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许智铭居士:谈三无漏学中的戒无漏学


   日期:2023/5/25 13: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三无漏学中的戒无漏学

智铭

三无漏学者,就是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其中“增上意学”,是修“意”入“定”,所以即是“增上定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在这三无漏学中,“戒无漏学”居其首,最为佛陀所重视。

首先,要说明如何修三无漏学,在这三学之中,是有着连锁反应的关系存在着的,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就可以充份说明三学问的连锁反应关系了。现在先说明如何修三学。

一、修增上戒学者,就是要明了“戒”的目的,是为去非、止恶、行善。一切的恶、不善法,都是由违犯了戒法而来。所以,唯有守戒,才能止非、去恶,唯有止非、去恶,才能成就其善业。

戒法非常绵密,因人而异:有在家戒法,有出家戒法,佛陀所重视的,仍是出家戒法。因出家比丘、比丘尼,是为僧宝,属三宝之一,是龙天众生师范,必须戒行清净庄严、威仪具足。

以比丘二百五十戒中,无一不是善法律。其中有重戒也有细微戒,犯重戒者,一定获大恶业。一般的行者,对重戒多不敢违犯。但于细微戒,则或多忽略,而犯细微戒,若日积而月累,亦可积成大恶,故佛陀认为即使细微戒亦不可犯。

行者犯了细微戒,应随犯随悔,既悔则不可重犯,要随时注意清净梵行、随益梵行、久住梵行,这样才能使戒行坚固,以戒为师,随顺常住。若行者对戒学能如实知、如实见,即能断除身见、戒取见、疑等三结,只要能断这三结,即能得须陀洹果而不堕于恶趣,并能正趣三菩提而究竟苦边。

二、修增上意(定)学者:只要行者重于戒学,持戒不犯,由于戒学成就,不为一切有漏法牵动,即能使定增上。行者于定中,可断身见、戒取见、疑、贪欲、嗔恚的五下分结。五下分结能断,即受生于般涅槃而得阿那含果,不堕轮回,也不再还于此世了。

三,修增上慧学者,因行者重视于戒,使戒增上;又因持戒而入于禅定,并使定增上,由于心定于一,行中道观,不着于恶,亦不着于善,而智慧灵明,慧也因之而增上。凡能持慧不失,就能使欲有漏心得到解脱、有有漏心得到解脱、无明有漏心得到解脱。一切解脱已,即自在安乐。

由以上的分析,知道戒学实为解脱生死问题的关键。故佛弟子都应学修“戒无漏学”。凡是尚未满足戒身的行者,应专心、系念、安住于戒学,对戒学末深入观察者,更应以智慧去系念、思惟、观察、安住于戒学,若身触于有漏法而有过患的时候,要以相对的戒法对冶,使一切过患消除清净。

佛陀告诉弟子们:行者学戒,应念念于戒学而不可疏忽,就如同母鸡伏卵细心护持一样。不论所伏的卵有十个、十二个,母鸡都会一一注意卵的动静,使所有的卵冶暖伞均,如此护持,到时候小鸡自然会孵出来,若伏卵的母鸡,心存浮躁,认为一天一天地伏在卵上,要等何时才能孵出小鶸?如此一念,乃以尖嘴去啄破卵壳、或以利爪抓破卵壳,希望小鸡早日出生,这种作法将适得其反。所以,既做一只鸡蛋的母鹅,就得以忍波罗蜜的精神,随顺时宜地克尽孵卵的职责,小鸡会自然、安然地出生。行者的修学戒法,亦复如此,对所有受持的戒法,不论戒条的多少,,都要一一地护持,不可顾此而失彼,所以更应行忍波罗蜜,戒法自然圆满,不起有漏,心善得解脱。

佛陀告诉佛弟子修戒,讲求实践,而不是只注意外表的浮华。佛陀曾说了一则很有意义的譬喻,佛陀说:

“譬如驴随牛而行,而作是念:“我作牛声。”然其彼身亦不似牛;色亦不似牛;声出不似,随大牛群,谓已是牛,而作牛鸣,而去牛实远。

如是,有一愚痴男子,违律犯戒,随逐大众,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而不学习胜欲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随逐大众,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实,去比丘太远。”

这一段譬喻发人深省,实践戒学的重要,由此可以概见了。

佛陀在崩伽聚落,为比丘说二百五十相应戒法的时候。当时有些大弟子曾向佛陀表示:“不能修戒”。如尊者跋耆子,尊者迦叶氏等,都曾向佛陀表示:“我不能堪随而学。”但是,他们立刻发现戒学的重要,都生悔悟之心,如尊者迦叶氏向佛陀忏悔说:

“悔过,世尊1悔过,善逝!我愚,我痴;不善、不辨,我闻世尊为诸比丘说戒相应法;赞叹制戒。对于世尊所,不忍、不喜、心不欣乐,而作是言:“是沙门极制是戒,赞叹是戒。”……世尊!我今日自知罪悔;自见罪悔,唯愿世尊,

受我悔过。”

佛陀听了迦叶氏的悔过以后,告诉他说:

“汝今迦叶,自知悔,自见悔已,于未来世,律仪戒生,我今授汝,哀愍故。加叶氏!如是悔者,善法增长,终不退灭。”

佛陀对不守戒的行者,或违犯戒法的行者,一旦忏悔罪过,对其过罪经忏悔俊仍恢复其戒法,保有其戒体。但是,佛陀剀切要求年长的比丘必须学戒、修戒、守戒,以为中、少年比丘的典范,佛陀说:

“若是上座长老,初始重于戒学,赞叹制戒,……余人当与相习近、视重,同其所见。同其所见故,于未来世,彼当长夜以义饶益。是故,于彼长老比丘,常当赞叹,以初始乐学戒故,中年、少年,亦复如是。”

佛陀忠告佛弟子们,要知道轮回之苦,学戒成就者即可免于轮回,戒学不成就者,仍难免于轮回。佛陀说:

“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成就人中四种神力,至四天下,身坏命终……然犹未断地狱、畜生、饿鬼恶趣之苦。……多闻圣弟子,持粪扫衣,家炭乞食,草蓐卧具,而彼多闻圣弟子,解脱地狱、畜生、饿鬼恶趣之苦。所以者何?以彼多闻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故!比丘!当作是学。”

在这世问,有生就有死,这是不足为奇的,无论佛出世或不出世,这法性常住不变。但佛陀为怜愍众生,免于生死之苦,在自己成等正觉之后,开示众生,要明白世间的一切法,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所谓:

“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苦阴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苫阴灭。”

要灭“苦阴”,唯有圣戒成就。佛住世的时候,有师有戒,佛弟子依师依戒而修,所以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佛入涅槃俊,现世的佛弟子,已无师依而只有戒依,若受戒已而不遵守戒法,则是师、戒两失。就将与转轮圣土一样,犹不能免于轮回了。

佛陀住世时,曾告诉佛弟子们:在佛灭俊,以戒为师,所以现在的戒法,具有“师”、“戒”双重的意义。依此师、戒而住、而学,使戒学成就,定学方可成就,定学成就,慧学才可成就,戒、定、慧三妩漏学成就,才能免于轮回而入于涅槃。

摘自《内明》182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