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谈谈学佛者的科学态度


   日期:2012/5/29 11: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谈学佛者的科学态度

 

张倩
    最初从民间信仰开始接触佛教,到后来在寺院接受正信佛教的熏化,尔来几度春秋;从想成为一个佛学研究者,到成为一个学佛人,尔来数度寒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佛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的确,佛学博大精深,微妙难思,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
    学佛者应该有科学的认知态度,以内修的心看自己。为什么有的人在学佛之前,本是一个智慧颇浅、想法不多的平凡人,学佛之后,却变得见解很多,见到同修或师父们就喋喋不休,一味地陈述自己的看法,说的要么是小道消息,要么与修行无关,根本不听他人意见。另一种是只顾向师父诉说烦恼,好像全世界人都对不起他,社会不公平,人心太险恶,根本没有意识到是不是自己有问题。当师父看到他的痛苦时,慈悲心起,对他开示劝导,他却置若罔闻,他找师父,不是想通过听取师父的教诲来完善自己的修行,而是来求证和认可自己所为的正确性。我在参加终南山佛教文化夏令营时,就碰到一位师兄,在宽严法师开示结束之后,她将问题写在本子上,站起来提问,法师一一作答,她却认为法师的观点不是她想要的答案,于是法师回答,她想要的答案只有她自己知道,法师只说正确的答案,而不是说她想要的答案。
    从根本上说,这也算是一种执着,对自己见解认识的正确性的执着。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把自己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认识这个世界。可是认识的科学性呢?科学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运用工具的人。
    学佛者,应该有圆融无碍的胸怀,以慈悲的心看世界。修行的某一个阶段,外在的干扰太多确实对学习不利,而学习的目的,是学到知识智慧,用来改造和改善外环境,而不是逃避,也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内视内求,向内观照。人都有两只眼睛,向外看是无比宽广的世界,向内看是无比深邃的内心。而外面的世界纷纷扰扰、喧嚣无尽,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定力去抗拒外在的诱惑。我们可以暂时隔离外界对我们的刺激,不受外界的影响,从而调整内心世界的秩序,提高自我的觉察力,使之趋向和谐与宁静,回归清凉的自性。但是,这也有个度的把握,凡事适度最好,过犹不及,要坚守中道。通过内视反观我们内心有哪些习气污染,去掉污染执着,放下包袱,而不是把它们包裹得更紧。擦镜子,是为了更好地照清楚内在和外界,而不是以擦镜子为借口和理由,把自己和镜子一起包得严严实实,不见天日,如埋头的鸵鸟,生活在自恋的世界中。假如人把内敛变成自我习气,就会走向反面,变成一个失聪的人,一个听不懂别人说话的人,即使善知识亲自点拨,也不能明心,又何谈见性?只是在内心中打转转,陷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不去觉察心外的世界,这是一种轻度的自闭现象,我们应该避免。
    学佛者,应该有与时俱进的眼光,以超越的心看经验。世间普通的人往往仅以自己的见闻和经验来判断一切事物,但这是不可靠的,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经常在欺骗自己。比如说我们在地球上看太阳东升西落,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可是我们学的地理知识告诉我们,事实并非我们看到的那样。在看电影时,观众认为电影里人物的动作是活灵活现、连续不断的,但懂得一点电影原理的人都知道,电影的放映实际上是由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串起来的,因为播放的速度很快,所以人的肉眼觉察不出来,误认为是连续的动作。又如一个瓶子,在没有破碎之前,对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瓶子,人们都会认为是完全相同的一个瓶子,但佛陀告诉我们,它是在刹那地变化坏灭!因此,人类的经验往往就是对事物表层现象的一种虚假体验。对此,科学家们也有类似看法。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物理学家威斯柯夫说:“量子力学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非物质能力,可是并不因它不可看见,我们就不能认识它和不相信它。在科学上几乎每一件事都是超过你的直接经验的。”而佛教里一些高深的道理,比如说空有不二的教义,更是超越一切相状,是凡情不可思议不可测量之处。
