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修心七要》讲记(二十八)


   日期:2017/11/24 18: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7年10月2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修心七要》。

  于厉境恒修。

  在一切对境中不舍弃菩提心,无论顺境逆境都是如此。逆境五花八门,当遇到敌人侮辱、诋毁、伤害我们时,最容易生起嗔恨心,容易舍弃菩提心。嗔恨心对我们的相续破坏非常大,比如:水面很平静,但如果拿棍棒击打一下,就会水花四溅、波澜起伏。同样,一旦生起嗔恨心,立即会毁坏相续。

  在《入行论》里讲,一生起嗔恨心,会立即毁坏千劫中积累的善根福德,嗔恨心对心相续的破坏特别严重。千劫是漫长的时间,千辛万苦积累的善根福德轻易就被损坏了,是十分可惜的。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还认为仅仅是刹那的嗔恨心,无有大碍。我没有开口骂人,也没有出手打人,就是生起了一下的嗔恨心,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过患,也不可能有那么严重的后果吧。但事实上确实很严重。

  嗔恨心的过患非常大,因为嗔恨心是突发性的,一旦有对境,立即就产生,而且很难对治。嗔恨和贪心不一样,贪心是慢性的,贪心一生起来,就会逐渐陷入贪恋中难以自拔,不可能一下子产生强烈的贪恋心,无论对人、对事、对物。在感情上,也有一见钟情的,但是很少。基本上都是日久生情,一旦贪心生起来,难以自拔。

  有些人为了某件事或某个人,甚至会走入绝路,连性命也不要了。性命都没了,喜欢有什么用啊!为了所谓的爱情宁愿舍弃生命,还有些世间人把这种人当成伟人。命都没有了,爱情有什么用啊!但是世间人都是虚伪的,一旦陷进去了很难自拔。所以我说,最好不要联系,不要接触。

  我经常跟大家讲,异性之间,贪心不是一下产生的,那种一见钟情可能是宿世的缘份,若真有这种因缘躲开也难,大多都是日久生情,慢慢生起贪心,但是嗔恨心不一样。

  有些学佛人,自我感觉很清净很好,心情也很愉悦,但若有人来骂来打,就接受不了了;自己独自修法时,觉得内心清净,状态很好,若这时身边有人走动了一下,大声说了几句话,心就乱了。如果有人再骂几句,甚至出手打几下,更是火冒三丈,刚才那种清净、美好的状态一下子就没有了。

  在日常生活、修行、工作中也是,本来心情很好,遇到了不顺眼或是比较讨厌的人,即使他没做什么,就在眼前走了过去,或斜眼看了你一下,心情就不好了。

  如果有人说一些自己不爱听的话,心情更是不好,可能一天都很难调整。所以嗔恨心对相续的破坏非常大。嗔恨心是突发性的,一遇到对境,立即就生起来了,很难对治。

  嗔恨心对相续的破坏非常大。我们最容易对诋毁、伤害自己的人舍弃利他心。还有,我们尽心尽力帮助的人,若他不知道报恩,还恩将仇报,我们也容易产生这种心:“我再也不理他,再也不帮助他……”有这种想法,都叫舍弃众生。一个发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宁可舍弃生命,也不可以舍弃众生。

  在前面也讲过,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基础是愿菩提心,愿菩提心的根本戒是不舍弃众生。如果舍弃众生了,愿菩提心就会受到彻底的破坏。在你的相续中可能就没有愿菩提心的戒体了。没有愿菩提心,也不可能有行菩提心,也不可能存在胜义谛菩提心。

  这在很多经典、论典中也有明确的说明。比如,愿菩提心是墙壁,行菩提心就是墙上的图案,如果没有墙壁,不可能有墙上的图案。同理,没有愿菩提心不可能有行菩提心。

  在《修心七要》里讲的主要是愿菩提心。如果心里舍弃了众生,就相当于舍弃了菩提心,所以对于一个大乘修行人来说,是非常严重的罪过。我们经常会遇到容易生嗔恨的对境,因为毕竟我们生存在世间,身边大部分人都是凡夫,无法逃避。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已经进入了大乘妙道。如果我们是真正合格的大乘修行人,真正进入了大乘妙道,相续中真有了菩提心,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那种粗大的嗔恨心。如果我们相续中要产生菩提心,首先要修四无量心。当相续中真正有了四无量心的功德时,就不可能舍弃众生,也不可能对众生生起强烈的嗔恨之心。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进入了大乘妙道,但是还有很多修行不到位的地方,在对境中还有很多把握不好的时候,所以可能还会生起嗔恨心。此时我们要做的是:第一,尽量转为道用。其实这些都是在利益我们,不是在伤害我们。

