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此落实生活必能趋吉避凶


   日期:2010/6/25 18: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此落实生活必能趋吉避凶
如此落实生活必能趋向吉祥、避开凶灾厄难。

何为道德
        生在现代社会,我们现在不缺钱,也不缺技术,但是大家找不到那种幸福、安全、和乐、和谐的感觉,为什么?不学传统文化,不知道道德已经很久了。到底什么是道德?我现在做个汇报。
什么是道?
        其实很简单,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比如说早上太阳在东边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苹果一定要秋天结果。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个就叫道。
什么是德呢?
        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这就叫德。现在有人说传统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这是一种误会。还有人说这个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讲,一点不高深。秋天结苹果,您觉得这个苹果高深吗,一点不高深。苹果树结果、老母鸡生蛋,这有什么高深的。自然大道,这个道,最朴实,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听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传统文化。它一点都不神奇,一点都不奥妙,非常通俗易懂,问题是现在没有人讲。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所作所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他就叫有德。这个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要破坏自然规律。
       人生就是一条道路。如何把握方向走好这条道路,深信,是每个人终生的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的踏上这条康庄大道。因为它需要明智的智慧与努力的学习实践,才能走上光明的人生大道。
       「道」由「」与「首」相结合,意含着道要行,而且还要运用头脑,以智能做引导。「」还有「乍行乍止」解,提醒我们在人生路上不要只顾埋头奔走,走累了要停下来,走不通的时候,也要停下回头看看自己走得对不对,有没有越来越偏离?《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故要随时校正方向,不可偏离正道。这就是道的义理。
       人生必须走上「正道」,为什么呢?因为邪道、旁门左道会引人走入黑暗的歧途。唯有践履正道,才是人生幸福美满的保证。而正道必法自然,正道就是自然的运行,就是自然的原理原则。如果违背自然之道,人类会遭受许多的痛苦和灾难,因为邪路是根本行不通的,终究还是要回归自然的。
        譬如,一年四季的流转就是自然之道,如果四季错乱,万物就无法生存;再如,星球有它自然的运行轨迹,如果偏离轨道而行,宇宙可能就无以和谐共存。
        人亦如此,在世间我们依五伦之道而生存,处在父子之道、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上,这一切无不是自然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在人伦的五道上,安其本分、各尽其职、和睦相处、相互合作――就是顺应自然之道理。否则,父子冲突,夫妻关系破裂、兄弟相残,朋友相欺、君臣无义,就要饱受违逆自然之道的伤痛与折磨,我们的社会就会出现「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的离经叛道之乱象。可见「道」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自然当行之理,绝不是谁要强加给我们的。
      「正道」是顺乎天理、合乎人心的。我们不能背道而驰,自取祸殃。唯有心存正道、时时查验自己方向的人,才能昂首阔步走在幸福光明的人生大道上。
        祝愿大家都能在这珍贵的人生旅途上,谱写出一首璀璨的「正道」之歌。
        明「道」之后,顺乎自然努力落实,就是「德」的含义。我们将在下面与您一同走入「德」之意境。
       「道」与「德」两字是紧密相连的。上一篇,我们已经了解「道」乃自然的运行法则,是自然的原理原则。能顺乎自然、将自然的法则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德」的意思。
      「德」从「彳」,即「行」之意,既是要实践才能体会,才能得到。右边从「十目一心」。我们可以明白,「德」就是要我们一心一意顺道而行,不偏不倚走人生该行的道路。又提示我们,凡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皆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警示中,随时警策自己要谨慎地沿正道而行,方可朝向优质的人生境界。
        究竟该如何做,才是落实自然之道地行德呢?让我们从身边看起:
        在家庭中,子女们能孝顺父母,就是为人子的德行表现;父亲能以身作则,教育子女,照顾家庭就是为人父的德;学生尊敬老师,老师言传身教,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师生之德,也是尊师重道的体现;夫妇能互敬互爱、奉养父母,携手努力共建家庭,就是夫妇之德;朋友往来讲求信义,就是为友之德;上级领导爱护下属,以仁义之心对待,下级对上级忠信有礼,这是领导与被领导者相处之德。亦即是《论语》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体现。由此可见,道德并非空洞,也非遥远,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是须臾不可离也。甚至我们的一言一行、做人处事的存心、态度、次第和方法,莫不皆由「道德」贯穿于中,始能奠下基础,立足于社会。扩而大之,社会的安定和谐,国家之兴盛亦莫不赖此「道德」来维系。
       古人云:「德薄人存难」。故能有切实可行的生活道德指导,实是我们人人迫切需要的。而《弟子规》就是这样一本生活必备手册,是我们行「人德」的依据,被喻为「人生第一规」,诚为人生的指南。
       若能将《弟子规》中的话句句落实,则扎下了顺应自然的做人之根,拥有和睦健全的家庭,享有亲善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人如此,则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这就是「行道有得(德)」之幸福美满人生。


