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谈天说地问自己之每周一经节目 |
||
|
||
列位朋友: 我们現在通常所说的“心理学”, 和我们现在所要学习的正法佛学的因触而生受、爱、取、有乃至纯大苦聚集的心理活动学说,有着本质区别。 由触而生,在色、受、想、行四个方面的内在意识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行动结果,我们把这一理论学说定为“正法佛学的心理学”。 它 阐明了正法佛学对“色受想行四大自然和精神物质存的心理意识反映(上文说过的“条件反射”),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未出五蕴的世间人)与多闻圣弟子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宇宙观。 凡夫众生触物生情分人我,由此受到五蕴系缚轮迴三界生死中,苦海无边。而多闻圣弟子于色物无欲爱、贪喜,常住寂灭、清冷无为中,远离恐怖、苦恼,是谓常住常乐! 下面且听圣贤的无上说教吧: 第62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起出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 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 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所以者何?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生灭以不乐,及三种分别; 贪着等观察,是名优陀那 第62经译文: 注:五下分结:①贪结,②恚结,③慢结,④嫉结,⑤悭结。结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结缚众生,使之流转于三界。 当佛陀住在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时,一天晡时,世尊从禅定中起,走出讲堂。于讲堂阴凉处,在大众前面敷座而坐。当时世尊说叹优陀那偈,其偈意思是:法没有吾我之分别,也没有我所有存在。连“我”都没有,我所就更不用说了。比丘若想解脱,应当从此处开始,断除五下分结。 此时有一位比丘,以礼问讯佛后说:为什么说无我,亦无我所?连“我”都不能有,“我所”更由何生?比丘解脱,则从此处开始断除下分结呢? 佛告比丘说:哪些愚痴无闻凡夫总是算计色是我、不是我,印相在心;于受、想、行、识也是这样认为。然而多闻圣弟子们却不这样,他们看见色,不以为是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也是这么认为,他们也没有“我知,我见”的思想与观点。圣弟子们认为“色”是无常的;受、想、行、识是无常的。有色即是苦;有受、想、行、识亦是苦的。色是无我的;受、想、行、识也是无我的。此色不应当有我;受、想、行、识也不应当有我。这些色是要变坏的;受、想、行、识也可以变坏的。所以说无我、无我所;也不应该有“我和我所”的思想。已经这样做并已得到这样思想解脱的人,那么他就断除了五下分结。 此时哪位比丘对佛提问,他说:断除五下分结之后,怎样才能做到漏尽,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世法中自己可以作印证,具足住(具备各种条件,住于寂静无为之中),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此比丘说:愚痴凡夫和无闻众生总是于无畏处(不应生起畏惧的事)而生起恐惧心。他们于无我,无我所感到很不理解,故而惊怖。这些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总是攀缘四识而依住。 【注解:①意生缚:于色中,心中生起喜乐、爱恋之心不能捨离。相对于解脱来说就是一种束缚,故而叫做“意生缚”。②攀缘四识住:是说“识”于“色、受、想、行四蕴生起的攀缘心:a、识于色攀缘,b、生起爱乐,c、增进(不停止)d、广大(横向扩大发展)生长(纵向深入发展),接下来“识”于受、想、行攀缘亦复如是,故而叫做“四识”攀缘,都是属于内心精神境界的活动。】 所以佛说比丘,凡夫识心总是徘徊停留在这些问题上,患得患失。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尽情游戏,演绎世界)。对于这样的思想学说,却有很多不同其他观点,说三道四,种种猜测。他们说“识”是这样的或那样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这样的理论观点,也只是说说而已,空洞无味,听到后会影响进步,生起疑惑之心。因为这些人,他们没有深入进行觉照观察,离开五蕴根本不能有境界出现。 佛说比丘,离开色界,贪心捨已,于色所生起的意生束缚相应亦断。于色的意生缚断了之后,识的攀缘心亦断除,“识”不复存在。自然所谓的增进、广大、发展也就不存在,那么“识”于“受、想、行”蕴界的影响和作用也就相应失去。那么“识”对四蕴就无所作为,无作即停止(住)。由于停止,心即产生知足。由于知足原因,就得解脱;得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佛说完此经已,诸比丘欢喜奉行。 偈曰:生灭心不乐,及三种分别,贪著等观察,是名优陀那。 注:此经以“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二偈句之后,至攀缘四识住,中间缺少很多内容,以致前后经文不连贯,语文不通顺,此经为残缺不全之经,故有遗憾。 久見婆罗门,逮得般浧槃。 一切佈已过,永超世恩爱。 列位朋友:让我们沐浴在正法佛学的暖阳春风里,轻松愉快地渡过每一周,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