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二十一讲


   日期:2021/1/2 0: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光禅师解读《楞伽经》第二十一讲

这108问涵括了佛法的言辞语句相,这些言辞语句相是方便我们理解,我们大概地了解一下,佛重新审视了一下这些问题。

“何因称比丘?何故名僧伽?”比丘和僧伽还不是一回事,要是我们不读经典,肯定误以为比丘和僧伽是一回事。僧伽是僧团的意思,一个团体,但是我们通常认为出家人都叫僧人,不对,僧人是三个人以上才叫僧,一个出家人受了具足戒的叫比丘,不受戒的叫沙弥。

“云何世间人,而能获神通?”我们要知道世间人怎么获得神通,首先要知道什么叫神通?神是莫测义,通是通达。你对身心宇宙万事万物的理解和看法,以及你能够在它当中去获得什么样的一种感受,通达义,这就是所谓的神通;你的心力能不能进入它那种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神通义。
比如世间我们在制造一个东西,你在制造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你能够把它制造出来,这是称为通义,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这个方式不是你想像出来的,你想是想不出来的。比如金属铜在铜矿里头,没有提炼出来就是石头,提炼出来以后就成了另一种状态,跟石头是两种状态,然后再给它熔化,浇到模具里头,它就可以成为某一种形态,就成为铜器。但是铜器跟矿石绝对是两个概念了。它怎么变化过来的呢?变化的这个过程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但是我们知道它有个道理可循。矿石通过什么方式就可以炼成铜,经过什么方式就可以由铜变成铜器,都是有一个方式可得。你的心能从这种模式当中去通达,而且你能去非常好地运用它,这就是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当中所谓的神通义。
比如你去开汽车,你去这样想它走,它不会走,但是你要进去,你用你的心去感受它,它就会走。你把汽车摆到那,你也给它加满油,放到那,它走不走?它不走。你进去一开就走了,这叫因缘和合。你的心得通到那,就是你的钥匙得打开,你得会开,挂档提速你都得会,这叫心因,心因碰到缘起,你就能显现所谓的通力。

“云何而能获神通?”我们怎么获得这种力量?也是要有因和缘,彻底的通力是空性,那是具足一切的缘。空性就像那个车一样,在那摆着,我们只需要把钥匙插到钥匙孔里,学会提速挂档,你就走就行了。你的心具足开车的能力,不具足的话你再学,学不会。你一学,学会了,证明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这叫心因具足,然后你就有缘,假以缘起你就可以发挥能力了。


我们的心性也是这样,我们的心性本自具足,六祖大师说的,菩提自性本来具足,你的自性当中什么都具足的,有人问我,什么都具足为什么显现不出来?我说你得假以因缘。缘是什么?你得用你的心去和它,用我们现在这个心去合乎它的道理,就显现它的能力。现在你的心不合乎它本质的理体,没办法去发挥出来它的能力。
我们现在的心就像那车,车是摆着现成的,我们的念头就像你在学习技术的感觉,你要用你的念头去学习技术嘛,然后你就会了,这就叫所谓获得神通的因,你的因缘得聚合,怎么聚合?熏修,不断地融合,感受,它就聚合了。


云何化及报, 真如智慧佛?
  云何使其心, 得住七地中?
  此及于余义, 汝今咸问我。


“云何化及报”化身及报身,“真如智慧佛?”化身,我们都知道千百亿化身,观音菩萨千百亿化身各种形象,释迦牟尼佛千百亿化身有各种形象,有国土身等等共十种身。圆满报身是他自身的受用,在你这个生命世界里什么是化身,什么是报身?别人对你的印象,你对别人的影响力,你对你周围的所有缘起法界的那种影响力,以你为核心的那叫化身。什么叫报身?你这个生命个体所展现的依报庄严这种境界,那叫报身。
真如智慧佛是我们所遵循的原则、信念、行为整体的作用叫智慧法身义,你不遵守的话,你的行为会乱掉,无论你是明白的遵守还是不明白的遵守,你都要去遵守,你也都会去遵守。否则你的生活会乱掉,会失意,这是一定的。别管你是清楚也好不清楚也好,你都会遵守你人生固定的法则。清楚的人会改变他的法则,呈现一种比较自在的状况。不清楚的人也在遵守,只要他是众生界当中的一个分子,只要他在缘起法当中生存,必然要遭受业因果报。生命维持的核心就是业力种性,围绕这个东西在做,这是必然的。无论是你自己还是这世界都是这样。

