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梦斋山人:何谓双遮双照 |
||
|
||
1、佛法探讨:何谓双遮双照? 双遮就是双重否定:即否定了肯定,也否定了否定;双照就是双重肯定:即肯定了肯定,也肯定了否定。这就是离四句绝百非呢。具体可看下面的问答录。 请问山人:楞严经说: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此义难解,请您解义。 答:这是楞严经的精华,概括而言佛陀如此讲,就是让众生离四句,不取一法,不舍一法而入中道实相。说一切诸法非因非缘,亦非自然。这就是讲诸法不是因缘自然,不离因缘自然。诸法若说自然有,何需待缘生?这就好比豆种要生根开花,必须有适当的因缘。这是讲诸法非自然有。若讲诸法是缘起生,为何压冰不出油,石豆不生根?这是讲亦非因缘生。那么诸法是在本具的前提下依缘而成的。也就理具还需事造。这是讲诸法不是因缘自然,不离因缘自然。那么又如何解无非不非,无是非是呢?经文都是古文,用简略语。这两句全句应是这样的:无非无不非,无是无非是。非就是否定,是就是肯定。一句是说:没有个否定,也没有个不否定;二句是说:没有个肯定,也没有个不肯定。这就是离四句呀。四句为:有(肯定)、无(否定)、即有即无(又是肯定、又是否定。矛盾)、非有非无(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不定)。世间的语言文字思维都离不开这肯定、否定、矛盾、不定四句。若能离此四句,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了。就是完全的跳出了二元对立的境界了呢。那么离一切相,就是离四句,一切相皆不执着,一法不立;即一切法,就是因果不虚,于幻法之中,大发慈悲,广做佛事,普度众生,一法不废。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离一切相,而生其心,就是即一切法。所以禅宗有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因为语言文字思维,都会落入四句中。那么佛法说与不说呢?华严经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只是不要执着文字相而已。语言文字看如何用呢,用好了就是文字般若,用不好就是文字缠缚。所以楞严经言:离即离非,是即非即。离即离非就是双遮,就是双重否定;是即非即,还是简略语,应为是即是非即,就是双照,就是双重肯定。佛陀用心良苦,让众生不取不舍、不立不废,性相双修,体用一如。这样才能歇下狂心,而即菩提。做为一名佛弟子,就是要离一切相而修一切善法则证菩提呀。南无阿弥陀佛。 2、答疑解惑: 请问山人:您在《说度人》一小文中讲批评人家的过错,言辞不要过激;教人向善的标准不要过高。要循序渐进,要讲究方法把握好分寸。那么请问山人,琉璃王军队灭释迦族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三次劝阻琉璃王都没有劝住,您说释迦佛是没有讲究渡人的方法呢,还是没有把握好渡人的分寸呢? 答:君这是倒果毁因、因果错乱呢。释迦族被琉璃王所灭,那是如是因如是果。正所谓因果真实不虚,所以才要行善因得善果呢。山人之文旨在把握好度人之因,这和释迦族被灭已经形成的果报,岂能相提并论呢?若按君所言,现今世人得恶报者比比皆是,君就不修善了吗?学佛学法呀,可不能自以为是拔无因果呀。南无阿弥陀佛。 3、快乐分享: 修行是要改变自己,不是改变别人,即便是你自己的亲生儿子,你也没有办法改变他的。信佛就像烧水一样,它有因缘的,凉水你想变成开水,没有火怎么办。但是只要跟三宝沾到一点点边的,都有机会可以解脱,《地藏经》里讲到有一丝之善,称一佛名、一菩萨名,大乘经典一句一偈,只要跟佛沾上一点点边就可以解脱,佛的威德力大。自己修到什么时候,修来修去还是凡夫一个,所以信心很重要,增加信心。修出一点来就知道,佛菩萨无量劫修下来了,早就圆满成佛了,那我们就不要关公面前耍大刀了,要老老实实地。你老老实实地修,越修越知道佛伟大,越修信心越大。南无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