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瑞法师:学习“示养德”


   日期:2022/8/29 9: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习“示养德”

  有钢骨可不能有傲气,出家人有了戒律的规范就有了威仪,威是威德,仪是仪容,让人一看自然生敬畏和信心。这就需要学戒持戒,持戒能使人生惭愧。真生惭愧才能改变自己,让傲慢也傲慢不起来了,现在你们还没受戒,等以后受了戒自然会有体会。这里把我爱读的一首偈颂给大家说说,是密教朗日塘巴尊者所造:“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卑劣,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说,不管到什么地方,不管与谁在一起,都要谦卑低下,把自己看得不如别人,从内心深处要思维利益他人,不改变谦卑永远把他人尊为最上。书上有这样个故事:密教有位很有名的上师仲登巴,每每出门,衣着朴素,不引人注意。有一次受一寺邀请,于路上遇到一位咒师,咒师把自己的包里给仲登巴背,仲登巴说:“可以!可以!”路过一条河,咒师把鞋子脱下让仲登巴提,仲登巴说:  “可以!可以!”就这样,咒师象一位很有修行的人,仲登巴象一个仆人,过河到了对岸时,旌鼓齐鸣,人们来迎接仲登巴上师。这时咒师对仲登巴说:“他们是要迎接谁呀?”仲登巴说:“可能是迎接我吧!”咒师疑惑地看了看仲登巴说:“你是不是仲登巴?”仲登巴回答:“别人这样叫我!”咒师一听连包袱都不要,羞愧地赶快离开了。由此故事告诉我们,不论见到谁都要尊重,千万不要有傲气。
  志宜大。“宜”是应该。这就是说我们的骨应该刚,气应该柔,志向应该大。志向就是愿心、目标,我们要发好愿,为什么要发愿呢?就是要以愿导行,你有愿望,才能为此努力。如果漫无目的,连以后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完成什么样的事情,都不知道,最终必将一无所成。所以古人讲,志向一定要远大,但是,你做的时候,必须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走。人们常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比喻说,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但在行时,要从最基础的开始,一步一步做。所以,你们小众在这儿学两年,就是在上预科班,奠定当比丘尼的基础。大家应该好好立志,这是说志向。 
  慧宜增。前面讲的那些,都是一个一个顺着来的。先说立,再说行。如果你能够立起来,就能够有所行,然后智慧才能增长。那怎么增长呢?从立行上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闻、思、修三慧入手,听到佛法或看到佛的教,就要去如理思惟,然后依教而行,这就是文殊菩萨教导我们的凡事“智为先导”,久久做去,自然智慧增长。
  福宜惜。“福”就是福报。我们应该珍惜福报。这里面有两层意思:首先就是我们今天能在僧团中如法地做式叉尼、沙弥尼,这就是你们的福报;再者就是,我们过去的那点微善,今生能感得住在僧伽蓝内,衣食不缺,这不就是福报?我们应该珍惜。也就是我们一天凡所受用,都应该惜福。如洗脸用的水,只要淹住手就够了,不要过多,多了就是浪费了,浪费就会折福。我们初出家,应该谨记弘一律师对青年人的教诲“惜劳、惜福、持戒、自尊”。这八个字,一生都够用了。大家好好思惟,努力去做。
  处同辈宜退让!也就是指我们同学彼此相处应该退让。你们彼此在一个屋里住,你碰我,我碰你。应该互相退让。如果都退一步想的话,地方将不那么点点大了。天也广了,地也阔了。遇到有对不起他人事时,应该向人家说一声“对不起”,这样就不会有矛盾。我们应该回光返照,从内心里面找,我怎么样?我的心发的怎么样?我对待人怎么样?所以说,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想想我们过去所作的一切一切,表现于身口意上的一些行为,真的很可笑!完全背离我们初出家的志向。再退一步想,我和她仅仅三个月,我这三个月,干什么来了?最后我们三个月分离的时候,我结了个冤家。在我们记忆长河里,留下点不愉快的回忆,就没意思了。世间人来讲都没意思,更何况我们身为佛子呢?因此心胸一定要宽大。