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死生道理如是应知


   日期:2009/6/6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生死道理

[size=14px]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中佛说:
  “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知觉。肢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善男子。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闇(暗)灭。灯灭、闇生。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是故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是(这)中阴中,有三种食:一者思食。二者触食。三者意食。中阴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父母交会。判合之时。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于母生爱,于父生嗔(得男身者;得女身者相反,即与父生爱,与母生嗔)。父精出时,谓是己有。见已心悦,而生欢喜。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阴坏,生后五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生时诸根。有具不具。具者见色。则生于贪。生于贪故。则名为爱。誑故生贪。是名无明。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无净见净。以四倒故,作善恶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是名系缚。以是义故名五阴生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经文:“三事和合得受是身。一父、二母、三者中阴。”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九、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中一梵志问佛:“若人舍身,未得后身。中间寿命,谁为因缘?佛言:梵志。无明与爱而为因缘。是无明、爱二因缘故,寿命得住。”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中说:
  “三处现前得入母胎。彼即于中有处。自见与己同类有情为嬉戏等。于所生处起希趣欲。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起颠倒者。谓见父母为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见自行已便起贪爱。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会贪。若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乃往逼趣。若女于母欲其远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如渐近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是应知。若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竺二韦芦竺二狄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现。”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五、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第十三中佛说:“如是中阴欲受胎时。先起二种颠倒之心。云何为二。所谓父母和合之时。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嗔。父流胤时谓是己有。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嗔。母流胤时亦谓己有。若不起此嗔爱心者。则不受胎。
  复次阿难。云何得入母胎。所谓父母起爱染心。月期调顺中阴现前。无有如上众多过患。业缘具足便得入胎。如是中阴欲入胎时。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无有福德。二者有大福德。其无福者觉观心起。所见境界便作是念。我今值遇风寒阴雨。大众愦闹、众威来逼,便生恐怖。我今应当入于草室及以叶室。或隐墙根。或入山泽丛林窟穴。复更生于种种诸想。随其所见便入母胎。大福德者亦生是念。我今值遇风寒阴雨。大众愦闹、众威来逼亦生恐怖。即上高楼。或登大阁。或入殿堂及以床座。亦生诸余种种之想。随其所见便入母胎。佛告阿难。如是中阴初受胎时名歌罗逻。皆依父母不净及过去业而得受身。如是之业及以父母诸缘之中各不自生。和合力故而便受身。譬如以器盛酪及人绳等即便出苏。诸缘之中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苏乃得生。歌罗逻身亦复如是。因缘力故便得受胎。
  或于先世造诸恶业。于诸资具悭贪吝惜不肯惠施。或复不受父母师长教诲。由是业故而得种种不如意身。若以长大肥白柔软之身为端正者。而便受得短小瘦黑坚鞕之身。若以短小瘦黑坚鞕之身为端正者。而便受得长大肥白柔软之身。若于其身支分之中。高下多少疏密为端正者。而便受得无有高下疏密不具足身。或复受得聋盲喑哑手足挛躄诸根不具。所有音声人不喜闻。其身丑陋犹如饿鬼。以恶业故而受种种不如意身。父母亲属尚不喜见。况复余人。若于前世造十善业。好行惠施。无有悭贪谄诳之心。父母师长所有言教即皆信受。以是因缘若得为人。则不受于如上诸恶业身。而便获得种种殊妙之身。颜容端正诸相具足。所有言音而为众人之所爱乐。是故当知由善业故。便得如是胜妙果报。阿难如是之身。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胁而坐。两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胁两手掩面背脊而住。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内热煎煮。五处系缚如在革囊。其母多食。或复少食。甘食涩食。干食腻食。辛碱苦醋冷热之食。或复淫欲。急行跳踯久卧久坐。皆受苦恼。是故当知处母胎时。有如是等众苦逼迫。我今略说人中尚尔。何况地狱难可为喻。谁有智者于生死海当乐此身?”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中佛说:“是人若得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便得闻受十二部经,以闻法故,观善境界,观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见。得知见故。于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欢乐。不生欢乐故,能破贪心。破贪心故,修八圣道。修八圣道故,得无生死。无生死故,名得解脱。如火不遇薪,名之为灭。灭生死故。名为灭度。以是义故。名五阴灭。”


[size=14px]  二.如来证涅槃 永断于生死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五、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中有经文:“菩萨求一切法皆无所得,如是出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中有经文:“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来之心亦无得想。何以故?无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为得。实无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来计有得想。是则诸佛不得涅槃。以无得故,名得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有偈说:“如来证涅槃 永断于生死”。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中:“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及以佛性。是义云何。世尊。如来之身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经文:“尔时世尊复告迦叶:善男子。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