“云何使其心,得住七地中?”这句话很关键,我们怎么样能住七地,七地是什么?七地叫“无生法,忍”。何为无生法?在缘起法界当中,你对一切现象的发生不再起多余看法出来。比如人们去谋生活是很辛苦的事,每个人都知道生活艰辛,很辛苦地在奔波谋生,他觉得很辛苦很无奈,你劝他休息一下他会告诉你,“没办法”。


生在其中而不得解脱,说白了他的生命价值就是那么体现出来的,如果他跳出那种所谓的缘起境界了,他觉着生命价值找不着了,没有着落了,所以他就感觉好像他一离开他这种生命环境,他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所以他没想过离开,他只想在他那个环境实践无生法忍。无生法,没办法他也得做,而且不后悔。觉着这就是人生,人生就得这么样,因为你没有办法,所以你就得堪忍一切。你就得堪受此忍力。这是我们众生界什么叫无生法


第七地义。因为你住了第七地叫不动。在哪都安住,没办法安住也在很辛苦地想办法安住。忍耐辛苦安住第七地,第八地不动了。这是众生心,实际上就是个次第而行。菩萨修行换了一个形式,不是你这样小范围的感受,人家依心而住,我们是依识而住,严格来说我们是意识的第七地和第八地,不是心地是意识分别心。在意识心里,这里的地你别当地看,是坚固义,众生意识分别的坚固发生作用,第七地,第八地,那九、十地呢?就是你这个人快完蛋的时候,土埋半截的时候,第十地叫法云地,第十一地叫妙觉,第十二叫等觉,啥叫等觉妙觉?就是等死啊,涅槃嘛。在众生界实际上就是这样,你知道你已经完成你人生所有的东西了,退休实际上就在等觉了,等待死亡的感觉,妙觉就是临死一刹那,妙觉就出来了。最后死了那叫涅槃了。你的心路历程的过程就是这样。


咱们不是,咱们依意识分别,但是它体性是一,本质是一,所以你也可以分等觉妙觉,我们体性跟人家一样,体相不一样。我们的相叫分别执著,纷纷扰扰,所以你这叫不自在受用,人家叫自在受用,差异就差异在这儿。我们换一种形式,这种受用没意思,你从这个角度去想,实际上学佛是很容易的。你具足菩萨修行所有的力量,为什么现象不同呢?是你的方向错了,我们现在调转方向,我们以前是在有法当中执著和分别,我们现在要从空性当中去分别执著,你分别这一切法并不可得,执著真实的智慧,念力以真实慧影发生体相的时候,你就会呈现自在安详和快乐。这叫一心二用的现象。


一心实际是在二用,你遵循这种原则就会这样,遵循那种原则就会那样,这是必然的,我们要听得懂这种道理。我们顺应坚固意识的坚固义这种作用,你就会在众生缘起法界当中生生灭灭,反其道而行之你就会超然解脱、清净快乐。这就看你自己分清完全世间解脱义,而不要去身临其境去分别执著义那种方向性。


“得住七地中”我们怎么能让我们的认识坚固在无生法忍的境界?你要体会你的人生义。生活的稳定性是从多少岁开始的?35岁到45岁相比来说就稳定下来了,就没有什么想法了,35岁以前还有很多想法,好像在增进,好像在创造,35岁到45岁这个阶段慢慢趋于稳定。他就不再有什么想法了,尽量在保护、维护他的生活环境的稳定性,为什么称40 叫不惑,50知天命?不惑就是他就不再乱想了。35岁以前乱想,30岁以后不再乱想,渐渐进入第七地,无生法。八地以后,不动,安住了。一般人生活35岁以后基本安住了。50 就要守住你现有的东西。现有的生活境界,我们要学会观察欣赏生活了,而不是积极地在创造什么,你不需要创造了,你能很好地生活,你现在要了解这个人生的状况。


