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资料选读

《大佛顶首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全文注音

为什么《楞严经》非学不可

慧祥法师:《首楞严经》讲解第十一讲

佛陀正法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39-40)

守培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五)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四

守培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六)

净界法师:《楞严经》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有什么帮助?

净土法门法师:《楞严经》细讲,讲记(共121集)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 第三章 破谬——七破妄心之五

智旭大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01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三)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七

传喜法师:《楞严经》来之不易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解六结,越三空。 第八

宣化上人:楞严经是佛的真身

人间天:为什么说《楞严经》是瑰宝级经典,是密不示人的国宝?

楞严经不是伪经(一)

倓虚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二

 
楞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五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9套

  圆瑛法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讲题: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讲堂

  片数:共6片(本片为第5片)

  编码:091[DVD简体版]

  内容概述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圆瑛法师《讲义》第532页-第640页

  从532页“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639页)

  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2009.07.05

  628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628页,中间经文,【子二 如来拂深情而责执吝 (分六)丑初 就喻拂情伸意二 迭拂诸情令尽三 直斥耽著戏论四 现证戏论无功五 正劝勤修无漏六 更举劣机激责】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如是。】

  二乘人着因缘,外道认为是无因的自然论;现在佛陀用室罗伐城当中,一个精神病的演若达多,来作比喻,彻底的除去自然和因缘,让他们从这个比喻当中,去了解我们的菩提真性。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佛告阿难:就像这个室罗伐城当中,有一个精神病的演若达多,这个狂性因缘,因为他早上起来照这个镜子,突然发狂奔走,原因是说,在镜子里面可以看到自己的眉和目;但是嗔恨自己的头看不到自己的脸,因此就狂奔,认为这个头有这个魑魅占去了,因此就狂奔在找这个头,这个叫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不狂性就是所谓的菩提真性,自然就显现了。所以这个狂性就比喻作无始无明,不狂性就比喻作菩提,不狂性自然而出,就是你只要把无始无明若得除灭,那么这个菩提真性就自然而出。因缘、自然,就是佛家所说的因缘法,和外道所主张的无因的自然论,如果穷究起来就不出这二个:因缘跟自然。理穷如是,就是穷究佛教的因缘法,和外道的自然无因论,推究到最究竟的理,也不过是如此。

  【即如,乃即就前喻,以推阿难所执,因缘、自然之情。达多狂性,喻无明,】这个无明,【以为能障菩提之因缘;若得除灭,】意思就是如果狂心,【合狂心若歇。不狂性,喻菩提,】所以除灭就等同,“合”就是等同,狂心若歇;不狂性就比喻作菩提。【以狂性若得除灭,】则不狂性的菩提真性,(【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就是【合歇即菩提。】就等于说歇即是菩提的意思。【在汝所谓因缘、】佛教所主张的,和外道所主张的自然无因论的道理,(【自然之理,】)【研穷起来,必定如是。汝实未知,我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杀、盗、淫三缘断故,三种相续的因不生。【狂性因缘,若得除灭,此本非因缘。又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此亦非自然。】这什么意思呢?说:若得除灭,其实本来就没有能除、所除,所以,这个本来就不是因缘法。又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这个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是假借悟了、歇的功夫才显现菩提,所以,此也不是自然无因论,而有这个菩提自性,也是必须借重因缘,所以这二种都是非,非因缘、非自然。【以下约头】、【狂双拂,】这个“头”要顿点,底下就“头”跟“狂”二个角度,来除掉自然和因缘,在头的部分,除掉自然跟因缘,在狂的部分,也除掉因缘跟这个自然。换句话说:头非因缘、非自然;狂也是非因缘、非自然,叫做双拂,“拂”就是除掉,双拂,除去的意思叫做拂,除去非因缘、非自然,从头的角度、从狂性的角度,它们二个都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因缘、自然二计皆非。】

  629页第三行,经文:【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说:阿难!演若达多的头,这个演若达多,头怎么样呢?头本自然,意思就是说:这演若达多打从一出生,那个头本来就是自然存在,好好的一直在那边,叫做头本自然。阿难!演若达多从一出生,他那个头本来是自然,好好的存在,并没有遗失。意思就是:一出生,他头本来是自然、好好的存在的。那么头好好的存在,怎么样?本自其然,这个“本”就是本来应该,这个“自”就是时常。本来应该自然时时常常的,“其然”就是好好的存在,就是:本来就应当时时刻刻,“其然”就是没有变化,一直存在,这头本来就一直在那边,无然非自,“无然”就是若非如此的话。如果不是头一直存在在那边,打从一出生,头就一直存在在那边,那么就非自,这个才是非自然,“自”就是自然。若头非如此的一直存在在那边,则变成才是非自然的。所以佛就发难云:何因缘故?到底是何故,到底是什么缘故,而怖头狂走?

  整句把它贯串下来的意思就是说:阿难!演若达多这个头,打从一出生,本来就是自然、好好的存在在那边,并没有得跟失。好好的存在在那边,本自其然,本来就应当时常好好的存在在那边,并没有得到头,也没有失去头。无然非自,如果不是这样的存在,好好、好端端的存在,就变成不是自然了。所以,若非如此才是非自然。何因缘故,怖头狂走?也就是:是何故?为什么因缘?这最主要的是讲何故。说:何因缘故,就是何故,怖头狂走?为什么恐惧这个头而狂走?因为认为这个头不在、不存在,所以狂走,狂走就是要去找头,他认为头不存在,被魑魅占据了,因为头看不到自己的脸,因为恐怖而去找头,叫做怖头狂走。

  【此约头拂自然。】“拂”就是除掉,就等于非自然。这个就是站在头的角度,来除掉这个自然的无因论。【头喻菩提之真,前二句标定,】标定【头为自然。谓演若达多之头,若本来是自然。】存在的。【三、四二句,本自其然,无然非自者:即是既本来自然,】就是根据上面那一句的意思,(【牒上句意,】)【即应常时自然,】就是没有任何的得跟失,没有什么改变。【无时而不自然也。】时时刻刻都很自然。【末二句反难,以何因缘之故,忽怖无头,而狂走觅头耶?既然狂怖妄出,则头不得谓为自然矣!】为什么呢?不可以说它自然存在,因为狂怖是妄出的,还以为他是遗失了头。所以,既然狂怖妄出,则头不得谓为一直自然存在,正因为他狂怖妄出,所以头认为不是一直自然存在,因为狂怖而出,误认为遗失这个头。

  【法合,谓众生真性,若本来自然,无有那一时,】不是自然存在,(【不是自然,】)【何因缘故,】又起无明,【复起无明,】迷了这个真心,追逐那个妄,(【迷真逐妄,】)【今欲返妄归真耶?既有无明妄动,则真性不得谓之自然矣!】因为卡到了妄,所以真性不能说自然存在,没有除掉无明,真性显露不出来。【此中破自然,】破这个自然,借着这个头来破这个自然。【只破自然,】就是说:自然破自然。【不是以因缘,对破自然。】以前只借重佛教的因缘法,破这个外道的无因论的自然;现在不是,现在是自然而破自然,所以叫:此中破自然,也只破自然,不是用因缘法来对破自然。【若对破则成矫乱,何因缘故句,即何故也。】

  629页,倒数第二行,【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说:若自然头,意思就是说:若本自然之头,若本来自然的头,自然存在这个头,借着某一种因缘,借着什么因缘呢?就是照镜子的因缘,头,若自然头,因缘故狂,就是说:如果那个本来的头,借着某一种因缘,也就是照镜子的因缘故,令心狂走,何不自然,那么为什么不把本自然的那个头,也因为照镜子的因缘,故失就是真的失去了头。

  这一句话的重点在强调什么?就是照镜子而认为失去头,不是真正的因缘,是假的,是假的。我们今天有无明卡住了,不是真正的失去真心。

  这一句话再讲一遍:佛陀的用意就告诉你:你借着照镜子的因缘狂走,这不是真正的因缘,只是因为妄出、妄动是狂心。如果是这样照镜子,可以让你狂心狂走、狂奔而走,那么为什么不借重照镜子的自然这个因缘?这个本来自然的头,为什么不会因为照镜子,而真正的失去了这个头?头就比喻菩提真性。

  这一句整句再讲一遍: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如果本来自然存在的那个头,可以借重某一种因缘——就是借重照镜子的因缘,令心狂奔而走,那么,何不本来自然的头,也借着照镜子的因缘,而变成真的失去那个头?这一句话在强调什么?这一句话在强调:照镜子的因缘失去头,这不是真正的失去,所以意思就是:不是因缘法的意思。头本来就不失,没有得、也没有失,借着某一种因缘,而失去头在找头,其实不是真正的因缘。表示说:我们头本来就没有得,也没有失,不必借重因缘。如果因缘可以让你狂奔,那么为什么不照着镜子的因缘,而头真正的失去呢?所以照镜子因缘要找头,不是真正的因缘,是妄的意思。

  诸位!最后一行,【此约头拂因缘。】“拂”就是去除,前面是就头除去这个自然,现在站在这个头的角度,要告诉你是非因缘。简单讲:拂自然就是非自然;拂因缘就是非因缘,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就头来讲,来谈这个非因缘,【文中虽有自然,及狂字,但惟带言而已。恐闻前喻,】恐怕听到前面的比喻,【自然被破,】自然被破,怎么样?【转计因缘,】转计这个因缘。【故独约头辨,以明非因缘也。若自然本有之头,由照镜因缘之故,狂怖无头;】恐怖说自己没有头。【下二句反难,何不以自然之头,由照镜因缘之故,】遂真正的失去这个头。(【遂真失耶?】) 为什么?【法合:】意思是说:【谓本来真性,】由必欲加一个明字这个因缘,(【由必欲加明因缘,】)【故起无明,何不以本来真性,由无明因缘故,】而遂真正的失去这个真如自性、菩提的真性?(【而遂真失耶?】)事实上,无明不管有没有,菩提的真性都没有增减,都没有增减。