  比如说有人骂我们,背后说我们坏话,破坏我们的利益,我们觉得这些人在伤害我们,其实这是我们愚痴颠倒。如果真的明白道理,真的有智慧,伤害我们是帮我们消业,诽谤我们也是让我们认清自己。在这样的对境中,如果我们能修炼得如如不动、坚韧不拔,那么都是在帮助我们、利益我们。

  其实这个时候,可怜的不是我们而是对方。因为对方内心并不愉快,他是被烦恼控制着、被业力束缚着的,所以是不自在的。在这样的对境中,如果我们能提起正念转为道用,就不会受到伤害,对我们来说只有利益,这就是烦恼为菩提。这是逆境中的修行。逆境有很多,对我们来说,刚才讲的是挑战性很大的对境。

  还有在顺境中要修炼的。我们经常讲福田、恩田、悲田。

  第一,福田。是佛菩萨,以佛菩萨作为殊胜的对境,我们可以积累福德;通过忆念佛菩萨的功德,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念。

  信念是生命的动力,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念,生命是没有动力的,就如同没有发动机的交通工具一样,生命就失去意义了。通过忆念佛菩萨的功德,可以增长我们的信念,信念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有坚定的信念,就可以超越一切对境。

  第二、恩田。指现世的父母及与自己宿世有缘的上师、师父。父母对我们恩德大,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生命对每个众生来说都是最珍贵的,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了。对学佛的人来说,生命更是珍贵。因为我们要靠这个生命到达彼岸、解脱成佛。

  有的人怨父母、恨父母,这些人还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说什么:“是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间来的,但是他们没有尽到责任。”什么叫没尽到责任?给你生命是最大的恩惠,何况还有养育之恩,我们成长的过程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帮助。

  现在很多孩子不懂感恩,无论父母为他付出多少,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其实不是这样。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很大,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这就是积累资粮,这是恩田。我们做普通的善事不如孝敬父母,做普通的功德不如感恩父母。还有与自己有缘的上师和师父也是恩田。

  密宗讲四皈依,四皈依是先皈依上师,然后是皈依佛,皈依法,再皈依僧。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是有密意的。因为最终的一切成就都要靠上师,靠自己的师父。这一点等你真正修到某个程度时,才会感受到。

  换个角度讲,我们最终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靠佛,而是靠上师、靠师父。也许有的上师、师父的功德没有佛那样圆满,但是对我们来说,他们的恩德远远超过了佛。

  因为我们自己福报不够,没有得到佛的亲自摄受。佛出世并传法这么久,我们也未能被度化,在此末法时期,上师、师父摄受了我们,度化了我们,从这方面来说,上师、师父的恩德已经远远超越了佛的恩德,我们一定要心怀感恩。这种感恩,不仅仅是佛法里讲的,主要是做人之道里讲的,感恩,是做人的一个原则。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里讲:人规是佛规的基础,没有人规不会有佛规。意思是若没有做人的功德,不会有佛法的功德!做人是很重要,感恩是最重要的。

  首先是皈依上师,然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从恩德的角度讲,也应该先皈依上师、皈依师父。

  我们依止上师、师父时,首先要观察,之后,如果觉得与自己有缘,觉得他能引导自己、度化自己,才可以依止。依止了之后,就会得到上师、师父的摄受。

  你的善根、慧根,虽然还很微小,但上师、师父可以帮你培养,令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让你解脱成佛。这个功德无法衡量,比父母的恩德还大。

  我们可以思维一下,生命与慧命二者哪个更珍贵?对于普通人来说,肯定是生命珍贵;但对于智者来说,无疑是慧命更重要。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上师、师父给予了我们慧命,所以上师、师父也是恩田。

