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许智铭居士:谈出家众入白衣家的律仪相


   日期:2023/5/14 19: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出家众入白衣家的律仪相

智  铭

现在因时代进步,社会形态蜕变,出家象已不若过去置身深山寺院、兰若,自修道业,大多进入了社会,所以与白衣间的交往较为频繁,关系较为密切,比丘入白衣舍的机会也日见增加。因此产生了比丘与白衣间的一些行为,是否有调合的必要呢?

现在,比丘与白衣交往最大的改变,是在礼仪方面,供养方面,譬如说:过去比丘入白衣家,白衣向比丘必须行五体投地顶拜之礼,至少也要双手合十,弯腰作揖以为礼,但现在大多风行握手礼。若比丘入白衣家,男白衣伸手要与比丘相握以为礼,比丘尚可勉强接受,这时若女白衣也伸出玉手相握,那末,比丘是与握还是不与握呢?若与握触及女身或于戒不合,若不与握则有失礼。反之,若比丘尼入白衣家,女白衣伸手与握为礼,尚可接受,若男白衣也伸手与握,也同样会产生尴尬现象。

其次是供养的问题,过去比丘入白衣家受供,顶多是接受一顿饭食。而现在则多以盛宴相款待,在吃饱之余或辞出之时,白衣尚要供养大包小包的礼物和数目不等的财物。这时候是接受还是拒绝呢?若拒绝则违人情;若接受则违佛法。这也会造成尴尬的场面。

为了避免彼此的尴尬和不便,出家比丘、比丘尼非万不得已,仍以少入白衣家为上策,因为现在的比丘、比丘尼,都以这场供应饮食为饮食,不需如佛住世的时代,非入白衣家乞食不可。但若非入白衣家不可,那末,要如何来因应,认为无论时代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变化,仍应依佛说的教法为依归。

在“月喻经”中,佛陀对比丘入白衣家有很精到的说法。当时因为比丘每日必须入白衣家乞食,或应白衣之请前往受供,所以入白衣家的因缘难免。那末,比丘入白衣家就应有一套行为规范才是。所以,佛陀问比丘们:

“若入白衣舍时,常起何心,当以何相而入其舍?”

比丘们听了,没有一个人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大家一致请求佛陀说明。佛陀说:

“欲入白衣舍时,应起无着、无缚、无执取心,依律仪相而入其舍。虽受利养,但欲为彼作诸福事,随自所得分量而受。复善作惫,于自不高;于他不下。起如是心,以如是相,应入白衣舍。”

一般来说,白衣们的舍宅是物质的累积,是情爱的结合处。在在使人生着,也在在使人生缚,着之与缚。是来自于执取心,而执取心又源生于贪欲。因为白衣舍宅有这三大特性,所以比匠才非家而出家。比丘既已知道了白衣家有这些的过患,在非入白衣家之前,心理上就先要有昕准备,这就是说:看见白衣家豪华的物质生活,要能不因此生着,看见白衣家美满的情爱生活,要能不因此生缚,若无着、无缚,郎无执取心;若生着、生缚郎生执取心,一有着、缚、执取,则非家而出家郎失去其意义了。这是佛陀认为比丘入白衣家首先要具有的“律仪相”。

什么是“律仪相”呢?这可分为“身律仪相”与“心乙律仪相。

先说“身律仪相”,比丘入白衣家,必须身着福田农、也就是大农,亦郎现在听说的“袈裟”。因为佛陀住世的时候,凡入聚落、市亘乞食,必须身着这种大衣,以示自己的律仪。过去乞食,只是站在施主门口,以钖杖顿地出声,使屋内施主知道门外有比丘行乞而出来供食,这本来是件平常事,伹佛陀规定仍要着大衣。若要进入白家内,当然更要着大衣。因为身着此种大衣,对自己是一种警惕,应注意自己的三11n一行,不可以随便,以免有伤律仪;对白衣来说,也是一种警惕,须对入舍比丘恭敬,不可失礼。