  630页,中间经文:【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头,演若达多这个头,本来就没有失去,只是一时狂怖之心。所以,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什么意思呢?本来那个头自然存在,并没有失去,没有失去就是没有得。只是一时狂怖之心妄出,无因而妄出,妄出当然就是无因,狂怖之心,无因妄出。这个头非但无失,也曾无丝毫的变易,也从来没有丝毫的变易。则何借因缘?借因缘做什么?去找失去的头呢?又何必去借这个因缘,去找这个失去的头?有增有减叫做因缘法,生灭叫做因缘法;可是这个头本来就没有得跟失,何借因缘?又何必去借这个所谓的生灭因缘,去另外找失去的头呢?因为头本来就不失去。

  整句的意思是什么?整句的意思是说:本来这个头就没有失去,只是一时狂怖之心,无因妄出,头非但无失,也曾无丝毫变易,则又何必借重这个因缘?所以跟因缘没有关系。何必借因缘,然后如果加几个字更清楚:去找失去的头?整句就是:何借因缘去找失去的头?这样整句就看得懂。

  630页,看注解,【此结明非因缘,】这一段是在告诉你:不必借重因缘。记住!什么叫因缘?能所不断叫做因缘;增减不断叫做因缘;生灭不断叫做因缘;刹那不断叫做因缘;空性不可得叫做因缘,你一定要好好的体会。所以此结非因缘法,【申其正义。以本有之头,虽由照镜因缘狂走,其头依然不失。设有人,见达多之狂走,问云:‘何为狂走?’】你为什么发狂而走?【答曰:‘我要觅头。\’】我要去找我的头。【彼人以手摩其头曰:‘这是甚么?’】你要找头,那现在这个是什么?【达多始觉,头还不失,】头没有失去啊,【狂怖无端妄出,既狂之时,头原无失,】意思就是没有失去。【歇狂之后,头亦无得。】这个比喻真性并没有得跟失,它永远一直存在那个地方,不必借重任何因缘去找。【而狂起狂歇,不关本头之事,】意思就是:不必借重因缘。【其头非但无失,曾无丝毫变易,则何所藉因缘耶?】这一句在强调:了解因缘也是空,当体就是真心。

  【法合:真性常住不失,无明忽然妄起,无明虽起,真性不变,妄起之时,虽迷不失;妄灭之后,虽证无得。妄起妄灭,与真性本不相干,则真性亦不属因缘矣!】所以,佛法为什么要用悟的?就是它不属于因缘法,如果你一直拼,不知道缘起就是生灭的东西,你一直念佛、一直拜佛,可是不知道心性就是佛,不知道:喔!念南无阿弥陀佛,原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我本性的事;我的拜佛,原来拜佛是我本性的事。那么,这样借重这个念佛、拜佛的因缘,开采自己的如来藏性,同时信、愿、行具足,这个就是真正的净土法门,心净则国土净嘛!想要往生净土,却不了解如何让心净,那么就叫做杂修,夹杂烦恼而修。所以研读《楞严经》,它有正面的帮助你的心性,更可以让你往生净土更顺利,一点都不妨碍的。

  630页,倒数第二行,【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本狂自然,意思就是说:若说本来这个狂性是一直自然存在的,就应当本有狂怖;本来就常常有狂怖的存在,那么请问未狂之际(就是之时),在还没有发狂这个时候,狂何所潜?这个狂性到底是潜藏在哪里呢?意思就是说:我们了解,所以狂它不出于自然,因为没有狂之际,狂到底潜藏在哪里?狂性到底潜藏在哪里的意思就是说:所以我们了解这个狂,绝对不是出于无因的自然。

  再讲一遍:前面是用头来非自然、非因缘;在这里特别注意,这里是用狂的心来非因缘、非自然,要特别注意!前面是用头,现在是用狂心,来破除因缘跟自然法,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所以前面都是讲头,现在都是讲这个狂性,稍微注意一下。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若说本来的狂性是自热而然的存在,那么就应当常常有狂怖的存在之性,那么请问你:未狂的时候,还没有发狂之前,那个时候,到底这个狂性是潜藏在哪里呢?意思就是说:你不能说这个狂,在还没有发狂之前,到底潜藏在哪里?那么发狂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来?意思就是说:了解狂它绝对不是出于自然,就是非自然。意思就是:还是要借重一个因缘。】

  【此约狂拂自然。】自然就是无因,狂非自然而有,就是表示这个狂非自然。【狂喻无明之妄,若谓本来狂是自然,即应本来常有狂怖。】631页,【下二句难云:既是常有,而未发狂之际(时也),其狂】狂性,到底【潜藏何处?难道身心之中,有潜狂所在耶?既无潜狂之所,】则那个狂性绝对不是自然一直存在的, (【则狂非自然矣!】)非无因,自然一直存在的,一定有原因的,必须借重因缘的。【首句作狂本自然亦可。法合:无明若是自然,】而有,其实那是妄。无明若是自然而有,意思就是说:它就是有体性了,无明若是有体性,本来就是一直存在的。【则本有无明,】那么我请问你:【当一念未动之时,清净本然心中,】无明到底是潜藏在清净本心当中的哪里呢?(【无明何所潜藏?】)【以真元无妄故,何得谓无明为自然?】怎么可以说无明是自然存在的?无明是无因而存在的?因为无明它本身就是妄,不可以讲它是自然存在的,因为它是无实体性的,没有实体性的。所以怎么可以说:无明为自然存在的呢?不可以讲,因为无明本身是妄,它没有实体性,它根本不存在。那么,为何因缘会有无明呢?很简单,就是没智慧!

  631页,【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不狂自然,若不是,“不”底下加一个:是,不是;“狂”的底下加:出于,那么意思就看得出来,若不是狂出于自然,反过来讲就是狂出于因缘;这一句是转折语,但是它并不很明显。说:不狂自然,若不是狂出于自然,那么,这个狂便是出于因缘;但是,因为他没有写得很清楚。所以这个《楞严经》,它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它太省略了,一般人实在是看不来!若不是狂出于自然,就是这个意思。

  说: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若不是狂出于自然,那么便是狂出于因缘,转折的意思。那么,又有何因缘而狂走呢?底下告诉你绝对不是因缘,答案在哪里?但是头本无妄,所以这个中间加,“头”的上面加:“但是”,头本无妄。诸位!头本来就没有狂妄的存在、妄性的存在,头它就一直存在啊,但是头本无妄,无妄就是本真,头并没有增减,所以头并不是因缘,让它得或者是失,无增减就是无妄,无妄就是非因缘法。所以,这个狂是非因缘法的。为什么?因为它是无妄,有妄才讲因缘,因为妄是有增有减,有生有灭,所以有妄才讲因缘。现在头本无妄,头不是因缘法,但是,头本来就无妄。意思就是说:那么头本来就是无妄,就是本真,头并没有增减,所以它不是因缘法。无增无减就是无妄,所以无妄就不是因缘法,那么则狂绝对不是因缘法,狂不是因缘法。为什么?因为有妄才叫做因缘法,头本来就没有得失,何必借这个因缘呢?所以,何为狂走?那么为什么他这样狂奔而走?实在没有意义!前面那一段是狂不出于自然,而这一段,狂也非出于因缘,为什么?头本来就无妄。

  所以整句的意思,加起来的意思是说:若不是狂出于自然,这个狂便是出于因缘,那么又有何因缘而让他狂走呢?但是,头本来就没有妄,无妄就是本真,本真就是没有增减,没有增减就不是因缘法。那么没有增减就是无妄,无妄就非因缘法,那么这个狂很明显的不是因缘法。为什么?因为有妄才称为因缘法,既非因缘,何为狂走?又为什么他这样狂奔而走呢?实在是妄上加妄,连因缘法都不存在,因为头本来就没有得失。

  此约狂去除这个因缘。(【此约狂拂因缘。】)在这里强调:《楞严经》的这一段,跟《义贯》的这一段,切入的角度,在文字上的角度是完全不同;但是,究竟义讲的是完全一样,符合佛义的。所以,这一本《讲义》的注解,就必须用《讲义》的角度来诠释,不可以用《义贯》的角度。所以我已经讲过,在此强调:二位大德都是让一切众生受益的,他们的初发心,都是佛的心、都是菩萨的心。那么,在一般初学佛法的来讲,他看了会有一些不同,内心会起矛盾;可是在师父看起来,它并没有矛盾,只是文字上切入的角度不一样,而究竟义,他都在诠释一样的东西,所以师父尊重二位大德,跟他保留;那《讲义》,就必须用《讲义》——圆瑛法师的注解来讲这一本,不可以穿插。那么《义贯》的诠释,跟这个《讲义》这一段是完全不同,而究竟义是一样,可是,他讲的也是佛的意、本意,这文字就由个人解读,只要符合佛义、究竟义,我们就这样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

  底下,此约狂拂(就是拂去因缘),就是非因缘。【首句反言,不是狂出于自然,即是翻成因缘。】意思就是:如果是狂出于因缘的话,好!就解释了,【头本无妄者:谓狂怖之时,头本不失,即当常无狂怖,有何因缘,而狂走耶?头本无妄,则狂非因缘矣!】诸位!一定要记住师父的话,有能有所叫做因缘法;有生有灭叫做因缘法;有增有减叫做因缘法,你要永远记住这个。那么,这个头本来就没有得失,当然就不是因缘法了。【首句作狂不自然亦可。】不自然就是不出于自然,意思就是:就是出于因缘,狂不自然也可以,不狂自然也可以,首句如果说狂不自然,就是狂不出于自然,就是出于因缘,它因为有转折语,但是因为它太省略了,所以看不来!