结婚您准备好了么?做到这些就幸福圆满了!
        婚:小篆:婚,从女、从昏,亦从昏声。妇人阴也,故其本意作「妇家」解。古代嫁娶必于黄昏,盖取阳往阴来之义,乃妇归夫家之称。其义有:
        1、妇家曰婚,婿家曰姻。
        2、嫁娶之事曰婚。如婚姻。
        3、娶妻曰婚。如初婚、早婚。
        4、男女结为夫妻曰婚。
         古时「昏」同「婚」字。在《礼记》中特别有一篇《昏义》,专门记载婚礼的行仪、婚姻对双方及整个家族的重大意义。
       《昏义》第一段曰:「昏礼者,将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又曰:「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古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由此可见古人对婚礼的慎重,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与古人相较,我们现代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似乎远不及古人敬慎。不少人是见到女子就昏了,于是头脑发热真的结了婚。婚后才知道,原来夫妻之间能和谐相处、各尽其责绝非简单的事情。由于结合时的冲动草率,而导致婚后夫妻关系不睦,甚至离婚的不在少数。
        更有甚者,以利、欲为夫妇结合的基础,是多么昏谬、可怕的事情。大家都明白利、欲是绝对靠不住的!这种婚姻蜕变为交易,其日后对双方、家族和社会的伤害,实在难以估量。
        古人讲求慎于始,在婚前,男女双方要受「夫义妇德」的教育,让他们清楚明白,如何成为好丈夫、好妻子。可以说,他们是手握构筑幸福家庭的钥匙,而后开启幸福婚姻殿堂的大门。
        家庭幸福、稳固的金科玉律,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这就是:
        丈夫有义——「恩义、情义和道义」; 
        妻子有德 ——「妇言、妇德、妇容、妇功」。
      「正家之道,始于夫妇。」结婚,实在不能被姿色、财色、利欲冲昏了头脑。婚姻,是道义的结合,有「恩、义、情、爱」在其中,是彼此相托的终身大事。
        婚姻和谐稳固与否,关系到彼此今后的终身幸福、关系到双方父母的孝养、关系到子女的培育、也关系到双方家族、社会、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夫妻有好的结合,就有好家庭;有好家庭就有好社会;有好社会就有好国家、好世界。夫妻关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人类核心关系,不可轻视,不可不慎。 
       真诚祝福:祝福所有的夫妻和谐幸福、终身相依、白头偕老;祝愿所有未婚者,了知婚义,慎始于构筑幸福之家
       推荐惠览本网〈家庭教育栏?夫妻篇〉中的《夫义妇德》


