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潘桂明教授:南北禅


   日期:2023/3/6 8: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北禅

潘桂明

何谓“北宗禅”?

“北宗禅”即“禅宗北宗”,是唐代以神秀为主要代表的一派禅学。由于主要活动于北方嵩洛地区,所以被名为“北宗”。

达摩禅传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由于“东山法门”的确立,势力渐大,影响渐广。唐高宗咸亨五年(六七四年),弘忍死后,内部因思想分歧,出现重大分裂。在武则天、唐中宗的支持下,弘忍大弟子神秀、道安、玄赜等人继续实行和宣传以循序渐进的修行为特色的禅法,与惠能在南方所传授的以顿悟为根本的禅法形成对立。“北宗”,通常仅指神秀一系的禅法和传承,但广义地说,应指当时在北方流传的与神秀系类似的各家禅法。

据敦煌卷子《楞伽师资记》的记载,弘忍在去世前曾对弟子玄赜说,以后可以传我禅法的有十个人,他们是上座神秀、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华州慧藏、随州玄约、嵩山老安、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越州义方。这些弟子后来各自传法,但大部分传承不明,禅法湮灭无闻,只有慧能和神秀二系最为清楚。

北宗神秀系的禅学,忠实地继承道信和弘忍的衣钵,属于保守的一类。弘忍曾感叹地说:“东山法门,尽在秀矣。”神秀也直言不讳地承认,他禀受的是蕲州的“东山法门”。

神秀系统作为禅宗北宗的主脉,在安史之乱前曾达到它的鼎盛,有“嵩岳渐门盛行于秦洛”、“两京之间皆宗神秀”之说,其影响在当时远比慧能大。《景德传灯录》列神秀得法弟子有十九人,如普寂、义福、景贤等都在当时享有盛名。此外,河中府安国院智封、郢州大佛山香育、兖州东岳降魔藏禅师也都曾拜神秀为师。神秀先受武后礼遇,为之在当阳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后又受中宗器重。普寂是神秀的大弟子,中宗闻神秀年高,特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他就是着名的“大照禅师”。据说普寂门徒有一万之众,仅“升堂者”便有六十三人。普寂传广德、法玩、同光、一行;广德又传昙真;昙真传“十哲”,密宗大师惠杲幼年时也曾从昙真“立志习经”。昙真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被礼为“国师”,因而称“三朝国师”。这一系的传承略与唐室相始终。

开元年间,密宗大师金刚智、善无畏、宝思惟等纷纷来华传授密教。义福和普寂弟子一行都曾师事金刚智、善无畏,景贤也曾从善无畏受菩萨戒羯磨仪轨,咨问大乘微妙要旨。神秀一系的禅在这时已开始与密宗逐渐融合。另一方面,惠能弟子神会于安史之乱前后在北宗中心区域洛阳发起挑战,攻击北宗禅法,给神秀、普寂系统以重大打击。安史之乱后,北宗逐渐失去寺院经济的有力支持,虽其法脉又延续了一百余年,但毕竟已走向衰落。唐武宗会昌五年(八四五年)灭佛事件后,北宗更是一蹶不振。

被誉为“定门之首”的弘忍另一弟子法如,奉持弘忍计十六年,弘忍去世后,他先在淮南,后至洛阳,最后长住于少林寺传授禅法。法如弟子有惠超、妙思、奇拔、远契、元纵等,也都持《楞伽经》“以为心镜”。他的风格是守本全朴,弃世浮荣;外藏名器,内洽玄功;对问辞简,穷精入微,与神秀系既有共同性但又不完全一致。

道安(老安)也曾先后从学弘忍近二十年。他的弟子有破灶最、邺都圆寂、净藏、义琬等。这一系禅杂有神秘、直觉的契印法,或逍遥弗羁,或放旷郊廛,多神怪之行,或兼通南北宗禅学,或提倡念佛禅,故也不尽同于神秀系。

何谓“南宗禅”?

