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善导大师“二行”“二业”思想浅析


   日期:2015/2/22 22: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杂志    作者:演刚居士

什么是“二行”“二业”?

二行二业者,正行、杂行,正定业、助业。语出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上品上生章注》中。大师在注疏中,在论述完“就人立信”后“次就行立信者。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观经四帖疏》)

由于此二行二业的思想,与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观经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弥陀经中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弥陀授手相迎的修行宗旨一脉相承,故已成为现在净业行人修习净土法门的不二指南。

善导大师二行二业思想的理论依据,从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与道绰大师的《安乐集》中可以看出端倪。在《往生论》中,天亲菩萨将往生弥陀净土的修行方法立为五念门:“一者礼拜门(身业专礼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二者赞叹门(口业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光明智相),三者作愿门(心常作愿,毕竟往生彼国),四者观察门(智慧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五者回向门(将自己功德回向众生,同生极乐国,成就大悲心)。”(《净土宗教程》释大安集述)两者相较,虽五念门中无读诵、称名二门,五正行中无作愿、回向二门,“但如果按身、口、意三业分类,则读诵、称名都是口业,可以合于赞叹门;作愿、回向都是意业,可以合于观察正行。所以五念门与五正行其实一致。”(《中国净土宗通史》)

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中,大师将修行的方法分为“正学”与“兼学”,即主要修行方法与辅助修行方法。大师认为,在佛涅槃后的前两个五百年中,学定、学慧为正,称名念佛为兼;现在则是称名念佛为正,其他为兼,包括定学、慧学以及实相念佛、观想念佛等均为兼学。

“又若去圣近,则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道绰大师《安乐集》卷上)

由此可见,善导大师将称名念佛立为正定业的立场,与道绰大师将称名念佛立为正学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

如何理解二行二业思想的真实内涵?

现代净业行人在实践大师二行二业思想的时候,常常面临如下的困惑:净业行人可否“杂修”?“杂修”是否就是“千人修行往生无一”?我们常看到净业行人之间或与其他宗派的佛友就此问题产生争论,净业行人说他宗行人又读他宗经典又是持咒又是学教,修杂了很难往生。近期还有一种声音,以善导大师专修之名呼吁净业行人不要去杂修的道场参学,不要做放生、慈善等这些杂善,即使做了也不要回向,回向了就是杂修,就不能往生了云云。他宗行人也认为很多净业行人的知见太过偏执,好像是在专修,其实一天念不了几句佛,其他时间却在五欲六尘里打滚,还自以为不错。况且,从严格意义上讲,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杂修的占了绝大多数,这又如何解释呢?那么产生这种争执的原因在哪里?如何才能正确理解大师二行二业思想的真实内涵?

首先“舍专修杂,千时无一”的思想是如何提出的?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曾施设问答:诸佛同体,悲智无二,为何偏赞西方专劝礼念。大师首先正面回答,虽然诸佛悲智同体,然愿力不同,故因缘各异。弥陀以深重誓愿,以光明佛号摄化十方众生。“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往生礼赞》)之后话锋一转,“若欲舍专修杂者,百时稀有一二,千时稀有三五。……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往生礼赞》)

要想全面理解大师上述思想的内涵,笔者以为须结合大师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来加以分析。

善导大师所生活的初唐时期(公元613~681年),也是中国佛教最为繁荣、最为鼎盛的时期。大乘八宗中,天台宗智者大师(公元538~597年)、三论宗吉藏大师(公元549~623年)、律宗道宣律师(公元596~667年)、唯识宗窥基大师(公元632~682年)已经创立,禅宗(南宗)慧能大师(公元638~713年)、华严宗法藏大师(公元643~712年)也在蕴育之中。加上魏晋时期成立的摄论宗、地论宗、俱舍宗,以及活跃于当时的三阶教,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净土往生一法各家也是众说纷纭,有认为十念往生为别时意仅种远因者(摄论宗);有认为九品往生一般凡夫无份,下三品为大乘始学凡夫,中三品为小乘内凡以前凡夫至小乘三果圣人,上三品为种性位至七地圣人者(净影慧远法师、天台智者大师)。