  【法合:谓无明不是自然,】如果说无明不是自然而有的存在,诸位!自然而有的存在就是要有实体性。【是因缘者,毕竟以何为因?】在这里找了,以何为因呢?【然真性宛在,不曾遗失,为何因缘,而背觉合尘耶?若真性有失,可说因缘,】记得!有得有失就列为因缘;真性从来没有失啊,如果真性有失,你可以说是因缘,对不对?可是,【真性不失,】这当然【则非因缘矣!】所以没有得失,当然就不是因缘法了。这个你一定要了解,因缘法能所不断、得失不断、生灭不断,无常不断、缘起缘灭不断,这个才叫做因缘法;绝对的真如自性,根本就没有得失,哪来是因缘呢?【以上喻明真性与无明,俱不属因缘、自然矣。阿难一向溺于权宗,】就是方便法,不究竟义。【不知衣里神珠宛在,辗转他方求食,因缘之见,固不能忘也。】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先解释一遍,这一段对初学佛法来讲很难,像无字天书那么难!对老参来讲,听得很吃力:到底是在讲什么?很难!这就让大家了解,佛法不是你想像得这么简单,念二、三句佛、持几句咒,就叫做修行,对这个佛教的认知度太肤浅了!对不对?这一段没有用心听,你出家、在家、出十五年,你都听不懂他在表达什么。

  底下,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如果一旦悟了本有之头;这一段在表达什么?叫做知真本有;识知狂走叫做达妄本空,这先把表法的列出来。好!若悟本头就是知真本有,识知狂走就是达妄本空,好!解释一下:若悟本头,如果一旦有一天悟了本有之头,从来没有失也没有变,并无失去,一直好端端的一直存在在那边。识知狂走,识知:也了悟、知道彼狂走,意思就是无明妄动。识知狂走之性相;重点在哪里?根本与头之有无实在不相关!你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识知狂走,这个“知”的底下加一个:彼,意思更清楚。识知彼狂走,那一种狂走的行为、的性相,根本与头之有无实不相关!这一句话的重点在哪里?无明的妄动,其实跟真心根本就无关!诸位!那么,了悟这个彼之狂走的性相,根本与头有无实在是不相关,这个时候变成因缘是戏论,外道的无因论、自然,无因论也是戏论!为什么?本来没有增减,妄本来就空。所以若悟本头,真——这个头,本来就存在,知真本有;识知狂走,达妄本空,无明本来就空,真心本来就有,你讲因缘不对,因为它没有任何的东西增减。但是自然也不对,为什么?也不能说佛性自然无因而显,一定要借着因缘;讲因缘是破自然,而讲因缘还是不对、不究竟义,就是这样子。所以,你也不能说它是因缘,为什么?因为头本来就存在,没有得失,所以不是因缘。你也不能说头无因的自然,自然无因论。为什么?也必须借重悟的指导,所以,变成才能显示这个真。所以因缘跟自然其实都是戏论,不究竟。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632页,【满慈执无明有因,】就是满慈执着那个无明是有因缘、有因的,不知道妄本无因。【阿难疑真性同自,】就是自然外道的思想,前面不是有讲吗?变成了外道的自然无因论变成第一义谛了,佛的第一义谛了,昨天就有讲过了。所以,这个“自”是自然,外道无因论的意思。满慈执无明是有因缘的,而阿难怀疑真性就变成了外道的第一义谛了。【皆由不悟本头不失,】意思就没有得失、没有增减。【狂走无端,】无端就是毫无理由。【所以堕入因缘、自然之二计。】底下要注意,就头来讲有二段,那么就狂来讲也有二段。先讲头,标号A:【若悟本头,虽狂不失,则头非自然;】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如果悟了这个本头,本来就没有得失,所以虽狂实不失,虽然狂,但是头本来就不失,则头非自然,很清楚的,头非自然。为什么?它必须借着因缘,才悟知道本头是存在的,所以它不是无。。。如果要让他认识头,还是要借重因缘,喔!指点一下,才知道头本来存在。所以,头也不能说是无因的存在,还是必须借重有人指导。我们悟了这个本头,虽然怎么样?狂,怎么样?但是不失,那么这个头就不是自然,则头不是自然无因,还是必须借重因缘,才能够认识本来的头。依然宛在是什么意思?【依然宛在,则头非因缘;】为什么?头一直存在,则不必借重于因缘。为什么?它从来没有得失啊!这个是就头来讲,非自然也非因缘。前面讲依然宛在就是B,底下C:【若知狂走,未狂元无,则狂非自然;】意思就是:如果识知这个狂奔而走是妄,那么请问:未狂之时,本来就没有狂性,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狂性非无因之自然。意思就是:狂之出一定有它的原因,不会无缘无故就狂的。所以这一段是说:若知狂走,未狂元无,则狂非自然的存在。意思就是说:如果识知狂奔而走是妄,那么,未狂本来就没有狂性,那么这个狂并不是无因而自然存在的,意思就是:狂有因缘故,所以才狂。D:【头本无妄,则狂非因缘。】这个头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妄,连真都安不上,因为头本来就好端端的嘛!则狂就不必借着因缘而生,因为没有得、没有失,所以头本来就没有妄,连立一个真都不行!为什么?因为妄而去找才有因缘,有增有减叫做因缘,头本无妄,那么就连真也没有,无妄就是连真也没有。对不对?不必加一个真。头本无妄,则狂就不是因缘而出的。

  【首二句约头约狂,皆双拂】“拂”就是除。【二计,】就是非自然、非因缘法。【上句知真本有,下句达妄本空。若明斯义,则因缘、自然,俱为戏论,全无实义。此正销阿难之现疑,兼防满慈之又执。】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是因缘、自然,俱属戏论之故,】所以就是非因缘、非自然,有增有减叫做因缘。那么,这个自然就是无因,无因也不对,也必须借重因缘才能够显出菩提心。所以,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这个菩提心非是因缘法,因为它不是增减;也非无因自然而有,因为必须借重因缘才显出菩提心。所以,讲因缘、讲自然,都是戏论之故。【我先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三种分别之缘断故,则菩提非自然;】菩提非自然无因而生,必须借重因缘。【妄离真显,】这个妄是指自然的无因论、因缘的生灭增减法;这个妄是指分别心,或者指执着心。这个分别心、执着心,自然的无因论,因缘的生灭增减法、妄有能所的因缘法,统统要离,让它绝对独立存在,真就显,所以叫做妄离真显。意思就是说:自然的无因论要离,因缘的生灭增减、妄有能所的因缘法要离,分别心要离、执着心要离,真心就会显露出来。【当下即是,则菩提非因缘矣!】没有增减。所以,菩提自性,本自具足,一定要悟,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看看六祖所讲的,这不是讲菩提自性非因缘吗?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以故?为什么?菩提真心不是因缘法。所以,这个佛法它不是拼,拼是生灭法、修是生灭的东西,它是用悟的东西,然后修是方便除去习气,叫做借重因缘而修。所以你要晓得,所有的修其实都不存在,而不修就更糟糕!所以边修边放下。。。慢慢的这样子,修而不修,不修而修,断而无断,无断而断。所以,修行一定要趁年轻,趁年轻!对不对?你不趁年轻,老的时候视力不佳、体力不佳,那么就很麻烦,就变成老而不修,叫做老不修,这样就很麻烦了!所以,要有开大般若智慧,开大般若智慧就了解佛的心。对不对?所以智慧很重要的,有一个广告是不是这样讲的?我不太会讲话,但是我讲话很实在,介绍你吃文殊智慧保肝丸,服用之后,去火葬场火化,你就知道效果!(笑)对不对?服务电话0800-092-000,(笑)广告打得这么凶,实在是阿弥陀佛!广告嘛!这个就是大智慧的重要。所以今天讲了这个,对初学佛法来讲很难,也很深!【此佛重伸自己所说,歇即菩提之意。】就是菩提皆因缘而显,非因缘而生,你一定要很正确的观念。

  好!底下,【丑二 迭拂诸情令尽】

  经文:【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解释一下:若说有菩提心而生,有这样的观念,有生灭之心而灭去,如果你认为,有一颗菩提心生出来,有生灭心把它灭去、灭掉,注意!此但凡情生灭之见,这个是凡情生灭之见,有一种东西生,有一种东西灭,诸位!这个仍然是生灭,非真菩提心。看就知道啊,菩提心生,生灭之心灭,那个最后一个字不就是生灭吗?菩提心“生”,你看那个生字,生灭心“灭”,这个还不是生灭吗?如果你认为有一颗菩提心生了,我把生灭之心灭掉了,此但凡情生灭之见,还是生灭,非真正的不生灭的菩提心。

  【承上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不可作菩提心生想。以菩提真心,元是本有,但由了因之所了,】“了”就是显,了因就是修行,是透过修行显出这个菩提心。【不是生因之所生。】不是任何。。。菩提心可以生出来,不是任何生因之所生,就是因为菩提心本来就是无生,不是任何生因而生出菩提心的。所以,【向被狂性所覆,狂性若歇,歇即菩提,】所以我前云;看633页,【故我前云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上句三缘断故,亦不可作生灭心灭想,】为什么?【以无明狂性,乃属本空,三种能缘分别之心,是枝末无明,虽言断故,实无所灭。若说有菩提心生,有生灭心灭,此但是凡情生灭之见,非真菩提之心。】不是真正的菩提之心。

  633页,中间经文:【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这个连博士都看不懂!所以,佛从如来藏性流露出来的文字,全部都是心性的东西,这个没有悟就完全看不懂!