  以前有这样一个公案,当时佛的弟子特别多,一般人很难见到佛。有一个人,依止了佛的弟子很长时间,并得到了很多佛法的利益。有一天,他第一次拜见佛,当时佛和他的师父在一起,他先给自己的师父磕头,然后再给佛磕头,佛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赞叹他:就应该这样做。

  佛是功德圆满的,但此人之前却从未见过佛,如果此时对自己的师父置之不理,先给佛顶礼,还是有些不合理。他的师父虽然没有佛的圆满功德,但是恩德却比佛还大。所以他这样做,佛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赞叹他,这就是恩德。

  第三,悲田。久病的患者,远道的客人,受极大痛苦折磨者,都属于悲田,即悲悯的对境。这种对境也是非常殊胜的,也可以以此积累资粮。大家的资粮好像都不太具足,应该多多积累。那应该如何积累资粮呢?久病的患者刚开始生病时,家人、朋友都很关心,而时间久了都淡漠了。慢慢的,家人来看望的次数越来越少,侍候病人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朋友更是不见踪影,躲得远远的。有的人瘫痪了很多年,有的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状态中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是很可怜的。

  还有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残疾人,可能有些残疾人权势比我们还大,在这里指的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即各方面特别困难的人。帮助、利益并照顾他们,可以积累很大的资粮。他们特别需要关怀、照顾,而我们的关爱,会让他们的感觉很温暖,对弱势者施以援手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还有远道的客人。现在的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村庄,没有远道的客人这种说法了。以前有远道的客人,从很远很远地方,千里迢迢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种人也需要关心、照顾和帮助,我们的关爱会让他们心生无比的欢喜。

  我们之前也讨论过,现在真的是不一样,看到外面那些乞讨者,我都会布施他们,我主要在乎他们当时的心情。不需要给太多,一般给一块钱,他也会很高兴,很满意,要是给五块钱,他们就会高兴、满意的不得了,心情特别好。

  有人说现在的乞讨都是欺骗性的牟利集团,有人在背后操纵,把乞讨来的钱据为己有。如果这样想,我们什么都不能做了,我们到商场购物,商场的经营者也在赚钱,赚完钱同样会去造业。我觉得应该看他们当时的心情、表情,那么愉快,那么高兴,那么满意,自己也非常欢喜和快乐,这就足够了!

  对需要者施以援手,是我们修行者应该做的。我们都想做好人,做好人就要助人为乐,不能总是怀疑、嗔恨。比如开车在路上,都要等红灯,有人趁机要钱,几乎没人理他,有些人甚至打开窗户骂几句,还说自己善良,自称好人。我们有一句谚语:给饭容易,要饭难。确实是这样的,其实我们也不必给太多。

  我们身边有很多债主,给他一万、十万,甚至一百万,他都不会满意,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也许有人会觉得,儿女是自己亲生的。是你亲生的又如何呢?都是宿世的父母,有缘的众生。世人都是自私的,“那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身上掉下来的肉跟别人身上掉下来的肉有什么区别?问题是你自己有我执我爱,所以感觉不一样,其他没有什么不同。

  有人认为,因为自己是父母,亏欠儿女,可以对乞讨者一毛不拔,对儿女怎样都行,可以给一万、十万……如果家里有钱,也舍得给一百万。那是自己的业障,自己觉得应该给,儿女接收也觉得理所当然。

  现在啃老的人特别多,觉得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都是应得的。还有些儿女说,父母赚钱就是给儿女的。凭什么啊?先不说学佛人,看看社会上那些具有智慧的人,比如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怎样做的?他一分钱都没有给儿女,全部捐给了社会。

  我们经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小时候肯定需要父母的照顾和帮助,长大后,不要说人,那些动物,比如鸟儿长出了翅膀,可以自由飞翔了,哪有还啃父母的?父母哪有还放不下的?没有!所以说,有时候我们连动物都不如。

  长大了,大学毕业了,已经工作了,还在那儿啃老人。父母也是,什么都舍得给儿女,其实这都是业障、债主。没办法,还债呗。如果你有这样的缘分,也别太纠结,就当还债,把这些债都还完。在为儿女花钱,为儿女付出时,应该多念观音心咒,把所有的债都还清。我们都是凡夫,宿债累累,这些儿女是真的债主,来讨债的,你就尽力还。