“南宗禅”即“禅宗南宗”,指由惠能创立的那一派禅。因初期流行于南方,同时为与北方神秀系的“北宗禅”相区别而得名。安史之乱后,惠能一系禅势力日益扩大,逐渐取代北宗地位,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所以,后世论禅,往往把禅宗直接等同于南宗。说到“南宗禅”,也便是指惠能禅宗。

“南宗”一语,早在惠能弟子神会的着作中已出现,敦煌卷子中有独孤沛所集《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种,记神会据师子座说:“菩提达摩南宗一门,天下更无人解。”在另一卷子《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中,神会又说:“普寂禅宗与南宗有别。我自料简是非,定其宗旨。”可见,神会所谓的“南宗”,便是惠能和神会自己相传的这一派禅;既然有此南宗,与之对立的神秀、普寂一系理所当然地成了“北宗”。此后,在宗密的一系列禅学着述中,便始终以南、北宗分别指惠能、神秀二系。显然神会是分判南北禅宗之别、造成南北禅宗对抗、奠定南北禅宗之说的关键人物。所以在宋初赞宁的《宋高僧传》中说:“从见会明心,六祖之风荡其渐修之道矣。南北二宗,时始判焉”(卷八)。

由上可知,“南宗”这一概念,是在神会与普寂即惠能系与神秀系的直接对抗中形成的,在当时有它特定的内涵。如果离开这一点,光从地域的分布上来说,“南宗”就不只是惠能一系,“北宗”也不只是神秀一系。在惠能、神会同时或前后不久,是一个禅的百家争胜时代。宗密是这一时代的见证人,他在《禅源诸诠集》的总序中说:“今集所述殆且百家,宗义别者犹将十室,谓江西、荷泽、北秀、南诜、牛头、石头、保唐、宣什及稠那、天台等。立宗传法,互相乖阻。有以空为本,有以知为源;有云寂默方真,有云行坐皆是;有云见今朝暮分别为作一切皆妄,有云分别为作一切皆真;有万行悉存,有兼佛亦泯;有放任其志,有拘束其心;有以经律为所依,有以经律为障道。”虽包括近百家,它们的主要流派可分为“十室”。这十室按学说的基本宗旨又可分“息妄修心宗”、“泯绝无寄宗”、“直显心性宗”三大系统,它们在说教的方式和重点上各有所偏,但难以分出高下。上述所谓“十室”中,立足于南方的占绝大多数。其中有的是惠能门下所立,如江西、荷泽、石头,自然其思想与惠能相类;有的则属他宗之禅,如天台,其“止观”之学便是禅法的一种,唐代该宗在浙江天台、湖北荆州一带仍有一定势力;牛头为四祖道信的弟子法融的系统,是以般若空观为思想背景成立的;保唐是成都无住一系的禅,其思想行为颇为偏激,重视“识心见性”,建立“直指心地法门”。

但在禅宗史上,“南宗禅”无疑已成为惠能一系禅的代名词。惠能离弘忍南下,在岭南地区展开他的传教工作。不久,他的两个弟子以独特的方式分别在湖南、江西的僻壤之域埋头奋斗,逐渐形成势力,使当时其他各系禅显得黯然失色。这两股势力的进一步推进,便出现最富有特色的“五家禅”。具有戏剧色彩的是,当初为争夺南宗正统立下功劳,并取得“七祖”地位的神会,在五家禅形成前后,已为行思、怀让的名字所取代。南宗正统法系中,没有了神会的名字,他被列入了旁系,并且门庭冷落。

南北禅宗的主要分歧

五祖弘忍后,惠能与神秀各自传法,因宗教思想方面的分歧,遂形成南北对立。

南北禅宗根据如来藏佛性学说,一致认为,人人都有妄念、烦恼、清净佛性为烦恼所覆蔽,因而,必须通过修行,去除烦恼尘垢,发现佛性,觉悟成佛。惠能法师说:“世人性净,犹如青天”,因“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敦煌本《坛经》)其弟子神会也说:“无明与佛性,俱是自然而生”;“烦恼与佛性,一时而有。”(《神会语录》)北宗也认为,“众生虽本来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禅源诸诠集都序》)但是,在如何去除烦恼、如何修行的问题上则存在着矛盾和分歧。据《坛经》载,神秀和惠能各有一首阐述自己禅学见解的诗偈。神秀的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的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一般认为,这两个偈说明他们之间的分歧所在。神秀认为,佛性人皆具有,但为客尘所障,所以要时时拂拭,不断修习,成佛才有可能。惠能则提出,心性本净,本来是佛,不必经过繁复形式的修习便可进入佛的境界。