  灭生俱尽,这个“灭”,是指前面的生灭心灭,把生灭心灭掉的那个灭;这个“生”,是指前面所讲的菩提心生那个生。生灭心灭,菩提心生,这个时候,一个灭一个生,俱尽,同时放下,此时名为无功用道,无功用道。但是若有自然,如果还有:“我自然无功用道”的这种观念,如是则明,如是则明就是:如是有自然无功用道之心分明,所谓无功用道,自然心生,“我自然无功用道。”这个心产生。如果有这种观念,对那个生灭心灭,对前面这生灭心灭来讲,菩提心生、生灭之心灭来讲,叫做对生灭心灭来讲,此自然无功用道还是生灭法。

  再讲一遍:灭生俱尽,生灭心灭,菩提心生,这样子二个统统把它灭掉,这个时候,我们叫做无功用道;但是这个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果还有说:“我拥有自然入于无功用道的功夫。”如是则明自然心生,如是则明就是分明,我还很清楚的,有这个自然无功用道的心生,叫如是则明自然心生,这连接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如是,还很分明、清清楚楚的所谓的无功用道,这个自然无功用道,这能用功的心产生,那么这个时候,对前面所讲的生灭心灭,此自然无功用道的心一生,这个对前面的生灭心灭来讲,这个无功用道自然心生,仍然是生灭心,这个还是生灭心。真正的不生灭心是:生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灭,生死、生灭当下就是体空。所以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这个用比较的,要入于无功用道是不可能的,无功用道是绝对的心性流露出来的,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所以你在生灭法以外,要找一个不生不灭,你永远找不到菩提。你要是说:我今天很烦恼很烦恼,我要离开这个环境,去找另外一个没烦恼的地方!诸位!那个没有烦恼的地方还是烦恼,只是稍微轻一点而已,没有办法彻底减轻痛苦。如果你在最烦恼的这个时刻,你懂得把执着放下、把烦恼放下、把分别心放下、把颠倒心放下,生灭当体即空,心性自然就显,解脱的心就显现出来,而没有解脱的观念。

  好!看注解,【首句灭字,即生灭心灭;生字,即菩提心生,此但生灭;】意思就是说:还是一种生灭,此但生灭,这个还是一种生灭。【亦复俱灭,】这个生灭怎么样?亦复俱灭,菩提心生,生灭心灭,这个仍然是生灭,现在把这二个统统灭掉。【尽即灭也。而至无功用道,】这个时候,也不可以作自然无功用道之心生而想,【亦不可作自然想,】就是也不可以作我很自然的进入无功用道之心;“想”就是生,跑出这种观念来。若有自然无功用道之心生,(【若有自然,】)【亦成对待。如是指上句,】如是指上面这一句。【若如是有自然,】无功用道之心,【则分明自然心生,】很清楚的、很分明的,自然无功用道的心产生。【对彼生灭心灭,】就是这个自然无功用道的心,(【即此自然,】)【亦是生灭之心,非真无功用道。】诸位!真正的无功用道是绝对,不是对生灭而跑出一个不生不灭,这是错误的、这是二分法,等同说不是生灭的因缘法,就是外道的自然无因。所以这个真正无功用道,是当体即空,了悟生灭当下就是不生不灭,这个是真正无功用道。【何以故?非绝待故。】为什么?它不是绝对。所以什么是佛?绝对的自在,绝对的平等,绝对的解脱,绝对的智慧。佛,什么统统绝对,绝对的慈悲,绝对的喜舍,没有任何的能所,就是佛的心性,才是真如自性。非绝待故,绝待才是佛,非绝待就是相待。【此中道理,更觉难明,故下以喻显之。】

  那么,这一段看633页中间这个经文,师父再彻底贯串一遍,你看看能不能体悟?

  第一个,“灭”生俱尽——生灭心灭,这个“灭”,第一个“灭”字——生灭心灭;第二个,“生”——菩提心生,这二个统统把它灭掉,俱尽:统统灭掉,此时名为无功用道;但是,若还有“我自然入于无功用道”这种观念,如是则非常清楚的,所谓的自然无功用道的心就产生了。那么,对前面的生灭心灭来讲,这个自然无功用道的心,仍然落于生灭,因为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底下,看左边的经文: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这一段要注意,很注意听!

  无生灭者是指什么?这个“生”就是菩提心生,“灭”是指生灭心灭,无菩提心生,也没有生灭的心灭,这个就是前面讲的:灭生俱尽;当然这个不是指本性的不生灭。这前面不是说:灭生俱尽吗?灭生俱尽,在前面这一段,他把它引用四个字来解决,“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这一段,他用这个灭生俱尽,往左边移就是:无生灭者,没有菩提心生,也没有生灭心灭,这个时候,灭生俱尽的时候(不是本性的真正不生灭),名为自然,如果你把它叫做无功用道的自然之心,用二分法,那么你会很麻烦!就像世间人把它分为:非因缘就是非自然,不是和合性就是非和合性。就像世间人用二分法,怎么样二分法呢?把诸相杂和,成一体者,把诸相杂和,就是二种不同的东西合在一体,叫做成一体者,名为和合性;因缘叫做和合性,因缘之和合性。怎么样?然后把非和合的就称为本然性,本然就是我们称为无功用道的本然性,而这个时候,误认为这个时候就是真心。

  所以,这一段经文再念一遍: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再慢慢的解释一遍:无生灭者,就是指前面的灭生俱尽,没有菩提心生,还有生灭心灭的那个时候,我们称为自然无功用道的心,你如果用这样的称呼,注意!就会变成世间人把它二分法,一个是和合因缘性,一个是非和合的自然性,就变成这样分了。好!诸相杂和成一体,诸相杂和,就是二种不同的东西合成一体的,这个时候,我们称它叫做因缘和合之性,就是和合的因缘性。这个时候,只要有诸相杂和成一体,这个时候,我们称为因缘的和合性,这个就是二分法里面的一种和合性。好!我们另外一种,如果不是因缘法、不是和合性的时候,怎么样?非,这个时候非和合性,二分法了,非和合性、非因缘法的时候,我们称为无功用道的本然性。意思就是:此时非和合、非因缘法,我们称为本然无功用道之不生灭心性,这个时候,误认为非和合的非因缘法,把它误认为这个时候就是真心,不知道说这个是从因缘的和合性跟非因缘,就是非和合的因缘性、非因缘法来分出来的,这个不是真心,因为它是二分法。一个是分因缘的和合性,一个是非和合,非和合就是非因缘,那就是所谓的自然。那么非因缘法,就是所谓非和合性,称为本然,那么我们称为本然,就是无功用道的本然的心性,所以,误认为这个时候就是真心。所以因缘是和合,把它当作是妄;那么非因缘,就把它误认为这个时候已经是真,以此不生灭的真,把它当作这是不生灭的真心。就是说我们前面讲的:因缘和合之性是妄,我们把非和合称本然性,误认为它是真心,就是用二分法划开来。这一段,《讲义》跟《义贯》是完全不同切入点。

  好!看小字的,【此喻显自然,】这个用比喻来显这个自然性 。【亦是生灭之理。】亦是,也仍然是不离生灭。【首二句牒上。无生灭者:即牒灭生俱尽。名为自然者:即牒无功用道。下喻自然亦非真,犹此世间,诸相杂和,药丸药饼之类。成一体者,名和合性:喻生灭因缘法。对此和合,遂将非和合者,称(即名也)本然性,】把和合称为妄,把非和合误认为是真,叫做称本然性。【喻不生灭之真,此真乃对妄所立之真,】意思就是说:这个非和合是对和合所立的,知道吗?非和合的真,是对和合所立的妄,知道吗?妄。这个时候要显出真了,此真乃是对妄所立的真,那么,对立的,就不是真正的真心了。【非真菩提心。如下文偈云:‘言妄显诸真,】说妄是为了显真,如果你还执着一个真,那就麻烦大了!所以在这里特别连真心都要遣,才是真。【妄真同二妄。’】这个就是让大家进入绝对的真,意思就是:这个真心不是对妄心来讲的,是妄当体即空就是真,并不可以说,妄,另外跑出立一个真心,妄跟真来对立,这个绝对不是真,真心,如果是由妄心衬托出来的,这个真心仍然是妄。所以言妄心是为了显种种的真心,如果你误认为有一种真心,离开妄心而立一个真心,那么,妄心跟真心统统叫做妄,意思就是:真心是绝对的存在。【是知无真可立,将欲立真,已非真真如性耳。】已非真:不是真正的真如自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要讲到真正的不生不灭的菩提真心,那么,无论是本然、非本然;这个“非然”就是非本然,要放下。和合就是指因缘,非和合也要放下,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统统要放下。合然俱离,这个“合”是指上面,指和合、非和合;“然”是指本然、非本然,这二个字是包括了很广。“合”是指上面的和合、非和合;“然”是指上面的本然、非本然,俱离,统统要遣,统统要放下。离合俱非,底下这个“合”字很重要,这个“合”不是合,是即的意思,叫做离跟即统统非,就叫做遮照同时。这个“离”字包括前面,全部包括在内。这个“离”字就是离前面所讲的: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统统要离,叫做双遮义。那么,离合俱非,这个“合”字不是合,是“即”的意思,即心即佛那个即。注意!这个特别注意,这个“合”字跟前面的和合、非和合完全无关,就是即字,指离即俱非,这个“合”字就是即的意思,即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这个是双照义;俱非就是统统放下,俱非就是遮照同时。

