“施物”,舍的时候,就能心无所住了。《金刚经》又说:“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既应在佛陀的教导下去勤行无相而舍;又要在舍的实践中去观照体认“三轮体空”。如此,则自度度人而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则会功德圆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卢志丹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卢志丹居士)  

 卢志丹居士:佛陀告诉你妄语谎话的恶果 

 卢志丹居士:运水搬柴是神通 

 卢志丹居士: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卢志丹居士:一念嗔恚火,能烧无量劫善根 

 卢志丹居士: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计较 

 卢志丹居士:生活简单是享受 

 卢志丹居士:学佛不是为了求神通 

 卢志丹居士:修行,就是打磨心性 

 卢志丹居士:最容易招致贫穷的恶业 

 卢志丹居士:佛告诉你:人身有多么难得! 

 卢志丹居士:淡泊名利,清净自活 

 卢志丹居士: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