情人到底是什么人?
        本悟法师和徒弟两人,无事泡茶谈天,因情人节刚过,便聊起这个话题。   
      徒:情人是什么人?   
        师:情人是爱人、是仇人、是陌生人。   
        徒:为何如此说?   
        师:两人相爱时,是爱人;反目成仇时,是仇人;视同陌路时,是陌生人。 
        徒:为何会演变成为这样? 
     师:情的產生是因为贪爱,有贪爱故有执著,因执取而想佔有,因拥有故不知不觉想掌控对方,因不能如己所愿,故疑心起、妒心起、瞋心起、无明起,故开始爭执、吵闹、互不信任、彼此伤害、粗暴动手、甚至要摧毁对方、更可怕的是想同归於尽。     
     徒:为何不要彼此珍惜?若是不能在一起,也应好聚好散? 
     师:无理的人多,明理的人少。自私的人多,无私的人少。蛮横的人多,体谅的人少。主观的人多,客观的人少。您说!谁能真正替人著想,除非明白事理,才能够宽容於人,愿意利益於人。     

        徒:原来如此,所以师父才会出家!   
     师:当一个人被情爱所困时,开始如春天,一切尽是美好的;接著就是夏天,常常爭执不断;再来便是秋天,渐渐冷淡起来;最后则是冬天,结束这段感情。但此情还会继续延续,再找下一位重蹈覆辙;因为冬天之后,春天仍旧再来,依此周而復始。这就是眾生於爱欲之河,生死轮迴的主因。      
      徒:那师父是不鼓励人谈恋爱吗?   
      师:不可说「好」,亦不可说「不好」,怎么做才是「最好」由自己决定    
      徒:若是不谈恋爱,就不会结婚;不结婚,就不会有小孩;没有小孩,就没有人类;没有人类,世界不就荒废了吗?    

        师: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当您遇到心爱的人时,自然就会结婚;正如有人问我,若是所有的人都出家,那国家的经济怎么办?人类的延续又该如何?我回答对方:「您的假设不能成立,因为您本身就不想出家,所以不用杞人忧天,好好照顾您自己比较重要。」    
  徒:情人是什么人?   
    师:是菩萨、是诸佛。    
  徒:又为何呢?   
     师:因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此人在考验您,历练您,让您从逆境中走出,顺境中觉醒,而面临一切境界,皆能不取不舍,而达到自在之境。      
     徒:那到底情人是什么人?   
     师:是照顾您的人,也是折磨您的人。  
        最后这句话说的无比透彻。 
 