  另外还有冤家。有人组织了家庭,看似很完美,其实都是冤家。夫妻在一起生活几年之后,就相互厌倦,一看到就生气,这就冤家。尽管他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这边就生气,心里就难受,讨厌的不得了,这都是冤家。

  缘分不到,想分开也难,各种束缚,约束着彼此。同在一个屋檐下,整天充满怨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是善缘就不会这样,否则可能最近的人,恰恰是最让我们讨厌的。那些最亲近的,对我们最好,经常在我们身边,围着我们转的人,越是觉得讨厌,“怎么又来了呢,怎么会这样呢?”世人就是这样颠倒的。

  如果不经常在一起,不围着转,还能稍好一点,但是太疏远了还不行。比如夫妻,疏远了不行,会烦恼、痛苦、吵架,现在有视频电话,就在视频里吵架、叫骂。怎么做都不行,烦恼、痛苦不断,这都是冤家。

  既然都是冤家,都是债主,我们就通过学佛修行转变心态,去了缘了债,把业障消掉。降伏自己的内心,就不会再有这些麻烦和烦恼了,业障消了,在一起或不在一起都没有事。

  还有感受极大折磨者,这样的人也需要帮助。有的人在遇到一些挫折之后,精神垮了,感受着极大的折磨,内心特别痛苦,甚至走向绝望,这也特别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懂得这些道理佛理,然后拿这些来引导、关心、帮助他人,这也叫种福田。有的人精神垮了,有的人极其痛苦。但有些人却幸灾乐祸,不仅不理还嘲笑他、歧视他,这是违背菩提心的。发菩提心的人不能歧视别人。众生都是一样的,凡夫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好的,都差不多,都是一个工厂里生产的。

  但世人不这样想,稍微有一点点容貌,就看不起别人,歧视别人。稍微有一点点世间的成就、名气,碰了运气,赚了点钱,就目中无人。其实佛面前人人平等。如果用智慧之眼看,都是平等的,因为都是愚痴的、颠倒的。无论穷人富人,无论美丑,有地位没地位,有名气没名气都一样,都离不开一个自性、一个本性。所以不要歧视别人,不要看不起别人。

  我们有句法语叫“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没有慈悲;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没有智慧。”如果有智慧,就没有看不惯的事,事事都在当下圆满。如果你有慈悲,就没有看不起的人,人人都平等。这叫悲田。

  不依赖他缘。

  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很漫长。有些人想的太简单,做个皈依,参加个法会活动,好像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有些人参加了百日共修以后认为,一百天还不成佛了啊!

  这一百天只是个开始,学佛修行之路是很漫长的。我们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三大阿僧祇劫是什么概念?大家想一想,八十个中劫是一个大劫,一个中劫不是我们用年月计算的,而是用一个时劫的增减来算的,增减十八次,每一次为一个中劫,是没有办法用年来衡量的。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是何种概念?

  我们是不是也需要经历这么漫长的时间呢?这个不好说,也许需要,也许不需要。如果对大乘佛法真正生起了信心就不用如此的时间,会很快。但也可能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修持。这都是大概说的,这是大乘佛法。如果你对密法真正生起了坚定不移的信心就快了,就不是几百年,可能几十年,五六十年,七八十年,或者一生就成就了。

  现在有很多人,尤其是我们这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认为自己在学大圆满,并对大圆满法生起了信心,其实有些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大圆满。现在我们学的只是大圆满的前行、基础。有的人真正了解了大圆满,然后生起信心。

  有的人开始不懂,不了解大圆满,但是一听说大圆满,立即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以前密勒日巴一听到玛尔巴上师的名字时,心里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和欢喜,但那时密勒日巴根本不了解玛尔巴上师,他是第一次听到玛尔巴上师的名字,就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和信心。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以什么来衡量?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刚开始玛尔巴就没给他好脸色,他千里迢迢而来,是为了依止玛尔巴的。玛尔巴是位上师,虽没有现在这么富裕,但条件也不差。他跟玛尔巴说,我要一心一意地依止您了,我的吃穿,包括法都依靠您了。玛尔巴生气了说:要么吃的住的我管,你到别的地方去求法;要么我给你法,吃住自己解决。