次说“心律仪”,凡入白衣舍比丘,其心须清净无染,巳不散乱,要如皎月圆满,如行于虚空,清净无碍,使自己的心不因白衣舍的任何因缘而动心,这就是“心律仪相”。

“身”、“心”律仪具足,宁算是具足了律仪相,虽入白衣家,对自己将一无伤害。

既入白衣家以后,白衣必然会行供养,但比丘在未受供养之前,要为白衣“作诸福事”。对白衣来说,一叨的二鹏事”莫过于闻听佛法。而比丘能给白衣的“福事”,也是宣说佛法,令得法喜之乐。若白衣先提出条件;必须先为他说法,令他利喜以后方行供养。这时的比丘应依白衣之请而为说法,但说法以后却不能接受白衣的任何供养,若接受了白衣的供养,那就变成买卖行为了,这也就是现在法律上昕谓的期约行为。比丘:岂可以佛法为期约的买卖行为,来求取白衣的供养!所以佛陀遇到这种场合时,在说法以后应严拒白衣供供养,如“杂阿含经”卷叫有这么一则故事。

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早上着农(大农)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到了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的舍宅,婆罗门一只手持着木杓盛着饮食,另一于执着火具,他远远地看见佛陀走近,就止住佛陀说:

“你是一位沙门,请你就站在那儿,不要靠近我的门。”

佛陀对婆罗门说:

“你既然知道我是一个沙门,你可知道沙门法吗?”

婆罗门说:

“我什么都不知道。沙门瞿公!你知道吗?”

佛陀说:

“我不但知道,而且知道的很深。”

婆罗门一听,就放下了手中的火具,立刻为佛陀设座,请佛陀坐下以后说:

“瞿昙!请你为我说法。”

佛陀就将去贪、瞋、痴,修慈愍心等佛法说了一遍。那婆罗门听了以后,非常喜乐,对佛陀生出信心,于是盛了一满钵的上好食物供养佛陀,可是佛陀却不肯接受了。因为婆罗门先要求佛陀说法,而俊宁肯供养食物,佛陀认为这是期约的买卖行为,宁愿一餐不食,也不能接受供养。

由这个故事可知,比丘不能接受白衣的要求然后受供,否则就有违佛法了。

接受白衣的供养,只能“随自所得分量而受”,这就是说,只能尽自己的食量而受食,不可以多受。若因白衣所供的饭食,其味甘美,吃了以外,还要求多供养一点,以便带回去再吃。这就是贪欲了,既心生贪欲,则出家乞食就无意义了。

又入白衣舍,一切行仪要恰如其份,不亢不卑,这就是“于自不高,于他不下。  ”出家比丘有二种心理,是不健康的,其一是于自太高,总认为:“我是出家人,身份比在家白衣要高一点。”这么一想,我慢之心就形成了,出家而有我慢,于道是不能究竟的。其二是“于自太下,于他太高。”看到达官显要或巨商富贾,就觉得自惭形秽而自卑,一有自卑心,对达官显要、巨商富贾就生谄媚心,此心一生也于道不能究竟。所以,比丘入白衣家应行中道,既无慢心,亦无卑心,二心不具,即是中道律仪相。

比丘们听佛说了以上那段法以后,就请问佛陀:

“比丘为白衣说法时,或有清净,或不清净,其事云何?愿佛世尊,善为宣说。”

这是说,比丘入白衣家,为了给白衣增“诸福事”而说法利喜,怎么说才是清净的,或不清净的说法呢?佛陀告诉比丘:

“若比丘欲令他起信心,及作信心事,给施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以是利故,为他说法者,为不清净。

若比丘于佛所说法安住正见,如佛所发起,是法能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以如是法,为他演说,令他得闻如是法已,随顺修行,于长夜中,得大利乐,以此缘故,发生慈心、悲愍等心,由是因缘,合佛正法,得久住世。诸比丘!若起如是心,为他说法者,斯则清净。”

比丘入白衣家,要说法利喜,坟诸福事,在说法之前,不可存有供养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等的思想;也不能为自己在白衣前建立个人的威望而说法,若为此而说法,那就是不净说法;若是为了宏扬佛陀正法,使佛法久住而说;或者是发慈憨心,度脱白衣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令得法乐而说,这才是清净说法。清净与不清净说法,介乎说法比丘自心的起心如何而定,凡心具律仪相的比丘说法,一定是清净说法;凡心不具律仪相而只身具律仪相而说法者,就是不净说法了。

那末,现代比丘的生活形态,已由过去的乞食,改为道场煮食。入白衣家的目的已大大改变了。是不是在饮食之外可以接受白衣的金钱、衣服、坐卧具、病缘医药等的供养呢?依佛法来说,应以心律仪为衡定的标准,来决定是否接受,如心无贪着时即是清净受施,以所受之施或建道场、或作宏法事业、或转施病苦家生,所受仍是律仪相,若为一己的贪着而受施,郎是不清净的律仪相了。所以比丘入白衣家,心律仪相的修养非常重要。

摘自《内明》第200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