听佛祖讲讲爱情的真谛
     “我们没有缘”,即“我们”的感情缺乏外因。很多青年男女在结束一段恋情时,往往以“没有缘”、“缘尽了”……作为一个最看似荒缪又最充足的理由。其实,这种说法很科学。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就一段姻缘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天时、地利即为缘,人和为因,即有爱存在。当对方以这句话作为给你的结束语时,冷静想一想,未必是灌你迷魂汤,安静地走开是明智的选择,若你再苦苦纠缠,偏偏又犯了禅宗中“不执着”的原则。  
        关于爱情的话题,我不会讲,我还没有陷入情网,还是佛祖他老人家来讲吧,比任何人都有权威!  
l A  
        石头问佛:我究竟该找个我爱的人做我的妻子呢?还是该找个爱我的人做我的妻子呢?  
        佛笑了笑: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你自己的心底。这些年来,能让你爱得死去活来,能让你感觉得到生活充实,能让你挺起胸不断往前走,是你爱的人呢?还是爱你的人呢?  
       石头也笑了:可是朋友们都劝我找个爱我的女孩做我的妻子?  
       佛说:真要是那样的话,你的一生就将从此注定碌碌无为!你是习惯在追逐爱情的过程中不断去完善自己的。你不再去追逐一个自己爱的人,你自我完善的脚步也就停滞下来了。  
        石头抢过了佛的话:那我要是追到了我爱的人呢?会不会就……  
        佛说:因为她是你最爱的人,让她活得幸福和快乐被你视作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所以,你还会为了她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快乐而不断努力。幸福和快乐是没有极限,所以你的努力也将没有极限,绝不会停止。  
       石头说:那我活的岂不是很辛苦?  
        佛说:这么多年了,你觉得自己辛苦吗?  
        石头摇了摇头,又笑了。  
l B   
        石头问:既然这样,那么是不是要善待一下爱我的人呢?   
        佛摇了摇头,说:你需要你爱的人善待你吗?  
        石头苦笑了一下:我想我不需要。  
        佛说:说说你的原因。  
        石头说:我对爱情的要求较为苛刻,那就是我不需要这里面夹杂着同情夹杂着怜悯,我要求她是发自内心的爱我的,同情怜悯宽容和忍让虽然也是一种爱,尽管也会给人带来某种意义上的幸福,但它却令我深恶痛绝。如果她对我的爱夹杂着这些,那么我宁愿她不要理睬我,又或者直接拒绝我的爱意,在我还来得及退出来的时候。因为感情是只能越陷越深的,绝望远比希望来的实在一些。因为绝望的痛是一刹那的,而希望的痛则是无限期的。  
        佛笑了:很好,你已经说出了答案!  
l C  
        石头问:为什么我以前爱着一个女孩时,她在我眼中是最美丽的?而现在我爱着一个女孩,我却常常会发现长得比她漂亮的女孩呢?  
        佛问:你敢肯定你是真的那么爱她,在这世界上你是爱她最深的人吗?  
        石头毫不犹豫地说:那当然!  
        佛说:恭喜。你对她的爱是成熟、理智、真诚而深切的。  
        石头有些惊讶:哦?  
        佛又继续说:她不是这世间最美的,甚至在你那么爱她的时候,你都清楚地知道这个事实。但你还是那么地爱着她,因为你爱的不只是她的青春靓丽,要知道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但你对她的爱恋已经超越了这些表面的东西,也就超越了岁月。你爱的是她整个的人,主要是她的独一无二的内心。  
        石头忍不住说:是的,我的确很爱她的清纯善良,疼惜她的孩子气。  
        佛笑了笑:时间的任何考验对你的爱恋来说算不得什么。  
l D   
        石头问:为什么后来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反倒没有了以前的那些激情,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依赖?   
        佛说:那是因为你的心里已经潜移默化中将爱情转变为了亲情……  
        石头摸了摸脑袋:亲情?  
        佛继续说:当爱情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是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亲情的。你会逐渐将她看作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会多了一些宽容和谅解。也只有亲情才是你从诞生伊始上天就安排好的,也是你别无选择的,所以你后来做的,只能是去适应你的亲情。无论你出生多么高贵,你都要不讲任何条件的接受他们,并且对他们负责对他们好。  
        石头想了想,点头说道:亲情的确是这样的。  
        佛笑了笑:爱是因为相互欣赏而开始的,因为心动而相恋,因为互相离不开而结婚,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宽容、谅解、习惯和适应才会携手一生的。  
        石头沉默了: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宿命。  
l E  
        石头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怨无悔。  
        石头长吁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没有再说话。 