从初地到七地开始增进,最后想法全满足叫无生法,自然就忍受,荷担生活,承受生活的忍力成就。人都说菩萨登第很难很难,其实转念就是,你的观念放下,一调转,你的力量是具足的,你只需要吧内容换一下。你所运行的内容和理性换一下,就是那样子。

我给你举个例子,同样一辆车,你去加93号油,加97号油,效果一样吗?绝对不一样,97号油好使,93号油差很多,加纯汽油,还是加一些乙醇烧坏了,没劲儿的啦。我们要调整内在的东西,佛法是心法,调整内在的东西,内在是什么?理念和智慧,你完全合乎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是圆满的、智慧的、清净的道理。那你的生活世界就会安详和快乐,我们去思维这个,而不是有法这个缘起境界,一定要依这个去做才行。
“此及于余义,汝今咸问我”,这个道理以及其余的道理,你今天问我对了。

如先佛所说, 一百八种句,
   一一相相应, 远离诸见过,
   亦离于世俗, 言语所成法。
   我当为汝说, 佛子应听受。


“如先佛所说,一百八种句”108个问题这种句义,过去诸佛也解释过。
“一一相相应”每一个所表达出来的相,它的体性要跟本质是相应的,跟本体不相应的不叫道理,本体是什么?绝对的理性。你对一个事情的看法如果不符合道理,只能叫妄想和猜测。比如我们现在认识世界、认识宇宙人生,现在科学所谓的观点告诉你,人死了就完了,物质嘛,什么都没有了,实际上不是那样的。实践证明也不是那样的,人死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他解释的现象就跟本质不相应,生命层面不是光有物质,而且西方科学研究出来,人快断气的一刹那间会突然一下会轻零点几克,医学报道说叫灵魂的重量。这种研究恰恰跟佛说的中阴身的重量是一样的,佛告诉我们中阴身有微细的四大,不谋而合,这叫跟本质相应。

现在人给你讲人死了什么都没了,那叫不相应。你去问问相信唯物主义的人,他真相信他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嘛?他相信的话就不会说事在后人评说,既然死了什么都没了你还在乎它干嘛?这还是人自己骗自己,他不认识的时候就自己妄猜测。任何一科的大夫他有病自己不治,美其名曰“医不自治”实际上他自己就不相信那个技术,他见的现象跟本质不相应。他学的是外在的所谓的感受,真了解自己吗?不了解。不是由内而发的,他思维的境界是建立在外在所缘境界缘起法里,所以根本就不相信,从心底里就不相信,这是叫根本的道理。为什么不相应?因为有见,有一切法的见解,所谓相隔之物,所以他就没有办法相信他自己的认识。


我们也是这道理,好多老居士在家里也供着佛像呀,我问他,“你真的信佛吗?”我说句笑话,你可以花个二十万三十万给你儿子买个房,你花两万块给佛祖请个什么的时候,你嫌贵不?几百块都嫌贵。这是很现实的,你说他相信吗?不相信。为啥还有事去拜佛去?那时相信也是缘起来了,没办法了,只能求助于佛菩萨。但是也不是完全相信,实在没办法了,求求佛祖,心里好受点儿。

这种认识我们一定要看清楚,否则你学来的都是负面的东西。就像卖玉佛那个人,我们要把他调到正道上去,不要让他走歪道,什么叫正道?让他真正的智慧的信心去做这件事的话,我们肯定要让他合乎道理的去做,不是说单纯地为了这个东西怎么样,你为了这个东西也不贵,佛有价钱吗?佛是没有价钱的。我们能够遇佛产生的功德果报,别说两万,三万也值得。实在避免不了的应当生惭愧心。

