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如何信解行证


   日期:2018/5/10 14: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老法师说,比如经上常常告诉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没有把这些相当成虚妄,念归念,口舌滑过,嘴巴说一说这样念过去而已。我们没有把这个世间相当成虚妄,你知道吗?我们还把它当成真的呢,难道不是吗?别人讲的话,你所看到的一切善恶境界,你都把它当成真的。别人讲的话,好听话、不好听话。你所看到的善境界、恶境界,你喜欢的境界,你不喜欢的境界。你不是为了这些事情在那边斤斤计较吗?在那边生气跳脚吗?在那边嫉妒吗?在那边发脾气吗?

  为什么学佛人还这个样子?因为你完全不信佛,你完全不相信人命呼吸间。因为你不相信佛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根本不相信。你相信了,你就会知道这些相都是虚妄的。也就是说,你周边的所有这些表演给你看,统统是虚妄,没有一个是真的。不管是好相坏相、善缘恶缘,你都要记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我曾经去请示老法师,我说,这个人很有福报,护法很多,也会讲经说法。师父跟我讲,师父很严肃的跟我讲,亲自跟我这样说,他说,「梦幻泡影」,讲话声音还很重。第二点,我说,可是他护法很多,他很有名气。师父说,没有开悟什么都假的。没有开悟,你信心都不是真的。你开悟了,你就是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没有开悟,这些所有的世间相,你都不会把它当成虚妄,你还是会贪名逐利。

  莲池大师去参访遍融禅师,问他怎么修行。遍融禅师跟他讲,「守本分」,不要贪名逐利,不要攀缘,明白因果,第五个「一心念佛」,就五个这么简单。遍融禅师跟他讲,你做到这五个,你的境界会跟我一样。莲池大师旁边的弟子说,这五个这么简单,还千里迢迢来问你,你只答这五个问题。莲池大师说,你们不要轻忽这五句话,这五句话做到就开悟了。人家毕竟是有智慧的,有正法眼的、有智慧眼的一代高僧。

  老法师说,你还把这些所有相当成真的,还是不肯放下。你放下,信解就出来,就信得深了,解得彻底了,那后面行证不用说。经上讲得很清楚,幻相在前面不碍事,也就是说,世间事你不要太在意。幻相在前面不碍事,碍事是你的心里面有问题。你的心里真有这个相,那就麻烦,你着相了。你着相的话,那你就没办法放下。放不是把外面的相灭掉,我们现在人都是犯了这个毛病,把外面的事情放弃了、不做了、隔绝了。他认为这样是什么?这样叫做灭掉。事实上没有灭掉,相还在他心中。老法师说,放下不是放外面的相,把它灭掉,不是这个意思。是你心里上那个相给它消灭掉,就是把你的执着消灭掉,让你心里永远恢复清净、平等、觉,就对了。

  所以你如果不执着,那就是清净、平等、觉。外面的境界相就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为什么会嫉妒?因为你放不下执着,你着这个相。别人成就的相,别人不成就的相。别人不成就的相,你幸灾乐祸;别人成就的相,你嫉妒,你忿忿不平。你不了解这些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把这些相当成真的,所以你才会嫉妒。那老法师现在教你,不是放弃外面这些相,是把你心中那个执着、那个着相,把它放下来。你就可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别人怎么成就,你还可以随喜功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外面的境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但是如果你起心动念了,你还是分别执着。那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是白念了,不起作用。问题在这里,那怎么办?你放不下那怎么办?老法师说,只有一个方法,你实在是放不下嫉妒,那只有一个方法,深入经藏。这个深入经藏,诸位要记住,老法师说,一本经就够了,你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本经。

  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师父,师父,你说「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经千遍,其义自见」,是指哪一部经?老法师说,不一定,看你选择哪一部经。当然你最好能够选择「净土五经」,像胡小林老师,他是选《大乘起信论》,这是禅宗里面,甚至大乘经典里面的非常重要的一部论。老法师也赞叹,这可以啊。那刘素云老师是选《无量寿经》。末学是,我喜欢《金刚经》。我也请示过师父说,这样可不可以?师父说,可以。师父也讲过《金刚经》,他按照江味农居士那个《金刚经》的讲义来讲,在新加坡居士林讲的。

  老法师说,一部经就够了,不要再去找别的。这部经要深入,怎么个深入法?天天念、天天读,不要去想这个经义是什么意思。天天听,听也不要去想。听上一千遍、念上一千遍。你听经也可以,听一千遍、两千遍、三千遍。读一千遍、两千遍、三千遍。老法师说,一千遍是小悟,两千遍是大悟,三千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说,人会开悟,这是古老的方法。古老的方法非常有效,你不用古老的方法,你就没有办法达到这个境界。遵守古老的方法,叫持戒。一心去听、一心去读,这叫修定。如果你信心生不出来的话,你信解不够深的话,念佛不够真切的话,那你就从这个地方下手。读经千遍、听经千遍,其义自见。因为你读一千遍,你一心去听、一心去读,这叫修定。你遵守这个方法叫持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豁然大悟,你就跟妙理相即不二了,那你就发慧了,这叫做悟入,这才重要。

