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谈天说地问自己之每周一经节目


   日期:2018/5/7 9: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列位朋友:

  我们現在通常所说的“心理学”, 和我们现在所要学习的正法佛学的因触而生受、爱、取、有乃至纯大苦聚集的心理活动学说,有着本质区别。

  由触而生,在色、受、想、行四个方面的内在意识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行动结果,我们把这一理论学说定为“正法佛学的心理学”。 它 阐明了正法佛学对“色受想行四大自然和精神物质存的心理意识反映(上文说过的“条件反射”),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未出五蕴的世间人)与多闻圣弟子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宇宙观。

  凡夫众生触物生情分人我,由此受到五蕴系缚轮迴三界生死中,苦海无边。而多闻圣弟子于色物无欲爱、贪喜,常住寂灭、清冷无为中,远离恐怖、苦恼,是谓常住常乐!

  下面且听圣贤的无上说教吧:

  第62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起出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

  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

  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所以者何?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生灭以不乐,及三种分别;

  贪着等观察,是名优陀那

  第62经译文:

  注:五下分结:①贪结,②恚结,③慢结,④嫉结,⑤悭结。结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结缚众生,使之流转于三界。

  当佛陀住在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时,一天晡时,世尊从禅定中起,走出讲堂。于讲堂阴凉处,在大众前面敷座而坐。当时世尊说叹优陀那偈,其偈意思是:法没有吾我之分别,也没有我所有存在。连“我”都没有,我所就更不用说了。比丘若想解脱,应当从此处开始,断除五下分结。

  此时有一位比丘,以礼问讯佛后说:为什么说无我,亦无我所?连“我”都不能有,“我所”更由何生?比丘解脱,则从此处开始断除下分结呢?

  佛告比丘说:哪些愚痴无闻凡夫总是算计色是我、不是我,印相在心;于受、想、行、识也是这样认为。然而多闻圣弟子们却不这样,他们看见色,不以为是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也是这么认为,他们也没有“我知,我见”的思想与观点。圣弟子们认为“色”是无常的;受、想、行、识是无常的。有色即是苦;有受、想、行、识亦是苦的。色是无我的;受、想、行、识也是无我的。此色不应当有我;受、想、行、识也不应当有我。这些色是要变坏的;受、想、行、识也可以变坏的。所以说无我、无我所;也不应该有“我和我所”的思想。已经这样做并已得到这样思想解脱的人,那么他就断除了五下分结。

  此时哪位比丘对佛提问,他说:断除五下分结之后,怎样才能做到漏尽,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世法中自己可以作印证,具足住(具备各种条件,住于寂静无为之中),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此比丘说:愚痴凡夫和无闻众生总是于无畏处(不应生起畏惧的事)而生起恐惧心。他们于无我,无我所感到很不理解,故而惊怖。这些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总是攀缘四识而依住。

  【注解:①意生缚:于色中,心中生起喜乐、爱恋之心不能捨离。相对于解脱来说就是一种束缚,故而叫做“意生缚”。②攀缘四识住:是说“识”于“色、受、想、行四蕴生起的攀缘心:a、识于色攀缘,b、生起爱乐,c、增进(不停止)d、广大(横向扩大发展)生长(纵向深入发展),接下来“识”于受、想、行攀缘亦复如是,故而叫做“四识”攀缘,都是属于内心精神境界的活动。】

  所以佛说比丘,凡夫识心总是徘徊停留在这些问题上,患得患失。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尽情游戏,演绎世界)。对于这样的思想学说,却有很多不同其他观点,说三道四,种种猜测。他们说“识”是这样的或那样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这样的理论观点,也只是说说而已,空洞无味,听到后会影响进步,生起疑惑之心。因为这些人,他们没有深入进行觉照观察,离开五蕴根本不能有境界出现。

  佛说比丘,离开色界,贪心捨已,于色所生起的意生束缚相应亦断。于色的意生缚断了之后,识的攀缘心亦断除,“识”不复存在。自然所谓的增进、广大、发展也就不存在,那么“识”于“受、想、行”蕴界的影响和作用也就相应失去。那么“识”对四蕴就无所作为,无作即停止(住)。由于停止,心即产生知足。由于知足原因,就得解脱;得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佛说完此经已,诸比丘欢喜奉行。

  偈曰:生灭心不乐,及三种分别,贪著等观察,是名优陀那。

  注:此经以“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二偈句之后,至攀缘四识住,中间缺少很多内容,以致前后经文不连贯,语文不通顺,此经为残缺不全之经,故有遗憾。

  久見婆罗门,逮得般浧槃。

  一切佈已过,永超世恩爱。

  列位朋友:让我们沐浴在正法佛学的暖阳春风里,轻松愉快地渡过每一周,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读经       开智慧)(五明学佛网:读经       开智慧)  

 洪启嵩居士:读经的心要与常见问题 

 龚隽教授: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3.习 

 戒法法师:读经有感 

 温金柯博士:读经随笔四则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八章 止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八章 止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八章 止观双运 

 读经怕造业 

 传喜法师:文殊心咒开智慧 

 传喜法师:与佛配合开智慧灭无明——潍坊白浪河湿地公园放生 

 传喜法师:背诵经典开智慧 

 传喜法师:正信佛教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