应该经常观修,多多增加智慧的力量,有一种约束力,制约力,我们没有智慧的力量,理性的力量不够,光注意感觉的人就容易冲动,你总活在感觉的世界里肯定碰到事情你的感觉就上来了,我们现在活在理智的智慧的世界里头,那你碰到境界会很理智地对待它,人跟畜生界的差异就是人会思维,人有智慧,思维的不是那种感觉冲动,思维的一定要去合乎道理,合乎生命的本质法则,那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看问题现在的角度绝对要不得,你生活的目标和法则,你自己就不相应,我们都想生活很快乐很安详,实际上我们的信念和行为,跟他的理想是差异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生在其中而不得解脱,说白了他的生命价值就是那么体现出来的,如果他跳出那种所谓的缘起境界了,他觉着生命价值找不着了,没有着落了,所以他就感觉好像他一离开他这种生命环境,他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所以他没想过离开,他只想在他那个环境实践无生法忍。无生法,没办法他也得做,而且不后悔。觉着这就是人生,人生就得这么样,因为你没有办法,所以你就得堪忍一切。你就得堪受此忍力。这是我们众生界什么叫无生法

第七地义。因为你住了第七地叫不动。在哪都安住,没办法安住也在很辛苦地想办法安住。忍耐辛苦安住第七地,第八地不动了。这是众生心,实际上就是个次第而行。菩萨修行换了一个形式,不是你这样小范围的感受,人家依心而住,我们是依识而住,严格来说我们是意识的第七地和第八地,不是心地是意识分别心。在意识心里,这里的地你别当地看,是坚固义,众生意识分别的坚固发生作用,第七地,第八地。


那九、十地呢?就是你这个人快完蛋的时候,土埋半截的时候,第十地叫法云地,第十一地叫妙觉,第十二叫等觉,啥叫等觉妙觉?就是等死啊,涅槃嘛。在众生界实际上就是这样,你知道你已经完成你人生所有的东西了,退休实际上就在等觉了,等待死亡的感觉,妙觉就是临死一刹那,妙觉就出来了。最后死了那叫涅槃了。你的心路历程的过程就是这样。


咱们不是,咱们依意识分别,但是它体性是一,本质是一,所以你也可以分等觉妙觉,我们体性跟人家一样,体相不一样。我们的相叫分别执著,纷纷扰扰,所以你这叫不自在受用,人家叫自在受用,差异就差异在这儿。我们换一种形式,这种受用没意思,你从这个角度去想,实际上学佛是很容易的。你具足菩萨修行所有的力量,为什么现象不同呢?是你的方向错了,我们现在调转方向,我们以前是在有法当中执著和分别,我们现在要从空性当中去分别执著,你分别这一切法并不可得,执著真实的智慧,念力以真实慧影发生体相的时候,你就会呈现自在安详和快乐。这叫一心二用的现象。

一心实际是在二用,你遵循这种原则就会这样,遵循那种原则就会那样,这是必然的,我们要听得懂这种道理。我们顺应坚固意识的坚固义这种作用,你就会在众生缘起法界当中生生灭灭,反其道而行之你就会超然解脱、清净快乐。这就看你自己分清完全世间解脱义,而不要去身临其境去分别执著义那种方向性。


“得住七地中”我们怎么能让我们的认识坚固在无生法忍的境界?你要体会你的人生义。生活的稳定性是从多少岁开始的?35岁到45岁相比来说就稳定下来了,就没有什么想法了,35岁以前还有很多想法,好像在增进,好像在创造,35岁到45岁这个阶段慢慢趋于稳定。他就不再有什么想法了,尽量在保护、维护他的生活环境的稳定性,为什么称40 叫不惑,50知天命?不惑就是他就不再乱想了。35岁以前乱想,30岁以后不再乱想,渐渐进入第七地,无生法。八地以后,不动,安住了。一般人生活35岁以后基本安住了。50 就要守住你现有的东西。现有的生活境界,我们要学会观察欣赏生活了,而不是积极地在创造什么,你不需要创造了,你能很好地生活,你现在要了解这个人生的状况。

从初地到七地开始增进,最后想法全满足叫无生法,自然就忍受,荷担生活,承受生活的忍力成就。人都说菩萨登第很难很难,其实转念就是,你的观念放下,一调转,你的力量是具足的,你只需要吧内容换一下。你所运行的内容和理性换一下,就是那样子。