世间人还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现在我们同学之间都不能融洽相处,就是不能安忍。我们都犯同样的毛病,只求你对我怎么样,而从来不说我应该对别人怎么样。我姑姑从小就告诉我,“你出门去,要忍忍忍,饶饶饶,忍辱不如饶辱高”。她说:“你出去和小孩一块玩,人家打你、骂你,你要忍。你忍了以后,还要让人家。忍辱没有饶辱高嘛!要饶了她。如果他打骂了你以后,你再找哥哥、弟弟帮助再去打,就不好了。所以这个忍最后还应该饶了她。”你们同学之间彼此忍了,就不要我心里记着你,你还记着我。有啥意思嘛!嗔恨心大很障道;嗔恨心大,容易造口业。所以我们同学之间相处应该退让。退一步就天高地阔。故退让后面是一句感叹号。
  衣取蔽形。莫贪齐整。
  为什么要说到衣呢?因为衣,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是居首的,这就是说,出家人在生活上,衣服能遮挡住这个身体就可以了,不要求好。那种挑高级衣料的作法,我不赞成。而且你们小众一来,有多的好东西都应该布施,这就是培养你们,听不听在你们自己。衣物是修道的外缘,如果你们能从这个上面起警觉的话,就不会起贪心。人被物累,东西太多了,就会累心。好多人在往生时,都是放不下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平常时,就要注意把东西搞得整整齐齐的,尽量少一些,够我们的日常所需即可,多余的就不要了,这样就会少累少忧。“莫贪齐整”,就是说不要贪着好的。这个“齐整”是指的“好”。在我们百众学戒条里说的“齐整着衣,”是指衣服要着齐整。这儿的齐整是指贪图好的,这是两个意思,要搞清楚。
  食取克馁。
  对于吃东西,我们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可以啦。古人说:“黄叶菜,用盐炒,只要撑得肚皮饱”。这个肚子饱了就好了。肚子也不会分别,不就是第六意识分别的这个香,那个不香嘛。我原来常给你们讲车的比喻“是身犹如车,好恶无选择。香油与臭脂,等同于调滑。”这个身和车一样,它既不懂香,也不懂臭,你给车上油,拉上就可以跑。人也一样,把肚皮撑饱,然后就让它干。我们要这个色身干什么?如果你不假借这个色身修行的话,那么这个色身就只是一个造粪的机器。
  “馁”就是饥饿,“克”是能够,“食取克馁”就是饮食能够治我们的饥饿就可以啦。
  莫嗜美味。
  “嗜”是喜欢,特别的爱好。“美味”就是香的东西。意思就是不要专挑好的、香的东西吃,不要贪着饮食。当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
  就是让我们好好地反省此世此生。我现在成人,在这里乃至前生,作了什么功德呢?可坐享檀施。
  可以来享受檀越所布施的这一切东西呢?“檀越”,就是以布施而越过贫穷的苦海。施主的布施是有所求的,欲通过僧人的受用而获得福报,从而使其能越渡贫穷的苦海。如果我们对于施主布施供养来的东西,不好好用,对施主来说,就不会达到他们的要求;对自己来说,就属于欠债,所谓“五观常在金易化,三心不了水难消”。十二时恒检点身口意业,善多耶?恶多耶?无记多耶?堪消四事耶?不堪耶?
  “十二时”指昼六时,夜六时。“恒”是不断。“检点身口意业”,就是要看我们的身做了多少坏事?口说了多少坏话?心里想了坏事没有?是善多呢?恶多呢?还是无记多呢?“耶”是疑问语气词。“无记”就是不善不恶。想一想,我们每天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这就是让我们每晚在临睡前好好地反省,我们一天当中所作的一切,哪些做好了?哪些做错了?我们所做的是善多?还是恶多?还是不善不恶的多?首先要惭愧,今天过去了,这一天我没做什么事情,修行上没有长进,在任何方面都做得不够好。其次是忏悔,而且是向十方三世佛求忏悔,向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求忏悔。求完忏悔后,再想,这一天哪些事做好了,所作好事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给众生;哪些事做错了,所作一切恶都忏悔掉。如果我们的善多才能消受四事之供养。四事指我们的衣服、歇食、卧具和医药。我们要根据自己每天的修持来衡量能否消众生的四事供养?“堪”是能的意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