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卢志丹居士:最容易招致贫穷的恶业


   日期:2020/10/12 12: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最容易招致贫穷的恶业

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

佛陀说法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释迦牟尼佛说:
  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杀生的人,就对他们说:造这样的深仇祸殃,将来必定遭受短命的报应;地藏菩萨如果遇到偷窃或者抢劫的人,就对他们说:这样做,将来必定备受既贫穷又苦楚的恶报。

佛家过法

草比金值钱

  佛在舍卫国祗园精舍时,有一鬼计多端的恶比丘,常给比丘众带来麻烦。佛陀就为他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梵施王治理波罗奈时,有一个狡猾的辫发修行人住在一个小村庄里,一位地主在森林里为他盖了一间修行的草寮,并每日在家里为他提供丰盛的食物给他吃。
  地主常担忧强盗来抢钱,因此他想来想去,最后他决定最安全的地方,又最不为人查觉的是那辫发修行人住的草寮。他认为该修行人已是圣人,值得信赖。因此他带了一百个金元,拿到那辫发修行人住的草寮,在那挖了一个洞埋下。
  辫发修行人告诉他说:“施主!你大可以放心,我们出家人是不会贪求别人的东西的。”
  “那太好了!”地主放心的走了。
  地主走后,辫发修行人想∶“这里埋的金钱足够我过一生。”
  过了几天,他把钱挖出,然后把钱拿到大路边,另外挖个洞埋好。
  次日,他又如常地去到地主家用饭,吃完了地主供养的咖哩午饭后,他对地主说∶“施主!我在这儿已住了一段长时间,不瞒你说,我们出家人是不能在一个地方呆太久的,所以我想离开这到他处去。”
  地主一再劝他留下,但都不能改变他的去意。无耐之下,地主对他说∶“既然你要走,那我祝你一路平安。”然后他送他到了村庄外,才转回来。
  辫发修行人走了一段路,想了一个鬼计骗地主,他拔了一根草,用发缠住,然后快速的走回村庄。
  地主看到他折返,问他:“你为什么又回来呢?”
  辫发修行人说:“我走远后发现你屋顶的草缠住了我的头发,我们修行人是不可以拿别人未给的东西的,因此我回来还给你。”
  “那你把那根草丢了就是了。”地主想:“这个人这么诚实,连一根草都不取,真是少见。”他很赞赏这个辫发修行人,因此第二次又送了他一程。
  当时菩萨是一个商人,去到边疆做生意,恰巧经过这个小村庄,他看到辫发修行人所做的一切,他怀疑辫发修行人是在骗取了地主的东西,他向地主询问你有东西寄在他那儿吗?地主说有寄放了一百金元。商人教他不如去查看一下。地主快速的走去林中的草寮查看,发现金元已经失踪。
  地主回来对商人诉苦说:“金元不见了!”商人说:“一定是那狡猾的辮发修行人拿走了,快追。”
  两人追到村庄外,抓到了辫发修行人,拷打了一顿,他才说出在大路边藏金的地方,地主拿回了金元。
  商人责问辫发修行人:“为什么这一百个金元不会困扰你,而那一根草却困扰你的良知呢?你这个虚伪的假修行人!以后你再也不要耍这种鬼计。”
  商人那一生结束后,又转世到善道去。
  佛陀说完了故事,指着那个鬼计多端的恶比丘说:“这个比丘以前就是那鬼计多端的恶辫发修行人,他今日还是恶性不改;而我则是那位聪明正直的商人。”

