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戒法法师:听课笔记——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


   日期:2022/3/2 12: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听课笔记——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

戒法整理

今天上午,佛学院请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并给佛学院的全体学生讲座。主讲内容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这个题目也是老僧常谈的课题。下面我把听课笔记做了一下整理,由于老师是空手来讲座,也没有课件,做起笔记也比较散,以下的标题也是我自己标的。

一、简述儒、释、道文化在中国的不同特征。

儒、道两种宗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佛教是外来宗教。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好的融合,以致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历史中也是相互的吸收。

相对而言,有人认为儒家长于治国,道家长于治身,佛家长于治心。这是相对而言,当然儒家也能治身与治心,道家也能治国与治心,佛家也能治国与治身,这只是一种相对而论。

二、宗教的不同概念。

过去讲三教,但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同时也带入了西方的宗教观。於是有人对中国宗教进行重新省视,认为中国的儒家与道家都不是宗教的教,而是教化的教,特别是儒教,而道家更偏向于思想家,这是对宗教的一种不同认知所产生的论点。

中国近代接受西方宗教概念,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间有没有宗教?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宗教?现在讨论“宗教”这个问题,主要是受西方宗教观的影响,西方中世纪走向近代,以基督宗教的特征来定义“宗教”的含义,西方宗教观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神的崇拜,尤其是一神的崇拜;二、追求彼岸世界,超越世俗世界;三、神是至高无上的,在人类理性之上。四、与科学相对立的,因为科学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由于这四个特征,我们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不难看出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宗教的说法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也促使了中国一些人士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

如康有为先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历来就有宗教,只是与西方的宗教不同(笔者:这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对宗教的不同看法。)。康有为先生认为西方宗教观与中国宗教观各有不同特征,如西方宗教是神道的宗教,而中国宗教是人道的宗教。西方宗教强调神的至高无上权威,(因为人的理性有限,没办法了解无限的宇宙真理,所以要借住一个超越理性的神来认识世界),他们强调神的教育。而中国比如儒家,则强调人道的教育,强调自我的教育,“治人必先治己”的自身提升哲学。中国宗教的这种自我超越、提升的人道思想与西方的神道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康有为的思想主要还是提倡儒教为国教)

当时还有章太炎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西方国家的强大,最主要原因是他们有共同的理念和共同的价值观。但章太炎先生不提倡儒教为国教,而是佛教。他认为佛教有三点特征:一、佛教是一种无神论的宗教;二、佛教是提倡众生平等的宗教;三、佛教教义的思维是符合科学逻辑的思维(从名相到超越名相的这种思维)。

其实,宗教是不是一定要建立一个“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但总的来说,不管是西方宗教还是中国的儒教或道教,他们的存在作用是共同的,都是一种“教化”的作用,都在提倡各自的生命价值观,每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观。

三、佛教与中国本土宗教的融合。

(1)关于“孝”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最大的冲突就是关于“孝”的问题(学过中国佛教史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在当时产生了一系列的辨论)。面对这样的冲突,佛教也相应的做一些自我调整,於是充份发挥了佛教的“报恩”思想,如地藏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等一些有关“孝”的经典。(这样很快的让中国人慢慢接受佛教“出家”修行制度)

儒家提倡“孝“,他认为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而父母的生命来自他们的父母,一直往上推到祖先,而祖先的生命来自于天地,天地再生万物。儒家认为我们的生命不能忘记生命的来源,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父母,还有他们的父母,一直到祖先以及天地。这种生命来源说是中国文化对生命的一种认知。所以中国传统有祭祀的习俗,如祭天也是为了报恩,所谓“祭祀大报恩也”。

中国传统文化不讲生命的再生,而讲生命的延续,代代相续,如父母的生命由儿女来延续,所谓“子女是父母之遗体也”。而佛教的生命观与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是不一样的,佛教讲的是个体生命的自我延续。佛教对生命来源的阐述,是归于“业”,由于“业”而让个体生命不断的轮回。

佛教与中国传统的“报应”观(因果观)也是不一样的。佛教讲“报应”是个人的“业”所招感,而儒家是父母子女的报应,如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把父母的行为让子女来招报。佛教提倡“自作自受”,儒教则是“他作自受”。也就引申为“个人因果”与“家族因果”的问题。

(2)关于“无神论”

佛教在印度产生,最初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到“四谛”真理(从而走上了一条反传统的一种宗教),依四谛的理论,否认婆罗门教的“神”的信仰,否认“神”(大梵天)创造一切,依佛教的说法,婆罗门教的“神”论是一种邪因(对世界人生的产生原因没有一种正确的认知)。佛教认为生命的解脱完全在于我们自己,而不是靠外在的力量,通过自己的修持,让自己得到解脱,在原始佛教中是没有“神”的地位的。

在佛陀入灭的时候还特意教导弟子要“以戒为师”、“依法不依人”,反对弟子对他人的崇拜。

但在佛入灭五六百年之后,大乘佛教兴起,由于弟子们对佛陀的怀念,希望佛陀再来人间,就产生了一系列对佛陀怀念的表现。再加上印度其他宗教的影响,特别是婆罗门教的影响,佛教也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东西,佛教也出现了大量的神,把这些神归为护法神,最后也产生了“密教”。

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偏向于“无神论”,所谓“敬鬼神而远之”。强调自我的道德提升,我们常说祖先会保佑自己的子孙的,但似乎不是这样,如《尚书 蔡仲之命》所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中国文化强调“德”,依靠自己不断的提升道德,这与佛教的自我觉悟有契应之处。

(3)关于“中道”与“中庸”

佛教的“中道”与儒教的“中庸”思想,都是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不提倡过于极端。

四、多元并存、相互尊重。

由此可看出中国文化的开放,吸纳外来文化,多元并存,相互尊重。以开放的胸怀,不断的调整自己。

多种文化并存,贵于相互尊重。

五、在不同的宗教下坚持自己的主体性

每一种宗教都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样才能发展,在不同宗教环境下,相互吸收的同时必须要坚持自己宗教的主体性,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如果失去主体性,就会成为别人的东西,而丧失自己。

既要开放,又要保存自己的主体性,保存自己的地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