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颜苦孔之卓典故的由来


   日期:2018/2/8 12: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颜苦孔之卓』,这个地方我们就好好来探讨一下,这五个字还很特别。「颜苦孔之卓」,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孔子最得力的门生,就是颜回,颜渊。颜渊学习孔子的智慧,但是他所修的苦行,「一箪食,一瓢饮」,苦于孔子的学行过于卓越,为什么孔子赞叹颜回?就是「一箪食,一瓢饮」。我们知道,老法师也常赞叹这一段。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的十大弟子,他的三千门人,孔子非常赞叹颜回。他说,「贤哉回也」,就是实在是贤德的颜回。「一箪食」就是我们现在,我们吃饭,「一箪食」就是用竹子去编的碗,「一箪食,一瓢饮」。住在那个陋巷里面,就是很穷的地方,很破落的房子。「人不堪其忧」,人家都受不了这种生活环境。「回也不改其乐」,可是颜回就过得很快乐自在。孔子说,「贤哉回也」。

  它这个原文是出在哪里呢?「颜苦孔之卓」出在汉朝扬雄写的一本书,叫《扬子法言·卷一》。这个《扬子法言》,扬雄是汉朝时候的一个学问家,他是模仿《论语》的作法,他也编,叫做《扬子法言》。这里面,「卷一」的原文讲,「或曰:『使我纡朱怀金』」,就是当大官这个意思。「朱」就是红色的丝带,「金」就是古代当大官会有金印嘛,比喻做大官,叫做「纡朱怀金」。「使我纡朱怀金,其乐不可量也。」当大官就很快乐,当部长、当院长就很快乐啊,「其乐不可量也」。「曰:『纡朱怀金者之乐,不如颜氏子之乐』」,当大官的快乐,比不上颜回的快乐。这是怎么解释?简单说,就是老法师说的,世味哪有法味浓这个意思。你真正开智慧了,那种乐世间是没有的,用钱买不到的解脱跟自在、跟智慧,慈悲、智慧、解脱,那是钱买不到的。

  当大官还会得忧郁症,还会生病,还会有被贬官的一天,还会有下台的一天。所以这个地方讲,「纡朱怀金者之乐,不如颜氏子之乐。颜氏子之乐也内」,「内」是什么?性德,心地法门啦。「纡朱怀金者之乐也外」,什么意思?什么叫「外」?就是五欲之乐,那都是外在的啦,那是虚妄的嘛,叫做「外」,这是「纡朱怀金者之乐也外」。「或曰:『请问屡空』」,什么叫「屡空」?「屡空」就是贫穷无财,穷到没有钱,没有饭吃,这叫做「屡空」。「『请问屡空之内。』曰:『颜不孔,虽得天下,不足以为乐。』」颜回如果不学孔子的话,就算得到天下,也不足以让他快乐。「『然亦有苦乎?』曰:『颜苦孔之卓之至也。』或人瞿然曰:『兹苦也,祇其所以为乐也与?』」

  他这一段主要是论述什么?论述就是说,当大官的这一种穿金戴玉、富贵荣华的生活,跟颜回的德行那种差别,实在是不能比,这个意思啦。就是论述颜回之乐,在于学孔子的儒道,他的「一箪食,一瓢饮」。「屡空」,就算穷到这么苦的生活,他不以为苦,箪瓢屡空并不谓之苦,他不认为这是苦。就是什么叫做真正苦?你烦恼断不了才是苦,用我们佛家来解释,你轮回才是苦,你到三恶道才是苦,你不能够出离六道轮回,那才是真正的苦。

  箪瓢屡空并不谓之苦,颜子安贫乐道,人家真正解脱的人是安贫乐道。若若言苦则在于学无止境,对颜回来说,他虽然短命,虽然他「一箪食,一瓢饮」,他苦的不是这些外在的生活跟肉体的折磨,身体的苦,不是。他是我不能够马上开智慧,我不能够马上像孔子这样的智慧卓绝,我做不到那个境界,那才是他所感觉是有苦的地方,是我还没有办法跟我老师一样,若若言苦则在于学无止境。

  扬雄在写这篇《扬子法言》的意思,扬雄强调,「有教立道,无止仲尼」,孔子「有教无类」,没有人超过孔子的这个境界。「有学术业,无止颜渊」,你要去学习孔子,就是没有人超过颜回。颜回就是学孔子的这个德行,即学海无涯、教无尽头、学无止境。我们用几句话讲叫,我们修行,成佛作祖,明心见性,「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这一段主要是帮我们探讨,「颜苦孔之卓」它的典故的由来。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九六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