张说《大通禅师碑》说,神秀“其开法大略,则专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至前后,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特奉《楞伽》,递为心要。”这是说,神秀禅师以《楞伽经》学说为背景,在禅观中实行“摄心”、“息心”,摒弃一切情欲和对世界现象所持的生灭有无观念,达到与“真如”相应的精神状态。神会进而把神秀及其弟子普寂的北宗禅法归结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净”(《南宗定是非论》)十六个字。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则概括说:“北宗意者,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不见,如镜有尘。若依师言教,息灭妄念,念尽则心性觉悟,无所不知,如磨拂昏尘,尘尽则镜体明净,无所不照。”神秀本人在他的《观心论》中,把心与身、内与外、净与染等视为相对的两个方面,并把心、内、净置于主导地位,认为通过摄心、观心,“绝三毒心,永使消亡;闭六贼门,不令侵扰”,最后达到解脱。所以,北宗的禅法注重“息妄修心”,循序渐进,比较规范化和程式化。无疑,这是一种强调渐修的禅。

惠能从般若的观点指出,神秀的禅法仍然执着名相,并非彻底。惠能诗偈否认客观世界有差别存在,因而也就不承认断恶去染即拂尘”的必要性。为此,他“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谓“无念”,是说“不念有无,不念善恶,不念有边际无边际,不念有限量无限量,不念菩提。”(《南宗定是非论》)这是针对北宗“离念”、“正念”而立的。通过“无念”的直觉,直接发现真如佛性,不必去除妄念。“无相”指反对执着名相(包括外在形象和语言概念)。“无住”是反对固定的见解和特定的心理趋向。

惠能否定神秀传统形式的坐禅,并对“禅”作了全新的解释,说:“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敦煌本《坛经》)这样的禅,不拘于外在的功夫和形式,任运自在,把关键放在内心的体认和领悟方面。神会也说:“今言坐者,念不起为坐;今言禅者,见本性为禅。所以不教人坐身、住心、入定。”(《南宗定是非论》)实际是取消了禅定。

南宗的最大特色,是把整个修行程序都归结于“顿悟”一环。所谓“顿悟”,指无须准备,不用积累而突然达到佛的精神境界。惠能说:“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今学道者顿悟菩提,命自本性顿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敦煌本《坛经》)神会进一步宣传和发扬这一“顿悟”说,认为“正觉”(觉悟)是在“一念”之间实现的,所以是“单刀直入,直了见性”(《南宗定是非论》)。北宗虽然并不反对一般意义上的“顿悟”,但神秀他们依据传统禅法,仅把“顿悟”当作整个修行程序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须以长期渐修积累为条件。而惠能开创的南宗禅则极力强调顿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把它作为修行的唯一环节把握,虽然它事实上也不放弃渐修。所以南宗禅突出了成佛的境界,把佛教修行引导入活泼、生动、不拘程式的路途,与日常生活形成有效的结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潘桂明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潘桂明教授)  

 潘桂明教授:解读原始佛教 

 潘桂明教授: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潘桂明教授: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潘桂明教授:天台宗佛学评议 

 潘桂明教授:部派佛教内部的理论分歧 

 潘桂明教授:震华法师与近现代佛教改革 

 潘桂明教授:鸠摩罗什与关中般若学 

 潘桂明教授:宗密论“圆觉” 

 潘桂明教授:般若学六家七宗述论 

 潘桂明教授:“性具实相”述评 

 潘桂明教授: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新华严经论》札记 

 潘桂明教授:论僧叡的佛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