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玄奘大师: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日期:2018/10/12 19: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初心,但所有的故事都会有答案。

  网上有人问过这么一个问题:《西游记》里面,你最讨厌谁?

  结果唐僧位居前列,说他胆小懦弱,还无数次冤枉舍命救他的孙悟空......

  01

  玄奘原名陈祎,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

  父母早逝后,家境困顿,二哥剃度出家,年仅10岁的陈祎,随兄长来到洛阳净土寺旁听佛经。

  陈祎13岁那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

  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陈袆年龄太小,无法参加选拔,正在门前徘徊,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

  郑善果问,你为何要出家?

  陈袆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意思是想将佛法完整传承、普度众生。

  郑善果本就觉得他气质不凡,又佩服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最终被破格录取。

  从此,玄奘周游四方,向众多大德高僧学习,渐渐闻名蜀中。

  可玄奘却发现,人们平常诵读的经书,有很多都译著不善,难以理解。

  甚至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大家都分歧很大。

  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攸关信仰的重大问题。

  义理不清,戒律不严,心中的敬畏便会失守,人的行为便会渐渐失去约束,是非对错的界限也会变得模糊。

  若是这样,自己又谈何继承佛法,普度众生的理想?

  迷茫间,25岁那年,天竺(印度)禅师波颇来到长安,玄奘闻之大喜,前往请教。

  波颇闻言合十,缓缓道:那烂陀寺的戒贤大师,将告诉你答案。

  那烂陀寺,就在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是世界最权威的佛学圣地。

  玄奘心中一震。

  既然印度高僧能不远万里来到华夏,我为何不能西行求法?

  他当即上书唐太宗,请求到天竺取经。

  可当时边关战事正酣,管制森严,上书遭到无情拒绝。

  但玄奘心意已决。

  2年后的某日,准备已久的玄奘混在逃难的百姓中,从长安偷渡出境,头也不回地孤身踏上西行之路。

  常思想,敢尝试,人生的可能性,便自然展开。

  02

  这路途虽无妖精作怪,但也危机四伏。

  因为偷渡,玄奘一度被通缉,但冥冥之中总能脱险。

  譬如凉州的惠威禅师和弟子,半夜帮玄奘用麻绳翻墙逃跑;瓜州地方官李昌,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不惜撕毁逮捕令,放玄奘上路。

  后来玄奘遇到一个名叫石磐陀的胡人。

  石磐陀原是强盗,但对玄奘的壮举十分敬仰,于是发誓要帮他前往印度。

  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劳累不已,心生动摇。

  走到何时才到头?

  万一玄奘被擒,把他供出来,岂不是惹来杀身之祸?

  思忖之下,恶念顿生。

  夜晚,石磐陀抽出刀,悄悄向玄奘逼近。

  来回折返,却迟迟下不了手。

  玄奘心知他动了杀机,但依旧闭目不视。

  见此情景,石磐陀徘徊良久,最终还刀入鞘。

  第二天,石磐陀承认罪行,劝玄奘返回。

  玄奘不肯,石磐陀气结,把刀架在玄奘脖上威胁他。

  玄奘淡淡地说:我当初既然发愿西行,即使死在路上,我也不会东退一步。

  话毕,将路人赠送的一匹骏马送给石磐陀,自己带着瘦老赤马,继续上路。

  那些为了最初的誓言,心甘情愿一条路走到黑的人,鬼神不撼,何况凡人?

  茫茫八百里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风沙四起,犹如妖魔。

  但真正的鬼神,是严酷的环境,孱弱的肉身。

  有次迷路,玄奘正想取出水囊喝水,精疲力竭,一失手竟将水囊打翻在沙地上。

  回头看马,行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所有衣食钱财,一朝散尽。

  玄奘调转马头,想回去做些补给,走了十几里,又猛然停下。

  “我起先发愿,不到天竺誓不东归,现在为何又返回?我宁可西行一步死,不可东归一步生。”

  03

  走出了荒凉的戈壁沙漠,玄奘途径高昌国。

  高昌国王麴文泰听闻玄奘路过,急忙传旨,派人马连夜请玄奘过来。

  午夜,玄奘终于风尘仆仆赶到,国王亲自举着火把迎接他,又不顾玄奘路途劳累,拉着他聊了一晚上。

  国王对玄奘十分崇敬,他发誓以弟子身份供养玄奘一辈子,让全国民众都成为他的弟子,每日沐浴执香,洗耳恭听玄奘讲经;为了留住他,甚至要把公主嫁给玄奘。

  04

  经过漫长的旅程,玄奘终于在31岁到达印度,拜在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

  短短5年间,身为外国人的玄奘,便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被印度信众尊称为“三藏法师”。

  有一个印度僧人不服气,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50条疑难经义,说:如果有人能够破解其中一条,我就把自己的头砍下来!

