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高明道老师:一定?不同?特别?某一? 谈古今的一个翻译问题


   日期:2021/1/3 9: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定?不同?特别?某一? 谈古今的一个翻译问题

高明道

语言本身演变迅速,彼此之间又多方 交流,古今中外皆然,只是其范围之广, 影响之深,除非投入心血来研究,不然对 这些现象与问题  特别是个人母语的部 分  大概都难以置信。1举一个当今生活 上可以观察到的例子:教育部早年整理的 《重编国语辞典》为「一定」下的定义, 只有「表示准确或必然之词」一目2,但到 了《〈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除了「一 经确定」3、「固定不变」、「必然」这三 个跟原版定义较接近的义项之外,还多出 一个「相当的」。得注意的是:前三个意 思都引述文献当书证  诸如《警世通 言》、《儒林外史》、《文明小史》等  , 唯独第四个义项下仅看到编者自己撰的 例句「只要努力,必有一定的成效」。4这 反映什么呢?新增加的这个意思,既不见 于明清官话,民国初年乃至在台推动的 「国语」里基本上也找不到。原来,它是 大陆「普通话」的成员。

在此便进一步参考大陆官方编辑、规模最可观的一般中文工具《汉语大词典》5,发现其语义方面的分析十分细腻,列了八项之多,即「一经制定;一经确定」、「固定不变;注定」、「规定的,确定的」、「必然;确实无疑」、「表示坚决」、「某种程度的;适当的」、「特定」、「犹统一」。这边关心的、与《〈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相当的」对等的释义当然是「某种程度的;适当的」,而同样引人瞩目的是:其下所引书证,一律为近代大陆作品,亦即杨沫于 1958 年发表的《青春之歌》和邓拓(马南村)上个世纪六 年代写的《燕山夜话》。6那么,这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大陆的普通话里,「一定」的这个用法是二十世纪五0年代后才反应到文学作品上。但是「一定」如何衍生出「某种程度的」的意思?依笔者拙见,那不是华语内部的发展,而是受外来的影响。讲得具体些,是翻译错误的结果。德语7有两个词  “gewiß” 和 “bestimmt”   可以当副词,等于英语 “certainly”,也可以当形容词,等于英语 “certain”,而且跟英语“certain” 一样,后来演化出不定代名词的用法,意思和英语 “some” 相通。例如“ein gewisser Herr Müller” 则指「(有)位穆勒先生」。问题是:翻译的人往往误解这个不定代名词,以为是形容词。在此谬误的基础上,尤其片语的移译产生了若干特殊新语,如德语 “in gewissem Maß”意谓「多少」(“to some degree”),“untergewissen/bestimmten Bedingungen” 指「某些条件之下」( “under certainconditions”),“in gewissem Sinne” 或 “ineinem gewissen Sinn” 含「某一方面」或「部分」义(“in a sense”),中文却变成「在一定的程度上」、「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意义上」这些概念上与原文颇有出入的词组。8有意思的是:在古代的汉译佛经中可以看到类似的问题。譬如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所译《出曜经》第二卷《无常品》里记载一个因缘,开头说:「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梵志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梵志白世尊曰:『愿欲所问!若见听者,乃敢陈启。』」9这几句话中现在较不熟悉的用语可能就是「梵志」。该词意指「婆罗门」,差别在于前者为意译,后者用音译,不过这在一般专科词典里都查得到。麻烦的是第一次提梵志,就冠上一个「异」字。把「异」放在一个指人的名词或代名词前,大体表达「不同」(如「异人」、「异己」)、「不平常」(如「异才」)或「特殊」(如「异技」)。不过这些意思,就《出曜经》的文句论,似乎样样不贴切。之前没有谈过婆罗门甲,哪里来另一个不同的「梵志」乙呢?且从经文的描述来看,该婆罗门没有任何异于常人的表现,把他形容成「特别」,也没道理。所以只能说这个「异」显然用得很不寻常。此外还得留意故事接着单独用「梵志」,「异」字不再出现。