  如来虽是无相法身,但与梦中常为我们受施。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中佛说:“善男子。譬如良师教诸弟子。诸弟子中有受教者心不造恶。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心不造恶。善男子。譬如世间有善咒术。若有一闻却后七年不为一切毒药所中蛇不能螫。若有诵者乃至命尽无有众恶。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道。若有书写读诵解说思惟其义。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见佛性。如彼圣王得甘露味。善男子。是大涅槃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善男子。若有人能书写是经读诵解说为他敷演思惟其义。当知是人真我弟子善受我教。是我所见,我之所念,是人谛知我不涅槃。随如是人所住之处若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房舍田宅楼阁殿堂。我亦在中常住不移,我于是人常作受施。或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梵志贪穷乞人。

[size=14px]
  云何当令是人得知如来受其所施之物。善男子。是人或于夜卧梦中梦见佛像。或见天像、沙门之像、国王圣王师子王像、莲花形像、优昙花像。或见大山或大海水。或见日月或见白象及白马像。或见父母得花、得果金银琉璃颇梨等宝五种牛味。尔时当知。即是如来受其所施。寤已喜乐寻得种种所须之物。心不念恶乐修善法。善男子。是大涅槃悉能成就如是无量阿僧祇等不可思议无边功德。”

  三.非为贪身而为善法

  《楞严经》有经文:“见性实我,而身非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五中有经文:
  “譬如坏器即易破坏。众生受身亦复如是。既受身已是众苦器。譬如大树花果繁茂众鸟能坏。如多干草小火能焚。众生受身为苦所坏亦复如是。”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五中有经文:
  “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内有风冷,身即受害。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善男子。亦如芭蕉,内无坚实。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于,常生怨心。众生四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鹅王。不乐冢墓。菩萨亦尔,于身冢墓亦不贪乐。善男子。如旃陀罗七世相继,不舍其业。是故为人之所轻贱。是身种子亦复如是。种子精血,究竟不净。以不净故,诸佛菩萨之所轻呵。善男子。是身不如摩罗耶山,生于栴檀。亦不能生优钵罗花、芬陀利花、瞻婆花、摩利迦花、婆师迦花。九孔常流,脓血不净。生处臭秽,丑陋可恶。常与诸虫共在一处。善男子。譬如世间虽有上妙清净园林,死尸于中,则为不净。众共舍之,不生爱着。色界亦尔,虽复净妙,以有身故,诸佛菩萨悉共舍之。”