世尊就夫妻关系的开示--想有幸福婚姻你就看看
        最近论坛里有关夫妻关系、家庭问题的内容增多。《善生经》里释迦牟尼佛讲述了夫妻关系的问题。夫妇之间该如何相处。介绍给大家: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媟。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
        丈夫对待妻子、尊敬妻子有五件事情。第一就是以礼相待。尊重妻子,作为丈夫是不可以不尊重妻子,至于打骂之类的问题就更不应该了。
        其次是威严不媟。 这个威严并不是要整天板着脸,一丝不笑。威严是要有个大丈夫的样子。媟,是轻薄、不庄重。就是不要猥亵。男子汉的要有男子汉的气度。
        第三呢,是衣食随时。就是要供养家庭用度,随时衣物饮食都是丈夫的责任。挣钱养家哦。
        第四,是庄严以时。这个庄严可不是庄重的意思,是指装饰,打扮。要负责妻子的装饰、首饰。凡是结婚后不给妻子买首饰衣物的要痛心忏悔,痛改前非,直奔商场.....。
        平时该送花送花,该给巧克力给巧克力。(看到这里女同胞们是不是对世尊非常崇拜啊)
        第五,是托付家事。家里的事情嘛,让妻子作主。由她打理。我们只负责国家大事就可以了。
        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
        妻子呢也有五件事情,对待丈夫。这可是非常有智慧的家庭哲学哦。
        先起、后坐。这是个礼节啊,而且还挺古老。现在都是女士优先了嘛。其实这里说的是尊重,在礼节上。其实在家里自己怎么过无所谓。在外面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现在不讲究女性该先起后坐,但这个问题还是如此。在外人前一定要尊重丈夫,男子汉们都比较好面子的。这个就不多说了。
        和言,言语在女孩子来说特别要避免刻薄、尖酸,如果女人和颜悦色,说出来的话要比音调调高八倍更有效。糖衣炮弹成功率比较高。很多婚姻问题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如果你想婚姻幸福,那么家庭当中如果做到和言,成功了一大半呢。
        敬顺,一说这个恐怕很多女同胞要不高兴了。为什么要敬顺他,而他不敬顺我?其实敬顺不是说你什么都顺从。是指你要尊重丈夫的想法和意愿。有关于家庭的问题你的想法不是不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要尊重对方的想法、习惯。不要试图改变他什么、塑造他什么。如果你真的敬顺、尊重,大丈夫们倒是一般很容易被同化掉。
       先意承旨,是什么?是指不等到他开口就能知道他想什么、要做什么。帮他做好。这个要求很高哇。其实并不是那么困难。结婚多年的老夫妻很多都可以如此的,对方还没开口,就知道他要什么。更何况男人的想法并不难琢磨。如果你能做到这种境界。不要说担心什么第三者、婚外情。你就是赶他出去,他都赖着不走地。 
        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假如这些都做到了,那么对方则会安心,我们也不会担心什么婚姻问题。


结婚要慎重其事
        古时候,男女结婚婚礼非常隆重,也非常繁琐。为什么要这样隆重?因为这两个人的结合,对于整个社会国家,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草率不得,要慎重其事。
        这不是你们两个人的事情!你们两个人结婚,在你们自己一家,要对你们祖宗、对你们的后裔负责任;在社会,要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兴衰,与你结婚有关系。 
        一对夫妻就像大树上的一片叶,叶长得好,这棵树才能壮大;这个叶坏掉了,对于整棵树的生存就是一分伤害。 
        婚姻是道义,要懂得大道,义是义务,应该要这样做法,现代人哪懂得这个道理? 
        从前的婚姻是道义,现在的婚姻是乱爱,把伦理道德全部都破坏了,基础动摇了,社会哪有不动乱的道理? 
        尤其是现在,男女婚姻非常淡薄,离婚率高。离婚之后,你怎么能对得起你的儿女?你要知道,你的儿女所受的伤害多大?
        他受伤害,身心发育不正常,将来危害社会、危害国家;换句话说,你就害了国家、害了社会。你要背什么样的因果责任?
        在佛法里面讲,你要懂得因果责任,这个罪过极重,我们都不忍心来说!不要以为这个没有关系,现在是没有关系,死了以后到阴曹地府,那就有关系了!