可想而知,在当时那种各宗各派龙象辈出,众生善根深厚任修一法都能多少证入,而往生净土的标准又被错误高估的时代背景下,身为昙鸾、道绰二位大师学说的继承者,立志“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以“楷定古今”的气魄弘传净土法门的善导大师,在确立净土宗地位的过程中,高扬他力易行、二行二业的旗帜,强调信愿念佛乘佛愿力,十声乃至一声,乃至五逆谤法之人皆得往生,以突出法门修行之易、摄机之广。若为异学异见别解别行所惑,杂修他行,不能至心,无有深心,则千中无一,以显往生之难的说法,就显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了。所以大师在观经疏中,是因“就行立信”而谈二行二业,在《往生礼赞》中就“杂修不至心”而论“千中无一”。

在观经疏上品上生章注中,大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圆发三心——至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的重要性,其中又特别强调深信之心。著名的“水火二河白道喻”,“十方阿罗汉、辟支佛、地前地上菩萨、乃至化佛报佛均称净土为虚妄,行人放弃净土信仰即教授更好的法门,也不改变念佛者信愿求生的决心”的例子均出自此章。印光大师云:“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师所夺。历叙初、二、三果圣人,即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者(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印光大师《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由此可见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所要强调的重点,并不在于表面上的专修(正行)与杂修(杂行)之于往生与否,而是在于专杂背后所引发的,对净土法门至心与深信之心之有无!

善导大师对圆修诸善及他宗行法的态度

事实上在大师的五部九卷中,对圆修诸善及他宗行法态度是非常圆融的,并明确反对法门之间的相互轻毁:

“又此(净业)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往生,总名疏杂之行也。”(《观经四帖疏》)“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善导大师《般舟赞》)“有流见解心非一,故有八万四千门。门门不同亦非别,别别之门还是同。同故即是如来致,别故复是慈悲心。”(善导大师《法事赞》)“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既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般舟赞》)“随出一门,即出一切烦恼门也。随入一门,即入一切解脱智慧门也。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观经四帖疏》)

大师的这些法语,现代净业行人也须认真体会牢记在心!

专修、圆修虽圆发三心皆可往生净土,但末法时期的净业行人在修行上还是一定要有主次之分的。诚如印祖所云:“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印光大师《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净宗诸祖在修行次第上的慈悲示现

善导大师早年即证念佛三昧尚以“罪恶生死凡夫”自牧,印祖宗教兼通也是一句佛号念了60年,两位祖师如此慈悲示现,我等末法众生又岂敢自居中上而不分修行之主次呢?

在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日课百八佛事”的永明延寿大师,“即万行以彰一心,即尘劳而见佛性者。古今除永明,唯师一人而已”(《云栖莲池宏禅师塔铭》)的莲池大师,著作等身的蕅益大师可称的上是圆修诸善的代表,而三位祖师临终莫不皆以专修之旨示人。如永明大师临终偈云:“弥陀口口称,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莲池大师临终付嘱大众:“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蕅益大师晚年作《自像赞》曰:“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

值得一提的是,永明、莲池两位祖师在自己的著作中(《万善同归集》《佛说阿弥陀经疏钞》)都引用了“上都仪云,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况离相耶”一句,作为破斥执理废事之人,空腹高心,蔑视净土法门为著相的理论依据,比较而言永明大师引用的语句更为详实。台湾的性梵法师在作《万善同归集讲义》时,对于“上都仪云”所指为何颇为困惑,在藏经中也无法找到相关的文献。(注:上都即指长安,借指长安光明善导大师。)在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中,我们可以找到原文:

“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可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观经四帖疏》)

由于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的两次灭佛,善导大师的所有著述在东土都归于湮灭。包括永明大师在内的后来的几位净土宗祖师,除印祖外,可能都未有机缘一睹善导大师的著述,但指方立相、信愿求生、持戒念佛的思想,却超越时空传承至今。手捧大师的著作,我等应生稀有难遭之想,感恩戴德之想!

“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精修,最吃紧。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详阅之。”(印光大师《复沈授人居士书》)印祖的这段开示,亦可看作是对善导大师二行二业思想的最准确的诠释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善导大师       二行)(五明学佛网:善导大师       二行)  

 净界法师:什么叫真实心呢?善导大师说:不求名闻利养之心 

 其它法师: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心行法师) 

 黄念祖居士: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 

 圆慈法师:净土宗师 二祖善导大师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四讲:二行章,舍杂行归正行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五讲:二行章,正杂得失 

 慧净法师:善导大师 弥陀化身 

 信愿法师:“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八) 

 信愿法师:“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七) 

 信愿法师:“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六) 

 信愿法师:“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五) 

 信愿法师:“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