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潘桂明教授:部派佛教内部的理论分歧


   日期:2023/3/9 0: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部派佛教内部的理论分歧

潘桂明

佛教创立初期,以及在佛陀逝世后的近一百年内,佛教弟子们严格奉行佛陀的教法,教团内部比较统一,还没有出现意见分歧,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但在此后,佛教教团内部因对教义和戒律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分裂现象。先是分裂为“上座部”(以资深的长老为主,比较保守)和“大众部”(以年轻的僧侣为主,比较激进)两大部派,可称为“根本分裂”。这两大部派后来继续分化,形成更多的部派(据北传佛教所说,总数为20部;据南传佛教所说,总数为18部),可称为“枝末分裂”。这样,印度佛教进入了它的第二个时期,即“部派佛教”时期。教团上层为了维护佛教内部的统一,消除各种意见分歧,在前后数百年时间内,曾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结集”(意即合众会诵经典)活动,但分裂的局面已不可挽回。在这个意义上说,结集的过程既是佛教教义加工的过程,也是部派不断分裂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印度佛教,在阿育王和迦腻色迦王等权势者的大力扶植下,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且迅速向境外传播;各部派为确立自己在教团中的特殊地位,分别建立起各自的经、律、论体系,思想理论上有较大的发展变化。

部派佛教内部的理论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于佛陀的不同认识,以及对于世界万物的假有、实有问题和轮回报应的主体问题的不同看法上。这种理论分歧表明,部派佛教关注的对象已有不断扩大化的趋势,即不仅注意到人生问题的探讨,而且还表达对宇宙问题的兴趣。现就这些问题略作分析如下。

第一,佛陀观

原始佛教时期,通常把佛陀看作伟大的教主,属于历史性人物,只是他比一般民众具有更高的智慧,更纯粹的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佛陀的原本形象逐渐远去,教团内部出现了各种神化佛陀的努力。部派佛教,佛陀已被描绘为法力无比的神,突出表现在三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观念上。法身佛指佛之真身,即真如、如来藏;报身佛指经修习而获佛果之身、享受佛的境界;化身佛(或名应身佛)为佛的随机应化之身,或具体指释迦牟尼。当然,这种神化佛陀的倾向,主要是大众部僧侣所为。上座部则仍然主张历史的佛陀观,认为佛陀肉身有限,寿命有限,但其思想伟大,精神不朽,故能通过修行而得解脱。

第二,对世界万物的分析论证

一般地说,上座部各派偏重于说“有”,认为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都是实在的。比如,上座部中的“一切有”部认为,从时间上讲,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存在的和非存在的,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都是实有,所以他们提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主张。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一切有”,是指一切事物的构成要素即各种“法体”的实有,并非指现实具体事物的有。而所谓“法体”,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法性),它才是真实、永恒的存在,以此区别于现实的、具体的事物,因为现实的具体事物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立存在的自体和主宰,故而虚假不实,无独立实体。同时,说“一切有”部又坚持“无我”学说,即认为人身由“五蕴”和合而成,没有一个永恒、自在、独立的“我”存在。这种说法与原始佛教的“人无我”一致,与后来大乘佛教主张的“法无我”思想有一定距离。

大众部各派偏重于说“空”,强调万物“空”的方面,即事物的“虚假不实”。或认为,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空”(虚假不实);或只承认现在实有,过去和未来都并非实有。如说出世部主张“俗妄真实论”(意为世间法虚假不实,而出世间法真实不虚);说“一切有”部主张“诸法俱名论”(意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不真实,只是虚妄不实的名词概念)。

从思想理论的角度看,大众部与后来大乘中观学派有着较多的渊源关系,“诸法俱名论”表达的一切皆空思想成为大乘中观学理论的重要来源。上座部系统的经量部思想则逐渐向大乘瑜伽行派发展,成为瑜伽行派学说的重要渊源。若从宗教实践的角度看,大众部对大乘佛教的影响远比上座部深刻。

第三,关子有我、无我以及轮回转世问题

“我”(梵文Atman的意译),婆罗门教本意为灵魂、最高原理,佛教借用而转义为主宰之意,具有实在性、永恒性。它分“人我”和“法我”。佛教或主张“人无我”,指人空(因为人身由五蕴和合而成),或主张“法无我”,指法空(因一切事物系因缘和合而成);或主张人、法“二无我”。原始佛教因强调“无我”(人无我)说,故难以解释造业者和轮回主体,为此它有意将十二因缘说中的“识”解释为由前世无明转化为现世人生的关键。进入部派佛教后,开始围绕着三世轮回的主体问题(即“谁能作业,谁能受果”)展开热烈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补特伽罗”的有无问题上。

犊子部主张“有我”论,即承认有永恒不灭的灵魂。但为了与灵魂之“我”(Atman)相区别,他们提出“补特伽罗”(Pudgala)概念,补特伽罗意,为“胜义我”、“不可说的我”,其实质也就是灵魂。犊子部认为,补特伽罗与构成人身的五蕴既不是合二为一的关系,也不是相互分离的关系,但它在众生由前世到后世轮回转生的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这也就等于承认它是众生轮回解脱的主体、承当者。这表明,犊子部承认有我,这种“有我”论显然与原始佛教的“无我”学说相对立。

经量部提出“一味蕴”的概念,或称之为“胜义补特伽罗”(“胜义”,最真实的意思),认为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储蕴”)正是通过它而由前世转到后世的。这“一味蕴”概念便是后来大乘唯识学核心理论“阿赖耶识”的源头。 说一切有部也主张“世俗补特伽罗”或“假我”的存在,以为只有承认世俗补特伽罗,才能解释轮回、解脱。

大众部系统反对“补特伽罗”说,而主张“心性清净”说。他们认为,众生心性本来清净,只因无始以来为客尘所染,故有烦恼等事,若断除烦恼,原本清净的心性自然显现出来。这实际上是把解脱的依据求之于人们的内心世界。大众部的“心性本净”观点已接近大乘佛教的“如来藏佛性”思想。

部派佛教是在原始佛教基础上的发展,它与原始佛教相比,在宗教理论、宗教修行等方面都有所变化,而在宗教哲学方面则更有重大进展。原始佛教通常以平实、朴素的教说,针对现实人生痛苦,引导人们展开人生问题的思考,进行切实的宗教修行。部派佛教不再停留在这种朴素的人生说教和道德修养方面,开始转向哲学思辨,将宗教神学的建立和完善视为重要内容,他们试图把全部宇宙人生问题纳入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部派佛教的宗教哲学已经为大乘佛教的确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摘自《科学与无神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