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许智铭居士:谈本有今无和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


   日期:2023/5/15 15: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本有今无和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智铭

在禅修的方法论中,有所谓渐悟与顿悟之说,而“本无今有”、“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三者,都属顿悟的方法,在一个已成就般若波罗蜜的禅行者开悟之后,在他的智慧中已无分于本有今无、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因为在第一义空中,一无分别。

但是要修到这样的境界,非了知如何处理阿赖耶识中的如来藏性与无明烦恼,则不足以为功。在楞伽经中有说:

“如来之藏,是善、不善之因,……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故,为名藏识。”

这“藏识”即是“阿赖耶识”,如何将如来藏识自虚伪恶习的无明烦恼熏染中解脱出来,就成为一般佛学者所立宗立说的大事。

神会和尚对于这个问题,在他的“问答杂征义”中,曾与一位法师有这样的一段问答:(法师)问:“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其义云何?(神会)答:蒙法师问,神会于此亦疑。

又问:疑是没勿(疑什么)?

答:自从佛法东流以来,所有大德,皆断烦恼为本,所以生疑。

间:据何道理,疑烦恼为本。

叉答:据涅槃经第九菩萨品,文殊师利言:“纯陁心疑如来常任,以得知见佛性力故。若见佛性而为常者,本未见时,应是无常。若本无常,后亦应尔。何以改?世间物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如是等物,悉皆无常。”验此经文,文殊所腾纯陁疑者,即疑佛性非常任法,不问烦恼,何故古今大德,皆断烦恼为本,所以生疑。”

问:“本有今无偶”,其义云何?

答曰:据涅槃经义,本有者,本有佛性;今无者,今无佛性。

问:既言本有佛性,何故复言今无佛性?

答:今无佛性者,为被烦恼盖覆不见,所以言“无”,“本无今有”者,“本无”者,本无烦恼;“今有”者,今日具有,纵使恒沙大劫,烦恼亦是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者,所谓佛性不继于三世。”

在以上的这段问答中,神会和尚一反过去古德们的说法,他认为古德所说烦恼本有的说法是错误的,唯有佛性才是本有的,烦恼则是后世所熏习的,所以佛性无三世之分,因为它是常恒不异的,而烦恼则有三世之分,故有迁变流转,生住异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烦恼虽为后世所熏习,但他既被熏习成就后,即进入藏识之中与佛性同时存在,甚至附着于佛性,染污佛性,盖覆佛性。使原本清净灵明的佛性阎然无光。

这种烦恼染污佛性的状态,神会和尚举了一个譬喻,他说:

“譬如金之与矿,俱时而生,得遇金师,炉冶烹链,金之与矿,当各自别。金则为链反精,矿若再链,变成灰土。涅槃经云:金者喻于法(佛)性,矿者喻于烦恼。诸大乘经论,具明烦恼为客尘,所以不得称之为本。若以烦恼为本,烦恼是暗,为何得明?涅槃经云:只言以明破暗,不言以暗得明,若暗破明,即应经论自共传。经论即无,此法从何而言?若以烦恼为本,不应断烦恼而求涅槃。” 
(见胡适校“神会和尚遗集”四二七页)。

由这个譬喻中,佛性本自有之,原本洁净光明,因被烦恼尘垢所蔽,而不能显现。是以认烦恼为本者,应为大错。而言“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就更有语病了。

禅行者的修证功夫,就是要如一位冶金师,以他冶金的方法,将金——佛性与矿——烦恼烹链开来,使金——佛性恢复它的本来面目。神会和尚认为二者是不能相即的。

神会和尚将佛性与烦恼分开为二,认为必须断除烦恼,才能使佛性显现,但捏盘经中有:“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之句,因此,后来的大德进而认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就有点合初学者为难了。如:

照观一说:“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

法华玄义九说:“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

十不二门指要钞上说:“若谁三道,即无三德,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神会和尚对这些的说法,认为不然,他说:

“若指烦恼即是涅槃,不应劝众生具修六波罗蜜。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以烦恼为本,即是弃本逐末。捏盘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涅槃,无漏智性本自具足,譬如木性火性俱时而生,值燧人钻摇,火之与木,当时各自。”经云木者,喻若烦恼;火者,喻为佛性,涅槃经云:“以智(慧)火烧烦恼薪,经云智慧即佛性。具有此文,明知烦恼非本。 

其实,要能“生死即涅槃”仍少不了一个“体”的功夫,这“体”是体悟生死即空的道理,而涅槃也是空,所以即说“生死即涅槃”,因此,这“体”就是涅槃经中所说的燧人钻木取火的功夫。而“烦恼即菩提”仍不了一个“达”的功夫。这个“达”即是了达烦恼是因缘法,凡因缘所生法,本体即空。而菩提觉性也是空,所以说“烦恼邮菩提”,若无丫达”的功夫,何能烦恼即是菩提呢?

所以,学佛的人,要真能“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必须先经过一番“出离”的修为。就是说,行者要从烦恼中出离才能得到菩提;要从生死中出离,才能得到涅槃。

为什么要出离,如智度论第七说:

“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倾恼。”

又二十七说:

“烦恼各,略说则三毒——贪、嗔、痴;广说则三界九十八

使,是名烦恼。”

既然烦恼的本性能令人“恼心”,又能令人成三毒、九十八使,若不从其中出离,如何能得菩提,得涅槃?

神会和尚是继六祖偈顿悟之说的人,但他仍不认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那末其他的行者,在未悟烦恼、生死的本体即空之理以前,不可以轻言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更不可说烦恼是本,佛性是末,如此的本木颠倒,就有违佛意了。

摘自《海潮音》第68卷第10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