[size=14px]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二、圣行品第七之二中有经文:
  “世间众生颠倒覆心。贪着生相,厌患老死。迦叶。菩萨不尔。观其初生已见过患。迦叶。如有女人入于他舍。是女端正、颜貌、瓌丽。以好璎珞,庄严其身。主人见已,即便问言:汝字何等?系属于谁?女人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主人问言:汝所至处,为何所作?女人答言:我所至处,能与种种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珊瑚、虎珀、车[(王*巨)/木]、马瑙、象马、车乘、奴婢、仆使。主人闻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我今福德故,令汝来至我舍宅。即便烧香、散花、供养、恭敬、礼拜。复于门外,更见一女。其形丑陋,衣裳弊坏,多诸垢腻。皮肤皴裂,其色艾白。见已问言:汝字何等?系属谁家?女人答言:我字黑闇。复问:何故名为黑闇?女人答言:我所行处,能令其家所有财宝一切衰秏。主人闻已,即持利刀作如是言:汝若不去,当断汝命。女人答言:汝甚愚痴,无有智慧。主人问言:何故名我痴、无智慧?女人答言:汝舍中者即是我姊。我常与姊,进止共俱。汝若驱我,亦当驱彼。主人还入,问功德天。外有一女,云是汝妹,实为是不?功德天言:实是我妹。我与此妹,行住共俱,未曾相离。随所住处,我常作好,彼常作恶。我常利益,彼常作衰。若爱我者,亦应爱彼。若见恭敬,亦应敬彼。主人即言:若有如是好恶事者。我俱不用,各随意去。是时二女,俱共相将还其所止。尔时主人见其还去。心生欢喜,踊跃无量。是时二女复共相随至一贫家。贫人见已,心生欢喜,即请之言:从今已去,愿汝二人常住我家。功德天言:我等先以为他所驱。汝复何缘俱请我住?贫人答言:汝今念我。我以汝故,复当敬彼。是故俱请,令住我家。迦叶。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愿生天。以生当有老、病、死故。是以俱弃,曾无爱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过患。是故贪受生、死二法。复次迦叶。如婆罗门幼稚童子,为饥所逼。见人粪中有庵罗果,即便取之。有智见已,呵责之言。汝婆罗门,种姓清净。何故取是粪中秽果?童子闻已,赧然有愧。即答之言:我实不食,为欲洗净,还弃舍之。智者语言:汝大愚痴,若还弃者,本不应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此生分,不受、不舍。如彼智者呵责童子。凡夫之人欣生、恶死。如彼童子,取果还弃。复次迦叶。譬如四衢道头有人。器盛满食,色香味具,而欲卖之。有人远来,饥虚羸乏。见其饭食,色香味具,即指之言:此是何物?食主答言:此是上食,色香味具。若食此食,得色得力。能除饥渴,得见诸天。唯有一患。所谓:命终。是人闻已,即作是念:我今不用色力见天。亦不用死,即作是言:食是食已,若命终者。汝今何用于此卖之?食主答言:有智之人终不肯买。唯有愚人不知是事。多与我价,贪而食之。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愿生天,得色得力,见于诸天。何以故?以其不免诸苦恼故。凡夫愚痴,随有生处,皆悉贪爱。以其不见老病死故。复次善男子。譬如毒树。根亦能杀。茎亦能杀。皮、花、果实悉亦能杀。善男子。二十五有受生之处所受五阴亦复如是。一切能杀。复次迦叶。譬如粪秽,多少俱臭。善男子。生亦如是。设寿八万,下至十岁,俱亦受苦。复次迦叶。譬如崄岸,上有草覆。于彼岸边多有甘露。若有食者,寿天千年,永除诸病,安隐快乐。凡夫愚人贪其味故,不知其下有大深坑。即前欲取,不觉脚跌,堕坑而死。智者知已,舍离远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尚不欲受天上妙食。况复人中。凡夫之人乃于地狱,吞啖铁丸。况复人天上妙肴馔而不能食?迦叶。以如是喻、及余无量无边譬喻。当知是生实为大苦。迦叶。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观于生苦。”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四、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二中有经文:“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众生生本无有生,了达受生不可得故”。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中有经文:
  “菩萨摩诃萨自观其身。如病如疮、如痈如怨。如箭入体,是大苦聚。悉是一切诸恶根本。是身虽复不净如是。菩萨犹故瞻视将养。何以故。非为贪身,而为善法故。为于涅槃不为生死。为常乐我净,不为无常、无乐我净。为菩提道,不为有道。为于一乘,不为三乘。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微妙之身。不为乃至非有想、非无想身。为法轮王,不为转轮王。


  [size=14px]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常当护身。何以故。若不护身命,则不全命。若不全,则不能得书写是经,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是故菩萨应善护身。以是义故。菩萨得离一切恶漏。善男子。如欲渡者应善护栰。临路之人善护良马。田夫种植善护粪秽。如为差毒善护毒蛇。如人为财护旃陀罗。为坏贼故将护健儿。亦如寒人爱护于火。如癞病者求于毒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见是身无量不净具足充满。为欲受持大涅槃经故。犹好将护不令乏少。

[size=14px]  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为恶友杀必至三恶。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如是等漏,凡夫不离是故生漏。菩萨离之则不生漏。菩萨如是尚无有漏。况于如来。是故非漏。
[size=14px]
[size=14px] 云何亲近漏。一切凡夫受取衣食、卧具、医药。为身心乐求如是物,造种种恶。不知过未轮回三趣。是故名漏。菩萨摩诃萨见如是过则便远离。若须衣时即便受取。不为身故但为于法。不长憍慢,心常卑下。不为严饰,但为羞耻。障诸寒暑、恶风恶雨、恶虫蚊虻、蝇蚤蝮螫。虽受饮食心无贪着。不为身故,常为正法。不为肌肤,但为众生。不为憍慢,为身力故。不为怨害,为治肌疮。虽得上味,心无贪着,受取房舍亦复如是。贪慢之结不令居心。为菩提舍,遮止结贼。障恶风雨故,受屋舍。求医药者心无贪慢。但为正法,不为寿命,为常命故

[size=14px]  善男子。如人病疮。为苏麨涂。以衣裹之。为出脓血,苏麨涂拊。为疮愈故以药坌之。为恶风故在深屋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身是疮故,以衣覆。为九孔脓,求索饮食。为恶风雨,取受房舍。为四毒发,求觅医药。菩萨受取四种供养。为菩提道,非为寿命。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我若不受是四供养,身则磨灭,不得坚牢。若不坚牢,则不忍苦。若不忍苦,则不能得修习善法。若能忍苦,则得修习无量善法。我若不能堪忍众苦。则于苦受,生嗔恚心。于乐受中,生贪着心。若求乐不得,则生无明。是故凡夫于四供养生于有漏。菩萨摩诃萨能深观察不生于漏。是故菩萨名为无漏。”


