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日新居士:占有并不是爱美的表现


   日期:2022/9/7 11: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占有并不是爱美的表现

蔡日新

  一枝玫瑰,或者一束芍药,当它门迎着晨曦,吐露那水灵灵的花瓣时,真叫人一见便有美不胜收之感。但是,它们一旦被折下来,便会立即失去原来那令人倾慕的美的魅力。为什么原来惹人青睐的东西,转瞬之间就失去了它美的神韵呢?因为,美是不容占有的,也是人们所无法占有的。所以,尽管折花者的初衷是爱美的,但他们事与愿违,其关键在于不明白:占有不是爱美的表现。我们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会真正地懂得欣赏美和创造美。

  在人们的艺术审美中,如果没有任何实惠性的功利目的,那么,在他们眼里则天下无物不美。以这种心境来参与审美,且莫说听一首名曲,看一幅名画,或者读一部名著,就是那些我们寻常习见的不起眼的事物,也可以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比如天边的一串白云、树下的几啭鸟啼,山涧的一川湍流,或者是羊肠小道旁的一丛雏菊,也将会激发起你强烈的审美情趣。这就是美学家们所常说的:只有胸次淡泊,才会真正地发现和创造美。其实,所谓胸次淡泊,实质上指的是一种艺术修养,它是我们参与艺术审美的必备条件。还是马克思说得好:”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如果我们缺少那种胸次淡泊的审美修养,那么,纵使天下至善至美的东西,也不会引起你的审美兴趣。打个比方,如果《蒙娜丽莎》被一个富翁所收藏的话,他所考虑的只可能是这幅画将来能卖多少钱,怎样保护好画面好为将来卖个高价。在他们那里,达·芬奇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已不复存在了,他们的占有欲将人类唯一的那一点审美性灵也给”占有“了。

  非独艺术哲学如此,艺术创造更是这样:只有胸次淡泊,不存占有功利欲望的人,才能真正地创造出美的艺术来。综观古往今来的传世之作,其作者在创作时均不存一丝占有的功利之想,因而其作品也就成了传世的佳品。例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他当年过的是”酒债寻常行处有“的拮据日子,倘使他无一腔淡泊的胸次,他是绝不能成为一代诗圣的。再说南唐后主李煜,他晚年”为君臣虏“,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但他却写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那样的名篇。李煜当年作此词,他有暇考虑功利么?宋人王禹偁在仕途浮沉中迁谪到黄州,作《黄冈竹楼记》,文章精彩地描写了他独坐竹楼领略大自然的至美:”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矣。“这”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本来就是美的东西,但又是谁也占有不了的东西,只有以艺术审美心理才能领略其美,因而被王禹偁这样的迁客得之。明人洪应明说:”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菜根谈》),这个”会心处“说的就是胸次的”淡泊处“。

  只要明白了占有并非是爱美的道理,那么,我们今后无论是欣赏艺术作品,还是进行艺术创造,都会以宁静淡泊的胸次去参与审美。惟其如此,你才能真正地发现存在于淡泊之中的那种至美,也将会创造出独标胜格的美的境界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