  再讲一遍:离合俱非,就是“离”字跟“合”字统统放下,统统放下,俱非就是统统放下。这个离合俱非,“离”字是指上面的,离本然、非本然,离和合、非和合,这是双遮义。这个“合”就是即,即于本然、非本然,即于和合、非和合,就是双照,这个叫做俱非,俱非就是俱离,统统要放下。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好!再讲一遍:如果要讲到真正的不生不灭的菩提真心,那么,无论是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合然俱离,那个和合、非和合要离,然:本然、非本然要离,统统要离!底下,离合俱非,这个“离”字:全部要离,离,本然、非本然要离;这个“离”,和合、非和合也要离,叫做双遮,就是止。这个离合俱非的“合”字就是即字,就是即本然、非本然,即和合、非和合,同时存在,叫做双照,俱非:统统不是,也要统统放下!双遮双照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到这个时候进入绝对的状态,叫做没有戏论法。

  【此极拂妄情。妄尽真显。本然即自然,和合即因缘。首二句单遣,非即遣也。以非本然,遣本然;】本然,然后底下那个非本然,就是把它遣掉,以非本然而遣除本然,就是没有本然这个名词,本然当体即空,所以无论是本然、非本然。【以非和合,遣和合。】和合,还有非和合,用非和合来遣这个和合。【第三句,合然俱离,是双遣,离亦遣也。合字,兼和合与不和合,俱遣乃遣第二句。然字,兼本然非本然,俱遣乃遣第一句。俱离,与下俱非皆当双用。第四句离合俱非,离乃俱离之离,】第四句的离合俱非,这个“离”乃是俱离之离,统统要离,离合俱非。【合非和合之合,】这个“合”字,离合这个“合”字,非和合之合,上面已经解释过了。这个合字乃是即字的意思,(【乃是即字之义,】)【即是不离也。】不离。【离和合非和合,】离【本然非本然,此双遮也;】那个“合”字就是即,即就是不离。【合(即也)和合非和合,】即【本然非本然,】也就是说:不离和合、非和合,不离本然、非本然,【此双照也。俱非,即遮照同时义,即遮而照,即照而遮,此对第三句。】来讲的,俱非,就是遮而照,照而遮,此是对第三句。【遣之又遣,更无可遣,诸情皆尽,情尽法真,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翻回来,师父从628页一气呵成,把它解释一遍。

  628页,经文,看经文就好,师父就直接解释。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这个狂性的因缘,有一天若得除灭,那么这个菩提不狂性,就自然而出。你所谓的佛教所说的因缘、和外道所主张的自然无因论,穷究、研穷究到它最彻底的理论,就不会超过佛教所说的因缘,和外道所主张的无因自然论,或是自然无因论。理穷如是,这个道理穷究到最后必定是如是。

  629页,经文,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这个演若达多,头本来从一出生,就是那么自然的、好端端的存在,本来本自其然,本因时常自然的、好端端的一直自然存在。无然非自,无然就是若非如此自然的存在,就变成非自然了。佛反难云:那么何因缘故,就是何故,怖头狂怖,妄失这个头而狂奔妄走。

  629页,经文,若自然头,若本自然之头,借着照镜子的因缘——因缘故狂,借着照镜子的因缘,所以令心狂走,何不本来自然的头,借照镜的因缘,故让他真正的失去这颗头?这表示借着照镜子的因缘,失去这个头,这不是真正的因缘,它只是妄。

  翻过来,630页,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这个本来的头,只是一时狂怖之心,无因妄出,头非但无失,也从来丝毫没有变易,则又何必借这个因缘,去找那颗头回来呢?

  630页,本狂自然,本有狂怖,若说本来的狂性是自然存在的,那么就应当常常有狂怖存在;那么未狂之时,这个狂性到底潜藏在哪里呢?所以这个狂不出于自然,一定有个因缘的。

  631页,中间,不狂自然,若不是狂出于自然,就一定狂是出于因缘法,那么有何因缘而狂走?但是我们知道,头本来就无妄,无妄就是本真,头并没有增减,也不是因缘法,无增无减就是无妄,无妄就是本真,本真就是非因缘法。所以头本无妄,则狂非因缘,为什么?有妄才叫做因缘。是不是?何为狂奔而走呢?实在是毫无意义!

  631页,若悟本头,如果一旦悟了本有之头,知真之本有,识知狂走,识知彼狂走之性相,根本跟头的有无实在是不相关,因为头本来就存在。所以,识知狂走就是达妄本空,无明这个妄动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所以若悟了本有之头,知真本有,了解识知狂走,达妄本空,这个时候,生灭因缘,增减、能所的因缘法,跟外道的无因的自然论,统统叫做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就是菩提心。

  632页,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若说有菩提心而生,有生灭之心而灭去,此但是凡情生灭之见,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633页,灭生俱尽,生灭的心灭;生:菩提心生,这个时候,把生灭心灭、菩提心生二个统统灭,此时一般人认为这个叫做无功用道;但是如果你还有“我自然入于无功用道”这种观念存在,那么很清楚的分明,我有这个无功用道的自然心生,那么这样的观念,对彼生灭心灭来讲,这个自然无功用道的心一生,这个仍然是生灭,不是佛的菩提心,不生灭的菩提心。

  633页,倒数第四行,无生灭者,当灭生俱尽,没有菩提心生,也没有生灭心灭,这个通常名叫做自然无功用道的心,这样的心,是误解了佛教的真心,用二分法。为什么?就像世间人用二分法,一个把它分和合因缘性,一个把它非和合,就叫做本然性。犹如世间人二分法,把和合性归纳成因缘,把不和合性归纳成本然。那么,什么叫做和合性呢?就像诸相杂和,二种不同东西合在一体,名叫做因缘和合性。转过来讲,用二分法来理解因缘的和合性,这个我们称为妄的话;把它非和合性的本然性,又误认为这个是真,用二分法的。因缘法叫做妄,那么,非因缘法又误认为真,这个不是真正的不生灭的真心,称本然性。要怎么样才是真正的菩提心呢?

  翻过来,634页,要怎么样真正的菩提心生呢?如果要讲到真正的不生不灭的菩提心生,那么,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合然俱离,上面的和合、非和合要离;上面讲的本然、非本然也要离。离合俱非,讲到离跟合,其实是不对的,离就是离于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也不对。即,这个“合”就是即,即,即于本然、非本然,即于和合、非和合,也不对!为什么?二个统统要放下,俱离。到了这个时候,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要离;到这个时候,即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也要即,这个即跟离统统不对,因为这个也不是菩提心生。所以菩提心,真正的不生不灭的菩提心生,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全部离,合然俱离,离合俱非,到这一句的时候,方名无戏论法,这个才是真正的不生不灭的菩提真心生出来。

  听得懂吗?好!程度很好,非常好!我都怕大家听不懂,既然大家都点头,这样很好!

  635页,【丑三 直斥耽著戏论】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

  这一句话,也算是责备,也算是鼓励,就是你修行的方法要对,要不然菩提涅槃太遥远了,方法不对就没办法了!

  【阿难前云:‘不历僧祗获法身。\’此佛谓曰:‘菩提涅槃,尚在遥远。’以阿难倒想】颠倒之想叫做倒想。【虽销,细惑全在,】思惑,还有界外的无明,细惑全在。【故于无上菩提,无余涅槃,尚在遥远。断云:】佛断定了:【非汝历劫,辛勤劳苦,所能修证。】为什么?狂心不歇,没有办法。【如是与佛前言,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岂不有乖前后乎?当知前者,能舍戏论,何藉劬劳,何须历劫,今以阿难,戏论未捐,纵经尘劫,断定难成,下则明言以告之。】

  【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

  这一段特别的重要,就是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而不履行、实践佛的教法,是没有用的!嘴巴一直讲:放下、要慈悲。可是就不照着做;“要精进啊!”,却懒惰。听经闻法赶时髦:大家都来听,我也来凑凑热闹,我来种种善根!从来就不是脚踏实地的去修行——说放下,他就真的全部放下;说不执着,就真的不执着;说无诤,就真的无诤;说不计较、不比较,就真正的不计较,也过着不比较的日子,这个是佛的好弟子,说了就真的去实践、去做。要不然就像佛讲的这个: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这个十二部经是十二种分类,十二种分类。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

  诸位!翻开《表解》七四页,十二部经,简单来看一下,我们在《十四讲表》也讲过了。这十二部经就是十二种分类,不是说所有大藏经只有十二本经,不是这个意思。十二部,“部”就是分类,大藏经把它分类,就是分成十二部。

  一、 叫做长行,这个就经文的体裁来讲的,这经文写得很长。谓经文中,直宣说法相,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以文句之行数长故。叫做长行文。

  第二、叫做重颂,重颂就是宣说于上,长行文讲完了,用偈颂再讲一遍。所以,更以偈颂结之,就是以偈,宣说于上,就是在前面长行文讲完了,后面用重颂,再一次的用偈颂来讲这个长行文,既宣说于上,更以偈颂结之。

  第三、叫做授记,佛于菩萨、缘觉等,授与未来悬说之教。那么,这个授记,小乘没有,小乘没有授记这个,小乘只有九部,大乘有十二部。

  第四、叫做孤起,这个孤起叫做孤起颂,跟前面的重颂不一样,前面的重颂是长行文讲完了,再一次的依据长行文的义理,再重新颂一遍,这个重颂字句很工整的。第四、叫做孤起颂,无关于前面的长行文,叫做孤起,单独而起的偈颂叫做孤起颂。这十二部经中有伽陀跟祇夜二者,皆是偈语之体。然祇夜为重说前面之经文而结以偈文,那么就是重颂,故约重颂。伽陀则不然,为单结之偈文,这单结就是跟前面的长行文义理无关,单独起来的偈颂,所以这个叫做孤起颂。所以孤起意思就是跟长行文无关,单独而起的偈颂。

  第五、叫做自说,无问而自说,如《弥陀经》等。诸位!小乘没有,小乘没有无问而自说。所以前面,授记,小乘没有;无问自说,小乘也没有。

  第六、叫做因缘,什曰:“力强为因,力弱而缘。”僧肇法师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相假,就是因缘要互相假借才有办法,因相假就是要因缘相借力,借力使力,然后才能成立。这个叫做因缘法,所以佛常常讲因缘。