四.弃生灭 守真常

[size=14px]  1.弃生灭 守真常


[size=10]  众生的贪爱之念受五阴色身,佛菩萨的愿力与众生的业力等因缘世界得以成就,也就是说,众生的色身和物质世界都是妙明真心的产物,众生不知这一实相,去追逐心产生的物,而不知证回自己的妙明真心,那妙明真心是什么样呢?

[size=10]
[size=10]  六祖慧能大师见性[size=10]后告诉我们[size=10]:“[size=10]菩提自性,本自清净”;又说:“[size=10]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size=10]何其自性本自具足、[size=10]何其自性本不动摇[size=10]、何其自性能生万法[size=10]”

[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中有经文“[size=10]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size=10]。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size=10]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size=10]真汝心[size=10][size=10]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size=10]。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中有经文:“[size=10]色心诸缘及心所使、[size=10]诸所缘法,唯心所现[size=10];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size=10][size=10]。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size=10][size=10]。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size=10]如来说为可怜愍者[size=10]。”
[size=10]  楞严经卷二中有经文:“[size=10]见性实我,而身非我[size=10]。”
[size=10]  楞严经卷一中有经文:“[size=10]见性是心[size=10]非眼”。
[size=1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五、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中有经文:“[size=10]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心为本,心若清净,则能圆满一切善根,于佛菩提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意即成[size=10]。”

[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size=10]中有经文:“[size=10]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size=10]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size=10][size=10]”

[size=10]  此品中还有经文:“[size=10]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size=10]缘所遗者[size=10]。(除了因缘生以外余下的)由诸众生[size=10]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size=10][size=10]”

[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中有经文:
[size=10]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size=10]本来无有世界、众生[size=10][size=10]因妄有生,因生有灭,[size=10]生灭名妄,灭妄名真[size=10]。”
[size=10]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九[size=10][size=10]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size=10]中有经文:“[size=10]若观色乃至识是[size=10]无常者[size=10]。当知是人[size=10]获得常法[size=10]
[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size=10]中有经文:“[size=10]若能[size=10]远离[size=10]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size=10]生死因[size=10][size=10]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size=10][size=10]”

[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有经文“以诸众生从无始来,[size=10]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size=10]弃生灭,守于真常[size=10],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想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size=10]”
[size=10][size=10]  2.[size=10]使汝轮转生死唯汝六根[size=10][size=10]令汝[size=10]证无上菩提[size=10]亦汝六根

[size=10]  佛告诉我们:众生用眼耳鼻舍身意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时,所产生的见闻觉知,非是自己妙明真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眼耳鼻舍身意六根所产生的见闻觉知,是建立在外面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基础上的,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本身就是无常的,在无常的六尘基础上产生的见闻觉知自然也非真实。众生本有的妙明真心所据有的见闻觉知才是真觉,由于众生不知六根、六尘及其产生的六识皆是虚妄,但却长期应用,使自己本有的妙明真心、清净真如自性不能显现出来。如果能够舍妄,于十八界任选一门,入于无妄,则六知根一时即可清净,内莹即可发光。

[size=10]
[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佛说:
[size=10] “[size=10]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size=10];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size=10]灭尘合觉[size=10],故发真如妙觉明性。......[size=10]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size=10]应当审详烦恼根本[size=10]。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size=10]眼、耳、鼻、舌及与身、心,[size=10]六为贼媒,自劫家宝[size=10];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size=10]。......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size=10]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size=10]......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size=10]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难!今汝[size=10]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size=10];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size=10]。”

[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中有经文:“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size=10]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size=10]六根[size=10]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size=10]六根[size=10]更非他物[size=10]”!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縳、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size=10]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size=10][size=10]...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size=10]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size=10]先得人空[size=10];空性圆明,成法解脱;[size=10]解脱法已俱空、不生[size=10],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size=10]无生忍[size=10]

[size=10]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size=10]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size=10]”

[size=10]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size=10]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size=10]空色二无[size=10],成无学道[size=10]。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size=10]从色相得阿罗汉[size=10]。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size=10] “[size=10]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齝病。如来示我[size=10]一味清净心地法门[size=10],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size=10]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size=10],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size=10]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size=10]虽觉觉痛,觉[size=10]清净心无痛痛觉[size=10]。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size=10][size=10]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size=10],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size=10]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音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size=10]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蛟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size=10]无生忍[size=10];尔时心开[size=10],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size=10]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size=10],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size=10]念佛三昧[size=10]: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size=10]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邻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size=10]。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size=10]我本因地,[size=10]以念佛心入无生忍[size=10]。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size=10]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size=10]”!