我给你举个例子,同样一辆车,你去加93号油,加97号油,效果一样吗?绝对不一样,97号油好使,93号油差很多,加纯汽油,还是加一些乙醇烧坏了,没劲儿的啦。我们要调整内在的东西,佛法是心法,调整内在的东西,内在是什么?理念和智慧,你完全合乎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是圆满的、智慧的、清净的道理。那你的生活世界就会安详和快乐,我们去思维这个,而不是有法这个缘起境界,一定要依这个去做才行。
“此及于余义,汝今咸问我”,这个道理以及其余的道理,你今天问我对了。

如先佛所说, 一百八种句,
   一一相相应, 远离诸见过,
   亦离于世俗, 言语所成法。
   我当为汝说, 佛子应听受。
“如先佛所说,一百八种句”108个问题这种句义,过去诸佛也解释过。
“一一相相应”每一个所表达出来的相,它的体性要跟本质是相应的,跟本体不相应的不叫道理,本体是什么?绝对的理性。你对一个事情的看法如果不符合道理,只能叫妄想和猜测。比如我们现在认识世界、认识宇宙人生,现在科学所谓的观点告诉你,人死了就完了,物质嘛,什么都没有了,实际上不是那样的。实践证明也不是那样的,人死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他解释的现象就跟本质不相应,生命层面不是光有物质,而且西方科学研究出来,人快断气的一刹那间会突然一下会轻零点几克,医学报道说叫灵魂的重量。这种研究恰恰跟佛说的中阴身的重量是一样的,佛告诉我们中阴身有微细的四大,不谋而合,这叫跟本质相应。

现在人给你讲人死了什么都没了,那叫不相应。你去问问相信唯物主义的人,他真相信他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嘛?他相信的话就不会说事在后人评说,既然死了什么都没了你还在乎它干嘛?这还是人自己骗自己,他不认识的时候就自己妄猜测。任何一科的大夫他有病自己不治,美其名曰“医不自治”实际上他自己就不相信那个技术,他见的现象跟本质不相应。他学的是外在的所谓的感受,真了解自己吗?不了解。不是由内而发的,他思维的境界是建立在外在所缘境界缘起法里,所以根本就不相信,从心底里就不相信,这是叫根本的道理。为什么不相应?因为有见,有一切法的见解,所谓相隔之物,所以他就没有办法相信他自己的认识。


我们也是这道理,好多老居士在家里也供着佛像呀,我问他,“你真的信佛吗?”我说句笑话,你可以花个二十万三十万给你儿子买个房,你花两万块给佛祖请个什么的时候,你嫌贵不?几百块都嫌贵。这是很现实的,你说他相信吗?不相信。为啥还有事去拜佛去?那时相信也是缘起来了,没办法了,只能求助于佛菩萨。但是也不是完全相信,实在没办法了,求求佛祖,心里好受点儿。


这种认识我们一定要看清楚,否则你学来的都是负面的东西。就像卖玉佛那个人,我们要把他调到正道上去,不要让他走歪道,什么叫正道?让他真正的智慧的信心去做这件事的话,我们肯定要让他合乎道理的去做,不是说单纯地为了这个东西怎么样,你为了这个东西也不贵,佛有价钱吗?佛是没有价钱的。我们能够遇佛产生的功德果报,别说两万,三万也值得。实在避免不了的应当生惭愧心。


