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


   日期:2018/2/2 12: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这一句经文是出自《孔子问礼》,在《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面有记载。孔子当时向老子问礼,孔子要回去的时候,孔子将回,就是孔子要离开的时候。老子送时说,当时老子就送下面这一段话给孔子,老子说什么呢?老子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一段老子跟孔子讲,他说我听说,富贵人家要送人都是送钱。「仁人者送人以言」,有仁爱心的人、慈悲心的人,送给人家都是用好话一句。老子说,我不能够富贵,所以「窃仁人之号」,他老子不敢自己称自己是「仁人」,所以他就「窃仁人」,就是哎呀,我姑且有一点点,「窃」就是说,有一点占用「仁人」这个名号,「窃仁人之号」。我送你几句话就是,「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这是我们要记得,老子特别提醒孔子。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了解孔子的个性是「直道而行」,有话直说,我们现在讲有话直说。孔子他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因为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孔子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他们的道风都是「直道而行」。因为孔子是圣人嘛,这个「直道」就是我们像,也可以讲说是直心、深心、大悲心。

  孔子这是从性德流露出来的圣贤之语,圣贤的智慧,所以孔子他不拐弯抹角的,因为他是从性德流露。一般来讲的话,圣人都会有这种节操跟风骨,这个在佛家里面讲叫安乐行,他完全解脱了,他已远离财色名食睡。更进一步的说,他如果放下我执、法执,如果是大菩萨再来的,法身大士他们都有办法做到富贵于我,犹如浮云。孔子他就讲,富贵于我,犹如浮云。他不攀缘,他不追求名闻利养。

  孔子想去周游列国,他只是希望把他的理想提供给各国的国君参考,能够救度苍生。比如说,我们佛家的祖师,达摩祖师见到梁武帝,我们一般人如果没有开悟的话,我们还有贪瞋痴慢疑的话,我们碰到富贵人家,可能我们的言语行为就会走样,就不是「直道而行」了,就是会说客套话啦,哎呀,皇帝你英明哪,对不对?阁下你很英明哪,国王你很英明哪。当然礼貌上是,这个可以讲说是一种赞叹,但是真正大菩萨跟圣贤,他们就是「直道而行」。

  达摩祖师当时跟梁武帝对话,梁武帝问他说,我盖了这么多佛寺,供养这么多出家人,印了这么多经,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毫无功德。因为达摩祖师从性德流露出来,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从性德流露出来叫功德,简单的说,你没有离相,你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还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没有离开四相跟四见,那你所修的善事统统是着相而修,没有离相,没有三轮体空,没有能布施的我、布施的东西、布施的对方。那你四相不离的话,你那个我执还在,你我没有破掉,我执没有破掉,那你我贪、我爱、我瞋、我痴都还在,那你还是凡夫,那凡夫怎么会有功德呢?有福报而已。

  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在《六祖坛经》里面讲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他最后是连解脱也不执着,连解脱也不可得,解脱知见他都脱落了。他过的生活就是解脱的生活,简单的说,他不会说他自己是佛菩萨,但是他是过佛菩萨的生活。所以达摩祖师跟梁武帝这样对话,梁武帝问,我盖这么多佛寺,这个我还在。梁武帝因为他不明白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为什么?因为梁武帝还没有明心见性,梁武帝没有开悟,梁武帝所修的还是人天福报,还没有出离三界六道的生死。他虽然会讲经,他虽然吃素,但是这个都是福报,讲经不等于脱离三界六道,吃素也不见得证明说你是出离三界六道,你只修到福报,得什么福报?长寿的福报,你不杀生。那讲经呢?老和尚讲过,法布施得聪明智慧。

  所以要真正做到三轮体空,离开四相,要把见思惑破掉、尘沙惑破掉、根本无明破掉,证得法身,你才可以说是功德。到证法身的时候,他所行一切善,都离一切相,他行一切善的时候,当下就离一切相。他不需要再一个能离所离,他不需要。他比如说,我离一切相,他没有,连那个我能离一切相都没有,也就是我们《心经》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智慧是本有的,清净心本具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只是把它恢复而已,这个叫功德。所以真正你证得功德了,你就是证得法身。那你证得法身了,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游戏人间,这个叫做安乐行。他已经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也就不会去攀缘说,你是国王,你是达官贵人,我跟你讲话就特别攀缘,他不需要。