若是继续往下读《出曜经》这部《法句经》的注释书,在第十卷《学品》就看到一则相关的因缘,讨论因忿怒发生冲突的问题:「有异梵志为犬所啮。梵志恚怒,身心炽盛,要治恶犬,使不暴虐。」10情况跟第二卷一样,只是第一次说「异梵志」,后来直称「梵志」。最后一例见于第十三卷《道品》11「吾已说道 爱箭为射 宜以自勖 受如来言」偈下,注里所说:「『吾已说道』者,或有众生懈怠、慢惰,自相谓言:『若使如来神力自在者,何能不使我等早成道果,又复不能躬自执道内我形中?』」这边的「内」字要读成ㄋㄚˋ,等于「纳」。所以那些懒惰的人提出的逻辑是:假设如来真是威力、神通无碍,怎么不让我们快一点脱离苦海,证得菩提?怎么不会亲自把菩提放入我们身内?为揭发其中荒谬,该注便引述某修多罗里的故事:「犹如契经所说:『有异梵志来至世尊所,而问斯义,说偈曰:「我观天世人 梵志行清净 今我重自归解我狐疑滞」。』此为何义?说曰:彼梵志者,受性顽钝,懈怠慢惰:『欲使瞿昙沙门与我说道,早成其果,使我体中结使速得灭尽!』」可见,经文的「异梵志」,注里改为「彼梵志」。

除开「异梵志」外,《出曜经》的译者也在别人身上用到「异」字。其中最常看到的是「异比丘」,如第一卷:「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日至城外旷野、塜间,路由他田,乃得达过。」第六卷:「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异比丘从远方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比丘须臾退坐,前白佛言」第十一卷:「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与数千万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有异比丘即从坐起,偏露右臂,叉手合掌,前白佛言」12这些例子的叙述方式跟「异梵志」一致,不过在第十五卷的《利养品》终于看到不同的状况,陈述方式为:「昔有一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叉手白佛言:。复有异比丘往至世尊所,白佛言…」13既然先有「一比丘」,后来出现了「异比丘」,就讲得通,可以当「另外一个比丘」解。然而第二十九卷的《梵志品》载有较复杂的故事说:「尔时有一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尔时复有一异比丘诣佛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复有异比丘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前白世尊言:。复有比丘白世尊言:…。复有异比丘头面礼足,白世尊言:…」14除「有一比丘」、「有异比丘」外,尚有「有一异比丘」。看来,「异+身分」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出曜经》的印度语言文本,学界尚未发现,上引诸例也就无从跟原典相对勘。所幸,汉译阿含不乏「异比丘」例,提供重要线索。譬如单单《杂阿含经》第五十卷中,「异比丘」出现十八次。其中第一个出处见于第一三三二号小经15:「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止住一林中,入尽正受,身体疲极,夜则睡眠。时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念:『此非比丘法──于空林中入尽正受,夜着睡眠。我今当往觉悟之!』尔时天神往至比丘前而说偈言:『比丘汝起起 何以着睡眠 睡眠有何利 病时何不眠 利刺刺身时 云何得睡眠 起明断无明 灭尽诸有漏 调彼后边身 云何着睡眠』。时彼天神说是偈时,彼比丘闻其所说,专精思惟,得阿罗汉。」这个感人的故事,《别译杂阿含经》里也有,且在华文的描绘技巧上还胜过《杂阿含》。其经文开头说道:「有一比丘从俱萨罗国诣俱萨罗林,于中止住,昼日睡眠。时彼林中有天神,作是念言:『今此比丘处林而睡,甚非所宜,非沙门法,污辱此林!我于今者当觉悟之!』作是念已,即往其所,謦咳、弹指,而说偈言」16《杂阿含经》的「有异比丘」,在此则作「有一比丘」。这部小经正好也有巴利语的传本可供参照,而一读起《相应部》修多罗的序分  “eka  samaya  aññatarobhikkhu kosalesu viharati aññatarasmi vanasa  e. tena kho pana samayena sobhikkhu divaviharagato supati ...”17­­ 原来的疑惑便迎刃而解:「异比丘」的「异」对等于代名词 “aññataro” 。没错,“aññataro”18 可以表达「另一个」或「不同的」,也就是古代译师的「异」,但原来是指「二者当中一个」、「若干当中一个」,更重要的是佛经有个习惯,亦即把“aññataro” 当作不定代名词(义同古文「某」、「一」),在故事里用于第一次提具有某身分的某人物处19。因此,「有异比丘」、「有异梵志」译成现代口语等于「有个比丘」、「有个婆罗门」。20如此看来,古代译师把印度契经常用的不定代名词「某」弄错,翻作形容词「异」,跟近代译者将十分普通的不定代名词「某一个」看成形容词「一定」,其谬误恰巧如出一辙。