  众僧求助于玄奘,玄奘一连三日不出寺院。

  僧人以为玄奘胆怯,冷嘲热讽。

  玄奘听闻,走出门外,当场讲解经义,根本没有一条能难得住他。

  僧人羞愧不已,正想自刎,玄奘制止道:“你舍命求学,实在难得,说过的话何必当真呢?”僧人拜倒在地,拜玄奘为师。

  这时,玄奘的名望已经传遍了整个印度。

  641年,戒日王举办了一个全印度的宗教学术辩论大会。

  各个教派的智者全部参加,总共有周边国家18个国王、3000个佛教学者和2000个外道人士,观看玄奘讲经,并针对他的观点进行辩论。

  面对泱泱信众,玄奘从容讲论,任由提问。

  据说,大会持续了十八天,可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竟没有一人敢发出挑战。

  从此玄奘名震中亚,被尊为“大乘天”、“解脱天”。

  无数寺院都想用优厚待遇留下玄奘。

  但如同在高昌国一样,功成名就的玄奘依旧没有忘记初心──他要将毕生所学带回大唐,解决那里人们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

  643年,44岁的玄奘带着满腹的学识和657部佛经,在印度全国上下信众的送别下,启程回归故国。

  对心怀理想的人来说,实现梦想,不是为了争一时高低胜负,而是为了真理,为了当初出发的理由。

  05

  2年后,玄奘回到了长安。

  这时唐太宗听说玄奘回国,马上召见他。

  谈起当年“偷渡”一事,玄奘不免有些惶恐,幸在太宗没有追究。

  玄奘趁机向太宗请求回洛阳少林寺,从事翻译经书的工作。

  岂料太宗拒绝了,反而劝他还俗,担任高官。

  事实上,太宗本人并不热衷佛教,只是当时唐朝正处在经略西域的关键时期,他非常需要像玄奘这种精通西域文化的人才辅助自己。

  但玄奘在皇帝三番四次的劝说或命令面前、在万人之上的荣誉地位面前,没有动摇半分。

  太宗拗不过,最终也敬重了他的志向。

  在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国立翻译院,招募全国以及东亚诸国的学员共同参与译经的工作。

  译经讲法之余,玄奘还和弟子一起编撰《大唐西域记》,将他在异国的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下来。

  当时的玄奘,每日有无数人慕名拜访。

  唯独在夜晚,才能见缝插针地一点一点完成。

  晚年,玄奘为了回避世俗纷扰,几次迁居,终于将600多卷的巨著《大般若经》翻译出来。

  这本经书卷帙浩繁,内容浩如烟海,徒弟多次请求删节,但玄奘始终严谨,不删一字。

  664年,62岁的玄奘意识到大限将至,在译出《咒五首》1卷之后,从此绝笔。

  同年二月五日夜半,一代圣贤在平静的夜色中圆寂。

  大唐玄奘肖像图

  玄奘足足用了10多年,将1335卷梵语经文全部译成汉语,影响力遍布中亚、越南、日本......

  在最终答案到来之前,只要耐得住性子,守得稳信念,终将能等得到前方的光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玄奘大师       走得太远)(五明学佛网:玄奘大师       走得太远)  

 田光烈教授:玄奘大师与世间净化论 

 佛教故事:玄奘大师与心经的故事 

 玄奘大师“西天取经​”:原来这才是值得看的真 

 玄奘大师的师父戒贤论师,为什么一见玄奘就热泪盈眶? 

 宣化上人:天竺取经的玄奘大师 

 这位“高富帅”提出三个离奇的出家条件,玄奘大师为何同意了 

 今日恭迎:玄奘大师圆寂纪念日 

 玄奘大师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留下的两个字 

 净土法门法师:玄奘大师的示现,最重要的是肯定过去这些大德 

 悟显法师:玄奘大师的一句话 

 为何玄奘大师不愿见阿弥陀佛?背后原因令人叹服!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到底取来了什么经?