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许智铭居士:谈佛说出入息修习法


   日期:2023/5/15 7: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佛说出入息修习法

智铭

佛陀有一次为诸比丘说法,教论修习不净观,凡修不净观者,必得大福大利。比丘们遵佛教谕修不净观以后,心生极大的厌离之念,大家觉得此身无一净处,伹却每日与此臭秽之物相俱,深感苦不堪言,为了早日求得与秽身相离,有的人以刀自杀、有的人服毒自杀、有的人以绳索自绞、有的人投岩自杀,有的人请其他同修比丘杀。

其中有位比丘,对自身的恶露不净,极生厌离,但他不能自杀,又不好请其他比丘杀,以免其他比丘犯杀戒。不得已,走到一位鹿林梵志处,请求说:

“贤首!你若能杀死我的话,我的衣钵都给你。”

鹿林梵志接受了他的请求,就将那位比丘给杀了。然后持刀至跋求摩河边洗刀的时候,有天魔赞叹他说:

“善哉!善哉!贤首,你得无量功德,能令诸沙门释予持戒有德,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鹿林梵志听了天魔的赞叹,以为自己真的作了大福德,于是他就手执利刀到各比丘所住的房舍、经行处、禅房,对比丘们说:

“你们各位比丘!若为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脱者我能令脱,未稣息者我能令稣息,未涅槃者我能令涅槃。”

有些比丘此时因修不净观,正厌患此身,一听鹿林梵志之言,大家都走了出来,并且说:

“我未得度;我未得脱;我未得稣息;我未得涅槃,请你度我,脱我、使我稣息,使我得涅槃。”

鹿林梵志听了比丘们的请求,就以利刀投比丘,一下子杀了六十人之多。比丘人数大大减少。到了当月的十五日,是佛陀向诸比丘说戒的时候,看到原有的比丘僧团人数,为什么因缘竟然如此地减少,阿难体出了佛意,就告诉佛陀说:

“因为世尊为诸比丘说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诸比丘修不净观以后,极厌患此身,都请鹿林梵志杀害自己,已经有六十人被杀了。因此,比丘人数乃形减少。请世尊更说别的法,令诸比丘听了勤修智慧,乐受法正,乐住正法。”

佛陀听了,乃为比丘说“安那般那念住”——即出入息念住,行者修出入息念住者,即能微细住,随顺开觉,已起、末起的恶、不善法,能速令休息,如天下大雨,能令已起、未起的尘埃休息一样,不至心起急燥厌离之患。

修习出入息法时,应一心系念于出入息:出息、入息;若长若短,都要能身行觉知,这时,心生觉知、心惋、心定、心解脱觉知。在数念出入息之同时,可以学习观无常断、无欲灭,如此学出入息,即能满足四念处。此时即能身身观念住,借此“身”修观念住,即不再生厌极之心。

修身身观念住以后,要系念住不忘,此时又进一步修念觉分。念觉分修习满足以后,于法选择思量,以方便力,再进修择法觉分,如此乃至修舍觉分,这样的修习,即能使四念处、七觉分满足,此时的行者即能依远离、依无欲、依灭而向于舍。法法相类、法法相酒,次第增进,修习满足。·  行者修出入息而至身观观念住,觉知喜乃至觉知意行息学,就—一了受受观念住的境界。此时的行者知善内思惟,乃觉知欣悦-心定、心解脱、心入息。

行者已至心欣悦、心定、心解脱、心入息的境界,就能心心观念住。、善内恩惟,觉知心乃至觉知心解脱出息。于身、受、心、贪、忧灭舍,这时的行者已至法法观念住的境界了。

行者于身、受、心贪、忧灭舍,法法观念住以后,知善内思惟,如此精进不已,最后必不心生浮躁,急于要用自杀的方式来求取解脱了。

凡是多修习出入息者,身不疲倦,眼见色不患乐着,而能随法法念住,随顺其乐观察恩惟,乃知色乐是患,而觉知不染着于乐,所以修出入息,能得大果大福利。因此,凡是想要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而能初禅具足住的行者,首先应修习出入息法。若更想进入第二、第三、第四禅,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定,具足三结尽,得须陀洹果,三结尽,贪欲、嗔恚、愚痴薄者,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果;得无量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者,当修出入息。有了这些智慧,再修不净观,就能断贪欲心,虽有此污秽之身,不厌离,也不染着贪欲,进而修慈心而断嗔恚;修无常想而断我慢。此时的行者己由原来的消极厌离,而至积极的出离了。所以佛说,修出入息法,有莫大的福利果报。

隋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上说:

“若末得未到地定而先发者,多是病触,是生盖及魔所作。”

所以行者修观时,要非常慎重,要以定中的智慧来观察,不要以眼、耳、鼻,舌,身、意之所“触”而生心,如佛说“不净观”以后,诸比丘是凭直觉的“触”而心生厌患,这是六根的意识作用,而不是定而后所得的智慧判断。因此,不但自己着了魔相。而且为魔所乘,而发生了自杀与集体他杀的现象,这现象是佛法所不许可的。、  所以,佛陀认为那些因修不净观而急以自杀、求他杀以期解脱比丘,是缺乏智慧,乃立刻为其他未死的比丘说安那般那——出入息法,希望行者由念出入息开始,由初禅定而至非想非非想定,由定而生意,有慧才能正确认识此身的不净以及如何修净的方法,这就是佛法积极的一面。若行者不以定中智慧解决生死问题,而以不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生死问题,就是智者大师所谓的“病触”,是“生盖”也是“魔所作”了。

摘自《内明》第165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