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日新居士:禅课赘语


   日期:2020/12/4 13: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课赘语
 
从痛处下针砭

修行贵在从痛处下针砭。依通常人情,即于人所难行处能行之,于人所难舍处能舍之,这才 找到了修行的用功之处。十二缘中,若断根本无明,也只须向贪爱一缘入手,则无明自息。 古贤圣讲进德修业云“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而在禅家来说,“好色”亦不必近,“恶臭 ”也不必违,要在见者闻者不着色相、香相,则不背不触,堪与中道。

原夫人情,未尝有不喜乐厌哀、喜富厌贫、喜誉忌毁的。若能于哀境、贫境、毁境中考验人 的道行,磨砺人的意志,则逆境便是大好修行的道场。而今社会,分房、评级,调资、评优 、出国……,皆是人情所欣羡者,若真修道人,只能将此当作“闲家具”,一律摒之,方能 触境而不生心。更有甚者,于一切“好色”,尤其是女色,更须摒之,方是真用功之外。 《首楞严经》卷六云:“YIN心不除,尘不可出”,《圆觉经》在讲修持时,也是从最根本的断 爱缘入手的。宋代曹洞禅大德芙蓉道楷在规诫其门人时说:“见名见利,如眼中著屑;遇声 遇色,如石上栽花”,达此境界,即大好修行。

诚然,名利声色诸尘,非但一般初机不易看破,就连披缁菇素多年的修行人也是须切实用力 方可相可破得此关。 在名利声色门头钭要失却主人公时,最好是用般若之慧去观照一下, 那《金刚经》上不是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女是观”么?我们又何必将这些梦、幻、泡、影、露、电式的无常之物,当作恒常的实有呢?待幻相一破,即一 簇破三关、实相亦显,自然用得功上,这便是古禅德所谆谆告诫后人的“直须绝得渗漏始得 ”。

从痛处下针砭,不在口头与意根门头作文章,这才是真修行处,他同时也是禅门顿法的用功 处。

生死只能生前了

有些净土行人认为生前称念便待死后即生极乐,这原本也没有多大的错误。但我想,依著佛 陀的行持作为轨范,悟即生前悟,决无死后大悟的,了即生前了,也决无死后再了的道理, 同理,堕亦是生前堕的,也决无死后堕去的。这样,我们的修行也只有放在生前十二时中, 决不可指望称念佛号一声即乘救生艇到了极乐。须知,初祖慧远大师行念佛三昧,曾于定中 三次见佛,方去得了西方。净宗特别讲究临终前的一念,这一念清净念佛,即往生无疑;若 这一念颠倒,即定堕无疑。须知,临终前一念也是在生前,而决非死后,这更足以说明生死 只在生前了得。倘不正信正行,一味地强调他力,则生前造无量恶业,亦可指望临终的一念 称名,而乘救生艇到西方去。须知:要使临终的一念清净,若无生前的刻苦清修,是不可能 获得的。

而今,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时时可以造下孽的,稍不留心便受妄念侵袭,而造下恶化。时时称名念佛,也只是 为了降服时时兴风作浪的心魔,待到念而无念之时,那魔头也降服得好生生如 露地白牛了。唐代的云岩禅师曾问禅众:“世间什么物最苦?”答曰:“地狱最苦。”云岩 说:“地狱未是苦,今世作这个相貌失去人身最苦,无苦于此苦。”这便更能见出堕是生前 堕,而非死后堕之理:作这个相貌即长着人的模样;失去人身即指堕落了。因而,有位大德 十分痛心地告诫门人“在此衲衣线下不明大事最苦”。

宋元以降,禅净不二,释门禅净双修者也居多。若站在参禅的角度上讲,直须绝得渗漏始得 ;若阒念佛的角度上讲,则须在生前念得一心不乱才可了得。切记:生死只能生前了,莫待 来生已惘然。

切忌用功

有位急功近利的同参,他曾发誓要持《金刚经》,限期三个月开悟。修行人能发下一个勇猛 的善念,一心精进不已,自然可增长道行,有裨于悟的。但限期三月,似不可取,因古德修持用功,“四十年来方打成一片”,三月又何其快也。同理,有许多学人发心修禅,一进禅 堂便想立即开悟,他们虽然用了功,但一个禅七之后,仍然未悟。打禅七,只是一种禅门的强化训练方式,若对于那些“只欠点眼”的行者来说,一个禅七的强化训练,或许成了他们 开悟的增上缘;若对于那些“十里行人较一程”的学人来说,禅七的训练也不可能使之立即悟得。更有甚者,一些急功近利的行者,在他们用功而不得悟之时,则生疑、掉悔,为此用功便适得其反,个别行者甚至因急功而入魔境,则“用功”反生障缘。

古德们的悟道往往是各自缘不同的,如茶陵郁和尚因过桥遭跌而悟,志勤因见桃花而悟,香 严因芟草抛石击竹而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修行经历,那就是他们从初见道得个入处后便 一生用功,善自调护,主可迎得“春来雪自消”的大悟。因而,对于急功者,我想劝诫他们 “切忌用功”,记得唐代的药山和尚曾在上堂时曾说;“祖师只教保护,若贪嗔痴起来,切 须防禁,莫教抵触。”这也就是用功的实处。

当然,这里说“切忌用功”,更有一分意思就是叫那些用功人连“用功”的念头也一齐放下 ,将其心调伏得好生生地不犯人苗稼,方有一个用功的实处。古德云“吃沩山饭,屙沩山屎 ,就是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须知那牛也不十分好看呀!我们平时若起“用功”念 头,则如古德所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那“牛”又犯人苗稼了。若是这样,还是无 心用功的为好,因为那正是用功之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