───────────────
1 写至此,笔者不禁想起近三十年前的一幕:在旅台蒙古老师包克的课堂上,听先生提到蒙古语 !"# (「法」)这名词,就很高兴跟他说该词渊源于希腊语$%μ'(,然而他老人家怎么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2 见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编辑委员会《重编国语辞典》(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第五版)第 5021 页。感谢郑惠凯君协助寻获此笔资料。

3 严格说来,从附带的例句「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来看,「主意一定」等于「一旦打定了主意」或「一旦拿定了主意」,质言之,这个「一定」并不是一个语词,否则所有前面加副词「一」的动词也都应该列为词典里的词条。不过读者诸君往下看,就可以了解此处是《〈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的编者受《汉语大词典》的误导所致。

4 参见《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4%40%A9w&pieceLen=50&fld=1&cat=&ukey=-956268443&serial=1&recNo=2&op=f&imgFont=1 ,January 27, 2009)。

5 参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第一版第四次印刷)第 51b 页。

6 两个书证,前者为「她注意的是这女孩子的相貌的变化,和如何使她具有一定的学历」,后者说:「只要脑子和身体各部分相应的官能担负得了,并不勉强,就可以进行一定的学习和锻炼。」《青春之歌》例句中用「和」来联系两个句子,是典型的欧化语法现象,华文造句本来并非如此。

7 德语对近代华语的影响,早年可能以法律、军事、医学、工程为主,等到大陆变色后,则偏重政治,因为马克思、恩格思这两位共产主义的重要理论家,著作多以德语写成。

8 只看译文的读者对原著的掌握当然受影响,但不可否认,译词形成后,在某一政治、社会环境经过大量的使用,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这一点从词书编者为其中「一定」想出的界说看得出来,因为「相当的」、「适当的」、「某种程度的」,既不在华语「一定」本来的语义范畴内,又跟不定代名词有段距离。

9 见 T 4.212.618 a 5~7。

10 同上,660 a 20~21。依《大正藏》斠勘注,「啮」,《宋》、《元》、《明》三藏都作「啮」;「曰梵志」,三本作「梵志曰」。

11 以下经文见 T 4.212.683 a 14~25。

12 以上诸例分别见 T 4.212.612 a 25~26、643 b 20~22、666 a 10~12。

13 参见 T 4.212.690 a 5~13。

14 同上,768 c 16~769 a 1。

15 以下经文见 T 2.99.367 c 17~368 a 11。「入尽」,他本皆作「入昼」,兹从《圣语藏》。 另参《杂阿含经》第一0一号小经「一树下坐,入尽正受」、「坐一树下,入尽正受」(见 T 2.99.28 a 22、27),只有《宋》、《元》二本「尽」皆作「昼」。「堕睡眠」,《圣语藏》本作「随睡眠」;「起明」起二十字,《圣语藏》当作长行。

16 见 T 2.100.489 c 7~11。

17 见 Sa yuttanikaye PaEhame bhageSagathavagge Vanasa yutte VanavaggeUpaEEhanasutta 。

18 以下语义资料,参 Cone, Margaret. ADictionary of Pali. Part I: a-kh (Oxford:The Pali Text Society, 2001)第46a页。

19 提过某人的存在后,接着便用指示代名词,如经文 “so bhikkhu”的 “so”。

20 即使是规模庞大的《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没有收「异」当不定代名词的意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高明道老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高明道老师)  

 高明道老师:佛门行者的「课」指什么? 

 高明道老师:布施 慈心 为善 离欲 

 高明道老师:人身为船渡大海 

 高明道老师:海外华严研究一则 

 高明道老师:贺氏论“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传出略补 

 高明道老师:珍惜文化 学习佛法 

 高明道老师:从「善法欲」谈起 

 高明道老师:从「阿伽陀药」看佛法的健康关怀 

 高明道老师:谈谈翻译与诠释──以《华严》数偈为例 

 高明道老师:新年树木菩萨行 

 高明道老师:轻之与重 

 高明道老师:「同圆种智」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