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烦恼


   日期:2007/11/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
  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就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因此,烦恼能招感业力,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具有‘发业润生’的功用。
  佛陀成道之初曾揭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虽然佛性本具,却为烦恼无明所覆蔽,因此不能开显。由于烦恼能够使众生迷惑事理,妨害觉悟,所以又称为‘惑’;俱舍宗与法相宗便将烦恼分为‘见惑’与‘思惑’两种,天台宗则将‘见惑’与‘思惑’并称为‘见思惑’,另立‘尘沙惑’与‘无明惑’,三者合称三惑。
   ‘烦恼’是学佛最大的魔障之一,它能障蔽、遮盖众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称‘障’、‘盖’;它盘缠在众生心中,像是重重绞绕的绳索,所以又称‘结’、‘缠’;它系缚众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称‘系’、‘缚’;它像污垢,因能污染众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称‘瀑流’;它驱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之中,所以又称‘使’;它能牵制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故又称‘轭’;众生的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称‘稠林’;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等六根门头漏泄过患,所以又称‘漏’;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众生身心,所以又称‘随眠’;烦恼又如尘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称‘尘劳’;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称‘客尘’;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譬喻。
  烦恼是迷惑自性的魔障,佛法以‘八万四千’法数形容烦恼之多,但是若论烦恼的根本,则不出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其中的‘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错误的见解。此五见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称为‘五利使’。相对于五利使而言,贪、嗔、痴、慢、疑的推求则较为钝拙,所以又称为‘五钝使’,两者合称‘十使’,又称‘十根本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从属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
  依凡夫的习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自然想要执为己有,这就是‘贪心’;相反的,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这就是‘嗔恚’;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因为贪、嗔、痴作祟,于是产生悭贪、吝啬、嫉妒、自私、怨恨、执着、恼怒、散乱、烦闷等情绪,这就是烦恼。因此,产生烦恼的根本原因起于贪欲、嗔恚、愚痴,三者又称‘三毒’,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此外,人之所以产生烦恼,究其原因,其实是心王、心所向外追求,迷惑于物境;亦即透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于是五欲、六尘便像尘埃一样覆盖真心,产生无明,进而起惑造业。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嗔痴’,尤其要‘转识成智’。《六祖坛经》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智慧,就是‘转识成智’,若能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则无明烦恼灭尽,自能开显佛性,找回自我。因此,佛法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