  第七、叫做譬喻,佛讲了很多的譬喻。以已知之法,然后怎么样?显未知之法,这个叫做譬喻。

  第八、本事,谓佛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显扬圣教论》里面讲:“本事有谓,如来说圣弟子前世等事”。佛陀的弟子等等,宣说圣弟子前世等事,叫做本事。就是佛弟子菩萨、声闻,过去世到底做什么行业,本事。

  第九、叫做本生,如来说昔为菩萨时所行的,行业之经文。就是佛陀常常讲:以前前世是什么、无量亿劫前是什么。

  第十、叫做方广,方广是小乘也没有。所以小乘没有三种:没有授记、没有无问自说、也没有大方广。那么,方广遍十方,既深且广,当然就是大乘经典了。所以方广是大乘经典的别名,小乘当然没有了。大乘经之通名也。什么叫做方、方广?“方”是遍十方,“广”:周沙界之广,遍十方、周沙法界之广。

  第十一、未曾有,记佛菩萨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事。与说种种不思议之法。未曾有。

  第十二、议论,经文中设问答,问跟答,一问一答。而辨明诸法性相之处,名为议论经。叫做议论。

  所以这个长行,一、长行;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自说,就是无问自说;六就是因缘;七、譬喻;第八、本事;九、叫做本生;第十、叫做大方广,简称方广;第十一、叫做未曾有,就是记佛菩萨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第十二、叫做议论,就是论辨性相,诸法的性相。好!简单介绍一下。

  好!翻回来635页,【此出其难成极果之所以。虽复忆持下,以阿难多闻第一,非惟能闻,复能忆持不失,又非惟忆持我一佛所说,亦能忆持十方如来所说,十二部经;】也就是这是一句一句的偈颂,【即:长行、重颂、并授记,】这个是第一颂。【孤起、无问而自说,】这是第二个偈颂。【因缘、譬喻、及本事,】第三。【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部,】后来的人把它连接,用七个字七个字让你好背,那么就把十二部经典很容易的背起来了。好!十二部经,即;诸位!把笔拿起来,长行,标号一,这是从文章的体裁来讲的。二、重颂,也是从文章的体裁,它是重复的跟这个长行文再颂一遍。第三、并授记,小乘没有授记。第四、叫做孤起颂,孤起无问而自说,标号四;前面并授记,授记,标号三,这个孤起,标号四;无问而自说,标号五,叫做孤起无问而自说。刚刚已经有解释了孤起颂,跟长行文无关,单独而起的偈颂。底下,因缘譬喻及本事,因缘,标号六;譬喻,标号七;及本事,标号八,因缘譬喻及本事,整个就是三部了,十二部的三部。本生方广未曾有,本生,标号九;方广,标号十,这个也是小乘没有的,未曾有,标号十一。底下,论议俱成十二部,论议,标号十二,十二。所以那个方广的第十,小乘也没有。好!我再念一遍: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部。【小乘九部,大唯三。】大唯三,就是说:大有加三部的意思。整个经典分成三种体裁,叫做大唯三,再分为九类,不是说大乘只有三部,不是这个意思。意思就是说:大乘的经典分长行、重颂跟孤起颂,意思就是:整个经典分为此三种体裁,再分为九类。那么,小乘九部的意思就是:十二部中,除了授记、无问自说、方广,大乘有这三种,小乘没有。所以小乘九部,就是除去授记、除去无问自说、除去方广,就是小乘九部。大唯三是指它的这个经典分为三种体裁,那么三种体裁就是:长行、重颂跟孤起颂,叫大唯三,长行文、重颂、还有孤起颂,大唯三。【清净妙理:指大乘三部,清净实相妙理,圆顿法门,如恒河沙。喻虽复闻持之多,不肯从闻、思、修,祗是资益戏论,】只是戏论而已,【所以难成极果。】

  636页,【丑四 现证戏论无功】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就是摩登伽女之难。你虽谈说这个种种的因缘和自然,也非常的决定明了,人间都称你阿难多闻第一,这只是博得一个虚名,对生死没有帮助的。所以,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前三句即祗益戏论,博得多闻之名,虽积劫(即历劫)多闻熏习,非有真修,】所以这个修行,真修是很重要的,说放下,你的心就是真的放下,不要碰到什么事情又假借种种的理由,又自己放不下:是因为因为怎么样,所以我放不下!我因为因为怎么样,所以我才这样子。不必这样子!

  日本有一个禅师,已经大彻悟了,大彻悟了;这是一段公案。大彻悟的时候,有一天,他这个道场外面,突然人家抱了一个刚出生的小孩来,哇哇在哭,一看,他(师)就把他抱起来去养,养。然后就开始闲言闲语了:哎呀!这个和尚怎么样子啊,不净啊!然后又怎样:哎呀!有孩子啊!大家都不晓得来龙去脉,大家都不晓得来龙去脉。然后他就去化缘这个奶粉。还没有把这个孩子抱来的时候,竟然是哪里,有一个小姐年轻,在家,肚子很大,一直一直大起来。。。一直大起来!一直大起来的时候,她妈妈就逼问她,说:你这个孩子是谁的?一下子跟外面的年轻人有了,她不敢讲,她就随便讲:某某禅师!哇!她的某某禅师是爸爸、妈妈最尊敬的,啊!他对我女儿这样子,还生了一个!她的父母亲就跑去兴师问罪,要去兴师问罪。兴师问罪的时候,这个禅师就一直听他一直讲、一直骂、一直批评,这个禅师说:喔!是这样子喔?就回答说:喔!是这样子喔?父母亲一直骂,出家人怎么样啦,一直批评。骂,那禅师就:喔!是这样子喔?也没有任何解释,他也是继续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这个孩子因为吃奶,禅师本身是男众,也没有奶,就到处去跟人家化缘,化缘这个牛奶,小朋友、小孩子、婴儿能吃的东西,就化缘。。。去化缘的时候,人家就:哼!瞧不起:生了一个就很可恶了,还给我化缘!人家都不理他,然后到处的讥笑、讽刺,然后这个禅师就说:喔!是这样子喔?他什么都没有回答,又把孩子抱回来,有多少就慢慢养。。。经过了一、二年,这个女孩子看到这个禅师是一直很难过,因为这个不是他,然后嫁祸给这个禅师,这个女孩子自己心过意不去。过意不去的时候,就去跟她爸爸、妈妈讲,说:爸爸、妈妈!其实这个不是禅师的!说:啊?不是禅师的?那是谁的?她说:是市场、菜市场一个卖鱼的年轻人的,我是真的跟他有的,因为你们太严格了,我想找一个人来顶罪,因为出家人最无诤。说:哎呀!你这个死丫头,害死爸爸、妈妈,那个禅师是爸爸、妈妈最尊敬的!就赶快拉着那个女儿,到寺庙去跪啊、拜啊,跟禅师求忏悔,禅师听到一直忏悔很虔诚,就说:喔!是这样子喔?然后赶快把这个孩子抱回去,就什么都没有回答,“喔!是这样子喔?”抱回去。然后这个年轻的夫妻一直很过意不去, 她的爸爸一直对不起自己的上人,为什么污蔑上人?就搬了很多的供养,然后发动他们那边的信徒,说:这个是个圣人,他受到委屈,什么统统不解释,我们要去供养他!搬了很多的饮食,然后要发心筹钱,要把它翻新的。这个事情,就直接来到大殿,禅师正在打坐,他讲了很久,跪着表示很忏悔,误解了上人、禅师,然后禅师睁开眼睛说;因为他报告完了,他(师)说:喔!是这样子喔?这个公案,我们看了就是很惊讶,就是一个真正悟道的人,他是完全没有什么事情,你无论对他任何的侮辱,当一个人受到真正委屈、冤枉的时候,他一句都不解释;他受到很大的供养跟荣耀的时候,他一句也不讲!为什么?这不关他的生死的事情。这是我看了这个公案、禅师里面,很让人感动的一段,非常让人感动的!就是一个真正悟道的禅师,他连谈他都不谈,受尽一切的侮辱,不解释;受尽一切的供养、赞叹、建道场,他连动念都没有,因为这个不关他的生死的事情。是不是?可见一个人的修持,可以照他的侮辱、委屈,或者面对一切的赞叹,乃至一切的供养,因为这个禅师是大悟的人,都能如此的心情,这就是真正的解脱的人,解脱的人。

  前三句只益戏论,博得多闻之名,虽积劫(历劫)多闻熏习,非有真修,【徒闻无功,所以不能免离摩登伽女,淫术所加之难。】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又何必要等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摩登伽女本来是淫女,淫火顿歇,得阿那含,阿那含就是三果,哇!这个淫女一下子听佛言说,竟然证三果阿罗汉!所以我告诉你:你不能瞧不起妓女,这一跳,比阿难更厉害,阿难才证初果啊;这个淫女,就是妓女,闻佛说法,一下子立刻证三果阿罗汉!在这里也跟大家勉励一下,勉励一下就是说:如果是男众、女众,你觉得说这个淫欲心太难控制了,慢慢等,等因缘,稍微控制一下,怎么样?如果听经闻法,这一下子,三果就现前了!但是,一般人没有碰到佛,可能很难,这个摩登伽女也是示现的。对不对?我们一下证三果,那当然就是像芒果啦、苹果啦、百香果啦,就会准备三种水果,(笑),三种水果。我们大概很难像这样,一下子证阿那含,哇!开什么玩笑?是不是?以前佛在世的时候,这个证果像跟吃饭一样的简单,真的!证果跟吃饭一样,一吃饭就好几个证果了,一吃饭又好几个证果了。于我法中,成精进林,这个“林”就表示证果很多,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此二段举事验证。何须即反显多闻无功,若多闻有功,何须待我楞严神咒之力,使摩登伽心中,淫火顿歇,】所以,这个楞严咒,诸位!要好好的诵,所以上完《楞严经》,诵个楞严咒是挺重要的!【使汝阿难,如从梦觉,方脱淫难。淫火者,淫欲属火,凡多淫之人,相火必旺,】相火就是外貌,相火必旺。是不是?【淫心一动,淫火便炽。摩登伽宿为淫女,淫火更旺。】旺就是烧不退,【顿歇者,以正咒能破邪思,邪思顿息,故淫火顿歇,顿断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得三果阿那含。此云不来,再不还来欲界受生也。】