应该经常观修,多多增加智慧的力量,有一种约束力,制约力,我们没有智慧的力量,理性的力量不够,光注意感觉的人就容易冲动,你总活在感觉的世界里肯定碰到事情你的感觉就上来了,我们现在活在理智的智慧的世界里头,那你碰到境界会很理智地对待它,人跟畜生界的差异就是人会思维,人有智慧,思维的不是那种感觉冲动,思维的一定要去合乎道理,合乎生命的本质法则,那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看问题现在的角度绝对要不得,你生活的目标和法则,你自己就不相应,我们都想生活很快乐很安详,实际上我们的信念和行为,跟他的理想是差异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每年过春节的时候,人们都祈祷平安、吉祥、快乐,都希望平安吉祥和快乐,但是他做的什么呢?他的信念和行为是什么?我自己没事就叫平安,然后你就霍霍别人,比如过年了,过节了你把别人杀死你好过?他想求长寿无病,不知道长寿无病是什么意思,不去探其究竟,然后要补充营养,杀鳖宰鱼吃羊,你说他能好过了?不可能。这叫什么?信念和理想跟你的行为是背道而驰,永远达不到他想达到的目的,就说人想发财,发财的唯一的原因,就得去舍财,你没有钱不要紧,你一定要舍你的心,你的心是什么?你要多多去结善缘,才能把你的事做起来,做好,那你才有广进财源,你不给人家沟通,你不给人家接触,指望着人家把人民币送兜里来?你说谁呀?国王还得去征税去呐。
你选择了生活方向就不要违背它的原则,信念和行为一定要顺乎它的道理才行,首先你要知道为什么去活,你不知到为什么活的时候,肯定活得糊里糊涂,这个不明白的话,很辛苦,为什么他想清一半,一半糊涂?他根本就没放下,没放下自己的执著,我们真要放下,放下你才能进入道,我们那天讲的清净四明诲章告诉你的,YIN心不除,YIN心就是贪欲,贪欲不除的话,你没有解脱可言。


什么叫贪欲?就是你对自己的观念的执著,YY得气管炎要吃消炎药才能好,这是他自己的认识,消炎药是常用的阿姆西林,他以前一有病就吃,好不好呢?炎症是消了胃也刺激完了,实际上还是没好,缘不除,他在他家的习惯,开着风扇开着空调,躺在凉席上,是凉快,肯定要感冒,感冒就容易引起气管炎,因为你成天习惯了,他在这儿还是这习惯,大冬天开着窗户坐在风口念经。他最近好了吧?为什么?因改变了,缘就变。

因总能成熟呀,有句话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什么春风一吹就生了呢?根儿还在那呐,人就是这样,我们的缘要改变,你的一切善恶种性、无记忆种性,只要没有我执那个缘就不长,业力就停止,这是必然的,也是超越生死的法,你能去记住这个,所谓生死就超出了。所以那天讲的清净四明诲章一定要反复去听,你只要YIN心一除,尘才可出。不会有生死再相续境界了。生死就是我们的善恶种性,那种法身力量,那要都说一遍,就这108个问题得讲到过年了。因为每一个问题都是很有意思的,都能完全概括一个层面的道理,我们认识的每一个层面,意识、认识都不一样。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
佛言大慧:所谓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相句非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非自性句,空句非空句,断句非断句,心句非心句,中句非中句,恒句非恒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善巧句非善巧句,清净句非清净句,相应句非相应句,譬喻句非譬喻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无影像句非无影像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摽相句非摽相句,有句非有句,无句非无句,俱句非俱句,自证圣智句非自证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句非刹句,尘句非尘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大种句非大种句,算数句非算数句,神通句非神通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巧明句非巧明句,伎术句非伎术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假立句非假立句,体性句非体性句,蕴句非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觉句非觉句,涅槃句非涅槃句,所知句非所知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阳焰句非阳焰句,影像句非影像句,火轮句非火轮句,乾闼婆句非乾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YIN欲句非YIN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句非灭句,灭起句非灭起句,医方句非医方句,相句非相句,支分句非支分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种族句非种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计度句非计度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时节句非时节句,树藤句非树藤句,种种句非种种句,演说句非演说句,决定句非决定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住持句非住持句,文字句非文字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大慧菩萨并不知道什么是一百单八,是佛总结出来的。佛告诉你一百零八个意思。“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佛,您怎么说是一百零八个问题呢?他问出来了,佛给他总结一百零八个意思,

“佛言大慧:‘所谓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相句非相句,••••••比丘句非比丘句,住持句非住持句,文字句非文字句”这叫百八句个问题,佛告诉他这叫一百八句,加个义比较好,身句义非身句。句是意识分别的意识,就是表相性的意识叫句。