  他是来求法的,不可能去别的地方,玛尔巴上师是不想给他吃住。于是密勒日巴就去要饭了。他要到了满满一大袋子的青稞,自己背回来了,卸的时候没人帮他,只能自己放到地下,声音大了,玛尔巴又生气了。从那以后,玛尔巴从来没给过密勒日巴好脸色,除了骂就是打,也不给他传法,只让他干活,但他的信心从没动摇。

  他知道生命无常的道理,他想参与玛尔巴的传法,但是玛尔巴不允许。他想,如果自己得不到法,死了怎么办?上师还给自己安排了那么多活。每天干活,已经不像人,快不行了。实在没办法,就跟媚达玛师母一起商量,到别的地方求法,但也没求到。

  这些可以证明,我们不能平白无故地说他的信心是坚定不移的。但是我们可以以他的举止、行为,衡量他的信心是坚定不移的。他没有观察玛尔巴上师,只听到玛尔巴上师的声音,就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和信心,之后他再也没有动摇过。

  大圆满法也是这样,有的说对大圆满法有信心(也是跟别人学的,实际没有这种感受,有的确实有这种感受),有的一听到大圆满几个字,就汗毛竖立,热泪盈眶。

  有这种感觉,根基就差不多了。真的有这种信心,即使不了解大圆满法,也是大圆满法的法器。如果对大圆满法有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成佛就快了,可能只需要几个月、几年的时间。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这是上上根基。

  佛法里讲,有上等根基、中等根基和下等根基。上等根基又分上等、中等和下等。他是上等根基中的上等。如果上等的上等根基再分三个,他也是上等根基。除此之外没有再高的根基了。这种人是可以的,如同坐火箭一样。

  我们坐火箭需要何种条件?这样的人修持时间不需要太长。一般人的修持时间都很长,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都有。但有的可能需要几个月、几年。有七个月就成佛的例子,大圆满就有这样的。甚至七天成佛的也有,但是很少。除了印度出现过一个叫恩札布德的人,见性和成就是同时的——见性的同时就成佛了。从一地到十一地的过程都省略了,直接成佛了,无有他人。

  讲的是时间很漫长。学佛修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的违缘和障碍。有些人刚开始很有信心,很有意乐,当遇到一点点问题和违缘、障碍时,就开始动摇、怀疑。

  有些人平时还可以,但是遇到一些大的对境时,就崩溃了,就彻底不行了。不依赖他缘,是这个意思。我经常讲,条件好或不好,顺境或逆境都一样的。始终信念坚定,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能舍弃菩提心。

  不能依赖外缘,如果外缘牵动你、降伏你,那你学佛修行很难成功。学佛人里也有这种情况,学佛修行好多年了,差不多有十年了,但是当生活、工作中遇到坎坷和挫折时,就动摇了,很难坚持自己的学修。其实有一些坎坷、挫折,都是正常的。

  我们学佛修行如坐长途客车一样,肯定要翻山越岭,有时候要钻山洞,有时候要过平原,但是不能停留。如果该钻洞时不敢钻洞,就会半途而废。如果路过平原,面对青青的草地,美丽的野花,就沉迷了,不愿离去,也无法到达目的地。

  学佛修行的过程中,既会遇到顺境,也会遇到逆境,但都不能舍弃菩提心,都不能舍弃自己的信念。

  我们学佛修行首先要有正确的目标,然后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目标指,好比我们今天想去北京或拉萨,目的地要定下来。坐火车还是坐飞机?交通工具要定下来。不能飘浮不定,到底是去拉萨还是去北京?若目标定不下来,怎么出发?