一汤匙盐变为盐山

  很久以前,有一位在家学佛的居士,天性好静,专心修学佛法,他在西湖附近,自己盖了一所茅屋,就在其中静修,每天除了自行料理一餐午饭之外,其余的时间,都在精进修持佛法。
    有一天,快近中午的时候,他走进厨房煮饭,把各种蔬菜混在一起,想煮成一锅罗汉菜,以备数天的佐食。当一切都已准备妥当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所准备的盐,已经不够用了。在此临急之际,他就匆匆忙忙跑去,想向邻家借一汤匙的盐。
    可是,当他跑到邻家去借盐时,邻人刚好有事外出,家里没有人在。烧蔬菜没有盐又不行,怎么办呢?他心想:盐是本地出产的粗俗物,反正一汤匙盐,价值也不到一毫钱,拿人家一汤匙的盐回去应急,大概没有什么关系吧!于是他就私自走进邻家的厨房,随便拿了一撮盐。
    依照一般世俗来说,借一撮盐,是一件小事,所以这位居士根本就没有把借盐的这件事记在心里。因此,也就忘记把一撮盐送还给人家。
    借一撮盐虽然是件小事,但是“非予而取”,这在因果律上,已经构成严重的问题。因为佛说三毒之中,以贪为首。凡是一花一草,非予而取者,就是犯了偷盗之罪。
    居士借盐这件事,经过一年之后,他有一天在修法的定中,忽然看见面前有一大堆浓重的阴影,而且从此开始,每天都是如此。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个阴影,并非别物,而是像山一般的盐堆。他一再详细研判,终于省悟昔日向邻家借盐的往事。
   他非常惊骇的说:“拿人家一汤匙盐,一年未还,利息竟然生了这么多!如果亏欠人家一块钱,一年的利息,可能会生出千万块钱,业债果报真是 ‘一本万利’啊!”
    他急忙准备了很多钱,亲自到产盐区去购买数千包盐,盐价钱及运费,均一齐付清,嘱咐产盐的主人,把这如山的盐包,运到他昔日借盐的邻家之后园,说是偿还他的旧欠。
   “盐债”还清之后,浮现在他面前的盐山,即时消散无踪。从此以后,他的面前就不再浮现盐山了。此时,这位居士终于彻底了悟因果业报的严重,他经常把亲身体验的这件事告诉大家,使他们有所警惕,他说:“莫道小溪容易过,须防暗石也惊人。佛经上所说的‘因果业报,如影随形’,一点也不会错。我向邻家拿一汤匙盐,忘记送还人家,想不到一年之后,一撮盐竟变成如山之大。如此一本万倍的严重利息,真使我心骇胆裂!好在盐是本地出产粗俗又便宜之物,否则如果是金钱或珍贵之物,那后果就难以设想了!”
    居士又再郑重的劝告大家说:“拿俗家一撮盐,尚且有如此严重的因果,假如有人盗取三宝物(佛寺或精舍以及出家人的财物),那罪业就更加严重了。”

为了改善您的财运,除了严守偷盗戒外,可以读诵《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人生活法

  佛教的偷盗戒如果详尽的介绍,乃是五戒之中最最繁复的一戒,我们在这里,只能明其大要。盗是偷盗,不与而取的行为,便称为偷盗。不论是自身不与而取,教人不与而取,或派遣他人为自己不与而取他人的财物,皆为偷盗。
  佛教戒律认为,盗戒的毁犯,也有轻重之别,具备六个条件,便成重罪:
    一、他物——他人的财物。
    二、他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自己之物。
    三、盗心——起偷盗的念头,亦即存有偷盗的预谋在先。
    四、兴方便取——假借种种方法,达成偷盗目的。
    五、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国法偷盗五钱以上,即犯死罪,所以佛也制定佛子偷盗五钱以上,亦成重罪不可悔。五钱究有多少价值,现在难衡定。
  六、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但此中包括移动位置、变动形状、变更颜色等等,凡是以盗心使物主生起损失财物之想者,皆称离本处。
当代高僧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说:“无论是地面上、地面下、水面、水中、高处、低处、树上、空中、动物、植物、矿物、行动中的、静止中的一切财物,不论是国家的、私人的、佛教的、只要有其所属的主权者,皆不得偷盗。除非是无主系属的粪扫物(垃圾类的抛弃物) ,取之无罪。”
偷盗的现象时有发生,它的内涵也很广。平时由于我们缺少智慧,难以觉察到。但如果用智慧观照一下,就能明了。 
不少人一提起偷盗,便想起小偷;其实不然、偷盗现象极为普遍,偷盗档次各有不同,它们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危害。
孟子在论偷盗时曾经有如下之理论:
用利刃割开口袋,从人家口袋里偷几毛钱,或偷鸡摸狗,这种类型的毛毛贼属于不入流的小偷;更深人静,敲门打洞,进入房间,翻箱倒箧,偷取一点值钱的东西,这种类型的贼属於小偷;飞檐走壁,进入宝库或银行,找到百宝箱,不用打开,连箱子一起偷走,这种类型的贼是中盗;以权谋私利,损公肥私,这是大盗;搞颠覆,篡夺国家政权,这才是真正的窃国大盗,因为对这种人来说,别人宝库里的金银财宝,不但不需要他搬来搬去,而且还会令财宝的原主人替他看守,随时供窃国大盗使用!
   现在让我们以不同的工作为例,具体讨论现实生活中各种偷盗现象: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讲无意义的话,浪费他人宝贵的时间是偷盗,偷盗他们的生命。乘公车不买票是犯盗戒。平时贪小便宜,让他人付款是偷盗。
  上班族上班迟到,工作不讲效率,下班早退,但仍取很完整的薪水,就是犯盗戒。用办公室时间做个人的事物或谈私人的事,或用办公室的电话谈私人的事情,都是属于偷盗。
  对生意的人来讲,贩卖假冒伪劣商品,谋取暴利,是偷盗。偷税、漏税更是偷盗。
  对技术工人来说,偷工减料是偷盗。
对国家官员来说,贪官污吏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是偷盗。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所以佛陀所制的不偷盗戒在今天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据佛法,不得以任何理由,如疾病、天灾人祸、孝养父母等,而进行偷盗的行为。若行偷盗,皆一律成罪。如有困难,可以求乞,受人布施者无罪。过后,环境好转后,再布施于其他有需要的人。
  由以上分析可知,偷盗在当今社会中是如此之普遍,它易犯难持,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对己对人都是有害而无益,偷盗戒不难持。
  在《十善业道经》,列举了不偷盗的十项善业: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忧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
据上述,守持不偷盗的善行,有如是的功德利益。
  犯了偷盗,在《分别善恶报应经》载有十种恶报:
  一、久结宿怨;
  二、恒常疑虑;
  三、恶友随逐;
  四、善友远离;
  五、破佛净戒;
  六、王法谪罚;
  七、恣纵豫逸;
  八、恒时忧恼;
  九、自心不乐;
  十、死入地狱。
  偷盗的恶报如是,现代人皆当慎之!
  佛教的社会理想是使人民善良、社会安定、国家康强。佛典中教化的方法很多,不偷盗戒便是其中之一。不偷盗,是人类正命的生活。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资生物资(如衣服、饮食、住宅等),佛陀主张信徒以自己的劳动获得。若以不正当的手段非法强力夺取、偷窃,或骗取他人的劳动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或借口,都是偷盗的行为,都是邪命自活,不仅会给他人带来痛苦,而且会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这不仅有违佛陀“以大悲心利他”的原则,同时也与世俗的情、理、法背道而驰。其必然结果是,现世受国法制裁,后世转生恶趣。正如古人所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在当今社会,偷盗是如此之普遍,盗戒易犯难持,因此提倡守持不偷盗戒极具现实意义。对个人而言,若犯偷盗,必堕恶道,随业轮转;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因此持守此戒的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守持此戒,才能保持人身。对社会而言,若人人能持此戒,“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盛世就会再现。对国家而言,若人人能持此戒,则国家必然繁荣昌盛、和平康宁。我们只要深信因果、树立正见、自净其意,就能做到:若物属他,分文不取。同时,还要发菩提心,广积善缘,量力施舍,多做慈善事业,造福人群。如此才算真正守持了不偷盗戒。