    现在的人们不会仅凭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者是因为自己不能理解,就随意去指责当代科学家们的发现是“唯心”或者“迷信”。而对更加微妙难思的佛法,人们就更不应该在没有深入观察之前就任意下结论。佛陀当时在菩提树下证悟后,曾经自语道:“甚深离垢染,光明如虚空,甘露微妙法,我今已获得。我虽欲示说,他人莫能解,意欲趣林薮,不说默然住。”但后因梵天王的劝请及忆念起以前的大悲愿力才开始转法轮。
    有些对于佛法基本道理都不懂的人,却好望文生义,比如对于空性,误解为:既然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就是悲观主义,消极逃避,等等。这样随意猜测,妄加诽谤,显然曲解了佛法里所讲述的甚深道理。我们做事说话都应该经过详细周密地观察,特别是对流传影响达数千年,具有精深博大的哲学文化内涵的佛教,更应该慎重才对。康有为曾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学佛者,应该有客观公正的理性,以求证的心看智慧。我们研究学问的时候,必须要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场上去寻求真理,谁的宗派有最真实、最殊胜的道理才跟随它。我们并不因为我们是佛弟子就赞叹佛法,就像印度著名学者迦罗在《胜天赞》中所讲的那样:“我不偏向于佛陀,亦不歧视外道宗,何派具有胜道理,我即依此为导师。”当我们不偏向佛教或现代科学,而是以非常公正的态度和最细致的观察来审视佛经时,确实会印证真实不虚的教义。这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自己的闻思修行过程中真实的感悟。所以当我们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真正地去实践时,便会有很多真切的感受。人们相信科学,是因为所受教育和广泛的宣传,使当今科学技术已深入到人类生活思想的各个方面。人们对科学的了解接触比较多,而对佛法知之甚少,但不能以此来否认佛法里面所讲的那些真理,否则,就会像在科学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古人,或是现在与世隔绝的那些原始部落的人,在听到科学真理或发明时,他们会固执己见,根本不肯相信,说这是在骗人或者迷信,您又作何感想呢?斯里兰卡著名的弗那多博士说:“佛教不强人盲从,但凡有思想智慧的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然、心安理得者。”
    实际上,对自我以及任何已有知识的过分执著,都会对认识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宇宙真知的终极发现构成障碍。而佛教就是破除这种认知障碍最有力的一个武器,它总是不带任何主观片面色彩而平等地看待世界上一切发生的现象。剑桥大学的名教授,得到过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奖的白赖恩·约瑟芬博士,就是一位认真研习佛经论典和修习禅观的科学家,他每天都坐禅,以求进入客观的真正内明的状态。英国的诺曼·裴耐斯教授则认为:“我们需要佛陀教理,这道理就是‘中道之教’。它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的觉悟,引导我们达到和平光明的大道,并能获得大智慧。”
    祈愿我们能以清净平和的心境,准确感知外界而心无染著,在正信的前提下,汲取佛教的智慧,深入了解妙法宝藏,成为真正的“觉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者       科学态度)(五明学佛网:学佛者       科学态度)  

 其它法师:莫做“小资”学佛者(圣明法师) 

 觉明法师:学佛者在灾难面前应具的知见 

 张尚德教授:想学佛者注意 

 妙心法师:初学佛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清远法师:小资学佛者 

 仁俊法师:学佛者亟应大惊防处︰自己就是恐怖分子! 

 仁俊法师:现代学佛者亟应提倡体践一种最新思想──这个世界 

 仁俊法师:学佛者新春亟应策发的大心愿──为人间培育有智慈 

 仁俊法师:学佛者最应重视的两件事(下) 

 仁俊法师:学佛者最应重视的两件事(上) 

 仁俊法师:现代学佛者最最急需的--建心地道场,培身心道德 

 学佛者可以玩股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