  所以孔子他自己也讲过,他说,富贵于我,犹如浮云。换句话说,孔子有放下,有放下财色名食睡,历史上给他评价是「直道而行」。所以梁武帝问达摩祖师这一句话说,我盖这么多佛寺、印了这么多经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毫无功德。那梁武帝觉得很奇怪,说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也有讲说,体本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这样的功德,不是说你要去盖多少佛寺,印多少经,吃多久的素,做多少善事,供养多少僧人,你可以得到这个功德,不是。那只是「净业三福」里面的第一福而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真正的功德是你放下我执、放下法执,再破一品根本无明。换句话说,你把执着破掉了、你把分别破掉了,再断妄想入一真,你就功德现前了。修行就是这样而已,那你就解脱自在了。那这样不仅是一念必生,十念都可以往生。印光大师也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这个境界。法身大士他都已经证得什么?他证得念不退。念不退,他是什么境界?念念都流入萨婆若海,他念头不会再退到二乘,也不会退到凡夫,那个叫不退转菩萨,那叫念不退。

  你看看这种生活多好啊。我们现在不是啊,我们现在不要说念不退了,也不要说行不退了,或者位不退。位不退就是不会退到凡夫,行不退就是不会退到小乘的。我们现在是念念都退转,我们在境界里面随业流转,心随境转,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如果平常就是心随境转,随业流转,毛病习气都没有断,那你念十万声佛号也没有用,你只是修到福报而已。那就是古德讲的,喊破喉咙亦枉然,你临命终还是去不了极乐世界。净土宗里面讲,最起码你能够伏住烦恼,功夫成片,那至少还可以相应,那你往生才有把握。否则平常放不下来,心随境转,住相生心,临命终正念就很难现前,那怎么往生呢?因为平常的习性,就养成这个习惯了,心随境转了。所以这是提到孔子他「直道而行」,我们来反省我们修行的功夫在哪里?

  老子是好意啦,老子这样说,不是说孔子就一定这样,只是老子提醒孔子,「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就是我们现在人的毛病,喜欢批评别人。这也是这一章所讲的,这一章所讲其实是在讲口业,「毁人称直」就是毁谤嘛,那就是口业里面的恶口嘛、两舌嘛,恶口、两舌就是毁谤。「骂神称正」,「骂神」也是骂神明、骂鬼神,也是造口业,所以这一章主要在讲口业。所以老子说,「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你如果好辩,又好像说你学问很好,好像你很了不起。那你这样好辩是很危险的,会危害到你的身体,「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你揭发别人的隐私,攻击别人的缺点,那一定会招来凶祸,叫「发人之恶者也」。你专门去发掘人家的隐私,我跟你讲,对方一定反击的。这是现在人犯的毛病,你讲他缺点,对方势必给你反击的。现代很多这种人我是非,世间的争斗不休,都是口业造成的,「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做人家子女的,做人家大臣、部属的,不要把我放得太高,要卑下。用现在的话说,要缩小自己。你只要缩小自己,你那个孝心就出来了。你只要缩小自己,你那个忠心就出来。这里特别提到为人子、为人臣。现在为什么社会会乱?子女不孝啊,我比谁都大,部属都不忠啊。他做人家部属,他不敬哪,做人家子女,他不孝啊,这社会怎么会不乱呢?所以老子很早就提醒我们这样。现在的子女,父母给他的钱都是应该的。现在更麻烦了,如果你不给他钱,说反正你死也要给我钱,这个叫啃老族。现在台湾、中国两地都是这样,有啃老族就什么?啃就是吃掉老父、老母的钱的存款或者积蓄,这个叫啃老族。