  【于我法中,成精进林者:在我佛法之中;成为精进林,林是喻其进速,】就是进步非常神速,刹那之间就开悟证果!【而证之多也。不从初二果阶级,顿证三果,】哇!这个速度真是快!想起来实在是羡慕,在座诸位!你有没有想过?今天如果你跟佛在世,早就什么果统统证了,不必坐在这里辛勤劳苦,对不对?佛在世的时候可惜没有碰到;不过末法时期还碰到师父,还算不错!对不对?还有这个因缘嘛!佛在世失去的这个因缘,二千五百年后,还有楞严大法这个因缘,不错不错,大家要好好的珍惜,一堂课都不能缺席,说不定顿证三果,很难讲!【故以称焉。】

  【爱河干枯者:爱为生死本,因爱则有欲,因欲则受生,因生必有死,爱欲溺人,故喻如河。淫火顿歇,爱欲便断,得超欲界,故曰爱河干枯,令汝解脱淫难也。阿难固是大权示现,登伽亦是逢场作戏,】摩登伽女!对不对?这摩登伽女最好记了,你把它记:摩登番茄女,到死都会记得,我们《楞严经》讲的:摩登番茄女!摩登伽女!【一以见多闻之无功,一以显神咒之有力,而登伽淫火顿歇,显咒力能除障;得阿那含,显咒力能成益也。】

  【丑五 正劝勤修无漏】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诸位!这一句特别重要,就告诉你要在哪里下手?而且千万要记住佛的话:是故阿难,你虽历劫;还不是修一天、二天啊,历劫啊!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秘,第一个秘:非口所说、非口所宣;密,第二个密字:非心所测。第一个,不是嘴巴能讲;第二个,不是心所测,第二个密就是不可思议。如来秘密,如来秘:就是非口所宣;第二个密:非心所测,这个妙严:妙庄严。如果你历劫忆持如来,这样子闻而不修,闻如来的秘密妙严正法,也不如一天,不如一天喔,怎么样?修无漏业。是什么叫无漏业?圆顿佛果的无漏业,圆顿佛果,就是下手是不生灭的根性,你要记住这个。修无漏业不是那个无漏业,是圆顿佛果的无漏业啊,因地心就是果地觉的无漏业。诸位!如何进趣无漏业呢?就是跟六祖讲的一样: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意思就是哲学家讲的:爱恨交织会毁掉一个人,爱恨交织一定会毁掉自己的!佛陀告诉我们:心灵的污染就是最可怕的,很可怕的!因为他染污了自己的清净心。就像铁之生锈,佛有譬喻:铁的生锈腐蚀自己;心灵的污染,也是腐蚀自己的清净心。所以诸位!这个爱、憎爱,是一切痛苦的开始。六祖也是讲: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世间的二分法你要放下,爱跟恨放下,善跟恶要放下,是跟非;有是非,但是一定还是要放下,本性无故,因为本性本来就没有这一些,着就是不对,执着就是不对。所以在座诸位!一定要听佛的话,你过去恨哪一个众生,你记住,用最短的时间,乃至今天听了以后,从现在,乃至于明天,见到你的仇恨的人,统统放下,一笔勾销!再来,这个爱会比较困难,宽恕一个人比较容易。这个夫妻之间的感情和爱欲,这个非常困难!或者是朋友、父母、子女,这个爱是很难断的,诸位!真的没有办法,很难!这个爱欲包括亲情、包括男女,包括情执,这个爱欲包括的范围很大,包括世间的贪。所以你要宽恕一个人,恨,这个容易;但是这个爱,执取相,这个非常难!所以,你今天虽然是学佛,譬如说你现在正在谈恋爱,假设说,男的谈恋爱,诸位!你现在也有女朋友了,你说那一刹那之间,要把你的爱人、你所欣赏的人,要从心中喔,从心中除掉,诸位!没有办法,这个需要时间,“叫我如何不想她”,很难!所以常常讲:I miss you so much.这一讲起来,美国人更热情,美国人热情如火:I want you.Ineed you.I love you.这美国人一讲起来很震撼的:我要你、我需要你、我爱你!纠缠至死,这个难,这个是非常难的,这个骗不了人的!所以诸位!你这个爱,父母亲、子女的爱、男女的欲爱、对世间名利的欲爱,你一定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常常观想火葬场的那个时刻,一定要这样子观想,一定要用正确的眼光。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火化观,火烧。在《阿含经》里面讲:凡是所爱的东西,你一定要观想放一把火烧掉,你最爱的名牌,放一把火烧掉是什么?焦黑啊,没有名牌。你那个爱人死了以后,放一把火烧掉,咦!变成火灰!诸位!这个爱欲就慢慢慢慢的干枯,生死就会了,你就有办法解决。

  所以这个,多少的年轻人写信来问师父,他说:我实在不知道怎么断这个情,真的不知道如何断这个欲,我统统知道四大无我,知道不净观、苦观、空观,可是遇到那个欲,就是没辙,就是没有办法!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他爸爸、妈妈有一天往生了,车祸同时往生,很难过,非常难过,来到师父这里,我就告诉他:你七七四十九天要好好的做功德!怎么样?吃素,可以吗?可以!做功德行不行?行!你看你们的经济能力,我们出家人不跟人家谈这个,怎么做功德啊、印经典啊!最后:七七四十九天要断淫。他一听到这个:师父!这没有办法!父母亲死了,四十九天断淫,年轻人说:师父!这个没有办法!我说:你很老实,你很诚实的人,你非常的诚实,你面对自己的爱欲,仍然敢勇于说没有办法!所以这个爱,它需要时间克制一下,时间慢慢慢慢。。。为什么?他出家有这个好处,他就是今年不碰、明年不碰,三年、五年、十年,他就会慢慢慢慢的他就会淡。所以现在,诸位!没有男女关系的人是福报很大的!如果你这个家庭,为了维护这个家庭,那么,不要观想这是乐事,要观想如同嚼蜡,就像吃这个蜡烛一样,索然无味:我只是应付一下,我只是应付我的老婆,或者是应付一下我的老公。这个是很重要的心态,不是因为取乐而在一起,这个佛教里面观想:是为了我的责任,我为了我的家庭,我不得不这样做!诸位!修行是心法,要不然的话就麻烦大了,很多搞到最后就会离婚!像受菩萨戒的人,一下子:我要断这个爱欲!受菩萨戒,问的人最多是什么问题?最多的问题就是说:师父啊!我受菩萨戒,我的媳妇,怎么样?生了,生孙子了,那我现在怎么办?我要煮荤给她吃啊!问最多的就是这个!我女儿生了以后,回到我的家,她刚好是怎么样?一、二个月以内要坐月子啊!你看,问这个问题啊,她还受菩萨戒,她是很苦恼很苦恼:这怎么办呢?所以我就告诉她:像有这种情形,我指引你、建议你,去那个坐月子中心。对不对?你用什么给我女儿吃、用什么给我媳妇;台湾有这个坐月子中心,知道吗?媳妇事,不关我的事情,我只付钱就好!这个有一点逃避这个因果的法律;但是也很无奈!所以受菩萨戒的问的这个问题,是天天问、年年问、每一个月都问、人人问,问个不停,就是一直问这个问题。你受菩萨戒,我可以单刀直入跟你讲:“煮荤的没关系”?那这个因果我来挑啊!是不是?我什么时候也没有这样讲。台湾的佛教,为了这个事情,比丘跟比丘分成二派,有一些在家居士去受菩萨戒,这一群的法师就告诉她:为了家庭圆满,你一定要开缘,要煮给女儿吃,煮荤,你受菩萨戒可以煮,也可以怎么样?煮给媳妇吃,不打紧,佛法,世法出世法,本来无二法。这个比丘讲的、戒师讲的,实在也很有道理。另外一群的比丘、戒师;又受戒了,又跟这一派的,持戒非常精严:你今天既然来受菩萨戒,宁死不犯戒!知道吗?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戒在人在,戒亡人亡!讲的。。。这样讲也没错啊,于是就:持!持!再来听这个法师讲,还是开缘好;再来听这一群戒师讲,还是持戒好,还是不要煮,就算女儿、媳妇饿死也不管了!我告诉你:这个问题问到这个法师;这个法师指我啦,很烦,太多了,重复又重复,今天问、明天问、今年问、明年问、每天都问,我以后要写一份:一函遍覆,就是我这一封信,有问这个问题,统统寄出去!对不对?自己想办法!对不对?做一个比丘的,随随便便就讲:“你一定持”吗?一定持,家庭分裂啊,我就是不煮给你吃啊!媳妇或者是女儿,那怎么办?要坐月子啊!所以我建议她去坐月子中心,我没有罪,你出钱就好,你观想出钱是给她去吃素的,你管她吃什么!与我无关。不然真的没有办法解答!是不是?所以这个要自己衡量。如果是我真的是受菩萨戒,煮给媳妇。。。或者是不煮给媳妇吃,家庭不圆满;不煮给女儿吃,家庭也不圆满、老公也生气,闹到婚姻快离婚了,就这样!不然怎么办?你以为法师红包好收喔?好难啊,很难啊,这个,你请任何一个法师来,他根本就不会回答,你回答这个也是死路一条,你回答这个也是死路一条,根本没有办法回答嘛,到底是要煮还是不煮?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到最后,干脆去掷杯筊问佛祖了,不然怎么办?为了家庭圆满,也对啊,要不然离婚啊!真的很严重的,你不晓得碰到那种很严重的家庭,因为煮素食,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有时候碰到那个不讲道理的,不是你想像的可怕,是很可怕的!真的!离婚都有可能!所以看你要持戒,还是要用菩萨的心肠,圆满整个家庭?对不对?后面就是要具足智慧了。所以师父已经讲了:法无定法,有时候,佛教的智慧跟慈悲,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为什么?因为它有时空性的不同,时间跟空间性的不同。所以这个叫做法无定法,所以我们今天讲的就是师父的苦衷。所以拜托大家,不要再问这个问题了,真的!一直问、重复的问。