附录:
乾隆大藏经之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951部~~965部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极乐世界。与无量大菩萨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大吉祥天女菩萨摩诃萨等。皆从座起。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各坐一面。尔时。世尊为欲利益薄福贫穷诸有情故。告观自在菩萨言。善男子。若有苾刍、苾刍尼、近事男、近事女。诸有情类。知此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能受持读诵修习供养。为他宣说。能除一切贫穷业障。获大富贵。丰饶财宝。
    尔时。会中天龙八部。异口同音咸作是言。如世尊说。真实不虚。我等愿闻。十二名号。惟愿世尊。大悲演说。佛言。汝当善听。今为汝说。所谓:
 
   吉庆吉祥  莲华  严饰 具财 白色 大名称 莲华眼 大光曜 施食者 施饮者 宝光 大吉祥 
 
   是为十二名号。汝当受持。我今复说大吉祥陀罗尼曰:
 
  怛儞也(二合)他(去声引一)室哩(二合)抳室哩(二合)抳(二)萨嚩迦(引)哩野(二合)娑(去声引)驮[寧*頁](三)悉[寧*頁]悉[寧*頁](四)[寧*頁][寧*頁][寧*頁][寧*頁](五)阿(上声)洛乞史茗(三合)曩(引)舍野娑嚩(二合引)贺(引六)
 
  尔时。世尊说是陀罗尼已。告观自在菩萨言。此大吉祥陀罗尼及十二名号。能除贫穷一切不祥。所有愿求皆得圆满。若能昼夜三时读诵此经。每时三遍。或常受持不间。作饶益心。随力虔诚供养大吉祥天女菩萨。速获一切财宝。丰饶吉祥安乐。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及诸大众。天龙八部。从佛闻说十二名号及陀罗尼。叹末曾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卢志丹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卢志丹居士)  

 卢志丹居士:佛陀告诉你妄语谎话的恶果 

 卢志丹居士:运水搬柴是神通 

 卢志丹居士: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卢志丹居士:一念嗔恚火,能烧无量劫善根 

 卢志丹居士: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计较 

 卢志丹居士:生活简单是享受 

 卢志丹居士:学佛不是为了求神通 

 卢志丹居士:修行,就是打磨心性 

 卢志丹居士:佛告诉你:人身有多么难得! 

 卢志丹居士:淡泊名利,清净自活 

 卢志丹居士: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卢志丹居士:效法地藏菩萨,发广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