“生句非生句”,生是体性的发生,体性的发生并不是我们表相句所能表明出来的,非生句,是这意思。生句是我们真实的作用,那个现象并不是表面上的意思能表达,就是我们分别心能感受得清楚的,实际上我们本心体的真实作用,真实的作用具形象义,并非形象义所能表现出来的它的真实的作用,这叫生句非生句。孩子是妈妈生的,孩子并不能表达出来妈妈,你看见这孩子,你知道他妈妈叫什么,但是你不一定真知道他妈妈所有的意思。“生句非生句”虽说它是由它演化出来,但是它并不能代表它所有的东西。我们人整个的生命虽说由心体发生,一切宇宙万物由心体发生自性显现,但是你这个现象不能代表全部的自性。这叫“生句非生句”。

依此类推,我再给你推一句,“常句非常句”我们认识的常规理性的那种现象,跟我们真实的常性,由此你可以透过《道德经》里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能说得出来的不一定是那个对的,你能想得到的不一定是那正确的。

“相句非相句”我们看待问题的表面现象一般都是这样认识的,但是往往真实的现象并不是你看到的现象,真正的缘起法的现象并不是你能认识到的。我们都知道自己,你只是看到自己,你能认识你的全部吗?你是缘起法,内外都是以你为缘起的,我们的意识分别只能看到一部分,所有的东西看不到。你眼睛看到HYG了吧?但是全部的HYG吗?不是。不用说别的,就说这身体都不是全部,对不对?你眼睛只能看到前边,后脑勺看得到吗?“相句非相句”你从表现现象上,外表相上,你的认识跟你的现象并不一样,这个全部的也叫一个相,也叫个缘起法相生,我们认识的那个表相跟这个两回事,我们能认识的那个相跟这个缘起相是两回事。但是都是在缘起相一体当中的。

“住异句非住异句”安住和变化的意思,安住是停留在一种状态当中,稳定的状态和变化的状态,前句是我们认识的状态,后句是实际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意思都能够从心性当中表达出来,所以称为句义,句是表现的意思,如何表达意思。
“刹那句非刹那句”刹那是瞬间义。
“自性句非自性句”自性是圆满义。
“空句非空句”空句是理性义。
“断句非断句”断句是断常义,断灭义。
“心句非心句”心句是从我们体性上讲。
这一百八个问题你统统能体会出来,那时候你叫开悟了,你统统都知道它从何而来,那才行。
“中句非中句”中句是中道义。中道义从哪来讲呢?从它运行轨迹上说,心性运行轨迹必须是中道义。不会偏离任何东西。
“恒句非恒句”恒句是它自己的体性永恒的那种状况,它是它本质。
“缘句非缘句”缘句是外在一种现象,缘就是缘起义,缘起就是如何表现形式出来。
“因句非因句”因句就是它以什么具有,那种含藏性,万物一切现象懂得开始,一切缘起法的开始。
“烦恼句非烦恼句”我们不解心相的时候称为烦恼。
后边的我就不给你解释了,统一的这个意思,什么意思?现象跟本质的差异性。依此类推可以看到,有时间慢慢地一一解释。

“树藤句非树藤句”树藤句就是我们业识运行的状况。我们分别意识运行的时候就像树藤一样,藤子必须得依树而长,树是我们的妄想,我执,藤子就是我们的妄想心念头,你的念头一旦有个所依境的时候,就出来了,而且就像树一样是滋生不断的,而且是乱的,而且最后是要命的。藤长多了树就死了,人的妄想杂念多了,人就死得快了。
“毗尼句非毗尼句” 毗尼句是我们约束自己,给自己建立最好的规范义,没有好的规范,成不了东西的。
“比丘句非比丘句”出家人现象的跟本质的是两回事,真正的证到空性了叫比丘。比丘有三种义,不魔、杀贼、乞士,不魔我们能做得到吗?你能叫魔王害怕呀。真正的比丘你往那一站,魔天都恭敬,佛陀时代的比丘天魔都恭敬的。有个比丘证果了,没有见过佛,六欲天的魔王特别恭敬他,比丘问你能不能给我显一下佛祖的形象,魔王说,但是有一点儿,我可以给你变但是你别拜我,因为我不是佛,他也害怕他,一下就变出来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庄严,那个阿罗汉比丘就拜他,他“噌”一下,就躲一边去了,不是搞忘了,人家说我不是拜你,是拜佛呢,我们现在一谈魔都怕。不魔义你知道了吧?杀贼更别提了,乞士,你得上乞佛法,下乞众生,这是比丘句非比丘句。听懂了吗?你真正做到比丘真了不得,人天恭敬你。