  佛陀要告诉我们的开示悟入佛知佛见,你就悟入了。那你就可以信解行证,行证就是悟入,这个重要。每天在日常生活当中,那是什么?你信解行证以后呢?你悟入以后呢?悟后起修,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里面修,日常生活里面的待人处事,接受考验。看你能不能够降伏境界,就是须菩提尊者在《金刚经》问佛陀那句话,「云何降伏其心」,你有没有办法降伏你这个妄心,降伏你的嫉妒心,「云何降伏其心」。境界要来考验你,比如有人拿好东西来供养你,你有没有起欢喜心?你有起欢喜心就错了。有人来陷害你、来羞辱你,你会不会生气?你一生气又坏了,禁不起考验。也就是说,你完全没有定功,你没有悟入。

  所以遵守这个古老的方法,叫持戒。一心听经、一心读经,这叫修定。天天这样去做,做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豁然大悟,这个叫悟入、叫发慧。那你悟入以后怎么办?你要在境界中接受考验。那你接受不了考验,为什么你禁不起考验呢?你还是信得不够深,你还是不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是把它当成真的,你才禁不起考验。

  老法师说,所有现象是假的,你何必还是把它当成真的?他说,连歌利王割截佛陀的身体,也不是真的。所以忍辱仙人的心里没有动,他没有起瞋心。你割截,他心没动,他成佛了。他禁得起考验,他没有起瞋心。我们小小的一个考验,马上就被境界转。一桩不如意的事情,要生气了好几天,你说这冤不冤枉?遇到一桩好事也要高兴,高兴了好几天,这不行的。境界风一动,你完全不及格,做不了主。一定要修到,境界风动我不动。这就是六祖大师《坛经》里面讲,风动,幡动,仁者心动。你要修到善境界、恶境界,喜欢的境界、不喜欢的境界,境界风一吹,你寂然不动,我不动。我不动不是压的,你还是有听,有在看。你不是我压着,我不要看、我不要听,不是喔,你还是要看要听,但是心不动,那是真不动,那你就成功了。

  那有人说,那我受伤害呢?伤害就伤害吧,伤害就让他伤害吧。老法师说,伤害就让他伤害嘛,为什么?假的相,不必当真的。我们的钱被骗去了,钱是假的,不是真的。到这个世间来没有带一文钱来,到死的时候也没有带一文钱走。何必当真呢?我们的产业被他霸占,送给他吧。我有跟他有,有什么分别?没有分别。老法师说,经上说,舍得更多就得得愈多。你为什么不舍呢?因为你对佛的话不相信。老法师说,你试试看,你舍了以后,后面还更多,来的比你舍的还更多,愈施愈多。舍财得财富,舍法得聪明智慧,无畏施者得健康长寿。你为什么不肯舍?

  所以老法师说,别人向你要,那是有缘人,过去生跟你有缘,你就给他吧,欢欢喜喜地给他。他要是无理夺取呢?你也给他。我们命里有的决定不会减少,真的是愈施愈多。他拿去以后,老法师说,跟各位讲,那个人命里有的就这么多,不会增长。那个人命里要是没有的话,他得到之后,得到你这个财以后,他一定会害病、会遭横祸,把这些钱花掉,也得不到。他拿去享受什么?去害病当医药费。他这种享受的方法,他没有福,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所以老法师说,人没有放下轮回心,你就脱离不了轮回的关系,老法师这一段开示得非常地好。如何信解行证?如何放下来?如何真正信得深?如何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老法师用最笨的方法,教你一心听经、一心念经,「读经千遍,其义自见」。用这样去持戒、修定、发慧,最后悟入,你就可以做到信解行证,然后我再加上,我引用莲池大师的「人命在呼吸间」。那我们从这一段里面,我们就可以真正得到利益。那么你就可以,『人有一言一行之善』,你就会表扬他,你就会去赞叹他。不但成就你本人的「令名」,你的美名、你的善行,而且你也可以引动别人的善念。而且『彼传此劝』,就是能够让善产生循环,传播劝导,让更多人效法这个善行,这是人生一件大事、乐事。为什么要掩蔽别人的善行?同时也是这样来勉励大家。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八七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柏霖       信解行证)(五明学佛网:黄柏霖       信解行证)  

 仁达法师:朝礼地藏 信解行证 

 宽运法师:信解行证与佛法之修学 

 黄柏霖:三世怨的公案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三世怨 

 黄柏霖:临终关怀很重要 

 黄柏霖:明了生死真相 

 黄柏霖:天台宗讲感应的四种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要怎么样的存心 

 黄柏霖:行善积德,考试得上天护佑 

 黄柏霖:简单地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含义 

 黄柏霖:为什么伏不住烦恼,因为没有恭敬心 

 黄柏霖:知物虽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