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新白话版1


   日期:2019/7/19 17: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一

  《阿弥陀经》的疏钞,大文分为三部分。一通序大意,二开章释文,三结释咒意。

  这是随顺经典的序、正、流通三分,也是随顺净业的信愿行。

  一通序大意

  分为五部分,(一)明性、(二)赞经、(三)感时、(四)述意、(五)请加。

  (一)明性

  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太大了啊真体。不可得不可思议的,难道就是自性吗?

  通序经意,大文分为五部分。从第一的明性,到第五的请加,这里说明性。《阿弥陀经》因为是全部彰显自性,又经典都是不离自性的,所以首先标出来啊。灵就是灵觉,明就是明显。日月虽然明,不能称为灵。现今只有至明之中,神解不测,明不能够尽情表达,所以叫灵明。彻就是通啊,洞是彻到极致啊。日月虽然遍照,但不能照到覆盖的盆里,这是彻而未彻。现今这灵明,光辉天地,透彻金石,四方上下,没有障碍,因为是洞然的彻,没有不彻的。不是相对隔来说通的彻,是洞彻啊。湛就是不染,寂就是不摇。大地虽然寂,不能称为湛。现今只有至寂之中,莹净没有渣滓,寂不能够尽情表达,所以叫湛寂。恒就是久啊,常是恒到极致啊。大地虽然坚硬,但难逃坏劫,这是恒而未恒。现今这湛寂,推及到无始,引向那无终,从古到今,没有变易,因为是常然的恒,没有恒不恒的。不是相对暂来说久的恒,是常恒啊。所谓非浊,说有就不受一尘。所谓非清,说无就不舍一法。所谓无背,纵放也没有向哪里去。所谓无向,迎接也没有从哪里来。是说这个灵明湛寂,不可以用清浊向背求啊。举出清浊向背,含意包括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同异等,太大了啊二句,是赞辞。大就是当体得名,具有遍常二个意义。因为横遍满十方,竖穷极三际,更没有法可以与它相比的,不是相对小来说大的大啊。真就是不妄,因为三界虚伪,只有这个是真实。所谓不是幻不是灭,不可破坏,所以说是真啊。所谓体,所有万法不超出一心的体。体包括相用,总之叫做真体啊。所谓不可思议,如上面的明而复寂,寂而复明,清浊没有形,向背不能得。那么心言的路都绝了,没有容下思议的了。所谓不可思,就是法没有相状可想,思就生乱。经上说:“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稍有动心就烦恼先起)就是这样啊。又法没有相状可想,思也是徒劳的。经上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这个法不是思量分别能达到的)就是这样啊。所以说心要攀缘而思虑没有了啊。所谓不可议,就是理圆言偏,言说生起理就丧失了。经上说:“凡有言说,皆成戏论。”就是这样啊。又理圆言偏,言说不能尽情表达。经上说:“一一身具无量口,一一口出无量音,如善天女,穷劫而说,终莫能尽。”(每一身有无量口,每一口有无量音,如善口天女,就是到了穷劫也说不尽)就是这样啊。所以说口要谈论而言词丧失了啊。又这部经原来名叫“不可思议”,所以用这四字总体赞叹前文,因为是至理的极名啊。末句总结,说这个“不可思议”,应当是什么东西?只有自性如此。说到性有二种,兼有无情的部分,叫做法性。单独有情的部分,叫做佛性。现在说的自性,就是指佛性而言啊。性要加上自,因为法本来如此,不是造作得来的。因为是我自己,不是属于别人。这个自性,有很多名字,也名叫本心,也名叫本觉,也名叫真知,也名叫真识,也名叫真如,种种的没有完。总而言之,就是人的灵知灵觉本来具有的一心啊。现在说明不可思议,只有这个心而已,更没有别的东西有这不思议体与心相同啊。若是就这部经,初句就是无量光,因为洞彻无碍。二句就是无量寿,因为常恒不变。三四句就是灵心的绝对,光寿交融,因为一切功德都是无量的。五句是总赞,就是经上说的:“如我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末句总结,说阿弥陀佛全体是人的自性啊。又初句灵明无所不照,就是用大。二句静寂无所不含,就是相大。三四句迥然断绝二边,就是体大。五句是总赞,所谓即是三即是一,双泯灭双依存,言辞丧思虑亡,不可思议。末句也是总结到自性啊。又初句说照,就是解脱德。二句说寂,就是般若德。三四句说寂照不二,就是法身德。五句是总赞,末句是总结,根据上面可知,又用四法界会意。那清浊向背,是事法界。灵明湛寂,是理法界。灵明湛寂而不变随缘,清浊向背而随缘不变,是理事无碍法界。不可思议,是事事无碍法界。因为这部经分摄在圆中,也能少分事事无碍,最后说自性,也是总结四法界归到一心啊。

  (二)赞经

  有二部分,1总赞,2别赞。

  1总赞

  去掉浊就是澄清,返回就是相向,超越三祇在于一念,等齐诸圣在于片言。至极的妙用啊,也不可得不可思议的,难道是《佛说阿弥陀经》吗?