[size=10]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中有经文:“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size=10]从闻思修入三摩地[size=10]。[size=10]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size=10]动静二相了然不生[size=10]。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size=10]。[size=10]生灭既灭,寂灭现前[size=10],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size=10]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size=10]。([size=10]注[size=10]:[size=10]观世音菩萨对佛说:“佛啊,我常常想起我在过去无量劫之前,当时有佛出现于世,佛号叫做观世音,我在观世音佛前发出了要成就无上菩提的誓愿,观世音佛就教授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正定的法门’。然后我就开始进行这个法门的修行,在刚开始进行听闻训练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我所听闻的声音,和能够进行听闻的闻性,这两个‘入’,这两个处,在发挥作用,让我能够产生听闻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地就没有了‘所’能够听闻的声音的存在,也没有了我身体的场所‘入’,‘所’和‘入’都逐渐消亡了之后,就再也没有所谓的能够听到声音的‘动’,和听不到声音的‘静’,这两种外相的执著。就这样不断地在听闻中进行训练,不断地深入,接着就发现了原来我所认为的‘能听闻’和‘所听闻’这两种执著,也都是虚妄不实的,这个时候,我能够听到一切的音声,但却不会对任何音声产生丝毫的执著。进而,就连我的‘能够知觉之性’,和‘所能够知觉到的种种’,全部都了悟了其中的空性。而当这个空的证悟越来越趋于圆满的时候,就连对于‘空’、‘所空’的执著也消亡了,也就是说一切的生灭表现,全部都不能对我产生任何的干扰和障碍,也就是说一切的生灭表现,对我来说全部都消亡了,也就是所谓的‘寂灭’出现了。其实,究竟而言,就连‘寂灭’,也仅仅只是个名词概念而已。这个时候,突然之间,我就成就了超越了世间和出世间的正果,十方一切全部都圆满光明,也获得了两种殊胜:一种殊胜,就是对上,我已经和十方一切诸佛的本来菩提妙觉之心和合一味,毫无二致,和十方一切诸佛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慈威能;二种殊胜,就是对下,我也已经和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完全和合无别,和十方一切众生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悲仰渴。”--《楞严经的秘密》)

[size=10]  3.[size=10]佛性不名为佛,见佛性然后成佛

[size=10]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中有经文:“[size=10]众生佛性不名为佛[size=10]。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size=10]见佛性。然后成佛[size=10][size=10]”

[size=10]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中有经文:
[size=10] [size=10] [size=10]“[size=10]佛性者实非我也。为众生故,说名为我[size=10][size=10]善男子。如来有因缘故,说无我为我。真实无我。虽作是说,无有虚妄。善男子。有因缘故,说我为无我。而实有我。为世界故。虽说无我,而无虚妄。[size=10]佛性无我[size=10][size=10]如来说我[size=10][size=10]以其常故。[size=10]如来是我[size=10],而说无我,得自在故[size=10]”[size=10]

[size=10]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六中说:[size=10]“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复有之。[size=10]要须修习无漏圣道然后得见[size=10]。”

[size=10]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中有经文:  
[size=10] “.譬如有人贪着妙花。采取之时为水所漂。[size=10]众生亦尔。贪受五欲。为生死水之所漂没[size=10][size=10].......[size=10]众生爱尽,则见佛性。虽有名色,不能系缚[size=10]。虽复处在二十五有。不为诸有之所污染[size=10]”[size=10]

  大般涅槃经卷第八、[size=10]如来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经文:“[size=10]佛性亦尔。烦恼覆故众生不见。譬如大海虽同一醎,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于乳。喻如雪山,虽复成就种种功德多生诸药。亦有毒草。诸[size=10]众生身亦复如是。虽有四大毒蛇之种,其中亦有妙药大王。所谓[size=10]佛性。非是作法。但为烦恼客尘所覆。若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能断除者。即见佛性,成无上道[size=10]。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size=10][size=10]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size=10]。是故我说[size=10]众生无我[size=10][size=10]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

[size=10]  [size=10]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size=10][size=10]梵行品第八之六[size=10]中有经文:“[size=10]见佛性者。非众生也[size=10][size=1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