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喜法师:儒的修养,道的情怀,佛的智慧,是有次第的修行


   日期:2017/1/23 11: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儒、释、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架构。我们惯常的观念里一般认定儒家强调做好人,核心着重在完善人的价值。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人——上有父母,我们就是子女;下有子女,我们就为人父母;在工作岗位上,上有领导,下有下属。由此产生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人格定位,以及由此定位而需要付诸实行的人格的修养。

  道则更深一层,认为人生不完全是百年如梦,梦醒尘散。人不仅需要衣食住行,不仅有可能延续生命,还可以修凡体列仙班,甚至更深入地体解宇宙的规律,大幅度地提升生命的境界。所谓庄周梦蝶,御风而游,就让我们看到了道家的浪漫与神丽,以及蕴含其中的对人生充满希望的认定。

  佛教则明确地告诉你:每个人都有佛性,佛与菩萨都是由人修成的。佛教将我们对“人”框架的惯有认知打破了,《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告诉我们人是由五蕴合成的,色、受、想、行、识组成了“我”这个生命的活体。然后再一语道破:五蕴犹如泡沫,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告诉你即使在做人的当下,都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所以佛教重在智慧。《金刚经》里说“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你一边做人,一边又能超越自我的狭隘,回归佛的本性,具足佛的智慧,这样的你已经不是凡人了。而对社会来说,这样一个你有承担,能牺牲,是国家与民族的中间力量。你的生命一直在进行“道”上的承担,无私无畏,正气浩荡,展现出唯有大智者才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同时,佛教又是非常现实的,所以才能在人间弘传几千年而不灭。太虚大师有首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意思是我们应以佛为人生的目标,把佛的生命魅力在我们的人格中去实践;“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当人格发展到极点就成佛了,这非常现实。

  儒学如果是号召普罗大众都进行人格的修养,道家就是在人群中又提拔了一批有识人士,能够神游太虚,扶摇直上九万里。而佛教则是把智慧又装回每个人的躯壳,让人以凡体就能展现佛菩萨的精神与勇气。所谓的佛菩萨就是人中的精英,他甘于承担,有是非观念,能戒恶修善,有所为、有所不为;既完成自己生命的责任,又能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儒、释、道在中国能和谐地相处,彼此地呼应,就是因为它们各有重点,而这些重点对一个有生命追求的人而言,三者不可缺失:他既要有稳固的人格;也要有超越有形的身体,进行形而上追求的情怀;最后,形而上和形而下完美地结合,达到我们所说的悲智双运。

  ——摘自2015年2月腾讯网中国贸易报访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