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菩提甘露112:众生有困惑,佛才应机回答 |
||
|
||
很多学佛的,偶尔的一个机会对佛有兴趣了,但是如果没有好的人给他辅导,没有善友相伴的话,自己有可能会半途而废。为什么呢?本身,我们跟佛之间还有太多的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呢,佛是功德具足的,但是我们有时候看不到佛的功德,恰恰我们业障很重,很实在的障碍着我们自己。 就说吃素好了,佛菩萨叫我们吃素,这样有功德。 我们吃素了,很多吃素的人也没有吃出感觉,唉,我吃素吃出很多功德来,这个是很少感受到的。 而且你吃素,有可能你生活的周围很多认识你的人,都会来质问你啊,甚至拿你开玩笑啊,有的人就干脆阻碍你、破坏你啊,这就是我们学佛的实际情况。 如果我们能克服自己的这个黑暗,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佛的力量加持,让我们冲过自己人生的这个坎,那我们下面会比较顺。 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干干净净的,学佛之前无量劫来已经造作了极大的罪业了,你怎么样克服这个罪业,让这些罪业不要来障碍是很难的。 所以为什么要有善知识的引导,有良友的扶持,就是这样的。 否则的话你说我们都有佛性啊,佛经典都翻译出来,印刷书这么方便,我们现在获得经书不难的,每个人我看书我有佛性,看书就可以。 但是除了这个之外,你还有很多有形无形的障碍,需要比你更有能力的过来人拉你一把,提携你一把,需要那些好的善友能够大家形成一股好的力量,能够克服你自我的一些障碍,这是很重要的。 你提出的这个情况在社会上是很普遍的,很多人发生这种事,我个人觉得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所以说积极地大家要弘扬佛法啊,在这个社会上要形成学佛的一种氛围,让大家进入到这个氛围当中,能够多一份正面的引导力量。 所以你所讲的这个事情,我们大家都要为这个事情多努一把力,让那样的事情少发生一点 。 修学佛法,必须依靠善知识。善知识,需要我们主动去希求,因为跟他学法的人是非常多的,并不是只有一个两个,像当年印度那烂陀寺,有学法僧众八千人。 你去找那里的善知识的时候,他不一定有时间,有时候想见都不容易见得到。 那么怎么办呢?必须要有强大求法的心。 佛法是缘起法,善知识一心一意想把法传下来;作为学人,我们必须去求。 没有广大的希求心,法就传不下来。 古代多少高僧大德不远万里,置生死不顾,西行求法,他们的行谊策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出家人为法忘躯,求法不懈。 若经里面记载了一位常啼菩萨求法的公案,所谓“常啼”就是天天哭泣。 为什么天天哭泣呢?因为他非常想学般若经,但是却学不到般若经,也遇不到善知识,所以他非常着急,急得天天哭,就名为常啼菩萨。 他至诚求法的心后来终于得到了感应,有一天空中有声音告诉他,你的法缘不是在这个地方,你的法缘在东方,有一位法涌论师跟你有缘,是你宿生的善知识,你应该到他那里去求学。 常啼菩萨听了以后非常高兴,马上就到东方去找他的老师,经历了种种的难行苦行,终于得以在法涌论师座下听闻般若经,而且得到了很高的成就。 因为他求法的心非常至诚恳切,所以能够感得空中有声音指点他,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公案。 在经典中,佛菩萨、祖师大德求法的公案有很多,乃至于像释迦牟尼佛因地为求半偈舍身、慧可大师断臂求法等,在常人看来都是无法想像的境界,却给后代学人留下了一种永恒不朽的精神,策励着我们在学法的道路上精进不懈。 我们修学佛法一方面要依靠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依靠同行善友。 善友的摄受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同行朋友,天天让你去吃喝玩乐,那还怎么修行呢? 反过来说,如果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依止共同的善知识,大家彼此策励、相互劝勉、分享心得,善业就能够快速展转增上,修行就容易进步。 《别译杂阿含经》说:“夫为智者,自身取证,深得解达,须善友,须善同伴,恒应亲近如是善友。” 如佛陀在戒律里所要求的:“同一师学,如水乳合,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 结交有智慧的朋友,对修行是很重要的,有句话讲:“宁与智者共苦,不与愚者同乐。” 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能够得到善友的摄受是非常幸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善友之间切磋琢磨、砥砺心智,能够让我们时时具足正念,精进不退。 同行善友能够保护我们不被烦恼“打败”,在我们起烦恼的时候,能来劝谏、督促、勉励,让我们不会放逸懈怠,偏离修行的正道。 如果没有外在力量的加持,靠我们自身的能力去提策正念是不容易的。 因为,当一个烦恼、邪见生起的时候,我们通常没有办法对付。 比如,我们常听到一句话———打起精神,但是当我们昏沉、散乱、内心没有力量的时候,精神很难提得起来。 我们的精神提不起来,不是说自己不想提,而是自己没有力量把精神提起来。 没有精神的时候,我们拜佛、诵经、持戒、劳动等等,都会觉得了无动力。 如果我们周围有同参道友,并且你对他很有信心,这时候他就会创造一个境界,来策励加持我们。 我们去缘这个境界,沉寂的心就可以转变过来,精神就能提起来。 这种提起来,也就是一种相应,靠自己是做不到的。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小事或道理,而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必定会有的体会。 善友对于修行如此重要,那具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得到同行善友的提撕摄受呢?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真诚求法的心,真正想要改善自己,突破自己的习性,依法提升,这样就能够感得善友摄受。 真正修道的人面对众生时,内心是没有藩篱的,道友之可贵就在于能够讲忠言。 但是到了教法衰微之时,有些人学法的动机不清净,放不下名闻利养,处处保护自我的习性毛病,不能以诚心待人,同行间本来非亲非故,又没有很深的缘份,如此就很难交友了。 如果别人指出自己过失的时候就不高兴,只有听到称赞的话才高兴,那恶友就会接近,善友就会远离,因为我们求的不是佛法,而是名闻利养。 反过来,如果听到赞美之词内心就很警策,知道它容易引发骄慢心;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很欢喜,因为看到了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久而久之,那就能够得到善友的摄受。 我们应当时时反省自己是不是一个至心希求佛法的人,够不够条件接受师友的教诲,这点是最重要的。 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要通过亲近善知识来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维、观察、修习,最后得到相应的证悟。 最初如理的听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趣入佛法的先导,总结起来有三个步骤:初善启请,中善谛听,后善流通。 什么是初善启请呢?就是在讲法之前,听法的人要向说法师作启请。 我们可以看到在佛经中,佛陀与很多弟子在一起,其中有一些弟子请教问题,佛陀就给他们讲法,这些人就叫做当机众,当机众的启请是促成佛陀讲法的重要因缘。 佛陀讲法时,会场中还有三种人:一种是影响众,像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大菩萨,他们在场的目的是影响别人。弟子们看到这些已有大成就的等觉菩萨也坐在里面听法,自然也就愿意来听。另一种是结缘众,他来听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大家结缘。还有一种是随喜众,他们是碰到了就听,碰不到就不听,随喜大家而已。其中大部分的人是随喜众,但最关键的是当机众,由他们来向佛做启请,佛才会讲法。 众生有困惑,佛才应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