  上面说的灵明湛寂的本体,本来没有清浊向背,毕竟平等,惟有这一心。现在是对生灭门说的。因为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不觉心起而有那念头,就被无明覆盖。失去本质流向末端,浑乱真体,所以名叫浊。如澄净泥沙,再恢复净洁,这叫做清,就是指转变五浊而成为清泰啊。无明牵引,背弃本觉追逐尘境,渐渐远离真体,所以名叫背。返回原路,再使归还,这就是向,就是指背离娑婆而向极乐啊。然而这就是对众生一期从迷到悟来说的,似乎有澄清返回的迹像。而对于自性,其实没有得失,也没有增损。所以有时浊有时清,水没有变换性质,忽然背离忽然正向,人没有二个身体。所谓修证就不是没有,污染就不得到啊。所谓三祇,就是三阿僧祇劫啊。僧祇的解释见后面文字。说到三,因为以释迦成道,从古释迦佛到尸弃佛,经历七万五千佛,从尸弃佛到燃灯佛,经历七万六千佛,从燃灯佛到毗婆尸佛,经历七万七千佛,就是三祇啊。经过很多劫,远之又远,而今不超过一念,快速超出生死。所谓一念,就是能念阿弥陀佛的一念啊。所谓诸圣,就是佛以及菩萨啊。从凡到圣,隔了又隔,而今不超出片言,直登不退菩萨地位。所谓片言,就是所念的阿弥陀佛的片言啊。至哉二句,是赞辞。至,是极啊。至极而没有增加啊。妙的意思,就是上面四句总体的妙义。用的意思,就是力用啊。那垢心很难清净,混浊如黄河。妄想很难收服,放逸如奔马。经历恒沙无数量的劫,轮转没有休止。攻读三藏十二部的文字,觉得路太远。而能使浊变清,背离的转向,一念顿时超越,片言就证,力用的妙,怎么可以思议?用是从体相而出,所以只说妙用啊。末句总结,说这样的妙用应当是什么经?只有《佛说阿弥陀经》,能够担当。有人问:“小乘不说了。就拿大乘经典来说,广大堆积如山,为什么妙用偏赞这部经?”答:“经典中虽然有这个意义。没有如这部经的明确并且简单的。所以称性而谈,正直而说,不是不圆顿。而澄浊返背,方便没有彰显。其余的法门,或者浩大广博而难修持,或者幽深而不知所措。现今只要片言名号,便入一心,就能往生,直到成佛。即方便又成圆顿,神功胜力,不归这部经,那又归谁呢?”又先前是性德,现今是修德,先前是自性清净,现今是离垢清净,甚至性尽障尽等,互相交融不二,就如教中说的。

  2别赞

  有四部分,(1)先出说经所以,(2)统论净土功德,(3)特示持名为要,(4)广显持名所被

  (1)先出说经所以

  故我世尊,乍说三乘,终归一实,等颁珍赐,更锡殊恩。

  承上。这部经具有如是不可思议功德,所以佛说这部经,是有原因的啊。乍就是暂时啊,暂时的说法,不是究竟啊。所谓三乘,乘本来没有三,权且方便说有三,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啊。终是对乍说的,实是对权说的。意思是世尊刚成正觉,演讲大《华严》,大教难以投放,随众生的根机,说三乘法。然后会总权法归到实法,都给与大车,所以叫“等颁珍赐”(《法华经》里的比喻),这是如来一代时教的大概啊。而在其中,又生出念佛一门,不论大根小根,只要是念佛的,就能往生。也不用等待根机成熟,这才是会总权法归到实法。只要是往生的,就能达到不退,比喻不按次第的提升。世袭的官,这个恩是非常的,名叫殊恩啊。又殊恩含有二个意义,一是念佛是恩中的殊恩,二是持名念佛,又是殊恩中的殊恩啊。

  (2)二统论净土功德

  指示四十八愿的愿门,开启一十六观的观法,愿愿归向普度,观观主导妙心。

  上面是赞净土法门的殊胜。现今对于净土,先出其他经典,然后对比这部经更为殊胜。愿门,观法,都在二部经中。说从初愿直到愿终,无非是含摄所有众生同生净土,从初观直到观末,都是空假中道圆极一心。由这一心,生出大愿而成正觉。就是用本愿还度众生,而归一心净土法门。二经对照,意义如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