  我经常跟大家讲,首先要树立目标。佛讲三士道,一种是求人天安乐,一种是求自我解脱,一种是成佛普度众生,必须选择一个。自己看,是求人天福报,求自我解脱,还是求普度众生。我要成佛度众生,若是这样,法门有很多。

  先把是去北京还是去拉萨定下来。若去拉萨,火车和飞机都通了,那是选择坐飞机、坐火车,还是选择坐汽车?有些人选择坐汽车,花的钱少,也可以看看沿途的的风光、景色;有些人愿意坐火车,经济实惠;有些人要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方便快捷。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可以,但必须要定下来。

  有了正确的目标和方法后,一定要坚定不移地依止上师、善知识,依止善友。紧跟上师,紧跟同修道友,才不会走偏路和邪路,才不会堕入恶道和邪道。

  善知识不断地把你往上拉,善友不断地把你往上推,这样你自然不会走弯道。否则,想解脱成佛也难。所以目标定下来以后,就要坚定不移地依止上师、善知识,依止金刚道友。这点很重要。

  学佛修行的过程中,不要去找感觉。感觉、觉受是不可靠的,觉受不能当作是境界。有些人把觉受当成了境界,“我看到了佛,好像是水晶的或蓝色的,还跟我说话了,说是我的法身”。法身是这样的吗?法身是水晶的吗?法身是蓝色的吗?法身还能这样跟你说话吗?也许可能是一些觉受,觉受不是境界,不能当作是境界,这什么也不是。

  就像坐长途汽车钻山洞,看见野花一样,都是觉受。觉受有好的,有不好的。有些人学佛修行,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恐怖的、不愉快的景象时,心里也是不清净;还有的可能也看到了一些比较恐怖的形象,然后就问我是不是着魔了,是不是学佛不如法了。什么叫不如法?目标是你确定的,方法是你确定的,你还怀疑什么?那这些是什么?这些也是觉受。

  刚才我说了,我们坐长途汽车,有时候要钻洞,在洞里走,也很恐怖呀。刚开始我到汉地,没有坐过火车,也没有钻过山洞,火车过隧道时,周围一下子变黑了,把我吓坏了。还要钻山洞、穿隧道,从山里可以走,从地下也可以走,这些我都不知道,当时把我吓坏了。但是了解了就没什么了,不要太执着,这也是一种觉受。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什么样的觉受都有。明、乐、无分别三种觉受,这是概括性地讲。其实觉受有很多种,不理就行了。

  前几年,我去了一个地方,那是我很向往的地方,虽然很偏辟,但是我们的一位传承上师——华智仁波切的上师无畏如来芽闭关的地方。我们是开车去的,还有一段没有路,走着过去的,到那边时天已经黑了。我们在山下住的,那地方什么也没有,没有地方睡,我们也没有准备,车里只有一个小帐篷,我睡在帐篷里,他们有的睡在车里,有的在外面坐着。

  那是我最有信心的一位上师的道场。按理说,我那天晚上应该做好梦的,相反,那天晚上全是迷乱、恐怖的显现。我是这么想的,可能都是觉受,都是对我的考验。

  其实刚开始时,我心里认为肯定会做很殊胜的梦,肯定会在梦中给我灌顶,但什么也没有,出现的全是一些恐怖或不好的景象。这也是一种对境,也是对我的一种考验,可能也是上师的一种化现。这样一想,我去那一点都不遗憾,我得到了加持,得到了摄受,虽然没有梦到他,梦中也没有给我灌顶。刚开始我是带着这种希望去的,但却事与愿违,全是恐怖、迷乱的现象,但一样是摄受,一样是他的化现。

  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中也一样,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佛菩萨的化现,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也就是法身佛的显现,这样想是正确的。

  一切都要转为道用,有这个能力,就没有不好的,没有不圆满的,一切都是清净、圆满的。所以不依赖他缘,不能遇到一点问题和违缘的时候,就动摇自己的决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自己的菩提心之决心。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修心)(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修心)  

 仁焕法师:学佛就是修心 

 吴汝钧教授: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五、修心问题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学习即修心 

 宽运法师:断欲修心 自性清净 

 宽运法师:去除五欲 清净修心 

 雪漠:我向往的智慧——《大手印实修心髓》跋 

 悟妙法师:坐禅是修身还是修心? 

 静波法师:《修心诀》语录笔记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一、修心诀窍 

 体慧法师:持戒修心 

 觉真法师:修行也叫修心 

 《修心八颂》讲文十七 诸法如幻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