  底下,【是戏论无功之故。阿难多闻,非是一生,故曰,汝虽经历多劫,有闻持之力,能忆持如来,秘密妙严;无上之法,非口所宣曰秘,非心所测曰密。此二字即不思议,清净妙理,庄严一乘,即《法华》之大白牛车,张设幰盖,】幰盖就是车幔。【众宝严饰。纵能忆持,人间只是称汝多闻第一,未全道力,汝所自知。】

  【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者:此无漏业,不可作二乘所修解,当指圆顿修法,】因为这个《楞严经》是圆顿大法。【与前后文,要相照应。】638页,第一行,【以多闻不及修习,】就是要去实践,你知道吗?修行就是要去实践,说放下就真的放下;说好好念佛,就一心一意,全心就是佛。【故曰不如一日,狂心顿歇,不随世间、业果、众生,三种而起分别之心,此即背尘合觉,逆彼无始生死欲流,故得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憎爱是二种苦因,生死是二种苦果。憎爱不必别作他解,即是异见成憎,同想成爱。若能不随分别,则尘既不缘,憎爱何自而生?苦因既断,苦果自离,此即修无漏业,示多闻人,就路还家之法,不出流而闻尘,但逆流而照性。】不出流,这个心不往外缘的意思,不外流而闻外面的声尘。但逆流而照性,就是观照不生不灭的心性。【即下文偈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意思就是说:你要持佛之佛语,与其你持佛之佛语,不如你反观你的自性,何不反闻闻自性?第一个“闻”就是反闻,第二个“闻”就是自性。你将要闻持,听闻那个佛所讲的法,何不反闻闻你的自性?佛讲的法是外尘,你现在用的要你的自性。【正与此文相合也。】

  638页,经文,【丑六 更举劣机激责】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咒神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摩登伽女后来变成比丘尼。

  【此举登伽,以激阿难。宿为淫女,三障具足:淫心烦恼障也;宿世淫习业障也;现受女身报障也。由仗楞严神咒威力,销其爱欲,即淫火顿歇,爱河干枯,而烦恼障已除。法中者,在佛法之中,成精进林,而业障亦断。名性比丘尼,列僧宝数,则报障已转。】所以真正发心出家剃度,他的业就一定会转;我指的是真,不是赖佛偷生,不是现一个僧相,混日子的那一种比丘。我们讲的是说真的发心,要修行了生死的、发大菩提心的,只要一现僧相,他就转变,转变了!所以我去排紫微斗数,说我一定活不过四十九岁,五十岁那个是死劫,师父啦!就说我五十岁那个是死劫,没有办法,绝对没有办法躲过,没有办法!除非这个人做极大极大的功德,才有办法转过来,就是这个是出生他就四十九、五十,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劫数,这紫微斗数排下去,叫做死劫;本来你们师父应该死的,(师父指自己)死劫。还好,今年算一算,我脸看不出五十,但是实际是五十多。所以,这个劫算是躲过了,躲过了。这个也要劝劝大家就是说,还是要做大功德,多多念佛、多多诵经、放生、吃素,要好好的护持正法、听经闻法,你有任何的业障,乃至于有生命的危险,佛菩萨会加被我们的,做得让佛菩萨真的很感动。可能我也真的很认真的在做,可能那时候四十九岁、五十岁,可能有龙天护法就说:哎呀!这个还要再讲一次《楞严经》,不可以让他死!可能也是宿世做了一些善事,或者是说放了很多生,师父也放了很多生,也弘扬了正法,救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当然,这是在事相上讲的啦!所以这个报障已转,可能是这样子啦!要不然我的命盘是四十九岁、五十,而且是死劫,而且一定要死。【此文具有四悉檀利益:】一、【亲闻神咒,驱邪归正,即世界悉檀,】这“悉檀”就是一切成就的意思。【得欢喜益;法中为尼,精进修行,即为人悉檀,得生善益;销其爱欲,即对治悉檀,得灭恶益;顿证阿那含,则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这四悉檀以前就讲过了。

  639页,【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解释一下,说:这个罗睺罗的母亲,就是耶输陀罗;这《法华经》中,耶输陀罗后来授记为具足千万光明如来,叫做耶输陀罗,佛未出家的同修。这个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这个贪爱,就包括一切的名啊、利啊、男女,包括情执。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尚留观听,这个“观”就是见,“听”就是闻,就是为什么还停留在见闻觉知的分别心?尚留观听之分别心,为什么还停留在见闻觉知这颗分别心、意识的分别心?为什么不用不生灭法的圆修圆顿法,而直趣无上的佛果?佛陀是这样的勉励。人家女流之辈耶输陀罗,对不对?还有那个摩登伽女,都是怎么样?耶输陀罗已经证四果阿罗汉了,人家摩登伽女证三果阿罗汉,而你呢?阿难呢?你是大丈夫啊!是不是?勉励,佛勉励一下阿难。

  底下,【罗睺罗,是佛之子,非是欲爱所生,乃指腹成胎,在胎六年,此云覆障。耶输陀罗译云名称,是女中有名称者,是佛之妻。佛为太子时,十七岁结婚,但是无情夫妻,并未同房。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耶输陀罗,同佛姨母,】佛之姨母。【发心出家。】所以大乘佛教有时候让人很难去理解,为什么?没有夫妻之行,为什么会有儿子呢?是不是?所以这个就是大乘佛教,很多让人家打问号、怀疑的地方,解释不通。最主要显示说佛是清净的、是不可思议的,成就佛道,他本身修无量劫来;所以,有的经典记载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俗家的时候,因为没有夫妻之行,他为了有儿子,有向上苍祈祷,他想要出家,所以佛陀用手指头指着这个耶输陀罗的肚子,从此以后就怀孕了。也是神话。有什么办法呢?大乘佛教很多都是解释起来连大乘法师解释起来都摇头,都摇头!有一个法师,他解释,就是讲经讲得很热衷,很热衷,就说:人寿在八万岁的时候,减寿减到二万岁的时候;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寿一百岁的时候,释迦牟尼佛降生。这个时候人类的苦很多,五浊恶世,一直减一直减。换句话说:人寿到百岁的时候,就是一直减。然后讲完的时候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就有个医生就举手了,你有什么问题?他说:师父!我们医学上不是这样讲的,医学上是说:以前医药不发达,人平均的岁数,只能活到四十岁、五十岁,因为那时候牙科不发达、咀嚼能力不够,传染病、瘟疫,所以那个时候战争;我们现在人类平均的寿命,以台湾来讲是七十五岁。换句话说:在二、三千年前,平均的寿命,是不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因为那时候传染病、医药不发达。师父!人的寿命是愈来愈长的,您为什么一直讲说人的寿命是愈来愈短,每一百年减一岁?这一问,他是医生啊,一问,他科学根据啊,一问,法师不会回答;我当时在场啊,法师不会回答,大乘法师。他说从二万岁一直减,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一百岁;这底下的医生一下子反驳过去,法师愣住了,连答都不会答!这大乘佛教,有让大乘的法师困难的地方、困扰的地方,就是这样,不会回答。意思就是:人类的寿命是愈来愈长,不是愈来愈短,师父!您讲错了!所以那个看佛经,师父那一天已经有讲:要活看,不是死看。后来那时候我在,可是我们不敢回答。人家问说:慧律法师!这一句应该怎么回答?要怎么回答呢?如果你碰到这种,我说:很简单啊,要活看啊!记得!每一百年减一岁是计算数目,计算长时间而已,是表法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是计算时间,不是人寿真的二万岁,你要这样讲,经过久远劫的演化,人寿大概到一百岁左右,五浊恶世就会出现,要这样活的来回答。说:喔!那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这你看看,不然不会回答。有一个人也是讲得。。。大乘佛教的法师,也是讲说:释迦牟尼佛是从这右胁而生。每一个都是这样,讲。。。右胁而生。然后就也是个医生,他说,举手:师父啊!(师父举起自己右手臂)这个右胁而生,这里根本就不是产门,怎么右胁而生呢?然后这大乘法师就说:佛神通不可思议,就是从这里生啊,不要怀疑,佛有大神通!怀疑。后来这个法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样用权威性让他直接相信,他还是不相信啊!就来问师父,就问我,他说:这个大乘的右胁而生,法师!那怎么解啊?我说:那是表法的,婆罗门从顶部而生,是不是?从这上边、从头。那么这个贵族就表示从中间,这个就是心,就是表示从这个右胁,跟心的位置是一样。释迦牟尼佛是贵族嘛,是从右胁而生,是表示他是贵族的阶级,它是表法的,你还认为佛陀真的从这里生啊?还得了?从这里生,谁会成佛啊?人人都要从这里生才能成佛啊!对不对?不然从这里生的举手?(师父指右胁)没有啊!这个当然是表法的,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