“住持句非住持句”,住是三宝,我们能住持三宝吗?我们现在的主持叫什么?叫经理、叫老板。人家的住持什么意思?有人家在一切人天得以皈依,一切人非人,一切大众能听闻佛法得解脱正道,那叫住持,最起码代佛宣法呀,住是什么?有他在,就有佛法在,佛法的标杆就不会灭。不是有他在就有人币在,那就坏了,那不叫住持佛法,那叫住持财宝,可以当财神。

“文字句非文字句”我们现在都掉到文字里头了。咱就说真假的问题,现在你说他真研究文字?他也不是真研究文字,就说佛祖舍利的真假问题,人家早就说了,在《如意宝王经》上说过,没有舍利拿水晶玛瑙也可以当舍利去拜,何况过去的师父恭敬地埋到塔里,就你的是真的,人家的都是假的?你也不是研究文理的,还标榜自己说有考证,有渊源,首先你就不讲渊源,佛在经文里说过的,佛留舍利的目的你考证了吗?你并没有考证,你没有引经论典,你是拿佛家的胜迹来否定佛家,你混蛋。你根本没有研究佛祖的教义,所以你也并不是真正的仁智。

现在学佛的人不叫学佛的人,现在念佛的人也不叫念佛的人,阿弥陀佛你见过吗?没见过你念谁呀?啥叫持名念佛?名字是什么意思?你持的谁的名?啥叫持名?奉持教义,名句是概念的意思,你得把概念搞清楚啊。我持名就是我要奉持句性的概念,名字的概念意义,代表的概念是什么。


阿弥陀佛代表的是什么?无量光寿义,我们弄明白什么叫无量光寿义吗?你弄不明白持的什么名?就那四个字叫持名吗?真的没有意义的,如果我说这话造口业,我要下地狱的,为什么说我骂你就没有口业犯呢?因为你那不叫持名,真正的持名是什么意思?人家要奉行句义,奉行这一句的真实义,才叫持名。就像你学高中化学定义一样,它把你一个物质的公式定理给你总结出来,你就得围绕这个才能成就,你不围绕这个你成就什么?人家一句阿弥陀佛是所有佛法的总结,并不是你认为的那样,一个物质的定理不能代表所有的东西,不能说具体到那有一个东西,但是可以总结出来就是那个意思。那一句阿弥陀佛代表所有的佛法,但是你不一定知道所有的佛法,就这么简单。


最起码的代表个什么意思你要懂,你要这种认识都没有的话,你持谁的名?我念阿弥陀佛呢,阿弥陀佛能干啥不知道,阿弥陀佛能往生极乐世界,将来••••••,我说,什么叫将来?现在可以胡作非为。现在念佛的人都是个投机,哪念佛最多?汉地人念阿弥陀佛的最多,念阿弥陀佛可以不用费劲儿呀,临终的时候可以去,活着怎么办?活着该享受什么享受什么,该随缘随缘,该干啥干啥。


YL碰到行者一句佛号念到底,你一直能念吗?佛号你能不断吗?说几个事你就断了。把我的意思传达下去,他一说就破了别人的邪见了。证明从这里学到的是正见,正见破邪见嘛,他那晦暗义就没了,一下你就能看得到他那是假的了,人呐,不见真怎么能显假呢?
听懂吗?我们只是捡了几句讲,这要细讲到明天也讲不完。
大慧,此百八句,皆是过去诸佛所说。

这一百零八句都是过去诸佛所说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佛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佛光法师)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四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三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二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一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九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八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七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六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五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四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