令自己婚姻美满、决定感召幸福命运之方法
  犯邪YIN后积极行善赎罪的重要大家都非常清楚,造作邪YIN罪业能够极大的影响自身的命运、消耗福报,感召挫折与困苦,对未来的婚姻亦有极大的影响,乃至婚姻不顺、婚后夫妻相处不如意等等,其实这所有种种的恶果皆是缘于业力的驱使,可见业力之难以抗拒,非世俗的一些技巧方法所能抗拒。命运的流转也是业力的驱使作用下人和环境的变迁、流转罢了。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多种善业,让自己的命运被善业力驱使,这样决定就会越来越美满、如意、幸福。
        想必我们每位年轻人都要结婚,或者也有同修已经结婚了,婚姻在一个人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关系着自己修行能够顺畅的一个决定因素,家庭和睦,修行自然能够非常安稳,家庭若不和睦,难免心思被重重障碍缠绕不得解脱。为了自己的家庭幸福与和睦,末学有个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利益。
        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大多数都要花费好几万乃至十多万或更多的钱去办结婚宴席,其实在办宴席前,可以预先考虑多预算一万元或者更多(也可随力而定),其实也不算很多,专门用这些钱来印送戒邪YIN书籍,为自己的婚姻家庭祈福,至少可以印送几千本,广为流通,一本书或许就能够改变一个人或者多个人的命运,何况几千本书。这本是一件净化人心的善事,想必男女双方的父母都会没有意见的。这样的一个行为,仅仅花这么一万快钱,但其善业力是决定不可思议的,这个善业力足以改变自己命运的驱动力(被原来恶业力所驱动改为善业驱动),乃至这个善业力量足以把人推上天(这当然指异熟果报),若能更回向法界,回向净土,决定成佛无疑。
        造作邪YIN对婚姻和家庭的影响极其巨大,有的影响不是呈现在表面上,而且一些不可思议、想不到的因缘去影响婚姻、家庭幸福,很多人往往还会怪什么冤情债主,其实不知道本质是自身的邪YIN业力,自然感召一切外境和鬼神皆来影响其婚姻和家庭。对于邪YIN恶业力,消除的最好方法还是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宣扬戒邪YIN,宣扬戒邪YIN最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印送戒邪YIN书籍,净化人心,救人慧命,这个反作用力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人因为明白邪YIN危害而不造邪YIN,自然这个人的家庭婚姻会和睦幸福,当我们成就了别人的家庭婚姻幸福和睦,那么我们自然自己也会得到一种反作用力使自己的家庭婚姻幸福和睦,这就是因缘果报,亦是善恶业力,法界的一种自然规律。 
        故末学至诚劝年轻人结婚的时候或者已经结婚但婚姻家庭有各种障碍的人或者本身家庭就幸福的人,能够为其自身的婚姻家庭用这样的方法来祈福,决定有极明显和不可思议利益的效果,不然这些钱只是白白的供人饮酒吃肉消耗掉了,那真的非常可惜。
        世间人皆舍得花钱购买保险,为何又在这个决定因缘果报上的保险上迟疑呢?用这点钱就能够换的家庭、婚姻的幸福,为自身积累大福报,若是聪明人,对这样的好事情还在疑惑什么呢? 
        造作邪YIN,仅仅是忏悔,以后永不再造,过去丢失的福报可能都还是不会回来,我们更要积极的将功补过、广修善业,如此才能够找回过去的福报、乃至更多,末学看过很多邪YIN因果案例,这也是分析总结出来的,例如造作邪YIN没有子嗣,光忏悔以后不造作还不行,得劝化若干人同样不造邪YIN,才能够有重得子嗣的福报,就是这个道理。
        普劝大家都能够积极宣扬戒邪YIN,从自身戒邪YIN做起,从劝化身边的人、身边的小事做起,决定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利益。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月光如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道德       故事对话)(五明学佛网:道德       故事对话)  

 徐文明教授: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的相互撞击 

 杨曾文教授:佛教戒律与道德 

 大乘佛法与人文道德界说 

 如瑞法师:培养道德 

 其它法师:以传统「智慧道德修养」化解地球危机(从慈法师) 

 潘宗光教授:佛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软实力” 

 董群教授:完人的追求——佛教道德漫谈 

 悟光法师:禅的讲话 第七章 理性与道德之归一 悲智不二论 

 其它法师:佛教的道德观 

 仁焕法师:佛法大意、伦常道德与和谐社会 

 仁焕法师:道德是生命的灵魂 

 仁焕法师:家庭伦常道德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