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许智铭居士:谈修不放逸与精进


   日期:2023/5/25 21: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修不放逸与精进

智铭

不放逸与精进,是学修佛法的二大原动力,在百法明论中,是属善法十一法中的两法,十一法是:

“一者信、二者精进、三者惭、四者愧、五者无贪、六者无嗔、七者无痴,八者轻安、九者不放逸、十者舍、十一者不害。”

慈恩寺大乘法师释“精进”说:“心勇不退,精勤策励,求诸善法,名为精进。”释“不放逸”说:“耽着五欲,名为放逸;远离彼尘,名不放逸”。由这释义看来,“精进”者是求善法;“不放逸”者是去恶法。

窥基法师注解“百法明门论”时释“精进”说:“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冶懈怠,满善为业,谓善品修恶品,断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悍表精纯,简净无记。又云,勇而无法,悍而无惧,言满善者,圆了善事,名为满善。故三根为作善,此名满善,能满彼故。或日:“唯识论言:精进一法,在三根后,百法则信后即言何焉?”曰:“唯识乃立依次第,此乃因依次第,盖信为欲依,欲为勤依。—故此,信后而更言勤。勤即精进也。

他释“不放逸”时说:言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洽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善事为业。防修者,于所断恶,防令不起;于所修善法,修令增长,言精进三根者,此不放逸。即四法防修,功能则非别有体。”

二位法师对“不放逸”与“精进”的解释,前者将善法十一法的各法分别立义,意义较为清晰,而后者则将善十一法作通贯性的解释。将“不放逸”与“精进”相互发明,使其产生连贯性。语义虽较参差,但概而言之,精进中有不放逸的因素在;同样地,不放逸中也有精进在。

佛陀在“杂阿含经”三十一卷中,对“不放逸”、“精进”有更精确的解释。

佛陀认为:行者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初夜、中夜、后夜,诵经、坐禅、求诸法宝相,不为一切结使所覆盖,使身心不懈怠,心不懈怠者,即是不放逸。

佛陀告诉佛弟子,要修“不放逸”,应先修四断。所谓“四断”者,即:

一者:断断:

佛陀认为行者在心中已生起恶、不善法之欲的时候,应行方便,修断此所生之欲。若是未起恶、不善法的时候,仍要行方便精进。因此时心中虽不起恶、不善法,伹尚未生善法,所以仍要行方便精进,使善法生起。善法既经生出,仍得行方便精进,使善法增益,这种断恶、不善法之后,用累进的方法,以精进力成就善增长,这就是修断断。

二者、律仪断: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生恶、不善法的根本。所以,行者若能善加维护自己的眼根,不使其在见色俊生恶、不善法,就要在隐密之中调伏眼根,使之向善法精进。其他,于耳、鼻、舌、身、意根,也是要如此调伏,使之精进于善法。六根是代表一个人的律仪,六根的视、听、言、动、闻、思,都趣于善法,则恶法必断,这即是修律仪断。

三者、随护断:

行者对于一切真实三昧相,要善加守护。例如青瘀相、胀相、脓相、壤相、食不净相等等,以如实的智慧观察这些相,都可入于三昧之中,也就是所谓“一切三昧相”,于此等三昧相,修习守护,不令退没,即是修随护断。

四者、修断:

行者修四念处等,即是修断。四念处者,即:

一是身念处:观身为不净,污秽充满,无些净处。

二是受念处:观受是苦,受是苦,乐的感应。世间虽有乐,但乐从苦因缘生,而又生苦乐,世间法无实乐。

三是心念处,观心无常,“心”是六根的心识作用,念念生灭,没有常住之时。

四是法念处,观法无我。所谓“法”者,除上述的身、受、心外,还包括世间其他的一切事物,都属“法”的范围,这“法”无自主、自在之性,无自性即是无我。

四念处是随四谛中的“苦谛”而修断的。因这一“苦谛”随身,才有身、受,心、法的四念处,依此四念处而观,即知其为不净、苦、无常、无我。既知其为不净、苦、无常、无我,故须一一修断。修断以俊才不生颠倒。

行者在修四念处之外,还要修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四句法。若于这些的法,均能精进,不放逸者,即可得尽诸漏。

佛弟子为什么要修“不放逸”,佛陀举了一个譬喻:譬如世间的人,要想做什么,都要依“地”为根本,建造房屋要依地;生产一切作物要依地;其他一切莫不依地。凡于“地”精进不已者,即可建立世间诸法。同样的道理,佛弟子之修学佛法,一切皆依“不放逸”为根本,佛弟子具有了“不放逸”的根本,才能学修佛法,才能成就佛道。

世间植物,是由五种“种子”而出生的,五种“种子”者,即是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坏种子、种种子,若这些的种子本身不断、不破、不腐、不伤,虽入于土地中,若土地坚硬,仍不能萌芽穿破土地成长、增广,必须有水界润湿土地,使土地松软,才能穿破土地成长、培广。以这为例,众生也有五种子,即是业、烦恼有爱、见、慢、无明。由无明缘于行,才生万法,并成长增广。若只有业,而无烦恼、爱、见、慢、无明,则行即减,行灭则“十二因缘”法灭。十二因缘灭,则解脱自在。

这烦恼、爱、见、慢、无明是如何生长、增广的呢?是由内六入处绿外六入处,这两六入处的相缘,乃有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界身等等的生出。有这等的六身,才有忧悲恼苦。若眼见色,不为色缘,即眼不起行,不起行即恶、不善法不生。其他如耳、鼻、舌、身、意,若不缘于声、香、味、触、法,当亦不起行,不起行,即恶、不善法不生。所以佛说:

“眼味着者,则生上烦恼。生上烦恼者,于诸染污心,不得离欲,彼障亦不得断,乃至意入处,亦如是说。”

要六入处不味着,就得行不放逸法,修断一切恶、不善法。所以说,不放逸、精进,是离苦的根本。

佛弟子修学佛法的目的,一是希望自己成佛;二是度一切众生成佛。自己要成佛,就要修断恶、不善法、修集一切善法无厌,“无厌”就是不放逸。要度众生成佛,就要行布施、忍辱、诲人不倦,“不倦”就是精进。自、他都能不放逸、精进,则我与众生方得共成佛道。所以,大智度论卷十六说:

“虽得至佛,众生未尽,不应休息,譬如火相若不灭,终无不烧,菩萨精进,亦复如是。未入灭度,终不休息。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中,欲及精进,二事常修。”

这段文字中的“欲”非“贪欲”是“增上欲”。有增上欲才不放逸、才能精进。

摘自《内明》181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