  我听说中国大陆也很严重。上一代的人都辛辛苦苦地努力赚钱,大陆叫挣钱,行善积德。但是到第二代就不行了,现在都富不过三代,富不过两代,一代就结束了。为什么?因为小孩子没有教好,因为部属没有教好,因为没有教育。我们这里有发生过一个案子,那个母亲很溺爱她的女儿。她母亲就把一楼的房子给她女儿,她自己住三楼。后来母亲年纪大了以后,因为房子的外面有一根电线杆,那个电线杆旁边有电塔,因为电塔会有电波嘛,会有磁波。老人家比较敏感,所以这位老妈妈她住在三楼,因为电塔旁边有电波,这样她晚上睡眠不好。她就跟女儿商量,说那妳一楼给我住,我三楼给妳住,我们交换一下。那个房子还是她妈妈的,她妈妈送给她而已。你猜她女儿怎么说?她女儿说,不行,这房子是我的。你看过户给她算她的。现在的人忘恩记怨特别严重,《感应篇》里面就提的过分溺爱,他将来就是「忘恩记怨」。结果她这个妈妈没有办法,要不回来嘛,就跟女儿打官司,把一楼房子收回来。最后法院判决,母亲可以把房子收回来。

  但是各位想想看,官司打赢了,人伦也破裂了,母女也变成仇家了,何苦来哉呢?因为没有教育好,就是这里讲的,老子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对这句话,我想是老子给他的勉励,所以老子对孔子是善意的提醒。老子知道孔子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不是普通人。所以老子就看出,孔子看问题太深刻了,因为孔子直话直说,会伤害一些有地位的人,国王,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这句话老法师怎么评论?老法师说,「聪明深察」就是佛家讲的世智辩聪,「深察」是什么?「深察」是观察别人的过失。所以这给我们一个反省,看别人过失模糊一点,看自己要清楚一点,「深察」就是清楚。我们现在刚好颠倒过来,看别人的过失特别的清楚,看自己很模糊,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

  我这次在东京见到一个莲友的儿子,很有趣,十九岁。他妈妈就是非常热衷于传统文化,一心一意就想把她儿子培养成圣贤。所以她这位莲友跟她儿子,一起读山东的一所圣贤学校。我这次到东京去参加传统文化论坛,这个莲友就带她儿子来见我,饭店的房间来找我。这小朋友见到我以后,传统文化,引经据典也能够琅琅上口。那我就勉励他要忏悔啦、要谦卑啦。他跟我讲说,我没有缺点。他说,我没有缺点、我没有过失。这句话就不对了,我就跟他讲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老法师说的,「深察」就是观察别人的过失。我们的个性都喜欢什么?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尤其现在微信都很发达,传来传去的,很容易去把别人的隐私揭发出来放在微信上,这个也不必要啦。我常常劝莲友,不需要浪费时间看这些东西,太浪费时间了,微信啦,还有LINE。当然手机它本身没有所谓好跟坏,看你怎么给它运用,我们不能说微信就不好,它也可以传播佛法,它可以传播善的讯息。但是相反的,它也很容易搞名闻利养,也很容易造作罪业,揭发别人的隐私。所以这里讲,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喜欢搜集别人的过失,这个就是这里讲的,「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这就是经文里面这一段,我们要牢牢地记住,不要打听别人的过失,不要去搜集别人的过失。

  现代人这四个,观察别人的过失,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喜欢搜集别人的过失,喜欢听别人的过失,这是现代人四个毛病。各位仔细去给他观察,你听到的是是非多还是赞叹多?现在几乎没有赞叹,都是嫉妒、毁谤,幸灾乐祸,说三道四的。现在很难听得到赞叹,所谓的随喜功德,很难啦,现在很难。所谓的同道相忌,学一样的都会互相嫉妒、互相排斥。这四种过失我们一定要避免,因为它会损害你的德行。老子说,这种人「近于死者」。「近于死者」什么意思呢?会招来杀身之祸,会招来灾难。老法师讲,不得好死。老法师他开示老子这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老法师这句话的结论说,你世智辩聪,喜欢观察、打听、搜集别人的过失,而且讥笑批评,不得好死。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三O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